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的版本间的差异
第317行: | 第317行: | ||
我们说峨眉山就不能不说四川的历史和演变,因为从始到终道教和佛教在争夺这个风水宝地的时候都和政圌府的支持和打击分不开关系,而且四川又是一个极其诡异的地区,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极大,它有的时候是政圌权的最后基地,有的时候又是政圌权的混乱根源,更是中国历史上从始至终割据政圌权建立最多的区域,总之,四川特殊的环境、氛围、文化等等造成了这是贯穿中国历史上最难以琢磨的省份。 | 我们说峨眉山就不能不说四川的历史和演变,因为从始到终道教和佛教在争夺这个风水宝地的时候都和政圌府的支持和打击分不开关系,而且四川又是一个极其诡异的地区,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极大,它有的时候是政圌权的最后基地,有的时候又是政圌权的混乱根源,更是中国历史上从始至终割据政圌权建立最多的区域,总之,四川特殊的环境、氛围、文化等等造成了这是贯穿中国历史上最难以琢磨的省份。 | ||
+ | |||
+ | |||
+ | ===== 巴蜀经济文化大腾飞(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7) ===== | ||
+ | |||
+ |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汉王出身的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对四川一带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天子自领的管辖地各项政策都优先照顾,巴蜀之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以至于当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关中地区,被誉为“天圌府之国”,也就是说从这开始起到现在,这个美誉就一直誉满全国。 | ||
+ | |||
+ | 汉景帝年间(著名的文景之治,也是著名的汉武帝的爹,这人确实是个好皇帝),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政圌府带头出面办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从此,巴蜀之地学风大盛,知识文化全面提升。 | ||
+ | |||
+ | 同时,巴蜀之地不仅文化大进步,而且各项经济指标得到全面提升,有钱有文化之后,周边很多之前的蛮夷之地一点一点的被规划过来,巴蜀管辖的地盘也一天天的大了。 | ||
+ | |||
+ | 汉景帝之后的汉武帝就不多说了,简直就是个抢地盘的疯子,汉帝国在他的带领下东南西北一通打(把他爷爷和老爹给他攒的那点家底折腾的精光光),别的不说了,只说巴蜀相关的。 | ||
+ | |||
+ | 武帝期间,先是大将唐蒙进军西南,从古蜀国历代君王到秦国蜀守,他们所能统圌治的巴蜀地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一带。往南边的雅安一带,基本是鞭长莫及,更不要说今天四川的宜宾、凉山、西昌和阿坝等地,所以说当时所谓的巴蜀其实就是成都一带。 | ||
+ | |||
+ | 当时统圌治和盘踞在那些地方的,基本都是一些风俗、语言都各不相同的各个少数民圌族,古代的史书将他们统称为“西南夷”。 | ||
+ | |||
+ | 唐蒙带着一万人的队伍,在巴蜀一带就跟疯子一样,平南越(广州一带)、灭夜郎、占益州(云南一带),简直是能打的全打了,要是没大山隔着估计连什么缅甸啊越南啊泰国也全都划拉进来了,就打仗而言这厮是把好手。 | ||
+ | |||
+ | 不过,打完之后就有点麻烦了,这个唐蒙是个粗人,和李逵、张飞等等粗人一样,头脑简单就知道打,但是打仗的前提是你得过得去,这个粗人唐蒙为了尽快的完成征服任务就在今天的宜宾、高县和筠连一带修筑一条通往贵州威宁的高速公路,史称“南夷道”。 | ||
+ | |||
+ | 有个重要事情的说明一下,那会要修路可真不是件简单事,比起来今天修的豆圌腐圌渣高铁还难,没工程车、没炸圌药,全凭人力往上干,粗人唐蒙性情急躁,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干脆四处抓壮丁,不想干活或是不好好干活的动辄就军法从事,或笞或杀,把当地人民逼得不堪忍受,很多人宁肯自圌残身体也不愿修路。 | ||
+ | |||
+ | 更严重的是,很多当地已经表示臣服的“西南夷”一些部落也起而反抗(这是必然结果),路算是修了,但整个巴蜀之地就整鸡飞狗跳墙,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是打了反、反了再打、打了再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粗人唐蒙非常的纠结,再能打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唐蒙很郁闷。 | ||
+ | |||
+ | 这边是唐蒙郁闷,长安那边还有个更郁闷的,这边不停地打仗就不停地要钱,汉武帝比唐蒙还纠结,这还有完没完了,西南地区照这个势头搞下去鬼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汉武帝隐隐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靠唐蒙这样的粗人似乎不太靠谱,于是乎,一个重量级的大人物意外的隆重登场了。 | ||
+ | |||
+ |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年轻时候,他因创作了《子虚赋》而颇有文名,曾经在梁孝王(汉景帝的亲弟弟,差点取代汉武帝的家伙)手下当差。 | ||
+ | |||
+ | 这个梁孝王一辈子就一个愿望:过把当皇帝的瘾,结果很悲剧,想尽了办法也没当成,带着这样的遗憾去世了。俗话说得好树倒猢狲散,失去职业的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回到了故乡成都。 | ||
+ | |||
+ |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然没什么偶然,偶然里都有必然),他认识了临邛(今邛崃)移民大富翁卓氏家族的头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两人以琴传意,大家闺秀卓文君深深地为司马相如的才华所打动,这就是汉代版帅哥泡妞傍款姐的励志故事。 | ||
+ | |||
+ | 穷鬼司马相如找了个当时绝对超一流的富姐,要搁今天凭着司马相如的文采写本“我是怎么泡上亿万富姐儿的”,绝对畅销,能让无数拥有美丽梦想的年轻人作为教科书刻苦研读。 | ||
+ | |||
+ | 但是梦想归梦想,现实很残酷,富家小姐看上了穷小子可不代表小姐的爹“富商”也能看上,这卓家可是当时绝对的豪门世家,豪门是不是好进可以问下今天的此道高手世家“大小S”和她们的母亲等一系列名人。 | ||
+ | |||
+ | 面对老爹的强烈抵制,我们的文君小姐表现的烈性十足,为了爱情愿意抛弃一切(其实我很想采访一下当时司马相如的心情,本想泡个富圌婆,结果啥也没捞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卓文君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和亲情,和司马相如私奔了,走之前是不是也发了个微博告知天下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事在当时也算是名动天下的私奔了。 | ||
+ | |||
+ | 大财主卓家觉得很丢人,公开宣布永远和这个不孝之女脱离任何关系,包括所有财产,说实话,这时的司马相如应该是真正的万念俱灰啊。 | ||
+ | |||
+ |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人这会真是一穷二白,无以为生、穷困潦倒的二人只得在成都开了一家小小的酒店(这个本钱还是富家小姐仅有的积蓄典当的),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当店小二,据说他们的酒店就在今天成都的琴台路。具体地点不知道,到了那您自己猜吧,还是那话,只要你猜的有人信。 | ||
+ | |||
+ | 两人开酒馆据说生意也还行,毕竟两人还都算是名人,来捧场的也不少人,慢慢的,这个豪门世家震怒之余也想明白了,孩子大了不由娘,卓王孙同志在老婆不断的哀求下终于无奈的接受了女儿私奔的现实,说到底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卓王孙决定出资资助司马相如,你不是挺有才吗,那好,给你点钱去首都长安求取个功名吧。说实话这招比较阴损,就是给你钱让你滚蛋,能混好了就回来算你小子能干,混不好估计你也没脸回来,我家姑娘可不能跟着你受这罪,怎么我家的千金大小姐也不能当街卖酒啊。 | ||
+ | |||
+ | 据说在司马相如带着卓家的盘缠意气风发的上路离开成都时,在城北的一座桥上,司马相如扬着马鞭对送行的卓文君发誓:如果不能坐上驷马高车,我再也不会踏过此桥(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你拿了人家那么多钱,说跑就跑了)。 | ||
+ | |||
+ | 这座桥就是今天成都北面的驷马桥,它是古代成都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据说现在驷马桥附近的鞭子很有名(有志上清华、北大的学子去了得买上一把)。 | ||
+ | |||
+ | 司马相如也还确实有料,卓越的才华和洋洋洒洒的大赋(当时流行的一种文体,流行程度可以参照今天的微博)为他赢得了在长安的名声,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后,龙颜大悦,封他为“郎”(可不是牛郎),留在身边做了一名文学侍臣。 | ||
+ | |||
+ | 当时西南方混乱局面让汉武帝为首的政圌权很头疼,狡猾的司马相如看到机会后委婉的提出我可以前往安抚“西南夷”,以文学侍臣的身份向汉武帝提出建议,首先是我老家在四川,当地的环境和人脉都很熟,可以为国家开疆拓土,而且自己还有当地显赫的娘家家族背景,这个费用方面也好划拉,只要能给点政策就行。 | ||
+ | |||
+ | 拓地狂人汉武帝正发愁粗人唐蒙留下的后遗症怎么收尾哩,一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十分愉悦的地答应了。 | ||
+ | |||
+ |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 ||
+ | |||
+ | 公元前129年深秋,司马相如坐着驷马高车得意洋洋的回到了故乡成都,如何团圆缠圌绵就不多说了,野史对这个描述的比我精彩。 | ||
+ | |||
+ | 这时的司马相如还真挺卖力气,在成都没消停几天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众多的少数民圌族部落之间,即有权力又有当时的大鳄卓家财阀雄厚财力的支持,司马相如刚柔并济,终于归化了原本如同一盘散沙的“西南夷”。 | ||
+ | |||
+ | 这就是官商结合治理的实例,在这两方面的最强势力联手后,再牛的钉子户也白搭。 | ||
+ | |||
+ | 甭管用了什么手段吧,反正结果是,汉朝政圌府在四川增设了十多个县,通由蜀郡管辖,这也算是为巴蜀之地做出贡献,终于终结了战乱,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司马相如凭此绝对堪称功臣。 | ||
+ | |||
+ | 从此,四川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悉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圌治范围,除了极少数山高路远之地仍由当地的部落首领统率外,中央王朝的命令可以顺利地抵达巴山蜀水的每一个角落。中央王朝彻底的统一了巴山蜀水的天圌府之国。 | ||
+ | |||
+ | 随后在东汉时期,巴蜀之地因为地理原因基本没有经受两汉期间的战乱,稳定是发展的首要条件,稳定巴蜀之地成了当时所有中国地区发展最快的,经济、农业、政治、文化都在当时堪称一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有赖于秦帝国史上第一次大移民,为巴蜀之地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 ||
+ |
2021年12月23日 (四) 23:04的版本
峨眉山综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1)
按惯例,先讲讲场面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法定道场;位于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
整个山区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其中主峰高(就是大峨眉,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讲的峨眉山)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景区内其中特别是山中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也就是得仰着脸抬着头的看绝壁险崖,很累,但对治疗颈椎病很有点疗效,很适合见天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
同时,峨眉山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但是这话也就听听吧,称道国内的山的形容词,诸如什么“秀”、“幽”、“静”等等一概都别信,因为在今天,全是一个字,叫“闹”,其中特别是向峨眉山这样大名鼎鼎的景区,我想,去过的应该深有感触吧。
峨眉山整体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可视度高、面积庞大,这个“可视度高”可真不一般,著名的杂志“中国地理杂志”专门做过一期专刊叫“天造的四川”,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四川的山川。
在书中有个论断叫中国大部分的极高山都在四川,所谓极高就是不仅高的吓人,而且很险峻,直上直下的,基本爬不上去,直不楞登的跟楼房差不多。
这些极高山有个基本统一的特点就是可视度,说白点就是你梦想着上了高山能看很远,登的高看得远嘛,但是等你费劲吧擦的登上去后很可能你得哭,因为百分之九十你什么也看不到,就和在飞机上是一样的,白云飘飘,不过也算一景吧;还剩下百分之十是你能看见雾,更有可能是雾霾。
但是峨眉山不同,峨眉山就能看见,能看见什么您自己去看吧,注意也极有可能只看见雾,但是雾和雾不同,峨眉山就是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场面话就是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其实通俗点讲就是云雾缭绕的很有点飘飘欲仙的味道看,当然这点关键是您得想,看不明白就使劲想,还不明白,那就是你“傻”,所以大家牢记最最经典的导游词:“全国山水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
峨眉山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是绝对给力。不过现在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完善,最关键的登山索道就解决了大部分人的问题,轻松登顶,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运气好的时候)。
峨眉山这地往西能看到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这是你中了头彩了);不过一般都能看到的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和北面的百里平川、大渡河、青衣江如铺锦绣(这个也得是一次头彩)。置身其中,一览众山小还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另外在峨眉金顶还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这些都是据导游讲的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但是我看也就一般,因为大部分的高山都这样,高山都有云海,都有透过云海的光,不是加上普贤菩萨就玄妙奇观了,所以说千万别带着一腔热血和满心期待去看这些,这样你的失望之情绝对溢于言表,我敢肯定,普贤菩萨和导游小姐都会不愿意你的。
峨眉山名称的由来有很多,关于这些个由来、传说等等,要是亲自去峨眉山的话,导游小姐都会给你讲,但是千万记住一点,所有跟佛教挨边的名称和起源全是骗人和杜圌撰的,峨眉山在佛教还没传到中国的时候,甚至释迦摩尼还没创立佛教的时候就叫峨眉山,峨眉山应该是四大名山里就名称而言最古老的一个,关于名称来源的说法千奇百怪,但就名称而言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有两种说法,当然都是人猜的,猜的好点是古人猜的,猜的一般点的是没那么古的古人猜的。
古人猜的:峨眉山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后嫌蛾字不好,改成峨眉。
这个蛾眉本身我就很想不明白,总不能是蛾子的眉毛吧,蛾子有眉毛吗?要是没有,那什么样的眉叫蛾眉呢,我查了很多资料给我的解释是“黛眉”,大概齐就可以叫蛾眉了,但是什么又是“黛眉”呢?黛眉就是女子的眉,这是包括专家和百度给我的答案,我很无语。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其实蜡笔小新的眉就是黛眉,就是蛾眉,大家可以再看看小新那天下闻名的黛眉。不明白的就去趟峨眉山,然后晚上找个网吧点播下蜡笔小新动画片看看,估计就明白了。
没那么古的古人猜的(个人觉得这个比古人猜的更靠谱):秦朝以前,岷江以西和以南,统称为夷蛮之地,峨眉山不幸也在这个地区中,很是落后和荒芜,当然还有著名的夜郎啊什么的。
不过蛮夷之地也是地,也有名字,当然不会是有文化的汉人起的,完全是“蛮夷”之人起的,所谓“蛮夷”之人就是我们现代的彝族的祖先,彝语中的大石头之音就是“俄沫”,想当时的峨眉山,那可是真正的荒山野岭,不仅荒而且险,只有那些少数民圌族的人才是这里真正的始祖。
所谓“俄沫”,就是现在被佛教徒们渲染得一塌糊涂的所谓“金顶舍身崖”,在那会就是一大石头(不过现在其实也还是块大石头),彝人很有远见,看到了这座大山就知道以后这座大山一定就这块破石头最出名,就管这山叫“俄沫山”,后来的汉人迁入后听其音也就开始叫,“俄沫、俄沫”的叫开就成了现在的峨眉山了。
这个是我根据部分记载综合考量后总结的,峨眉山的名字很早就出现了,包括我国著名的地理史料“水注经”,都称其为峨眉山,我个人认为既然很早就有这个称谓,必然是少数民圌族起的,因为那地儿就是人家的地儿,名字也当然该用人家的。
说点古人称赞的吧:峨眉山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天下”的美称。
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就是蜡笔小新的黛眉样子),远远望去,双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在美丽的天圌府之国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各个著名景点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中的峨眉山就称之为“秀”(另外著名的青城山称之为“幽”等等吧),当然这些名词要是论意思还真是说不出来,都得亲身去体会,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提醒,要想体会,必须找旅游淡季去,或许大家能看出点意思来,不会像我等俗人,看了半天,啥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中国人这么多,一定有很多人能体会出来的。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纠葛“一”(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2)
和其他四大名山不同的是峨眉山名称的久远,既然久远就不得不说下最早峨眉山这地儿的开发和发展,先说下我见到的最可笑的史料记载就是关于峨眉山的:
明末胡世安著的《译峨籁》,该书卷之六“宗镜记”称:“周威烈王时,有宝掌和尚名千岁,始生时,手掌有印文,来礼普贤,设像供养。
大家看到了吧,多少有点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周威烈王是那个时代的?生的时候不知道,死的时候是公元前402年,就是我们的周朝,那会别说有什么宗教,连和尚这样时尚的职业都没影呢(那会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虽然已经创立了佛教,但佛教那会在印度还没完全站住脚跟了,就更别说释迦摩尼的小弟普贤独自出来闯天下了),就更说不到什么之虚乌有的宝掌和尚了。
不过,据说宝掌和尚这人到可能是真有,但绝对不可能在周朝就出来,要是能冒出来的话绝对是真实版“时空穿梭剧”,猜这个的古人“胡世安”看着名字就知道绝对胡诌!
在历史上,这个周朝说的好点是个朝代,其实就是一个大一点的联盟部落,国家版图也就黄河中游一带周边那么大,别说峨眉山了,连四川那会还没归到所谓的中原王朝,那会人家那地儿压根就和我们的“汉文化”和包括佛教“普贤大师”没一丁点儿的关系。
所以我必须正式的告诉大家,所谓古书,很多东西也是猜的,看着貌似相对靠谱点就是因为他猜得比我早,而我的猜想很可能就会依据他猜想而已,关于这个“胡世安”我不知何许人也,但是这本《译峨籁》至今被奉为宝书,其实我到觉得就算是他想给峨眉山是普贤大师的法定道场这件事上贴点金也犯不上这样的胡说八道吧。所以说古人很多书也是瞎扯,都是猜的。
既然峨眉山的历史渊源如此之深,那说到峨眉山就不得不说下四川的历史,峨眉山能有今天的成绩绝对是和当地的衣食父母“四川”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四川,绝对堪称贯穿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省份,屡兴屡衰,也正是这样的传奇历程和韧劲才造就了峨眉山的今天。
四川史称巴蜀,简单说就是巴国和蜀国,更直白的就是现在的成都(蜀)和重庆(巴),巴国多山,山民靠打猎为生,所以大部分都比较彪悍;蜀国多水,钓鱼为生一般都比较安静,安静就容易让人思考,就出文人,所以说这“巴”“蜀”要是能安安稳稳的搅合在一起,就绝对能文武兼备(但是历史上这两地还真是纠葛不断),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文武兼备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另类的“天圌府之国”。
巴蜀的历史和峨眉山的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巴蜀兴而峨眉兴”毫不夸张,既然峨眉山的名称是远古流传的,那我们就从“巴蜀”最最远古的“开明王朝”说起。
先说蜀国(不好意思我实在是找不到巴国的最早的史料),蜀国的丛帝鳖灵(这名字起的很有个性)是蜀国开明王朝的创立者,据说也是一代明君(一般创立国家第一任君主的都比较明)。
有的古书说这个丛帝是“周”分封的,敢这样说的人不仅是傻!而且呆!中原最早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说好听点是朝代,严格意义上讲其实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部落,后期最牛的周朝版图也就现在的华中地区,政圌权范围连现在的湖北都没过去,就跟别说更远的巴蜀了。
虽然扯点,但是应该说这是所有史料中,记载的最早的关于四川蜀地(从知道这地儿开始起,这个巴和蜀就没少了掐,到现在也是,就是现在谁也不diǎo谁的成都和重庆)的统圌治者。
关于他的王朝统圌治的故事很少见,这些都是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定的,大家有空的话可以看下中国地图,四川是个四面环山的省份,就是所谓的盆地,四川盆地内海拔只有300-700米,但是四周全是海拔1000-4000米的山,这个山可不是一般的小山,都是极高山,也就是说都是和峨眉山差不多的高山,不在于多高而在于险峻,山基本全是笔直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极高山。
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早期中原政圌权根本没有能力和可能完成这样翻山越岭的远征,也就形成了中原文明达不到的空白,同样导致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文化记载关于这一段的历史描述基本空缺,但是这一切随着丛帝的后人开明12世统圌治后就得到了改变。
开明12世(以下简称开明)继位任蜀王期间,蜀国由于多年承平,国家势力还相当强大。在与东面强邻巴国的几次边境战争中,都以蜀军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开明稳定的统圌治着他的国家,同时国家的富饶和胜利者的荣耀使得他空前的自信和自大,很自然也肆无忌惮得释放了所有的欲圌望,这个开明最大的欲圌望就是爱玩。
据说他大兴土木,修建了七宝楼和望妃楼等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均用珍珠为帘。可惜,这都是大家想像的,几千年后的今天这些东西要是还能留下那就不是什么楼了,那是长城!
开明不仅建楼,他还造船,建造了豪华的鹦鹉舟。出巡时,除了文武百官相随外,还有大量后宫美女和警卫部队,看着很是拉风,确实很威风,也很有气魄,但是这样的举动,在那个朝代绝对是劳圌民圌伤圌财,几千年之后也有这样一个混圌蛋皇帝叫:乾隆,也这样的耀武扬威的出游,不过有后来的好事者和奴才们不以为耻和劳圌民圌伤圌财,反而还为此编写了很多的剧本和书籍来炫耀,实际上这种政圌府行为的后果谁都知道。
好玩的开明挖空心思的变着花样玩,当然他所研发的娱乐项目和娱乐精神都被当时仅有的邻国巴国时刻关注着,在和蜀国竞争中屡战屡败的巴国的危机感很严重,很有志气。
这个巴国不仅十分关注蜀国主要统圌治者的动态,而且还得多方联络内外援帮忙,一心希望能找个机会一举解除这历史悠久的威胁。
在巴国的不懈努力下,开明的弟弟苴侯终于被处心积虑的巴国用重金和许诺收买了,巴国许以合作干掉开明后,由巴国出面支持和辅助他当蜀王,并且绝对保证,继位后能比他哥哥还玩的乐和,而且很可能更乐和,苴侯对于美好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这种对于前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前提,你必须具备实现这些的能力,事实证明开明不只是“一个”蠢人,他们家族“都是”蠢人。
这个弟弟苴侯利令智昏的准备干掉开明,但是还没筹备好就被开明发现了,更为可悲的是被开明发现后的苴侯很怂的马上和盘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和盟友,期望得到老哥的谅解。下场估计谁都知道,历史上,造圌反这项事业事从古至今就没听说能坦白从宽的,清楚了全部计划的开明干净利索的收拾了苴侯,随后单方面宣布巴蜀再次开战。
要说这个蜀国还真是有点底子,虽然这个开明没少了折腾,但是一说开战还真不含糊,同时这个失去了内奸支持的巴国不知道是因为国力还是能力问题,反正还是没干过蜀国,被打的节节败退。
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无奈的巴国想到了外援,想到了遥远的中原,想到了最近的秦国,貌似只有秦国才是巴国的希望。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纠葛“二”(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3)
秦国;当时中原战国列强中实力最强劲的帝国,在巴国求援的时候,秦国当政的是年轻有为的秦惠文王,这就是把倡导改革的商鞅五马分尸的主儿,说实话,这还真是位明白人,虽然分了商鞅报了仇,但是没分了商鞅制定的政治体圌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是个彻彻底底的穷国,穷到别人都懒得打他,打完他还得掏钱养活他,这就很纠结了。
秦国当时基本就穷到这个地步,但是所有的一切从商鞅入秦开始变法就改变了,变了很多,商鞅变法内容很多,但是我总结了最核心的就两条:
第一条就是发展了自圌由经济,之前的秦国制度和周朝一样,原始共圌产主义,大锅饭大锅煮,大家都有的吃,吃完了就大家一起挨饿。
商鞅变法改变了这些,很多年很多年之后有个人发展和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更为精炼的词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很有效果。
商鞅在秦国就开始了这样的变法,秦国人从大锅饭一下过渡到了自己给自己干活,赚自己的钱,大家都很兴奋,而且是只要愿意干活就有的赚,就能比懒人赚得多,很快,大家都很来劲儿,简单说秦国经济就在一部分人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了。
第二条就是鼓励战功,鼓励大家杀人(当然是战场上啊),敢杀人就给爵位,有爵位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钱,这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声明一点,这是商鞅发明的,对商君和法家“赞”一个。
问题是怎么算这杀了多少人,就简单点,出去打仗,打完了查人头,你交几个人头就是升几级,从此人头就有了另一个名称:“首级”(名词发明者是商鞅,再赞一个),从此人头就很值钱了,要不说秦国人打仗不抢钱,抢人头!
由此,变法后的秦国军队被关东六国共称为虎狼之师,就是因为这帮家伙打起仗来别的不干,就抢人头,太狠了。
两条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国家不富强、军队无斗志;看看这就是水平,值得借鉴。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强大了,自圌由经济搞得活,人们都有钱;而且军队嗷嗷叫,就等着出去抢人头,抢了人头就得给地儿,有了地也就更有钱(房地产一向比较火)。
当时的秦惠文王这会正发愁没地儿占哩,这会的中原六国还不向之后那么怂,当时也是个个都不好惹,打不好没准儿让别人升一级,想扩大地盘就得另想办法,地图上秦国(陕西)下面就是四川,比较近也比较靠谱,再加上一个帮忙的,还等什么啊,就打他!
方向是想好了,但是之前的问题还是问题,这块地儿早就想打,但是问题的关键还是怎么过去,过不去你打谁?为此,秦惠文王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当时很多秦国的大臣对此提出异圌议。
第一巴蜀很穷,比秦国还穷,而且穷山恶水(巴全是山,蜀全是水),还动不动发水灾,也就是打完了谁养这地?
第二就比较简单:没法过去。
但是秦国著名的将领司马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蜀国的水是可治的,有水总比没水强,而且占据巴蜀之地后顺长江而下就能攻击最大的敌国“楚”,那时候没有航母,所谓的战舰也就是大一点的木船带个帆,你可以想下都是那样的背景和战备下能顺江而下是个什么势头。讨论结果是司马错胜,倒不是别人辩不过他,主要是谁说能打谁就去,大家都不愿意干这活,既然你说能打,那你去吧,剩下的问题就是司马错怎么打他了。
巴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外交建议:共同灭了蜀国,实话实说这还真可谓是瞌睡了给了个枕头,双方很快就此事达成了一致,我出兵,你打援手。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在大将司马错和相国张仪的率领下,沿着崇山峻岭中一条名叫金牛道的崎岖小路逶迄南来。
这条被叫作金牛道的古道,是后来巴蜀和中原之间联系的重要通道,北起陕西勉县,经阳平关到白水关,再到广元昭化,然后南下剑门关到达成都平原。关于这条重要通道的来历,有一个近乎于神话的故事:
据说,秦惠王一直找不到进入巴蜀的路,于是派工匠造了五头石牛,放在与蜀国接壤的边境山上。每天晚上,他都叫人到牛屁圌股后面倒上一筐金子,第二天再派人把它们收拾回去,并向人宣称,这是五头神牛,天生就能拉金子。
很快,这件事就被蜀国的开明得知后,这个贪财的家伙马上派使者前往秦国,想向秦惠文王讨要这五头金牛,哪怕是给一头也行啊。
秦惠文王立即爽快地答应了,别一头了,都给你吧,不过你得自己想办法拉回去,乐的屁颠颠的开明大喜过望,马上指示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把这能拉金子的牛给我拉回来,为了运这五头牛回四川,开明派出了五位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前往搬运,见山开山、见水搭桥,居然就整出这么一条路来,就这就著名传说的“五丁开山”的传说由来。
这只是一个传说,当然历史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秦蜀之间虽然横亘着秦岭、米仓山等高大陡峭的山脉,但自古以来其实就一直有一条险要的小路相通。之前只是在民间通晓,但是现在很不幸,这条路被有心的秦国人发现并利用了。
结果很简单,虎狼之师绝对不是盖得,更而况后面还有个巴国帮忙,两下夹攻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开明王朝,开明也被乱军所杀,但是据说开明的一个叫“泮”的儿子领着三万人从云南逃到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并在螺城(今越南东英县)建立了一个新的小国家,自称安阳王。这个小政圌权由于远离中原,又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了后来被南越王赵佗(这厮也是秦国的将领)给灭了。
蜀国被灭了后,这个可怜的巴国,或许是没听说过唇亡齿寒的道理,虎狼之师也没搬师,顺手就把他也收拾了,难兄难弟就都别埋怨了,还真是同呼吸共命运啊。
从这会起,这两国就再没分开过,一直被人合称为巴蜀。合并是合并了,但是两地人的性格差异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里,同是四川人的两地人会形成迥异的性格特征,同时两地还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互相的看不上和不待见,我觉得这个应该就是历史源远流长的根源。
成都人传承了历史上蜀人“性情柔弱、典雅含蓄、头脑机敏、多礼尚文、喜游乐、重饮食”等等。
重庆人也继承了巴人“性情刚烈、热情豪爽、果敢忠义、重然诺、轻生死”的等等。
大家有朋友或本身就是四川人和重庆人的话倒不妨对照一下,哈哈。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纠葛“三”(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4)
巴蜀之地的性格、文化等等的差异虽说是历史由来的,但是也有其浓郁的政治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巴蜀之地非常的神奇,多次演变成独立于中央统圌治之外的割据政圌权,可以说政圌权多次变更,时分时合。
但是这里面却有一个神奇的定律,巴蜀和在一起就是独立的政圌权,分开来一般还都能归中央政圌府统一管理,究其原因还是得说回这四川盆地的地域,四面环山,天圌府之国的独特地理环境致使这地方自古就非常容易形成割据政圌权,这地方实在是太顺当了,还真是要啥有啥,天生的自给自足就是其独立的本质原因。
天圌府之国天生的地理优势极易容易滋生独立的情绪和难以控制,可以说,对于四川的治理,历朝历代的统圌治者都是一个纠结的课题,这地整得好可以是国家最后的保障的,比如唐、宋、民国;整的不好就是混乱的根源,比如晋、满清、还是民国。
但是在中央政圌府治理四川的过程中还是总结出了很实用的经验,最大的一条就是分而治之,任何一届中央政圌权都必须得有事没事给盆地里面的人找点事干,实在没事就让你们自己和自己掐吧,把巴和蜀分开治理,过去设巴郡和蜀郡两地儿,现在改四川和重庆还是同级别的两地儿,谁也管不了谁,不仅从根上,还从政治角度给你造成彻底的差异化,你们两自己一旦掐上了,就不会合起火来和政圌府掐了。
对于这个经验和管理手段,貌似这两地也还真算争气,只要给分开就不由自主的开掐,这个川人的内战自打有四川起就没消停过。
所以说中央政圌权人为的将同处一个地理范围的巴蜀两地进行分开治理,采取不同的统圌治措施,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真是在于此,这也是导致两地一直明显的差异化,影响也较为持久和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这就是政治。
公元前310年注定是一个应该被记录于四川史册的纪元年。
在这一年之前,老牌统圌治者古蜀国、古巴国虽然先后有几座“都城”(这几座都城就包括今天峨眉山的隶属城市“乐山”)。但这些都城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因为过去蜀国和巴国都是个部落式的国家,只有农业没有工业更没有什么商业和手工业。
这样的国家基础和国力盖个都城也不用费事,不用城墙,不用城门,木头或泥土围一篱笆基本就差不多了,想扩建就扩建,看着不顺眼就挪挪地方,也不用组织强悍的城圌管部队维持社会秩序。
这地说实话绝对的民风淳朴,所以说蜀国的开明到底能腐圌败到什么地步我很怀疑,多娶几个老婆应该就算不错了吧。
但是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年就不同了,大力发展自圌由经济的秦国来了,以后这地的公务员们都开始说陕西话了,再也没什么纠结的蜀国、巴国了。
巴蜀之地的统圌治由著名的张仪亲自主持,为了巩固统圌治,先进的秦国开始正式修建富有时代发展意义的城市:“成都城”。
史称,张仪此次建设成都城是:“与咸阳同制”,意思就是说,成都城采用了和秦都咸阳一样的规模,而且建城时有明确的城市规划和图纸,这点很不简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咸阳,可是战国时期一等一的大都市,成都能有这样的基础可见其规模和重要,秦国人还真是下了点功夫的。
但是建城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得先规划后打地基,还得请文物局的来看看这地是不是没挖到谁的墓地吧,一不留神挖出个曹操墓来也能轰动天下一把。
成都这地就更加麻烦了,蜀地的成都当时是一个水灾颇颇发生的地方,经常发水就导致这地地基不稳,土质稀松,而且还搞不清那是实地那是湿地,简单说这地儿压根就不好建城,营造这城还真是费了不少的功夫。说到底这个古人具体怎么做的还真成了迷,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确切的描述,大部分都是传说,在传说中成都还有个名称叫龟城,据说就是那会城墙建设是按照一支乌龟爬行的路线建的,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两栖动物知道那是水那是土地吧,挺神的。
甭管怎么建的吧,反正是建成了,竣工后的秦代成都城分为大城和少城两部分。
其中大城城周12里,城高7丈,城里驻扎着来自秦国的军队和当时的政圌府机关,就是巴蜀的省政圌府行政区。
大城旁边是少城,与大城的军事和政治功能相比,少城就等于商业和安居区,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办公和生活相分离,这先进的城市营造理念在我们国家秦国就开始了,据说秦国人的咸阳也是这么规划的,十分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城是建好了,问题出来了,这巴蜀之地还是很麻烦,一边全是水,动不动就闹水灾,土地经常发水影响耕种;另一边全是山,大面积的荒蛮之地就没法耕种;当时,整个巴蜀就这么一具体情况,只能说这地儿太背了。
为了治理好巴蜀之地,秦国上下还真是费了点心思的,居然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巴蜀之地由此一步登天,由之前的穷乡僻壤一下过渡到了天圌府之国,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说到另一个天才:李圌冰父子。
秦国的张仪是秦国的相国,相国的任务是主持政务和处理外交,张仪解决了巴蜀的基本问题后就回到秦国去了,但是秦国在张仪之后委任的蜀郡太守就很到位,很合格,这就是的著名水利专家李圌冰,要不得说秦国当时政治具备绝对高的战略眼光啊,找了个水利专家去当省长,不用干别的先把这水治理了再说,这确实有水平,从这点就能看出为什么人家秦国人就能灭了那六国,成就了一统天下的秦王朝。
都江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5)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圌冰开始率众修建一座能彻底治理困扰巴蜀之地多年水患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关于这个都江堰的丰功伟绩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单凭这个已经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还能用,就足以说明是多么多么的牛!
其次这个都江堰建好之后,整个四川平原一下就从过去的水灾重灾区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再变成了著名的天圌府之国,这点更牛!因为太牛,说到这就必须说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说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圌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治理水利的壮举,注意,这个是治理。
涉及到这么多的内容,居然能做到面面俱到,可见我们的祖先还真是了不起,但是为什么我们的黄河就一直没能治理好呢?为什么黄河就一直只能不断地堵,不断的筑坝呢,这个还真是想不明白。
都江堰主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建筑思路绝对贯彻了治水的“疏大于堵”的原理,有很多时候想,这个原理不仅对水患、对政治、甚至对教育孩子都是至理名言,我们祖先这个总结能力还真是强悍。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圌系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首当其冲的分水工程,就是在河道中间建个分水岭出来,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一举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缓解一条江直接面对面的冲击力。
分出来的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这是排洪的,也是通过这个,让这一带的岷江水用不完就直接流走,下面接着用的;
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这是人工引水渠道,这是用来灌溉本地的,也就是分流出来保障生活用水的;
这个分流的意义可谓重大,简单说就是水少的时候我就大部分节流,用水浇地和保障生活,水大的时候我就分流大部分水流走泄洪。
宝瓶口:宝瓶口其实是起“节制闸”作用,依据分流的功能专门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的,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在伸向岷江圌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引流到内江圌的水流大小就是通过它来控制的,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这个很重要,也就是保障生活引水量的控制阀,水流大的时候关的大点,水流小的时候关的小点。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圌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这个在发洪水时很常见),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从而避免岷江水在这地造成重大伤害。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滚滚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而这个飞沙堰,就是用竹笼卵石堆砌而成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沙子,同时防止石块等大件东西的冲击,其中的竹笼定时更换清洗,以保证功能的良好运作。
以上三大件是都江堰的基本构成,说的可能不清楚,我建议大家仔细看看,当然是有机会去都江堰市实地专门去看下,和我一样,真正的看到后,你就什么都明白了,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可以这么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彻底消除了四川的水患,不仅处理了水灾同时保证了整个川西平原的耕地灌溉,川西平原一举从“水旱从天”的贫困灾区一举过渡到富饶的“天圌府之国”,过去的荒蛮之地一下变成沃野千里,现在的四川人还真应该感谢陕西人。
所以说这个秦国人还真是没少给巴蜀之地带去好处,人家可不白干,虎狼之师们四处的抢人头,最最困扰他们的就是封地资源的限制,这下好,治理了水患后的巴蜀之地瞬间就涌现出了大批肥沃的可耕地资源,这下还真是彻底解决了虎狼之师们的封地问题。可封的地儿多了,剩下的就是人了,秦国开始大批移民进入巴蜀。
都江堰建成之后的20多年里,秦国先后向四川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前后共有10多万陕西人越过秦岭安居在四川。
这些陕西人的祖辈一直生存在严重缺水的陕北高原,这会带着浓重的乡愁和一口的陕西话抵达成都时,一直背朝黄土面朝天生活的他们惊喜的发现这简直就是天堂啊,温暖湿圌润的气候(四面环山挡住了任何的寒流),无处不在的流水,天天都能洗上热水澡的生活让秦人更坚信只要打仗就能一定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时这种开发式的移民,不仅是带来了人口增长,更多的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还有多种多样的自圌由经济形式,象征世界最先进的秦国人彻底改变了巴蜀之人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大大促进了巴蜀的发展。
本批移民应该称为后期不断移民四川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类似的移民我在后面还会给大家讲到,移民对于四川而言绝对空前绝后。
秦国当时的移民分两次完成,第一批移民圌主要是虎狼之师的家属和后裔,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军属,都是建功立业后被封到这来的,当然,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民,还给巴蜀之地带来了强悍的斗志和争功的欲圌望,可以说这批人也给性格鲜明的巴蜀之地增加了很多特点,就算是增加了性格吧,这是一批最先稳定在这的陕西人。
第二批移民圌主要是秦灭六国后的六国贵圌族,让这些以往各国的贵圌族和统圌治阶层远离自己的故土和祖先曾经的辉煌,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帝国政圌权而言绝对是一项深远的国策,远离发展和立足的根本,这些曾经的王、士等等也就闹不出什么动静来了。
同时,这批人更是不同凡响,当时的贵圌族就代表着文化和知识,所以这一批移民给巴蜀之地带来的更不仅仅是几个家族和人口,大量先进的中原文化、文明和思想都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圌入巴蜀之地,可以说这次移民对于巴蜀之地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移民可以说是文化导入。
正是这两批移民奠定了四川的性格和文化,也是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们锻造了四川的历史,彻底的改变了以往川人的生活,所以说从这开始,这个四川的“魂”就是顽强坚韧、海纳百川的精神,这也才是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独一无二的四川的最大特点和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移民中,包括秦国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史料记载的战国时期第一代大富商家族,纵横秦、战国、西汉初年三个朝代的卓氏家族就是这个时期来到巴蜀之地的。这个家族很是厉害,据说当时是富可敌国,而且行圌事低调神秘,之所以这个家族需要专门介绍一下,因为除了财富这个家族后来出了个比钱更值钱的,著名的才女:卓文君。
最早的峨眉山(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6)
应该说峨眉山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就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峨眉”二字最早就见诸于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不过那时候的峨眉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峨眉山就不好考证了。
但是有一点貌似有点依据,峨眉山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上山隐逸。
据晋代黄甫谧写的《高圌士传》记载:楚狂陆通夫妻,漫游名山大川之后,最后定居于峨眉山。
《峨眉山志》载:“大峨石前,楚狂旧庐”。
而且这位楚狂结过茅庐的地方别称为“歌凤台”,现在还在,在神水阁旁,但是这也是后人猜的,而且那几个字是更后的后人写上去的,真不真、假不假的也就当是个事吧。
不过更为神奇的传说是与陆通同时代的鲁国公输班(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也来过这,而且还曾在今万年寺下的象牙坡上营造大峨楼。
这点我个人觉得比较扯了,陆通还真是有可能在这一带混过,毕竟离得不算太远,但是这个鲁班同学可是压根就不可能过来的,别说什么记载了,就算是鲁班有这份心也没这份力气啊,人家还忙着在山东开工厂生产锯子哩。
关于这个楚狂简单说下,可能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很出名的人,楚狂名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时的方士,通俗讲这个所谓的“方士”,就是有方法之士(这是我总结的,哈哈),官方点解释方士就是后来的道士的一种(这不是我总结的)。
当时楚国实力很强,吞并了很多南方的国家,楚昭王为了统圌治这些新吞并的国家,就积极推广老圌子的《道德经》。关于这个《道德经》我想就不用我多啰嗦了,其实就是让大家清静无为,厌烦战争,好逆来顺受的接受楚国的统圌治。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文化的普及工作,楚王聘请了很多知名学者干这活,这个陆通就因为才学别聘请去治理江南一带,但是这位陆通还真有点个性,居然拒绝了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具体原因不详,估计是思想意识不一致吧,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很讲究思想,不是一派的人家理都不理。
陆通很有个性,不过我们的楚王也不白给,你说不去就不去,拿楚王不当干部,这还了得,直接命令手下把这人给我抓来,我们的陆通无奈,只能借游山玩水之名躲避,其实就是逃难,没地可去就隐逸到峨眉山了。
在战国时期,峨眉山不仅没名称,而且没路,真正意义上的深山老林,这可不是旅游度假,别说没水没电,更没有规定的游览区,没有动物保护区的隔离带,也就是说就是野兽横行、暗无天日的地方,据说这个陆通携家眷登山,在鸡公石、又名凤嘴石(后人起名),结芦搭茅、食蒿咀果、猎兽捕禽,居然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下扎下去了。
这个陆通之所以出名,也在于圌勇于拒绝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前途,敢于挑战自我,实现价值,开创了野外生存的先河的精神。
这位楚狂作为的结果是后人对他抗恭不仕,隐逸之举,大为崇敬。
宋太祖称峨眉山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建“陆隐君祠“,又建”鹤飞天外“坊。
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写有:《楚狂接舆夫妻》:“接与昭冲玄、伉俪变真逸。傲然矢微聘,耕织代禄秧。凤歌诚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眉山,各载保灵术”。说实话,这诗写的还真一般。
最尊崇的后人把楚狂陆通尊为山神,又称山王,山祖。
之所以说到陆通,因为我认为陆通应该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峨眉山开山始祖,虽然这会道家还不成系统,但是陆通作为道家的先驱开始在峨眉山驻足已经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了,这个对峨眉山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其他的很多史料记载之前还有很多什么方士啊、奇人啊,但是我觉得那都不可取。
例如:《魏书》中《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圌子”。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我们所指的道教。然后又说到道教的传播:“授轩辕于峨眉”。
两段文字联系在一起就是道家的始祖老圌子的理论得自轩辕,轩辕传授老圌子思想和理论在峨眉,这个轩辕和老圌子两人搭不搭得上姑且不说,就说这传教跑到当时的峨眉山,还真当自己是人猿泰山啊!这书纯属扯淡。但是更扯的还有。
《峨眉县志》引《五符经》说: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崖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受)三一五芽之法。说这皇人传授心法给黄帝,这事就更滑稽了,黄帝他老人家住在黄河流域,他老人家这辈子都没见过长江,更别说横跨长江跑到峨眉山去学习了,他老人家部落周边那几千号人还没搞定呢,哪有那功夫去四川啊。更何况就算他老人家真想去的话,怎么去?学印第安人划独木舟过长江吗?所以说这个历史其实很有趣,能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来,甚至包括穿越时空等等,建议写书、写剧本的写手们在没灵感时多看看历史书,保准思如泉圌涌。
峨眉山当时连个名都没有,整个就是我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中无数的荒山中一座,还是当时的乐山,倒是作为巴国的一个部落集聚地有点小人气,后来划归到秦地蜀郡管辖。
随后的汉朝开疆拓土不仅全面解放了巴蜀全境,更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划:割巴蜀二郡的西南置犍为郡(今宜宾市境内)、其后又置沈黎郡(今汉源县北)、越西郡(今西昌市东南),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今汶川县西南,大地圌震的地方,借此也缅怀一下)。
通过汉帝国的一系列整治和梳理,巴蜀之地的行政区划这时才开始有个大概的眉目,也才在治理了水患之后开始一点一点的接近天圌府之国的美称了。
但是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汉朝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前封汉王,这可不是现在的四川,基本上是陕西和四川交界处,但是刘邦之所以能进军中原直到平定天下,和巴蜀之地的后方支援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汉朝分封天下的时候唯独没有在巴蜀之地封王,这地儿是天子自领,也就是说是这地儿是皇帝的自留地,更严格的讲就是说除了京城一带就这地最为显贵了,这样做的原因还真不是刘邦简简单单的怀念和尊重,还是由于巴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刘邦从这起家,深知这一带必须高度重视,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中国几千年的中央集团对于巴蜀之地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从这会开始有了基调。
我们说峨眉山就不能不说四川的历史和演变,因为从始到终道教和佛教在争夺这个风水宝地的时候都和政圌府的支持和打击分不开关系,而且四川又是一个极其诡异的地区,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极大,它有的时候是政圌权的最后基地,有的时候又是政圌权的混乱根源,更是中国历史上从始至终割据政圌权建立最多的区域,总之,四川特殊的环境、氛围、文化等等造成了这是贯穿中国历史上最难以琢磨的省份。
巴蜀经济文化大腾飞(四大名山说开去之峨眉山篇7)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汉王出身的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对四川一带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天子自领的管辖地各项政策都优先照顾,巴蜀之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以至于当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关中地区,被誉为“天圌府之国”,也就是说从这开始起到现在,这个美誉就一直誉满全国。
汉景帝年间(著名的文景之治,也是著名的汉武帝的爹,这人确实是个好皇帝),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政圌府带头出面办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从此,巴蜀之地学风大盛,知识文化全面提升。
同时,巴蜀之地不仅文化大进步,而且各项经济指标得到全面提升,有钱有文化之后,周边很多之前的蛮夷之地一点一点的被规划过来,巴蜀管辖的地盘也一天天的大了。
汉景帝之后的汉武帝就不多说了,简直就是个抢地盘的疯子,汉帝国在他的带领下东南西北一通打(把他爷爷和老爹给他攒的那点家底折腾的精光光),别的不说了,只说巴蜀相关的。
武帝期间,先是大将唐蒙进军西南,从古蜀国历代君王到秦国蜀守,他们所能统圌治的巴蜀地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一带。往南边的雅安一带,基本是鞭长莫及,更不要说今天四川的宜宾、凉山、西昌和阿坝等地,所以说当时所谓的巴蜀其实就是成都一带。
当时统圌治和盘踞在那些地方的,基本都是一些风俗、语言都各不相同的各个少数民圌族,古代的史书将他们统称为“西南夷”。
唐蒙带着一万人的队伍,在巴蜀一带就跟疯子一样,平南越(广州一带)、灭夜郎、占益州(云南一带),简直是能打的全打了,要是没大山隔着估计连什么缅甸啊越南啊泰国也全都划拉进来了,就打仗而言这厮是把好手。
不过,打完之后就有点麻烦了,这个唐蒙是个粗人,和李逵、张飞等等粗人一样,头脑简单就知道打,但是打仗的前提是你得过得去,这个粗人唐蒙为了尽快的完成征服任务就在今天的宜宾、高县和筠连一带修筑一条通往贵州威宁的高速公路,史称“南夷道”。
有个重要事情的说明一下,那会要修路可真不是件简单事,比起来今天修的豆圌腐圌渣高铁还难,没工程车、没炸圌药,全凭人力往上干,粗人唐蒙性情急躁,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干脆四处抓壮丁,不想干活或是不好好干活的动辄就军法从事,或笞或杀,把当地人民逼得不堪忍受,很多人宁肯自圌残身体也不愿修路。
更严重的是,很多当地已经表示臣服的“西南夷”一些部落也起而反抗(这是必然结果),路算是修了,但整个巴蜀之地就整鸡飞狗跳墙,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是打了反、反了再打、打了再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粗人唐蒙非常的纠结,再能打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唐蒙很郁闷。
这边是唐蒙郁闷,长安那边还有个更郁闷的,这边不停地打仗就不停地要钱,汉武帝比唐蒙还纠结,这还有完没完了,西南地区照这个势头搞下去鬼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汉武帝隐隐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靠唐蒙这样的粗人似乎不太靠谱,于是乎,一个重量级的大人物意外的隆重登场了。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年轻时候,他因创作了《子虚赋》而颇有文名,曾经在梁孝王(汉景帝的亲弟弟,差点取代汉武帝的家伙)手下当差。
这个梁孝王一辈子就一个愿望:过把当皇帝的瘾,结果很悲剧,想尽了办法也没当成,带着这样的遗憾去世了。俗话说得好树倒猢狲散,失去职业的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回到了故乡成都。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然没什么偶然,偶然里都有必然),他认识了临邛(今邛崃)移民大富翁卓氏家族的头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两人以琴传意,大家闺秀卓文君深深地为司马相如的才华所打动,这就是汉代版帅哥泡妞傍款姐的励志故事。
穷鬼司马相如找了个当时绝对超一流的富姐,要搁今天凭着司马相如的文采写本“我是怎么泡上亿万富姐儿的”,绝对畅销,能让无数拥有美丽梦想的年轻人作为教科书刻苦研读。
但是梦想归梦想,现实很残酷,富家小姐看上了穷小子可不代表小姐的爹“富商”也能看上,这卓家可是当时绝对的豪门世家,豪门是不是好进可以问下今天的此道高手世家“大小S”和她们的母亲等一系列名人。
面对老爹的强烈抵制,我们的文君小姐表现的烈性十足,为了爱情愿意抛弃一切(其实我很想采访一下当时司马相如的心情,本想泡个富圌婆,结果啥也没捞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卓文君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和亲情,和司马相如私奔了,走之前是不是也发了个微博告知天下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事在当时也算是名动天下的私奔了。
大财主卓家觉得很丢人,公开宣布永远和这个不孝之女脱离任何关系,包括所有财产,说实话,这时的司马相如应该是真正的万念俱灰啊。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人这会真是一穷二白,无以为生、穷困潦倒的二人只得在成都开了一家小小的酒店(这个本钱还是富家小姐仅有的积蓄典当的),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当店小二,据说他们的酒店就在今天成都的琴台路。具体地点不知道,到了那您自己猜吧,还是那话,只要你猜的有人信。
两人开酒馆据说生意也还行,毕竟两人还都算是名人,来捧场的也不少人,慢慢的,这个豪门世家震怒之余也想明白了,孩子大了不由娘,卓王孙同志在老婆不断的哀求下终于无奈的接受了女儿私奔的现实,说到底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卓王孙决定出资资助司马相如,你不是挺有才吗,那好,给你点钱去首都长安求取个功名吧。说实话这招比较阴损,就是给你钱让你滚蛋,能混好了就回来算你小子能干,混不好估计你也没脸回来,我家姑娘可不能跟着你受这罪,怎么我家的千金大小姐也不能当街卖酒啊。
据说在司马相如带着卓家的盘缠意气风发的上路离开成都时,在城北的一座桥上,司马相如扬着马鞭对送行的卓文君发誓:如果不能坐上驷马高车,我再也不会踏过此桥(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你拿了人家那么多钱,说跑就跑了)。
这座桥就是今天成都北面的驷马桥,它是古代成都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据说现在驷马桥附近的鞭子很有名(有志上清华、北大的学子去了得买上一把)。
司马相如也还确实有料,卓越的才华和洋洋洒洒的大赋(当时流行的一种文体,流行程度可以参照今天的微博)为他赢得了在长安的名声,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后,龙颜大悦,封他为“郎”(可不是牛郎),留在身边做了一名文学侍臣。
当时西南方混乱局面让汉武帝为首的政圌权很头疼,狡猾的司马相如看到机会后委婉的提出我可以前往安抚“西南夷”,以文学侍臣的身份向汉武帝提出建议,首先是我老家在四川,当地的环境和人脉都很熟,可以为国家开疆拓土,而且自己还有当地显赫的娘家家族背景,这个费用方面也好划拉,只要能给点政策就行。
拓地狂人汉武帝正发愁粗人唐蒙留下的后遗症怎么收尾哩,一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十分愉悦的地答应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公元前129年深秋,司马相如坐着驷马高车得意洋洋的回到了故乡成都,如何团圆缠圌绵就不多说了,野史对这个描述的比我精彩。
这时的司马相如还真挺卖力气,在成都没消停几天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众多的少数民圌族部落之间,即有权力又有当时的大鳄卓家财阀雄厚财力的支持,司马相如刚柔并济,终于归化了原本如同一盘散沙的“西南夷”。
这就是官商结合治理的实例,在这两方面的最强势力联手后,再牛的钉子户也白搭。
甭管用了什么手段吧,反正结果是,汉朝政圌府在四川增设了十多个县,通由蜀郡管辖,这也算是为巴蜀之地做出贡献,终于终结了战乱,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司马相如凭此绝对堪称功臣。
从此,四川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悉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圌治范围,除了极少数山高路远之地仍由当地的部落首领统率外,中央王朝的命令可以顺利地抵达巴山蜀水的每一个角落。中央王朝彻底的统一了巴山蜀水的天圌府之国。
随后在东汉时期,巴蜀之地因为地理原因基本没有经受两汉期间的战乱,稳定是发展的首要条件,稳定巴蜀之地成了当时所有中国地区发展最快的,经济、农业、政治、文化都在当时堪称一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有赖于秦帝国史上第一次大移民,为巴蜀之地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