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部落

来自星球故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蒙古部落的演变(一)

从清代始,一般称瀚海以南或称大漠以南,为内蒙古,即内扎萨克蒙古。内蒙古地区,东北有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和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巴林、扎鲁特、奈曼、翁牛特、喀喇沁和土默特等部;西部有鄂尔多斯和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部居中偏东北。

包括察哈尔八旗和内扎萨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科尔沁部、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敖汉部、奈曼部、巴林部、扎鲁特部、阿鲁科尔沁部、翁牛特部、克什克腾部、喀尔喀左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乌珠穆沁部、浩齐特部、苏尼特部、阿巴噶部、阿巴哈纳尔部、四子部、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喀尔喀右翼部、鄂尔多斯部。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的首领是非黄金家族,四旗贵族皆称塔布囊(黄金家族的驸马、女婿),不称台吉,其余四十五旗的封建贵族都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贵族皆称台吉,其中科尔沁部首领尤为受到清廷的重视和宠爱。

1510年,巴图孟克(答言罕)统一蒙古,将漠南、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左翼三万户有察哈尔万户、喀尔喀万户、兀良哈万户(这个兀良哈部不是兀良哈三卫的兀良哈,而是世代为黄金家族守护不儿罕山陵寝的部族);右翼三万户是鄂尔多斯万户、土蛮万户(蒙郭勒津)、永谢布万户。左翼三万户由达延汗直接统治,驻帐于察哈尔万户;右翼三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领有。在六万户以东的呼伦贝尔东部和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后裔的科尔沁兀鲁思(万户)和明廷所设的以蒙古部落为主的兀良哈(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哈萨尔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在汗廷中占有显赫地位,参与汗廷的重大决策。哈萨尔的后裔曾多次在蒙古正统大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因此成吉思汗后裔一直对他们很尊重。达延汗重新划分领地时,保留了科尔沁兀鲁斯(万户),使之同六万户并立于蒙古。当时科尔沁兀鲁思(万户)内部也分左右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乌拉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尔罗斯七个部(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叶特(克列亦惕)、噶滚贺什格、主亦惕、吐亦别滚、伊克明安和萨阿赤惕六个部(鄂托克)。

对于大兴安岭以东的兀良哈(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达延汗也没有将他们纳入六个万户之中,达延汗对他们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通过联姻、结盟和互访等方式逐步将他们纳入了自己的统治之下。后来科尔沁部避战乱东迁占居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地区,并对之实行统治。现今内蒙古主要的部族在此后基本固定成型,并稳定于所属的生活区域。

察哈尔部

关于“察哈尔”的词义,据蒙文文献,“察哈尔”是古突厥语,意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全称为“好陈察罕儿”,起源于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及妻唆鲁禾帖尼的属民。察哈尔在蒙古各部落中,应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分。他的部民主体始于成吉思汗创立怯薛军,建立常备的护卫军,于北元答言罕中兴,建立大汗护卫军;衰于林丹汗抗金失败,部众离散衰微。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是蒙古民族的精华所聚,是按照成吉思汗的旨意,从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和自由人的儿子中挑选的品行端正、武艺高强、相貌端庄的人组成的大汗护卫亲军。在战争中,怯薛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是成吉思汗大军的中流砥柱,披坚执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西征花剌子模,南征西夏、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怯薛军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蒙古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怯薛军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达延汗建立的大汗护卫军身上得到继承和弘扬。北元大汗脱脱不花、满都鲁、达延汗等直接统治着察罕儿万户。

古代蒙古(西征后)的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1480年至公元1510年,巴图孟克答言罕重新统一了蒙古各部,分封诸子统治左右翼六个万户。达延汗自驻察哈尔,为左翼三万户之首,统领全蒙古,大汗直接统领的就是察哈尔万户,因此,察哈尔部成为居正统地位的宗主部,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察哈尔领主世袭蒙古汗位,此后共经历六主大汗。“察哈尔万户驻牧于可可易里速一带(今锡林郭勒盟的中南部)。博迪汗就驻帐于此,以可可易里速为中心,东至应昌府,西接土默特万户的东界,应当是察哈尔万户八部的领属范围,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皆属察哈尔万户的驻牧地”。明末察哈尔曾一度称雄漠南。17世纪初,后金崛起之后,努尔哈赤采取武力打击与政治拉拢的手段,对蒙古诸部进行分化瓦解。察哈尔万户的敖汉、奈曼等部先后归附了后金,努尔哈赤南下时,察哈尔的林丹汗与之进行了殊死战斗,1634年,林丹汗兵败,走殁于甘肃大草滩。次年,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在后金的围困下率部投降。从此,蒙古的正统汗权被女真贵族攫取,普天下的蒙古人没有了自己民族的大汗。

额哲降金后,仍保留部众,被封为察哈尔札萨克旗的固伦额驸和硕亲王(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额驸,“驸马”之意),驻地在辽东义州。1636年,后金经过派人多次稽查、改变,将原察哈尔八部分设为8个札萨克旗。将部改改编为旗时,原察哈尔八部被拆散、分割,或分别并入他旗,或将蒙古其他部众安插于察哈尔各旗内。随着旗的建立,原来部界的管辖范围也被全部打乱,按照新建的旗重新划定了管辖范围。额哲去世后,其弟阿布鼐袭爵。第三任札萨克和硕亲王布尔尼是阿布鼐的儿子。1675年3月,察哈尔林丹汗之孙布尔尼、罗卜藏兄弟二人乘南方“三藩之乱”,联合奈曼旗王札木山起义反清失败,被科尔沁额驸沙津以箭射死,察哈尔汗裔嗣遂绝,札萨克旗亦被削,因之察哈尔的地位骤然降低,把原驻牧地义州收回,“犁其牧地为牧场,归内务府太仆寺管辖,移其余众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其牧地东南距京师430里。其地东界克什克腾;西界归化城土默特;南界直隶独石口、张家口及山西大同、朔平;北界苏尼特及四子部落。

清庭将归降的喀尔喀、厄鲁特编成佐领归其管辖,废除察哈尔部的王公札萨克旗制,改为总管制,将察哈尔编为左、右翼各4旗。1761年设都统驻张家口管辖察哈尔八旗,依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制度,旗分黄白蓝红,又各分为正旗镶旗,称正黄旗察哈尔、镶黄旗察哈尔等旗,各旗设总管,乾隆时设都统,驻张家口统领。其后,清朝又将其它各部归附的蒙古人,搀插于察哈尔各旗内。把新疆伊犁“额拉得”姓氏,安排在镶蓝旗八苏木;呼伦贝尔新巴尔虎旗的“巴尔虎”蒙古人分散安排在察哈尔8个旗,每个旗两个苏木。从青海来的“和和塔娜”姓氏蒙古安排在镶蓝旗的八苏木;从昭乌达盟喀喇沁旗来的“朱氏”蒙古安排在正黄旗三、四苏木和十四苏木。此外,还迁来一些如伊(伊斯得)、明(萨绕拉)、贺(夏若高拉)、肖(肖得)、金(埃日得)、赫(赫若图如特)、武(武那个青、武文得)、梅(梅尔根哈拉)等姓氏的蒙古人,此后,察哈尔愈成了多姓部族。

察哈尔八旗为清朝统治下的一个特殊的区域。他们的地位虽略高于其它蒙古八旗及汉八旗。但却低于科尔沁六旗,只相当于哲里木盟十旗中的后四旗。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

明朝时期,察哈尔本部有8个鄂托克(部)组成,统称察哈尔八部,明人称之为八大营。按《蒙古源流》出现的顺序排列则为:1、察哈尔呼拉巴特鄂托克;2、察哈尔克什克腾鄂托克;3、察哈尔浩齐鄂托克;4、察哈尔敖罕鄂托克;5、察哈尔察罕塔塔尔部鄂托克;6、察哈尔奈曼鄂托克;7、察哈尔札固特鄂托克;8、察哈尔克木齐古特鄂托克。到明朝末期,乌珠穆沁、苏尼特也成了察哈尔部的成员,说明经分化、改组察哈尔八部的成员又有新的演变。察哈尔八部与清代所设的察哈尔八札萨克旗制和总管八旗制不同。这些鄂拓克和部,只有浩齐特由大汗自己统领,其余的或系大汗的弟侄,或属答言罕之子阿赤赖台吉、格哷博罗特等人的后裔。

察哈尔八部左翼又被称为山阳察罕儿,由阿剌处(阿喇克卓特)、敖汉、乃蛮(奈曼)、兀鲁(主亦惕)四大鄂托克组成。右翼又被称为阿鲁(山阴)察罕儿,由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克什旦(克什克腾)四大鄂托克组成。当蒙古右翼以阿勒坦汗为首的军事力量向西方发展的时候,蒙古左翼察哈尔万户和喀尔喀万户的军事力量,在达赉逊库登大汗统率下,向东方迁移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区。鄂托克名称流传下来的有浩齐特、苏尼特、乌珠穆沁、敖汉、奈曼、克什旦(克什克腾),其它鄂拓克以及属于察罕儿的众多的部名到明末清初都消失了,例如塔塔儿、兀鲁、阿速、克木齐古特、阿喇克绰忒、打刺明安、实纳明安等。

克什克腾部

由达延汗第六子斡齐尔博罗特所领有。在古北口外,至京师八百有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四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七里。东翁牛特及巴林,西浩齐特及察哈尔正蓝旗牧厂,南翁牛特,北乌珠穆沁。元太祖十六世孙鄂齐尔博罗特,再传至沙喇勒达,称墨尔根诺颜,号所部曰克什克腾,服属於察哈尔。据明代史料记载,克什克腾部驻牧地距蓟州边墙大约1250千米。由此可知,当时这个部大概是察哈尔万户驻牧地之最北边。鄂齐尔博罗特之子为达赉台吉。他们的驻牧地距离明朝边境甚为遥远,似乎他们不曾同明朝发生过任何关系。“克什克”也做“却薛”,意即“值班”,克什克腾意即“值班人”。蒙古汗国时,克什克腾是护卫值勤部队,分班轮流值勤。护卫军成员来自万户长、千户长的子弟,任务繁重,待遇很高。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达延汗时,克什克腾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军中的护卫军。克什克腾对北元汗忠贞不二,1634年额哲孔果尔降金后,才由成吉思汗后裔沙拉勒答率领降金,成为漠南最后一个降金的部落。1652年始建克什克腾旗。

浩齐特部

浩齐特一词含意是天长日久,旧的,不是新的等。元太祖16世孙图鲁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子博第阿喇克继之,其生三子,长子库登号所部为浩齐特,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浩齐特部划其七子阿鲁博鲁特,阿鲁博罗特之长子纳楚台吉和次子头喇台吉二人治理浩齐特部族。但是,在记述蒙古各部变迁较为详细的《蒙古王公表传》一书中,又作为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领有的部落,谓库登汗“号其所部曰浩齐特”该部归入喀尔喀万户。后人认为浩齐特又称“好陈察哈尔”,即旧察哈尔。在蒙古历史上,由于封建世袭关系的中断,导致某一部的领属关系的变迁,是屡见不鲜的事。因而,有浩齐特部从最初达延汗第七子阿喇博罗特领有的部,后又隶属于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的变化。达赉逊库登汗以后,领有浩齐特部的图们汗同他的9个儿子,皆驻牧于明朝广宁卫(今辽宁北镇县)的正北边一带。当时,图们汗的汗帐设于“山后地名阿力素”之地。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山后”所指,即今辽宁省的松岭山脉之北。在松岭山脉之南,为图们汗叔父埃塔必(系博迪汗之弟乜密力长子)和其诸子的驻牧地。他们的驻牧地东南端,距广宁卫约有七百余里。

埃塔必有10个儿子,其中以长子挪门达(脑毛)大黄台吉和幼子宫图台吉最著名。他们兄弟十人,拥有部众万骑。宫图台吉的驻牧地位于最南端,其牧地的东南边距锦州西边的边墙约有250千米。宫图台吉经常率领部众前往锦州西边墙的大福堡地方,同明朝进行互市贸易。1637年浩齐特部族归附满洲。1646年博罗特额尔德尼王被封为札萨克多罗贝勒,保留额尔德尼号。1650年晋升为札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统治浩齐特左翼旗。至此浩齐特部旗之名成为旗名。辖域相当于今锡林浩特东北和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部各一部分地区。旗札萨克府原设在图力格胡都嘎的王爷庙。1949年2月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决定将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齐特左旗合并为东部联合旗,旗政府驻地为乌珠穆沁右翼旗乌兰哈拉嘎庙。1956年7月,撤销东部联合旗建制,分设为东、西乌珠穆沁旗至今。

敖汉部

敖汉为蒙古语“力”、“权力”、“年长者”之意;成吉思汗四子拖雷长子蒙哥,人称“兀干王”,他的一支亲军很有名,称兀干王亲军。这支亲军的番号逐渐成为这部分人的名号。原为答言罕第八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后来,答言罕长子图鲁博罗特子博迪汗之弟乜密力之次子贝玛土谢图的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敖汉部的驻牧地,位于距义州(今辽宁义县)西边墙约200千米的地方。敖汉部经常在义州西边墙的大康堡地方同明朝进行互市贸易。

万历二十三年春,通事胡以平、于礼向辽东巡抚李化龙汇报:西夷首领岱青杜棱要赴广宁官市买卖,领赏。李化龙开始经多方调查,我认为木市可行,便上奏万历皇帝,大概有这几种原因:

一、岱青的“伊祖”(外祖父柏哥部)在嘉靖三十年时在大康堡进行过相同贸易,有“旧章可循”。

二、开通木市对明朝有利,可以说“河西之材木贵如玉”的锦义有利无害。

三、岱青用心诚恳,并无其他“企图”,而是想公平合理贸易。

四、最重要的可通过木市牵制岱青,使其不再抢掠,辽东守军可以休养生息。

秋九月,明廷准奏,二十日,小歹青放木用车运往广宁,因山险阻隔,便用大凌河水运至大康堡官市与明朝军民贸易,可见小歹青之足智多谋,同时又将马市开通,这样赚了大把的银子,不用战争可以使敖汉部子民生活富庶。

岱青杜楞这样连年骚扰明朝边境,逞雄辽东大地,是辽东外使明朝最头疼的人,辽东巡抚李化龙上奏朝廷曰:小歹青者素以凶狡雄长诸酋,其巢穴当众虏之中,北结土酋为其心腹耳目,西助长昂,东助炒花。诸虏大举,动以数万,无所不窥,小窃则飞骑出没于锦义之间,如鬼如风,不可踪迹,该地将领自周之望,柏朝翠战役,继之者摇手相戒,无敢以一矢相加遗,年来凌河上下、方圆数百里,野多暴骨,民无宁宇,连阡沃土壤弃为瓯脱。远虑者每以河西不保为虞,臣化龙在事以来,数为之缀食而叹,谓小歹青不死,辽左之状且未艾云。

岱青杜楞统率下的敖汉部,拥有部众5000余骑,实力比较强大,十六世纪隶属察哈尔,先在义州西大康堡,后移老哈河,经常活动于大凌河流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修建万寿白塔,天聪元年,岱青子长子诺颜索诺木杜楞次子贝勒塞臣卓礼克图与明朝反目举部降清,后封郡王,世袭。东界奈曼,南界土默特,西界喀喇沁,北界翁牛特。

奈曼部

奈曼也作“乃蛮”,“粘八葛”、“耐曼”等。奈曼人原居乞儿吉斯地区(吉尔吉斯),辽时移牧于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之间。经济和文化发展较早,很早使用文字和玉玺,政治制度也较健全,在成吉思汗征服之前已形成为国家类型的集团。据称,“奈曼”一词是数量“八”的意思,因其内分八部而得名。早期的史料多以“乃蛮”二字出现,当时的辽、金等国,对奈曼的地位非常关注,其首领台布花受金封为“大王”,蒙古语讹为“太阳汗”。1204年奈曼部被蒙古部征服。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奔西辽,篡其政自立。1218年被哲别、速布台所灭。

《清史》载: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答言罕),游牧瀚海北杭爱山,称其部曰喀尔喀。其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森伟徵诺颜,以奈曼为部号。额森伟徵统率下的奈曼部,拥有部众5000余骑。察额森伟徵其子衮楚克(又称衮出斯),称巴图鲁台吉,服属于当时势力最强的察哈尔部(该部当时在辽西)。察哈尔部酋长林丹汗侵略科尔沁部,所行无道,引起奈曼等部不满。1627年,衮楚克率全部人民归附后金,受到皇太极的嘉奖。赐之牧地为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东界科尔沁,南界土默特,西界敖汉,北界翁牛特。广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1636年,依据衮楚克多年的功勋,皇帝赐授之扎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的爵位,世袭罔替。在奈曼旗札萨克治理旗政的300年中,曾有12世16人世袭多罗达尔汉郡王爵位,充任了旗札萨克职务。

苏尼特部

苏尼特部是包尔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于贝加尔湖南部,与浩力布力亚特接邻,是具有历史悠久游牧生活的蒙古民族氏族部落的名称。“苏尼特”一词的来历有三种解释:一说:苏尼特部落是从蒙古国腹地迁来,日行夜宿而得名,“苏尼”指夜,“特”指数量词,表示多;二说:“苏尼特”来源于“苏尼古奇”(古时音:苏尼古德)一词,意为好奇。据说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强,善于猎奇;三说:据《蒙古秘史》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将整个蒙古汗国分为东,西两翼,把人口按兵力划分为十,百,千,万为数,以十进位方法,共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命名九十五名立功将领,统一蒙古立过汗马功劳而划地赐名,其中把苏尼特首领格鲁根巴特尔排在第五位,为此可以看到苏尼特部落在历史上蒙古汗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第三种解释接近事实,但仍需考证。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传至库克齐图墨尔根台吉,号其部曰苏尼特。蒙古汗国时期,苏尼特部落从蒙古中部迁址南部,即现张家口以北地带,属察哈尔八部敖特克。巴图孟克达延汗时期,苏尼特部落居于南从现阿巴嘎旗库尔查干淖尔北岸到杭盖戈壁,东从浩齐特到西边四子王旗的广阔地域。宝迪阿拉克汗时期,他的长子达力顺首领乌珠慕沁部。次子呼和楚台首领苏尼特部。林丹汗时期,因满洲侵占北元而无法统领全部蒙古,只能管理察哈尔万户,当时西部三万户叛乱,东部科尔沁,哈拉沁归满洲,政权不稳定,林丹汗征服西部三万户时,察哈尔部的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嘎敖特克迁址到杭盖依靠哈拉哈而去。

苏尼特部于1627年迁往杭盖时已分为左,右翼两个旗,由宝尔海楚胡儿之子达布海胡舒其首领苏尼特左旗,由宝音之子朝尔洪台吉首领苏尼特右旗。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他的夫人和儿子额日和洪格尔投靠满洲,献传国玉玺,从而整个察哈尔敖特克归满洲管辖。1637年苏尼特左旗首领达布海胡舒其之子唐吉思与满洲汗取得联系,并于1639年9月26日满洲同意建立苏尼特左旗,实行王朝旗制。从1639年至1946年共约十七代郡王统治了苏尼特左右旗。

苏尼特左旗位于锡盟西部,旗地东接阿巴噶右旗(今阿巴嘎旗西部),南接察哈尔正白旗和镶白旗,西与苏尼特右旗(今苏尼特右旗及二连浩特市)接壤,北同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毗连。相当于今天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位于锡盟西部。东接苏尼特左旗,南接镶黄旗察哈尔,西与四子部落旗接壤,北和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交界。相当于今天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现今的苏尼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

乌珠穆沁部

成吉思汗16世孙图罗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戈壁南,达赉逊库登汗三弟翁衮都喇尔所率之部。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卫拉特人小部落之一,蒙古语为“葡萄山人”,因为他们原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驻牧,故名。明时,漠北的蒙古部族间发生纷争,乌珠穆沁山下的蒙古人被迫南迁漠南。他们看中了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南的草场,即在此驻牧下来。世宗嘉靖年间,头领翁衮都喇尔诺颜将所辖部落,始定名为,号乌珠穆沁部,这就是现代乌珠穆沁草原名称的由来。翁衮都喇尔在政治舞台上曾经十分活跃,几乎参加了图们汗组织的所有军事活动。17世纪,乌珠穆沁部落首领道尔吉与林丹汗不合,率所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驻牧。1636归附满洲。1636—1643年设乌珠穆沁左、右两翼旗,沿至民国。左翼扎萨克(执政王)驻在鄂尔虎河(乌拉盖河)畔之奎苏陀罗海(乌拉盖苏木东北)。1945年东乌珠穆沁旗6个苏木在西乌道尔吉王和其弟东乌扎萨克带领下与乌兰夫部冲突兵败,北迁蒙古国,两年后驻牧于蒙古国道尔诺特省克鲁伦河附近,至今游牧于布日干等三个苏木中。原东乌珠穆沁旗只剩下今天的乌拉盖、额仁高比等两个半苏木人口。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东部联合旗(东乌、西乌),1956年分设为东乌、西乌两个旗(约一半西乌人口、地域并入东乌珠穆沁旗)。

察哈尔万户的阿喇克卓特部、主亦惕部

不知是由哪位台吉领有,其驻牧地何在。但是,上述图鲁博罗特后裔中,其次子贝玛土谢图长子埃塔必一支和图们汗之弟威正达尔罕一支,在察哈尔万户中实力雄厚,举足轻重,所以此二部很可能是他们领有的鄂托克名称。1631年林丹汗率察哈尔部队出征之际,阿鲁部一名济农派三百人组成的哨探,对其后方的阿喇克绰特部进行袭击,把阿喇克绰特部奥鲁中的老弱妇幼斩尽杀绝后,携带林丹汗管领阿喇克绰特部事的太后扬长而去。从此林丹汗六万户之一的阿喇克绰特部不成形了。1632年土巴济农北遁,林丹汗妹婿杀害桑哈儿寨济农以后逃入明边。脑毛大之孙桑哈儿寨洪台吉在林丹汗西迁以前掌管阿喇克绰特部,因为他被牵连到敖汉、奈曼二部与爱新国(后金)联盟之事,同克什可腾部一起受到林丹汗的讨伐,从此阿喇克绰特部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在西迁中逐渐被合并到察哈尔本部。

多罗特部

多罗特部全力支持林丹汗联明抗女真的政策,它的地理位置在察哈尔部中离明边最近,与明朝的关系也是最和睦者。林丹汗兼并阿喇克绰特等察哈尔所属部落时没有碰多罗特部。多罗特部控弦5000人马。归附爱新国时多罗特部以察哈尔本部名义投奔爱新国,从此多罗特之名消失。显然它融合到察哈尔本部中了。


阿巴嘎

阿巴嘎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西部。“阿巴嘎”蒙古语为“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落。

阿巴哈纳尔

阿巴哈纳尔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纳尔”蒙古语为“叔叔们”之意。因部落首领为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哈纳尔”部。

阿拉善和硕特

阿拉善和硕特部落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中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和硕特”为蒙古语“先锋”之意。中外史籍认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内蒙古境内的和硕特部是乌鲁克特穆尔的后裔。

阿拉善土尔扈特

阿拉善土尔扈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土尔扈特部落的名称来自于成吉思汗的禁军护卫的名称(意为“巡更者”,“哨兵”,再加蒙古语词尾复数形式构成),与元朝的“秃鲁花”军同义,以其职业为名。土尔扈特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

阿拉善

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称为“浩腾蒙古”,也称“蒙古回回”、“缠头回回”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明末清初从新疆移居阿拉善地区。

阿鲁科尔沁

阿鲁科尔沁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阿鲁科尔沁系蒙古语。“阿鲁”是山北之意,“科尔沁”是弓箭手。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七世孙昆都伦岱青之部落。因其部落始牧于杭爱山之北,为区别其伯祖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嫩科尔沁,故称为阿鲁科尔沁。

敖汉

敖汉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敖汉,蒙古语“老大”之意。据《清史稿》,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

巴尔虎

巴尔虎部落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南部。是根据巴尔虎部落的远祖巴尔虎岱巴特尔的名字命名的。被称为“林中百姓”,是生活在森林当中的狩猎民族。公元前四世纪,巴尔虎部落的首领巴尔虎岱巴特尔带领着他的部落来到了贝加尔湖畔。驻牧地在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

巴林

巴林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北部。巴林系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军寨”之意。明代嘉靖年间元太祖十八世孙苏巴海始创巴林部。天聪八年(1634年)分封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顺治五年(1648年)为巴林左、右翼旗。设札萨克衙门,会盟昭乌达。

布里亚特

中国布里亚特蒙古人聚居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布里亚特是以人名布里亚德(历史上曾有曰:巴日格巴特日其人有三子次子曰:布里亚德是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先人)而成为部落的名称延续至今。

察哈尔

察哈尔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部。“察哈尔”的名称学界大多数认为是“汗之宫殿卫士”即大汗护卫军的意思。察哈尔起源于蒙古帝国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护卫军)。随着北元汗廷迁到漠南草原。

达尔罕

达尔罕部落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部。达尔罕,蒙古语,为神圣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达尔罕部落原属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达尔罕贝勒旗(又名喀尔喀右翼旗),是喀尔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与茂明安合并为联合旗。

四子

四子部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西北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诺颜泰奥特根有四子。长子僧格、次子索诺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尔扎木。清政府为区别另一支杜尔伯特(四子)部落,即称为“四子部落”(意为四个儿子的部落)。1649年自呼伦贝尔迁徙到现在四子王旗境内。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部落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斡尔朵)为蒙古语“宫帐”之意,“鄂尔多斯”是“鄂尔多”的复数,即“宫帐群”,成吉思汗去世后,将遗体迁往漠北草原时,在鄂尔多斯留有成吉思汗及其夫人遗物的祭祀宫帐,称“八白室”,后“鄂尔多斯”名称延续至今。

浩齐特

浩齐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东部。浩齐特,蒙古语为天长日久。成吉思汗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传至库登汗,号其部曰浩齐特。1623年因与林丹汗不睦,迁至喀尔喀,1634年回迁,分为左右翼旗。1949年与乌珠穆沁左右翼旗合并为东部联合旗。

呼伦贝尔

厄鲁特呼伦贝尔厄鲁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旗境内。厄鲁特蒙古是中国古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元代称斡亦剌,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漠西蒙古等。蒙古语“草原百姓”之意。1731年,清廷将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往呼伦贝尔,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蒙古因先期迁来,称为陈厄鲁特。1755年,又有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称新厄鲁特。

喀喇沁

喀喇沁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喀喇沁”蒙古语,意思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也有守卫者之意。喀喇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

科尔沁

科尔沁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和兴安盟境内。“科尔沁”,为蒙古语弓箭手或带弓箭的侍卫之意。科尔沁部落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所统领的部落。

克什克腾

克什克腾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也做却薛,意为“值班”,克什克腾意为“值班人”。蒙古汗国时,克什克腾是护卫值勤部队,分班轮流值勤。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北元达延汗时期,克什克腾部落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军中的护卫军。

茂明安

茂明安部落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部,1653年归清,后改为茂明安旗。1952年与达尔罕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些学者认为茂明安为蒙古语,茂意为“不好、差的”等,明安为“千”。据学者解释,当时明安部落是由好的和差的牧户组成,受到歧视,后逐步形成此名(此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茂明安部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1653年后,由呼伦贝尔草原迁至。

奈曼

奈曼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东南部。早期称为“乃蛮”。“奈曼”蒙古语,意为“八”。《清史稿》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森伟徵诺颜,以奈曼为部号。

苏尼特

苏尼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秘史》译作“雪你惕”;《元史》称作“雪泥”;清代以来均称作“苏尼特。”。“苏尼特”一词的来历有三种解释:一说:苏尼特部落是从蒙古国腹地迁来,日行夜宿而得名,“苏尼”指夜,“特”指数量词,表示多;二说:“苏尼特”来源于“苏尼古奇”(古时音:苏尼古德)一词,意为好奇。据说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强,善于猎奇;三说:统一蒙古立过汗马功劳而划地赐名,其中把苏尼特首领格鲁根巴特尔排在第五位。

土默特

土默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部和包头市东部。“土默特”蒙古语“万”,原为“秃马惕”,北元时期,用以指土默特部落集团、万户。清代,称归化城土默特旗以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翁牛特

翁牛特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中部。翁牛特蒙古语意为“神圣的山”,原部族信奉山神由此得名。据《蒙古游牧》记载: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诺楚因,其后裔蒙克察罕诺颜,有二子,长子巴颜岱青洪果尔诺颜,号所部曰翁牛特。另外,别勒古台的后裔有一部分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后他们所领有的部落也称为翁牛特。

乌拉特

乌拉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包头市达茂联合旗。“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部落为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号所部曰乌喇特。1648年由牧呼伦贝尔草原迁至乌拉特草原

乌珠穆沁

乌珠穆沁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乌珠穆沁”蒙古语,意为种葡萄的人。其先民游牧于蒙古杭爱山脉盛产野山葡萄地带。北元时期,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各部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漠南地区,将其长子图噜博罗特为首领的部族从漠北杭爱山一带调集到漠南,统领察哈尔部。图噜博罗特其子博第阿喇克三子翁衮都喇尔为乌珠穆沁部落首领。

扎赉特

扎赉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兴安盟境内。“扎赉特”,系蒙古语,“扎赉”为洼地之意。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明代,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撒尔第十五世孙博第达喇将科尔沁部以河为界,划给自己的儿子们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绰尔河流域,始号扎赉特部。

扎鲁特

扎鲁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扎鲁特”系蒙古语“扎儿赤兀惕”的谐音,意为“仆人”。扎鲁特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汗之孙和尔朔哈萨尔长子乌巴什号所部为扎鲁特。原为兀良哈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仆人,故名扎儿赤兀惕氏,后演变为该部落名称。

喀尔喀

喀尔喀为清朝对漠北蒙古族诸部的称呼,因分布于哈拉哈河(又译喀尔喀河)而得名。“哈拉哈”蒙语为“屏障”之意,由于西岸比东岸高,从河东岸看西岸如同一座长长的壁障。哈拉哈河由此地貌而得名,也是喀尔喀部的名称来源。喀尔喀部落为达延汗六万户之一。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大举进攻喀尔喀。喀尔喀战败后,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举旗投清。

准噶尔

准噶尔部落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蒙古语为“左翼”之意。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