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
如何运营一块殖民地 原创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2-01-05 17:00
本篇的开头,读者朋友们不妨把自己切换到十九世纪殖民地“总督”的视角。
假如你是一位从伦敦领了伊丽莎白女王任命状的“Governor”,你认为自己的职责应该是什么呢?
或者说,女王给下的考核KPI又会是什么呢?
图片
西方列强对于殖民地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疯狂掠夺阶段
稳定输出阶段
跳楼甩卖阶段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殖民者凭借武力优势四处划分地盘,抢夺殖民地财富和原材料。
然而抢着抢着却发现,疯狂掠夺并不是长久之计。
一来全球的好地脚就那么多,再抢下去“宗主国”们就得自己干仗了。
二来杀鸡取卵容易变成一锤子买卖,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各类民变将层出不穷。
所以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很多思路开阔的宗主国便启动了殖民地的“本土化进程”。
以英国为例。
英国人在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中,仿照英国本土建立起各种地方议会。
哪些人是殖民地议会的议员呢?
当地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土豪,比如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这种。
正因如此,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属于外力催化下的贵族革命,而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起义。
除了议会等决策机构外,殖民地本土化进程中各种执行机构同样开始大量启用本地人。
大家看成龙电影,殖民时期香港警务系统中只有最高层的一两位是英国人,副局长这一档就开始有华人担任。
图片
被纳入殖民地统治阶级的本土贵族和官员们大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国读书,毕业后再返回殖民地当官。
周而复始,一种类似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士族”的社会阶层在殖民地形成。(《王朝的名分》)
有了大量本土士族作为缓冲,英国外派到殖民地的总督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职业官员。
而非列土封疆的诸侯王。
殖民地官僚体系形成的局面类似“司马(总督)与王(殖民地士族)共天下”,所以极少发生总督自立叛乱的现象。
管理体制构建完毕后,每隔一段时间中央政府便会很现实的对手中的各块殖民地进行经济核算。
比如A殖民地军费花销多少,B殖民地收入产出如何如何等等。
有些时候还会对旗下的各块殖民地打分评级,一类、二类、三类……
十九世纪初英国人手中的印度是大家最羡慕一块的殖民地——产出最多,开销最少,境内皆是良民,几乎没有暴动。
故被称为“殖民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图片
明信片上的香港警察部队(1906年),印度裔警察可以拿枪,华人警察不许拿枪
西方列强对于殖民地掠夺思路的转变也直接影响了同一时期的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告一段落后,列强们选择了“以华制华”的模式,留下清政府这个壳。
对中学历史有印象的朋友会记得,教课书上讲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意义”时有这么一条——
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明明是惹火烧身酿成大祸,怎么反而成了阻止瓜分中国呢?
这便是因为体现出的“反抗意识”和“民族意识”。
对于反抗意识浓厚的殖民地,列强们通常都会好好掂量一下。
毕竟出来殖民更多是为了抢钱抢物,而不是来打仗镇压的。
图片
1912年德国殖民时期的青岛规划图
为了实现“长久的利益输出”,十九世纪末期,很多列强甚至不惜早期在殖民地做重金投入。
比如1897年德国强租青岛,为了展现德国的国力和制度优越性,德皇威廉二世决心投入重金把青岛打造成一个超过香港的远东殖民地样板。
与英国PK一番。
在占领青岛的短短十几年间,德国政府不仅组织了大批商人前来投资,还用国家财政的形式直接补贴了1.74亿金马克。
后来一战德国战败,“抠搜”的日本霸占了青岛,轰轰烈烈的建设时期便随之结束。
图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
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美国人处理殖民地问题的经验和水平很不怎样样。
从去年阿富汗政府的战斗力中大家即可窥测一二。
十九世纪轰轰烈烈的殖民地浪潮中,实力渐隆的美国人不甘落后。
年轻的美帝在美洲和亚洲范围内对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发起全面攻势,抢了西班牙不少地盘。
其中就包括菲律宾。
菲律宾近代曾被西班牙殖民长达三百年,在西班牙政府的KPI考核中被视为“二等殖民地”,地位地下。
一方面是菲律宾人反抗意识比较强烈;另一方面也因为其国土岛屿众多、山高林密,管辖起来非常困难。
对于这种地盘,西班牙本来兴趣不大。
于是在谈判桌上西班牙人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把菲律宾贱卖给了美国。
经过一番血腥镇压后,美国深感殖民菲律宾的代价太高,于是模仿英国走上扶植傀儡政权的道路。
此后这种“军事占领+扶植当地亲美政权”的模式成了美国人对外施加影响的通用模式。
南韩、南越、阿富汗、伊拉克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图片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的地图是包含菲律宾的。
相对于西班牙殖民者,美国人非常注重文化同化。
统治了菲律宾三百年的西班牙都没有普及好西班牙语,而美国人仅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在菲律宾推广了英语。
今天英语和菲律宾语是菲律宾的两大官方语言,英语的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其母语。
1900年至1930年的三十年是菲律宾自近现代以来最幸福的“春天”。
在美国人的扶植下菲律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识字率等社会关键指标迅速攀升。
当时菲律宾的正式名称叫“美属菲律宾”,和今天美属波多黎各的地位差不多,是没有选举权的美国属地。
二等美国人。
平心而论,菲律宾在短短几年内由西班牙的“二等殖民地”变成了“二等美国人”,这中间跨越是非常大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菲律宾人不仅不再敌视美国,反而对美国充满了感激和依赖。
他们喜欢上了作美国二等公民的感觉。
按照美国对属地的法律定位,属地进口货物在美国的通关税率非常低。
于是大量菲律宾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进入美国市场,颇有一种殖民地对宗主国“倾销”的感觉。
那美国货反过来是不是也可以倾销菲律宾呢?
当然可以。
反正我早晚是你的人了,才懒得反抗呢。
图片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
美国国内大批工人失业,排菲情绪高涨。
人们开始呼吁政府甩掉菲律宾这个包袱,认为是美国养着一帮菲律宾穷人。
于是在1932年罗斯福总统任上,美国通过了“海尔-哈维斯-加亭独立法案”,允许菲律宾独立。
但戏剧性一幕出现了,菲律宾当局竟然拒绝接受,理由是法案对菲不利。
What?Are you kidding?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殖民地不要就直接撤呗。
这就跟曾经的南越撤军和去年的阿富汗撤军一样,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得顾及自己“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眼看菲律宾不干,美国人在1932年法案的基础上又通过了一版“柔性”法案,给予菲律宾十年的独立缓冲期。
在这十年里美国将逐步提高菲律宾出口到美国产品的关税——相当于变相补贴菲律宾财政。
算是“分手费”了。
就当十年“分手冷静期”快要届满的时候,菲律宾被日军占领,又换了一个宗主国。
直到二战结束的1946年,美国人才依据1934年的法案迫不及待的替菲律宾宣布独立。
时间是7月4日,正好是美国的国庆日。
美国人日子挑的很滑稽,颇有一丝终于丢掉包袱解放自我的感觉。
临走前,大方的美国人把几十年殖民所得的各种瓶瓶罐罐全部留给了菲律宾。
唯一剩下的是吕宋岛毗邻南海的苏比克湾军事基地(每年给菲律宾高额租金),打越战时这里曾是美军重要的后方据点。
图片
日据时期穿和服的菲律宾少女
纵观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殖民地独立进程,其实类似美国-菲律宾这种情况的并不在少数。
除了个别如关岛、迭戈加西亚等战略位置重要、人口较少的特殊岛屿外,殖民地渐渐成了宗主国的累赘。
历史戏剧性的进入了跳楼大甩卖阶段。
熟悉世界地理的朋友会知道,南美洲北部有一块名为法属圭亚那的殖民地,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是欧洲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
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法国多次要求其独立,均被法属圭亚那拒绝。
最近一次法国政府主动要求的法属圭亚那全体公投发生在2010年初,票数一开出来让人大跌眼镜——
70%以上的人都反对独立。
巴黎的爷,您还是继续给钱吧……
图片
殖民地的历史之所以会走入“跳楼甩卖阶段”,从本质上看是全球“平权化运动”影响下的结果。
殖民地人有没有国民待遇?
殖民地人有没有选举权?
殖民地护照能不能进入美国?
殖民地货物能不能免税进入美国海关?
……
每一个问题都十分棘手。
以美国在加勒比的属地波多黎各为例,半个多世纪来上面这几个问题被反复提起。
时至今日,波多黎各已经获得了除选举权外的几乎所有美国公民权,护照是标配的USA护照。
2017年5月,区区340万人的波多黎各政府掏出了自己负债730亿美元的账单,向美国联邦政府申请破产保护。
往地上一躺,您看着办吧。
气的特朗普发推直呼“难过”(Sad!)
在提出破产申请一个月后的2017年6月,波多黎各就与美国之间的地位关系举行第五次全民公决。
投票结果显示,超过97%的选民支持波多黎各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不过在组织公投前,特朗普政府即已拒绝批准本次公决计划。
理由之一是波多黎各当局的公决方案中没有提供“维持现状”的选项。
图片
回顾历史,滑稽中透露着讽刺。
谁都没想到,曾经帝国主义列强前辈们刀与血抢来的地盘竟成了后代们的累赘。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