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908068/answer/1379726440
(字数预警,1W字,阅读30分钟)
本回答可能会颠覆一些朋友对李白的想象。青年李白挥金如土,中年李白一贫如洗,晚年李白流离失所。
他曾蔑视权贵,傲然不群,也曾为理想低头,顺势逢迎。
历史上真正的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
虽然李白能追溯到士大夫出生,但一生却不得参加科举。
终其一生,李白对自己的家世几乎只字不提,极其隐晦。
甚至他父亲「李客」的名字,还是在李白死后,出现在他的碑文之上。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客是因罪窜谪的胡商,虽然郭沫若表示反对,但却认定李客是一位富商。
总的来说,现在通常认为李客是一位商人。
也就是说,李白的原生家庭,不缺钱,这是李白挥金如土的基础。
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
也就是说,犯过法的和工商子弟都不能参加唐朝“高考”。
如果李白偷偷参加“高考”会怎么样?
只有一个结果:杀头!
正因为李白是商人出生,他的理想便被命运彻底掐住了咽喉。李白一辈子都想打通自己的命运,这便有了挥金如土的动机。
和李白相比,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五姓七望之一。
唐初的薛元超曾言道: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五姓七望是连皇族都要拉拢的家族,至少在武则天打压豪族之前,每个家族的政治地位都能媲美当今的正国级。即便在武周打压豪族之后,几大家族在玄宗时期的地位,也不是现在的大家族所能比的。
如果王思聪穿越到那个年代,恐怕王维正眼都不会看一下。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都是河东王氏的出身。
李白是天才,而王维也是天才。
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而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隐居在大匡山脚的大明寺中学习了几年,期间(十七八岁)写下了为今小年轻津津乐道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学习到20岁(虚岁,这一年公元720年),李白有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初写《大猎赋》(节选),希望被举荐于唐玄宗。
臣以为不能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平文论苑之小,窃为微臣之不取也。今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亦将曜威。
李白商人出身,无权势也无功名,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也只能打通关系。李白散千金,除了个人性情之外,也可能和社交,以及维护人脉有关。
在这个时期前后,唐朝宰相苏颋被罢相,迁任益州(成都),任大都督府长史(相当于二把手)。 无论是父辈的建议,还是李白自己的意愿,总之,李白去成都找到了苏颋。 苏颋称赞李白: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虽然是赞扬,其实苏颋也并不是特别看好李白,而是鼓励他继续读书。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王维已经了中进士,任太乐丞。 随后李白游览峨眉,再到渝州。年轻的李白,意气风发,酷爱山水,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寻找出路。 于是在渝州的时候,他拜见了渝州太守(重庆一把手)李邕。李邕见这个年轻人高谈阔论、不拘礼俗,十分不满。于是让下属宇文少府接待。 对于宇文少府的热情,李白十分高兴,赠诗《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对于李邕的不待见,李白自然不甘心,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莫欺少年穷」虽然出自《儒林外史》,但当能溯源到此诗。
以上这么多的铺垫,主要在于说明李白的社交方式,以及追寻理想的方式——挥金。 他当是用挥金如土的方式维系关系。 但上层的士大夫,绝大多数是看不上商贾背景的李白。 在蜀内没有找到出路,李白发奋读书。 21岁,在匡山读书。 22岁,在匡山读书。 23岁,在匡山读书。 这一年(公约723年),唐玄宗设置丽正书院,聚文学士修书、侍讲,对李白的人生选择,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公约724年,李白24岁了(23周岁)。 这个年龄,哪怕对于现代人来说,都已经大学毕业当了一年社畜。对于古代人来说,已经是“啃老族”了。 而不能走仕途的李白,只能居家读书,什么都做不了。 李白终于按捺不住了,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决定出川了。
从成都到渝州(重庆,古时巴蜀同川),游历巴南、巴西,然后从三峡到达巴东,最后出川。
第二年,5月已到达荆州。 遇到道士司马承祯,并交好。 司马承祯称赞他: 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随后李白意气风发,写下《大鹏赋》、《古风·北溟有巨鱼》。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太白以鲲鹏自比,真可谓雄心壮志。
但游玩到洞庭湖的时候,好友吴指南病故(蜀地故友),应该是李白青年时代最好的朋友,可能没有之一(按李白的伤心程度,不排出发小的可能性)。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到:
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
李白出川的路上,广交朋友,豪掷千金,同样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所交代: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带出来的三十馀万,在一年余散尽。由于身上没钱,甚至吴指南也不得不草草安葬,数年后才回来泣血迁坟: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李白安史之乱后,在《万愤词投魏郎中》中写道: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而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足以说明,虽然是商贾家庭,但李白的家族是很庞大的。
但古代又是严格的宗法继承制,李白有大商贾家族作为依傍,但亲朋的钱财并不是李白的(他也可能有直系亲兄长,不是第一继承人)。
对于李白豪掷千金的性格,即便家族成员刚开始愿意帮助李白,但也很快不会再愿意填补这个无底洞。从李白以后的命运,也大致可以印证这个猜测。
随后李白游历了金陵(南京)、姑苏(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在扬州待了一年不到,李白便一贫如洗,乃至于穷困潦倒了。
你以为李白只是游山玩水,但他却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拜访官宦权贵,寻求出路。此间必然有所打点之类。(这里只是合理猜测,李白的钱主要还是接济他人散掉的)
只是李白的求访,都被人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所拒绝,最终不得不寄情山水,聊以自慰。
很多现代人,总是有上帝视角去看待后来的李白,认为他没有政治才能。但且不论,他是否真的具备过政治才能。但他从十七、八岁的少年时代开始,便励志建功立业。
他的整个人生,从来没有过真正历练的机会。而王维是15岁进入权贵的视野,20岁便入了官场。
20岁,正是现代人上大学的时候,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年龄。李白理想的不幸,在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政治成长的机会。即便诸如后来苏轼的耿直,至少也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在地方有所建树。但李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
这本质上是古代社会教育的垄断,虽然武则天为了打压门阀世家(关陇集团),让科举真正下放到了庶民,寒门大兴,但依旧不包括商贾。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李白为了功名,广交友、广散财。仅仅一两年的时间,便散金三十余万。
恐怕任何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都想和李白做朋友。豪气仗义、身手敏捷、诗气凌云,还出手阔绰。
但如果从此以后穷困潦倒了呢?排除后世人的上帝光环,还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
此时的李白已经26岁了。
不说古代,一个26岁的现代人一事无成,也难免抑郁成疾。
于是李白真的生病了。
养病期间,留下《静夜思(宋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随后李白定居安陆(长达十年),期间多次远游,为了抱负,多次去长安。
27岁是李白的黄金之年,这一年他遇到了孟浩然,他遇到了好友元丹丘,他还娶了娇妻许氏——前宰相许圉师孙女。
李白入赘许家,然而此时的许家并不算豪门大族。多年前,许圉师因儿子杀人,遭遇贬谪,家道早已中落。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商人出身的李白,依旧强了很多。
对于20岁成家(甚至更早)的古代男性来说,此时27岁的李白,已经算是“中年”。
这个时候的李白,既然已经入赘了许家,其实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
中国文人自古有强烈的家国观念,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更是写绝了兄弟之间的友情。但李白的诗、写边塞、写游侠、写朋友,写妻儿、写理想。但对自己的家族以及兄弟,终其一生,也只有些许字句提及。
也难免有学者认为,李白虽然可能的确是李暠(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之后,但祖上可能犯过重罪。唐玄宗时期认定李暠之后皆为皇室,李白并没有认祖归宗。
但无论怎么样,依靠许家,李白渡过了相对安定的年月。
但李白内心永远放不下的,依旧是政治抱负。
于是在29岁左右,写下了《上安州裴长史书》意图举荐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李白极尽所能地展现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写尽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谓是“剖心析肝”。
从古至今《上安州裴长史书》都是研究李白生平,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之一。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李白也吹捧裴宽,甚至不惜把他比喻成周公……
这篇《上安州裴长史书》,实际相当于,近30岁的李白,真正放下身段的一封求职信。
可以想象,李白对自己未来,在这一篇求职信上押注了多大的希望。
然而——因为被人谗诽,裴宽最后还是拒绝了李白。
有人觉得李白一生都很有钱,但实际从26岁开始之后,他便已经做不到挥金如土了,甚至有时候需要自己亲自耕作。
30岁的时候,李白结识了宰相张说的儿子,然后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
李白立即写了《玉真仙人词》等,想要献诗“曲线救国”,以达天听。恰遇暴雨,未能见到玉真公主。
悻悻而归的李白又拜见了一些王公大臣,依然遭到了拒绝。
抑郁苦闷,遂创作《幽涧泉》。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前前后后,长达多年,李白意图找人举荐,全部碰壁。
我们后人常以为内心强大得无坚不摧,豪放不羁的李白,在而立之年,终于崩溃了。
留了一首《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 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 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 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 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他在长安,但却报国无门。
李白自甘堕落了。 他穷愁潦倒、饮酒赌博、颓废浪游、斗鸡走狗。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后人眼里,他失去了这些鲜活的细节。 甚至对《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的解读,依旧是藐视权贵,精神傲然云云,但对“独酌陶永夕却选择性失明。
平静的文字之下,流动着深深的孤独。 这是一种对李白故意的刻板化,一种对李白表面上的美化而实际对人格的偏见。 为什么李白不能有自己血肉的真实? 此时的李白已经31岁,距离他第一次想要建功立业,也就是王维考中进士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11年。虽然他豁达,总是能很好的发泄负面情绪,总是能安慰调整好自己,但终有那么一刻,他失望到了极点。
《白鼻騧》李白写到: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通常的解读,是李白的豪放、惬意。但如果,带入失望、放纵的心境呢? 一个人是立体的,对于功名心切的李白更是立体的。
当然,好任侠的李白,堕落的状态更像是一个沧桑的游侠,又作《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随后,李白与人斗殴,入狱。
是放纵,是发泄,是鸣不平?不得而知。
这一件事情直接惊动了长安司法机关,李白被老友捞了出来。
这一件事情,应该对李白有一些刺激,他没有再结交那些狐朋狗友,随后离开了长安,开始继续游山访道。
李白的乐观豁达,寄情山水,何尝不是排遣内心愁闷的一种方式。
在很多答主的回答里,提到李白有钱,有朋友接济的原因。
李白的朋友必然有两种:
第一种,靠千金挥洒而来的酒肉朋友。
第二种,趣味相投,灵魂相交的朋友。
第一种,酒肉朋友,自然在李白穷困潦倒的时候,一哄而散。
第二种,李白此类好友有那些?元丹丘,道士;汪伦,小官或农人,身份地位卑微。还有孟浩然、杜甫等著名的诗人,但他们和李白大多是“神交”关系。
至于同龄的王维和李白,文史记录没有过直接交集,不排除王维的出身令他和李白不可能有真的交际圈。再加上两个人都是骄傲的,宗教信仰和诗观差异也是天南地北,两人即便互相都是久闻大名,但做不了朋友也是有可能的。(虽然曾同在长安,且有共同认识的朋友玉真公主,有可能见过面,但可能是看到都不打招呼的那种)
总的来说,无论李白境遇如何,我们只会看到他与朋友酬唱与送别,从来看不到李白有求于朋友。
在古代信息落后的时代,李白遭遇不幸时,也很难被好友第一时间知道。
杜甫对李白曾多番思念,最后知道李白的遭遇却是安史之乱后的浔阳入狱。但此时杜家也已经家道中落,最后李白还是依靠后来的老婆宗氏奔走,后判为流放。
即便李白有一个最忠实的粉丝魏颢,但此人在三十年后才中科举。如果不是魏颢和李阳冰(李白族叔,但年龄小于李白),恐怕我们能见到的李白诗,不知道又会少了多少。
总的来说,李白生前,能直接对他进行经济支持的朋友,几乎没有。
长安期间,李白留下《行路难三首》(节选)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后又作《梁甫吟》(节选)。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
李白心有壮志,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长久在外,对妻子多有思念。 留给妻子许氏情诗二首:
《寄远十二首》
其十一(一本无此首)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时馀空床。 床中锈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馀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其十二(一本作十一)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 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 乱愁心,涕如雪。 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 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 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r回到安陆之后,生活拮据的李白,过着农耕读书的生活。此时许氏父亲去世,李氏夫妇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窘迫。
33岁,女儿平阳出生。
34岁,按捺不住的李白再次举荐自己,依旧失败。
某夜,李白喝得伶仃大醉,留下《襄阳歌》(节选)。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写诗依旧不能发泄情绪,没过多久又写了一篇文章《暮春于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节选):
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 而金骨未变,玉颜已缁,何常不扪松伤心、抚鹤叹息?误学书剑,薄游人间。 紫禁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
怀着失望的心情,李白不得不再次回到安陆。
35岁,心有不甘的李白再次去了长安,然而留给李白的,依旧是失望。
留下《王昭君二首》。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36岁,唐玄宗赦免了本该杀头的安禄山。而这一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 37岁,生子伯禽,小名明月奴。
李白不久功名不成,岁月蹉跎,寄情于山河之间。
很快两年过去了。
39岁,孟浩然去世,李白悲痛。 40岁,妻子许氏病逝,李白悲痛。
不惑之年的李白,失去了最爱的诗友和发妻,却又一贫如洗,一事无成。
经叔伯堂弟介绍,李白带着子女去山东娶了刘姓女子。(也有可能只是同居关系) 魏颢在《李翰林诗序》中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这里「宋」并不是错字,宋是地名,今商丘。
四个配偶,前后用的娶,中间用的合。表明了,因为种种原因,与中间两人的婚姻关系非正常化。
这个时期,家族兄弟可能会给李白一些经济支持,但绝不可能太多。
李白与刘姓女子的结合,极有可能是李白考虑子女年幼的结果。
虽然刘氏身份并不高,但此时的李白无官无财,却遭到了刘氏嫌弃,甚至厌恶、讥讽李白。
没过多久,两人离异。
离异之后,李白和鲁女结合,曾有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有解释,这是一首咏物诗,但根据魏颢的记录,真相可能的确是一首情诗。
《旧唐书》记录李白是山东人,《新唐书》却又说长于四川。一般认为,李白祖籍山东,学于四川,游历于山东。整个大家族背景在山东。然后散于各地,例如李白族叔李阳冰是谯郡人(今安徽亳州)。
李白家族有官宦阶层(但身份不高),不过李白这一支沦落为商人。
所以,也有说法认为鲁女是李白的青梅竹马。但因为良贱关系,不能通婚。
而青梅竹马正好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和鲁女可能没关系):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唐朝法律规定,不能良贱婚配。而刘氏,鲁女究竟什么背景,已不得而知,不作过多猜测。
但李白两任妻子都是士大夫阶层,在婚姻关系上,当有主观和客观的共同原因。
但总的来说,鲁女可能是李白的妾。而且关系颇好,不仅给李白生子李天然(小名颇黎)。其他子女,或也是由她照顾。
又两年。
42岁时,人生已过大半。
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了22年。
经过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引荐,唐玄宗终于征招李白。
长达二十年的压抑,突然一扫而除,李白精神大振,留诗《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2年,压抑了大半辈子,竟然沦落到被妇人鄙视,终于扬眉吐气,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
任何一个人在李白的角度,兴奋都会溢于言表。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在下半生,终于看到了希望。 我更愿意看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下,真实而鲜活的李白,而不是任何诗句都要标上藐视权贵的刻板标签。 如果不是大志不得,谁不愿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 李白是仙,但也是谪仙,有血有肉的仙。 有研究者认为,贺知章在李白入京之后,读到了《蜀道难》,始惊为谪仙。 43岁,入诏翰林院,期间应招作诗多首。 李白以为可以伸展抱负,创作了《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等多首诗: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此时的李白,以为是自己人生巅峰的开始,但他却不知道,此时正是他人生的最巅峰。
官场龌蹉,唐玄宗依旧只把他当做御用文人。发现真相之后,李白开始借酒买醉,玄宗呼之不朝,更借醉令高力士脱靴。(出处《唐国史补》,虽然不能全信,但高力士主动给李白脱靴,或者唐明皇要求高力士,是有可能的。
虽然唐玄宗有三次意图任用李白为中书舍人,因《清平调》之故,因杨贵妃谗言而无果。(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却说是身为驸马的丞相之子张垍所排挤。)
被人排挤,遭人谗言,李白作诗《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最终得罪的权贵越来越多,44岁,李白被赐金放还,见杜甫、高适,作《东武吟 ( 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 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 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 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从26岁,千金散尽,到42岁之后,李白身上才重新开始有了些钱财。
5岁,与杜甫同游。作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46岁,重病,怀念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后又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7岁,吊贺知章《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游历3年。
51岁,梁苑,宗楚客孙女千金买壁。而宗楚客虽然曾经是丞相,也早已经家道中落。
此时已经传言安禄山有了反意,李白亲自去了北方,诗作多首《幽州胡马客歌》《北风行》等。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虽然已经51岁,距离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31年,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李白内心里的理想依旧没有磨灭。但正因为没有磨灭的理想,才让他在安史之乱陷入了政治的深渊。
《将进酒》大约诞生于此时前后。
而敦煌版本的《将进酒》名曰《惜罇空》。
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復逥。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湏盡歡, 莫使金罇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 千金散盡還復来。 烹羊宰牛且為樂, 㑹湏一飲三百盃。 岑夫子, 丹丘生。 与君哥一曲, 請君為我傾。 鍾皷玉帛豈足貴, 但願長酔不用醒。 古来賢聖皆死盡, 唯有飲者畄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俓湏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児将出換羙酒, 与尓同銷万古愁。
关于敦煌版本,屠龙少年周旭曾有相关考证,不再赘叙:"如何评价《将进酒》敦煌版《惜樽空》?"
郁贤皓先生《李白集》的观点,则认为《将进酒》创作于李白36岁时。
无论哪一个阶段,都处在李白人生的低谷时期。
36时,正是李白经济拮据,处处碰壁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家有妻儿,除了诗歌,事业一无所有。
而52岁的李白,除了建功立业之心,更是什么都没有。
此时,再重新读一遍《将进酒》,再来看“千金散尽还复来”,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李白赐金放还之后,虽然生活暂时有了保障。但经历安史之乱,整个人再次被打入了深潭。
被流放之后,他所能依靠的竟然也只能是自己的老婆宗氏。
但李白和宗氏两人都是求仙访道之人,属于真正的灵魂伴侣。
团聚之后,李白把宗氏送到庐山(求道)之后,自己就在当涂养病(今马鞍山当涂县,李阳冰所在地)。
有传说,李白捞月而沉,留下一个美好的传说。
但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留下绝笔诗《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至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他最终留下的,除了自己隐隐约约的故事和诗歌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一些今人误以为他永远花不完的钱,更是不存在的。
因为晚年的穷困潦倒,李白的后人,结局更是十分的不理想。
李白去世后,他的后人不是不知所踪,就是彻底沦为当地农夫、农妇。
仅仅过去50年,李白墓彻底沦为荒墓。
白居易在《李白墓》中感伤到:
采石江边李白坟, 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年轻的时候,他的钱来自父母家庭,青年和中年两段时期,分别依靠了许氏和宗氏和两个老婆。但两个宰相后裔都属于家道中落,甚至期间还有农耕生活。
真正让李白生活有所转机的,恰恰是唐玄宗的赐金。
而其他方面,李白所能得到的支助是微乎其微的。
至于李白的叔伯兄弟,更是未知。李白除找李阳冰整理诗集,曾有兄弟介绍过刘氏给他,其他人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
总之,李白的大半辈子,都是穷困潦倒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本篇,仅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 立冠之年意气风发,豪气冲天; 而立之年一贫如洗,处处碰壁; 不惑之年冲波逆折,千金赐还。 知命之年北游边疆,心忧家国。 耳顺之年鹏飞不济,魂归当涂。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1980.4.27
另外评论区,置顶了一大段回,应该也能解答一些知友可能存在的疑问。另外由于本篇字数上万,难免有一些小谬误,欢迎捉虫。我看到也会第一时间查证,然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