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北魏金陵
刘志尧
对于历史,有些是文字的记载,有些是对地面信息符号的挖掘、研究,有些纯属根据综合资料的科学推断,对于北魏文化,同样包括这么三个方面的历史内容。
一、从探究西马头山北魏墓说起
2013年11月6日上午,正值严冬时日,我同专门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魏文先生来到山西省右玉县西马头山,为的是对山上所谓北魏陵墓作一番考察。
西马头山属阴山余脉,海拔约2000米左右,同左云县的摩天岭连为一体。因山的形状像一匹朝西奔驰的骏马,因而俗称西马头山,而那两只耸起的马耳朵正是两座被当地传说的北魏陵墓。缘何能把陵墓筑在山顶上?这一直是一个谜。
上山之路选择在东南方向山脚下。从山脚到山顶,斜坡十分陡险,也无什么上山之路,山坡还长满了沙棘林和荒草,上山只能脚蹬手攀,我们边爬边歇,一直攀约2小时方才登上山顶。
山顶是平的,像空中草原,长满了过膝的荒草,朝西望去,那两座高大的墓冢就在山的边缘尽头,欲走近,还有1公里的距离。
两座墓冢封土高大,南北相邻相望,相距约200米。南向墓冢,底围110米,高13米,斜高17米,墓冢被荒草砾石覆盖。墓冢东面有盗洞,盗洞顶高1.5米、宽约1米,夯土层为11cm,钻进洞约8米,便成垂直洞口,用手电照射,深不见底,用一块圆石向下滚落试探,从“咕咚咕咚”跌落到底延续时间和声音,可判断垂直深约10多米。从洞口捡得两小块尸骨,包装带回以便今后作鉴。为证实是一座被盗陵墓,复又滚石跌落墓底将回声录音。
再观察陵墓选址,距西南约50米便是悬崖峭壁,人工无法上下攀越。陵墓向东,两边成两条线延伸,堆垒12个砾石堆,成对称状,每边6个,形似蒙古草原上的敖包。石堆高约1.5米,底围6米。两线所布石堆中间却似廊道,宽约15米,长约百米。其中有3个石堆被盗挖,坑深2米,用砖砌底砌壁,砖长30cm,宽15cm,厚6cm,敲打有金属声,属北魏特制。初步分析,廊道即陵墓神道。
北向陵墓,封土底围120米,高约12米,斜高17米。土冢被荒草覆盖,东面有盗洞,洞深约14米,斜坡延伸下去,用圆石滚落试探,无跌落到底的回声,证明墓顶未被打开。墓室之物未被盗窃。
根据盗墓贼遗留的“农夫山泉”塑料空瓶和“平遥牛肉”包装袋以及一些方便面袋的出厂日期,初步判断两座陵墓均在2011年被实施盗挖,盗墓贼约为10多人的团伙。
二、从西马头山被盗陵墓证实摩天岭土冢均为陵墓
西马头山,与东向的摩天岭连为一体,均属阴山余脉,再向东是内蒙凉城县的东马头山,向北是内蒙凉城县的双榆树山。西马头山距东马头山约50公里,摩天岭距双榆树山约20公里,然而就在这方圆约1000平方公里的山岭上,通过调查发现,共有20座类似西马头的陵墓。
就以摩天岭方位中心为观察点,向西20公里的西马头山两座陵墓已作出勘察分析。其次摩天岭属左云县地界的有10座:即摩天岭制高点一座,摩天岭长城内侧一座,红砂岩口古道山一座,太子梁一座,魏嘉山一座,大王庄山2座,十二窑山一座,官山一座,镇宁关一座。其中魏嘉山陵、太了梁陵、古道山陵、摩天岭陵等四陵南北成线,封土耸峙,高大壮观,其余均分布这些陵墓的前后,墓冢相对小些。而十二窑山和古道山陵有石头构件,太子梁陵有盗洞。再次,内蒙凉城县境8座,其布阵形势仍以摩天岭为方位中心作观侧,向北双榆树山陵一座、青石墩陵一座;向东狮耳山陵一座,平顶山陵2座,威鲁口官帽山2座,马头山一座。其中,狮耳山陵、青石墩陵、双榆树陵南北成线,墓冢高大恢宏。在这诸多座陵墓中,最早被发现的是太子梁陵墓。太子梁陵底围长160米,垂直高约15米,斜高18米。2004年东面就被挖了盗洞,而初步认定为陵墓。测量盗洞深14米,墓室未被打开。但盗墓贼并不甘心,继2011年西马头山向南陵墓被挖开后,2012年冬又盗挖太子梁陵墓,当挖下9米深后,被当地群众发现报警,左云县公安局遂于2012年12月10日抓捕3人,其他跑掉,在被抓3人中,有一人脚被冻伤残废。2013年12月,又有群众发现了盗墓团伙,2013年12月10日,盗墓团伙有7人被左云县公安局抓捕,盗洞又挖下13.5米。后被左云县文体局封堵了盗洞。据审讯,他们实施盗墓是由一位香港老板作资金赞助的。
魏嘉山陵墓,在太子梁陵墓东南侧,底围160米,垂直高约15米,墓冢全为封土覆盖。2007年秋,有大唐电力公司安装风力发电挖基础,在陵墓东挖出2块云冈岩石头构件。
大王庄山顶的两座陵墓,封土规模均同西马头山陵墓。两陵墓东西成线,相距200米。
古道山陵墓,底围150米,垂直高度10米,南北两侧有人工修筑围墙。
摩天岭长城内侧陵墓,底围130米,垂直高度10米,陵墓南有云冈岩石头构件数块。摩天岭长城外侧陵墓,底围120米,垂直高度10米。
十二窑山陵墓,底围100米,垂直高度8米。陵墓顶有云冈岩石头构件2块。2004年考察时,在陵墓旁捡到北魏古钱币1枚。
青石墩陵墓,笔者在2008年9月29日下午专程去作了考察,底围120米,垂直高度15米,陵墓周围全被石砌,露有苔藓,墓冢南有盗洞,约10多米深,盗洞夯土为8cm,墓室未被挖开。
狮耳山陵墓,笔者在2008年10月1日下午专程去作了考察,底围300米,垂直高度20米,是所有陵墓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向南1公里发现上山古道。
平项山陵墓2座,位于青石墩陵墓之东2公里处,封土规模同西马头山陵墓,两陵墓相距300米。
东马头山陵墓,底围150米,垂直高度10米,墓冢全被石头覆盖,有被盗挖的痕迹。
三、在左云十里河、元子河两岸发现的陵墓
摩天岭阴山余脉之东南方向为左云川界,摩天岭成为左云川界的天然屏障,左云川界为丘陵地貌,有十里河和元子河从西向东流经左云川界地面。然而就在这两河的沿岸,分布有百余座古墓冢。
十里河古称武州川水,《水经注》对武州川水曾作出详细描述。观察十里河沿岸墓冢由西向东:三屯乡汉圪瘩墓1座,王家窑墓1座,则塄坡墓3座,三台子墓1座,八台子墓1座;管家堡乡沿长城墓23座,后辛庄墓2座,黑烟墩墓2座,三圣坡墓1座,管家堡墓3座;云新镇北六里墓2座,辛窑沟墓2座,红圪墩墓2座;张家场乡张家场墓1座,将军墓1座,东二队墓1座,九队墓2座,旧高山墓1座;马道头乡郭家坪墓1座,黄家店墓1座,施家窑墓1座。
元子河沿岸墓冢,即小京庄乡降村猴头山墓1座,树儿里墓1座,前坪墓19座。
观察分析两河沿岸墓冢,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这些墓冢均筑在各个丘陵的最高处;二是墓冢规模均为:底围50—60米,封土高5—8米。其它特殊现象诸如明代的烽火台竟然建在墓冢封土之上,如北六里墓、旧高山墓、张家场墓等,而且这几座烽火台脚下均有盗洞,这是盗墓贼的聪明所为。照此推测,左云县境内分布着145座烽火台,而且均筑在丘陵高地,未被发现的烽火台墓之数难作推测。另一个特殊发现,前坪墓墓室为石砌,碹石均为专门打制的白砂石石头构件,其墓室成圆型,自下而上内缩,墓口成1米见方圆口,形似一座石砌蒙古包埋在地下,被盗墓室无棺椁,只有尸骨。当地村民称鸡罩篓子墓。
四、将摩天岭墓冢与左云川界墓冢认定为北魏陵墓的思考
我们将目前已发现的20座摩天岭墓冢和左云川界百余座墓冢认定为北魏陵墓。其思考理由如下:
(一)诸多专家学者通过考察反应并作出推测和结论
就太子梁墓冢而言,2008年9月,大同史学家、大同市地方志办主任要子瑾先生亲自前往作了考察,当即推测:“除了皇陵没有别的解释。”并撰文“关于左云边塞文化品牌的思考”谈到太子梁陵说:“其形制与方山永固陵如出一辙,墓东面的一个盗洞,洞壁上夯层清晰可见厚10厘米这是典型的北魏建筑夯层。-----这些墓冢,虽然尚待考古发掘证实,我以为除了北魏金陵外,别无解释”【1】。魏坚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院院长,又是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是古墓研究权威专家,他到太子梁墓冢前,察看了山势形胜地形地貌,又细致察看分析研究了盗洞,从占山风水学上道出了选筑皇陵的理由,从夯土层分析为北魏的陵墓,并根据考察研究结果,写成论文作为“边塞文化高层论坛”的发言专题内容,并以此为素材又撰文《北魏金陵与畿上塞围的考古学观察》发在吉林大学所办《边疆考古研究》刊物2010年第九辑上,文中说:“笔者在内蒙古中南部从事考古工作多年,-----根据秦汉以后历代王朝依照风水选择陵墓的观念,只有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凉城、两县南端与山西左云、右玉接壤的高山丘陵地带,才是建造皇家陵寝的最佳区域。----这其中,以在左云太子梁南北一线面向大同方向的6座墓葬的封土较为高大,这个数目似乎正与北魏6个皇帝葬于金陵的数目相合,但这只是臆断而已,并无实据和必然联系。此外,在这区域内的其他墓葬或可就应当是北魏时期陪葬皇陵的皇亲国戚和勋臣旧将。”【2】此外,先后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江教授;内蒙古史学家郝志成教授、张利教授、王雄教授,山西大学史学家李书吉教授、张世满教授、靳生禾教授、谢鸿喜教授等前往考察探究,一致推测为北魏金陵。张永江还是中国人民大学边境民族史研究室主任,2008年8月23日来左云考察时,根据他多年考察陵墓的经验常识在考察现场说:“只有皇家方可占山为陵,占山起陵是皇家的专利”。2010年7月15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教授前往太子梁墓冢考察,同样也作出“这是一个陵”的反应和结论。在返回的路上,又凭他敏锐的观察,认定路旁的一个土冢为陵墓。在2012年9月16日左云举办的“中国长城文化高层论坛”上,大同史学家赵忠格先生发言,当谈到左云历史时曾说:“左云不缺的就是皇陵”。
(二)对北魏金陵和北魏疑似皇陵的推断
既然诸多墓冢被一些专家学者认定为皇陵,那么,究竟是哪个朝代的皇陵呢?结论只有一个——北魏皇陵,或金陵。
纵观大同历史,自春秋时期修筑平城,到现在已有2300年的历史,而且在平城唯一建立国都的时间则在北魏。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拓拔珪迁都至此,到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为止,作为一代帝都近百年之久。曾有六位皇帝(包括未即位的景穆帝拓跋晃)及十多位皇妃去世。但如今除发现冯太后的“永固陵”(俗称祁皇墓)在大同之北的方山外,其他诸帝后的陵墓却一直未能在大同附近发现。作为北魏的皇陵“金陵”究竟在哪里?多年来一直是北朝研究学者及考古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在,从左云摩天岭发现的诸多高大土冢现象看,这应该是北魏金陵之地。在中国封建时期,唯其帝陵有“山陵”之称。这些人工封土冢,除了皇室,民间决不可能有这般力量,也绝对没有占山为陵的资格和权力。
(三)摩天岭及左云川界是北魏帝妃最理想的陵墓之地
按常规,作为帝都,其帝王死后大都要建在京都附近——其陵寝多建在风景优美而被认为“有风水”的山地。根据秦汉以后历代王朝依照风水选择陵墓的观念,地处摩天岭及其与内蒙古凉城、和林格尔交界处一带区域,位于北魏盛乐和平城之间,更兼山势雄伟,丘陵起伏,东南则有广袤的平川相连,从地形条件到相对位置,都应当是理想的陵区所在地,是建造皇家陵寝的最佳区域。北魏时期,左云是京都大同的畿内之地。摩天岭位于大同西北方80公里之处。如果按阴阳八卦风水讲,左云占据乾位,乾代表天,乾象为最大,西北方又是休门,象征休养生息,设置陵地为乾山巽向。后来,拓拔宏迁都洛阳,置陵选地邙山,仍在洛阳西北方,占据乾位休门。
如果按地质学讲,左云属复合丹霞地貌,三千万年前的地质板块运动碰撞所产生的喜马拉雅造山,给了左云两山夹河阔川特殊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壳运动的海枯石烂凸显了地表异彩纷呈风光,拔地而起的橫面崛露雄浑巍峨。遥想北魏时期的武州川水北岸阴山,山川秀丽,水草丰美,风光宜人,皇帝占山为陵,依山为体,土厚水低,最宜殡葬。而武州川元子河沿岸,属阴山与洪涛山中间峡谷丘陵地带,地势开阔,地表下有10—25米的黄土层,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是帝王最理想的埋骨处所,最宜安葬墓穴,因而成为将相大臣,达官显贵欲选择的墓地。左云川界丘陵高地呈现覆斗形或圆锥形大大小小的土包,应该是这些皇亲国戚、勋臣旧将的墓冢。
(四)五路山陵墓及左云川界墓冢,包括刘蠡升国都帝妃墓葬
摩天岭疑似帝妃陵墓并左云川界的北魏墓,并非都是鲜卑拓跋氏族的陵墓,而且夹杂刘蠡升国都帝妃们的墓葬。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十二月,汾州稽胡首领刘蠡升借北方群起反魏、中原动荡之机,在“云阳谷”【3】即左云五路山一带,聚众举兵反魏,自称天子,建年号“神嘉”置百官,建立起地方民族政权,定国都于摩天岭脚下的榆林城,史称神嘉王朝“乱世天子”。公元534年,北魏帝国一分为二,高欢立清河王元亶之子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为东魏,宇文泰杀魏孝武帝修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东魏建立第三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发兵袭击刘蠡升,刘蠡升兵败退守云阳谷,高欢见云阳谷地势险要,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遂使用和亲诡计,出其不意,举兵攻袭刘蠡升,刘蠡升兵败而亡,神嘉王朝存在十年(525年——535年)。其后,刘蠡升残余势力仍坚持斗争,复立刘蠡升三子南海王为帝继续反抗朝廷,四十三年后其孙刘没铎又继承乃祖遗志,居云阳谷(五路山)兴兵自立,称圣武皇帝。自刘蠡升称帝败亡再到圣武皇帝复建帝朝,约半个多世纪时间,从皇帝到达官显贵乃上百人,摩天岭与左云川界也应是神嘉王朝陵寝选地。
(五)以方山陵为例,观察北魏皇陵选地均有相似之处
按照常规,帝王死后要与其后妃合葬一陵,《魏书》称“祔葬”。可文成帝拔跋浚之皇后,即冯太后却偏要例外,生前看准了距大同市北25公里方山这块地方,立言终葬于此,而其孙孝文帝对祖母的选择极为支持,遂为冯太后在方山建永固陵。
方山,北连采梁山,东、南、西三面均为齐崖,其上是宽阔的平台。而永固陵包括孝文帝为自己营建的“万年堂”陵寝就修筑在这个宽大的平台之上。方山陵为我们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冯太后遵循了鲜卑人死后喜葬山丘之巅的葬俗。另外她的陵地选择模仿了先帝们的地形地貌,即西马头山陵、双榆树山陵、东马头山陵、大王庄陵。
西马头山陵地,南、西、北三面为齐崖绝壁,上面是一个长方形宽阔的平台,东连阴山。
双榆山陵地,北、东、南三面为齐崖绝壁,上面是一个长方形宽阔平台,西连阴山。
东马头山陵地,北、东、南三面为齐崖绝壁,上面是长方形宽阔平台,西连阴山。
大王庄陵地,东、南、西三面为齐崖绝壁,上面是宽阔的长方形平台,北连阴山。
因鲜卑拓跋氏族有选择高地的葬俗,那些个显贵勋臣除了陪葬皇帝无资格上山而在左云川界选择墓地,仍然择高地修筑墓室。
(六)摩天岭因修筑金陵改称圣山,因运送棺椁修筑了两条古道
翻开左云地方志,北魏时期将摩天岭改称圣山。所谓圣,即最崇高的地方,也是封建社会对帝王的尊称,将摩天岭改称圣山,这不能说不与山上修筑皇陵有关。因为是圣山,与之相关的称谓和配套文化工程设施也不少,如圣泉、三圣坡、三圣沟等等地名。在圣山脚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曾发现了11公里的的土筑长城。[4]认定是金陵围墙。
既然将金陵修筑在摩天岭上,往上运送棺椁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又在摩天岭西拓展了红砂岩口古道,在摩天岭东修筑了马头山古道。
红砂岩口古道由摩天岭脚下三圣坡作为东面入口处,距红砂岩口2公里,古道有石头砌基砌墙,古道用砂土堆铺构筑,有的地段,石基高约数米。历史上修筑红砂岩古道,除了皇家,民间是绝对没有这种力量的。
马头山古道,由山脚下圣泉沟盘旋而上直达山顶,古道约2公里,修筑古道利用圣泉沟弯曲谷壁谷坡地形,因地制宜,盘旋延伸,沙土混合铺垫,虽狭窄而坚固耐用。现在山西通往内蒙,这条古道仍起着连接贯通的作用。
以上北魏金陵、古道、金陵围墙并榆林古城,可以说形成了这方地域较为突出的北魏文化概念。
(七)由盗墓信息给我们的推测与想象
摩天岭北魏金陵(有待发掘),再加左云地界封土高大的古墓葬共百余座,但到现在官方没有挖掘过一座,因而没有取得任何鉴别的实物证据。然而,自进入新世纪中央电视台设置鉴宝栏目以来,左云盗墓现象呈疯狂趋势,除那些北魏金陵(有待发掘)无能力挖掘外,几乎左云地面所有的古墓均被盗挖。在民间所编的“大同十大怪”顺口溜中就有“左云涌入盗墓贼”一说。从外界涌入左云多少盗墓贼?挖走多少文物宝藏?不得而知,但盗墓贼毕竟传递给我们一些信息。
根据历史留存在左云地面墓葬信息符号,左云有春秋墓、汉墓、北魏墓、明代墓,有游牧民族墓、汉民族墓。相互作比较,我们会发现各个朝代墓葬的明显特征。所谓汉墓,根据大同史学家殷宪先生 “汉墓群五里之内必有城”[5]的推断,墓群一般靠近城郭。左云白羊城东就是春秋墓和汉墓群,但并无封土,已被盗挖百余座。春秋时期墓基本属北方游牧民族墓葬,不留封土。在明朝,左云白羊城曾是山西行都司驻所,其左都督范瑾、提督张倪都是当朝一品官员,但他们的墓葬,除了石刻墓碑,神道翁仲,封土并不高大。由汉代、明代墓与那些修筑在丘陵高地上的高大墓冢相比较显得低矮,这样判断推测为北魏陵墓毫无疑问。唯其帝陵有“山陵”之称。魏晋虽然提倡墓葬节俭,但墓葬封土规格显示的是皇家的尊严。
盗墓贼一般都有较高的史学常识,实施盗墓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耸立在左云地界丘陵高地的烽火台而言,盗墓贼竟然会把它们认定为北魏墓葬。因为,当初北魏皇亲显贵、勋臣旧将们选择的墓葬高地,又被明王朝作了筑烽火台地基的选地,为省工省料,就将其烽台筑在北魏墓葬封土上。
盗墓信息还透露,左云地界被挖开的那些个墓室,大多有壁画,这除了北魏王朝皇家有这样的讲究,民间恐怕没有这样的雅气。
人类历史,留存下了石器,留存下了文字,也留存下了墓葬与庙宇,而我们研究历史,墓葬应是最具说明问题的实物,因而各个朝代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包括相应的墓葬文化,就摩天岭并左云地界墓葬而言,除了盗墓贼掌握了真实的凭据而不作公开透露外,我们只能凭借观察印象作一些推断,至于推断准确与否?也许历史会根据这些判断引以启示而作出结论。再者,如果不是发现西马头山陵室被盗墓贼挖开,也许我也没有勇气和信心认定这些北魏墓葬。
注释【1】《边塞文化论》第5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2】《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第九辑第216页。
【3】《左云文史》2010年第一期第10页。
【4】《左云县志》第781页,(1999年版)。
【5】《边塞文化论》第38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