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木版画
海州水印木版画雕刻及印刷技艺 赵辉
清代光绪三年(1877),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的“丁戊奇荒”爆发,谢家长辈逃荒至海州,带来山东聊城地区的木版年画技艺,经历谢家友、谢竹清两辈人,将原有技艺同海州地区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在农闲时间印制木版年画,供应白虎山奶奶庙(即碧霞宫)、海州城内大寺(大慈寺)、文庙、城隍庙等,使木版画的内容融合了“儒释道”的文化特色,逢年过节在各个庙门口摆摊销售,并在四月八庙会上畅销多年。建国后为了破除封建迷信,破四旧后大寺改为工厂、文庙改为学校、城隍庙改为影剧院,和尚道士还俗,儒释道相关的木版画无法经营,在特殊时期开始后停止印制。但是雕刻和印制技艺由第三代谢长祥、谢长茹学习传承下来,申请人赵辉是谢长茹之子,已经是第四代传人。
,的努力,在海州城内中大街马路口南经营小铺面一间,字号为“聚德轩”, 主要经营水印木版画
主要的版画题材有: 1. 正月初一 迎喜神 2. 正月初二 敬财神 3. 正月初四 接灶王 4. 正月初五 迎五路财神 5. 正月初八 祭顺星(值年本命星宿) 6. 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诞辰 7. 正月十五 上元节天官赐福贴门神 8. 正月廿五 祭仓神(储存粮食) 9. 立春 迎春神/鞭春牛(农业生产) 10. 二月初一 中和节祭太阳(农业生产) 11. 二月初二 春龙节/祭土地神(耕种) 12. 二月二十九 观音诞辰 13. 三月初三 祭蚕神/上巳节/拴娃娃(纺织、生育) 14. 三月初五 送生娘娘(奶奶庙) 15. 三月十五 赵公元帅寿诞 16. 三月廿日 子孙娘娘(生育) 17. 清明节 城隍出巡 18. 四月初八 浴佛节 19. 四月十八 碧霞元君寿诞 20. 四月廿六 神农氏炎帝寿诞(耕种) 21. 四月廿八 药王爷孙思邈寿诞(健康) 22. 五月初五端午节 避五毒/挂钟馗 23. 六月十一 祭井神(水源) 24. 六月十六 祭祀鲁班(建造) 25. 六月廿三 祭祀马王爷(运输) 26. 七夕节 乞巧/拜床母/祭魁星(文化、生育、手工) 27. 七月十五 中元节盂兰盆会(目连救母,宣传孝亲)城隍出巡 28. 七月三十 地藏菩萨吉诞 29. 八月十五 中秋节 (祭月拜月/拜兔爷) 30. 八月十八 祭酒神 31. 九月初九 重九祭拜海神娘娘(妈祖娘娘/航海) 32. 九月十八 至圣仓颉(文庙) 33. 十月朔初一 城隍出行/祭牛王 34. 十月十五 下元节祭太上老君(炉神,用炉火的行业) 35. 冬至(九九消寒图/文庙祭孔子) 36. 腊八节(释迦成佛) 37. 腊月廿三 祭灶神(家庭饮食)
这些海州地区版画的题材,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的成分,也有教育、传播和装饰美化的意义,对于农耕时代的古人,比我们现在工业社会的现代人要重要的多,也深切的多。岁月的转换在这些版画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古人对未知的新的一年里幸福的企盼,对灾难和不幸的回避和拒绝。在这些版画中辟邪和祈福是最基本的心理,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所凭借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神灵。劳动人民朴素的祭拜,首先是驱离灾难的威胁,然后才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些与其他地区流传的历史故事题材版画不同,紧紧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与农历农时、节气重合,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使贫苦大众在劳动之余,得到片刻美术欣赏的机会,也能获得农耕文化、手工业行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这些题材的版画将想象中的神灵、事物营造成一个特殊的、美好的、虽然虚拟又是可以触摸的二维空间,用理想的色彩丰富了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单调匮乏的文化生活。
张贴这些年画,是通过约定俗成,形成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与文化规范,如张贴的角色(灶王、财神、春神、马王、牛王等)时间(农时、节气、诞辰等)、地点位置(大门、仓房、水缸、灶台、马厩、牛棚等)指导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广泛的民俗行为,也是海州人民独特的文化记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题材中,女神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海州人民对女性生产生活的关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中老印版部分尚存,传承人从小学开始就利用印版学习木版画技艺,处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大学考入北京服装学院设计专业继续学习。2015年开始在连云港民办教育机构传授木版印刷技艺,凭借记忆恢复创作了部分老题材版画,如“庆贺新年”“天官赐福”“七夕乞巧”“天师镇宅”“文星高照”等作品,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民俗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