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

来自星球故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峨眉山综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

按惯例,先讲讲场面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法定道场;位于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

整个山区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其中主峰高(就是大峨眉,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讲的峨眉山)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景区内其中特别是山中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也就是得仰着脸抬着头的看绝壁险崖,很累,但对治疗颈椎病很有点疗效,很适合见天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

同时,峨眉山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但是这话也就听听吧,称道国内的山的形容词,诸如什么“秀”、“幽”、“静”等等一概都别信,因为在今天,全是一个字,叫“闹”,其中特别是向峨眉山这样大名鼎鼎的景区,我想,去过的应该深有感触吧。

峨眉山整体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可视度高、面积庞大,这个“可视度高”可真不一般,著名的杂志“中国地理杂志”专门做过一期专刊叫“天造的四川”,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四川的山川。

在书中有个论断叫中国大部分的极高山都在四川,所谓极高就是不仅高的吓人,而且很险峻,直上直下的,基本爬不上去,直不楞登的跟楼房差不多。

这些极高山有个基本统一的特点就是可视度,说白点就是你梦想着上了高山能看很远,登的高看得远嘛,但是等你费劲吧擦的登上去后很可能你得哭,因为百分之九十你什么也看不到,就和在飞机上是一样的,白云飘飘,不过也算一景吧;还剩下百分之十是你能看见雾,更有可能是雾霾。

但是峨眉山不同,峨眉山就能看见,能看见什么您自己去看吧,注意也极有可能只看见雾,但是雾和雾不同,峨眉山就是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场面话就是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其实通俗点讲就是云雾缭绕的很有点飘飘欲仙的味道看,当然这点关键是您得想,看不明白就使劲想,还不明白,那就是你“傻”,所以大家牢记最最经典的导游词:“全国山水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

峨眉山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是绝对给力。不过现在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完善,最关键的登山索道就解决了大部分人的问题,轻松登顶,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运气好的时候)。

峨眉山这地往西能看到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这是你中了头彩了);不过一般都能看到的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和北面的百里平川、大渡河、青衣江如铺锦绣(这个也得是一次头彩)。置身其中,一览众山小还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另外在峨眉金顶还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这些都是据导游讲的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但是我看也就一般,因为大部分的高山都这样,高山都有云海,都有透过云海的光,不是加上普贤菩萨就玄妙奇观了,所以说千万别带着一腔热血和满心期待去看这些,这样你的失望之情绝对溢于言表,我敢肯定,普贤菩萨和导游小姐都会不愿意你的。

峨眉山名称的由来有很多,关于这些个由来、传说等等,要是亲自去峨眉山的话,导游小姐都会给你讲,但是千万记住一点,所有跟佛教挨边的名称和起源全是骗人和杜圌撰的,峨眉山在佛教还没传到中国的时候,甚至释迦摩尼还没创立佛教的时候就叫峨眉山,峨眉山应该是四大名山里就名称而言最古老的一个,关于名称来源的说法千奇百怪,但就名称而言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有两种说法,当然都是人猜的,猜的好点是古人猜的,猜的一般点的是没那么古的古人猜的。

古人猜的:峨眉山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后嫌蛾字不好,改成峨眉。

这个蛾眉本身我就很想不明白,总不能是蛾子的眉毛吧,蛾子有眉毛吗?要是没有,那什么样的眉叫蛾眉呢,我查了很多资料给我的解释是“黛眉”,大概齐就可以叫蛾眉了,但是什么又是“黛眉”呢?黛眉就是女子的眉,这是包括专家和百度给我的答案,我很无语。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其实蜡笔小新的眉就是黛眉,就是蛾眉,大家可以再看看小新那天下闻名的黛眉。不明白的就去趟峨眉山,然后晚上找个网吧点播下蜡笔小新动画片看看,估计就明白了。

没那么古的古人猜的(个人觉得这个比古人猜的更靠谱):秦朝以前,岷江以西和以南,统称为夷蛮之地,峨眉山不幸也在这个地区中,很是落后和荒芜,当然还有著名的夜郎啊什么的。

不过蛮夷之地也是地,也有名字,当然不会是有文化的汉人起的,完全是“蛮夷”之人起的,所谓“蛮夷”之人就是我们现代的彝族的祖先,彝语中的大石头之音就是“俄沫”,想当时的峨眉山,那可是真正的荒山野岭,不仅荒而且险,只有那些少数民圌族的人才是这里真正的始祖。

所谓“俄沫”,就是现在被佛教徒们渲染得一塌糊涂的所谓“金顶舍身崖”,在那会就是一大石头(不过现在其实也还是块大石头),彝人很有远见,看到了这座大山就知道以后这座大山一定就这块破石头最出名,就管这山叫“俄沫山”,后来的汉人迁入后听其音也就开始叫,“俄沫、俄沫”的叫开就成了现在的峨眉山了。

这个是我根据部分记载综合考量后总结的,峨眉山的名字很早就出现了,包括我国著名的地理史料“水注经”,都称其为峨眉山,我个人认为既然很早就有这个称谓,必然是少数民圌族起的,因为那地儿就是人家的地儿,名字也当然该用人家的。

说点古人称赞的吧:峨眉山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天下”的美称。

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就是蜡笔小新的黛眉样子),远远望去,双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在美丽的天圌府之国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各个著名景点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中的峨眉山就称之为“秀”(另外著名的青城山称之为“幽”等等吧),当然这些名词要是论意思还真是说不出来,都得亲身去体会,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提醒,要想体会,必须找旅游淡季去,或许大家能看出点意思来,不会像我等俗人,看了半天,啥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中国人这么多,一定有很多人能体会出来的。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纠葛“一”(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

和其他四大名山不同的是峨眉山名称的久远,既然久远就不得不说下最早峨眉山这地儿的开发和发展,先说下我见到的最可笑的史料记载就是关于峨眉山的:

明末胡世安著的《译峨籁》,该书卷之六“宗镜记”称:“周威烈王时,有宝掌和尚名千岁,始生时,手掌有印文,来礼普贤,设像供养。

大家看到了吧,多少有点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周威烈王是那个时代的?生的时候不知道,死的时候是公元前402年,就是我们的周朝,那会别说有什么宗教,连和尚这样时尚的职业都没影呢(那会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虽然已经创立了佛教,但佛教那会在印度还没完全站住脚跟了,就更别说释迦摩尼的小弟普贤独自出来闯天下了),就更说不到什么之虚乌有的宝掌和尚了。

不过,据说宝掌和尚这人到可能是真有,但绝对不可能在周朝就出来,要是能冒出来的话绝对是真实版“时空穿梭剧”,猜这个的古人“胡世安”看着名字就知道绝对胡诌!

在历史上,这个周朝说的好点是个朝代,其实就是一个大一点的联盟部落,国家版图也就黄河中游一带周边那么大,别说峨眉山了,连四川那会还没归到所谓的中原王朝,那会人家那地儿压根就和我们的“汉文化”和包括佛教“普贤大师”没一丁点儿的关系。

所以我必须正式的告诉大家,所谓古书,很多东西也是猜的,看着貌似相对靠谱点就是因为他猜得比我早,而我的猜想很可能就会依据他猜想而已,关于这个“胡世安”我不知何许人也,但是这本《译峨籁》至今被奉为宝书,其实我到觉得就算是他想给峨眉山是普贤大师的法定道场这件事上贴点金也犯不上这样的胡说八道吧。所以说古人很多书也是瞎扯,都是猜的。

既然峨眉山的历史渊源如此之深,那说到峨眉山就不得不说下四川的历史,峨眉山能有今天的成绩绝对是和当地的衣食父母“四川”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四川,绝对堪称贯穿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省份,屡兴屡衰,也正是这样的传奇历程和韧劲才造就了峨眉山的今天。

四川史称巴蜀,简单说就是巴国和蜀国,更直白的就是现在的成都(蜀)和重庆(巴),巴国多山,山民靠打猎为生,所以大部分都比较彪悍;蜀国多水,钓鱼为生一般都比较安静,安静就容易让人思考,就出文人,所以说这“巴”“蜀”要是能安安稳稳的搅合在一起,就绝对能文武兼备(但是历史上这两地还真是纠葛不断),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文武兼备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另类的“天圌府之国”。

巴蜀的历史和峨眉山的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巴蜀兴而峨眉兴”毫不夸张,既然峨眉山的名称是远古流传的,那我们就从“巴蜀”最最远古的“开明王朝”说起。

先说蜀国(不好意思我实在是找不到巴国的最早的史料),蜀国的丛帝鳖灵(这名字起的很有个性)是蜀国开明王朝的创立者,据说也是一代明君(一般创立国家第一任君主的都比较明)。

有的古书说这个丛帝是“周”分封的,敢这样说的人不仅是傻!而且呆!中原最早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说好听点是朝代,严格意义上讲其实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部落,后期最牛的周朝版图也就现在的华中地区,政圌权范围连现在的湖北都没过去,就跟别说更远的巴蜀了。

虽然扯点,但是应该说这是所有史料中,记载的最早的关于四川蜀地(从知道这地儿开始起,这个巴和蜀就没少了掐,到现在也是,就是现在谁也不diǎo谁的成都和重庆)的统圌治者。

关于他的王朝统圌治的故事很少见,这些都是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定的,大家有空的话可以看下中国地图,四川是个四面环山的省份,就是所谓的盆地,四川盆地内海拔只有300-700米,但是四周全是海拔1000-4000米的山,这个山可不是一般的小山,都是极高山,也就是说都是和峨眉山差不多的高山,不在于多高而在于险峻,山基本全是笔直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极高山。

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早期中原政圌权根本没有能力和可能完成这样翻山越岭的远征,也就形成了中原文明达不到的空白,同样导致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文化记载关于这一段的历史描述基本空缺,但是这一切随着丛帝的后人开明12世统圌治后就得到了改变。

开明12世(以下简称开明)继位任蜀王期间,蜀国由于多年承平,国家势力还相当强大。在与东面强邻巴国的几次边境战争中,都以蜀军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开明稳定的统圌治着他的国家,同时国家的富饶和胜利者的荣耀使得他空前的自信和自大,很自然也肆无忌惮得释放了所有的欲圌望,这个开明最大的欲圌望就是爱玩。

据说他大兴土木,修建了七宝楼和望妃楼等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均用珍珠为帘。可惜,这都是大家想像的,几千年后的今天这些东西要是还能留下那就不是什么楼了,那是长城!

开明不仅建楼,他还造船,建造了豪华的鹦鹉舟。出巡时,除了文武百官相随外,还有大量后宫美女和警卫部队,看着很是拉风,确实很威风,也很有气魄,但是这样的举动,在那个朝代绝对是劳圌民圌伤圌财,几千年之后也有这样一个混圌蛋皇帝叫:乾隆,也这样的耀武扬威的出游,不过有后来的好事者和奴才们不以为耻和劳圌民圌伤圌财,反而还为此编写了很多的剧本和书籍来炫耀,实际上这种政圌府行为的后果谁都知道。

好玩的开明挖空心思的变着花样玩,当然他所研发的娱乐项目和娱乐精神都被当时仅有的邻国巴国时刻关注着,在和蜀国竞争中屡战屡败的巴国的危机感很严重,很有志气。

这个巴国不仅十分关注蜀国主要统圌治者的动态,而且还得多方联络内外援帮忙,一心希望能找个机会一举解除这历史悠久的威胁。

在巴国的不懈努力下,开明的弟弟苴侯终于被处心积虑的巴国用重金和许诺收买了,巴国许以合作干掉开明后,由巴国出面支持和辅助他当蜀王,并且绝对保证,继位后能比他哥哥还玩的乐和,而且很可能更乐和,苴侯对于美好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这种对于前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前提,你必须具备实现这些的能力,事实证明开明不只是“一个”蠢人,他们家族“都是”蠢人。

这个弟弟苴侯利令智昏的准备干掉开明,但是还没筹备好就被开明发现了,更为可悲的是被开明发现后的苴侯很怂的马上和盘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和盟友,期望得到老哥的谅解。下场估计谁都知道,历史上,造圌反这项事业事从古至今就没听说能坦白从宽的,清楚了全部计划的开明干净利索的收拾了苴侯,随后单方面宣布巴蜀再次开战。

要说这个蜀国还真是有点底子,虽然这个开明没少了折腾,但是一说开战还真不含糊,同时这个失去了内奸支持的巴国不知道是因为国力还是能力问题,反正还是没干过蜀国,被打的节节败退。

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无奈的巴国想到了外援,想到了遥远的中原,想到了最近的秦国,貌似只有秦国才是巴国的希望。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纠葛“二”(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

秦国;当时中原战国列强中实力最强劲的帝国,在巴国求援的时候,秦国当政的是年轻有为的秦惠文王,这就是把倡导改革的商鞅五马分尸的主儿,说实话,这还真是位明白人,虽然分了商鞅报了仇,但是没分了商鞅制定的政治体圌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是个彻彻底底的穷国,穷到别人都懒得打他,打完他还得掏钱养活他,这就很纠结了。

秦国当时基本就穷到这个地步,但是所有的一切从商鞅入秦开始变法就改变了,变了很多,商鞅变法内容很多,但是我总结了最核心的就两条:

第一条就是发展了自圌由经济,之前的秦国制度和周朝一样,原始共圌产主义,大锅饭大锅煮,大家都有的吃,吃完了就大家一起挨饿。

商鞅变法改变了这些,很多年很多年之后有个人发展和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更为精炼的词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很有效果。

商鞅在秦国就开始了这样的变法,秦国人从大锅饭一下过渡到了自己给自己干活,赚自己的钱,大家都很兴奋,而且是只要愿意干活就有的赚,就能比懒人赚得多,很快,大家都很来劲儿,简单说秦国经济就在一部分人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了。

第二条就是鼓励战功,鼓励大家杀人(当然是战场上啊),敢杀人就给爵位,有爵位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钱,这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声明一点,这是商鞅发明的,对商君和法家“赞”一个。

问题是怎么算这杀了多少人,就简单点,出去打仗,打完了查人头,你交几个人头就是升几级,从此人头就有了另一个名称:“首级”(名词发明者是商鞅,再赞一个),从此人头就很值钱了,要不说秦国人打仗不抢钱,抢人头!

由此,变法后的秦国军队被关东六国共称为虎狼之师,就是因为这帮家伙打起仗来别的不干,就抢人头,太狠了。

两条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国家不富强、军队无斗志;看看这就是水平,值得借鉴。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强大了,自圌由经济搞得活,人们都有钱;而且军队嗷嗷叫,就等着出去抢人头,抢了人头就得给地儿,有了地也就更有钱(房地产一向比较火)。

当时的秦惠文王这会正发愁没地儿占哩,这会的中原六国还不向之后那么怂,当时也是个个都不好惹,打不好没准儿让别人升一级,想扩大地盘就得另想办法,地图上秦国(陕西)下面就是四川,比较近也比较靠谱,再加上一个帮忙的,还等什么啊,就打他!

方向是想好了,但是之前的问题还是问题,这块地儿早就想打,但是问题的关键还是怎么过去,过不去你打谁?为此,秦惠文王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当时很多秦国的大臣对此提出异圌议。

第一巴蜀很穷,比秦国还穷,而且穷山恶水(巴全是山,蜀全是水),还动不动发水灾,也就是打完了谁养这地?

第二就比较简单:没法过去。

但是秦国著名的将领司马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蜀国的水是可治的,有水总比没水强,而且占据巴蜀之地后顺长江而下就能攻击最大的敌国“楚”,那时候没有航母,所谓的战舰也就是大一点的木船带个帆,你可以想下都是那样的背景和战备下能顺江而下是个什么势头。讨论结果是司马错胜,倒不是别人辩不过他,主要是谁说能打谁就去,大家都不愿意干这活,既然你说能打,那你去吧,剩下的问题就是司马错怎么打他了。

巴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外交建议:共同灭了蜀国,实话实说这还真可谓是瞌睡了给了个枕头,双方很快就此事达成了一致,我出兵,你打援手。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在大将司马错和相国张仪的率领下,沿着崇山峻岭中一条名叫金牛道的崎岖小路逶迄南来。

这条被叫作金牛道的古道,是后来巴蜀和中原之间联系的重要通道,北起陕西勉县,经阳平关到白水关,再到广元昭化,然后南下剑门关到达成都平原。关于这条重要通道的来历,有一个近乎于神话的故事:

据说,秦惠王一直找不到进入巴蜀的路,于是派工匠造了五头石牛,放在与蜀国接壤的边境山上。每天晚上,他都叫人到牛屁圌股后面倒上一筐金子,第二天再派人把它们收拾回去,并向人宣称,这是五头神牛,天生就能拉金子。

很快,这件事就被蜀国的开明得知后,这个贪财的家伙马上派使者前往秦国,想向秦惠文王讨要这五头金牛,哪怕是给一头也行啊。

秦惠文王立即爽快地答应了,别一头了,都给你吧,不过你得自己想办法拉回去,乐的屁颠颠的开明大喜过望,马上指示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把这能拉金子的牛给我拉回来,为了运这五头牛回四川,开明派出了五位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前往搬运,见山开山、见水搭桥,居然就整出这么一条路来,就这就著名传说的“五丁开山”的传说由来。

这只是一个传说,当然历史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秦蜀之间虽然横亘着秦岭、米仓山等高大陡峭的山脉,但自古以来其实就一直有一条险要的小路相通。之前只是在民间通晓,但是现在很不幸,这条路被有心的秦国人发现并利用了。

结果很简单,虎狼之师绝对不是盖得,更而况后面还有个巴国帮忙,两下夹攻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开明王朝,开明也被乱军所杀,但是据说开明的一个叫“泮”的儿子领着三万人从云南逃到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并在螺城(今越南东英县)建立了一个新的小国家,自称安阳王。这个小政圌权由于远离中原,又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了后来被南越王赵佗(这厮也是秦国的将领)给灭了。

蜀国被灭了后,这个可怜的巴国,或许是没听说过唇亡齿寒的道理,虎狼之师也没搬师,顺手就把他也收拾了,难兄难弟就都别埋怨了,还真是同呼吸共命运啊。

从这会起,这两国就再没分开过,一直被人合称为巴蜀。合并是合并了,但是两地人的性格差异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里,同是四川人的两地人会形成迥异的性格特征,同时两地还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互相的看不上和不待见,我觉得这个应该就是历史源远流长的根源。

成都人传承了历史上蜀人“性情柔弱、典雅含蓄、头脑机敏、多礼尚文、喜游乐、重饮食”等等。

重庆人也继承了巴人“性情刚烈、热情豪爽、果敢忠义、重然诺、轻生死”的等等。

大家有朋友或本身就是四川人和重庆人的话倒不妨对照一下,哈哈。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纠葛“三”(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4)

巴蜀之地的性格、文化等等的差异虽说是历史由来的,但是也有其浓郁的政治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巴蜀之地非常的神奇,多次演变成独立于中央统圌治之外的割据政圌权,可以说政圌权多次变更,时分时合。

但是这里面却有一个神奇的定律,巴蜀和在一起就是独立的政圌权,分开来一般还都能归中央政圌府统一管理,究其原因还是得说回这四川盆地的地域,四面环山,天圌府之国的独特地理环境致使这地方自古就非常容易形成割据政圌权,这地方实在是太顺当了,还真是要啥有啥,天生的自给自足就是其独立的本质原因。

天圌府之国天生的地理优势极易容易滋生独立的情绪和难以控制,可以说,对于四川的治理,历朝历代的统圌治者都是一个纠结的课题,这地整得好可以是国家最后的保障的,比如唐、宋、民国;整的不好就是混乱的根源,比如晋、满清、还是民国。

但是在中央政圌府治理四川的过程中还是总结出了很实用的经验,最大的一条就是分而治之,任何一届中央政圌权都必须得有事没事给盆地里面的人找点事干,实在没事就让你们自己和自己掐吧,把巴和蜀分开治理,过去设巴郡和蜀郡两地儿,现在改四川和重庆还是同级别的两地儿,谁也管不了谁,不仅从根上,还从政治角度给你造成彻底的差异化,你们两自己一旦掐上了,就不会合起火来和政圌府掐了。

对于这个经验和管理手段,貌似这两地也还真算争气,只要给分开就不由自主的开掐,这个川人的内战自打有四川起就没消停过。

所以说中央政圌权人为的将同处一个地理范围的巴蜀两地进行分开治理,采取不同的统圌治措施,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真是在于此,这也是导致两地一直明显的差异化,影响也较为持久和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这就是政治。

公元前310年注定是一个应该被记录于四川史册的纪元年。

在这一年之前,老牌统圌治者古蜀国、古巴国虽然先后有几座“都城”(这几座都城就包括今天峨眉山的隶属城市“乐山”)。但这些都城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因为过去蜀国和巴国都是个部落式的国家,只有农业没有工业更没有什么商业和手工业。

这样的国家基础和国力盖个都城也不用费事,不用城墙,不用城门,木头或泥土围一篱笆基本就差不多了,想扩建就扩建,看着不顺眼就挪挪地方,也不用组织强悍的城圌管部队维持社会秩序。

这地说实话绝对的民风淳朴,所以说蜀国的开明到底能腐圌败到什么地步我很怀疑,多娶几个老婆应该就算不错了吧。

但是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年就不同了,大力发展自圌由经济的秦国来了,以后这地的公务员们都开始说陕西话了,再也没什么纠结的蜀国、巴国了。

巴蜀之地的统圌治由著名的张仪亲自主持,为了巩固统圌治,先进的秦国开始正式修建富有时代发展意义的城市:“成都城”。

史称,张仪此次建设成都城是:“与咸阳同制”,意思就是说,成都城采用了和秦都咸阳一样的规模,而且建城时有明确的城市规划和图纸,这点很不简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咸阳,可是战国时期一等一的大都市,成都能有这样的基础可见其规模和重要,秦国人还真是下了点功夫的。

但是建城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得先规划后打地基,还得请文物局的来看看这地是不是没挖到谁的墓地吧,一不留神挖出个曹操墓来也能轰动天下一把。

成都这地就更加麻烦了,蜀地的成都当时是一个水灾颇颇发生的地方,经常发水就导致这地地基不稳,土质稀松,而且还搞不清那是实地那是湿地,简单说这地儿压根就不好建城,营造这城还真是费了不少的功夫。说到底这个古人具体怎么做的还真成了迷,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确切的描述,大部分都是传说,在传说中成都还有个名称叫龟城,据说就是那会城墙建设是按照一支乌龟爬行的路线建的,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两栖动物知道那是水那是土地吧,挺神的。

甭管怎么建的吧,反正是建成了,竣工后的秦代成都城分为大城和少城两部分。

其中大城城周12里,城高7丈,城里驻扎着来自秦国的军队和当时的政圌府机关,就是巴蜀的省政圌府行政区。

大城旁边是少城,与大城的军事和政治功能相比,少城就等于商业和安居区,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办公和生活相分离,这先进的城市营造理念在我们国家秦国就开始了,据说秦国人的咸阳也是这么规划的,十分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城是建好了,问题出来了,这巴蜀之地还是很麻烦,一边全是水,动不动就闹水灾,土地经常发水影响耕种;另一边全是山,大面积的荒蛮之地就没法耕种;当时,整个巴蜀就这么一具体情况,只能说这地儿太背了。

为了治理好巴蜀之地,秦国上下还真是费了点心思的,居然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巴蜀之地由此一步登天,由之前的穷乡僻壤一下过渡到了天圌府之国,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说到另一个天才:李圌冰父子。

秦国的张仪是秦国的相国,相国的任务是主持政务和处理外交,张仪解决了巴蜀的基本问题后就回到秦国去了,但是秦国在张仪之后委任的蜀郡太守就很到位,很合格,这就是的著名水利专家李圌冰,要不得说秦国当时政治具备绝对高的战略眼光啊,找了个水利专家去当省长,不用干别的先把这水治理了再说,这确实有水平,从这点就能看出为什么人家秦国人就能灭了那六国,成就了一统天下的秦王朝。


都江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5)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圌冰开始率众修建一座能彻底治理困扰巴蜀之地多年水患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关于这个都江堰的丰功伟绩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单凭这个已经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还能用,就足以说明是多么多么的牛!

其次这个都江堰建好之后,整个四川平原一下就从过去的水灾重灾区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再变成了著名的天圌府之国,这点更牛!因为太牛,说到这就必须说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说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圌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治理水利的壮举,注意,这个是治理。

涉及到这么多的内容,居然能做到面面俱到,可见我们的祖先还真是了不起,但是为什么我们的黄河就一直没能治理好呢?为什么黄河就一直只能不断地堵,不断的筑坝呢,这个还真是想不明白。

都江堰主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建筑思路绝对贯彻了治水的“疏大于堵”的原理,有很多时候想,这个原理不仅对水患、对政治、甚至对教育孩子都是至理名言,我们祖先这个总结能力还真是强悍。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圌系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首当其冲的分水工程,就是在河道中间建个分水岭出来,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一举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缓解一条江直接面对面的冲击力。

分出来的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这是排洪的,也是通过这个,让这一带的岷江水用不完就直接流走,下面接着用的;

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这是人工引水渠道,这是用来灌溉本地的,也就是分流出来保障生活用水的;

这个分流的意义可谓重大,简单说就是水少的时候我就大部分节流,用水浇地和保障生活,水大的时候我就分流大部分水流走泄洪。

宝瓶口:宝瓶口其实是起“节制闸”作用,依据分流的功能专门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的,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在伸向岷江圌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引流到内江圌的水流大小就是通过它来控制的,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这个很重要,也就是保障生活引水量的控制阀,水流大的时候关的大点,水流小的时候关的小点。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圌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这个在发洪水时很常见),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从而避免岷江水在这地造成重大伤害。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滚滚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而这个飞沙堰,就是用竹笼卵石堆砌而成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沙子,同时防止石块等大件东西的冲击,其中的竹笼定时更换清洗,以保证功能的良好运作。

以上三大件是都江堰的基本构成,说的可能不清楚,我建议大家仔细看看,当然是有机会去都江堰市实地专门去看下,和我一样,真正的看到后,你就什么都明白了,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可以这么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彻底消除了四川的水患,不仅处理了水灾同时保证了整个川西平原的耕地灌溉,川西平原一举从“水旱从天”的贫困灾区一举过渡到富饶的“天圌府之国”,过去的荒蛮之地一下变成沃野千里,现在的四川人还真应该感谢陕西人。

所以说这个秦国人还真是没少给巴蜀之地带去好处,人家可不白干,虎狼之师们四处的抢人头,最最困扰他们的就是封地资源的限制,这下好,治理了水患后的巴蜀之地瞬间就涌现出了大批肥沃的可耕地资源,这下还真是彻底解决了虎狼之师们的封地问题。可封的地儿多了,剩下的就是人了,秦国开始大批移民进入巴蜀。

都江堰建成之后的20多年里,秦国先后向四川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前后共有10多万陕西人越过秦岭安居在四川。

这些陕西人的祖辈一直生存在严重缺水的陕北高原,这会带着浓重的乡愁和一口的陕西话抵达成都时,一直背朝黄土面朝天生活的他们惊喜的发现这简直就是天堂啊,温暖湿圌润的气候(四面环山挡住了任何的寒流),无处不在的流水,天天都能洗上热水澡的生活让秦人更坚信只要打仗就能一定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时这种开发式的移民,不仅是带来了人口增长,更多的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还有多种多样的自圌由经济形式,象征世界最先进的秦国人彻底改变了巴蜀之人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大大促进了巴蜀的发展。

本批移民应该称为后期不断移民四川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类似的移民我在后面还会给大家讲到,移民对于四川而言绝对空前绝后。

秦国当时的移民分两次完成,第一批移民圌主要是虎狼之师的家属和后裔,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军属,都是建功立业后被封到这来的,当然,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民,还给巴蜀之地带来了强悍的斗志和争功的欲圌望,可以说这批人也给性格鲜明的巴蜀之地增加了很多特点,就算是增加了性格吧,这是一批最先稳定在这的陕西人。

第二批移民圌主要是秦灭六国后的六国贵圌族,让这些以往各国的贵圌族和统圌治阶层远离自己的故土和祖先曾经的辉煌,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帝国政圌权而言绝对是一项深远的国策,远离发展和立足的根本,这些曾经的王、士等等也就闹不出什么动静来了。

同时,这批人更是不同凡响,当时的贵圌族就代表着文化和知识,所以这一批移民给巴蜀之地带来的更不仅仅是几个家族和人口,大量先进的中原文化、文明和思想都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圌入巴蜀之地,可以说这次移民对于巴蜀之地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移民可以说是文化导入。

正是这两批移民奠定了四川的性格和文化,也是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们锻造了四川的历史,彻底的改变了以往川人的生活,所以说从这开始,这个四川的“魂”就是顽强坚韧、海纳百川的精神,这也才是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独一无二的四川的最大特点和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移民中,包括秦国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史料记载的战国时期第一代大富商家族,纵横秦、战国、西汉初年三个朝代的卓氏家族就是这个时期来到巴蜀之地的。这个家族很是厉害,据说当时是富可敌国,而且行圌事低调神秘,之所以这个家族需要专门介绍一下,因为除了财富这个家族后来出了个比钱更值钱的,著名的才女:卓文君。   

最早的峨眉山(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6)

应该说峨眉山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就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峨眉”二字最早就见诸于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不过那时候的峨眉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峨眉山就不好考证了。

但是有一点貌似有点依据,峨眉山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上山隐逸。

据晋代黄甫谧写的《高圌士传》记载:楚狂陆通夫妻,漫游名山大川之后,最后定居于峨眉山。

《峨眉山志》载:“大峨石前,楚狂旧庐”。

而且这位楚狂结过茅庐的地方别称为“歌凤台”,现在还在,在神水阁旁,但是这也是后人猜的,而且那几个字是更后的后人写上去的,真不真、假不假的也就当是个事吧。

不过更为神奇的传说是与陆通同时代的鲁国公输班(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也来过这,而且还曾在今万年寺下的象牙坡上营造大峨楼。

这点我个人觉得比较扯了,陆通还真是有可能在这一带混过,毕竟离得不算太远,但是这个鲁班同学可是压根就不可能过来的,别说什么记载了,就算是鲁班有这份心也没这份力气啊,人家还忙着在山东开工厂生产锯子哩。

关于这个楚狂简单说下,可能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很出名的人,楚狂名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时的方士,通俗讲这个所谓的“方士”,就是有方法之士(这是我总结的,哈哈),官方点解释方士就是后来的道士的一种(这不是我总结的)。

当时楚国实力很强,吞并了很多南方的国家,楚昭王为了统圌治这些新吞并的国家,就积极推广老圌子的《道德经》。关于这个《道德经》我想就不用我多啰嗦了,其实就是让大家清静无为,厌烦战争,好逆来顺受的接受楚国的统圌治。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文化的普及工作,楚王聘请了很多知名学者干这活,这个陆通就因为才学别聘请去治理江南一带,但是这位陆通还真有点个性,居然拒绝了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具体原因不详,估计是思想意识不一致吧,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很讲究思想,不是一派的人家理都不理。

陆通很有个性,不过我们的楚王也不白给,你说不去就不去,拿楚王不当干部,这还了得,直接命令手下把这人给我抓来,我们的陆通无奈,只能借游山玩水之名躲避,其实就是逃难,没地可去就隐逸到峨眉山了。

在战国时期,峨眉山不仅没名称,而且没路,真正意义上的深山老林,这可不是旅游度假,别说没水没电,更没有规定的游览区,没有动物保护区的隔离带,也就是说就是野兽横行、暗无天日的地方,据说这个陆通携家眷登山,在鸡公石、又名凤嘴石(后人起名),结芦搭茅、食蒿咀果、猎兽捕禽,居然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下扎下去了。

这个陆通之所以出名,也在于圌勇于拒绝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前途,敢于挑战自我,实现价值,开创了野外生存的先河的精神。

这位楚狂作为的结果是后人对他抗恭不仕,隐逸之举,大为崇敬。

宋太祖称峨眉山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建“陆隐君祠“,又建”鹤飞天外“坊。

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写有:《楚狂接舆夫妻》:“接与昭冲玄、伉俪变真逸。傲然矢微聘,耕织代禄秧。凤歌诚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眉山,各载保灵术”。说实话,这诗写的还真一般。

最尊崇的后人把楚狂陆通尊为山神,又称山王,山祖。

之所以说到陆通,因为我认为陆通应该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峨眉山开山始祖,虽然这会道家还不成系统,但是陆通作为道家的先驱开始在峨眉山驻足已经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了,这个对峨眉山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其他的很多史料记载之前还有很多什么方士啊、奇人啊,但是我觉得那都不可取。

例如:《魏书》中《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圌子”。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我们所指的道教。然后又说到道教的传播:“授轩辕于峨眉”。

两段文字联系在一起就是道家的始祖老圌子的理论得自轩辕,轩辕传授老圌子思想和理论在峨眉,这个轩辕和老圌子两人搭不搭得上姑且不说,就说这传教跑到当时的峨眉山,还真当自己是人猿泰山啊!这书纯属扯淡。但是更扯的还有。

《峨眉县志》引《五符经》说: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崖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受)三一五芽之法。说这皇人传授心法给黄帝,这事就更滑稽了,黄帝他老人家住在黄河流域,他老人家这辈子都没见过长江,更别说横跨长江跑到峨眉山去学习了,他老人家部落周边那几千号人还没搞定呢,哪有那功夫去四川啊。更何况就算他老人家真想去的话,怎么去?学印第安人划独木舟过长江吗?所以说这个历史其实很有趣,能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来,甚至包括穿越时空等等,建议写书、写剧本的写手们在没灵感时多看看历史书,保准思如泉圌涌。

峨眉山当时连个名都没有,整个就是我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中无数的荒山中一座,还是当时的乐山,倒是作为巴国的一个部落集聚地有点小人气,后来划归到秦地蜀郡管辖。

随后的汉朝开疆拓土不仅全面解放了巴蜀全境,更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划:割巴蜀二郡的西南置犍为郡(今宜宾市境内)、其后又置沈黎郡(今汉源县北)、越西郡(今西昌市东南),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今汶川县西南,大地圌震的地方,借此也缅怀一下)。

通过汉帝国的一系列整治和梳理,巴蜀之地的行政区划这时才开始有个大概的眉目,也才在治理了水患之后开始一点一点的接近天圌府之国的美称了。

但是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汉朝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前封汉王,这可不是现在的四川,基本上是陕西和四川交界处,但是刘邦之所以能进军中原直到平定天下,和巴蜀之地的后方支援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汉朝分封天下的时候唯独没有在巴蜀之地封王,这地儿是天子自领,也就是说是这地儿是皇帝的自留地,更严格的讲就是说除了京城一带就这地最为显贵了,这样做的原因还真不是刘邦简简单单的怀念和尊重,还是由于巴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刘邦从这起家,深知这一带必须高度重视,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中国几千年的中央集团对于巴蜀之地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从这会开始有了基调。

我们说峨眉山就不能不说四川的历史和演变,因为从始到终道教和佛教在争夺这个风水宝地的时候都和政圌府的支持和打击分不开关系,而且四川又是一个极其诡异的地区,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极大,它有的时候是政圌权的最后基地,有的时候又是政圌权的混乱根源,更是中国历史上从始至终割据政圌权建立最多的区域,总之,四川特殊的环境、氛围、文化等等造成了这是贯穿中国历史上最难以琢磨的省份。


巴蜀经济文化大腾飞(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7)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汉王出身的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对四川一带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天子自领的管辖地各项政策都优先照顾,巴蜀之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以至于当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关中地区,被誉为“天圌府之国”,也就是说从这开始起到现在,这个美誉就一直誉满全国。

汉景帝年间(著名的文景之治,也是著名的汉武帝的爹,这人确实是个好皇帝),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政圌府带头出面办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从此,巴蜀之地学风大盛,知识文化全面提升。

同时,巴蜀之地不仅文化大进步,而且各项经济指标得到全面提升,有钱有文化之后,周边很多之前的蛮夷之地一点一点的被规划过来,巴蜀管辖的地盘也一天天的大了。

汉景帝之后的汉武帝就不多说了,简直就是个抢地盘的疯子,汉帝国在他的带领下东南西北一通打(把他爷爷和老爹给他攒的那点家底折腾的精光光),别的不说了,只说巴蜀相关的。

武帝期间,先是大将唐蒙进军西南,从古蜀国历代君王到秦国蜀守,他们所能统圌治的巴蜀地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一带。往南边的雅安一带,基本是鞭长莫及,更不要说今天四川的宜宾、凉山、西昌和阿坝等地,所以说当时所谓的巴蜀其实就是成都一带。

当时统圌治和盘踞在那些地方的,基本都是一些风俗、语言都各不相同的各个少数民圌族,古代的史书将他们统称为“西南夷”。

唐蒙带着一万人的队伍,在巴蜀一带就跟疯子一样,平南越(广州一带)、灭夜郎、占益州(云南一带),简直是能打的全打了,要是没大山隔着估计连什么缅甸啊越南啊泰国也全都划拉进来了,就打仗而言这厮是把好手。

不过,打完之后就有点麻烦了,这个唐蒙是个粗人,和李逵、张飞等等粗人一样,头脑简单就知道打,但是打仗的前提是你得过得去,这个粗人唐蒙为了尽快的完成征服任务就在今天的宜宾、高县和筠连一带修筑一条通往贵州威宁的高速公路,史称“南夷道”。

有个重要事情的说明一下,那会要修路可真不是件简单事,比起来今天修的豆圌腐圌渣高铁还难,没工程车、没炸圌药,全凭人力往上干,粗人唐蒙性情急躁,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干脆四处抓壮丁,不想干活或是不好好干活的动辄就军法从事,或笞或杀,把当地人民逼得不堪忍受,很多人宁肯自圌残身体也不愿修路。

更严重的是,很多当地已经表示臣服的“西南夷”一些部落也起而反抗(这是必然结果),路算是修了,但整个巴蜀之地就整鸡飞狗跳墙,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是打了反、反了再打、打了再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粗人唐蒙非常的纠结,再能打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唐蒙很郁闷。

这边是唐蒙郁闷,长安那边还有个更郁闷的,这边不停地打仗就不停地要钱,汉武帝比唐蒙还纠结,这还有完没完了,西南地区照这个势头搞下去鬼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汉武帝隐隐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靠唐蒙这样的粗人似乎不太靠谱,于是乎,一个重量级的大人物意外的隆重登场了。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年轻时候,他因创作了《子虚赋》而颇有文名,曾经在梁孝王(汉景帝的亲弟弟,差点取代汉武帝的家伙)手下当差。

这个梁孝王一辈子就一个愿望:过把当皇帝的瘾,结果很悲剧,想尽了办法也没当成,带着这样的遗憾去世了。俗话说得好树倒猢狲散,失去职业的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回到了故乡成都。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然没什么偶然,偶然里都有必然),他认识了临邛(今邛崃)移民大富翁卓氏家族的头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两人以琴传意,大家闺秀卓文君深深地为司马相如的才华所打动,这就是汉代版帅哥泡妞傍款姐的励志故事。

穷鬼司马相如找了个当时绝对超一流的富姐,要搁今天凭着司马相如的文采写本“我是怎么泡上亿万富姐儿的”,绝对畅销,能让无数拥有美丽梦想的年轻人作为教科书刻苦研读。

但是梦想归梦想,现实很残酷,富家小姐看上了穷小子可不代表小姐的爹“富商”也能看上,这卓家可是当时绝对的豪门世家,豪门是不是好进可以问下今天的此道高手世家“大小S”和她们的母亲等一系列名人。

面对老爹的强烈抵制,我们的文君小姐表现的烈性十足,为了爱情愿意抛弃一切(其实我很想采访一下当时司马相如的心情,本想泡个富圌婆,结果啥也没捞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卓文君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和亲情,和司马相如私奔了,走之前是不是也发了个微博告知天下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事在当时也算是名动天下的私奔了。

大财主卓家觉得很丢人,公开宣布永远和这个不孝之女脱离任何关系,包括所有财产,说实话,这时的司马相如应该是真正的万念俱灰啊。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人这会真是一穷二白,无以为生、穷困潦倒的二人只得在成都开了一家小小的酒店(这个本钱还是富家小姐仅有的积蓄典当的),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当店小二,据说他们的酒店就在今天成都的琴台路。具体地点不知道,到了那您自己猜吧,还是那话,只要你猜的有人信。

两人开酒馆据说生意也还行,毕竟两人还都算是名人,来捧场的也不少人,慢慢的,这个豪门世家震怒之余也想明白了,孩子大了不由娘,卓王孙同志在老婆不断的哀求下终于无奈的接受了女儿私奔的现实,说到底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卓王孙决定出资资助司马相如,你不是挺有才吗,那好,给你点钱去首都长安求取个功名吧。说实话这招比较阴损,就是给你钱让你滚蛋,能混好了就回来算你小子能干,混不好估计你也没脸回来,我家姑娘可不能跟着你受这罪,怎么我家的千金大小姐也不能当街卖酒啊。

据说在司马相如带着卓家的盘缠意气风发的上路离开成都时,在城北的一座桥上,司马相如扬着马鞭对送行的卓文君发誓:如果不能坐上驷马高车,我再也不会踏过此桥(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你拿了人家那么多钱,说跑就跑了)。

这座桥就是今天成都北面的驷马桥,它是古代成都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据说现在驷马桥附近的鞭子很有名(有志上清华、北大的学子去了得买上一把)。

司马相如也还确实有料,卓越的才华和洋洋洒洒的大赋(当时流行的一种文体,流行程度可以参照今天的微博)为他赢得了在长安的名声,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后,龙颜大悦,封他为“郎”(可不是牛郎),留在身边做了一名文学侍臣。

当时西南方混乱局面让汉武帝为首的政圌权很头疼,狡猾的司马相如看到机会后委婉的提出我可以前往安抚“西南夷”,以文学侍臣的身份向汉武帝提出建议,首先是我老家在四川,当地的环境和人脉都很熟,可以为国家开疆拓土,而且自己还有当地显赫的娘家家族背景,这个费用方面也好划拉,只要能给点政策就行。

拓地狂人汉武帝正发愁粗人唐蒙留下的后遗症怎么收尾哩,一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十分愉悦的地答应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公元前129年深秋,司马相如坐着驷马高车得意洋洋的回到了故乡成都,如何团圆缠圌绵就不多说了,野史对这个描述的比我精彩。

这时的司马相如还真挺卖力气,在成都没消停几天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众多的少数民圌族部落之间,即有权力又有当时的大鳄卓家财阀雄厚财力的支持,司马相如刚柔并济,终于归化了原本如同一盘散沙的“西南夷”。

这就是官商结合治理的实例,在这两方面的最强势力联手后,再牛的钉子户也白搭。

甭管用了什么手段吧,反正结果是,汉朝政圌府在四川增设了十多个县,通由蜀郡管辖,这也算是为巴蜀之地做出贡献,终于终结了战乱,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司马相如凭此绝对堪称功臣。

从此,四川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悉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圌治范围,除了极少数山高路远之地仍由当地的部落首领统率外,中央王朝的命令可以顺利地抵达巴山蜀水的每一个角落。中央王朝彻底的统一了巴山蜀水的天圌府之国。

随后在东汉时期,巴蜀之地因为地理原因基本没有经受两汉期间的战乱,稳定是发展的首要条件,稳定巴蜀之地成了当时所有中国地区发展最快的,经济、农业、政治、文化都在当时堪称一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有赖于秦帝国史上第一次大移民,为巴蜀之地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历史上诡异的四川(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8)

巴蜀之地有多少土著,或者说谁才能算得上是巴蜀之地的原住民,恐怕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上超大规模的移民就好几次,而且每次都是各地大规模的集体迁入,每次移民都有其根源,有的是因为战乱,有的是因为建设,还有的纯粹就是因为这地没人了,应该说这种移民从很多意义上促进了巴蜀地方的发展,毕竟在过去的年代,能移民和敢于移民的都是有梦想、有追求、勇于冒险的家族,这样的家族相对而论基本都是有点知识文化背景的,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精英阶层,所谓:“士族”。

巴蜀之地之所以可称为中国历史发展上最为诡异的省份,有益的一面可以看下汉、唐、南宋甚至国民党政圌府时期,四川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就不用多啰嗦了,基本都是在国家政圌权面临极度危机下,四川承担了整个国家最后的保障基地和大后方,而且几乎都依据四川的供给达到全面反攻或因为四川溃败直接导致全面崩圌盘的。

但是再反过来看,几乎每个政圌权当政期间只要稍微有点失去控制,巴蜀之地也都会出现独立的割据政圌府,相比中国的其他省份这地儿简直就是割据政圌权大本营,稍微松点劲,这地就管不住了。

这就是四川从古至今走不出的一个怪圈。

说到割据,应该算是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之所以四川盛产割据政圌府,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地域原因,前面说过的四川四面环山,而且都是极高山,也就说明这地外人不好攻进来,相对而言本地人也不好出去,地域上的封闭应该算是第一个原因(这应该算是地利);

其次巴蜀之地在汉朝就被称之为“天圌府之国”,基本上任何东西都能自给自足,没什么东西需要从外面引进,这地什么都有,自从李圌冰父子把这都江堰修好之后,巴蜀之地就大发了,粮食有了、地儿有了、文化也有了、旅游更有了,关乎国计民生的衣食住行这地样样都不缺,而且蜀锦和蜀布还都是市面上流行的好东西,不管哪到哪都是硬通货,经济文化的独立自主就应该可以认为是第二个原因(这还是地利);

再次就是移民后遗症,严格的讲历次的移民大部分都是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这有知识的人就容易有想法,有了想法就有需求,也就很麻烦,这些人一方面能直接促进巴蜀之地的发展和腾飞,为巴蜀之地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多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想办法,一旦想出办法就很麻烦,所以说在任何时候,这个“人”的思想都是最难控制的。

同时,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圌入,对本地而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人多了,外来人有知识有能力,任啥都比原住民有优势(当然,除了“地”),必然会受到本地人的排挤,外来人如果想保证自己不受欺负就必然得抱团取暖,抱着抱着就抱成了所谓帮派,拉帮结伙来保证自己家族绝对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就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帮派势力。

这些所谓得帮派要是在加上一两个有思想的人,极有可能就此越滚越大,变成大帮派,所谓大帮派我想大家应该都清楚,一般连地方政圌府都得看面子办事,当这种势力形成一个地方的传统后,对政圌权的制约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极容易滋生妄想等等不稳定因素,这应该算是第三个原因(这算人和吧);

最后就是如果再加上点中央政圌府不定那个时候脑子进点水,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和忽视了对巴蜀之地的直接管控,那就更容易出事,这也就是一直说的所谓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绝对够统圌治者头疼的,巴蜀之地严格意义上最早就是两个独立的政圌权,但是自从被秦帝国吞并之后就一直被统一纳入中央政圌权的版图,对于巴蜀的管理其实还是汉帝国想出了好办法,就必须让巴蜀接着闹,你们自己不停的掐就一定没问题,一旦你们自己不掐了,中央政圌权的麻烦很快就会来,关于这点,我想绝对是治理天圌府之国的精髓。

所谓割据就是分割于统一的中央政圌权之外的独立政圌府,历史上最早的巴国、蜀国不应该列入其中,那会谁管谁啊。

秦后期的刘邦称汉王也不应该列入其中,因为当时都没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的中央集圌权政圌府,虽然项羽的貌似势力范围很大,但充其量也就是个西楚霸王,并不是统一全国的皇帝,各地还是自己说了算,所以说刘邦也不能算作割据政圌权。

只能说刘邦依据巴蜀之地进而控制了全国,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巴蜀直接给予了大部分的支持和后方保障,这点汉王朝绝对应该大力感谢巴蜀人民,所以刘邦分封各国的时候独独公布了这地是天子自领,名义上是对巴蜀的高看和荣誉,实际上就是害怕这地交给谁都容易出乱子。

而事实上的巴蜀之地也和刘邦预料的一样,自从换上了天圌府之国的美誉后,就一直在这光环的笼罩下不断的出现各路豪杰、领袖,演绎这不同时代的另类统圌治。

这个“割据”,就成了巴蜀历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代割据王“公孙述”一(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9)

西汉末年,牛哄哄的汉帝国终于自己把自己折腾进去了,历任几代皇帝的遗传基因出现了严重问题,一连三个皇帝没生儿子,成帝、哀帝和平帝都没有子嗣,汉王朝陷入了一个吊诡的怪圈,谁当皇帝谁绝后,这姓刘的还真是点背啊,在历史上被史家称作汉代的“国统三绝”。

中国人比较封圌建,这点就比不了人家与时俱进的英国,人家英国没儿子就立女王,从跟上就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中国这点很僵化,僵化的结果就是找个皇帝很难,没皇帝的日子很难过。

没皇帝的日子,虽然说管事主政的大臣很有权势,好像挺威风,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很纠结,简单说就是内部没有一个姓刘的来给大家撑场面,但是外面可还有好多姓刘的都看着哩,万一一不留神办错了事就没了皇帝这样的冤大头给扛,具体事没人管,但说三道四的人很多,而且个个都说的理直气壮。

其实所谓权臣也不是好当的,在当时的汉帝国就是这种情况,内部没人敢担这责任,所有事都只能老哥儿几个商量着来,反正出了事大家一起扛,但是这个很多事商量来商量去的,总得有人拍板拿主意吧,那好,谁有想法、勇于担当、勇于给大家伙扛雷,那就谁吧,这也是没法子的法子,总的有人说了算吧,皇帝的外戚王莽同学应运而生了。

关于王莽同学的好坏已经有人说了很多了,历史上对这人褒贬不一,因为和我们这篇文章搭不上关系我就不评论了。

这位很有点能力的王莽同学自从管点事后就天天替皇帝扛雷,扛的很累,后来把心一横,一不做二不休,我圌干脆自己干吧,反正一贯都是好的坏的都是我一人扛着。

这个王莽同学一向勇于创新,不仅彻底改组了汉王朝董事会,同时,既然是咱自己开张做买卖,这老字号也该换换新气象了,必须得体现万象更新的大好局面,公司改名就叫大新朝,看着就喜庆,这位王莽同学自己厚着老脸当皇帝了。

说实话,在王莽当政期间政治作为方面还算是中规中矩,发现和利用了不少人才,其中就有一位和咱们关系很大。这个人经过王莽同学多年考查和政审后,觉得此人才堪大任,于是乎任命为导江卒正,也就是蜀郡太守,把这人放在这么重要的地方去应该比较让人放心,这自古的天子自领的地方就交给了这位人才:公孙述。

《后汉书》: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哀帝时,以父任为郎,后父仁为河南都尉,而述补清水长。仁以述年少,遣门下掾随之官,月余,掾辞归,白仁曰:“述非待教者也。”后太守以其能,使兼摄五具,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王莽天凤中,为导江卒正,居临邛,复有能名。

在历史记载中,年轻时候的公孙述可以说是聪明过人,他爹叫他跟着别人学学做官(他爹也很有眼光,这点我家老爷子就不行),居然能让别人对他的评价成了这人不是一般人能教得了的。

到了后来,自己真当上官了,还真就是不负众望,政务管理的井井有条,连周围的人都以为被他管理的地方还真是见了鬼了,人家那地儿怎么就嘛事都没有呢?

这样的人才在王莽当政的时候就凭着才干被上级领导所赏识,公孙述当上了蜀郡太守这样的封疆大吏,看来很多时候父母的教育和眼光还真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啊。

公孙述虽然在当时的仕途一帆风顺,但是,不幸的是大环境有点小纠结,西汉末年大新朝初年这期间是个动荡的年代,王莽政圌权进行的一系列复古改革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各地贵圌族开始组织各种抵抗势力反抗王莽政圌权,再加上很多姓刘的极不服气,本来就是我们家的买卖,凭什么你说改组就改组啊。

简单点讲,当时的中原地区一片大乱,不过,相比之下,巴蜀之地在公孙述的治理下还比较安静,在公孙述的领导下,巴蜀之地的人民群众安定团结,一片祥和,别的不说,在这样动荡的年代能保证一方稳定就足以说明这个公孙述的政治能力和水平。

这期间的动圌乱其实和之后的都差不多,各地的贵圌族再加上姓刘的皇族等等吧,各自都打起旗号开张做买卖了,你王莽能开张,我们也能,咱各玩各的。

整个中原地区纷纷宣布独立,各自为政,而且自立山头的人还都是有想法、有理想的人,都想当老大,谁都不服谁,不仅和王莽同学干,老哥儿几个自己也跟自己干,这各地军阀天天打,争地盘、大力发展军备,其实说来说去还都是民众跟着遭殃,民圌不圌聊圌生。

但是,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要知道这人民也不是傻圌子,我们干不过你们还跑不过你们吗?全逃难吧。

几位有想法的大佬们很纠结,之前一门心思都净顾上打仗了,没成想打了半天居然整的没农民了,抢来的地盘居然都是无人区,压根就没人干活,别说军队,即连自己的口粮都成问题了。

各地的军阀干着干着都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必须得带着手下的弟兄和家眷们找口饭吃啊,得!别理想了,咱还是现实点吧,谁有吃的咱就一起就跟谁混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得能人公孙述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别地儿不同,现在的巴蜀之地在自己的带领下不仅仅是稳定,而且要啥有啥,个个都吃得饱饱的,但唯独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不够强悍,要是能够利用自身财富和粮草多拉拢点人,貌似会很有前途啊,而且听说这些军阀看着都能征惯战的,收为己用没准自己也能趁着乱劲成就点大事,公孙大人也很有想法。

公孙述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很快就竖起了大旗,我这钱多人傻,快来吧。

可千万别小看这口号,虽然简单,但还真管事,公孙大人这边大旗一竖,立马得到了响应,收罗了很多在各地混不下去的军阀,一时间公孙述势力大涨。

但是,很快,问题也暴露出来了,这个军阀们之所以成为军阀,绝对是野性难改和有奶便是娘,说句没良心也真不过分,军阀们吃饱喝足后发现这个巴蜀之地还真是块好地啊,要风得风要水得水的,军阀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马上就又有了想法,不想寄人篱下了,干脆咱们接着乱吧,凭什么这地就归了你姓公孙的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引狼入室。

这下好,原本还是中原乱,现在这巴蜀之地在雄心勃勃的公孙述收罗了一堆军阀后,成都也跟着乱上了。

公孙大人这会还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很是痛心疾首,好在公孙大人在当地为政多年,还真是有点人脉基础,马上自己亲自出面召集了属下巴蜀本地的豪杰之士,正式表明了立场:

坚决维护巴蜀地方政圌权的稳定团结,一切必须以本地人民利益为基本,严厉打击外来不法分子争夺本地利益等等多项政治主张。

亡羊补牢的公孙大人的政治举措反应很快,可想而知,也很快得到了广大巴蜀地方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一致拥戴,并且在大家的一直倡导下,公孙述以巴蜀子弟为核心,正式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公孙大人也从一个政治家迅速的转变成为一个彻底的军阀。

后来的发展就很顺利了,公孙述凭着这只巴蜀子弟兵很快击垮了试图进入蜀地各怀鬼胎的多支军阀,同时大得巴蜀之地的民心。

这边是巴蜀的情况,中原那边也没闲着,最初的中原大乱有了基本结果,王莽同学终于在各方的联手打击下快坚持不住了,主要竞争对手“更始皇帝”的势力越来越大,大到居然能腾出手来派人进攻巴蜀了。

“二年秋,更始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将兵万余人徇蜀、汉”。

又有人惦记上这了,和之前的无兵少将的局面不同,现在的公孙述旗下也算得上是身经百战,对于外来的入侵只有一个道理,给你丫打回去。

公孙大人依据巴蜀之地的有利地形,率领巴蜀子弟兵大破更始皇帝的侵略部队,于是乎,公孙述和巴蜀子弟兵一时间威震天下。

胜利很鼓舞人心,也鼓舞士气,同时,自信心空前膨圌胀的公孙大人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也有点头脑发热,也想自己开张做买卖,自立蜀王,公然打起来独立的大旗,明告天下,哥们儿这也单干了啊。

话说回来,那边的王莽同学还真是王小二过年啊,一天不如一天,不过好在这个更始皇帝那头更乱,一伙三心二意、各怀鬼胎的家伙们在取得点成绩后内部也出现了分账不均的局面,自己也和自己干上了。

可以说这时的中原更乱,但是中原乱,这边可还真不乱,蜀中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很多中原人前往避难,这些人可不是军阀,都是愿意干活的人,所以说,现在的公孙述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而且相邻不远的地方还纷纷表示投诚和归顺,都愿意给这有前途的大哥混,公孙大人“尽得益州之地”。

相比之下这个抢地盘的事还真不算什么事,可怕的是公孙述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很得巴蜀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在这一带很得民心,在当时一片大好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巴蜀的有志之士纷纷鼓捣公孙述,咱们干脆也别掖着藏着了,趁着乱劲咱们就在蜀中称帝,我们都是开国功臣,这事多来劲啊。我们的公孙大人听得头脑一热,还真没扛住这皇帝的诱圌惑,宣布我也当皇帝了啊,国号称“大成”。


第一代割据王“公孙述”二(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0)

凡事都有个头,说话间,中原动圌乱基本结束了,经过多年的征战,貌合神离的“更始”团队终于干掉了穷途末路的王莽同学。

貌似成 ​


东汉;峨眉山初露头角(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1)

东汉政圌府通过武力征服了巴蜀地区,不说手段如何把,反正是再次将巴蜀划入中央板块,对于国家而言应该是幸事。

但是在征服公孙述政圌权的斗争中殃及无辜的滥杀行为实在是有违道义,而且给巴蜀地区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所以说这种纯武力的征服只能是暂时的,巴蜀民众的怨气只是在暂时被强圌权压制了,按说这种怨气在国家稳定期间似乎是可以平稳过渡的,但只要有一点的机会这种怨恨就能体现出强劲的爆发和反弹势头。

东汉政圌府经过光武帝刘秀统圌治,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尽力恢复西汉王朝的疆土,不乏能攻善战之士的涌现和努力,武力保证了国家的疆域的完整性,那是个汉军威武的年代。

但是谁都知道,这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打下的地盘在治理时更需要有效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措施,社会的稳定和有序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在过去的封圌建年代,稳定的核心就是得有个好皇帝,很不幸整个东汉政圌府就出了一个好皇帝,随后就一茬不如一茬。

皇帝的无能是东汉帝国最大的弊病,这事在中央集圌权好控制的地区还马马虎虎,但是在偏远的巴蜀地区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再加上初期征服巴蜀地区时满下的火种就更加的麻烦了。

很快,巴蜀之乱在东汉唯一的好皇帝刘秀死后一点点的爆发出来,东汉的第二个皇帝汉明帝(正是这位皇帝的千年一梦让中国从此有了佛教,在我的五台山篇会有这位皇帝的专门介绍)期间,巴蜀之地再出牛人。

东汉,张陵,(?至156年)。职业应该算是医生吧,比较特殊的是以符水为民治病,很神奇,而且治病不要钱,入他的教派就成,可以说是通过治病来传播教义,也算是个正经职业吧,规矩比较简单,凡治病者必先交米五斗,后称为五斗米道。

实际上他的教派的名称叫“正一盟威道”,也叫“天师道”,说白点就是我们国家的本土宗教“道教”。

我们的道教在张陵之前一直不成系统,比较萌芽,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教体圌系,思想很多,但是很不系统,没有教义也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等等。

道教正是在张陵及张氏家族的努力下,才逐渐步入宗教的轨道,也才开始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引”中关于这点有较详细的阐述)。

创始人张陵其人的具体事迹基本查不到,能查到的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那都是瞎猜的,只有一点貌似靠谱,就是张陵曾经在汉帝国为官,任江州〈重庆〉令,后弃官,帅弟子百余人赴蜀大邑县鹤鸣山修道。

我国的道教在同佛教的教派之争中全面落败,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一方面道教自身的原因,道教领袖人物要不就是真正的羽化仙去,要不就是利令智昏的组织教众造圌反抵抗政圌府。

前者很虚无,反正是找不到人了,后面的事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后者更麻烦,可以想象这事可是任何一届政圌府都不会掉以轻心的,反观人家佛教,基本在任何时候都能迎合政圌府,这点很关键!听话的自然得到政圌府的支持,谁不喜欢听话的啊。

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也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关于这点,我们很多本土的大和尚功不可没,佛教其实一直在走本土化经营路线,历届大和尚们都在找到尽量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改变路线,而且做得都不错,很有市场。

在这方面看个最简单的事实就很清晰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佛教在其他国家(不包含汉文化辐射圈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佛教都是我们这传过去的)都只尊佛祖一个,但是在中国就派出来很多的菩萨,而且个个都大有赶超佛祖的劲头,这就是佛教依照中国人的思维而进行的改良。

其实大家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佛祖最大,但不怎么管事,但下面会分出各个分管各项具体事物的菩萨,这个体圌系完全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体圌系,具体的事找具体的人,归类清晰,实话实说,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关于个个菩萨的职能,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发展中,很显然,听话和配合的佛教即有了政圌府支持又能不断创新,还能迎合大众需求,凭良心说,这样的教派不在竞争中获胜都没有天理。

以上说了点题外话,话说回来,这位张陵在创立教派的时候很的人心,毕竟看病不要钱这事很现实,很快,就得到了巴蜀地区的广泛相应。

一方面,民众经过战争的洗礼后迫切的需要宗教思想寄托下精神,另一方面张陵的五斗米教本身就具有黑社会性质,入会后能享受很多会员待遇,这个也很现实。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这个张陵都不简单,起码很有战略眼光和经营头脑,在道教的同时,还设立了教区,教区设立各级经理和负责人,具体工作是一方面推广教义,另一方面管理教众,归根结底就是通过渗透到各地的分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且一方有难四方支援,在本身就怨圌声圌载圌道的巴蜀民众中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同。

有了各级管理体圌系后的正一盟威道在巴蜀地区如星星之火一般,迅速席卷了整个巴蜀地区,要不说宗教的快速传播必定有其历史根源和时机。

没有东汉的强圌权压制就不会导致巴蜀地区的民圌怨,没有民圌怨反政圌府势力也就不会得当地的支持,这也就是在巴蜀地区实力强劲、名声大噪的正一盟威道在别的地区推广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巴蜀地区这个阶段正是正一盟威道这样带有黑社会团伙性质的势力成长最适合的环境。

张陵在巴蜀地区设立了“八治”,其中就包括我们本篇的主角“峨眉山”,当然,张陵的主要道坛基本都在这些个名山大川,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在那会基本都没人,没人也就没官圌府没耳目,这样进行洗圌脑啊、激励啊、讲课啊都比较方便,不会像现在的传销一样被撵的无处藏身。

张陵在深山设坛,就近管理教众和开坛讲法,还亲自梳理了各个教坛的教程和发展纲要,并为每个教坛制定了适宜的推广计划,其中也亲临峨眉山教区指导工作,闲暇之余还著有《峨眉山灵异记》三卷(不可考证,难辨真伪)。

那会的峨眉山还很是荒凉,远没有现在的条件,不仅不具备旅游发展的基础,更不具备简单的生存基础,当时尚是未开发的处圌女地,林深山陡,行无完路,野兽出没。

有理想的道士们在山上首先得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也不知道当初这陆通是怎么待得,这事儿也很值得考证)。

但是凡事就怕有理想有追求,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道士们开始在山上开路建屋,在平缓地带修建很小的茅棚居住,虽然活动范围很受限,但是毕竟是深山而且人数少,比较适合从事反政圌府活动的特殊要求。

就与当时的峨眉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川西平原的正一盟威道总坛联系不甚方便,所以教区在整个教派中影响也比较小。但这些人就是峨眉山真正意义上的开山始祖。

正一盟威道在张陵手里创办,但是壮大还是张陵的孙子张鲁彻底完成的,关于张鲁的事迹这里就不多说了,可以参见拙作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引,总之这会不叫什么正一盟威道了,根据事实发展干脆改叫“五斗米教”了,琅琅上口!一听就能记住。

能人张鲁掌权后,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手段进行管理,由最初的“八治”壮大到“二十四治”,地盘扩大了,教众扩大了,更为重要的是好些发展的很好的分支居然已经基本接管了地方政圌府的活,这可是预想不到的好事。

我们的峨眉山教区这时也顺势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发展,起码有了路了也有了道观,基本具备了生活条件,但是相比其他名山大川这里还没得到广大的市场认同,好事多磨,按说能跟着张鲁混,再怎么说也能多少闯出点名头来,但是悲催的是还就是站错队了。

五斗米教发展的顺风顺水,我们的大教圌主张鲁当然也在巴蜀一带名声鹊起,俨然就是巴蜀地区的土皇帝,虽说当时的政圌府东汉帝国虽然已经走向末路,但是为了维护统圌治,还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派出了皇系郡守“刘焉”,乱的守不住场子的时候还必须得派个有威望的人来管理。

关于刘焉可能大家不很熟悉,但是这个人确实很牛,后期的牛人刘备最早都是跟这个人混的的小弟,但是这人很失败的是地方就是生了怂人儿子:“刘璋”,先不说来历了,刘焉进蜀。

公元188年,刘焉入川,领益州牧,牛人刘焉入蜀后,迅速利用政圌府和士族的优势分化瓦解了五斗米教,同时大肆诛杀试图反抗的教众,马上就稳定了巴蜀地区的汉王朝的统圌治,但是这仅仅是益州一带地区,五斗米教在大教圌主张鲁的带领下被迫北上,转而到了川北广大区域,史称汉中。

被政圌府严厉打击下的大教圌主张鲁这时干脆撕下了面具,直接成立政圌府和各级官吏,正式接管了汉中地区的政务,成了当时名符其实的割据政圌权。

公元194年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时刘焉病亡,其子刘璋继任其本兼各职。

公元200年,蜀中教众在张鲁的带领下起兵攻刘璋,蜀、广汉、犍为三郡教众群起而响应,张鲁在汉中遥相呼应,一时蜀中再次大乱。

这个刘璋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他老爹还是给他留下了一个很有能力的班底,凭着优秀的巴蜀管理团队,这场战事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是这次事件让以刘璋为首的巴蜀团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东汉政圌权在巴蜀民心已失,根本无法抗拒来自五斗米教张鲁大教圌主的压力,只得向外求援,遂引出了新一轮的巴蜀割据王。


巴蜀第二代割据王(一)刘备 不全(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2)

刘备何许人也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已经描述了很多了,全国人民对于刘备和他手下那帮子哥们儿个个都溜儿熟,关于这些我 ​


巴蜀第二代割据王(二)真正的诸葛亮(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3)

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受到人们普遍尊崇的历史人物,当然还得拜托那本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实在是太牛了,已经影响到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

我也不想在这里做什么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只是把事实和大家讲出来,其实大家所熟知的大部分是演义中的诸葛亮,但是演义的真实性有多大?这点其实鲁迅先生的评价是最为到位和精准:“诸葛多智近似妖”,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演义中的这个人牛的简直不是人!但事实上他确实是人,那里面的问题就出来了,或许他压根就没那么牛,只是后人不断的吹捧罢了。

那我们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肯定一下诸葛亮同学对事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执着精神和清廉正直无私的人品,就这一点而言确实值得我们现在的我圌党干部学习的(特别是慈善事业的干部们),而且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同学还是颇具智谋和小聪明的,这点我们是有啥说啥,但是他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过多的光听一家之言,套用句广告语:“别信广告,信疗效”。

蜀汉政圌权在最高领导人刘备挂了后,诸葛亮开始作为蜀汉政圌权的政策制定者和实际的掌舵人隆重登场了,但是事实上其统圌治的结果却是是给蜀汉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蜀汉政圌权的稳定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要说《三国演义》是本故事书的话,那么《三国志》还真得算一本史书,陈寿著《三国志》中,评论的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所谓“民不怨”,那我们就来看看怎么个“民不怨”。

富饶的天圌府之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按他自己的话讲“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太平御览》。

这点说明什么,之前沃野千里富饶的“天圌府之国”现在穷到只能靠买卖天下闻名的蜀锦维持,农业、工业、商业甚至手工业全面崩圌盘,国家经济只能依靠买卖蜀锦维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穷到什么地步了,重申一下这可不是我断章取义的啊。

富饶的天圌府之国在诸葛亮的管理管理下穷到什么地步,不用看一家之谈,看看当时的官员的生活情况也能基本知道个大概齐:

首席执政官丞相诸葛亮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以身作则组织生产)

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费袆传》;

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三国志•姜维传》;

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董和“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三国志•董和传》;

车骑将军邓芝终不治产业,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邓芝传》;

这些都是都是当时的蜀汉高级管理官员,先不用说高级管理官员是多么的清洁廉明,当然这点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另一个方面说明什么,你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家人的生活更无法保障,你算什么管理者啊!你凭什么让你管理的民众有富足安定的生活,中国自古的道理是齐家、治国、才能安天下!自己家人都照顾不好的人压根就不配管理国家,以诸葛亮为首的官员就这样,可想而知当时的蜀汉百姓过着什么日子了。

为什么“民不怨”,因为“民”能看见他们的管理者也和他们一样,都够穷的,心理平衡了也就算了,就都别埋怨了,其实民众是很好糊弄的,往往不在乎是不是富足,只是在乎平等,都穷也就没人计较了。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领导者了不是带着大家过穷日子的,不是在这个顶个的比着谁比谁更穷的,而且带着大家是奔小康的!就这一点而论我们曾经有一位总圌理就是这样的人,说实话还真是辛苦,也卖力气,哪有情况一准就会出现在哪里,但是丝毫不解决问题,在他的在职期间,地圌震、高铁、腐圌败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这可不是点背,这其实就是无能,作为总圌理不怕你贪、不怕你奸、最可怕的就是无能。话说回来,蜀汉的现状就可以认定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空有虚名,不合格!

当然为什么这么穷,我们得找下根源,诸葛亮一生的志愿就是统一,统一就得打仗,但是貌似诸葛亮没想明白打仗就是打钱,就是拼国力,靠买卖点蜀锦是不能维持战争这费钱费力的大事的,这点人家美国就明白,当年打利圌比圌亚的北约弟兄们也明白。人家打你就是因为你有石油,你要穷的只剩蜀锦只有二百五才打你哩。

解决这些问题就两种办法,一是自己有钱不怕花,二是打仗就是为了抢钱或是抢资源赚圌钱。除此两法无他。

但是诸葛亮同学的战争是怎么打的,我们看下诸葛亮的杰出战役:

七擒孟获:貌似没赚到钱,倒是花了不少钱,具体结果如何后面再说;

六出祁山:更别提了,回圌回出去打仗不是为了抢钱抢地盘,好像是为了抢粮食,抢回来的粮食也仅仅够军队吃上十天半个月而已,这点就跟领着一群灾民出去找饭、逃荒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啊,问题是你能抢也行啊,但是结果是抢的粮食连带出去的军队的温饱都无法保障。

这种毫无意义的战役就是为了统一吗?你没钱打仗你统一个屁啊!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了张俨《默记》说:蜀汉国小力微,又常主动攻打强大的曹魏,连年北伐的结果,造成了“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荒残”?“苦其役调”?这样的词用在别的地方都能理解,问题是那可是在沃野千里的“天圌府之国”就非常的费解了,除非执政的人是个花钱的疯子。

《三国志•杨洪圌传》“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什么意思?就是说全民皆兵,男的打冲锋抢粮食,女的搞运输搬粮食,大家都干活谁也别埋怨,看着不错,但是问题是谁种地?谁织布?谁养猪娃?谁种菜?总不能大家都当土圌匪、山大王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这是评论看着给力吧,溢美之词溢于言表,但是不知道注意到没?这里面什么叫“民尽其力”,诸葛亮同学能干到民尽其力,都这样了还怎么发展?

还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这其实就是结果了,刻剥百姓使民尽其力的结果会是怎样,我不用多说大家都应该知道的、实际情况极有可能是民圌怨沸腾,只能用严刑峻法来完成管理和压制,所以说连诸葛亮在内整个诸葛亮管理团队唯一一点能服众的特点就是都“穷”,都以身作则,所以大家都别埋怨,这也是诸葛亮同学标榜青史的功绩,但是还是那句话,大家伙跟你混不是光跟着你过草地过雪山的,我们也得有前途,也得待到革命成功时一人分一个女学生吧,不仅受穷而且还挨打,这很纠结。

国家政治保障是军事成功的基础,反过来军事成功能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源,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现代以美国为首的一帮子大国动辄发动战争的原则,应该说这是真理,诸葛亮管理团队政治政治一团糟,军事军事一团糟,只能说明才能有限。


巴蜀第二代割据王(三)幕僚诸葛亮(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4)

上文正面评价了诸葛亮同学的能力,其实不用我说,早期的牛人刘备就已经对诸葛亮有了明确的定位,而且运用基本到位,诸葛亮同学最严格的讲应该是个优秀的幕僚,也就是个十分优秀的谋士,出谋划策绝对是一把好手,独当一面就基本不灵。

关于这点只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下刘备集团的杰出战役历程就能看出一二来,先看下刘备麾下蜀汉集团成功的著名战役和战役的领头人吧,当然在演义中这里面很多都是诸葛亮谋划的,也成了诸葛亮同学被后人推崇备至、标榜青史的的“军事史”,但是实际上该是怎样呢?

“赤壁之战”说实话是人家周瑜带队打的,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这事不是你干的;

“荆州之战”刘备亲自带队伍打的,这个没什么可争论的

后期的荆州之战包括“水淹七军”是关羽带队打的;

“平定巴蜀之战”是刘备亲自带队伍打的;

“平定西川之战”是张飞带队打的;

“定汉中之战”是黄忠带队打的;

这些都是成功的战例,可以看到战役的领导者是那些人: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这其实已经说明在蜀汉政圌权管理集团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型战役统帅的就这四个人,其他的包括后世吹得牛的不行的赵圌云都白给,不是说赵圌云武功不灵,主要是作为统帅不能光得武功盖世,关键得具备统帅的综合素质。

实话实说刘备集团具备这种素质的就这哥们儿四个,魏延可能也具备但是没机会展示,就这点而论魏延同学命运很坎坷。

再看下诸葛亮亲自带队打的战役,先不说丢人现眼的“六出祁山”了,就说成功的:平定西南“七擒孟获”貌似很成功,但是这次作战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收获人心,也就是安定西南大后方,据说貌似很成功,《三国志•马良传》“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但是实际的成果我们来看下:

《三国志•蜀志•李恢传》“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亮至南……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

《三国志•蜀书•马忠传》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

《三国志•后主传》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秋,涪陵属国民夷反。

再看下其他的史书《资治通鉴》:越嶲蛮夷数反,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

诸葛亮同学领衔主演的征伐西南的电影大片的结果就是没人敢去当郡守,西南那地儿是谁去灭谁,到底是不是西南就是一团乱麻,或是那边的人本身就是野人没法治理呢?

但事实上不是,因为那边也是人,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吃饱了混天黑,有吃有喝的鬼才跟着你冒险造圌反反政圌府,那这里面一定有内幕,有问题,问题在哪?

看看根源吧,诸葛亮同学大动干戈的目的是为了安抚南方,一稳定蜀汉的大后方,这个后方很有深意,其实就是为了进行劳圌民圌伤圌财的大规模进军中原战役做准备。

我们的诸葛亮还真是意志坚定,不断的组织大规模的北伐战役,战役很失败,而且导致后期因为巴蜀本地资源和积蓄的耗尽而不得不向后方索取更多的军事资源。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南土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看到了吧,自己没钱就向这些人要钱要东西,这才是西南一直动圌乱的根源,诸葛亮同学梦想对待西南就像对待憨厚的巴蜀人民一样,可这劲儿的耗尽财富充斥军用!但是南方那帮子人可不像巴蜀人民一样好欺负,凭什么你打仗我给你掏钱啊,要一回也就完了,你这还没完没了了。剩下的在所有史书中都留下了蛛丝马迹,西南地区动圌乱频繁,暴圌动不止,以至于后期刘禅在遭受攻击时想往南方跑的时候,谯周直接提出这不可取。

《三国志•谯周传》“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人,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其实这就是一段最直白的解释,诸葛亮同学搞出来的稳定大后方,前方干不动了想跑到那去接着干都没戏,可以明确的看到那场战役也就看着挺热闹吧,实则毫无意义,甚至就战役的目的和结果而论可以说是完败。

看似成功的战役就这结果,就别说貌似赫赫战功的六出祁山了,干了六次没一次干成功的,诸葛亮同学干完了,他的团队和继任者们接着干,姜维更猛!“八出祁山”,大家伙儿都本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头再干,依着诸葛亮定的方针继续,不怕没干劲就怕你路子是错的,简单打个比方:这高架桥得干一年你非得一个月干下来,那就一定会出问题,这就是原则问题,不是大家伙儿冒着劲头给什么节日献礼就能有成功的。

说到这还真得佩服刘备的雄才大略和用人之道啊,这点咱们后面再说。

诸葛亮及其团队管理下就是这样的结果就是:13年蜀汉亡,为什么这么快的崩溃,看下穷兵黩武的蜀汉后期的窘况就能明白了,倒霉的烂摊子接手人刘禅同学投降时提交的国书:

《资治通鉴》“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这个数字应该是准确的,两个比较牛的史书都是这么说的,应该可以认为这是当时体现蜀汉国力的官方文件,大家注意下数字,以巴蜀为核心的广大区域的人口只有不到一百万,但就这一百多万的人却养了十几万的兵和官吏,谁敢说这样的情况能维持,谁敢说能维持我就敢抽他!这就是优秀幕僚诸葛亮领衔的团队管理的管理结果。

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还是影响力很大,起码四川“天圌府之国”的美誉就是他给起的:“天圌府之国,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从那时到今天的1800年间,“天圌府之国”都是四川的一顶桂冠。

巴蜀第二代割据王“四”关羽之死的异议(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5)

既然说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对比那就接着说点更远的吧,当时蜀汉集团的另外一个核心人物:关羽。

关于关羽的英雄伟绩就别废话了,这是一个古今传奇,我就不凑热闹了,我只说关羽挂的故事,关羽之死可能目前有很多说法了,其中特别是章太炎先生的借刀杀人(如暗中指使手握重兵的刘封等人对关羽不施加援助和挑唆荆州内部矛盾等等)的说法轰动一时,说法虽然有点偏激,但仔细一想还真是找不出什么毛病来,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关羽的存在确实威胁到了诸葛亮的管理地位,会影响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诸葛亮同学必须除之而后快。

从这点而言把关羽之死归结到诸葛亮身上,这种说法貌似现在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是我反倒是虽然诸葛亮同学水平一般,但这个事情要是也搁到我们诸葛亮同学身上的话确实有点冤,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的死因和刘备集团的管理原则。

先看下刘备集团的人员配备:

军事方面独当一面的核心人物:关羽、张飞、黄忠、魏延;

政治方面核心人物:诸葛亮、庞统、法正、李严、刘巴、马良……

冲锋陷阵的战将也就是单一型人才:赵云、马超……

应该说这就是一个基本的配置,刘备对于诸葛亮的管理和认识非常到位,诸葛亮在刘备管理期间的定位,明确的讲应该是个参谋,职能如下:

一“参与”制定战略规划,如隆中对的整体发展规划,但是拿主意的绝对是刘备,诸葛亮只是参与和提供建议,这个集团是刘老大的;

二外交关系事物管理,如赤壁之战长期驻外联络东吴;

三处理和公共关系维护,如借荆州和维护东吴方面的人脉基础,这个貌似也是外交;

基本上就是以上三圌条,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演义中的重要,最多只是处理日常事物和出主意的参谋而已,比如刘备对于诸葛亮早期的规划是认同的,如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的整体战略规划,但是关于诸葛亮后期的取中原的规划就压根没采纳,其实已经说明首先诸葛亮只是个出主意的,而不是拿主意的,这事儿还得刘老大说了算;

其次刘备从没有让诸葛亮独当一面,也就是说一直没有实际的兵权和决策权,因为刘备深知诸葛亮不是这块料,因为刘老大发现了诸葛亮最大的短板:不会用人,纵观刘备领衔的集团征战史压根就没有诸葛亮作为主帅带兵团出战的;

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并不都认同,并不是演义说的言听计从、如鱼得水,比如在魏延的使用和关羽死后征伐东吴中就完全没有理睬诸葛亮的建议。

第四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很多的政务处理一般也不会询问诸葛亮,因为很多事诸葛亮并不是专家,比如经济方面的刘巴,政务管理方面的法正、许靖等等,特别是在治国方面诸葛亮的表现甚至不如彭漾、秦宓、谯周等人,因为诸葛亮就是一村夫,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事实就是这样,村夫管理国家会不会比官僚强这点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起码的经验而论就差很多,这点是不得不承认的。

以上就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同和使用,说白点诸葛亮也就是个重要的参谋,而且只是某些方面的参谋,绝不是拿主意或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在老大刘备的心目中还远远不如庞统,说到这有个问题还得多啰嗦几句,刘备集团说实话压根就没什么专业的政治人才,绝对的草根队伍,进入巴蜀之后的作为就能看出来了,作为可以说毫无远见,估计也就是从这会开始,刘老大越来越重视管理经验丰富的蜀中人才,说实话,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股肱之臣。

刘备其人绝对堪称枭雄,特别在用人方面,水平一般般的诸葛亮同学也是在刘备挂了后才算是独揽大权了。

刘备要是不死,还真是轮不到他说话,这样的地位你说关羽之死这事要把屎盆子扣在诸葛亮同学的头上应该是没有道理的,毕竟那会人家说了又不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对于蜀汉毕竟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不可能也没能力在那会就开始为了权力排挤异己,这点应该是用人大师刘备早就看出来的,所以对于关羽之死压根就和诸葛亮同学没什么关系。至于和谁有关系,那大家尽可能放开胆子去猜,猜到那算哪,我就不凑热闹了。


刘备的战略(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6)

我们看看蜀汉的战略,先说说著名的隆中对吧,就是诸葛亮同学在隆中闭门造车给刘备提出的战略规划:先取荆州;后取益州;近取蜀中资源,再后主力兵出祁山,偏师兵出荆州,兵分两路合力拿下中原。

这战略,别说刘备,连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都眼热心跳的,客观的讲诸葛亮这个战略的前期是不错的,比如取荆州和益州;但是后期就缺乏具体思路而限于空洞了,理论毕竟只是理论啊,很多事情都是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实践起来就会问题百出,我们来分析下诸葛亮同学的隆中理论:

问题一:主力兵出祁山进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理论基础是关中地区一马平川适于用兵,但问题是你用什么“兵”,当时中原的统圌治者是“曹魏”,历史上的“曹魏铁骑”纵横天下,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支部队在历史上绝对赫赫有名,整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骑兵团队。

先不说这著名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就凭人家都是骑兵这一点,就够刘备集团喝一壶的。我们刘备军团的川军基本以步兵为主,你让一群走路的在平原上和骑马的干仗,你真当人家骑的是草泥圌马啊!脑子进水。

问题二:兵出汉中作战必须速战速决,不然你的后勤补给必然出问题,你的粮草兵员后勤保障等等补充都得依赖巴蜀栈道运输,这条路大家都知道的,不仅难走而且漫长,根本就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运输,那基本就等于钱粮等等供给会出问题,你缺钱缺粮打什么仗?

当然,在历史上韩信同学倒是做到了,但是他成功的前提是对手项羽背后还有诸如彭越、张耳、陈余等等在后面不停捣乱的,项羽后方不稳定也就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到这来,说白了,韩信能成功也是侥幸。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曹操稳据中原,早期的袁绍、马腾等等一竿子牛人都被更牛的曹操收拾的干干净净了,曹操决不白给!这样的情况兵出祁山就必然陷入持久战,持久战就得有后勤保障,“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道路不通这是硬伤,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怎么打仗,还是脑子进水。

问题三:主力那边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偏师吧,偏师出荆州,你忘了后面还个虎视眈眈的东吴吧,而荆州和巴蜀一样以步兵、水军为主,进入中原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回更不简单,后方都不稳固,仗怎么打!诸葛亮同学的战略是:没问题!脑子进水就能打。

这只是三个表面问题,最最核心的问题是巴蜀之地的政治怎么解决,诸葛亮的方针对于巴蜀而言是“尽取”,所谓沃野千里,但是人家凭什么让你取啊,就算让你取,取完了怎办?稳定、治理、静观局势这些政治见解我们的诸葛亮同学一点都没说,说白了,年轻人还是缺少政治头脑,也缺少经验,这个算是第四个问题,而且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老狐狸刘备不会看不出来,所以说在治理巴蜀的时候,刘老大压根就没搭理过这位诸葛大人。

四个大问题是门不出户的诸葛亮想不到的,这就是见识!憋在家里当村夫的你远不如东奔西走的刘备见多识广,所以说对于这个战略发展规划刘备的态度是吸取可取的,不认同虚无缥缈的。

后期不幸的是老狐狸刘备挂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蜀汉后期诸葛亮当政的时候确实是这条路走不通,给刘备“赞”一个,“高!”。

否定了诸葛亮,那刘备自己的战略规划是什么样的。

其实关于这点,老狐狸刘备已经做了,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正确的战略还是应该兵分两路,一路水军,出荆州顺江而下威胁建康,这是佯攻;另一路陆地,兵出夷陵进攻江南,两路夹攻而取江南,快速南下江南后隔江而治抗衡曹魏,养精蓄锐,静观变化后伺机谋取中原。

万万不能傻不拉几的带着一群步兵从汉中进攻中原,这个打仗就跟考试做题一样,由易而难,先收拾了好收拾的,再说困难的,千万不能卡那,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兵分两路是对的,但是方向不对,不是打曹魏而是打东吴,还必须先打东吴,而不是联合东吴,这样的战略布局下就需要一个强悍稳定的人稳守汉中。

不被诸葛大人看好的魏延就被刘备置于这样的关键位置,而事实上证明魏延无疑是最合适的,就是这个被诸葛亮一直排挤的人物在汉中当值期间,雄踞汉中!以至于强大的曹魏在蜀汉最困难的时期都没能攻过汉中。

但是取东吴的兵力就有问题了,我猜想刘备最初的规划应该是关羽领衔水军偏师佯攻建康,为什么是偏师就是因为要提放后面的曹魏军进攻荆州,这的留一手。

另一路刘备亲自挂帅由陆路进攻东吴,这是主力进攻,而且必须速战速决。

这样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可不是什么心血来圌潮和报仇心血。“先取江南再争中原”这点应该是战略基础,也就完全有别于诸葛亮同学的规划了,如果顺利,这应该就是刘备集团最合适的选择,之后的历朝历代无数次历史成功战绩基本都是这样成功的。

可以明确的说,刘备的眼光还真是高出诸葛亮,要不说打工的一定得尊重老板,人家没两把刷子就不会雇用你。


崩溃始于封赏(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7)

前面讲到刘备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如果说在实际中,如果能依照这样的战略和布局实施的话,刘备集团再次复兴汉室还真是希望大大的。

但是历史上很多时候还真是谋事在人啊,在刘备的战略规划中,集团核心人物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完成了取益州的第一步战略部署后,其作用就愈发重要了,要不然刘备也不会把集团最重要的二号人物放在这,而据我估计刘备交代给关羽守荆州的原则是“北抗曹魏、南摄东吴”。这也是关羽所执行的策略,而不是诸葛亮交代的“北据曹操、南和孙权”。

说到这就还得多啰嗦几句,在刘备集团中人事关系非常复杂,在三国中属于纯粹的杂牌军,人家曹操、孙权好歹都有自己的嫡系人马,姓诸如姓曹的、姓夏侯的、姓孙的,但是偏偏在刘备集团中,唯一称得上真正的嫡系人物貌似就一个刘封。

刘备的两兄弟关羽、张飞就不用说了,据说是铁杆儿弟兄,但是据现在的史料分析基本可以认定为生意合伙人,也就是股东,一起东奔西走的,也算是一起打天下的弟兄吧,半个嫡系。而且远在诸葛亮同学加圌盟前这哥们儿几个已经混了很久了,这哥们儿两加上什么赵圌云孙乾等人都是集团的元老。

其次是以诸葛亮为首的部分荆州系的官员,但这部分人更复杂,各属派系,典型的如魏延、伊籍、黄忠等人,虽说也是这一派的,而且应该还算是第一集团的人,但绝对和诸葛亮势不两立,也就是说能牵制诸葛亮势力的一部分人,这也算是核心吧。

再就是收编巴蜀之后的巴蜀集团,这个绝对属于后来者,虽然人才济济,但是说实话一直都没得到重用,其中李严、秦宓、彭漾等人还一直受到诸葛亮一系的压制和打击。

这里面再加上原属袁绍等人的陈震之流,这就更多了,可见这个集团人员之繁杂,用人高手刘备一直在均衡这几个势力,也算是能做到认人为用吧。

不过,刘备的继任者诸葛亮在这方面就明显欠缺。

话说又回来,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关羽其实一直对诸葛亮的策略执怀疑态度,所以在荆州的镇守中一直依照他大哥交代的原则,事实上这种策略在前期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关羽在荆州的作为整得是曹操也怕孙权也怕,这样的情况如果坚持下去,等刘备稳定了巴蜀政圌权和人心后就能实施刘备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了,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问题出现了。

刘备得巴蜀、汉中后在以诸葛亮为首的一群文官的劝进下自立汉中王,大家都知道的,封王这种事随后一定就是大封群臣,按照一般的惯例,主张拥立者功劳就最大,所以这种事自古就很多人干,不费力气还捞便宜傻圌子才不干,这里面就有最鸡贼的诸葛亮。

在刘备的封赏名单中(诸葛亮为首的文官拟定的),晋升最快的无疑是那一帮子以诸葛亮为首的拥立文臣,这点就遭到这会还在外拼搏的关羽一竿子合伙人的极大不满。

第一;作为主要合伙人之一的关羽认为天下还没得就开始这样分封是不适时宜的,这是正面的不满;

第二;作为主要合伙人之一的关羽认为你给我的官太小,要知道当初你卖草鞋的时候哥们儿就开始跟你混了,咱这生意哥们儿也是掏了大本钱的,这本来还是能平起平坐的股东,瞬间变成小弟了,而且还和黄忠之流的后来者一并对待,这有点不够意思吧。这是私的,也说不出口,说不出口的就更堵。

第三;哥们儿还在外面拼命哩,你就在家里开始搞分封了,要知道,这天下我也有份,这事多少也应该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吧,咱哥们儿三可是一起混了这么多年了,难是一起过了,福也得一起享,我这算什么?这话就更没法说了,但是里外里更堵,关羽同学这会估计是把那帮子以诸葛亮为首劝进的文官恨得牙根痒痒。

恰恰是这个时候,最关键岗位最关键的人心态出问题了,我们的二哥关羽从这事开始,心态严重失衡,心态一失衡这说话就没分寸了,等到刘备自立为王的通知后,二哥明确表示对封给自己的官职不满,而且认为大哥没有把他当做合伙人对待,地位和待遇都不公平,当然这会只是怨言还没付诸行动,但是这就是矛盾基础和隐患,任何时候,团队内部的不团结都会酿成大祸。

随后,曹魏派遣大军征伐荆州,这个时候的关羽虽然不满,但还是请示了老大应该怎么办,是守还是打,老大给出的意见是打!但是老大的意见是打退了就行,关键是震慑,等我这边安顿完了,咱们一起打。

但是心态失衡的关羽却把满腔的怒气全发泄到这事上了,打就打,还分什么震慑啊,没准等我打完了你那还没整明白哩,到时候看看谁的本事大,我这就给你看看。

谁知道这一打不要紧,“水淹七军”一仗打的关羽同学一战而威震天下,连牛哄哄的曹操都准备迁都远避关羽的势头,这下关羽更乐呵了,看看吧,这才叫顶梁柱,二哥由此开始目空一切,光打退了怎么行?得往死里打,不是不给我封官吗?我自己来,等我把整个中原都打下来我自己给自己找官做。

关羽同学没请示、没汇报,自己轮着膀子就开始干了,这事想都不用想,刘老大其实比关羽还郁闷,但是又无可奈何,二哥关羽此时已经在事实上自成一派了,而且在外拥重兵不好控制,刘老大只能任其发展,走一步算一步了。

又说到这位不可一世的二哥,其实在当时,三国中的三巨头心里都跟明镜一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基本成型,而且目前这个局面其实三人都还能接受,唯独三国中间的这个荆州是个大问题,曹操头疼,孙权头疼,就连刘备也头疼。

这时候的关羽已经严重的不受人待见,可以说三个集团的领导都希望这混浆浆的二哥早一天挂了,所以说,关羽之死是必然的,大家都不希望你活着,做人混到这个地步,二哥确实很失败。

关羽虽然是咎由自取,但对刘老大而言损失却是最大的,不仅是地盘,而且是最重要的战略要点丧失了,情况的变化逼得刘老大不得不改变战略,做出重大战略决定:提前进攻东吴。

刘备的战略在这个时候应该说还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如果不采取主动进攻的话很可能刘备集团就会就此崩溃。

当时的客观情况是巴蜀之地就还没稳定,老家荆州又没了,曹魏和孙权还结上盟了,简直就是内忧外患。

如果外面一施加压力,内部不安定因素必然蠢圌蠢圌欲圌动,巴蜀和汉中这两地的很多官吏、士兵、人员都还没完全服从管理,再次造圌反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如果曹操和孙权再来鼓捣鼓捣就更简单了,人心浮动的刘备集团刚打下来的江山也会和关羽一样说没就没,这时候再不打,搞不好以后也就没机会再打了,打起来起码能转化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打吧。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了规划中的偏师和震慑,还得分出大部分精力来镇守汉中和上庸一带,很影响专注力。

实际战役中,刘备军团因缺少了荆州水军的呼应很快也遭败绩。

后面的结果大家应该都清楚,最后必须交代的是老狐狸刘备一生雄才大略,当然知道自己儿子是个什么货色,但是问题是安排的后事中可以信赖的人太少,全是杂牌军啊,而且很难再做到均衡各方面的势力,嫡系基本没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依靠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和李严为首的巴蜀系互相牵制一下吧。

刘备明知诸葛亮是那方面人才,但是自己也没时间再发现和提拔潜在人才了,安排后事的时候专门说到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这最后一手还是显示了刘备的高明,均衡各方面的势力以保障自己儿子的天下。

但是刘老大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明确的交代,也没能阻止诸葛亮同学找个机会干掉了李严同学,而随后就是整个人才济济的巴蜀系官员在后期蜀汉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整个刘备集团现在已经完全落入了诸葛亮手中,“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同学很努力,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以至于死而后已了,因为诸葛亮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这:

第一在于不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更重要的是还打击人才;

第二是没有经济头脑;

第三是缺失发展的战略眼光。

什么活都自己干,自己又干不好,落下的结果就是没几年蜀汉政圌权瞬间崩溃,这事和所有的事情发展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结果是一朝一夕的,凡事都必然有其日积月累和内在原因,也就是佛教中的有因便有果。


困境下的峨眉山(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8)

关于巴蜀第二代割据王的情况还得调侃一下著名的诸葛大人。

我们后世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都会用这样的言论来总结:

诸葛亮,是我们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事实上仔细观察诸葛亮的一生,在他的管理下,“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现状和马谡同学的使用等等事迹说明了他不会用人,同样更不会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怎么能称为政治家呢?

作为政治家最大的能力应该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管理!也就是管理那些具备各项专业知识的人才。

但是三国时期的蜀汉政圌权,在参谋幕僚诸葛亮的领导下,最后就剩下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和零零落落的能干的官吏,要知道当时蜀汉政圌权的管辖范围可是现在的四川、贵州全部,云南大部和陕西部分,这么大的地盘只剩下不到一百万人口,杰出的政治家水平由此可见啊!我觉得这个名头首先应该去掉,不合格!

其次,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家,这个评判标准更简单,绝对必须有赫赫战功才能称得上军事家,不是说你能扛枪,总是冲在队伍最前头,而是必须得有带领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这是基础,诸葛亮同学还算具备吧;

第二更重要的是得有称得上的胜利和战功,这点就很值得推敲了,诸葛亮也就是“七擒孟获”之战算是胜利,带着几十万人去打以部落为单位的散乱团伙,换我也能打,不用费力冲过去一通砍就行。

但是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打?是为了石油还是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战略目的而言这场战役是完败,这点前面已经说过了,要是打到这样的效果,不用七次,一次抓过来杀了就行了,费那劲头干嘛!

另外的“六出祁山”事迹,可以看到一次都没能成功,和前面说的一样,不象是去打仗的,倒像是带着一群灾民去抢粮食的,而且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这个军事家同样也应该去掉,不合格!

再次谋略家,我倒是觉得诸葛亮基本够格,问题是怎么评定这个谋略家,职称没有定论,也很难量化,诸葛亮作战的时候是小胜不断,大胜没有,这也说明小聪明够格,大智慧没有。

还有干掉李严等政治异己也说明谋略过人,再有研究了个“木牛流马”、“连弩”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反正左右也没留下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高科技,想怎么猜就怎么猜吧,还是那句话:只要你猜的有人愿意听。所以谋略这点我倒是相对认同,算是基本合格吧!

简言之,对于诸葛亮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合格而且优秀的谋士、参谋。

说了半天刘备蜀汉集团的事,还得说回来我们本文的主角:峨眉山,说实话比价惨的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唯独在三国蜀汉期间找不到峨眉山发展的史料,只能说峨眉山在当时的情况下基本没发展,人民群众连饭都吃不上了那还有劲头搞信仰啊。

但是前面说到诸葛亮同学军事史唯一的可以放到台面上说的“平西南七擒孟获”,这里面倒意外的牵扯到我们本文的主角峨眉山来,因为这牵扯到诸葛亮同学的名誉问题,所以我尽量的想多查些史料,就在我查阅诸葛亮同学的英雄事迹的时候去无意间在《云南通志》里发现了关于峨眉山的一点信息;

《云南通志》:“三国时孟优,素怀道念,常往来澜沦、泸水之间,得异人长生久视之术,随外济人。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军中误饮哑泉,丞相派人求之,优进草药,立验……后入峨眉山中”。

这个孟优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熟悉啊,这个人就是七擒孟获中孟获的哥哥,在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帮助了诸葛亮,按现在话讲是个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的人,但就是这个人,他居然是个道士。

道士孟优在帮助诸葛亮同学平定了南方后为什么会隐居到峨眉山,这点找不到什么证明了。但是不管怎样,种种迹象都可以表明当时的峨眉山已经破落到极点,一方面基于张鲁宗教政圌权崛起的经验教训,后期的刘备集团对于以宗教政策绝对是强力压制,基本可以认为峨眉山的日子很难过,以往得志的道士们无以为继,只能四处转悠以给人看病施符水治病为主要的生存之道了。

另一方面从孟优事件和之后南方依然动圌乱中可以猜到,吃里扒外的孟优很有可能是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在家得罪的人太多,实在不好混,只能出来避风头,避风头就得找个安全的地儿,最好没人知道也没人找得到,荒郊野岭绝对是上上之选,穷乡僻壤的峨眉山成了这位逃难的大哥的最终目的地。

左右别管什么原因吧,反正可以看出当时峨眉山的道士们的凄惨生活和在当时的窘况,幸好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养生修炼,与世无争,所以只要有个容身修炼的清净洞府就行。

荒无人烟、野兽出没,草木丛生。峨眉山估计当时就这情况。


引入竞争机制的峨眉山(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9)

熬过了痛苦不堪的三国动荡年代,峨眉山主流宗教道家在政圌权统一后开始一步步的走上轨道了,这里面主要因素当然是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其实宗教很多时候和政圌权的稳定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宗教是很难有大的发展。

西晋统一中国后,刘备集团管辖下苦不堪言的巴蜀之地终于开始有了一些转机,社会、经济都逐渐恢复,要不说巴蜀之地确实是天圌府之国,给点机会就能恢复发展,没几年,天圌府之国人民基本能在温饱水平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宗教信仰也开始慢慢的抬头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本土源远流长的道教。

晋人华侨所撰《周圌君内传》“登峨眉山,人空洞金府,遇甯先生,受《太丹隐书》八禀十诀。”

虽说这事比较玄妙,可信度不高,但是起码从另一方面说明道家思想已经开始在峨眉山传授发展了,同时《洞真经》及《道迹真迹经》都提到:“峨眉宫,右在太无天峨眉山,诸得真仙道者名刊于此宫。”这个《洞真经》即《上清经》。

这些书籍都印证了峨眉山的道士们基本在这一段时期形成了一定影响,基本从最早的茅屋过渡到开始筹建有点模样的道观了。

随后的发展就基本顺理成章了,得到社会认同的峨眉山吸引了大批的有志道士,伴随着大批道士的不断到来,峨眉山道教开始正式在这地开山立碑,地产、旅游等等市场前景均看好的项目一一得到落实;

这一时段的标志是:峨眉山宗教起源式的楼盘建筑:“乾明观”地产盛大开盘。

据《峨眉山志》说:此观为乾明道士所建,道中有道士百人,初具规模,这个乾明不知何许人也,并不是名扬天下的道士,也不是被后世标榜的对象,但是这点就和我们的普陀山一样,一个宗教的兴旺发展往往正是在这样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乾明观的情况我们可以想到,汇集了百来号道士修炼就可以估计他的规模,一般道士们都很少会在同一个道观共同修炼,道教比较注重个人修为,对于发展和广收门徒这事还真不是一般道士所为,一个道观要是能有个几十人已经很具规模了,所以我估计一方面是乾明观本身就有很多的道士,另一方面可能当时的峨眉山还是不适合居住,有了好一点的环境周边的茅屋就都别住了,都到这来吧,这人多生意也好,更具发展潜力。

峨眉山道教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道士和信徒,同时也吸引了“国际友人”的关注。

西晋武帝时(266—2⑧9年),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这个人之前出现过,我查了史料明确的应该是晋朝,而不是传说中的周或是别的什么朝代)来到成都。

其实从这点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外来的宗教人士啊,和尚也好、基督教的传教士也好,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论多艰难,也不论多孤独和不解,人家就是能一个人远赴陌生的国度,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不便等等不利因素传播教义。

当然,同时带回去的往往都是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也让自身的国家能全面的了解这些陌生的国度,宗教在这个时候就反过来能给政圌府提供帮助,也就更能得到政圌府的支持,就这一点我们国家的道教就明显被人家比下去了,都混了几千年了,一直就在这一地儿待着,从来就没想着扩张,见天的光琢磨着怎么和政圌府做对。

宝掌和尚很快就发现了峨眉山这块风水宝地,成都没呆多久就上了峨眉山,而且是一去就没走,自己盖了个茅屋就这扎下去了,这地儿现在叫宝掌峰,这是为了纪圌念第一位上峨眉山的外国人,终于走向国际化了,严格意义上讲,这位也是佛教进驻峨眉山的开山始祖,同时向峨眉山和全中国正式宣布:佛教来了!

宝掌和尚在山上传播佛教的方式很简单,赠送经书,见人就送,你稍微有点兴趣,他就开始给你宣讲教义,我猜想这个场景应该和周星星的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差不多,为了吸引过往行人的注意,这位大师不断的拍手鼓掌吸引大家关注,估计宝掌和尚的名头就是这样闯出来的,每天玩命的拍居然手都不烂,确实是宝掌啊,如来神掌。

宝掌和尚对往来的道家信徒们传播佛教,这手法基本和现在各大超市的宣传模式差不多,可见这种店面周边派发宣传圌单的经营手段早在晋朝就开始成型并成功运作了,虽然简单但是很见效,而且针对性极强,都是信徒。

峨眉山的道家信徒一部分开始转向佛教了,这还不算什么,对于道教而言情况恶化的远比这个还重要,道教的核心人士:道士们也开始动摇了,居然有道士在宝掌和尚的宣扬下,准备改行投身到如来大师这边了。

这仅仅是宗教发展的状况,如同我之前讲过的,宗教的发展离不开政圌权,必须得到稳定政圌权的支持,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其实都差不多,峨眉山的宗教之争这才刚刚起了个头,后面的路还很长,说到这,还得回到政治。

统一的东晋年间,逐渐恢复生气的巴蜀之地再次迎来了史上第二次移民浪潮,这次移民很被动,难民。

给巴蜀之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更多的是对巴蜀之地的政治、经济等影响,对于我们本文的主角峨眉山而言那就是宗教的变革。

峨眉山在宝掌和尚本身的努力下,再加上移民浪潮带来的动荡和思想,佛教开始迅速的落地生根。

关于这次的移民浪潮,和第一次完全不同,第一次是政圌府性移民,有补偿、有组织、还有明确的落脚点和当地接待办安排组织,这一次不同,这一次完全是民间流动。

东晋时期关中大灾,民无所食,灾民南下巴蜀就食,这次移民说白了就是几十万人去巴蜀找吃的,后果会怎样?

巴蜀第三代割据王“流民问题”(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0)

公元290年,统一全国的晋武帝司马炎挂了,晋朝在这个还算靠谱的皇帝司马炎挂了后就一直很麻烦,起始原因就是司马炎稀里糊涂的立了个傻圌子儿子当皇帝,晋惠帝!

关于这位仁兄,大家还真别不信,还就真是一个傻圌子或是半傻圌子,至于傻圌子皇帝的故事我们就不多说了,反正是很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百度下。

在皇权至上的中国,这个皇帝可以不务正业(如明朝的各位大圌爷),也可以游山玩水兼带泡妞(比如满清的乾隆),但是你不能傻,简言之就是不能傻到不知道你自己是干嘛的,皇帝就是皇帝,要是这皇帝都不觉得自己是皇帝的话,就会出来很多愿意当皇帝的,比如我们就要说到的这个晋惠帝。

按说傻圌子和正常人的区别最明显的应该是不懂道理和规矩,也就是说天不怕地不怕或是什么都怕,但是傻圌子晋惠帝就有别于一般的傻圌子,他就怕一个人,也就是他的皇后贾南风。

这个皇后贾南风据说不仅丑而且是又矮又胖,但是人家出身好,豪门世家,爷爷是曹魏名臣贾逵,父亲是西晋时期权倾朝野的贾允,贾氏一门在曹魏年间就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也算是书香门第吧,但是鬼使神差的居然生出个这样的女儿。

这位贾南风在当时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豪门背景嫁入了晋武帝时期的太子(也就是前面说的大傻圌子),虽然西晋皇帝是个傻圌子,但是皇后不是,傻圌子皇帝的老婆皇后是个疯子。

关于这两位的光荣事迹也不多说了,西晋王朝在这样“疯傻结合体”的统圌治圌下很快就顺理成章的乱起来了,有资格、有想法的司马氏嫡系的八个王为了权力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角逐,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从公元291年开始,陷入了长达16年争夺最高权力的战争,基本上大半个中国都变成了血腥的屠场。

混乱造成的不仅“疯傻组合”被圌干掉(这事当然是可喜可贺的),这八个王也基本被一一干掉,你们被圌干掉是活该,但是问题是中原地带大量无辜的百姓要么死圌于圌非圌命,要么流离失所,整个中国就此陷入了比三国争霸时更混乱的乱世之中。

公元298圌年,八王之乱的中期,战乱的人圌祸再加上天荒,这期间中国北方大多数地方还遭受了可怕的饥圌荒和瘟疫,还真是祸不单行,也说明往往人圌祸都是天灾的开始。

为了在乱世苟全性命,孤立无助的民众不得不逃离家园,都希望能找到一块可以得到温饱的土地。

其中甘肃的略阳和天水一带的六个郡是灾区的重中之重,除了少数走不动的老弱病残,大多数人都拖着因饥饿和疾病而奄奄一息的身子选择逃难。

关于逃难的方向很明确,几乎大家想都没想都选择了没受到战乱和瘟疫而且富饶的巴蜀之地,人,在这个时候似乎都恢复了动物择食的天性。

而这时的巴蜀地区,和内地相比,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经过短短几十年的稳定就恢复了生机,要不这能叫做“天圌府之国”啊!真是给点雨露就能滋润啊,没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折腾家的折腾,巴蜀人民很快就过上了丰收富足的生活。

在动圌乱年代用一句话来形容:有粮食吃!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有力!很有力!

既然这地有吃的,大批陕西、甘肃饥民开始涌圌入巴蜀地区,这就是巴蜀地域的第二次大移民,这次移民不仅给巴蜀地区带来了大批吃饭的,也带了大批愿意干活的,更带来了愿意带头打仗的。

所以说,这次移民很不简单,不简单到当时的巴蜀地方官都严重的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巴蜀地区的地方官危机意识很强。

意识到归意识到,但是灾民们可不管你那么多,说来就来,而且马上就地分散,就在这富饶的巴蜀之地扎下来了。灾民也都是劳苦大众,没人想着不劳而食,大部分都以苦力或是做小商贩的方式生存,虽然也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但再怎么讲也比在家乡活活饿死好得多。

但是问题是,这人是越来越多,活儿可就那么多,饭也就那么多,市场的局限性和大量的需求相对应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就有突破,再加上这些外来人怎么说也算是抢了本地人的饭碗,矛盾不可避免会发生。

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一部分流民开始就动脑子了,集合了少数强悍的流民眼红当地人的富足,于是乎,抢劫、杀人、绑票这些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事情屡屡发生,这也是自古的道理,大批外来人口一旦形成规模,就一定会和当地人士就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发生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发到一定时刻,就会出现政策性压制或对抗,当时的巴蜀就是这样。

公元301年,当时的西晋巴蜀政圌府就屡次发生的矛盾冲突想出了个最蠢的办法,下令要求全国的流民都必须从暂住地返回故乡,都给我滚回去。

为了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政圌府甚至出动了军队开始控制这些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群体,但是他们忘了这些人是为什么来的,让他们回去就意味着让他们去死,政策颁布的很不人性化。

当时的益州刺史罗尚严格的执行这一政策,在整个巴蜀各个辖区内遍设关卡,安置军队,从基层抓起赶走一切流动人口。

措施很到位,从上到下一齐心,坚决把这些困扰本地生活的外地人赶出去。

不过很快新问题就出现了,大部分的流民已经在巴蜀安家落户,大家已经适应了巴蜀这样顺风顺水的地方,有点钱的已经开始买房子置地,没钱的也找到了给买三金的稳定工作,眼看着这好日子就一天天的开始了,这可好,还得回去,还得回到那一年见不到几回雨,不能天天洗澡的地方,这不是欺负人吗!这还只是牢骚!。

还有一部分不甘示弱的,以部分流民为核心形成当地的一大股强大的地下势力,这种势力本来就已经严重威胁了本土人士,这下等于引爆了这个埋藏的火圌药桶。

相反,这项政策的颁布,本地人到很是幸灾乐祸,趁机霸占很多外地人刚刚攒下的财产,更严重的还会趁乱抢夺这些流民的财产,道理很简单:你们来的时候个个都是穷鬼,没几天不仅吃得饱了,还有钱了,这只能说明这些都是我的,至于怎么变成你的了那就不好说了,反正这些东西都是老圌子的,都得给老圌子留下来,要走就和来的时候一样。

这些本地势力借助当地人脉和军队关系,伙同官兵共同动手,抢!这是行动!

牢骚也有了,行动也有了,现在就差一把火了,要不说时势造英雄,火来了,而且是大火,是熊熊烈火的火!


外来户和本地财主的斗争(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1)

李特(生年不知道,挂掉的时候是公元303年),字玄休,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首先声明一点他不是汉人,也就没有汉人那种逆来顺受的思想传统(至于这个思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家应该都清楚)。

李特是一个叫做賨(cong)族的古老民圌族,关于这个民圌族的记载很少,但是看过我的五台山篇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当初我们吐蕃帝国著名的赞普松赞干布曾经被封为“賨王”,是不是和这个李氏家族有什么关联不好考证,但是我感觉应该有,而且这个李姓也可能有更深的寓意。

李特的祖上原本居住在宕渠,即今天的四川渠县,又称巴氐(这是后人实在找不到这个叫賨的民圌族迁移到那了,不知道是哪位古人编的)。

后期的李特的家族迁移到了略阳,很快就成为略阳有名的望族,家道殷实,而传到李特这一代的时候,略阳李氏家族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世家,李特因其能力也在族人里享有较高的声望。

和别的关中地区一样,略阳也遭受了天灾,整个家族也因为无法忍受圌灾难而举族入蜀讨生活了。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原动圌乱不简单是影响老百姓,像李特这样的地主集团也同样被牵连。

家里混不下去了就只能跑了,因为听说这顺风顺水,而且有吃的!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大部分人都来了,李特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李特来的时候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鬼,他是带着一群恶鬼来的。

题外话,利特带来的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而且有血缘关系的的团队,同样都是灾民,但有领导的团队灾民在这样的困境下明显不一样,啥事都有管理,有吃的先给身体强壮的吃,让这帮家伙吃饱了再去抢,抢回来的再解决老弱病残,这是困难时期生存的不二法则,这时候还真不能讲究尊老爱圌幼。

李特在经过南郑险要地形进入巴蜀之地时对大家说了一句名言:“刘禅置此地而失天下,真可谓无能!”《资治通鉴》。

这句话就显示了李特的不同之处,用句俗话说就是逃难都逃的这么帅。

这样的优秀团队在聪明人李特的带领下进入巴蜀,顺理成章,很快,就在巴蜀之地立足并得到了喘息和恢复。

对李特这样胸怀远大抱负的人而言其实最需要乱世,乱世就能出英雄。

反过来,这时的巴蜀之地因为蜀郡郡守罗尚的移民政策闹得民圌怨沸腾,特别是在流民内部的极大恐慌,但是这样的混乱相对于李特而言却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了,就差一把火啦,对于当时的巴蜀政圌府不幸的是李特率先点燃了这把冬天里的火。

史书载:“流民拥賨人李特为首领,设立大营,聚集两万余众。李特和弟李流自称大将军,部众皆各封以官号”。

事实上是李特为了逃避巴蜀政圌府的驱赶成功的组织了这些怨圌声圌载圌道的流民们,为了自保。毫无主见的流民们在李特的号召下一呼百应,流民设立官员、建立大营,同时迅速从灾民转化成军队。

事看着貌似简单,其实这里面大有诀窍的,普通人绝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不到,正是李特家族的核心团队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骨干和各级主要领导,队伍的骨架是现成了,团长、营长甚至连长都有,就差队伍,有了队伍这只军队就能快速融合。

凭借家族的骨干成员,李特在短短几个月的功夫就成功组建了几万人的战斗力量,而且这帮子人基本都是从关中闹饥圌荒来了,当时的状况只要是能跑过来并且活下来的基本全是身强力壮的,现在都在巴蜀地方吃的饱饱的,精神养得足足的,在李特的领导下就等着上阵杀人了。

这是一群极其可怕的暗流力量,只要有正确的领导就是一支强悍的部队。

公元301年秋天,李特率流民两万余人进驻赤祖(今德阳境内),与广汉太守辛冉率领的三万政圌府正规军队展开激战。大胜!

次年,李特在绵竹大败罗尚亲自领衔的政圌府军队,大胜!

同年年李特攻克雒城,再次大胜!

公元302年,李特击破当时巴蜀政圌府依郫江设立的裨江防线,还是大胜!

同年,蜀郡太守举少城降(看过前面的应该知道少城是怎么回事)。

我想以上的数据就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只能说明李特绝不是一般的领导,能够短时间内组建部队,而且迅速投入战斗并且击败训练有素的政圌府军,这里面只能说李特本身就拥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人数不多但素质极高,事实证明李特家族团队确实堪称当时的黄金家族,话又说回来,这是不是历史渊源呢?这是不是当年赫赫威名的吐蕃家族后裔呢?历史往往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奥妙无穷,但可以断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虚头确实比较大。


最佳管理团队实例(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2)

公元303年,巴蜀之地的混乱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成都以北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李特为首的流民军队攻占了,西晋政圌府军巴蜀郡守罗尚只得退据成都自保,就剩下这一地了,流民队伍大获全胜,一下翻身成了主人,本地财主损失惨重。

同年,得意忘形、志得意满的新地主李特发起了攻打成都的战役,决定一举全歼本地财主集团,彻底翻身做主人。

牛人就是牛人,很快就攻下了成都少城(关于成都城的概况前面有介绍,这只是住宅区),但是随后在攻打大城(这才是防务的重心,政圌府官员都集中在这)时遭到了走投无路的政圌府军的拼死抵抗,战争进入了僵持期。

对于这个僵持我想大家都明白,拼到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国力和财力,这时就体现出了流民们的短板,李特军队军粮不济,本地财主把粮食都藏起来了。

为了尽快解决粮食问题,李特的决策充分反映了流民本质(这点战略和很多年之后同样关中圌出来的李自成的战略很像,据说李自成也有少数民圌族血统,不知道和这李特有没有什么瓜葛)。

李特的方针简单说就是散众就食,解散队伍,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各自想办法去吃饭,想去哪就去哪,想怎么弄吃的就怎么弄,自己想办法(这点又和同一个姓李的叫李云龙的思路差不多,看来这姓李的连想法都惊人的一致啊!)。

于是乎,成都周围县邑,转眼都成了这些无法无天的流民天下,所不同的是这回外地人和原来可不一样了,这下不用象上回来的时候还得看本地人的脸色了,也不用低眉顺眼的讨点苦力干,这会是明刀明枪的来吃了,不让吃就揍你。

说到这就得说说这个李特了,不知道是被胜利冲昏头脑了,还是本来就有点鼠目寸光,貌似全四川已经拿下,以为大事已定,彻底击垮政圌府军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先吃饱,等我有精神了我在收拾你。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家李云龙能这么干,是因为人家是人民的军队(起码宣传上是这么说的,而且军民关系也维护的不赖,都是本地人为基础建立的革命军队),人家吃是老百姓愿意给的,但是李特领导的是以外来户为主的流民军队,本来就已经和本地人矛盾重重,人家可不会心甘情愿的给你吃的,你要吃就只能抢,抢就抢,说到这,这些有组织的流民们还真不白给,还真就抢。

不过,话又说回来,本地人也不是傻圌子,干站着等你来抢,大部分老百姓都躲起来或是组织起来保护自己,不让你抢,李特当时也没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组织起来能咋样,政圌府军我都干了,还能怕了你们几个老百姓不成,明抢。

李特这边没觉得什么,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悲的是成都大城里面的的政圌府军罗尚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罗尚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主动联络各地诸村堡制定了战略反击计划,让各个村堡分别攻击流民军,拖住这帮出外找吃的部队,然后集中主力部队出城偷袭留守的李特军队。

战略很成功,主力部队无力回援,剩下的队伍猝不及防,大胜,牛哄哄的李特也因此役阵亡!简单吧,其实生死就是一念间的事。

应该说李特颇具军事才能,但是缺少政治家的风采,打仗是把好手,搞政治明显不灵,几次决策都显得缺少政治头脑,过于依靠本身的流民队伍,而忽视了巴蜀本地势力,而在军事上的频频得手更让李特觉得自己无往而不利,在一片大好的局面下利令智昏的就形成了不是简单和政圌府作战,而是形成了和整个巴蜀地方所有民众的对抗,自绝于人民。

李特的这个漏洞也是罗尚能迅速了解李特军的情况,同时还能快速联络各个村堡的核心,这会罗尚还真是民圌心圌所圌向啊,可见任何时候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啊,真是真理!

外地人首领李特就这样挂了,但是李特的优秀团队还在,这就和今天的史玉圌柱一样,史玉圌柱进去了,巨人集团还在,管理班子还在,这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和管理团队有别于普通管理班子的最大区别,班子核心还在就有希望。

李特的儿子李雄在危难时刻被群龙无首的流民们推举成为首领,李雄能称为首领绝对不是因为他是李特的儿子,而是因为他就是这个团队里最适合的首领。

李雄其人不仅具备其父的军事才能,但是更可怕的是他具备他父亲不具备的政治才能。

临危受命的李雄很聪明,快速集结了散布在各地的队伍,抱团取暖,并且在短期内稳定了军心,居然还保持了对成都的压力。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想象一下团队的一把手挂了,而且刚吃了大败仗,当初士气高昂并且分散在各地的小分队也都受到不断的袭扰,这眼看就是土崩瓦解之势,短时期内重新集结并保持士气就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可见,这个李雄确实很有点水平。

同时,李雄吸取了他爹的经验教训,为了稳定局面和缓解矛盾,马上派人(注意不是派军队)主动和当地各个村堡沟通,主动平衡流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这才是稳住阵脚的关键。

虽然说这会当紧的首要敌人是困在成都的罗尚,看着似乎是收拾了他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巴蜀,但是得不到广大巴蜀地区人民的支持,就算收拾了罗尚也没用,李雄在这点上看的很准。

而且,李雄还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战略,对于成都这样的坚城干脆不进攻,我就耗着你,我专心经营我的地方整合。

李雄这一手,对于在成都城的罗尚是件可悲的事。

年底,公元303年的冬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穷苦潦倒的益州牧罗尚率少许军队突围而逃,成都在兵不血刃的条件下轻松落入李雄手中,看到了吧,这就是能力,很多时候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公元304年10月,李雄称成都王。

称王圌后的李雄依然很冷静,起码没犯他爹的老圌毛病,特别是在管理上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为了化解流民和地方的矛盾,请来了巴蜀名流范贤(也就是范长生),让这位当地的名流做了他的巴蜀政圌权班子的二把手。

这位范贤其人,在巴蜀之地极具名望同时又颇具才华,本地名流的加入使原本以李氏家族为核心的管理团队里又融入了本土范氏家族,这样,管理团队居然风平浪静的完成了本土化改革,也基本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发展需要。

有了高效的管理团队,剩下的事就比较好处理,全新的巴蜀政圌权很快就稳定住了局面。

政治上的稳定也带来的是军事上的成功,李雄带领着他的部队开疆拓土,东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在哪不知道)、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都给划拉进来了,这地方有多大您自己可以照着地图画一下。

公元306年6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范贤任丞相(这点很重要)。

李雄称帝后,宣布废除西晋时期的种种法律,只与人民约法七章,具体的就不说了,反正就是用了简单而有实效的方法统圌治益州,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是水平。

在李雄当政的31年里,政策上全面减免了巴蜀人民的负担,规定的的田租远比西晋政圌府低,至于征收的实物,如绢和丝绵,更比西晋政圌府少得多,而且也没有官商勾结的房地产商们,很得民心。

在西晋末年的十六国里,成汉的疆域要算比较辽阔的一个。而且当中原是一片民圌不圌聊圌生的惨状时,巴蜀经过李雄的治理,却是一派世外桃源的繁荣昌盛,说实话,巴蜀人民这会还真是运气不赖。

但是还是那句话,物极必反,李雄一生也算是雄才大志,但是和晋武帝一样没立好接班人,晋武帝立了个傻圌子当皇帝,李雄立了个懦弱的侄子李班当皇帝,结果和西晋的发展惊人的相似,几个子侄开始争权夺利。

公元334年李雄病死,立兄子李班即位

公元338年,李雄的儿子李寿干掉了李班夺取政圌权,改国号汉,年号汉兴。为了巩固自己得权力,心狠手辣的李寿对家族人士痛下杀手,这期间互相杀了多少了姓李的我就不啰嗦了,左右是一个字“乱”!

公元343年,李寿死,子李势继位。

公元346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不争气,别人可都盯着这块肥肉哩,像成汉这样的内部混乱让所有在旁边瞄着的都一致的兴奋不已,向南边的东晋,北边的前秦都对这块富饶的天圌府之国觊觎不已,东晋第一个按捺不住动手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3)

东晋权臣桓温率领军队溯长江而上,大家注意这个溯字,也就是逆着长江往上,在中国古代,能完成这样的作战实在是成功的很少,那会没有机动船、没有航母,全靠人力,也就是战船不仅得有风向的支持,还得有人在两岸用纤绳拉,这可不是“纤夫的爱”唱的那么浪漫,现实是哥哥在岸上拉、大兵在船头坐,绝对的力气活,还是很重的力气活!

要说只是这种力气活,平常干干也还罢了,但这回拉的可是战船,也就是说进攻方不仅得有水军,还得有足够的陆军在沿岸保证这帮子出力气活的人安心干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水里是战船浩浩荡荡,两岸拉船的也同样浩浩荡荡,保护这帮出苦力的大兵也是浩浩荡荡,这点就足能说明进攻巴蜀地区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不仅得有水军还得有陆军,更还得有大把的苦力军。

恒温就是带领着这帮部队沿长江而上,通过著名景点长江三峡进入了成汉地盘,驻守在川东一带是不争气的成汉镇东将军李位,这位大哥看见恒温浩浩荡荡的水、路、苦三军军队的气势,连气都没喘就向桓温投降了,这李位真应该向同样姓李的李云龙学习下什么叫亮剑精神。

最关键的一战不用打了,已经立足了,剩下的就是收拾这帮闻风丧胆的了。

此后,桓温留其部将与成汉守军相峙于乐山一带,他则自带一支轻骑昼夜兼程飞赴成都。

这样的战略和当年西晋干掉刘禅基本一样,不和你在各地纠缠,直取首脑。

所不同的也就是选择的地点不一样,那会是汉中,这回是乐山,成汉主力部队全圌集中在乐山一带布防,匆忙之下赶紧组织部队回援成都,被迫与恒温在成都郊外开战,郁闷的成汉部队三战三败,成汉末代皇帝李势匆忙弃城逃往广元昭化。

在那里,穷途末路的李势听从了随行官员的劝谏:向桓温投降了,不知道当初说刘禅据此是而失天下的李特是什么感想。

作为割据蜀中的成汉末代皇帝,李势最终的命运与刘禅颇为相似,同为投降的亡圌国之君,都被胜利方带回各自的首都,安排了公侯之类的爵位,最后客死他乡,曾经的黄金家族李氏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东晋强人恒温在收拾了成汉政圌权后做了一个关系到成都发展很重要的决定,他认为成都由少城和大城两座互为犄角的城池构成,易守难攻,很容易被人利用来割据。为了避免再有人有独立的念头,他下令拆毁了少城,只留下一座单一的大城。

但是令恒温没想到的事,对巴蜀地区的治理还真不是简单的拆了少城就能解决问题的,外来统圌治和本土势力一定会有冲突,特别是混乱年代,要想解决这问题绝不是强圌拆就行的,还是得从政策上想办法,稳定民生才是最核心的,历史上的强人恒温在对于巴蜀的治理上还真是没水平。在他走后,巴蜀地区依然有很多人在组织规模不一的抵抗。

公元347年,范贤之子范贲在巴蜀自立为帝,打起了对抗东晋的大旗,三年后被东晋派出的军队所灭。

相传,早在范贤活着时,他就预言了李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将要遭到劫难,为此,他给他的后人们安排了一个隐居之所:獠泽,他的族人也因此没遭到灭族。据说,这个地方就在离青城山不远的汶川县水磨村,不知道这预言家是不是也能预言今天的大地圌震。

同期,东晋自己派遣的嫡系部队也没消停,振威护军萧敬文也乘乱起兵攻陷涪城(今绵阳市),占领巴西全郡,自称州牧,宣布独立自治。

一直到公元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这个人很牛,著名的世家子弟,江南望族,建议大家可以关注下,这里就不多说了)再次率兵平定益州。

公元365年,牛人周抚挂了不久,梁州刺史司马勋举兵再叛,自称益梁二州牧、成都王,引兵进围成都。桓温命朱序于次年击破司马勋围成都之军,擒获司马勋及其党羽,平定了这次叛乱。

公元373年冬,另一个觊觎巴蜀的北方政圌权前秦终于按捺不住了,前秦头子苻坚出兵攻夺梁、益二州,巴蜀之地又归到前秦版图去了。

随后,东晋命毛虎生父子统兵攻蜀,不克。

公元375年5月,蜀人张育、杨光响应东晋,起兵反秦,与巴僚共5万余人进克成都,求晋兵出援。

但是,还没等到晋军来援,张、杨就先挂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东晋倒还真是积极支援,不幸的是也被圌干掉了,益州还是前秦的地盘。

公元385年,前秦益州刺史(不知道是哪个)被各地风起云涌的抵抗运动折腾的心力交瘁,实在混不下去了,率部奔还陇西,我不在这玩了。

成都成了一座空城,由此,东晋终得复取益州,这个情况很诡异,我没想明白,估计前秦的郡守实在是没劲折腾了,直接宣布破产走人了吧。

够乱的吧,从公元347年一直到公元385年,巴蜀之地就这样一次次的被折腾,直到最后一个前秦的官员看到实在是没什么油水了,大家就都消停了。

从这开始起一直到统一的隋朝兴起,巴蜀地区就伴随这整个中国的政局不停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得提下,东晋最后一个蜀郡太守“毛璩”,这个人不仅跟本文峨眉山有重大干系,同时还和整个中国人有莫大的干系。

关于这个人的来历说法很多,据说(这个我不知道)是战国“毛遂自荐”中毛遂的后代,历史悠久吧,但是这个人当政的水平一般,后来被另一个叛乱分子谯纵(这位也很有名,巴蜀著名的投降派谯周的后代,更是世家子弟)给干掉了,而且是大部分家族人被杀光了。

但是幸圌运的是还是有个儿子从巴蜀之地逃出来了,逃回东晋后就后迁徙到了江西蛰伏下来,在之后的之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这个家族再次兴旺,而且就厉害的一塌糊涂了,这个人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


普贤菩萨正式宣布进驻峨眉山(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4)

巴蜀之地乱了好几年,伴随着政治的动荡,宗教信仰也没消停,峨眉山就是在这动荡的几年中几乎是无声无息的发生了重大质变,之前独门独户的道教有了竞争对手。

《四川省志•宗教志》:佛教传入蜀地的明确记载为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

说到佛教正式进军巴蜀之地就得说佛教在当地的龙头企业“峨眉山”。

《中国佛教寺院大观》:“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于东晋隆安年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大师前来传播,创建了全山第一座寺庙普贤寺(今万年寺)”。

既然是第一座标志性楼盘,那就简单的介绍下吧: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普贤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庙”。

大家去峨眉山一定得去这看看,这可是日后发扬光大的峨眉山佛教起源,也是峨眉山和其他的佛教名山的不同之处,别的名山是后期逐渐演变的固定形象代言人,但峨眉山不是,峨眉山自打佛教开始进驻就明确了自身的形象代言人:普贤大师,并且贯彻始终。

新《峨眉县志》(1991年版)宗教篇中称:“现有关于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记载则是起于东晋,慧皎《高僧传》载,晋代高僧慧远之弟慧持和尚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辞远入蜀,受到蜀地刺史毛璩(这是政吅府支持的)的热情接待。不久上峨眉山,择地建庵(址在今万年寺),塑供普贤之像,取名普贤寺。

《峨眉山志》卷五,历代高僧:“晋释慧持者,远公之弟,与兄共事道安法师,及安在襄阳,远公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欲观瞻峨眉,振锡山民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到蜀止龙渊精舍,四方慕德,所至成侣。有升持堂者,号登龙门。慧持留蜀12年,义熙八年卒于龙渊”。

众多的史料都印证了这一时期是佛教正式进军峨眉山的年代,另外也都提到了其中至关重要的慧持大师,再次就是是形象代言人的定位很明确。而我们的普贤菩萨也基本是在这个时候在中国正式找到自己的场子,几个人物很关键,非常值得峨眉山佛教关注并为之开山立碑的:

慧持;峨眉山佛教实际上的创始人;这位貌似现在知道的也不多了。

毛璩;峨眉山佛教最初的政吅府支持人;这位基本没人知道。

普贤:峨眉山成功的定位和形象代言人;这位尽人皆知。

峨眉山佛教在以上两人加一个虚拟的“神”的合力下得到了立足,组合非常的有趣,用现代话讲就是一个职业经理经纪人,一个偶像明显,再加上一个地方政吅府官员,三人齐心合力推广市场,结果就不用我说了吧,历史和现代都证明了这才是真正的黄金组合。

这里面关于毛璩和普贤就算了,个人认为最最关键的应该是我们职业经纪人:慧持大师,这位说实话才真是是峨眉山的开山祖师。

慧持大师(公元337年至公元412年)“东晋僧。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省朔州市)人。少聪敏,能通经史,有文才,年十八与兄同依止道安出家”。

关于这位道安大师我想应该不陌生吧,五台山篇已经讲过多次了,这是我国佛教界发展的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不仅佛法精湛,最厉害的是很早就提出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佛教发展战略思想,这就是大贤立德的伟人。

大师就是大师,很早就提出了这个至理名言,要想发展佛教,不和政吅府搞好关系,不打通政吅府支持这条捷径是绝对不行的,有这样深远目光的大和尚,佛教在中国不发展都不可能。

我们的慧持大师有幸在年轻的时候就师从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而且从日后的发展来看,慧持大师还真称得上是道安禅师的高徒。

关于慧持大师的佛法有多高深我就不多说了,能成为高僧本身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佛法绝对没的说。

更为关键的是其强悍的政吅府公关能力,这个不仅对慧持大师很重要,更为日后的峨眉山发展定下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这就是一个团队的特点,往往一个团队的精髓就是在第一任首脑赋予的,峨眉山佛教团队的精神就是慧持大师给奠定的,也可以说是更为明智的道安禅师间接制定的。

关于慧持大师的生平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事件,其一是“曾至京师建康(南京),住东安寺,颇见重于晋卫军琅琊王司马珣”,这还只是大师年轻时的作为,可见这时已经深得政吅府公关之诀窍,不过在当时已基本成型的佛教界来说,南方已经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明智的慧持大师听说成都一带土地肥沃,人民富裕,而且政吅府貌似也急于引进佛教这样能蛊惑民众顺从思想的信仰,慧持大师果断的决定前往巴蜀之地发展。

其二是在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慧持大师动身了,高手一旦出手绝对有把握,我们谨慎的慧持大师把第一站放在了荆州,这地离巴蜀比较近,而且听说这地的官吏们貌似都和巴蜀之地的官吏比较熟,先得打通这层关系才好说。

在荆州期间,慧持大师不仅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建立了极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还与当时权臣桓玄也建立了密切关系(我很费解,大师这些都是怎么做到的?),这些都对大师即将开始的巴蜀创业之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面的事迹就不用多说了,大师一到益州即受到益州刺史毛璩的热情接待,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地方您老随便选,万幸我们的慧持大师选中了峨眉山这块风水宝地,峨眉山也从这时正式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史,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可见,任何时候这个政吅府人脉基础都是很重要的。

在慧持大师的运作和带动下,佛教在峨眉山基本就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了,而且天下瞩目,一时间英才济济,不仅如此,还得到了道士的大力支持。

资州人明果大师剃发龙游山,回蜀后,来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观道士迎请住持,改观为寺,即今之中峰寺。

这事非常的诡异,几个不争气的道士估计是真混不下去了,就和前秦政吅权一样,临阵逃脱,道袍脱下来就换上僧袍了,反正都是宗教,中国的外国的都无所谓,就这几个道士别说换僧袍了,我估计就算是换了龙袍也还会脱下来。

综合而乱,这几个道士还真是道教中的败类,你自己发展的不好,你倒是问问别的道士啊,看看人家的道观怎么经营的,一旦遇到困难就马上改弦易张,绝对的软骨头。

在政吅府的大力度支持和和尚们的努力下,峨眉山的佛教大兴,不仅吸引了大批信徒,这里面有慕名而来的,有本来想来道观参拜,结果意外的都被佛教给收罗了,最可怕的居然是收编了很多道士,这就从跟上解决了信仰问题,是道士们立场不坚定还是普贤大师的感召力太强?或许都有吧。

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吸引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印度来的宝掌和尚(这时才是真正的宝掌和尚)这时终于到了峨眉山(从周朝到现在,这位大师还真是有够辛苦啊),在洪椿坪后面山峰(后名宝掌峰)结茅住锡,为宝掌庵。

稍后,有西域僧人阿罗婆多尊者来礼峨眉,观山水环合,颇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场。因山高无瓦,且易冻裂,故用木皮盖殿,称“木皮殿”(后改名大乘寺)。

同时,著名的淡然大师也来到峨眉山,驻锡中峰寺,弘传佛法。

热闹吧,总而言之,峨眉山佛教从开始就一举奠定了大规模发展的基础和良好的市场氛围,各地的大师级人物纷纷前往推波助澜。

当然关于这点历史上评价很多,诸如什么大师感召啊、普贤大师灵异啊,还有什么地形吸引啊等等吧,其实我个人觉得都是扯淡,其原因绝对是当地政吅府颁布了极大的优惠利好政策,全国各地的大和尚大部分都是被政策吸引来的,可见,以毛璩为首的地方政吅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绝对很有点力度,历史证明,政绩效果斐然。

佛教就在这样的利好政策下一举击败了盘踞多年的道教市场,从此高举普贤菩萨的大旗,一路高歌猛进而不可收拾。

不幸中的万幸(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5)

就如同所有的宗教发展一样,一旦有出乎意料的大发展都有政圌府支持的影子,就算是最不济也得有个稳定的社会和政局,虽然当时中国是一片大乱的年代,不过万幸的是,巴蜀人民基本没受到多少的影响,甭管谁当政,这地儿就政治而言基本就再没象之前那样大乱过,这是不是峨眉山普贤大师的功德我就不知道,虽说大的动圌乱没有,但是依旧是外来统圌治者和本地土著之间的矛盾,这个好像一直就没能解决好。

南齐初,益州刺史陈显达(这厮是个粗人)统圌治期间,巴蜀之地局势还是这样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大度村(今乐山市境)的撩人抵抗政圌权。粗人陈显达的理论很简单,抵抗就杀!直到杀光为止!

陈显达的反应很快,也很简单,一个字:“杀!”男女无少长皆被杀,残酷的杀戮直接导致巴蜀之地再次民圌怨沸腾,政圌权再次受到威胁。

首先那会已经不是“晋”了,混乱的中国那会是乱成一锅粥,执政者看着威风,说实话过的还真是过了今天没明天。

当时巴蜀政圌权归属是“齐”,执政者是齐武帝,齐武帝得到巴蜀之地的混乱消息后马上改任肖鉴(齐朝的皇亲)为益州刺史,这个肖鉴虽然是个皇亲,但是所幸的是政治能力还行,上任之后,因地制宜的主张是“德化”治理,不采屠圌杀政策,益州才算是安定下来,政局一旦稳定,我们的天圌府之国马上就彰显了不同凡响的综合发展实力,逐渐成为“西方之一都”,被全国瞩目。

当然,这“齐”也没扛过多久就挂了,随后是梁,上头换人,下面到还真没受什么影响,这期间倒还真没什么混乱,甚至连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动荡都没有,还是这帮人,也就是换个名头而已,而且万幸的是南梁委任的益州刺史邓元起、肖纪等人先后治蜀,这几位都属于执政能力比较强的政治家,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

归根结底,这些人都是政治家,不是军阀,所以只干活没野心,“稳定”就是对天圌府之国最大的贡献,益州在这些政治家的管理下人民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公元553年“梁”又挂了,西魏隆重登场,西魏大军入成都,没什么抵抗,政治家到底不是军事家,益州又归到了西魏版图。

公元557年,“西魏”退场,“北周”出场,还是没经过战乱,益州又归入了“北周”,“北周”以宇文宪为益州刺史,这还是政治家,再次得到了广大蜀人的热烈欢迎。

公元581年,“北周”退场,统一全国的隋朝登场,益州又再次稳定的归入隋版图。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其第四子杨秀为益州刺史、总管,并封为蜀王。次年设置西南道行台尚书,以杨秀为尚书令,总揽四川的军政大权。

关于隋文帝这个牛人就不多说了,之前的“五台山篇”已经详细的介绍过牛人牛事,隋文帝很牛,但是他的这个叫杨秀的儿子就很怂,而且政治方面很失败(貌似隋文帝的几个儿子就政治而言都很失败),可能也是巴蜀之地的好运到头了,这个杨秀在巴蜀之地不好好干活,见天整点劳圌民圌伤圌财的事,种种劣迹被隋文帝知道后被调回,这地儿干脆不再设立藩王了,直接归中央管吧,巴蜀再次由属国改为总管制。

隋朝末年中国再掀战火,所幸的是巴蜀之地因为改由中央直属后还真是相对安生,战乱基本没有波及到巴蜀,这里成了全国上下少有的安定地区。

关于巴蜀之地的特性,有必要提下隋文帝,英明神武的隋文帝特别根据巴蜀之地的割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可以说相当显著,之后全国动荡的时候,巴蜀之地依然政局稳定,而且一直延续到唐朝,这点隋文帝功不可没,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撤消之前的郡县制的地方行政建制,代之以州统县的地方行政制度。

把整个巴蜀地区拆分细化,没多大的地方就设立共设有四十余州,各州都直属于朝廷,下辖一百多县。

这些州大大员们个个都有权直接向中央汇报工作,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地儿四十多个级别一样的地方长官是个什么概念,别的不说,互相牵制是绝对的,都差不多大,谁怕谁啊,当然,结果就是谁也闹腾不起来,分化政策形成了稳定。

稳定的巴蜀之地在隋朝被唐朝取而代之的时候,李渊也没费什么劲,毕竟那边太多的区划,大家一样大,谁也不服谁,形不成统一的意见,巴蜀地区被直接招抚了。

公元617年,李渊得长安后,派员招抚四川,进兵巴蜀。四川各地长官、豪族纷纷表示归附唐王朝。

接下来的唐基本延续了隋的整套政治体圌系,对于巴蜀之地的政治格局基本没变,只是“州”改成了“郡”。公元618年复改“郡”为“州”,梁、益二州均设总管府。

公元627年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

公元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而梁州为山南西道。

公元766年分剑南道置东、西两川,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大家可以注意这点,以前的巴郡蜀郡现在基本改成道和川了,现在还是三个川,不过已经基本快接近现在的四个川了。

这才是天府之国的成都(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6)

在唐代,我们天圌府之国的成都得益于近百年的稳定政局,其综合发展势头已经在全国的城市发展中占据首要位置,甚至完全可以用“伟大”来形容这个城市。

成都所在的益州,在当时天下各州郡的GDP排名中位列第二,史称:“扬一益二”。

扬是江南的扬州,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自从隋炀帝挖通了大运河之后,这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扬州在很多年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这里的繁华基础是多项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全国集散中心,规模就如同开个开放前的香港一样,全世界和中国进行交易的中转站,大批货物的流通就带动大笔款项的交易,有大笔的钱就有大笔的消费,也就带动了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面提升,这地儿就繁荣昌盛。

扬州这里不仅有繁忙的商业,更有驰名全国的诸如“天上人间”一般的三产,还有驰名天下的众多“众多头牌”。

“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这个称谓和形容从隋开始,一直叫到了满清,这个繁荣应该说还是依据了地理优势,毕竟古代所有的物流以水路为主,这应该算是天时吧。

但是成都就不同了,成都能和扬州这样的大城市比拼GDP,就得益于益州的富饶和稳定,巴蜀之地的益州以它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商业及手工业雄居第二。当时的长安都没这么牛,对比一下,当时的成都和扬州就如同今天的上海和广州,虽说不是首都,但就经济而言比首都还牛。

唐代的成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符合“天圌府之国”的美称,它已然成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天然府库。

优越的自然条件保障了农业的发展,粮食就不用多说了,更重要的还有象茶叶这样高附加值产品,巴蜀的诸多名山和川南的深丘里,到处都种满了青青的茶树,采茶季节,漫山都是忙碌的人影在穿梭,采茶的美女遍天下。

与巴蜀之地相邻的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圌藏,因为天生的饮食习惯(成天吃肉),对茶叶这样助消化的东西有着巨大的需求,四川的“雅安”(这会已经很出名了,可不是今天的灾区)等地成了茶马互市的重镇,闻名天下的“茶马古道”的繁荣和昌盛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吃的有喝的还没完,这地儿自古就有的各项手工业,在各项经济指标稳定的同时更是得到了大规模的产业提升机遇,巴蜀人民栽桑养蚕这一古老的传统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同时唐帝国强大的市场需求也大大的刺圌激了产业的发展,基本已经完成了工厂式的规模生产链条,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益州工官“窦思伦”在内的众多品牌设计大师。

驰名天下的“蜀锦”不仅成为了上流社会的经典用品(类似今天LV),更成为了国家外交礼品的重要采购品,源源不断的商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全世界范围内充当着中国的产品形象代言人。

规模庞大到就连流经成都的河流都称为锦江,可见当时锦缎的规模和名声。

丰厚的物产,终于让巴蜀人民都可以敞开肚皮吃饭了,现在的问题是吃都吃不完怎办?巴蜀人民很聪明,没象隋文帝那样疯狂建粮仓把粮食都保管起来,最后便宜唐朝这些个皇帝们。

我们的巴蜀人民解决粮食过剩问题的办法就是“酿酒”,这项产业更具优势,粮食加点水就卖的比粮食还贵,这就是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典型案例。

当时宜宾的荔枝绿酒、成都的生春酒和绵竹的剑南烧春都是名扬天下的名品。

巴蜀之地的美酒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一举奠定了国内酿酒行业的领头羊的定位,要不现在各地的各个酒企就算是铆住了劲儿也干不过川酒,就是因为人家在唐朝就开始积累,直到今天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市场势头,川酒通过各色商号被舟车或人力贩往长安、江南、云南乃至吐蕃。

当时四川美酒的名声一点不比今天的所谓川酒六朵金花差,它们中的不少品牌本身就是今天某些名牌的前身。

这个几千年的积累是非常可怕的,要不中国当今无锡市有个市长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值十个亿,来中国旅游,天堂城市苏杭是必去的,其实无锡的旅游资源丝毫不差,不过就是因为名气没人家大,旅游的人就是没人家人多,干瞪眼没办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酒业的繁荣可以以当时的著名酒鬼的诗句为证:

“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等等。

此外(真是说不完啊,不是我啰嗦,是实在是太多),四川还有两大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产品走红全国,而且开创了品牌概念,值得特别介绍。

首先是纸张,益州所产的大小黄白麻纸有名于当世,为什么要说纸张,还真是不得不说,因为当时的官圌府文书和朝廷诏敕都规定要用益州所产的纸张书写。

国家公文和所有政圌府沟通的指定用品,不仅有政圌府使用的高端产品,还有供应民间的中低端产品作为产业链条的补充,双流的广都纸,质优价廉,则是印刷书籍的首选。高中低端一网打尽,这就是传说中的“拼的就是综合实力”。

而且最值得川人骄傲的是,当时有个不太知名的女诗人叫“薛涛”的,很有创意头脑,女诗人很讲究,也很文雅,人家写诗不用外面卖的纸,人家自己制做诗笺,颜色深红似芙蓉,大小恰好能写完一首七律诗(典型的定制级高端产品),被人们称为“薛涛笺”,这位女诗人的诗不怎么出名,但是这个纸很出名,当时的文人墨客莫不以能得到此笺为荣。

这就是品牌和定制产品的力量,之后的好几百年欧洲才开始有人使用个人名字创立品牌,比如知名的“路易威登、皮尔卡丹”等等,其实这样的品牌定位发明的老祖圌宗是我们中国的川人,真为川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啊!(我不是四川人,但我很向往这位文雅的薛涛美女)。

再次是雕版印刷,那时候活字印刷还没有发明,雕版印刷品大多是需求量比较大的经书,这点就得拜峨眉山这样的佛教龙头企业所赐,佛教这时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经书已经开始作为最早的书本,广泛的传播了,当时的巴蜀之地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

这可不是我胡说的,国内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陀罗尼经》,就出自唐朝的“天圌府之国”:成都。

差不多基本说完了,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在这里告诉大家当时的成都和天圌府之国的繁荣情况,历史上称为“搬不完的成都府”。

唐代中期的成都,其规模和人口是隋朝时的10倍,如此巨大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促进发展的不完全是房地产,那些个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国家大员们应该好好考虑下,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需要和民生相关的产业带动的,狗圌日的今天房地产业,我呸!


盛唐的隐患(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7)

上面讲到成都的繁华,繁华就必然带动流通,过去都说蜀道难,但是在唐代,巴蜀的交通已经有了了不起的发展。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名句估计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

水路非常的便捷,从成都城外的岷江支流起始,经岷江到乐山,再经乐山换乘大船经长江就可直达数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区。

乐山,已经成为中转的枢纽,这样的高效率运输业除了刺圌激经济外也带动的宗教的传播和宗教人员的流动,至于峨眉山的发展就更别说了,我们在后面会专门说到。

这个水运发展不含糊,同样陆运更不含糊。

成都当时富足到被政圌府封为唐朝的“陪都”,这个名词可不是民国才有的啊,唐朝已经这样叫开了,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更多还有很多的政治因素,既然是陪都就必须得有和首都之间的高速通道才行,唐朝不可能再在这两地儿之间挖条运河了,隋朝就因为这事搞得家圌破圌人圌亡了。

而事实上唐朝更狠,直接修了一条类似的高速公路,史称“官道”。

尽管两地之间大多都是山脉,但唐帝国还是费尽心机的建起了一条快速通道,既然是“官道”就一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维护才能保障道路的畅通,那会人比较简单,不收取路桥费,道路的使用是政圌府提供的福利,就这点而论唐朝虽然是封圌建社会但是一点不比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差,不仅不收路桥费,还依然维护的不错,看看人家官员的素质,没有发改委,也没有铁圌道圌部,更没有什么高铁管理局这样贪污横行的衙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关于这条高速公路,据史料记载:如果骑马,只要20多天,算上堵车,就能从成都的驷马桥走到长安的朱雀大街。充分实现闹市对闹市无缝连接。

之所以我要专门说下巴蜀之地于内地的交通状况,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唐朝初中期,巴蜀之地不仅没有依惯例成为割据势力,相反还成了政圌权的最后据点,这里面交通的便捷应该是最要的一环,有事跑也能跑的快点。

唐朝中期,尽管很富有也貌似很稳定,但是他的统圌治体圌系中有一个致命的漏洞:节度使。

不知道这个称谓或是官名是哪位大员发明的,但是这个职位的设立本身就是一个怪胎。我查了史料,这个节度使的设立最早是为了防止边境地区的动荡和防御的,基本上都设立在边境地区,主要职责也就是统兵防御少数民圌族骚扰的边防军将领,其实就等同于现在的边区司令。

在这个岗位设立之初,节度使只能掌管兵权,平时实行屯垦,当兵的自给自足,种粮食种菜,除了不能娶老婆什么事都能干,当然都得自己干,而且战时还得统兵打仗,说实话这在唐朝当兵还不是什么好活。

这个官职的设定开始还只是在边境地区,也就是一般理解中的边城和荒原地区,但是随着唐朝后期的发展,这种官职的管理范围被各个别有用心的节度使们一点点的扩大了,从边城一点点的渗透进了内地,管辖的地盘越来越大。

说到这,或许还真不是这些个节度使们的问题,这就等于任何事物一旦违反规律就会遭报应一样,就之前的模式来看,我带着一群弟兄们平常自给自足的在这兔子都不拉圌屎的地方蹲着,我们还得自己养活自己,连个兔子都打不着,受点苦就算了,关键是一旦有点风吹草动的我们还得马上放下锄头,拿着刀枪去玩命,凭什么啊!你们在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服着,而我去外面玩命保护你们啊,你要是平常给我的好处也算,你要是不给,凭什么我的拿命去保护你。

这种边关的积怨日积月累的积攒下来,到最后,这些边关守将们没事也得给你找点事出来,有事就得花钱,这就是自古以来的所谓官兵“养冦”。

有冦就得让我们去拼命,就得有人站出来给这帮子拼命的好处,这话又说回来,有的识大体的就给点,有的抠门的就不给,你保护的又不是我自己,凭什么让我掏钱,滚!

这地方司令官要是碰上不愿意给的还真没办法,只能向中央要,中央也不想出这钱,告诉地方司令员,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边关司令等的就是这句话,办法不用想,现成的,手里别的没有,就是有枪有人,地方的混圌蛋官员不给是吧,不给你就别干了,我带着我的弟兄先把你干了再说,慢慢的演变,这个节度使就慢慢蚕食和兼管了所驻地方的行政和财政圌权。

看到了吧,至此,这个节度使的权力已经无限扩大了,而且管辖区域也从边关一点点的渗透进了内地,“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有钱有人有地,这地方还是我说了算,基本就成了当地的土皇帝军阀,中国人历来的封圌建传统很浓郁,这个军阀们更封圌建,我自己赚完了不算完,我还有儿子和儿子的儿子,都得接着赚,这是中国人自古的传统,在今天也是这样,老圌子运气好混成了“公仆”,儿子、孙子全家都是“公仆”。

演变之下,这些个节度使的官就变成不是国家任命的了,是地方自己继承的,老圌子挂了儿子自然就继承了,或是这人比较背没儿子或儿子不争气,就由这厮的部将或是亲信接着干,说白点就是一个个独立于中央政圌府的小王国。

倒霉的盛唐中期就有很多这样的节度使,在这众多的节度使中,有一个最牛的叫安禄山,安禄山比较狡猾,关于这个人的事要说起来就扯得有点远了,与本文关系不大就不多说了,只说这个人当时管的地方: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个地方,三镇的节度使,大家可以看下地图,就知道这货管的地儿有多大了。

能当这么大的官肯定能力非凡,而且野心不小,至于这厮怎么讨好当时的著名艺术家皇帝唐玄宗和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就更不用多说了,总之这厮最后忍无可忍的造圌反了,管好了这三地儿觉得自己能力无限大,还能管好全国。

盛唐著名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开始了,安禄山这人确实比较牛,牛到中央政圌府军还真都干不过他,连首脑都不得不逃走,当时当政的艺术家唐玄宗带着同样是艺术家的杨贵妃迫不得已的开始了逃亡生活,道路的便捷和先天的富足造就了这个亡命政圌权毫无疑义逃往了天圌府之国的巴蜀之地。


逃亡巴蜀(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8)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被圌干儿子撵的没地待的艺术家唐玄宗同学开始了令他惆怅无比的逃亡之路,其实这位唐玄宗早年还是励精图治的,不仅延续了开唐之初的盛世,更稳定了国内政圌权,而且还收编了不少的少数民圌族,让所有佛教徒赶到欣慰的是这位艺术家还大力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

但到了晚年,唐玄宗基本和大多数的皇帝一样,自认为天下太平后,全身心的投入到他个人爱好中去了,很多史家都把唐玄宗晚年不问政事的症结都归结到宠爱杨贵妃,说什么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圌逸生活。

我个人觉得这个纯属扯淡,过问不过问政事和人家个人爱情有什么关系,中国自古史学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其中一个理论很不讲究,不管这皇帝个人是不是合格,只要是有一点问题都爱把人家的个人生活扯进来,而且都不是皇帝的事,都是女人惹的祸,中国的史学家的传统和习惯我觉得很失败。

就这件事而言,和杨贵妃压根就没一点关系,就算没有杨贵妃也一定会有李贵妃、张贵妃等等,只能说这纯属唐玄宗个人的问题,丫只知道兴趣爱好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不顾及本职工作也行,好好当个幕后董事长也可以,前提是你的CEO一定得选好,倒霉的唐玄宗这个CEO就没选好,看看他的班底吧:

人事管理首席执行官:李林甫;倒是科班出身,但是能力一般

市场管理首席执行官:杨国忠;裙带关系上圌位,而且太贪;

行政事务首席执行官:高力士;先天残疾导致思想和行为变圌态;

以上这哥儿三被唐玄宗以为重任,就这三人的德行就能看出唐朝这公司运营肯定会出问题,而老板唐玄宗自己完全放权去从事个人爱好去了,以至于所谓的盛世就被这哥儿三联手给搅合黄了,其实要是一般的政局估计还能对付个三天五天的,熬到下界董事局改选可能这公司还能开下去。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哥儿三只是他的高级管理层,下面还有很多的区域经理,中央方面这哥儿三能力一般,下面的肯定管理就会松懈,比如最大的区域经理就越来越无法无天。

前面说过的范阳、河东、平卢这三个市场的行政、经济、人事等等于一身的市场运营总监:安禄山,这个市场运营总监经过多年的成功磨练后,野心越来越大,也很想当老大,最起码也得混进董事会,不过照着正常的内部升迁估计是没戏,这哥们儿明智的发现前景不好,资历加上势力外带上年龄可能都干不过这哥儿三,干脆别等了,直圌接圌干掉这三人吧,最好顺带把老板也搁里去,自己当老板吧。

盛唐公司内忧外患就一下子全面爆发。

安禄山同学经过了长达10年的苦心经营,公元755年11月,他以讨圌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南下反唐。

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带着他的那帮子死党,包括后期的名人史思明等,里面的牛人很多,我这就不多说了,左右告诉大家就是安禄山同学的那帮子死党个个都不白给,都很牛!这帮人都是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后涌现的一流人才,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搅合半个中国。

应该说这是盛唐的分水岭,也就是从这起唐朝这个牛哄哄的公司就基本没戏了,再也没有完成过实际意义的全国统一。

安禄山就带着这一帮子的牛人弟兄们一路顺风顺水,打得唐朝完全找不到北,闻风丧胆,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连什么“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胡马,不得过临洮。”的唐朝名将哥舒翰这么牛的人都被揍得不仅全军覆没,老哥还很不爽的做了俘虏。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这是后来的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里这样描写了唐玄宗的仓皇幸蜀。我很难猜测唐玄宗的心情,但是我能想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被迫背井离乡逃难的心情,但是更让这位艺术家伤心的事是,这才刚刚开始。

“蜀土丰稔,甲兵全盛”,这就是当时四川在全国的印象,唐玄宗之所以会选定巴蜀之地,最最关键的是这里有钱有人还有兵,而且只要守住这里,就有可能翻盘。唐玄宗在最后时刻体现了一个皇帝应有的政治素养,不仅目标定的好,而且战略、战术都很精准明智。

逃难的唐玄宗避开了白天,选择了夜晚进行自己一行人的秘密逃亡,正如史书所说,“妃主、皇孙以下多从之不及”。

逃跑就得有个逃跑的样儿,偷偷的跑,人越少越好,不然很可能就逃不了了。

聪明的唐玄宗只带了少数卫队和官员,连他众多的后妃和皇子皇孙也有很多人没有通知,就匆匆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路途。

当然,他没忘了带上最信任的三个首席执行官和最上心的自己的艺术伙伴兼老婆“杨贵妃”。


艺术家的伤心路(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9)

唐玄宗为了顺利跑路,尽量少带了人,这支小小的逃亡队伍就是为了精练,为了快。

但是遗憾的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啊,想象中的前进速度没快起来,而且原因竟是让人哭笑不得。

艺术家自己想到了逃跑,但是盛唐时期有很多艺术家,大家都是太平盛世休闲生活的爱好者,一听说要开始打仗,谁都惦记这自己那点子家底(房子这不动产肯定是带不走的,但是快速变现后带着现金和细软是可能的,所以说中国现在的房价早晚都得激发这样的动荡,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些艺术家们都想到赶紧变现后“跑”,不只是你唐玄宗一个人有这样的觉悟,这点艺术家们再次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家的目的和路线都惊人的一致,都是稳定富有的巴蜀之地,这不仅有快速直达的高速路,而且只有这地还能保持稳定富足的生活,这地有保障。

这下可好,本来计划是人少好领导,本来计划通过高速官道迅速的到达巴蜀在组织全国进行英勇抵抗,没想到这平时快捷的通道这会挤满了逃难的民众,逃难遇到高速公路大塞车!

按说皇帝大人的一般思维下,这种情况也很好处理,别废话!直接命令随行部队开干,挡我者死!敢挡路的统统干掉就得了,但问题就是出门的时候为了精干,部队带的不够,要是大喊一声“挡我者死!”没准惹了民圌愤先死的还是自己。

在现今,碰上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车的时候我的愿望就是自己开个坦圌克,丫直接碾过去。唐玄宗很背,没开坦圌克,为了快,自己开的也是小车,这时候哭都来不及。

大塞车的地点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这地儿叫:“马嵬驿”,这地名我想大家都熟悉吧。

急着赶路遇到塞车时,人一般都会很浮躁,很上火,那会也没王老吉给大家降降火,火是越憋越大,怨天尤人这事就时有发生。

我记得前几年京广线大堵车的时候,有个哥们儿为了爱情下车直接走到广州去了,而且走了好几百公里!这么坚贞的人据说后来和女朋友还是崩了,看来这塞车和爱情一旦搭上关系自古就没什么好结果,塞就塞吧,给女友打个电话发发微博就算了,千万别冲动,这点大家切记!

艺术家唐玄宗一行被堵在这个“马嵬驿”的地方才是麻烦的开始,随行的人和现在人的思路一样,首先是心情很不爽,不爽就得找地方宣泄,我们本来都好好的在繁华的长安听戏、泡妞、逛夜店,你大圌爷的!闹出个安禄山个混圌蛋导致我们跟狗一样的在荒郊野岭没吃没喝的装孙子,这安禄山真ТMD孙子!

说归说,但是这人很厉害,我们惹不起!那我们怎办?那就找和找个惹得起的倒霉鬼收拾了泻泻火吧。

大家先骂安禄山,骂着骂着就骂到为什么这厮能整这么大,都是老板和几个CEO一直纵容的,老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这人是老板,之前吃的喝的都是他给的,而且我们的跑到的地方后,能保证我们还能有吃有喝有夜店逛的前提是那地儿还是这个老板的,所以这个老板就算在可恨我们也惹不起,惹了搞不好就算跑到地,也一样没吃没喝还得搭上性命,但是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怎么办?

那就找我们惹得起的吧,安禄山这孙子闹政圌变旗号就是灭了CEO杨国忠同学,这人就在咱们的队伍里,我们惹不起安禄山!惹不起老板唐玄宗!那我们就找这小子出气,连同这小子的漂亮妹妹杨贵妃一起都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大圌爷的!就这个孙子害的我们,行,就收拾他吧。

哗变!口号就是:斩杀杨国忠!奸杀杨玉环!

倒霉的杨国忠再加上倒霉的杨贵妃,更倒霉的是唐玄宗,本来逃难对于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的艺术家已经够难以接受的了,这下还得搭上多年的艺术搭档兼老婆的性命,我是无法想象当时这位艺术家的心态啊。

但是你要是不马上决定,搞不好自己的命也得搭上,实际上他要是能认清形势,坚持扛到底,最后的结果估计这个杨国忠是没救了,但是老婆杨贵妃应该是没事的,就一句话交代给那帮子闹圌事的:“狗圌日的!你们要干就连老圌子一起干了!看你们这帮王圌八蛋能往哪跑!跑到巴蜀也有人收拾你们!”。

看看谁敢干,一准儿是谁也不敢!要是把他也干了,这帮子家伙去哪混?那儿会给他们这么好的待遇!再说就算是逃难逃到巴蜀,没了这面大旗之后的那些公款吃喝、政务接待就基本全没戏了。

但是可怜的艺术家肯定是没想到这些,表现的很没种,倒霉鬼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给他交代点后事就被叛军当场做了,群情激奋的叛军们一致要求把杨玉环也带出来让大家解解闷,一群人拥在艺术家的门口示众。

危难时刻,在行政事务管理首席执行官高力士为首的一帮人的劝导下,唐玄宗不得不忍痛下令赐杨贵妃自尽,再不自尽搞不好这帮丘八冲进来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艺术家是真害怕了。

说实话要是多少了解点艺术家的发家之路就会知道,这哥们儿当初绝对是个爷们儿,也是军队里敢说敢做的主儿,但是那还都是昨日黄花了,现在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唉!人老了,当年的雄心也不复存在了啊。

一代佳人香消玉损,很遗憾,其实杨玉环其人到底对政治有多大影响,我仔细研究了各种史料,还真是没找到象满人慈禧一样的劣迹,对政治和权力基本没有多大的渴望,就是一个一门心思的研究艺术的艺术家,搁现在最多就是每年上上春晚唱唱主旋律就得了。只是比较可悲的,不幸碰到了一个不幸的世道,而且再次被后人把所有的屎盆子扣到了这个于政局毫无瓜葛的可怜女人身上。


历史往往惊人的一致(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0)

当年十月,秋风渐起之时,唐玄宗一伙行尸走肉般经过近两个多月的辗转反侧之后,终于走进了成都平坦宽阔的大街上。

正常二十多天的路愣是走了两个多月,这塞车还不是一般的赛啊,是大塞车,规模和影响都堪比几年前的京广大堵车。

既然最高领导到了成都,地方政圌府就必须安排最高规格的接待,接待前先点点人头吧,我们巴蜀这边好做预算,好安排五星酒店总统套房、国宴、小妹妹招呼这帮大圌爷啊,好在来的大圌爷人不多,巴蜀府库还能扛得住。

清点人数结果是:官员和卫队共1300人,随行的小妹已经不多啦,而且基本剩下的都是丑的或是老的:共24人。

老艺术家唐玄宗心灰意冷的在成都停留了一年多时间,更背的是唐玄宗已经不再是皇帝了,而是被遥尊为没有实际权力的太上皇。

唐玄宗的儿子在他偷偷跑路而且长安群龙无首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承担了他该承担的这人,正式宣布自己单干了,而且对于这种关键时刻看不清形势的人大家也都没什么希望。早在唐玄宗逃往成都途中的七月,他的儿子李亨就在灵武宣布即位,称为唐肃宗,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一有事就逃跑的皇帝谁也不待见啊。

作为一种抚圌慰,儿子唐肃宗把老爹唐玄宗避难的成都升格为府,号南京,言外之意很清楚,您老人家就那待着养老吧,好好编您老的舞,甭管还有没人跳,这边的大局和权力现在都归了我了。

委曲求全的唐玄宗自公元756年十月到成都,次年年底,儿子稳定了局面和权力后才让他返回长安,一共在成都生活了1年零两个月。

在这期间,成都作为唐政圌权最后的基地,给予了唐军抗争安禄山一伙悍匪极大的支持,出钱出粮出人力,巴蜀之地对于唐朝而言就是政圌权的磐石。

至于艺术家唐玄宗同学在成都的这14个月如何度过的,我查阅了很多的史书都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细节和交代,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在这14个月里,当地的蜀军曾发生过两次小规模的哗变,最后都被镇圌压下去了,至于哗变的原因,基本都和唐玄宗的逃亡队伍在成都的穷奢极欲和胡圌作圌非圌为有关。

不管结果怎样吧,这会巴蜀之地一经一改往日的传统,不仅没出现割据势力,还有力的支持了政圌府打击割据势力,可以说,从这会开始巴蜀之地就逐渐开始成为中国版图上西南重镇的历史定位的转变,虽然后期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割据,但基本已经兴不起前几次那样大的动静了。

巴蜀之地作为政圌权的最后基地的故事还没完,不仅之后会有很多,而且在唐朝也就是艺术家同学的故事之后又过了124年又一次奇迹般的重演了了。

唐僖宗当政时,这哥们儿在历史上应该说比较轻浮,倒不是人品,主要还是他的执政能力,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唐帝国在他的折腾下基本算是彻底完蛋了。这回逼着他重走前辈唐玄宗老路的不是那些个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而是更牛、更大名鼎鼎的“黄巢”。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读书人,多年来举进士不第,一生都想当官没当成,干脆在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公然开干了,这绝对是相信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一心想当官没当成,那就自己给自己找个大官吧。

黄巢造圌反后还算是顺利,不过在公元878年,和黄巢一起准备找个大官干的王仙芝挂了,黄巢被推为唯一领袖,自称冲天大将军(这官自己封得还真是给力啊)。

黄巢这人可能还真是有些人不知道,但是知道周杰伦和张艺谋的一说就都知道了,因为他们拍的电影名就是黄巢写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元880年,横扫半个中国的黄巢带领数十万大军攻克洛阳,随后迅速向长安的门户潼关进军。

当时,朝廷负责京师安全的是一支号为“神策军”的队伍(要不说这唐僖宗比较搞,也比较轻浮,就从他给军队起这名称就能看出个七七八八)。这个神策军不仅名字很给力,而且人更给力,清一色的世家子弟,全是以长安城内的官二代为核心组建的军队,这支队伍平常就很凶悍,开车撞人、派对炫富、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国法等等都堪称经典,可以说就气势而言绝对是一流的军团,但是真正碰到以目无王圌法(管你丫老爸是谁,都是狗屎)为核心思想组建的民兵时,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绝对可想而知。

现实如此,不过负责组件这支威武之师的唐僖宗却非常的信任这支血统纯正的军队,在危难关头委以重任,只有你们才是国家的骄傲,你们是英雄的二代,全凭你们了,上吧。

带着僖宗无限期望的二代神策军威风凛凛的出发了,与黄巢军队刚一交锋,二代们马上发现这事不靠谱,平常都得等着我们拿鞭子抽或是等着我们拿刀砍的人这会居然都红着眼睛来砍我们了,靠!真玩命啊!大圌爷们不伺候了,威风凛凛的神策军一上阵立即作鸟兽散状。至此,坐困长安的唐僖宗只有像他的祖圌宗唐玄宗一样选择逃跑。

历史惊人的一致,唐僖宗带着皇后、太子和近侍数百人,骑着马从皇城含光殿金光门仓皇出城。

不过他吸取了他的祖先唐玄宗的经验,这支由皇帝率领的逃亡队伍没有一兵一卒,而且是没带官员,大圌爷的!老圌子自己跑了,省的跑半道你们这帮孙子再给我来个“马嵬驿”。

唐僖宗动作神速,当晚就跑了,以至于不少高级官员天亮后上朝时才发现,他们的皇上已经在路上了,想都不用想在去巴蜀的路上,这回走的不仅利索而且无声无息,估计还碰不到大塞车。

再一次咸鱼翻身(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1)

唐僖宗走的很到位很及时,前脚刚走,黄巢后脚就进了长安。

长安在失去了首领后,剩下的人完全丧失了斗志,这帮子毕竟在所谓的盛世享乐惯了,刀光血影、血肉横飞对他们而言太遥远了,长安城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这里的人已经习惯过好日子了,打打杀杀的就别了,反正谁当权无所谓,只要我们还能吃吃喝喝,夜店还营业就行。

黄巢是一个立志要自己给自己找个大官做的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路,这下可算是到了这花花世界了,再碰上一群以享乐安逸为己任的官宦,黄巢团队迅速的融入了这个环境,长安都干下来了,这什么“冲天大将军”就别干了,官太小,气势也不够大,还是叫皇帝比较给力,而且很时尚!听着就很嗨!

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了他的大齐王朝,这官也当的再没比这更大的了,这下黄巢这个以当大官为毕生最高追求的人一下就没了动力,皇帝都当了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了,总不能当玉圌皇圌大圌帝吧,天上人间一勺烩。问题是地上的好办,天上的就有点麻烦,关键是那边的人不太好找,而且据说能找到的都没回来。

黄巢安心的在长安享受这花花世界,多整几个年轻貌美的嫔妃,多整几顿国宴,多看几场艺术家唐玄宗编的舞台剧,这日子过得就两字:“舒坦”。

但是他忘了,你这只是占了长安,周边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节度使们,这帮子人本来就不服从管理,别说你这半道杀出来的混小子黄巢了,就连当初的唐政圌府我们都不diǎo。

更为可怕的还有个巴蜀之地在貌似还名正言顺的唐政圌府手里,那地方丝毫不比这儿差,那地方不仅没这么多的官二代、富二代,人员素质也没那么恶劣,而且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还全都是爱国志士,好赖组织整理一下,说打你就能打你。

黄巢的志得意满再加上长安舒适安逸的生活,彻底让他放弃了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唐僖宗一行得以在路上喘口气,不用急着赶路了,还顺便召集了一些从长安溃散出来的“神策军”队伍,这帮孙子也别二代了,一代都已经挂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全都夹着尾巴消停了。

黄巢干的这事想想就来劲!要是现在这世道,什么时候再来一回才能知道什么叫解气!

唐僖宗一竿子人边走边收罗各种二代,队伍越走越多,幸圌运的是这帮子二代没什么脑子,没了靠山就跟着走吧,反正享福的时候就是这哥几个,逃难也是这哥几个,都别埋怨,也就没闹出什么“马嵬驿”事件。

一行人这样了经过半年多的长途跋涉,于公元881年6月抵达成都,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亲自出城迎接,全面安排最高规格的政务接待。

不用说,这会我们的巴蜀人民再一次担负起了复兴的重任,而且还是要举全部之力支持。

四年后的公元885年,唐僖宗和他的老祖圌宗一样在巴蜀人民的支持下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这时逼他南逃的黄巢在享乐了人间最大的幸福后被各地的节度使大佬们一顿胖揍,已经被打的满地找牙四处乱窜了。

黄巢的事迹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很多造圌反开始都是这样轰轰烈烈,但是一旦取得一点胜利果实后都会陷入革命成功的喜悦中,很快,团队丧失斗志,在黄巢享受生活的时候,各地节度使大佬们已经偷偷的联起手来,大佬们很习惯当初的唐政圌府的松散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贯彻执行,中央和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必须把想打破这种默契的黄巢干掉,不然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曾经威风凛凛的黄巢就这样在大家的围攻中四处逃窜,最终在虎狼谷兵败自尽。

唐僖宗在大家的拥立下又回到了长安,但此时的长安已经不是曾经繁华的大都市了,经过几番折腾,黄巢再加上之后的几个节度使,曾经繁华得让世界瞩目的长安城现在已经沦为一个破败、萧条的灾区了。

我们的黄巢同学没干别的,折腾这点比谁都强,繁华的长安城还真让他搞成了满城都只剩下穿着黄金甲的人了,经过黄巢的折腾,昔日的大都会长安现在的现状是:当年五星级大饭店都改医院、当年的夜店改成难民营了。

战争的创伤让这座千古名城的各项经济指标都远远落在了繁华富庶的成都之后,更失败的是从那时起直至今天,曾经的古都长安就再也没能恢复当初的繁华和被全世界瞩目了,繁荣、兴旺、全世界中心的长安从这时起就真成为了历史。

貌似还真是一下就被带黄金甲的人给抽干了精髓一样,长安从此至今也失去了灵性和活力,我估计西安人应该会从心底鄙视“黄巢”。

用了这么多的篇幅来说唐朝的历史,貌似和四川关系不大,其实只是想重申一点,从这时起,四川的的地位就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四川的存在对全国的政圌权而言就像溺水的人在慌乱中必须牢牢抓圌住的一只救生圈,依靠这只救生圈,他才不至于被强大的反对波涛吞没,才有凭借它重新上岸的可能。

对唐王朝来说也罢,宋也罢,甚至近代的狗圌日的日本人入侵时国人抵抗也是惊人的一致,四川作为全国最后的根据地和大本营从唐开始了,四川对中华民圌族禅精竭虑的贡献也从这开始了。

盛唐旗下的峨眉山道教的光辉历史(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2)

说完了政治,咱们还得绕回主题,唐代的峨眉山应该可以说是相当的热闹,所谓热闹不仅体现宗教的发展,而且是各方各面的人士都来这凑热闹,这也就是天下太平和交通便捷的必然结果,而且巴蜀之地在唐朝还是出奇的平稳和富足,所有的人温饱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几个皇帝的逃难,这可不是简单的逃难,一大批官宦入住绝对意味着经济的带动,大批高端娱乐设施也随之疯狂增长和兴起,服务业无论意识还是规模也都同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业搞的越好,来的人就越多,这点就和现在做餐饮的“海底捞”,还有专门做三产服务业的东莞是一样的(这个城市的口号叫“乐活之都”,听这名就想去乐呵乐呵),吃饱喝足再加点娱乐节目,这日子还真是不赖,但是见天的这样也有点乏味,那就找点信仰吧。

说到信仰,首当其冲的就是咱们的峨眉山,在唐代,峨眉山的道教在整体形势一片大好下再次复兴,道教从唐初开始就在之前的良好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人:

首先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相比后面一个人,他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这个人确实是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之后很多年直到今天还是道教地产业发展的基础纲领性教科书,这本书就是:《天宫地府图》;

这个著名的道士归纳总结了当时全国道家的修炼场地,总结了著名的道教兴旺地产楼盘项目:“三十六洞天”。

《天宫地府图》:“三十六小圌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圌治之处也。”

中其第七小圌洞天即为“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真人唐览治之。”

这个唐览为何许人,我还真不知道,而且峨眉山史志和道家史料里也找不到,这点就得说说道教了,能掌管著名“第七洞天”这样大规模地产楼盘的真人居然没有记载,可见道家在整理归纳方面还真是不灵,就知道抱着几本古书研究化学,完全不顾及知识理论的推广和总结。

按照司马承祯所排列的次序来看,峨眉山在“天宫地府”中的位置,是处在青城山之后,龙虎山之前,后来根据发展,更精细的总结出最最重要的“十大洞天”,在精细划分中,青城山属于第五,而龙虎山地位相应下降,被属于“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二。

当时能排在大名鼎鼎的青城山之后,由此可见,峨眉山在当时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一个著名人物就很出名很出名,但是很遗憾这个道士出名不是因为道教,而是因为另一个道士技能:医学,这个就是我国大名鼎鼎的中医宗匠派人士:孙思邈。

孙思邈,必须重点说明一下,这哥们儿是唐代的道士,(公元581-682年,整整活了101岁)。道教学者,医学家。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精老、庄、百家,通药物,明阴阳,推步。曾拒隋文帝、唐太宗、高宗所授官职。隐终南山研医、药物学。著《千金要方》三十卷,这位应该算是传统中医的著名人物。

孙思邈同学作为当时的著名道士兼医学家曾先后两次来峨眉山采药,炼丹和传道。

据《道教文化矢典》载:大业中(隋朝的时候)来峨眉山在牛心寺(很诡异的一件事情,道士来炼丹居然住进了寺庙,不知道这是佛教寺院接待条件和服务设施比较好还是道教无能的互相排斥呢?总之很吊诡)住十三年,山有一洞,称药王洞,又名丹砂洞,时年二十四岁。

之后,相隔九年,年卅三岁。贞观年间(这是唐朝了)复来峨眉山隐居、炼丹、采药,共住甘三岁。这次来住呼去峰,三仙洞、顶峰、九老洞等处,这后一回老老实实的住在道观了,估计还是舆论的压力,搞不好前一次是孙思邈同学年轻,道士们个个都牛哄哄的不接纳,这个窝里斗的现象在道教里屡见不鲜,甭管什么原因吧,孙思邈最后一次离开峨眉山已五十九岁。

以上两个人的事迹貌似轻描谈写,但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道教在唐朝初期的势力还是很大的,而且在整个宗教界还是起到一个主流宗教的地位和作用;

二峨眉山在道教整体发展框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甚至还隐隐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道教标志性楼盘。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政圌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唐代的皇帝们实际上不是汉人,是汉人和突厥的后裔,李氏父子很聪明,很早就为了保证统圌治力度和所谓皇帝的法统执行了家族的本土化净身。

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了本土化的文化支持氛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很聪明,千辛万苦找了个道教视为鼻祖的老圌子李耳,把自己标榜为李耳的后裔,诏曰:“朕本系出于柱史”,而且还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力崇奉道教。

高宗封老圌子为“太上玄皇帝”,既然都是一家人,那顺理成章的必须支持道教的发展了。

所以说唐代,在政圌府的大力提倡下,峨眉山教徒云集,居住的道士大概相当多,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代初期的诗人作品看出来。

施肩吾在《赠峨眉道士》“古称天柱连九天,峨眉道士栖其巅”;

李白同学的:“傥逢木羊子,携手凌白日”;

岑参同学的:“且欲寻方土,无心恋使君”;

鲍溶同学的“道士夜念蕊珠经,白鹤下绕香烟听”;等等吧,就不一一论之了。

同时,据《峨眉县志》载:唐代道士曾在山上建有玉皇观、雷神祠等道教活动场所,唐末还有道士在传说中的天真皇人向黄帝授道地方建了所谓授道台,修筑了静室305间,招徕了上百名道童,看数字规模应该很大,这大概也是峨眉道教的最兴盛的时代了,

但是极盛就意味着极衰,峨眉山道教的蓬勃发展得到了全国宗教界人士的瞩目,其中就包含很多居心叵测的佛教徒们。

其实我们从唐朝关于峨眉山最出名的两个道士事迹上就能看到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这两个人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峨眉山道人,那么真正的峨眉山道人在哪呢?这个问题我很纠结,你看看人家佛教,这个记载就很清楚明白,谁谁先去了哪哪,开始修了个茅屋人家都有记载,我们的道教完全没有丝毫的整理概念。

而且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学术界的精英人士,也就是说不是专心修道和研究化学的,都是凭着另外的手艺名扬天下的,从这点看出真正意义上的道人那会子估计都猫在道观闭门造车吧。

按说进行学术研究也没什么过错,但是既然是宗教你总的顾及自己的主业啊,向什么发展教徒、扩大影响、吸纳资金等等,有了规模后才能壮大和发展,也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给你提供吃的喝的啊,你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走向持续化发展的轨道,但是我们的道士还就是墨守成规的自己个儿琢磨,相比之下另一个宗教流派可没闲着,已经开始一步步的进入了道家的核心区域了,在当时的峨眉山这种竞争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佛道之争“一”(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3)

在峨眉山的道教兴盛之际,佛教已经开始偷偷的布局市场了,先不管这个市场怎样,那怕就是你的一统天下我也得先混进来,只要混进来就会有机会,有机会我就有可能分到一杯羹,没准儿随着事情的变化,这杯羹还会越变越大。

再说,再强大的对手也一定会有弱点,要不说“凡事皆有可能”,但是前提必须是你的有准备和铺垫,而且你必须在局里,这就是佛教的思路。

那么道教的弱点在那?

其一:貌似强大的政圌府支持,但是这点凭着我们以往的经验,我们坚信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公关大师们一系列的运作是可以减化的,至少也是可以争取的,道士们能干的活我们也能干,而且绝对比他们干的还好,这个自信我们还是有的;

其二:关键人也就是旗帜性的知名道士,这样的领袖人物往往能左右整个市场,据我们总结,所谓道家思想的代言人都是些个三心二意的家伙,都有很多的个人爱好,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可着劲的发挥个人爱好,这样也就没机会和精力组织人手和我们对抗,任何时候“玩物丧志”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其三:如果第二项能被我们合理发挥和鼓励,整个道士群体们就会在这些个三心二意的道教偶像派人士的感召下,大部分道士都会以专研些个技能为己任,最起码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士们就会陷入集体丧失斗志和危机感,那时候我们的机会就一定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综上所述,道士们可能道行很深,但是严重缺乏危急意识,缺少公关能力,最最重要的是道士们缺少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更缺乏专注的领袖人物的统一领导。

前面只是理论,实践中,为了更好的把握和扩大影响,首先必须制造舆论,这方面就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从道教和当时的媒体、娱记们的关系似乎可以找到突破口,当时虽然没有“南方周末”、“环球时报”这类的花边小报,但是关于宗教发展、旅游资讯和绯闻等等这类新闻传播的速度丝毫不慢,这里面大有文章,原因就是传播这些资讯的就是当时流行一时的所谓“诗人”,说白了,其实这些人就是最早娱乐界的娱记,当然他们还没沾染上现在娱记疯圌狗一般的敬业精神,但是通过他们的大放阙词却完全可以获取舆论和左右民众的关注度,而且传播速度非常之快。

虽然很多诗人兼娱记也会多少提及道教,但远不如我们的佛教,我们这点功夫就很到位,经常是我们分散在各地的领衔人物“方丈”亲自出面和娱记们附庸风雅,说点花边新闻、吟点时尚小诗、一起搞个时尚派对什么的,足以说明我们整体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我们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包括当时的娱记头牌“李白”在内的大多数诗人的认同,甚至结成深交。

相信在这样成功的媒体公关运作基础上绝对能一步步的到位,只要我们坚持,这个峨眉山就会在广大受众眼里已经不再是道教一统天下了,这地也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意味着揣着大钱上峨眉山的信徒可以有了多项选择,既能拜拜众多神仙天师,还能拜拜我们的普贤大师,我们的佛教就能开始进场开店做生意了,这就是进局的机会。

和尚们是这么规划的,也是这么一步步做的,很快,佛教在一系列公关运作和先前的基础建设布局下,基本算是在峨眉山站住脚了,相比之下,那些个道士们还蒙头蒙脑的以为天下太平呢!

道士们想法很天真,也很厚道,既然都是宗教,那就和平共处吧,大家共同进步,促进和谐社会。

但是他们不知道佛教的大师们压根就没想着和你们和平共处,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必须是一家的天下,这地儿就不能有竞争,就得我一人说了算,早晚一个个都把你们收拾了。

盛唐中期,苦心经营多年的佛教终于等到了等待已久的机会,唐朝的李氏家族出问题了,问题比较大,直接导致道教的政圌府背景大打折扣,问题就是出了个历史上著名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至于武则天怎么一步步的取代了唐朝的神武皇帝们就不多说了,可以参见“五台山篇”,而且我一向对唐朝的皇帝不感冒,懒得说这帮子窝囊废。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佛教大兴,首先武则天不是李氏家族成员,自然也不会去呱嗒什么李耳同学后裔这种无聊兼自欺欺人的事,其次武则天信佛,而且还大肆利用佛教宣传给自己上圌位做各种铺垫,这点对武则天很重要,但是,对于全国的道教徒而言这是个悲剧。

政圌府当权的一把手信佛,下面干活的该信什么估计就不用多说了,在德宗年间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的韦皋,就在上面的感召和大环境下(各级公务员自然得信奉佛教,不信佛的公务员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信了佛了。

这个信奉可不是光动动嘴的事,得来点实际的,必须大规模的动用政圌府资金援助我得管辖地:巴蜀之地的佛教事业才行,很自然,我们的峨眉山首当其冲。

史载:巴蜀全省在官方政策引导下,掀起了“捐奉银”运动。而且动用民夫在乐山继续凿建海通法师未完成的石刻大佛像,为佛教在嘉峨地区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必须强调一点,这是不简单是造大佛,更是造声势,告诉全国也告诉最高领导武则天,我们要在峨眉山一带造个举世瞩目的大佛,让知道峨眉山的一定马上会联想到这个大佛,淡化最早峨眉山的开拓者道士们的影响,直至让公众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了。

同时在政圌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佛教徒们开始了峨眉山全面扩张,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自有丰富的渠道资源广为传播这地儿有的是钱,钱多人傻,只要来就能有发展。

于是乎,全国上下就和改革初期的深圳一样,吸引了大批有志有理想的佛教徒们前往投资创业,一时间光头云集峨眉山。

说点具体的吧,在早期的运作下,外方僧人昌福、西掸、白水、灵玉、澄照、正性、大乘等和尚相继来到峨眉山(看看人家佛教干的,不仅知道都谁来了,谁干嘛都能找得到,唉!道家真可悲啊!),开始建寺供佛,这些都是建设者,可不是投资者,说白了都是来就地忽悠钱的。

在当时,一心只想崇佛的政圌府完全失去了理智,当时的巴蜀之地是只要你是光头,再加上个想法和规划,就能和政圌府谈,然后政圌府出点费用,再出面召集富足的巴蜀人民共同出资,你就能开始项目运作了,这点就和现在最早的中国房地产业一样。

在这样的的大环境下,一个个佛教新兴楼盘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清静的峨眉山上。

著名寺院楼盘如清音阁、华严寺、白水寺、灵岩寺、黑水寺,看到了吧,这些个鼎鼎大名的寺院都是这段时间内建的,由此可见这期间佛教的发展规模,要知道,之前可还真是无声无息啊,这才是真正的市场高手。


佛道之争“二”(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4)

峨眉山佛教在和尚们的积极投入下一片兴旺,在全国精英集体涌圌入的前提下,峨眉山终于迎来了对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巨匠级大师。

佛教历史上著名人物出现了:“慧通禅师”;

慧通禅师闻听峨眉山的发展,深感这对于全国佛教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难道是天意吗?),自行自会稽来蜀,积极参与到峨眉山佛教发展的潮流中。

历史上的慧通禅师并不见多少的记载,但是这位还真是值得峨眉山谨记的巨匠级人物,相比其他的僧众,我们的慧通禅师绝对是一位非同凡响的高僧,大师来到峨眉山后见到这里地域深广,山峦重复,钟灵毓秀,马上发现这是修建寺庙,宏扬佛教的好场所(这点他的先辈早就知道了,而且已经有无数个前辈开始运作了)。

了解到峨眉山的现状后,慧通禅师没有像其他的和尚一样积极的投入到扩建项目的运作筹划上,我们的慧通禅师不仅看到了发展趋势,而且直接规划和促进了发展,慧通禅师用现代的意义讲就是一个伟大的整体规划设计师。

慧通禅师在峨眉山佛教楼盘四处开花、百花齐放的时候,冷静的分析了整体楼盘布局,充分发挥了自己这方面的优势,对峨眉山的所有寺院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扩建。

要说这佛教就是了不起,关键时刻就一定有关键的人能站出来,而且大家都愿意听,这点同样印证了只有这样的团队整体发展,才能立足与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业。

德高望重的慧通禅师对峨眉山的寺庙楼盘进行整体梳理,当时的皇帝就是那个同样大名鼎鼎的唐僖宗,僖宗对他的这项举措极为赞赏,貌似之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过,估计这位唐僖宗听着这种整体建设规划非常的新鲜,马上给予了官方的支持。

在慧通禅师的努力下,峨眉山佛教整体提升了一个档次,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以一个统一形象面向全国招纳人才,慧通禅师也以身作则,全家齐上阵,他的妹妹慧续尼姑也来到峨眉山,到黑水寺做了住持(来了就当部门经理了,这在现在属于空降职业经理人,关键职位安排自己人才好办事,要不说这和尚们似乎天生都具备管理能力),慧续也有幸成为峨眉山最早的第一位女尼。

首先是官方的支持,其次是由慧通领衔的团队努力,不成功都难!峨眉山佛教初具规模,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基础。

同时,最最重要的是慧通禅师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人脉关系极广,通过他的运作,峨眉山佛教得到朝廷官方地皮报批和资金等等多项大力支持,而后利用官方支持的身份和个人魅力四处募化和发起民间集圌资。很快,慧通禅师就把之前少许混乱的峨眉山佛教楼盘规划为六大寺(这点很重要,之前峨眉山的几个寺庙基本是各干各的,打今儿起大家合伙一起干了)。

他的峨眉山佛教地产规划书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风水”,厉害吧!直到现在风水依然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有多悬,大家往下看。

慧通禅师认为峨眉山以山相属火,多遭回禄(这个非常准),于是:

改华严寺为归云阁;

改中峰寺为集云寺;

改牛心寺为卧云寺;

改普贤寺为白水寺;

改华藏寺为黑水寺。

看清楚了吧,以三云二水压抑火星,以壮大和保佑峨眉山佛教。够悬吧,说不好听的,道教的道士们搞不好直到今天都没出过这样的人才。

这东西听着我都觉得玄,但是我觉得貌似可信,因为我是中国人,你要和外国人甚至印度佛教的高僧讲这些,我坚信鬼才会理你,所以说佛教这个外来的宗教在本土化方面的进展是非常可怕的,这就是外来理论结合本土化思想的典范,实际上大师级的规划绝对牛,要搁现在最少也是国家主圌席级的私人顾问。唉!

说句题外话,不管你信不信,后来的峨眉山居然忘了大师的规划设计,把大师的理念忘光光,鬼使神差的这些寺名居然有都给改回来了,这之后的峨眉山就没逃过火灾这一劫,这是后话,咱们随后再讲。

当然,还不止一个牛人,唐代峨眉山来了很多当时著名的大师,大部分就不多说了,但是其中一个得说下:终南山和尚“澄观大师”。

看过我“五台山篇”的应该对这位大师不陌生吧,著名的《华严经》讲习大师,深受帝王公卿尊崇(所以说你讲经也好,传道也好,不能什么人都讲,那样不仅累,还没效果,就得找有用的人讲,这点我感觉和尚们好像个个都有天赋,很能识人),这位大师当时被官圌府尊为教授和尚。诏“镇国大师”称号。

唐宪宗赐他金印,封为“清国师”。穆宗、敬宗相继封为“大照国师”。文宗加封为“大统国师”。也就是著名的六帝禅师,几代赫赫有名的大国师,其实就是赵本山级的大忽悠。

大师云圌游名山,四处讲授《华严经》,当然都是地方政圌府财政出钱给那些有想法有理想的地方官们讲,听完了大师的课程就能有很多同学,就能通过这个渠道和朝廷的很多高官同学多少搭上点关系,升迁就指日可待了(这也就是当下我国流行的什么MBA圌课程效果是一样的,鬼才是去学习的,都是去混人混圈子的),当时,这位“澄观大师”很有背景。

“澄观大师”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来峨眉山“求见普贤”。

史书载:这个很有背景的和尚在峨眉山山上晋见中峰,南北朝拜大乘寺,再晋拜白水寺,拜汉建初殿,光相寺。朝唐建西坡寺,木皮殿、中心寺,清音阁,锡瓦殿等,香火兴旺,佛音趋胜。

这是有背景的澄观的峨眉山行程,有想法的旅行社设计峨眉山行程可以参考下。

以上这个记载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这个时候的峨眉山地产基本已经是佛教的一统天下了,妄图和平共处的道士们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历史再次告诉我们一山是不容二虎的,自以为可以容二虎的话那就是你傻,你傻的结果就是人家彻底把你打死,让你在之后的几千年再也没有翻盘之日。

峨眉山的道士们啊!真是不是你们傻,是和尚太狡猾吗?

这个“澄观大师”在峨眉山绝不是简单的晋见和参拜,他同样很有想法,看完了峨眉山佛教楼盘和规模后啥话没说,直接回长安了。

史载:返长安禀奏德宗获准,“强化五台山为文殊,峨眉山为普贤盛地地位”。

时年是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大家注意这个所谓强化的概念,利用最高政圌府关系出面彻底的、全面的给峨眉山定位了,并且干净利落的抹杀了道教最后一根活命的稻草。

要想混,去别地儿吧!也别什么第几第几洞天了,这地儿该我们的普贤大师当家了。

峨眉山佛教就在类似这样的几位大师级人物集体发挥下,一步步的走向了正轨,大师们各显其能,有搞公关的、有搞规划的,还有搞管理的,和尚们了不起!

佛教就是在这样的统一运作下,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模式,并以点代面彻底的击败了自以为是的道教,不仅仅是立足,而是一步步的挤兑走了道教,可怜的道士们在和尚们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开始一点一点的退出峨眉山,直到彻底丧失这个著名的、排名第七的洞天,回头只能在书上回忆一下当初的洞天是怎么繁荣的了,可怕的佛教!可怕的和尚!可悲的道士!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我们的传统宗教道教总结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巴蜀第四代割据王“乱世出英雄”(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5)

还是唐朝,唐朝的故事还没讲完,之说以还得说会到唐朝,主要还是因为唐朝造就了一个政治怪胎,就是我们之前说道的“节度使”这个职位。

纵观中国历史也就是唐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职位,这样的职位毋庸置疑会出现地方军阀,也就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随之而来的就是封圌建世袭制,逐渐政圌权就由中央转向了地方,唐朝的中央集圌权到了中后期基本是处于一个无序的态势。

唐僖宗,也就是和他的祖辈一样逃难巴蜀的皇帝,但是不同的是他的命运略好,逃亡了几年后回到长安又当上了皇上,不过这个皇帝当得比较窝火,得看各个地方政圌权大佬们的脸色,而且不是一个人的脸色,是很多人的脸色,当然脸色一旦不好看,比如当皇帝大人给脸不圌要圌脸的话就没有了所谓“贡品”,没人给钱了,这也就等于断了一方的财政收入,国家那么大,皇室那么多开销,要是没了各个地方财政的支持是很难维持的,所以说从这个唐僖宗开始唐朝之后的皇帝们说难听点就一直是“乞丐皇帝”。

唐僖宗在逃难的时候,搅局的黄巢同学忙着享受最高级别的享乐和封赏,压根就没想到各地方这帮子没种、没头脑的人还能闹出什么动静来,等我在长安乐呵够了再去收拾你们这帮子人,或是干脆给你们一纸文书,赶紧麻溜儿的向我表示忠心吧,我连唐朝皇帝都给揍跑了,你们些个小玩闹还不老老实实的。

但是,这些小玩闹还真不是皇帝这个怂包那么好糊弄的,之所以你能利索的干掉皇帝,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哥们儿几个坐山观虎斗,你的成功是建立在这老哥儿几个的拆台,黄巢这事没整明白,结果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唐朝的节度使怪胎在中央政圌权存在的时候就能图霸一方,事实证明在中央政圌权不存在的时候也能!这些各地的大佬们不买唐僖宗的帐,同样也不买什么黄巢、黑巢的帐,老圌子能不听唐政圌府的也能不听你什么大齐政圌府的,我的还是我的,你敢动我的我就和你拼命,这就是各地军阀的普遍心态。

当然,黄巢同学不白给,当了最高领导就得有个最高领导的“范儿”,主动下旨通知各地这些个“小喽啰”,你们的老大已经被我圌干的找不到了,你们要是上路的、识相的赶紧给我乖乖的,让我派人把你们都收编了,自以为是的黄巢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大齐政圌权的最高指示遭到各地军阀的一致抵抗和藐视(最重要的还是藐视),此时此刻,唐朝的各位节度使大员们从来没有这么心齐过,我们都是世袭的土皇帝,凭什么要听你这个土豹子的话,我们的祖辈都是大官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那种地呢!草根也想管理我们这些大腕,你丫穷疯了吧!

于是乎,各地节度使们开始紧急联络,开始分头组织抵抗运动,但是要抵抗就得有个统一指挥的,不然还是乱糟糟,最起码也得是个名义上的统一领导,正好,这个时候带着一群“二代”亡命天涯的唐僖宗已经确定到了巴蜀,消息传出后,各地军阀一致认为也不用找什么领导了,还是老领导吧,这傻不拉几的唐朝皇帝起码不敢惹我们,就他了!

于是各地纷纷上表,表示坚决支持中央打击反圌动派黄巢的政策,要人出人,要钱出钱,总之一句话:干掉这不知死活的草根混小子:黄巢。

这下,还真是出现了自从唐僖宗即位以来从没见过的全国上下一片积极的拥戴声,唐僖宗很感激,但是黄巢同学很杯具,没几天就被这帮子齐心合力的军阀联军率领的各地精锐给收拾了,事实证明,这帮家伙的队伍绝对比什么神策军强,老领导唐僖宗再次回到了皇帝的位置。

逃过难、受过苦的唐僖宗再回来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在逃亡途中唐僖宗深深的意识到没有自己直属的队伍是不行,当然就算有那些个看着威风凛凛的“二代神策军”实际上还是不靠谱的,还得找些个真正能干仗的。

但是问题是现在那些个真正能干仗的都在各地当节度使了,差一点的也都被各个节度使给干掉或是收编整合了,天下之大,还真是找不到几个能忠心愿意给这个倒霉皇帝卖命的强人。

唐僖宗要是真打还不得不靠那几个二代神策军,唐僖宗很无奈很郁闷,但是没郁闷几天唐僖宗就转忧为喜了,因为居然冒出来个主动愿意为自己卖命的人,而且这不是一个人,这厮居然还带来了一只能征惯战的队伍,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个人很忠心,很值得重用,问题是怎么重用呢?

唐僖宗对于这个问题想都没想,当然是我再回到长安当皇帝功成名就的时候给这厮封个节度使干干(看到了吧,这就是纠结唐朝中后期的一个怪圈,连皇帝都不能避免,这就又是一个割据的官,所以说唐朝的皇帝们骨子里都冒着咕嘟咕嘟的傻气)。

这厮虽然不识字,也就是个文盲,但是天生能打仗而且头脑灵活,这人就是我们下一篇的主要人物,又一个巴蜀之地的割据王:王建。


巴蜀第四代割据王“文盲”(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6)

“王建”;不是四川人,他是河南人,老家在许州(今河南舞阳县,平顶山人)。

王建在年轻的时候和汉朝皇帝刘邦一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间二流子,他还不如刘邦,刘邦还认识字,他连字都不认识,是个文盲二流子。

这二流子的名头是对于那些不务正业的人的统一称谓,可以这么叫的人有很多,比如流氓、混子、地痞等等,但相对于王建而言就等于是不务正业,在王建的家乡,他的主要工作应该就是种地,但是王建不种,所以他就是二流子。

王建倒不是什么流氓地痞,没地收保圌护圌费,不种地也得维持生活,王建有他自己的打算,立志从事屠宰行业,这个行业倒也是前景看好,只要昧着良心也能发展成上市公司,就如同现在的黑心行业老大“双汇”。

王建不杀猪,他宰牛,靠给人宰牛为生,不过那个年代光靠宰几头牛是无法生存的,一来牛比较少,而且这种资源一般还都得用来耕地干活;二来这个行业还没形成规模,没有固定屠宰场也没有冷藏设备,基本是现宰现吃,虽然吃的新鲜但是对于专业从事屠宰事业的人而言生活就很没有保障,无法扩大再生产,行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也严重的挫伤了立志于在这一行业发展的有志青年王建,所以王建被大家成为二流子。

迫于生计,王建这样的二流子就不得不找点计划外收入保证自己的日常支出,既然是屠宰业,那带个几把刀就很合法,身上有武器人胆就壮,王建宰不宰牛的时候就顺手偷驴子,而且还兼做冒着杀头的危险高利润行业:贩卖私盐。

私盐这活可是大买卖,要知道就算是在今天,“盐”这东西也是国家专控的,还有个专门的机构叫盐业局,里面养着一群光吃饭不干活的公务大圌爷,只准买圌官盐!不然这帮大圌爷谁养!私盐虽然便宜也不准买卖,买卖私盐就是走私,和贩毒一样,可见“盐”其实是个暴利行业,凡是利润比较高的都得国家把着,就算国家没把着也得给和国家关系密切的人把着,比如今天的两桶油、房地产等等。

王建同学的不务正业、吊儿郎当的作为在老家族人中很没地位,乡里乡亲的都看不起这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因他姓王,比较不幸居然排行第八,于是给他取了一个不雅的外号:贼王圌八。

这就是王建同学在家乡渡过了不幸的青年时代,唯一一点是经常宰牛练就了一身胆气再加上庖丁解牛的好功夫,这还算是收获,很多历史上的知名人士都是屠夫出身,比如张飞等人,当然这种收获必须得有机会才能体现出来。

时势造英雄,唐朝兴盛了几年,被各地瓜分了后又闹出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黄巢来,黄巢在干掉了唐朝二代正规军后,明确表示了要收编各地节度使大圌爷的时候,各地的军阀不干了,纷纷准备开始跟黄巢死磕,你干了皇帝那是你的事,要还想打我这一亩三分地的主意可就是我的事了。

这些家伙可不是什么二代,都是实打实的悍将,但是就算是悍将也得抓紧时间备战,多找几个小兵,那年头冷兵器打仗这事人越多就越好,就与王建在家乡实在是不好混了,无奈之下为了混口饭吃,王建加入了当地的地方武装,没有记载是谁的部队,估计是没多长时间领导就被圌干掉了。

很快,有了点从军经验的王建就又失业了,不过好在没过多久,正经的节度使秦宗权又面向社会重金招募勇士,他投奔了秦宗权,宰牛练胆儿、偷驴练精细、再加上贩过私盐那就是敢玩儿命的生计。

有胆识、有头脑、再加上敢玩命,很快王建就在军队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且因作战勇敢狡猾,在士兵中间有了一定的威望,居然还混成了一个小头目。

由此可见,还真不能小看身边的二流子啊,搞不好什么时候这种人就能一飞冲天。

唐僖宗在亡命天涯的时候,王建隶属于秦宗权部将杨复光。杨复光将其统率的部队分为八个都,每都一千人,而王建就是其中一个都的首领,称作都头。

这会的王建也算是有点小成就了,也不知道是犯了哪根筋,貌似一下就开了天眼了,鬼使神差的在杨复光等人忙着趁乱扩充地盘的时候,王建却带领另外四个都头,自作主张的千里迢迢跑到四川去护驾去了。

要是说之前王建纯凭运气的话,我只能说这一步单飞对王建而言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这应该不是运气,这家伙是同样二流子刘邦的灵魂附体。

王建和他部队的到来对落难的唐僖宗来讲,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这一帮子看着就比那些个混圌蛋二代强得多,这是真能打仗的!大喜过望的唐僖宗当即重赏了以王建为首的五个都头,把他们封为随军五都,直接从地方武装升级为中央直属部队“御林军”。

当然,还少不了最重要的一事,既然是中央直属部队就得有个中央的人统一管理,这时管理政务的是继当初的首席执行官高力士之后的又一个少了那玩意儿的首席执行官“田令孜”。

王建一众被分到了这个生理有缺陷的人手下,这个生理有缺陷的人一般都非常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就是说也想有个家,也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天生整不成怎办,那就多认几个干儿子吧。

所以一般太监只要混出人样来都在外面装模作样的找几个马子,也神头鬼脸自欺欺人的成个家,再认几个干儿子,一切都搞得事儿事儿的。

太监田令孜也一样,聪明的王建很快就发现了顶头上司的这个愿望,马上表现出了二流子的基本素质,主动认田令孜为父,从这儿以后王建就可以向所有二代一样为所欲为,还能大声告诉那些个倒霉鬼: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国法!我爸是太监!这样既时尚又给力的流行语了,一直没人待见的王建很愉悦,很有底气。


巴蜀第四代割据王“别小看文盲”(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7)

话说回来,长安这边风水轮流转,威风一时的黄巢同学乐极生悲,被各地风起云涌的势力合伙干掉了。

野心勃勃的黄巢挂了,还是原来名义上的政圌权就回来吧,继续当你的所谓皇帝吧,前提是别惹大家,惹了大家的话,那个大齐皇帝黄巢就是你的下场,我们能收拾一个黄巢也就能收拾一个唐僖宗,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唐僖宗被天下广大的节度使们请回来了。

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唐僖宗一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

流圌亡和动荡没让唐僖宗有什么大的长进,但是起码让他认清了一点,得有自己的部队,一直真正意义上的部队,有人有枪起码能保证自己不受欺负,没准儿还能恢复盛唐的中央集圌权统圌治,别的都是扯淡。

王建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机会,唐僖宗和他自认为的心腹田令孜一致认为王建这个人是可以重用的,不仅有二代们不具备的实战经验,而且还是太监的二代,根正苗红,幸圌运的王建很快就被任命为以二代为核心构建的神策军的主要将领,专门负责宫廷的警卫,一下升至禁卫军统领了。

但是还是那句话,唐初的政治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相当大的隐患,这个隐患一直困扰着唐朝的李氏子孙,直到他们全被圌干掉才彻底解脱。

唐僖宗很不幸开了个头,而且这才是刚开始,唐僖宗在长安待了四年,这四年他没干别的,就琢磨怎么把各地这些个土皇帝们干掉了,为此,他积极的组建自己的队伍,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势力增加话语权,另一方面还拉拢讨好了几个土皇帝节度使,不能都一棍子打死,这事得一个一个来。

但是所有的所有最后都会归结到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钱!”,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哪怕你是皇帝也白给,就算是新组建的嫡系部队中也是一样,以王建为首的一群兵痞其实就跟雇佣兵一样,谁给钱给谁干,既然钱这么重要,那就从搞钱开始吧。

唐僖宗经过了四年的准备,觉得自己不说比以前强大,起码有能力、有队伍可以壮胆了,唐僖宗决定开始动手揽财。

唐僖宗首先提出了中央要控制各地的盐税,各地的盐税这样的重要收入就别放在地方了,归中央统一管理吧,适当的时候也设立个盐业局,安排几个公务大圌爷在里面喝茶坐办公室。

关于这个盐税在之前就说过了,这在当时那怕是现在都是重头,现在之所以看着没那么重要了,主要是因为又出现了烟草、地产等等另一些个支柱型产业。

唐僖宗很狡猾,自己和几个节度使打哈哈,让手下的执行官去装黑脸,心腹田令孜被委以“国家盐业局筹备办主任”的重任。

这一手很有政治手腕儿,手下先出面去搞,万一搞不好,几个瞪眼不要命的家伙闹起来还有我,起码能收拾场子,不幸的是这事谋划的挺好,一开始运作就出问题了。

几个土皇帝平常和中央部委的官僚们吃吃喝喝的没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经济收入就马上翻脸不认了,以前是这些钱都是我的,我想给你多少就多少,这是我的权力,现在你想名正言顺的从我这里面捞去一大部分,然后赏我要点别的收入提成,天底下哪那么多好事啊,你当我是傻圌子。

大军阀王重荣第一个站出来不干了,随后几个土皇帝故伎重演、联合抵抗,这可不是一般的抵抗,写几个折子告告状,这会是真刀真枪的干,你不是有个什么神策军吗,别废话!来吧!咱们就战场上见真章吧。

话到这个份上大家就不用多废话了,干吧!我们的神策军也准备了好几年了,这回必须杀一儆百,新组建的神策军出手了。

不过,这会重新组建的神策军依然没能逃过他们先辈的传统(看来这名起的就有问题),几大军阀的军队久经沙场,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长安外围的神策军部队,长安再次被围,所不同的这会军阀们不是要推圌翻唐政圌府,他们只是坚决要求取消国家盐业局筹备办,同时干掉主任大坏蛋田令孜,要求仅此而已,至于糊涂皇帝唐僖宗,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可以保留的。

田令孜同学一看势头不对,关键时刻,谁能保证皇帝不舍车保帅啊,赶紧再次准备跑,往哪跑?问都不用问,还是巴蜀啊,那地儿既安全而且道熟,当然还是老路子,我自己不行还得拉着大旗“唐僖宗”一起跑(都是你让我圌干的,我跑路你也别想闲着),不幸的唐僖宗被掌控着兵权的田令孜带着再次走向了逃亡之路。

唐僖宗和田令孜这两难兄难弟在从凤翔(今陕西凤翔)逃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的路上,哥们儿两一致认为还得自己的队伍靠谱,王建这个一直跟着的军队头目被任命为清道使,专门负责保管皇权的象征:玉玺,这东西可是宝贝,甭管怎么乱,有这个就能给各个地方下文件,再乱也还是有地方听这个的,再说起码混顿饭搞个政务接待还是有保障的,同时王建还负责包括唐僖宗在内的皇室成员的安全。王建这时就算基本掌握了皇室军队的实权。

唐僖宗一行逃亡的路上没上回那么安生了,上回是黄巢个土包子没见过世面,进了花花世界脑子一晕没顾上追他,这回不同了,几个节度使当惯了封疆大吏,都是见过大世面的,而且都抱着不把田令孜干掉誓不罢休的劲头穷追猛打,有追兵还有堵截,一路穷追猛打。

唐僖宗一行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进入巴蜀的官道,大圌爷的!栈道也被这帮孙子们给烧着了,烧着了也得跑,冒着浓烟滚滚,王建同学就走在唐僖宗的前面为他牵马。

要说之前的王建还不学无术的话,现在的王建绝对今非昔比了,和太监干爹混了几天,这个政治头脑绝对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个关键时刻,他深知唐僖宗这面大旗不能到,真倒了,他这个皇家军队基本也就成了土圌匪了。

在王建的不断努力下,一行人好不容易到了安全地带,休息的时候,唐僖宗又惊又怕,疲惫之极打起了瞌睡,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睡在王建的大圌腿上。

一辈子经历了两次大规模逃亡的唐僖宗对王建这时的忠诚大为感动,流着热泪解下自己的御衣(已经连滚带爬的不成样子了)赐给了王建,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马甲,有了这个连周星星都不敢打他。

我们姑且不论王建的行为目的,只说他这种行为在当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特别是最高首领唐僖宗的高度认同。

随后,王建保护着唐僖宗逃到了兴元,基本算是安生点了。

一旦安生了就一定要开个总结会吧,就我们为什么二次进川,要是旅游也行,故地重游也算,但问题就是和上次一样还是逃难,这就得总结,就得有人站出来负责任,结果首席执政官田令孜怕总裁唐僖宗追究这次战乱的责任,就主动提出到他的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幕中监军,顺便保证唐僖宗在巴蜀的接待和做些反攻的准备。

要说这田令孜也比较牛,说走就走,唐僖宗也没办法,走就走吧,任命另一个太监杨复恭取代了田令孜军容使的职务。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的杨复恭认为,王建是田令孜的党羽,这不废话吗?王建一直大叫着“我爸是太监”(这点和现在的李启铭一样给力),自然容他不下,就将王建派到壁州作刺史,这个派遣我觉得很奇怪,你要是觉得有问题直圌接圌干掉,又再派出去这不是放虎归山嘛。

看着拿着主意的哥们儿貌似没什么头脑,但是结果还真不是,我查了下这个壁州,这个壁州是现在的通江,当时那个地方基本是个不毛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媲美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鹅城,是个天高皇帝远,土圌匪和地方势力横行的地方,外派来的官僚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被当地人给收拾了。

王建之前保驾的行为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舆论认同,这时要把他干掉肯定会有很多的意见,派到这样的地方就是为了借刀杀人,明升暗降的阴招。所以说这个太监群体在唐朝还真是不简单,招数是好招数,但不幸的是王建还真成了“让子弹飞”电影的主角“张麻子:姜文”。

壁州,今天的通江,一个多民圌族杂居地,一向难以管理。

我们当初的二流子王建到了壁州后,很快就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收编了当地一个叫溪洞的部落,这个溪洞部落比较野(比黄四郎还野),也就是说比较彪悍而且不太服管。

但是这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部落,一贯的不服从管理就是因为他们太强大,基本上谁去当地方官都没什么好结果,但是奇怪的是王建居然和他们混成了一团,并且得到了部落的大力支持,居然以溪洞子弟为核心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

这八千人就成了王建最核心最铁的精锐队伍,有自己的队伍再加上部落的支持,王建居然在壁州站稳了脚跟。

现在,兵强马壮的王建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我王建只能当个小官或是刺史,为什么我总得被人使唤来使唤去去,之前忠心耿耿的跟着唐僖宗混了半天不还是这个结果,看来凡事还得靠自己,我也得当个节度使,我也得霸着一方土地当个土皇帝。

有了这个念头很快王大人很快就付诸行动了,首先就得扩大势力,赶紧抢地盘才是硬道理。王建率军攻占了附近的阆州(今阆中)和利川(今广元),八千子弟兵很给力,王建很快便据有了川北的大部分土地,就此挖到了他事业的第一桶金。

巴蜀第四代割据王“越整越大”(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8)

王建在川北一带混的风生水起,但也仅仅是川北,说白了,还是一穷二白的地方。

而当时富庶的四川还是在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二人掌控之下,陈敬瑄(这厮就是之前田令孜逃奔的弟弟)对王建在川北的崛起很不放心,根据多年的政治经验,他隐隐觉得这是个巨大的隐患,这人很有点头脑,但是逃难过来的他哥田令孜却满不在乎,说:“王圌八不过是我的义子,一向都听我的,我只要写封信给他,他就会前来投奔。”这个太监果然是下边没了啊,还真不想后续的事。

果不其然,王建接到田令孜的信后,大喜过望,不过这可不象太监田令孜想的那么简单,现在的王建已经不再是那个之前头脑简单的王建了,在川北的成功早就让王建自信心空前爆棚,一心就想着找个机会再次扩大根据地。

但王建这个愿望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各地的割据势力都非常的强大,王建毕竟底子薄,欺负个把小刺史还行,还真不敢直接跟各位节度使老大们公开翻脸抢地盘,这可好,田令孜给了个机会,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带着兵可以进入向往已久的、富庶的巴蜀之地了。

太监的书信对王建而言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大喜过望的王建反应很快,马上带了一支两千人组成的精锐队伍准备前往成都。

王建还没抵达成都,陈敬瑄手下的一位谋士就劝告他,认为王建是一个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夺取他人的土地,等到他来了,必然不安心,对你一定不利。

陈敬瑄有点害怕了,这回没和太监哥哥商量,直接派人告诉王建,你还待在壁州吧,不必再来成都了,我们这在议议。

欢欣鼓舞、收拾行装就等出发的王建对陈敬瑄的出尔反尔十分恼怒,你个鳖孙,真当老圌子是太监儿子啊,哪说哪了的,想咋使唤就咋使唤,少和我来这套,我也不和你藏着掖着了,动手吧,反正你们也知道了我来这是干吗的。

恼怒的王建还真是不白给,一举攻占了成都北面的门户汉州(今广汉),并邀约东川的顾彦朗一同进攻成都。

当时,这些个节度使都是谁也不服谁,都等着一有机会都想着灭了对方,顾彦朗也没废话当即答应了王建,出兵共同讨圌伐陈敬瑄。

两人一起动手,一路顺风就干到了成都了,胜利指日可待了,但是到了这地就有点麻烦啦,因为自打中原开始动荡起,成都就很安生,安生的陈敬瑄也没干别的,就修城墙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搞得成都城墙不仅高而且厚,绝对不豆圌腐圌渣!城墙修好了还是有钱没地儿花,就多储备点粮草吧,没准儿哪天皇上和二代们还得跑过来。

这下好,皇上没来,二代没来,王建、顾彦朗联军倒是来了,好在准备充分,甭管谁来,我们这儿都招呼!陈敬瑄据城死守,联军还真没什么办法。

王建和顾彦朗组成的联军久攻成都不下,久攻不下这内部就容易出问题,联军另一个头子顾彦朗看到王建军队如圌狼圌似圌虎,担心真攻下成都后对自己不利,最早的巴国蜀国的例子明摆着哩,顾彦朗也有点心虚。

心虚顾彦朗找到王建说: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用兵的人如果不能用天子的名义,大家就不容易团结。我们不如向皇帝奏报陈敬瑄的罪行,让朝廷另派大臣来统帅,我们一同辅佐他,那样或许能有所收获。话是这么说,其实主要还是担心王建得手后,转手收拾自己,让中央派个人来多少能制约下,而且据说王建还是比较敬畏中央的。

王建自然没话说,爱谁来谁来,老圌子现在手里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再也不是不是当初了,谁来都得听我的,不听我就动手。

朝廷得到王建和顾彦朗的奏报后,心想也别费事了(本来也管不了),干脆直接宣布免去陈敬瑄的职务,另派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

说实话,这个任命比较滑稽,当时的节度使是个什么职位?全国上下的节度使基本都是世袭制,朝廷算老几,而且任命的基本到到任没几天都得被灭。

果然,这个韦昭度心惊胆战来了,别说王建等人了,连困兽犹斗的陈敬瑄都不吊你,该干嘛干嘛去吧,拒绝交出兵权,大员韦昭度除了干瞪眼,还是干瞪眼。

说话没人理的韦昭度穷极无聊,只能在王建的队伍里混饭耗着。没几天,新晋大佬王建就觉得这个从朝廷来的宰相在身边不仅帮不上忙,还多了个早请示晚汇报的大圌爷,私下里就劝韦昭度说,您老还是回长安去辅佐皇上办大事吧,对付陈敬瑄这混小子的小事,交给我就行了。

韦昭度也是个老油条,见惯了大世面,深知这个年头手里没兵就什么都白搭,以往被各个节度使大圌爷们撵的没地儿待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千辛万苦的好不容易自己可能也熬到能干个节度使了,这种美差真是不忍心放弃啊,心里是又害怕又想要,十分的矛盾,一直犹豫不决。

你这犹豫不决的没啥,可王建那边很着急啊,对这种磨洋工的人王建很生气,王建这人比较滑稽,生气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当年宰牛一样(到底还是屠户出身),直接派士兵把韦昭度手下的一个小官员绑到军营里,当着他的面,活活割下他身上的肉给吃了。

可以想象,这么血淋淋的事件对于韦昭度这样的文官来说会有多恐怖,这也太暴力、太血腥了。

这还不算完,不圌要圌脸的王建还跑到韦昭度那里去哭诉,说是他的士兵们太饿了,所以要吃人肉,他也管束不了。

韦昭度一生都在高度文明的长安城混事,哪里见过这种血腥场面,吓得马上把西川节度使的印信全交给王建,你自己看着办吧,麻儿溜回长安去了。

这下王建乐呵大了,这个节度使的印信也归了我了,这就等于是中央政圌府的正式任命,我终于也混到节度使了,王建兴奋的睡觉都能乐醒。

王建很聪明,既然节度使的位置都是我的了,那我就不着急了,成都不是难打吗,我的任命可是整个西川节度使,也就是说整个西川都归我了,先别成都了,我先把整个西川收拾了吧。

王建命人拿着印信盖个公章就在西川其他地区攻城掠地、收编整合,很快,在王建的威逼下成都周围的资州(今资阳)、简州(今简阳)、嘉州(今乐山)等地均先后表示归顺。

不知道这是王建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人给他的谋划,左右这种包围城市的打法从战略角度而言非常高明,围而不打,周边全部收拾后剩一孤城,困也困死你,看你投降不投降。

王建过得很舒坦,基本上西川都是他的了,吃也有是喝也有,至于成都城,只需要隔三岔五的去看看就行了,反正你们也跑不了。但是城里的人可不这样想,城里的人很急,陈敬瑄这会是恨死了太监哥哥田令孜,没办法,这事还得你去给我处理,大圌爷的!这贼王圌八都是你给招来的。

无奈的田令孜站在成都城头向王建高喊:我与你相交甚厚,你为何相逼到这种地步呢?

王建在城下的回答说:我与你确实有父子之情,我哪里会忘记呢?然而我受天子的旨意,讨圌伐不肯听从朝廷命令的人,又岂能不尽心尽力?

这种胡扯话是个傻圌子都能听出来,当然包括陈敬瑄和田令孜,但是确实又没办法,田令孜感觉自己多少也算是王建的义父,再怎样自己也应该没事,不断地劝解陈敬瑄投降算了,陈敬瑄无可奈何的的听从了田令孜的意见:开城投降。

投降的结果是:

王建成了彻彻底底的西川老大,这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陈敬瑄被王建迁往雅州(今雅安),随后派人将其处死;

田令孜这个太监老爹,王建觉得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让他做了几天短期有名无实的监军之后,找个机会把他关在牢房里活活饿死了。每每看到这里我都想说句“该!”。


巴蜀第四代割据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9)

基本控制了整个西川的王建并不满足,他决心把他的蛋糕做得更大。

当时的唐政圌府,一生颠沛流离的倒霉皇上唐僖宗已经挂了,名义上的中央政圌权头目是唐昭宗。

整个中国的政局只能说没有最乱,只有更乱,各地的节度使们互相攻略,名义上的唐政圌府已经对局势彻底失去了控制,但这并不是完全的混乱,各地节度使也在纷乱中形成了两个对立阵营。

一方是以黄巢曾经的小弟朱温为代表的草根派,另一方是以李茂贞为首的世袭贵圌族派,两派不仅相互争斗,而且还都为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而互掐,谁都知道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古话。

两方势力均衡,都在当时雄霸一方,仅仅是西川的王建势力根本就无法和朱温、李茂贞这样代表一个阶层的著名人士相提并论。王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采用了非常狡猾的两面讨好的政策,再次表现了当年为讨好唐僖宗和田令孜的没脸没皮劲头:

他对朱温大骂李茂贞,我们都是草根,是一伙的,我见天的就是看不惯这帮子自以为是的二代,简直就是不把狗圌日的宰了吃了就不是人;

而对李茂贞则表示,只要你动手,我绝对不手软,咱们一起干掉朱温这个两面三刀的小人。

而事实上,狡猾的王建趁着朱温和李茂贞掐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偷摸的一点一点的夺得了今天的陕西和湖北的大片土地。王建的地盘在一点一点的积累变大,势力在一点一点的变强。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也就是唐朝灭亡之前的第四个年头,无可奈何也全无办法的唐昭宗下令封王建为蜀王,怎么着也得留点余地啊,万一这边不灵了还想着能和老祖圌宗一样,逃到巴蜀之地啊,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就等于承认了王建在整个东川和西川的合法地位。

公元907年,一天天做大的朱温终于忍不住了,宣布废掉唐昭宗,自立为帝,建圌国号梁,史称后梁,这是五代中的第一个王朝。

至此,牛哄哄的唐政圌府在苟圌延圌残圌喘了多年后终于正式挂了,从此,李氏家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唐政圌府算是挂了,不过混乱依旧,几位中原的大圌爷在互相干了很多年后忽然发现,西南竟然无声无息的冒出了这么大势力的王建,这个时候没人在敢小看他了。

朱温称帝后,马上派使者前往成都,要求王建拥戴他。王建没有答应,反而做出义愤填膺的样子,下令传檄四方,宣布讨圌伐朱温,老圌子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穷小子了,凭什么听你的啊,听你的还不如听那个窝囊废唐政圌府哩,王建坚决要求恢复窝囊废唐朝。

当然,王建的号召也没什么人理,闹了半天挺没劲的,干脆在朱温称帝仅5个月后,王建也在成都称帝,建圌国号蜀。

从乡间的流氓到割据的皇帝,王建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估计这会他最想唱的就是“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要是再给他几十年没准儿还真能再出个流氓皇帝刘邦一样的人物来。

从王建发迹历程中的诸种表现看,要想有作为就得狡诈、就得多变、就得学会投机等等,真是集阴险狡诈于一身。

要不中国有本书叫厚黑学,这里面先不说是不是真有什么大有智慧,只说厚黑学能出书、而且还能成为一门学说这事我就觉得是我们中华文明民圌族的耻辱。而且纵观中国历史,政界、商界知名人士只要不是天生的二代,都充满了这种本性,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而且自从出了个混圌蛋皇帝唐太宗后,中国的史官也不向以前那么有骨气了,只是很多丑事、坏事、龌龊事大家不知道罢了。

客观的说,王建作为前蜀王国的开国之君,政治方面还是体现了一个人君的风范,在他执政的10多年里,前蜀王国基本处于太平局面。在著名时代“五代十国”中,他的蜀国的地盘仅次于南唐和吴,位列第三。

成功人士王建虽然目不识丁,但对文化人相当礼遇。所以说成功不是偶然的,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这是句名言!

在唐朝灭亡期间,中原实在是太混乱了,不少唐朝旧臣和中原的文化人纷纷入蜀躲避战乱,王建对这些读书人大多予以重用。

王建手下的一个将军认为王建对文化人好得有点过分,王建批评他说:“你们这些人见过什么世面?以前我在神策军中,负责宫门的守卫,亲眼看到皇帝半夜还召见翰林学士,相处得比朋友还要亲密无间,根本不是对待将相时的态度可以相提并论的。我现在这样对待他们,哪里能说过分呢?”

王建对待文人的友好态度,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原来的唐朝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投奔到他的旗下。

王建其人不仅重视读书人,而且还这样的教育子女,不过好像很不成功,经过他教育后的子女居然都成了书呆圌子,这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二流子后代居然成了书呆圌子,关于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历史上在五代十国那种群雄争霸的战乱时代,政治能力不能说没用,但至少用处不大,枪杆子才是硬道理,军队的强大是一个政圌权能否存在和延续的关键。

王建在这点上和之前的刘备不同,很重视发展骑兵,利用与吐蕃相邻的机会,不断购进马匹。谁都知道冷兵器时代的骑兵的优势,其杀伤力的强大好比今天的装甲部队。也基于王建的军旅生涯和不断努力,当时的蜀军战斗力一直很强,但在政圌权稳定之后除非迫不得已,王建很少对外用兵,而是与民休息,发展农桑。

这样,当中原地区陷入连绵不断的战争硝烟时,只有远离兵火的四川,还在一片安宁与祥和中走着自己的路。

王建绝对是个流氓加文盲,但是凭借自己的狡黠和能力雄霸一方,我们只能把他的能力归于天授,但是天授一般只能授给一个人,这好运气在王建身上基本就用完了。

之后,王建的儿子蜀国皇帝王衍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王衍原名王宗衍,在王建众多的儿子中排行十一,原本没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但由于王建的长子,也就是王衍的长兄早逝,王建必须重新选定一个儿子继承大位。

王衍之所以能得到命运女神的垂青,并不是他有什么才华和能力,而是得益于另外一些因素:其一,王衍长的像三国时的刘备,就是和大猩猩一样,双手过膝,大耳圌垂肩;其二,更重要的一点,王衍的生圌母徐妃是王建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如此一来,王衍很顺利地成了前蜀王国的接班人。

出身流氓世家的王衍一点也不流氓,反而是一个十足的浪漫文人。

王衍对文学的雅好,与他父亲王建的大字不识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考究父子两人的历史功过,文盲父亲开创了一个小王国,大学者儿子却成了亡圌国之君,读书到底有用没用还真是不好说。

王建为了维护自己尊重知识的名声,收罗了很多大名鼎鼎的文人和知识分子,但是同样也收罗了很多长安跑出来的二代们,这些个二代是个什么货色大家都知道的(这点古往今来都一样),唐就是毁在他们手里的,现在这帮子二代基本都到了蜀国了,围绕在新晋二代的王衍身边,大家一起混二代了。

王衍热爱文学,词写得很牛,名传千史:

“辉辉赤赤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写的不赖吧。

王衍曾经把他喜欢的艳词200首编为一册,名叫《烟花集》,听听这书的名字大家就能知道这孙子有多孙子了。

不仅填词谱曲,王衍就如同所有的二代一样,热爱生活!他发明了一种叫“流星辇”的大车,很牛很华丽,据说很奢侈,我没见到就不多说了。左右二代们都很会享受,这是自古的遗传。

不过话说回来,你在这天圌府之国享受,中原那边的人家可没享受,那边还正打得要命哩,而且是越打越牛,几乎个个都很牛。

公元924年,另一个朝代“后唐”看中了四川这块肥地,派大将郭崇韬率兵集结在秦岭以北,准备收拾这帮子二代,这时,蜀中以王衍为首的二代们仍然一无所知,正打算前往汉中一带游山玩水。

玩是没玩成,人家直接打过来了,王衍很怂,一路败北,直到人家包围了成都,也没废话,干脆利索的投降了事!

从后唐军队南下到王衍投降,时间仅70天。70天,高速公路也得这个速度吧,二代们效率确实很高!

公元925年春天,后唐军队把王衍和他的所有二代家族统统打进囚车,沿着巴蜀的官道往北方押送,还真是风水轮流转啊,当年他爹就是沿着这条路一路杀进了巴蜀的。

当囚车到达陕西秦川驿时,后唐政圌府方面越来越觉得这事挺没劲的,打你们才用了70天,送你们还得搭上多少天,太费劲了。得了!懒得管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押解的大兵们自己看着办吧。

一群如圌狼圌似圌虎的士兵自然没的说,王衍和他的全体家族成员被押解的士兵全体就地解决了,男的咔嚓,女的充军。

是年,王衍刚刚25岁,放在今天,绝对是还开着豪车满大街喊: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双江圌的纯二代哩。

巴蜀第五代割据王“老孟的阴谋”(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40)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从朱温的后梁开始,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短命王朝依次登场,史称五代。

这说到底还是唐遗留下来的祸根,大家都是实力雄厚的节度使,个顶个的牛,谁都不服谁,你能打我也不是善茬,往往都是谁也没干过谁,你那边出个牛人我就不和你计较,我就顺着你,但牛人不可能一直活着吧,往往是牛人一挂,牛人的儿子登场马上就得乱一阵,所以基本每个朝代也就开朝皇帝的那几年(牛人当道的那几年)还算稳定,一轮到二代登场就一切从头来。

中原混乱,历届中央政圌权(也没什么统一政圌权了)都无法顾及偏远地区,当时的江南、巴蜀、江西等等比较偏远的地区就风起云涌起一堆小国:

南越、南唐、吴越、前蜀和后蜀等10个地方割据政圌权如同星星一样环绕在中原朝廷周围,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圌权更迭最频繁的年代,没有之一,这还和之前的“五胡乱华”不一样,这回是自己和自己瞎干,当然自己和自己干的筋疲力尽了自然就有外人来收拾这帮子败家子,这是后话,我们之后再交代。

五代十国的十个小王国中,前蜀、后蜀都前后统圌治过巴蜀及其周边地区。王建创建的就称为前蜀,王建挂了后儿子不争气,没几天就被中原的后唐给灭了。

后唐的“郭崇韬”进攻成都,这个我们之前讲过了,这个郭崇韬占了成都后,多少有点跋扈(这个还是和盘踞在蜀的唐的二代们有点关系,环境能改变人啊)。

不过,郭崇韬还真没什么跋扈的的资本,巴蜀军民对他也很不感冒,没几天就被后唐皇帝庄宗的儿子给杀了,不过郭崇韬在进攻成都之前就向庄宗举荐了老朋友“孟知祥”,说这个人可以当西川节度使,可别以为这个郭崇韬有多么的高风亮节,完全是因为郭崇韬之所以有今天全是这个孟知祥举荐的,也算是知恩图报吧。

孟知祥: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人,因战功而颇得后唐庄宗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的器重。

在五代十国那会,文臣基本没什么出头之日,那就是个武力解决一切问题的年代。比如这个李存勖就经常带兵作战,而且往往自己亲自拎着长矛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很有点电影大片“魔戒”中各位大佬作战的风格。

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任命孟知祥为中门使,鬼使神差的孟知祥居然不干,确实不是因为官小,实在是庄宗李存勖这人不好打交道。

后来的庄宗李存勖可谓是少年得志,一生戎马,杀人无数,是历史上少有的超级战将级皇帝,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经常性的喜怒无常,可能跟长期从事玩命运动有关,之前的好几个中门使都因为不知道那句话说得不对就被这位大圌爷一刀给咔嚓了,非常利索。

老奸巨猾的孟知祥深知厉害关系,致死不干,李存勖见孟知祥执意不从,干脆就要求孟知祥再推荐一个人代替他,孟知祥很孙子的便推荐了郭崇韬,结果很不幸,这个郭崇韬还是不知道那句话没说对,被庄宗的儿子给咔嚓了,不过幸好郭崇韬比较憨,没看出老油条孟知祥的诡计,还真把这孙子当成了知己对待,看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只专一门啊,打仗行,搞政治也得行,孟知祥这老油条装孙子就装得很孙子!很牛!

说实话巴蜀之地要是还在王建手里还真是不好收复,但是在王衍手里还真是谁都能收拾,所以说不论是狡猾的老孟也好,倒霉鬼郭崇韬也好,基本都能收拾了,这还真是那句俗话,不在于你的实力有多强大,而在于你的对手有多怂。

貌似强大的巴蜀政圌权迅速崩圌盘是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包括狡猾的老孟,当然这里面最不能接受的还是王氏父子在巴蜀各地的政圌府官吏们,大家还都没缓过神来的功夫已经变天了,原来还都是直属中央的官员,一夜之间成了地方官员了,整体降了一级。

巴蜀地区很多人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事再怎么说也应该给我们大家一个讨价还价的时间吧,既然没机会了,那我们就自己创造机会吧,给新政圌府找点麻烦,前提是一定只是限于麻烦啊,只要新政圌府给点好处就成,见好就收。

我们的巴蜀之地很多地方官都打定了这个主意,开始没事找事的在各地制造些事端和动圌乱,反正就是不消停。特别是在倒霉鬼郭崇韬被咔嚓了之后,整个巴蜀之地基本就处于一个三圌不管地步,整个一无政圌府状态。

按说这个时候要么有个政治手段超强的人来整合局面,这个老孟比较适合,要么有个能打的人来强行收拾,这个倒霉鬼郭崇韬倒是比较合适;但是后者已经被算计了,目前就只剩下狡猾的老孟了。

混乱总有人去收拾场子,庄宗同学再次想到了孟知祥,这样的好事降临,狡猾的孟知祥这次没再装孙子,直接接受了任命带兵去了,他也知道远离了中央政圌权去当封疆大吏前景是一片光明。事情的发展和孟知祥预料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