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遗址
张家口
坝上地区龙山文化、细石器遗址
(1)贲贲淖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尚义县大青沟乡贲贲淖村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较薄。陶片以素面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黑陶、红陶次之。纹饰以素面为主,其次为蓖点纹。可辨器形有罐、盆,石器有石斧、刮削器等。从陶片特征判断,该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冀北地区龙山文化遗存,并包含有草原细石器文化成分,并掺杂有辽、金文化的遗迹。
(2)大苏计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尚义县大苏计乡大苏计村北1公里处。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处在东、西、北三面坡状,南部平坦的耕地上,遗址东部有古河道。遗迹以石器和陶片为主,陶质以夹砂红褐陶、泥质陶为主。纹饰有之字纹,可辨器形有罐、盆等。石器有斧、刀、铲、杵等。其内涵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存在辽、金文化叠压。
(3)新庙村北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尚义县小蒜沟镇新庙村北,面积24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陶片和石器。陶片有夹砂陶、夹蚌红陶、夹砂灰陶和夹砂褐陶;纹饰有筚点纹、附加堆纹、弦纹和素面等。石器有石球、砍斫器和打制石器等。另有少量细石器,以石叶、石片、指甲形刮削器为主。还可见少量动物化石,并曾出土过完整的驼鸟蛋化石。该遗址的历史上溯自新石器时代,下延至战汉以后。
(4)前阳坡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张北县两面井村前阳坡上。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主要遗迹为细石器及陶片。采集的细石器有刮削器、石核、石叶,还有石磨盘、磨棒等,内涵十分丰富,考古学家认为该遗址似是一个新石器时期草原细石器加工地。陶片以夹砂灰褐陶最多,夹砂灰陶次之,也有少量泥质红陶。夹砂陶火候低,陶色不匀,质地疏松,均为手制。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绳纹、方格纹等。器型有鬲、罐、盆和彩陶钵等。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并兼有夏、商、周、战国以及辽、金、元时期等几种文化内涵,是坝上草原地带发现的一处时代跨度长、分布面积较大的遗址。
桑干河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1)涿鹿故城(黄帝城 )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因秦汉至北魏年间所设涿鹿县治所而得名。另据《史记》、《括地志》等文献记载为上古时期黄帝所都,而又被称为“黄帝城”。
城址呈不规则方形,占地面积约249000平方米。城东、西、北城墙保存较完整,南城墙有几处豁缺,东南角坍塌于轩辕湖水中。城墙夯土修筑,残高2.5~5米,上宽2~3米,下宽约10米。设南门。涿鹿故城址经过多次考察并进行过局部发掘,出土有石刀、石斧、石杵、石凿、磨用器及蚌器、陶纺轮等生产工具;陶豆、陶鬲、陶盆、陶甑等生活用具;带巨孔的石砸敲器、龟钮、蛙钮铜印和多种古代钱币。在城址内建筑基址上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和鹿纹半瓦当。根据出土的遗物及城墙的发掘结果证实,城址的建筑年代为战国、汉代,但城址下叠压有极其丰富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参考文献记载,是一处考证“千古文明开涿鹿”的重要遗址。
(2)蚩尤寨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堂村西。蚩尤寨分三寨,南北向排列。南寨距中寨200米,其西墙、北墙尚存,东墙残存一小部分;中寨只留西南角少部分残垣;北寨距中寨300米,呈长方形,西、北、东三面墙尚存,南墙残存二段,高3~8米,夯层清晰。遗址出土陶器以夹砂灰褐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粗绳纹、蓖点纹、压印方格纹等。器型有鬲、釜、罐、盆等。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镞、石斧等。从寨内出土的遗物分析,夹砂灰褐陶绳纹鬲应为商代晚期遗物,夹砂红陶釜等应属战国、汉代遗物。据此判断蚩尤寨遗址最早的遗存应为商代,而更多的遗物则为战国和汉代。另据古文献记载,以及古今一些史学家的观点认为今该地域与黄帝战蚩尤的史载记载的地望相符,应即古史之“涿鹿之野”。“蚩尤寨”、“蚩尤泉”等遗迹在当地民间世代相传,延绵至今,故以得名。
(3)下沙河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涿鹿县大堡镇下沙河村南,属新石器、商、战国时期遗址。面积约1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采集遗物有陶器和石器。陶片有泥质彩陶、夹砂红陶、夹砂黑褐陶、夹砂灰陶等,纹饰有篮纹、绳纹等;器形有斝、鬲、鼎、罐、壶等;石器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从遗物分析:夹砂灰褐陶斝、篮纹陶片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细绳纹罐、瓮属于商代早期;粗绳纹鬲等属于商代晚期,部分遗物延续至春秋战国时代。
(4)马站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怀来县小古城村北,面积约15000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大量陶片及磨制精细的石器。陶片分为泥质黑陶、灰陶、褐陶,夹砂灰陶、褐陶五种。泥质陶多于夹砂陶,灰陶占大多数,其次是褐陶,黑陶与红陶最少。泥质黑陶质地坚硬,多素面磨光。泥质灰陶以篮纹和绳纹为主,其次是素面磨光,附加堆纹、方格纹和弦纹则较少。夹砂灰陶、褐陶多见绳纹,兼有少量的篮纹,素面很少。马站遗址有些器形与蔚县筛子绫罗龙山文化的同类遗物相近,有些器形与洛阳王湾三期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中的同类器物相似,有些器形接近唐山大城山龙山文化中的同类器物,有些器形又与北京昌平雪山二期龙山文化中的同类器物相似。根据采集遗物,分析此处遗址是一处内涵较为复杂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是一处多种文化形态汇集的所在地。其相对年代与蔚县筛子绫罗龙山文化遗址相近或稍晚。
洋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
(1)西大崖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怀安县渡口堡乡良民沟村西南西洋河北岸的台地上,当地人称西大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有灰坑遗迹,并有大量陶片。根据采集的遗物分析,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的遗物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有少量的磨光黑陶和夹砂褐陶。器表纹饰以篮纹为主,次为绳纹和素面。可辨器形有鬲、斝、罐、盆、盘等。战国时期的遗物主要有陶罐、豆、盆、壶等。
(2)水沟口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怀安县右所堡乡水沟口村南的坝茬沟坡地上。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遗址暴露有灰坑等遗迹,遗物有陶片、石器。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以素面居多,其次为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罐、鬲、钵、豆、瓮、盆、纺轮等。石器有磨盘、斧、铲、刀、凿等。据采集标本分析该遗址包含了龙山文化和战国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3)关子口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宣化县赵川镇关子口村西南龙洋河北岸第一阶台地上。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1.5米。曾对两个灰坑进行了清理发掘,采集了大量陶片及石器、骨器等。陶片以夹砂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陶。夹砂陶颜色多红褐,次为黄褐和灰褐,极少数为灰色。因烧制不均,陶器表里颜色不一,质地也较疏松,器表纹饰以绳纹为主。泥质陶以灰陶为主,次为红、红褐色,少数为黑色。可辨器形有侈口罐、敛口罐、鬲、单把斝、釜、豆、盆、大口曲腹双耳罐等。石器有刀、斧等,骨器有笄、凿等。属冀西北地区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特征。
(4)石嘴子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崇礼县石嘴子乡石嘴子村东南的台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遗迹以陶片和石器为主。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此外还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弦纹较少,篮纹多饰于泥质陶器。制作手法以手工为主,慢轮修整已较普遍,泥条盘筑法仍在使用。其中以单孔石刀和石斧最多,单、双孔半月形石刀较少,孔均为两面对钻而成。石铲占有一定数量,大形砍砸器开始出现是该遗址的特点之一。根据器物分析,遗址年代与蔚县筛子绫罗、怀来县马站遗址基本相近,属于龙山文化时期。
壶流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1)三关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蔚县三关河东岸,面积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遗迹包括房址和灰坑。主要堆积内涵最下层是相当于仰韶文化阶段的遗存,其上有为相当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等,而早商、汉、辽时期遗迹直接叠压或打破上述地层和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经发掘证实,房址为距今5000年---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地穴式,灰坑内出土的文化遗物主要以石器、陶器为主。从出土器物特征判断,三关遗址的文化遗存具有河南省庙底沟类型的典型特点;而在一些器物上又带有陕西省半坡类型的作风;个别器物又具有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的风格。它所代表的张家口新石器文化面貌,体现了多种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就此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评价:“张家口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是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路”。
(2)庄窠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蔚县常宁乡庄窠村南定安河北岸的台地之上。面积约56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4米。最下层相当龙山文化时期的堆积,其上为相当早商文化堆积,最上存在辽代文化叠压。新石器时代遗物有圜底钵、细泥红陶壶等,彩陶多为黑条带纹或直线三角纹。其中,圜底钵、宽黑彩条带纹敛口钵和红陶壶等,与半坡类型同类器物很相近;龙山时代遗物有夹砂灰陶细绳纹鬲、泥质灰陶宽折沿方唇素面盆等;早商时代遗物有豆、盆、绳纹鬲等。
(3)筛子绫罗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蔚县下宫村乡筛子绫罗村东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地表暴露灰坑80多个。出土物以陶器、石器为主,骨、蚌、角器较少等。陶质分泥质和夹砂陶,陶色以灰陶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褐陶,黑陶和红陶较少。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主,次为素面、附加堆纹和弦纹,方格纹极少。制法以手制为主,大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普遍经过慢轮修整。器形中,夹砂陶中有鬲、罐、甑、盉、斝等,泥制陶主要是盆、豆、斝、甑、碗、瓮等。陶制工具有铲、锥、针、凿、镞、锤、刀等器物。石器丰富是该遗址的最大特点。其中大型打制石器有亚腰石斧、敲砸器、矛形器。细石器里镞出土量甚多,此外细石器还有条形刮削器、刀形切割器、尖状器等,琢制、磨制石器有斧、凿、刀、磨盘、磨棒、环石、纺轮等。该遗址是一处较为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地遗址。
(4)东坡遗址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蔚县常宁乡金河口村东,小五台西麓的山坡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8米。遗址表面暴露有灰坑,遗物有陶片和石器两类。陶片以夹蚌红陶、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褐陶次之。可辨器形有罐、盆、敞口盆、钵;彩陶有白衣黑彩、红陶黑彩、褐彩,图案多为条带纹。石器有刀、纺轮等。据器形判断,该处遗址文化内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
张北县
马鞍桥遗址 位于海流图乡马鞍桥村西南400米的南山坡上。南、北、西三面地势较高,背风向阳,东北部沟内有一水泉。长600米,宽160米,文化层厚0.3米左右,文化内涵丰富。地表细石器(石镞、刮削器、石叶、石核)、陶片(鬲、盆、碗)俯拾皆是。根据采集标本鉴定,马鞍桥遗址与前阳坡遗址(位于北县两面井乡两面井村东南3500米阿拉庙山之前阳坡缓坡上)属于同一时代,为研究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实物。
单位名称时代所在地位置
- 于家沟遗址 距今8千一1.4万年前 阳原县 位于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西南约500米的于家沟内
- 西水地遗址 距 今 1 . 3 万 年 前 阳 原 县 东 城镇 西 水 地 村
- 虎头梁遗址 距 今 1 万 年 前 阳 原 县 东 部 2 5 公 里 处
- 筛子绫罗遗址 ( 国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 庄窠遗址 ( 国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蔚 县 ( 共 4 处 )常 宁 乡 庄 窠 堡 村
- 三关遗址 ( 国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西 合 营 镇 三 关 村 东
- 东坡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常 宁 乡 西 金 河 口 村 东 4 0 0 米 山 坡 上
- 下沙河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琢 鹿 县 大 堡 镇 下 沙 河 村 南
- 关子口遗 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宣 化 县 赵 川 镇 关 子 口 村 西 南 3 0 0 米 处
- 马站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怀 来 县 小南 辛 堡 镇 小 南 辛 堡 村
- 水沟口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怀 安 县怀安镇水沟口 村 西 约 2 0 米 坝 茬 沟 东 的 山 上
- 西大崖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渡 口 堡 乡 良 民 沟 村 西 南
- 前阳坡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张 北 县 两 面 井 乡 两 面 井 村 东 南 3 5 0 0 米
- 大苏计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大 苏 计 乡 大 苏 计 村 北
- 贲贲淖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尚 义 县大 青 沟 镇 贲 贲 淖 村 正 西 1 5 0 0 米 处
- 新庙村北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小 蒜 沟 镇 新 庙 村 北 5 0 米
- 西山遗址 ( 市 保 ) 新 石 器 石 井 乡 四 台 蒙 古 营 村 西 1 公 里
- 石嘴子遗址 ( 省 保 ) 新 石 器 时 代 崇 礼 县 石 嘴 子 乡 石 嘴 子 村 东 南 3 0 0 米
冀西北坝上地区新石器遗存考古勘察
2021-04-14 16:49:37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了深入讨论冀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及文明的内涵、产生、发展和周边文化的交流互动等,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冀西北地区的新石器考古研究工作,而摸清该区域内的这类遗存的分布及数量便是开展该项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此,我院于2020年5月始开展了冀西北(坝上)地区新石器遗址考古勘察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考古调查
1、调查发现了一批新石器遗存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调查区域位于坝上地区大清河、三台河、安固里淖、海流图水库等河流、湖泊周边地带,涉及张北、尚义、康保等县,覆盖面积280余平方公里。完成尚义县大苏计遗址、贲贲淖遗址、六号地狼卜遗址、老虎山黄石崖遗址、老虎山麻花卜子遗址、官村遗址、四台遗址、新庙村北遗址,张北县前阳坡遗址、南营子遗址、西坡遗址、东坡地遗址、站牛湾遗址、兴义店遗址、西房子遗址、草包梁遗址、冬不拉遗址、万喜湾遗址、狐仙脑包遗址、小东营遗址、三道洼遗址,康保县开地坊遗址、霍珠营遗址、兴隆遗址、赛圪垯沟遗址、南井沟遗址、二黑记沟遗址、阿不盖庙遗址、赵顺营遗址等29处遗址的复查确认工作;新发现李三虎遗址、三号村遗址、八大家遗址、洪水淖遗址、张北县胡家梁遗址、海流图遗址、马鞍桥西南遗址、马鞍桥村南遗址、古营盘遗址、邢地湾遗址、瓦房营遗址、榆树沟遗址、大湾村遗址、安海遗址、泉子沟东遗址、邓金淖遗址21处;马家村、南海子、大忽太里、朝力盖、保银淖、庙西营、石家房、双脑包、大梁底、永德堂等线索点10处;采集石质品标本近300余件、陶器残片40余件。
序号 | 地区 | 名称 | 地址 | 时期 |
---|---|---|---|---|
1 | 尚义 | 大苏计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 | 尚义 | 贲贲淖遗址 | 示例 | 示例 |
3 | 尚义 | 六号地狼卜遗址 | 示例 | 示例 |
4 | 尚义 | 老虎山黄石崖遗址 | 示例 | 示例 |
5 | 尚义 | 老虎山麻花卜子遗址 | 示例 | 示例 |
6 | 尚义 | 官村遗址 | 示例 | 示例 |
7 | 尚义 | 新庙村北遗址 | 示例 | 示例 |
8 | 张北 | 前阳坡遗址 | 示例 | 示例 |
9 | 张北 | 南营子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0 | 张北 | 西坡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1 | 张北 | 东坡地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2 | 张北 | 站牛湾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3 | 张北 | 兴义店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4 | 张北 | 西房子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5 | 张北 | 草包梁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6 | 张北 | 冬不拉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7 | 张北 | 万喜湾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8 | 张北 | 狐仙脑包遗址 | 示例 | 示例 |
19 | 张北 | 小东营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0 | 张北 | 三道洼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1 | 康保 | 开地坊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2 | 康保 | 霍珠营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3 | 康保 | 兴隆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4 | 康保 | 赛圪垯沟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5 | 康保 | 南井沟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6 | 康保 | 二黑记沟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7 | 康保 | 阿不盖庙遗址 | 示例 | 示例 |
28 | 康保 | 赵顺营遗址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2.积累了调查一些方法、经验
调查工作以奥维地图Google卫星混合图结合等高线图,仔细查看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筛选适于古人类生存的河流阶地。并结合行政区划图和以往田野工作总结出的古代人喜欢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临水而居的生活习性,确定了三台河、大清河、安固里淖、海流图水库、保银淖等周围地带为重点的考察区域。在调查过程中,对出露较好的剖面进行观察,并选择合适的阶地进行详细的区域考古踏查工作,发现遗物后,分析埋藏条件及原生层位,记录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地理位置、地貌情况、地层情况等;视情况对遗址进行试掘,并根据所发现石器的原料和周边地表与河漫滩砾石的岩性做对比,分析石器原料的来源等。
3.对文化面貌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
从采集到的40余件陶器标本来看:多为夹砂和泥质灰(褐)陶,火候较低,也有泥质红陶,火候较高;纹饰有麻点纹、素面、附加堆纹,其中前两类较多;器形主要为筒形罐、钵等。从采集到300余件的石质品来看:原料包括流纹岩、流纹斑岩、角岩、燧石、黑曜岩、石英岩、玄武岩、凝灰岩、霏细岩等;剥片技法有锤击和压制剥片;石器类型丰富,有石核(包括普通石核、石叶石核、各种形状的细石叶石核、)石片(包括普通石片、石叶、细石叶)、一类工具(石锤)、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两面器、各类刮削器、端刮器、尖刃器和薄刃斧等);修理方法有硬锤锤击修理和压制修理等;还有磨制或打磨兼制的大宗的磨盘、磨棒、石铲、石锄、石杵等。这些新石器文化遗址,其有着发达的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出土的器表饰麻点纹纹夹砂筒形罐残片、素面筒形罐残片等文化遗物,普遍出土石核、石叶、石片等细石器。前一阶段打制石器相对数量较多,麻点纹陶片较多、风格更为粗犷;后一阶段,磨制石器和细石器相对更为发达、数量也较多,素面陶片也较多;再晚的阶段,出现了泥质红陶钵、瓶等残片。这些面貌,与同一时期分布辽西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在太行山东麓以平底盆和靴形陶支脚为特征的北福地文化、分布在河北省南部以盂和靴形陶支脚为特征的磁山文化、分布在河南省中部以双耳壸和锯齿石镰为特征的裴李岗文化少、分布在关中和陇东及陕南地区以筒形深腹三足罐和三足钵为特征的老官台文化等相比较明显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因素),但又显示出与兴隆、四台、后岗一期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因素,更大范围与辽西、内蒙高原、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贝加尔湖一带相联系的筒形罐文化因素。总体而言,此次考古调查为冀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面貌、互动交流、生业、聚落形态、时空关系等研究工作,积累了新的基础材料;一些新发现也为冀西北的新石器文化研究注入了新文明的因素,为了更深入讨论这种新文化及新文明的内涵、产生、发展和在更大范围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实物证据,也为丰富中国文化“满天星斗”区系特征和“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提供材料了支撑。
参考文献
略谈张家口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_宋志刚.pdf
燕辽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变迁 陈淑卿
冀西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分析_王振祥.pdf
===尚义县史前文明区域分布及演变进程
=
尚义史前文明区域分布及演变进程
历史是物质文化的演绎轨迹,文物是历史的忠诚记录。笔者历时30多年,遍访尚义地域及其周边500多个村庄,搜寻了无数个山头、河地和风沙坑,收集动植物化石、新、旧石器时期各类石器200多件,现以尚义地域有明晰出土地点的文化遗物为佐证,辑录援引专家学者、网络及新闻媒体对尚义史前文明的研究成果,以探寻勾勒尚义史前文明更加清晰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脉络。
一、一万年前左右及更早以前,尚义曾经处在水草丰美、蓝绿共融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理地带,为早期人类在尚义滞留生存提供了可能。
一个动物化石的形成,大约需要至少1万年。2012年七甲乡大六号村在修建土豆仓储库时,发掘出较为完整的1.7米长的古菱齿象门齿化石一块、大象肋骨化石一块。据中国科学院专家介绍,古菱齿象生活在距今一万到几十万年前,尚义县七甲乡发现古菱齿象化石,说明若干万年前,这里有可能气候温暖湿润,淡水资源丰富,林草茂盛,生活着大量的古代生物。发现化石的区域,从地层断面来看,其时这里是一条河道下游,古菱齿象尸体由河流冲积到此地历久沉积,遂形成化石。现在七甲乡大六号村及周边地下水资源丰富,为主要蔬菜种植区及县城居民用水水源地,或许与几万年前的地下水沉浸有关。大青沟白彦堡村在农民挖直筒型山药窖时,发现大量直径20多厘米粗的动物骨骼,三工地镇黑圪 塔山村在地层3米多深处,发现了大量的动物贝壳。笔者在尚义地域发现并收集到树化石、东北野牛角化石、鸟蛋化石、及其它不知名大型动物化石数种。
以此推定,距今1万年前及以前的数万年甚至于数十万年前,尚义河流湖泊等水系丰富的地形地貌与现在迥然不同,温度较高、降水丰沛、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与现在截然不同,尚义地域曾有过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蓝绿共融的自然环境高光时刻,种类丰富的亚热带植物茂盛生长,成群结队的大型动物活跃其间,每一个狩猎者在尚义地域都有过果腹不愁的安逸时光。良好的自然条件,较为富足的食物来源,为迁徙、奔走、流经尚义地域的原始人群,提供了滞留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南壕堑镇城区周边是尚义旧石器时代文明的繁荣地,鸳鸯河是尚义的母亲河。
尚义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已发现旧石器时期(以打制石器为主,从距今25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南壕堑镇窑子沟、席麻沟以及红土梁镇七令沟遗址3处,其中窑子沟遗址地层中出土的石器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尖状器、石核、石片等,加工痕迹明显,修理疤痕细密,极具考古价值。三者相对集中,相互间的距离最远处不足十公里。三处遗址均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1万年左右。
从南壕堑镇大南沟遗址与窑子沟遗址,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十分贴近的位置关系来看,南壕堑镇大南沟遗址应该为新、旧石器遗址,与窑子沟、席麻沟形成环鸳鸯河“品字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横跨现鸳鸯河两岸,位列尚义县南壕堑镇城区东形成三角区,是迄今为止在尚义地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地。从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来看,南壕堑镇城区周边,是旧石器时代尚义第一批原居民的落脚地,三处遗址分列在现在鸳鸯河水系的周边,或许其原居民生活汲水都依赖于现今鸳鸯河的水系区域。以此推定,南壕堑镇城区周边是尚义旧石器时代文明的繁荣地,鸳鸯河是尚义的母亲河。
三、尚义纵横南北的“十字交叉”的现代交通框架,早在新石器时代,业已由尚义原居民的生存分布格局奠定形成。
尚义现已发现新石器时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遗址20多处,以“两横一纵”的基本分布形态分列在现在一横一纵的“十字交通要道”线两侧和 大青山北坡山底一带的弧形曲线上,新石器遗址集中连线分布地的第一个“一横”,主要分列在石井乡到三工地镇东商线公路沿线南侧,从四台蒙古营西南——南坡村南——小脑包村西南——黑圪塔山村北——贲贲淖村西——马家村西北——李三虎村东南一线;新石器遗址第二个“一横”,集中连线分布地为坝下山区至大青山北坡环山山底一带,从下马圈乡旧庙村——小蒜沟镇乌良台村——纳令沟村——(途经七令沟村)坝下山区到南壕堑镇大怱太里村——大南沟村——西哈拉沟村——二号村——大德堂村——厂沟外——阿桂山一带弧形曲线上;新石器遗址集中连线分布地的“一纵”,从大苏计乡白沙泉村东——大苏计村北——大青沟镇张科村西——大六号村北狼卜地——刘先生村——白彦堡村南——八道沟镇七甲山村北——南壕堑镇公沟村一线。从现已发现的尚义县域20多处新石器遗址分布格局来看,新石器时代尚义原居民的主要居住地基本分列在东商线、白郭线十字交叉的现代交通通道要道两侧,并在坝下山区至大青山北坡环山山底一带形成与现在的郭花(郭磊庄至花台)线几近平行的新石器遗址分布带,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尚义现在的东商线、白郭线十字交叉的现代交通基本框架业已形成,并断续、拓宽、分叉、延用至今。
四、农耕文明是尚义的第一个辉煌阶段,尚义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已经进入了聚落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发现了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
尚义县石井乡四台遗址入选2021年度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发现了房址12座、浅坑3座、室外灶2座,面积多为十余平方米,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大多为圆角长方形或长方形,室内居住面大多四周略高,中间略凹,少量为石板灶,多支石或浅坑灶,柱洞靠近墙壁分布于周围,部分为壁柱。遗物主要有陶、石、骨、贝等类遗物100余件。陶器,出土极少,皆为碎片,均为夹砂陶、沙粒较粗,火候较之前升高。陶质疏松,陶色黑褐、灰褐色,纹饰多为戳印的折线纹、圆圈纹、锯齿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类。磨制石器,主要出土少量的小磨盘、磨棒等;打制主要为细石器,有铅笔头状石核、石片、细石叶、刮削器等。骨质品主要有骨针、骨锥、骨管等。还有一些贝壳、蛋皮、树皮、鹿角、肩胛骨等。
2019年,考古人员从石磨盘缝隙里提取出淀粉颗粒送往实验室分析,还将灶坑边上的木炭样本送往美国贝塔 (BETA)实验室做年代测定。经测定,四台遗址1号和2号两座房址内出土的两件木炭标本年代值均距今765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而实验室的分析结论更让人吃惊——淀粉颗粒为谷子和黍子,也就是尚义县域现在仍沿用种植的小米和黄米。
图片
王培生(左)在北京请教考古专家张忠培先生(资料图片)
2015年,考古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命名发掘于四台遗址的陶罐为“大口圜底陶罐”,发现这个陶罐形态与俄罗斯贝加尔地区卡林加河口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口圜底罐十分相似。这意味着,早在约8000年前,尚义四台一带已经有来自南西伯利亚的“远方的客人”到访。在发掘简报中有这样一段话:“目前由于考古资料有限,我们虽不能将这类遗存与北部草原地区和俄罗斯贝加尔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做更多的对比, 但两者之间器形、纹饰的相似性值得注意。”
四台遗址,是冀西北坝上地区一处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遗址自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出现较早阶段遗存,至新石器遗存一期繁荣,再到新石器遗存二期衰微至消亡,延续时间从万年前后至五六千年,展现出一副冀西北史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新石器一期、二期遗存可能代表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为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增添了重要内容。
《文博中国》以《五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为大标题,以《河北尚义县四台遗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为小标题,报道了国家文物局2023年2月15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四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四台遗址考古发现房址40余座,出土年代不同的五组文化遗存。第一、二组遗存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第一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10400至10000年,发现6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第二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9200至9000年,发现4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呈现出与第一组连续发展的特征。以压印纹筒形陶罐、陶板状器、细石叶石器、研磨器等典型器物为代表的第一、二组遗存,文化特征鲜明,初步判断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
建屋定居,并有了埋葬,有石锄、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及一些骨质工具,并加工食用谷子和黍子,这些足以表明,一万多年的尚义原居民已经进入了聚落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出现了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
五、尚义完整的走过了火耕、锄耕、犁耕三个原始农耕文明发展阶段,尚义的第一个繁盛辉煌的文明阶段历时近万年。
从尚义地域出土的新旧石器的器形演变、材质变化、器具先进程度及地域分布来看,尚义的新旧石器始于南壕堑镇周边区域的旧石器时代,兴盛于县域“两横一纵”的新石器中期,发达于小蒜沟、下马圈区域的新石器晚期,似乎经历了北移——西进——南迁的文明进化演化过程。
(一)从四台到李三虎“北区一线区域”,农业、手工业、渔猎分区迹象明显,发达进化程度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痕迹,形成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晚期发展过渡的完整链条,展示了新旧石器尚义原居民生存发展的全景图。
从四台到李三虎一线,自东到西从器物发现的集中地来看,四台遗址新旧石器时代叠加处于新石器早期;黑圪塔山遗址偏于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至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作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时代到新石器晚期,可能是一个手工业者集聚居住地,或者是手工作坊;李三虎遗址石锄、石斧数量较多,为农业耕作集中地或墓葬群;三号村石锄体量较大。其时的尚义原居民或许因为分工不同,开始了分区聚落,整个区域一线,分散发现了石纺轮、网坠、研磨器,钳锅,玉管、三联璧铜饰件等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四台遗址到李三虎北区一线区域,可能连贯地走过了新旧石器的完整链条。
石锄,人类农耕文明进程,经历了火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石锄,是农业生产用来翻土垦耕的主要工具。石锄的使用,是典型的锄耕文化阶段(时间范围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3500年之间)。石锄的发现,证明尚义其时已进入锄耕文明时期。有肩石锄,便于捆绑,兼有锄头、铁锹等多种功用。证明尚义的农耕文明进入了锄耕时代。
石镞,一般认为是石制箭头,呈锐角等腰三角形,镞尾呈燕尾状,周边出刃。箭头的出现,证明了弓箭的使用(弓箭出现在距今约七、八千年至一万年以前)。有学者认为,镞没有镞榫,不便与箭杆连接;两侧呈锯齿状,便于锯割,应是用以割肉的锯割工具——锯齿石刀;因其制作精致而小巧,也有学者以为其可能与礼器饰品或货币有关。
(二)南壕堑镇 “沿大青山北坡环山一线中部区域”,尚义原居民处于新石器中晚期,代表了尚义原居民经济生活的中等发展水平。
从现已发现的南壕堑镇城区及周边的新石器遗址来看,生存在现在南壕堑镇城区周边的原居民,向外扩散迁移,生存活动的中心区域发生了转移,现邻近于南壕堑镇域内的新石器遗址,有明确出土物的为南壕堑镇大南沟遗址和二号村遗址。 尚义南壕堑镇的大南沟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石锄为单肩石锄,石斧的材质偏于精细,非本地材质,有的石斧偏于粗大,在大南沟发现一块大小和形状都极似香皂的新石器,器形优美、通体光滑、包浆熟透,造型和审美都较为高级,可惜此物被别人买走,现已不得而踪。二号村遗址出土的石器区别于全县域的其他新石器遗址的石斧,形制极其的精美精致,石质近似玉化。
由此来看,南壕堑镇环大青山北坡山底一线的尚义原居民,其时进入农耕文明的中级阶段,生产工具更加精致、用料取材更加丰富多样,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交换更加积极有效,代表了尚义原居民农耕文明的中等发展水平。 石纺轮,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石纺轮的发现,可见尚义其时已有缝制或纺织。 大型石纺轮,或为中间穿绳的武器,椭圆状,长直径18厘米,短直径15厘米,厚3.5厘米,孔内径2厘米,器形较大。发现于三工地镇李三虎遗址。
异形器,异形器因其器形各异,用途众说纷纭,统称异形器,体现了尚不为我们所知的古人类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学的发展和大家对尚义历史的关注,隐藏于尚义历史长河中的各个谜团,有望终将被一一解开。 石刀,古人类切割工具。小形制石刀的使用,代表着加工技能的进步、生活的富裕和生活的精细化,也充分说明了其时尚义地域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
(三)小蒜沟、下马圈一带的坝下山区,出土了石犁,佐证了尚义原居民进入了犁耕时代,尚义原居民已步入了农耕文明的高级发达阶段。
犁耕时代(犁耕文化产生于约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500——前2000年)从技术上看,火耕、锄耕、犁耕这是三个前后递进的阶段,火耕是农耕的开始,锄耕是犁耕的基础,犁耕是农耕的高级发展阶段。石犁的发现,说明尚义地域人类已摆脱一铲一锹的锄耕阶段而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 红土梁镇纳令沟河畔在土地整理中,曾发现有石犁,村民描述清晰,但不幸没有引起村民重视,虽多人目睹,最后弃落而不知所踪。
六、公元前300年左右,尚义结束了原始农耕文明时代,进入了游牧文明时代,打底了尚义地域“长城脚下”的边塞文化主色调。
三联璧式青铜饰件
从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来看,尚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时期人类生产生活都有了实物佐证。三工地镇黑圪塔山新石器遗址土层中发现的玉管和三联璧青铜饰件,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谱系特征极为相近相似,证明尚义其时已进入了夏家店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夏家店下层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都分布着这种文化遗址、墓葬和遗物。) 尚义地域多有鄂尔多斯文化时期(因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典型性而得名,以动物形装饰、小巧实用为显著特征,始自商代,盛于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使用人群主要是以狄-匈奴为代表的畜牧-游牧部族)的文化遗物发现,并在县域全境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散落的青铜箭镞经常出土出现,说明其时尚义地域常态性发生狩猎或战争。 尚义坝下地区沿大青山一线山脊,已发现赵长城北段(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18公里,赵北长城的竣工时间与夏家店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00年)的结束时间,正好卡在了公元前300年这一个历史性巧合的时间节点上,赵北长城的修筑改变了尚义地域的经济社会形态,尚义地域农耕文明渐趋式微,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渐趋强劲。至此,其时尚义大青山以北的区域即现今尚义县境的大部分区域,已进入了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 “划疆分界”的 “两不靠近”地带,尚义地域长期成为北方各少数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通道走廊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经济、生活舞台。长城外“墙根儿下”的边塞文化特色,成为尚义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时的文化底色和主基调。 也就是说,尚义史前农耕文明的下限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尚义史前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第一个辉煌时代结束到农业文明第二次繁盛(光绪移民垦植)时,间隔了将近2000年;尚义地域游牧文明时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尚义地域游牧文明的喧嚣大戏,唱了将近2000年。
七、结论。尚义地域已发现古菱齿象、硅化木等大量古生物化石,可见尚义历史上水草丰美、气候宜人,具有亚热带特征的大型动植物物种生长、活跃其中。
尚义县域现已发现旧石器时期(以打制石器为主,从距今25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遗址3处;境内新石器时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遗址20多处。尚义历史源于旧石器时代,具有红山文化(前4700年-前29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地区)和夏家店文化(公元前2000年度—公元前300年)特征的文化遗存较多,公元前306至公元前300年间,赵武灵王将长城修到今尚义县境南缘,以此推算,尚义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尚义境内人类史前文明至少延存1万年之久。
尚义境内发现的石斧、石锄、石磨棒、石磨盘等新旧石器和石核、石叶、石簇等细石器时代(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遗存较多。尚义境内已发现的石器整体特点:大量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细石器并存,大多新石器打、磨并重,磨制规整、刃部锋利;选用的材料,特别是细石器,有石英、玛瑙、燧石、鸡肝石等,颜色丰富多样、光泽美丽诱人,这种精细的加工、美丽色泽等特点,都使细石器在形式上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了迷人的力量和美的精神寄托。石器,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基石。石磨盘、石磨棒、石斧出现较多,说明农耕外兼狩猎、采集;石纺轮、网坠的发现,说明已有纺织、缝纫与渔猎;石簇的发现,说明武器中已使用弓箭;石犁的发现,说明已进入了农耕文明的高级阶段;玉管、青铜饰品的发现,反映了其时尚义原居民生产能力的提高、生活的富足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其它不知名的异形石器的发现,其使用方法、用途和意义,留下诸多未解之谜,有待逐步破解。
每一处文化遗迹,都是嵌入这个地域的历史分段界碑,铭刻着曾经辉煌灿烂的深情记忆;每一个文化遗物,都是历史树立在这个地域上的永恒丰碑,散发着文化碎片跌落下的缤纷光彩。以此来看,尚义自古绝非荒无人烟之地,而是一度人烟阜盛;绝非荒野边塞,而是一度以农耕文明兴盛繁荣为主并存续万年之久,生产生活呈现红火生动的繁荣昌盛景象。尚义的史前文明,走过了其近万年的光辉灿烂历史,开启了尚义历史的第一个辉煌阶段,尚义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辉煌过去,是镶嵌在中国北方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明珠。
文化寻根、历史留魂,怀古抚今、心沉气凝,尚义人对尚义的历史要激发出应有的文化自信、故土认同和情感共鸣;尚义应该揭开其层层面纱,回归其历史厚重、文化久远的地域自信和底气豪情,让尘封的历史过去,讲述精彩纷呈的故事。
尚义因其固有的历史长度,不简单。尚义有其绵延的文化厚度,亦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