辽代炭山考略

来自星球故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e5ec701030d65.html

图释辽代炭山      永安山、木叶山、炭山是契丹辽代三座圣山,永安山有辽国皇陵,木叶山是契丹人的祖山,炭山则是辽历代皇帝夏天捺钵避暑之地,契丹开国皇帝阿保机在炭山一带兴起,并在炭山附近从事农业以及湖盐开采、开市畜牧贸易,统一了契丹诸部落征服室韦族并南下逐鹿中原。自由于辽代至元代坝上地区尚属政治中心,炭山位置尚可清楚,自明代以后位置模糊,众说不一,近些年不少学者对炭山位置考究辩,代表著作有《辽代炭山考》《辽代炭山新考》《元中都遗址的认定过程述略》等。     根据《武经总要》及《宋人使辽录》诸记载各种迹象筛选,赤城县独石口东山冰山梁,既是辽代的炭山,东北部山岭鞍口称冷陉,或陉头

 横亘在云州水库北的大山契丹称炭山

     炭山名称的前世今生:      北魏时期:炭山称尖峰,根据《水经注.沽河》记载:今冰山梁东谷汇聚的溪水时称“尖溪”汇聚的谷水时称“尖谷水”,因冰山梁西南麓有数座冰川时期形成的冰角峰,故推断因冰山梁南麓因冰角尖峰当时称冰山梁为“尖峰”      辽宋时期:冰山梁称双山、炭山、陉山、陉头,凉陉,陉是连山中断处,这与滦河西源头地貌相似。      金元时期:冰山梁称炭山,狗牙山      明清时期:冰山梁称崆峒山   北魏时期炭山附近的地理概况 《水经注.沽河》记载大谷水九源水尖谷水皆源于炭山,其中大谷水所在的山谷有古道向北通往辽代的羊城方向 大谷水(今东栅子河)所在山谷也可能是辽代的冷陉、陉头等。

张瑞明著《炭山新考》中描述炭山应有的地形:“炭山作为辽代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标,应当具备高大、独立、明显等基本特征,无论实地还是地图都应当极易辨识。假如一座山矮小,或者高大却不能鹤立鸡群,那就不应当被当作地标。当然,如果炭山过大,大到成为一条山脉,那它的别名就不至于被历史埋没,因此,炭山是山脉的可能性很小。炭山也称作陉头,这就形象地指出了它的另一个特征。陉,是指山脉的断裂地带或两条山脉之间的沟谷地带。而陉头,应当是指沟谷尽头突出来的某座山峰,甚至可以大胆地想象,这座山峰从地图上看近似人头。因此可以推测,炭山附近必定有一条明显的峡谷,而炭山本身应当是一条山脉的起点或终点。炭山之下,应当是一片地形较为平缓的高原。”冰山梁地貌与其描述不谋而合。

北宋《武经总要》:御夷镇,后魏筑长城,今契丹改为望云县。按《皇华四达记》:妫州北一百四十里至广边镇,一名白城,又东北五十里至赤城,又北七十里至镇城。陉山在镇城。西北即奚契丹避暑之处,今曰炭山。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处,地多丰草,掘丈馀即有坚冰。贾耽所说:妫州西北八百里至陉山,即奚契丹避暑之处。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今胡中目为炭山,近更名双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宝关雕巢馆,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县、受赐川(今独石口)凡十日程至炭山。 《武经总要》明确记述了炭山位于御夷镇,即今日独石口镇,《水经注.沽河》明确记载御夷镇城位于独石口,说明今冰山梁就是辽代的炭山。 《武经总要》是宋朝的国家军事著作,因此定位记述的炭山位置可信度极高。   云州水库《水经》称独固门,后称龙门 宋白《续通典》曰:汉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龙门山,山北有炭山,山西连室韦。其地滦河上源。   欧阳修:炭山于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则后背滑盐县境是也。   辽代汉城遗址于龙门左侧舍身崖东麓云州乡北沙沟村,过龙门于水库即可看到北面的冰山梁,高大于众山,显而易见,行冰山梁方向可达羊城,西通狗泊盐池,鸳鸯泊,东北通向竭里浒东川,平地松林,辽上京。

炭山及坝缘地区秋季降雪,坝缘海拔两千米山上积雪形成的秋季雪线   1008年,北宋路振使辽《乘軺录》记述炭山:“(辽中京即今宁城县)西至炭山七百里,炭山即黑山也。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宿草之下,掘深尺余,有层冰,莹洁如玉,至秋分则消释。山北有凉殿,虏每夏往居之。西北至刑头五百里(刑头大概于丰宁县西北喇叭山一带),地苦寒,井泉经夏常冻。虏小暑则往凉殿,大热(大暑)则往刑头...”

中国历史地理奠基人谭其骧先生在辽代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坝缘一带 标注为炭山  

辽代中国历史地图集

谷歌卫星对应辽代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代脱脱著《辽史.本纪》记载,太祖三年置羊城炭山北以通市易 北宋《武经总要》:御夷镇,后魏筑长城,今契丹改为望云县。按《皇华四达记》:妫州北一百四十里至广边镇,一名白城,又东北五十里至赤城,又北七十里至镇城。陉山在镇城。西北即奚契丹避暑之处,今曰炭山。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处,地多丰草,掘丈馀即有坚冰。贾耽所说:妫州西北八百里至陉山,即奚契丹避暑之处。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今胡中目为炭山,近更名双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宝关雕巢馆,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县、受赐川(今独石口)凡十日程至炭山。 炭山之所以称双山,炭山成U形,两主岭从东连接处向西北延伸,形似双山故得其名。

炭山东西有元代大都至上京驿路在元代热闹非凡,同时也是辽代契丹人南下中原的古通道。元代人沿黑谷路山谷北行至上都行至黄花梁北部的高地,即陉头,明显感到寒凉,风大。并记述位于冰山梁北的两驿道交汇处蒙语名称牛群头,意为“泥淖”

冰山梁西南山麓的冰角峰,故古称尖峰                                  冰山梁西南山麓的冰角峰,故古称尖峰 

冰山梁西南山下看冰山梁山势平缓,但山巅海拔2200米

冰山梁西部景色

冰山梁北峰

冰山梁南部古冰川石海远方是云州水库 山下谷水《水经》称尖谷水


冰山梁南部全景


冰山梁山顶风蚀岩石


冰山梁东部的黄花梁,山下有明代长城


冰山梁山顶古冰川遗迹冰臼 明代记载:冰山梁上六月飞雪

  大部分研究辽代捺钵历史学者认为炭山是黑龙山或沽源大滩镇的东猴顶等大马群山其他诸峰,使冰山梁之被忽略,但作为炭山须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滦河发源在炭山东北,且具备高大独立,第二,炭山须龙门和辽代汉城北,炭山北须有辽代易市“羊城”, 第三,炭山须有“陉”,可做为南北要道通路。而冰山梁恰恰具备上述三点,所以认为冰山梁辽代是炭山,大马群山其它诸山峰均不具备上述条件。  冰山梁作为辽代的名山炭山,山势平缓高峻,海拔2200米,夏季清凉,尤其是辽代处于一个小的冰河期,气温较现在温度会低不少,使辽代炭山峰顶冰冻期长,无霜期很短,植物生长期短,山峰大部分时间不被绿色植物覆盖,使山峰顶远望呈黑色,故辽代称炭山为黑山。北宋路1008年振使辽《乘軺录》记述炭山:“(辽中京即今宁城县)西至炭山七百里,炭山即黑山也。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宿草之下,掘深尺余,有层冰,莹洁如玉,至秋分则消释。山北有凉殿,虏每夏往居之。西北至刑头五百里(刑头大概于丰宁县西北喇叭山一带),地苦寒,井泉经夏常冻”  冰山梁山岭上地形平缓曲长,夏季有高山草甸,便于车马行帐上下,马匹的生存。山高视野开阔,背依蒙古高原台地,南俯瞰通向华北的群山,地处要冲,山势与帝王威严相符,是辽帝避暑、捺钵、秋山的佳地。辽帝曾37次幸炭山。定位炭山位置,作为地标,对于了解辽代的历史、地理,文化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