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山说开去之九华山”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星球故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建立内容为“===== 九华山综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九华山篇1) ===== 九华山;最早叫陵阳山,后改名叫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被著…”的新页面)
 
第76行: 第76行:
  
 
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说实话这样的称谓估计连九华山自己的管理人员都有点心虚。
 
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说实话这样的称谓估计连九华山自己的管理人员都有点心虚。
 +
 +
 +
===== 渊源(四大名山说开去之九华山篇2) =====
 +
 +
场面话说完就该进入正题了,依惯例还是从最早说起,九华山相比于其他的名山属于比较晚熟的,熟透的原因还拜托中原文化的南迁和经济中心转移而开始,这点和普陀山的发展比较类似,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基本上找不到关于九华山很早的历史记载,这点和别的佛教名山就差了很多,比较权威一点的“九华山志”居然整个就是一地藏菩萨史。
 +
 +
按说“山志”你就该老老实实的写“山志”,整的跟佛经一样你给谁看啊,为了讨好地藏菩萨也犯不上这样吧。
 +
 +
所以,我看到的“九华山志”是我看到和翻阅过的最差的一部地方史志,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史实整理都完全对不上,九华山的管理部门应该重视下,这是正事,得花点费用和精力好好整整。
 +
 +
九华山隶属于安徽池州,我去查阅池州地方志的时候倒是能找到些许资料,那我就只能从他最初的行政管辖地“池州”说起吧。
 +
 +
应该说“池州”还是个很远古的地方,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属于吴国管辖,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的领地,说是领地其实也就是个部落,压根就没有什么行政管辖的制度,也就是说这地儿穷山恶水的,管理层都懒得派地方官来,只是名义上划归到吴国,具体是归吴国还是越国管,没人找得到依据,一概而论就算是吴越之地吧,可能也就是我们中华民圌族很早的“古越人”的地盘。
 +
 +
“古越人”应该也算是我们国家有记录最早的居住群体之一,最早的原生态部落。
 +
 +
我们中原老祖先在中原这地争地盘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们就在这安居乐业了,倒不是说这的土著不好斗,更主要还是地域的原因,这地儿山多、水圌多、树多、野兽多,搁现在这地儿绝对能整出个原生态的旅游目的地,搞不好评个世界遗产或是五A圌级景区也属正常。
 +
 +
这样的地方资源不仅能带动本地的经济,还能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多种经营,顺带帮着中原人在互相干仗的同时,还能忽悠大家都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度休闲假,体验一下休闲完美时光,也能就共同关心的利益问题进行外事交流和沟通。
 +
 +
但是,这也都是在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当时说这些就很有难度的,我们的土著人士只能自己猫在自己的地盘享受纯自然生活。
 +
 +
众所周知,只要是人或以人为主的任何部落,之间就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争斗,为了争地盘、争资源、甚至争女人,不过好在这一带还比较安生,部落间并没有多大的争夺,一方面是人少斗不起来,另一方面是没文化,没文化也就没记载,确切的讲谁也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经常互相间的掐。
 +
 +
上述是具体情况,据我对当时的情况分析,可能还真是部落间比较和谐,关键在于这里的人们主要精力只能放在和大自然做斗争,和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周边环境作斗争,人和人、部落和部落必须携手作战,共同面对凶狠的大自然和各种现在的珍稀野兽,和野兽做斗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法设法的把自己变得比野兽还野兽,聪明的古越人这点做得很到位:
 +
 +
《论衡》:吴为裸国,断发纹身。
 +
 +
《列子》:南国之人,祝发而裸。
 +
 +
《左传》: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
 +
《孔丛子》:夫吴越之俗,男女无别,同川而浴。
 +
 +
通俗点的判断基本可以认定古越人的特点如下:“断发文身、拔牙漆齿、不穿衣服,更重要的是居然还男女同浴!”。
 +
 +
其中的“断发文身”我理解是为了吓唬野兽,浑身上下画的比野兽还野兽,最起码出门还能吓唬个华南虎;
 +
 +
但是这“拔牙漆齿”我就没想明白了,整一口黑牙再少两颗是为了吓唬人还是为嘛?实在让人费解啊!
 +
 +
其次的“不穿衣服、男女同浴”倒是很让我等心向往之啊,哈哈。
 +
 +
别的没什么,按照现在人的理解只能说这古越人的风俗很“潮”,还能经常理发,忽长忽短,变化发型和纹身图案,主题思路就是要是看流行什么,不仅理发还经常染发,这可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不是我胡说的。
 +
 +
当然,以上的内容只是关于古越人的一些风俗的介绍,至于是不是涉及到九华山区域说实话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当时那一带的情况基本也就是这样,而且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很多年。
 +
 +
关于那会儿到底这地属于哪个国家或是归属到哪个地区谁也说不好,毕竟那会中原地带也很乱,当时的中华文明基本就在黄河流域一带,整个中国的其他地区都相对荒蛮,特别是南方一带,用过去的话讲就是一片蛮夷之地,但这一切,随着两个著名人物的到来开始有所转变了,吴越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和部落开始进入中原文明的史册,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陆陆续续有了相关的介绍和说明。
 +
 +
想搞清楚吴越之国的历史,我们先得整明白这两地是怎么开始进入中国历史的,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史书“史记”里面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司马迁说完第一部“本纪”后开始讲“世家”的开篇,第一篇就是“吴太伯世家”,之后才是什么楚啊、齐啊、魏啊这些著名的大国和世家。
 +
 +
要说司马迁还真是天才啊,当时这样的排列在当初是因为“吴”确实是历史和由来很悠久,重要的还是“周”王朝的直属后裔,差一点周王朝就是人家的。
 +
 +
以上或许是血统,但是一直到随后的很多年,吴国的后人居然不负众望的越来越活跃,而且还漂洋过海的活跃,无论规模和生命力乃至影响力都绝对堪称“史记”中世家第一,凭着后一点荣登“世家第一”就毫不含糊,司马迁作为史家第一人,别的不说,起码在远见上当之无愧,绝对的史家第一人。
 +
 +
话扯得有点远,大家别嫌烦啊。
 +
 +
商朝末年,当时周国的国君是古公亶父,其实说是国君都是抬举了,实际上也就是几个大点的部落联盟而已。周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更大的盟主“商”的统一管理下的一个西部国家小联盟。
 +
 +
古公亶父应该说属于能力比较强悍的一类人,不仅管理着自己的部落,还兼并了很多周边的小部落,在商朝末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西方的强国。
 +
 +
当时的交通可远不如现在,管理政策的发布和实施都得靠人来回跑,远一点的部落基本就无法联络和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盟主“商王”发现这个西边来上贡的小国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成了周国的地盘,都跑到县官现管的周国那上贡去了。
 +
 +
商很明智,看到既然管不了就干脆直接任命当小盟主吧,这样,小盟主周国上贡给大盟主商的东西按常理也就必须的比以前的多。
 +
 +
因此,商王任命古公亶父为周公,事实证明贪图贡品和松散管理就等于教唆和纵容。
 +
 +
当了周公后的古公亶父就得考虑后代和继承人的问题了,古公亶父确实厉害,不仅自己厉害,还真是老圌子英雄儿好汉,他的三个儿子个顶个的牛,三个嫡子,大儿子叫太伯(又作泰伯),二儿子叫仲雍,又叫吴仲,小儿子叫季历。
 +
 +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当然也是我们国家民圌族坚持到现在的传统,老大继承父业,也就是太伯是君位的继承人。按说这没什么说的,所有人也都没什么闲话,可是,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太伯没有儿子”。
 +
 +
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就说明周在太伯之后,就不能保证血统的延续,那会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专业医院治疗这病,这个问题在当时很严重。貌似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只能换人,那除了太伯以外谁来继位?
 +
 +
谁要是说我们古人想的不远我就跟谁急,继承皇位这一事,就不仅得看这一代还得参考下一代,这样才能保证王国的统圌治和兴旺,基于这样的前提大家都带着疑惑等待,等待太伯生个儿子或是那天来个“意外”什么的,大家都懂的。
 +
 +
但是不幸的是,连这个“意外”都没有,太伯家的家教很严,管理很到位。
 +
 +
太伯没儿子,但是哥儿三里小儿子季历倒是有个儿子,而且大家都说这小子有前途,小小年纪已经能掐会算,经常还会装神弄鬼的忽悠大人,这在当时可是大本事,那会的人就信这个。
 +
 +
这个小孩就是大名鼎鼎的“姬昌”;用《史记》的话说:“有圣瑞”。

2021年12月27日 (一) 13:35的版本

九华山综述(四大名山说开去之九华山篇1)

九华山;最早叫陵阳山,后改名叫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被著名的酒鬼李白看到后,在唐天宝年间改名为九华山至今。

应该说九华山的出名在四大名山中和普陀山近似(另外两个都是很久就很有名),这两个都是非常偶然的成为佛教的根据地后才越来越出名。

九华山没因为酒鬼改名出名,出名的原因(说实话不太出名,很多国人都不知道这山,而且更有甚者连山是哪位大师的根据地都说不明白)还得拜托我们本土的地藏菩萨。

依照惯例还是先说点场面话吧:

九华山,为我国皖南斜着排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

整个山方圆120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以上大部分内容来自百度。

九华山的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据说是九十九座山峰,但貌似没人数清楚过)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所有山峰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也最大。

这著名的九座山峰在酒鬼喝多了看的时候貌似九朵莲花,佛教大师看的时候是九尊形态各异的佛,我看时候比较简单,就是九个山头,说实话就这我还是掰着指头一个一个数过来的,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明白我看到的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九座山峰。但是比较幸圌运的是在旁人的指导下,我看到最高的山头:十王峰,海拔1342米。

九华山要说风景比较适合旅游,知名的山峰比较集中,而且海拔较低,也不会有什么高原反应,好看的基本都在方圆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比较著名的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

关于九华山旅游,导游到时候会一个一个的给大家讲的,自己去的话可能会有点费劲,因为这些一个个找起来有点累,最好别像我一样,找那九个峰都没找明白。

九华山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既然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就得有个名山的范儿,总之这个派头很大。

但是实际上没什么古刹,基本全是新建的,之前那些就算是能扛住岁月也抗不过我圌党我国的那个十年,这点大家都懂的。

虽然古刹比较新,但是好在九华山里自然植物还是很有些年头的,红卫兵们也不吃这些木头,万幸也没一把大火给烧了,所以九华山还能看到古木参天,再加上常年的湿圌润气候比较适合草木生长,九华山看起来颇有点灵秀幽静的味道,而且湿圌润的空气中常会飘过一些城市里闻不到的草木清香,这点很值得品味一下。

这估计也就是九华山旅游的一个特点,也正是因为名气远不如其他的三座名山那么大,也就能少些商业和人为的物事,“幽静”或许是九华山的一个特点,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不过关于发展这点,我觉得最关键的还的看看我们国人的信仰会不会改变,我在后面会有专门章节详细唠,先搁这儿,卖个关子了。

九华山素有“莲花佛国”之称,莲花之说是酒鬼说的,我去的时候没喝酒,当然也没看出这个意境,要有人看到了就一定是高人,而且是很高的人。

佛国倒是眼前的,这比较实在,寺庙林立,九华山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

大家注意啊,其实真正的佛国不是以量取胜的,关键是得有核心竞争力,九华山真正意义上的寺庙除了专门研究它的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包括哪些收门票、买香火的和所谓的景区管理人员。

这些九华山的寺庙里确实有真正清修的和尚,对这些虔诚的信徒我一向非常的崇敬,但是对那些功利之徒我也一向不耻,佛教四大名山里基本都是这样的鱼龙混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包括佛门之地。

九华山林林总总的寺庙比较出名的有甘露寺(和刘备、孙权、孙小妹等香圌艳故事没关系啊)、化城寺(这个我认为是最著名的)、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

据说这些寺庙收藏文物加在一起达千余件,当然大部分都是糊弄人的,说实话除了当年被偷走现在还回来的可能还能算是文物的话,凡是留在山上的就基本全是糊弄人的,这点大家都清楚,只要是文物就压根不能逃过伟大领袖领导的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九华山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这个倒是能给上山旅游度假无聊的时候增添点乐趣。

九华山在南北朝期间,以之前说过的九座山峰为显著特点,山高奇秀,峰峦异状,所以当时叫九子山,从这个名字基本都能看出有点道家的影子,也就是说最早这地儿还是道教的天下,关于之后的演变我们随后再说。

总之这个九子山的名头叫了很多年,实话实说也没叫出个什么名堂来,只能在地方志里看到些许的记载,但是这一切随着唐朝的到来逐渐的改变了。

唐天宝年间史上最著名的酒鬼兼当时的娱记“李白”没事干跑到九华山,在看到此山秀异后,触景生情,酒鬼眼里这就不是九子了,成了九朵莲花,估计是喝大了后看东西都是重影,山叠着山看着可不就是象莲花吗。

酒鬼很兴奋,与同行的所有娱记们一起唱和,这就是著名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确实有点意思,酒鬼的水平还真是没得比。

酒鬼的妙句迅速得到了其他娱记的广为转载,一时间涌上各大娱乐报道的头条,酒鬼李白堪称唐朝的陈祖德,往往是一语惊天下。

同时,九华山的地方官员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立刻召开了常圌委扩大会议,为了适应当时的宣传和旅游开发等等市场的需要,马上报请改九子山为九华山,特事特办,效率很快,酒鬼酒还没醒,“九子山”已经改为“九华山”了。

同时九华山地方政圌府还专门出资传印了酒鬼的所有诗句,这点就和现在各地政圌府都争相请名人去拍电影或是花纳税人的钱请俩著名的二百五去香格里拉办婚礼一样,李白吟九华山诗一时间流向全国:

“昔在九圌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说实话,酒鬼的水平还真不是盖得。

以上几句中的“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也成为之后和现在的九华山最为推崇的宣传语。

在李白之后,诗人兼娱记的刘禹锡也在听闻相关报道后慕名而来,也同样得到了相当高规格的接待,溜达完了同样留诗:

“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这就是当时的娱记典型特点,甭管怎么折腾,娱记间会形成默契,之前只互相吹捧,不互相攻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唐朝的娱记们很有团队精神,九华山也在这些文人娱记的追捧下名噪一时。

再说点九华山的景色吧,九华山因地理原因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清代时就概括有“九华十景”之说,确实很有灵性。

现今旅游全面开发后,九华山在政圌府揽财精神的带动下,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完成各种创收项目的建设,力争做到多鼓捣玄虚、多收门票、多建旅游项目等等,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九华山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不仅提升了整体通票的价格,还增加了各个小景点的增收层次,合理的完成了多掏游客腰包的任务指标。

第一篇再给点场面话:九华山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圌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上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时景、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看也看不完,只要想看就能一直看,但是得多掏门票多花钱。

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说实话这样的称谓估计连九华山自己的管理人员都有点心虚。


渊源(四大名山说开去之九华山篇2)

场面话说完就该进入正题了,依惯例还是从最早说起,九华山相比于其他的名山属于比较晚熟的,熟透的原因还拜托中原文化的南迁和经济中心转移而开始,这点和普陀山的发展比较类似,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基本上找不到关于九华山很早的历史记载,这点和别的佛教名山就差了很多,比较权威一点的“九华山志”居然整个就是一地藏菩萨史。

按说“山志”你就该老老实实的写“山志”,整的跟佛经一样你给谁看啊,为了讨好地藏菩萨也犯不上这样吧。

所以,我看到的“九华山志”是我看到和翻阅过的最差的一部地方史志,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史实整理都完全对不上,九华山的管理部门应该重视下,这是正事,得花点费用和精力好好整整。

九华山隶属于安徽池州,我去查阅池州地方志的时候倒是能找到些许资料,那我就只能从他最初的行政管辖地“池州”说起吧。

应该说“池州”还是个很远古的地方,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属于吴国管辖,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的领地,说是领地其实也就是个部落,压根就没有什么行政管辖的制度,也就是说这地儿穷山恶水的,管理层都懒得派地方官来,只是名义上划归到吴国,具体是归吴国还是越国管,没人找得到依据,一概而论就算是吴越之地吧,可能也就是我们中华民圌族很早的“古越人”的地盘。

“古越人”应该也算是我们国家有记录最早的居住群体之一,最早的原生态部落。

我们中原老祖先在中原这地争地盘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们就在这安居乐业了,倒不是说这的土著不好斗,更主要还是地域的原因,这地儿山多、水圌多、树多、野兽多,搁现在这地儿绝对能整出个原生态的旅游目的地,搞不好评个世界遗产或是五A圌级景区也属正常。

这样的地方资源不仅能带动本地的经济,还能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多种经营,顺带帮着中原人在互相干仗的同时,还能忽悠大家都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度休闲假,体验一下休闲完美时光,也能就共同关心的利益问题进行外事交流和沟通。

但是,这也都是在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当时说这些就很有难度的,我们的土著人士只能自己猫在自己的地盘享受纯自然生活。

众所周知,只要是人或以人为主的任何部落,之间就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争斗,为了争地盘、争资源、甚至争女人,不过好在这一带还比较安生,部落间并没有多大的争夺,一方面是人少斗不起来,另一方面是没文化,没文化也就没记载,确切的讲谁也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经常互相间的掐。

上述是具体情况,据我对当时的情况分析,可能还真是部落间比较和谐,关键在于这里的人们主要精力只能放在和大自然做斗争,和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周边环境作斗争,人和人、部落和部落必须携手作战,共同面对凶狠的大自然和各种现在的珍稀野兽,和野兽做斗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法设法的把自己变得比野兽还野兽,聪明的古越人这点做得很到位:

《论衡》:吴为裸国,断发纹身。

《列子》:南国之人,祝发而裸。

《左传》: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孔丛子》:夫吴越之俗,男女无别,同川而浴。

通俗点的判断基本可以认定古越人的特点如下:“断发文身、拔牙漆齿、不穿衣服,更重要的是居然还男女同浴!”。

其中的“断发文身”我理解是为了吓唬野兽,浑身上下画的比野兽还野兽,最起码出门还能吓唬个华南虎;

但是这“拔牙漆齿”我就没想明白了,整一口黑牙再少两颗是为了吓唬人还是为嘛?实在让人费解啊!

其次的“不穿衣服、男女同浴”倒是很让我等心向往之啊,哈哈。

别的没什么,按照现在人的理解只能说这古越人的风俗很“潮”,还能经常理发,忽长忽短,变化发型和纹身图案,主题思路就是要是看流行什么,不仅理发还经常染发,这可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不是我胡说的。

当然,以上的内容只是关于古越人的一些风俗的介绍,至于是不是涉及到九华山区域说实话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当时那一带的情况基本也就是这样,而且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很多年。

关于那会儿到底这地属于哪个国家或是归属到哪个地区谁也说不好,毕竟那会中原地带也很乱,当时的中华文明基本就在黄河流域一带,整个中国的其他地区都相对荒蛮,特别是南方一带,用过去的话讲就是一片蛮夷之地,但这一切,随着两个著名人物的到来开始有所转变了,吴越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和部落开始进入中原文明的史册,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陆陆续续有了相关的介绍和说明。

想搞清楚吴越之国的历史,我们先得整明白这两地是怎么开始进入中国历史的,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史书“史记”里面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司马迁说完第一部“本纪”后开始讲“世家”的开篇,第一篇就是“吴太伯世家”,之后才是什么楚啊、齐啊、魏啊这些著名的大国和世家。

要说司马迁还真是天才啊,当时这样的排列在当初是因为“吴”确实是历史和由来很悠久,重要的还是“周”王朝的直属后裔,差一点周王朝就是人家的。

以上或许是血统,但是一直到随后的很多年,吴国的后人居然不负众望的越来越活跃,而且还漂洋过海的活跃,无论规模和生命力乃至影响力都绝对堪称“史记”中世家第一,凭着后一点荣登“世家第一”就毫不含糊,司马迁作为史家第一人,别的不说,起码在远见上当之无愧,绝对的史家第一人。

话扯得有点远,大家别嫌烦啊。

商朝末年,当时周国的国君是古公亶父,其实说是国君都是抬举了,实际上也就是几个大点的部落联盟而已。周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更大的盟主“商”的统一管理下的一个西部国家小联盟。

古公亶父应该说属于能力比较强悍的一类人,不仅管理着自己的部落,还兼并了很多周边的小部落,在商朝末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西方的强国。

当时的交通可远不如现在,管理政策的发布和实施都得靠人来回跑,远一点的部落基本就无法联络和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盟主“商王”发现这个西边来上贡的小国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成了周国的地盘,都跑到县官现管的周国那上贡去了。

商很明智,看到既然管不了就干脆直接任命当小盟主吧,这样,小盟主周国上贡给大盟主商的东西按常理也就必须的比以前的多。

因此,商王任命古公亶父为周公,事实证明贪图贡品和松散管理就等于教唆和纵容。

当了周公后的古公亶父就得考虑后代和继承人的问题了,古公亶父确实厉害,不仅自己厉害,还真是老圌子英雄儿好汉,他的三个儿子个顶个的牛,三个嫡子,大儿子叫太伯(又作泰伯),二儿子叫仲雍,又叫吴仲,小儿子叫季历。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当然也是我们国家民圌族坚持到现在的传统,老大继承父业,也就是太伯是君位的继承人。按说这没什么说的,所有人也都没什么闲话,可是,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太伯没有儿子”。

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就说明周在太伯之后,就不能保证血统的延续,那会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专业医院治疗这病,这个问题在当时很严重。貌似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只能换人,那除了太伯以外谁来继位?

谁要是说我们古人想的不远我就跟谁急,继承皇位这一事,就不仅得看这一代还得参考下一代,这样才能保证王国的统圌治和兴旺,基于这样的前提大家都带着疑惑等待,等待太伯生个儿子或是那天来个“意外”什么的,大家都懂的。

但是不幸的是,连这个“意外”都没有,太伯家的家教很严,管理很到位。

太伯没儿子,但是哥儿三里小儿子季历倒是有个儿子,而且大家都说这小子有前途,小小年纪已经能掐会算,经常还会装神弄鬼的忽悠大人,这在当时可是大本事,那会的人就信这个。

这个小孩就是大名鼎鼎的“姬昌”;用《史记》的话说:“有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