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辽⾦古城遗址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辽⾦古城遗址 节选⾃《乌兰察布史》
乌兰察布地区发现有辽⾦辽朝时期古城址10多座,辽⾦时期古墓葬20多座。五代时期墓葬2座,辽⾦时期村落遗址在全市⼤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淤泥滩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麦胡图镇淤泥滩村城⼘⼦,紧靠岱海东北边缘。古城为长⽅形,东西504⽶,南北323⽶。四⾯城墙,中间开门,各门均有瓮城,四周有⾓楼遗迹。古城中遗物有黄⽩⾊铁锈花粗釉瓷⽚,反⾯布纹素⽡及沟纹砖,发现有三彩碟、酱釉鸡腿瓶、瓷狗等,出⼟有⼈形陶砚、铁犁铧和⼤定通宝、皇宋通宝、咸平元宝等古钱币。被专家考定为辽朝时宣德县和⾦朝时宣宁县县城古城遗址,直到元朝时继续沿袭,仍为宣宁县县城。
马莲滩古城遗址,位于凉城县六苏⽊镇马莲滩和胜庄西北约500⽶处。古城为长⽅形,东西长约370⽶,南北宽约300⽶。出⼟⽂物有⽯磨盘、车架⼦、铜流星、铁⼑及治平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和元宝、元符通宝等北宋钱币。古城内定窑⽩瓷⽚较多,存有⽯柱基础及砖、⽡⽚很多。距古城西南约1公⾥有凸出地⾯的⾼⼤⼟堆,可能是与古城有关的古墓群,发现有鎏⾦帽饰及铜带钩等殉葬品。属于辽朝什么城址,待考。
芦家营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芦家营村1.5公⾥处。古城有曾被洪⽔及泥⼟掩埋的痕迹,城墙遗迹不明显。城内出⼟了⼤量的辽朝典型的粗绳纹青砖,还出⼟⽩瓷⼤罐,属宋朝时的粗瓷罐,和辽属于同⼀个时期。在古城周围发现有辽代窖藏⼀处,藏有完整的餐具17件,具有少数民族特⾊。铜釜、铜勺、铜筷制作精美,铜勺⼤⼩成套,推测⾮王爷不可使⽤,经专家鉴定是典型的辽朝时期制品。该古城为辽朝时期的古城遗址,有的历史学者推断该城址为五代时的长青镇,辽朝升为长青县的县城遗址,但多数历史专家认为长青镇遗址应在明长城以南,治今⼭西阳⾼县⽩登镇。
⼟城⼦古城遗址,位于商都县城东北10公⾥处的西坊⼦境内。古城⾯积30万平⽅⽶,西⾼东低依势筑成,城墙为⼟质夯筑,底宽9⽶,每隔50⽶筑马⾯1个,设南北两个城门,城西有庙址⼀处。城内有隆起的⼟堆,应是倒塌的建筑物。经打探,⽂化层达20—100厘⽶,根据出⼟⽂物判定该古城为辽朝时期古城遗址。
⼤⼟城⼦古城遗址,位于商都县西井⼦乡驻地东南10公⾥处。建筑⾯积为56万平⽅⽶,该古城四周城墙清晰可见,城墙仅残⾼1—1.5⽶,在城西北⾓4⽶深处留下了灰堆,城西1.5⽶深处发现⽔井和井台。⽂物考古部门推断为辽⾦时期古城遗址。此外在商都县的四台坊⼦乡公主城、⼗⼋顷⼩城⼦、⼤拉⼦乡⼟城⼦、⼆道洼乡⼤围⼦、⼋股地乡古城⼦也分别发现有辽、⾦时期古城遗址,元朝继续延⽤。
⼤⼟城古城遗址,位于察右前旗煤窑乡⼤⼟城村。城池座北向南,呈长⽅形,东西720⽶,南北821⽶。北城墙和东城墙较为完整,北城墙上有6个马⾯,东城上有2个马⾯,城门设在东、西两墙墙体偏南部位,东西两个城门对称,均宽为22⽶。全城有⾓楼4个。东北城墙残⾼2.5⽶,宽24⽶;西城墙残长23⽶,宽11⽶;北城墙夯层共22层,最厚层8—12厘⽶。从整个城墙的马⾯看,马⾯的中距不等。城的偏西南有⼀处长50⽶,宽25⽶的房屋基础,城内其他处均未发现古建筑基础及遗物。据⽂物考古部门推断为⾦朝时期的古城遗址。
台基庙城⼘⼦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台基庙乡1公⾥处的城⼘⼦。城周约4⾥,呈正⽅形。东城墙遗迹明显,残⾼1⽶,城内现已成为农⽥。古城背坡⾯川,后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古城内出⼟⽂物有⾦代铜镜、⿊釉瓷罐和⾦朝古钱币等,在古城南的农⽥中出⼟了⾦朝“承安宝货⼀两半”银锭⼀个,属银币中的珍品,为国家⼀级⽂物,被中国⼈民银⾏古钱币博物馆征集收藏。该古城出⼟的⽂物属⾦朝的占三分之⼆,属元朝的占三分之⼀。据⽂物考古部门考定为⾦朝的威宁县县城遗址,是在⾦初新城镇的基础上扩建⽽成,属抚州,为元朝时所沿⽤。
城圪塔古城遗址,位于兴和县北部五⼀乡北15公⾥处的⼤圪塔村,距该村西北1公⾥。城迹可辨,城中有⾦朝时的碑碣,已遗失,为⾦朝时期的古城遗址。
关于辽⾦时期的村落遗址,遍布乌兰察布市境内⼤部分地区。特别是在2008年1⽉,内蒙古⽂物考古研究所对凉城县古城梁村和半坡村附近两处辽⾦时期村落遗址进⾏发掘中,清理房址4处、灰坑47处、⽔井1座,发掘⾯积2400多平⽅⽶。出⼟遗物中,陶器多为辽⾦时期器物,包括瓮、罐、盆、碗等;瓷器种类繁多,窑⼝有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河南钧窑和本地产粗瓷;还出⼟了⽯器、⾻器、铁器、筒⽡、板⽡、⽡当等⼤量建筑构件以及马、⽜、⽺、猪、狗等动物⾻骼。可见辽⾦时期该地区⼿⼯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榆树湾村落遗址,位于集宁区马莲渠乡榆树湾,发现于1996年5⽉。遗址北依⼭丘,东、南、西三⾯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北⾼南低。遗址东西宽100⽶,南北长200⽶。在遗址内考古⼯作者清理灰坑遗迹8个,其平⾯多为圆形,个别为不规则形,遗址地层由表⼟向下分三层,厚约80—100厘⽶。出⼟⽂物有陶器、瓷器、少量古钱币、铁器和⽯器。其时代特征⽐较明显,与北⽅辽、⾦时期多数遗址出⼟⽂物相同相近。⽽钱币以北宋“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元丰通宝”为主。⽂物考古部门推断为辽朝晚期⾄⾦朝早期的村落遗址。
⽯门⼝村落遗址,位于察右后旗⽯门⼝乡杨上⼭村南的坡地上,1999年3⽉30⽇⽂物普查时发现,同年7⽉进⾏发掘。遗址总⾯积6000平⽅⽶,发掘⾯积270平⽅⽶。遗迹主要是灰坑,共发现28座,另有灰沟1条。灰坑内主要是草⽊灰烬和烧焦的动物⾻胳。在灰坑南部出⼟有陶、瓷、⾻、铜、铁器和少量的玻璃类装饰品。其中瓷器数量较多,以粗⽩瓷为主,⿊釉、⾖青釉器具次之,定窑瓷器和⼭西霍州窑瓷器较少。可复原成器物的有37件,包括碗、盘、盏、罐、器盖、钵、碟7种。出⼟的陶器数量仅次于瓷器,特别是陶⽚数量较多。陶器均为泥质灰陶,以素⾯为主,少量有弦纹,器形有罐、盆、纺轮和陶算等,共计16件。另外还有铁环、铁钉3件,有⾻梳、⾻簪、⾻制长把刷各1件,有铜簪2个,⽿环1件,钱币16枚,均为北宋钱币。从发掘情况分析,⽯门⼝村落遗址⾯积较⼤,各种遗迹、遗物较为丰富;⽽遗址⽂化堆积较薄,具此推断⼈类活动的年代较短。经⽂物考古部门认定为⾦朝晚期的村落遗址。
从辽⾦时期的古城遗址和村落遗址可反映出当时采取“因俗⽽治”的政策,在城镇的周围主要发展农业,城镇中设⽴作坊,发展⼿⼯业和商业。另在今丰镇市内⼩元⼭侧,于1115年(天庆五年)建有⼩祠(⾦龙⼤王祠)⼀座,更说明其时宗教的存在,同时体现了建筑业发展⽔平的提⾼。
乌兰察布市境内发掘⼤型辽⾦时期古墓葬有:
⽔泉五代墓,位于凉城县永兴镇⽔泉村西约1公⾥的蒙古哈达⼭南坡的林地内。2008年5—8⽉,内蒙古⽂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五代时期两座墓葬。两座墓葬东西并排分布,墓向均向北,墓道平⾯呈前宽后窄的梯形,斜壁,两墓葬式均为仰⾝直肢葬,⼫⾻保存极为完好。根据墓葬结构、随葬品形制以及⼈⾻性别鉴定,推测应为夫妻异⽳合葬墓。其中⼥性墓分布于东侧,随葬品有陶罐、铁輨、铁剪、长柄灯、银⼿镯、银⽿环、玛瑙坠、玛瑙管、玛瑙珠等20余件;并且在墓道填⼟中殉牲1具整⽺、1⽺头和若⼲⽺肢⾻,⽽在棺内西北⾓殉牲1具肋⾻和脊⾻。另⼀座男性墓随葬有瓷瓶、马具、⼸箭、蹀躞带、⾦⽿环、漆器、⽟⽯玛瑙制品等80余件,并且保存有部分⽪⾰、纺织品的残余;此外该墓棺中殉牲1⽺头,在左侧脚龛中放置1具肋⾻和脊⾻。
前海⼦村辽墓,位于商都县⼗⼋顷乡前海⼦村,墓葬年代应属辽圣宗前后。该墓葬为⽯砌园形穹窿顶墓,由墓室、墓门、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均⽤⾃然⽯块垒砌,平⾯呈圆形。从墓底向上1.5⽶处开始起券,渐成穹窿形顶。墓室后部置长2.9⽶、宽1.1⽶、⾼0.65⽶的⽯棺1具,棺内葬⼥⼫⾻⼀具,⼫具表⾯覆盖丝织品⼀块,棺内随葬有铜镜、串珠、贝壳、⼔⾸、铁剪、熨⽃等。墓内随葬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制供桌上有瓷碗4件,此外,还有⽟盅、黄釉盘、陶壶、⽜腿瓶、⽊盆、铁钉等。
尖⼭⼦辽墓,位于兴和县⼆台乡尖⼭村西北⼭梁上,从墓葬结构和随葬品分析,该墓葬为辽代中、晚期契丹之墓。墓葬墓室作⼋⾓仿⽊穹窿顶结构,平⾯直径3.09⽶,边长平均1.25⽶,⾼3.03⽶,在墓室的东西两壁有形式相同的砖雕格⼦花窗。在墓室的转⾓处⽤砖砌有仿⽊结构的柱头⽃拱,间施⼋组补间⽃拱,⽃拱形式相同,均为⼀⽃三升式。墓室地⾯⽤长36.5厘⽶、宽17厘⽶、厚6厘⽶的灰⾊沟纹砖铺砌。⼫床位于后半部,上置男⼥⼫各⼀具,⼥⼫⾝穿铜丝⽹络和丝织品、男⼫⾝佩铁剑。墓门作拱洞形。墓门之外为甬道,⽤沟纹砖券砌券顶⾼130厘⽶,进深114厘⽶、宽80厘⽶。墓道呈斜坡分段阶段梯式,近甬道处略宽,墓道长13.9⽶。墓内出⼟遗物有:⼩⼝双唇葫芦瓶、⽩瓷盂、⾻⽛刷柄、⾻笄和铜丝⽹络。在清理该墓葬中发现⼫床外⾯有加宽迹像,说明该墓葬经过⼆次葬。
豪⽋营辽墓,位于察右前旗固尔班乡豪⽋营村湾⼦⼭内,座落在⼀处盆地的西北侧,背⼭⾯沟之处。其墓室结构多样,有砖室墓3座,⽯室墓5座,⼟洞墓1座,⼟坑墓1座。其中6号墓因出⼟完整契丹⼥⼫1具⽽最为著名。该墓葬平⾯呈不规则⼋边形,为⽯券叠砌钻尖式。由墓室、墓门、甬道、墓道四部分构成。墓室平⾯南北长2.12⽶,东西长2.2⽶,墓底⾄墓顶⾼2.26⽶;墓壁均为加⼯过的⽯料券砌,墓室地⾯均⽤灰⾊沟纹砖铺砌,后半部砌成⼫床。⼫床平⾯呈梯形,⼫床之上置完整的契丹⼥⼫1具,⼥⼫⾝穿铜丝洛,头戴鎏⾦⾯具,仰⾝侧卧。墓室地⾯置有⽊制供桌和随葬品,随葬品有瓷器等物。豪⽋营墓地特别是契丹⼥⼫的出⼟,是中国辽朝考古的重⼤发现,更对研究辽朝的丧葬习俗、服饰、发型、⼫体保存等⽅⾯有着⼗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忽洞坝辽墓,1980年春,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碌碡坪乡忽洞坝村发现⼀座被⽔冲毁后的辽朝墓葬,残留下的⽂物有100余件。其中有⾦环2件,银器5件、铜器86件、铁器28件、⾻器22件,还有各⾊珠饰24粒,⽯器和陶器各1件。铜、铁器中以马衔、马蹬和马鞍饰件最多,还有残铁剑柄、铁斧、铁箭头等。坟墓的主⼈⽣前可能是⼀位以鞍马为⽣、出⼊战场的武将。其中3件银杯中有2件为⽠棱式,1件为柳⽃式。⽠棱式银杯,敞⼝直腹,平底⽆圈⾜,外形为⽠棱形,素⾯⽆纹饰,系⽤银⽚锤打⽽成,⼝径7.5厘⽶,胎厚0.1厘⽶,⾼6厘⽶。柳⽃式银杯,造型逼真,完全如同⼀只柳条编成的⼩笸箩。⼝沿⼀圈仿⽊⽽成,上饰道道绳纹,犹如缝制的接⼝处;杯⾝外壁,锤打成柳⽃纹样,维妙维肖。直⼝微侈,平底,⼝径13.5厘⽶,壁厚0.1厘⽶,⾼6厘⽶。这3件银杯应为造型别致的酒具。柳⽃式银杯与⾚峰巴林右旗辽朝墓葬出⼟的形制完全⼀样。22件⾻器中,其中有20件为象⽛加⼯磨制⽽成,为古代的计算⼯具算筹,这是在北⽅游牧民族墓葬中的⾸次发现,是异常珍贵的⽂物。算筹⼀般多⽤⽵料制做,⽽⽤象⽛制做者极为罕见。这套象⽛算筹,均为细长⽅形,有如⽅形细筷,只是两头稍细,中间略粗。其中七根长11厘⽶,粗0.4厘⽶,五根长12厘⽶,粗0.5厘⽶,⼋根长13厘⽶,粗0.4厘⽶。
郭家三号辽墓,1988年秋,在丰镇市永善庄郭家三号村的⼀座被⽔毁的辽代墓葬中出⼟⼀件辽代⾦花银碗和4件银带銙,此外还有陶、瓷器等。银碗为荷叶状四曲形花式⼝,碗体腹部也分为四瓣,内如荷叶之叶茎凸起;碗底圈⾜⾥⼩外⼤,与碗⼝对应,也略呈四曲花形。碗体造型美观,⼝直径22.3厘⽶,⾼7厘⽶,重424克,含银量为95%。银碗外壁素⾯,内壁錾刻有精美的花鸟纹饰。纹饰分底、中、⼝三层。碗底正中錾刻阴线鸳鸯⼀双,雌前雄后,造型逼真。全⾝⽻翼,条分缕析,形象⽣动,活灵活现。雌雄趾⽖,各站⽴在⼀朵盛开的圆形花朵上。鸳鸯四周满布⼤体形态对称的花枝,疏密有致;花枝间的空隙以珍珠纹填充,状若粼粼⽔波。主体花纹周边圈⼀圆⼆⽅连续图案,内为⽻状花瓣,外为拉不断。碗壁中部依⼝沿弧曲,等分为四瓣,每瓣正中錾刻团窠花卉⼀组,造型别致,⼤⼩相宜,花分两种,交替排列,互相对称,遥遥呼应。银碗⼝沿錾刻⼀圆⼆⽅连续扇⾯形花纹图样,上下相对,交错排列,扇纹之间的空隙,以珍珠纹填充,状若盘曲的游龙。在四条叶茎的上下两端,即⼝沿纹饰与底部花样各向上下相对突出⼀组纹样,使底、中、⼝三层花纹构成了⼀个有机的整体,布局谨严,疏密适当,繁缛华丽,典雅端庄。碗⾊银⽩,花饰鎏⾦。如此精湛的⼯艺造型异常珍贵罕见。出⼟的银带銙为正⽅形,边长4.5厘⽶,厚0.8厘⽶,重49.9克,含银量80%。銙⾯正中铸⼀浮雕瑞兽,昂⾸扬尾,威武雄壮,四蹄蹬开,状若⾏⾛。瑞兽周围饰以六出柳叶纹,叶间以珍珠纹填充。瑞兽下留有长条形眼,即蹀躞带上垂挂“佩⼑、⼑⼦、磨⽯、契苾真、哕厥、针筒、⽕⽯袋”等七件物品地⽅。蹀躞带是北⽅游牧民族的⼀种⽪⾰腰带,上缀⾦属或其它质地精美的带銙,辽朝的契丹族也喜欢系蹀躞带,银带銙也就是辽朝蹀躞带上的遗物。
此外,在兴和县三瑞⾥西北的⼆⼗号村东沟旁,发现有辽朝时期墓葬1处,墓⽳呈六边形,⽤⽯条砌成,出⼟⾼颈灰陶罐2个。1991年在商都县的⾼勿素乡南梁、⽔泉梁等村发现辽朝时期墓葬10多处,出⼟陶壶1件,辽⽩瓷碗1个,辽三彩钵1个,辽⽩瓷盘1个,⼩⽩瓷碗1个,玛瑙珠1粒(为死者⼝中含物)。在丰镇市新营⼦九墩沟发现辽朝中晚期古墓1座,墓葬为砖券圆形穹顶墓室,⽕葬⽯棺墓,有彩绘⼈物壁画。出⼟的⽂物有陶瓷器碟、盆、罐、⽯对⾅、⽯勺等;其中⼀荷花莲叶印花⽩瓷柱和⼀形制特殊如漏⽃状的陶质器⽫最为珍贵,其名称和⽤途有待进⼀步考证,⼀⽊桌、⼆⽊椅均已毁坏。1976年在化德县肚脐⼭⼭阳脚的六⼗顷长流⽔沟发现六边形⽊墓⼀座,墓室均由20厘⽶左右的⽅⽊围成。曾出⼟有丝织品、⾸饰、烟具、铜镜和陶器等陪葬品,可惜已散失或被毁。⼫体⽤铜丝⽹络包裹,是辽朝时期契丹民族的典型葬习。在化德县⼟城⼦沙河湾发现古墓葬1座,为辽朝墓葬,出⼟陶罐2个。1988年在化德县的德包图录义清理古墓葬1座,墓室⽤砖砌成,⾼2⽶,长2⽶,宽1.6⽶,墓内发现⽛刷⾻柄、陶罐残⽚。推断为⾦朝时期的墓葬。
⾦朝⽯头⼈墓葬,内蒙古考古⼯作者在乌兰察布市的四⼦王旗红格尔地区发掘了⼀些⽯头⼈墓,⽯头⼈墓指墓表有⽤⽯头雕刻的近似⼈形的⽯头⼈⽽得名,根据出⼟物判断,为⾦朝时的墓葬,应与活动于这⼀地的北⽅游牧民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