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希贤
白云岩肉桂:岩韵深处的味觉图腾
在武夷山千百种岩茶的血脉谱系中,肉桂始终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它不像水仙那般温婉,不及大红袍那般尊贵,却以其与生俱来的辛锐锋芒,在茶客的味觉记忆中刻下最深刻的印记。而生长于白云岩的肉桂,更是在这锋芒之外,平添了几分岩谷深处的幽远气韵。
壹·品种的锋芒
肉桂,这个武夷岩茶中最富个性的品种,天生带着一副不肯随俗的筋骨。它的品种香,是那种类似桂皮的、略带刺激性的辛香,仿佛岩石在烈日灼烤后迸发出的矿物气息,带着与生俱来的穿透力。
但白云岩的肉桂,却在这种辛锐之外,展现出更为复杂的层次。清晨采摘的鲜叶,在竹篓中便已散发出清幽的兰花香,这是山场赋予它的第一重礼物。经过日光萎凋,叶片逐渐柔软,这时凑近细闻,能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奶香——这种甜润的香气,将成为日后茶汤醇厚感的预告。
方希贤师傅常说:“认识肉桂,要从认识它的棱角开始。”这位与茶相伴六十余载的老茶人,最懂得如何与这个个性鲜明的品种对话。在他看来,肉桂就像个才华横溢却需要引导的少年,其独特的桂皮香是风骨,但若只有这一味,便失之单薄。
贰·山场的转化
白云岩的海拔并不算最高,但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它的小气候。这里多岩凹、多沟壑,茶树的日照时间被精确地切割分配。方师傅巡山时喜欢在午后站在岩谷深处,感受光线如何在岩石间折射、流转。
“这里的肉桂,天生就少了几分火气。”他伸手轻抚过茶丛,“你们看,早晨的漫射光让茶叶积累了足够的茶氨酸,所以茶汤会特别鲜爽;而正午的直射光又被岩石遮挡,避免了苦涩物质的过度生成。”
这种光热条件的精妙平衡,让白云岩肉桂在保持品种特色的同时,多了几分难得的内敛。它的桂皮香不再张扬刺鼻,而是化作一种沉稳的底蕴;它的茶汤不像其他山场的肉桂那样具有攻击性,而是在醇和中暗藏劲道。
更为难得的是,白云岩砾壤中丰富的矿物质成分,为这款肉桂注入了清晰的“岩韵”。这种岩韵并非虚无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味觉体验——茶汤入口,能感受到一种类似矿泉水的清冽质感;咽下后,喉间泛起的回甘中带着岩石特有的清凉。
叁·工艺的点化
方希贤师傅制作肉桂的工艺,堪称一场因材施教的智慧。
“做青要做透,但这个‘透’字,很多人误解了。”方师傅站在摇青机前,耳贴机器听着茶叶碰撞的声音,“对于白云岩的肉桂,我们要的是通透,而不是熟透。”
他采用的“轻摇慢发酵”策略,看似简单,实则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计算。摇青机的转速控制在每分钟28转,这是经过四十年调试得出的黄金数值。太快的转速会让茶叶破损,产生不必要的苦涩;太慢则发酵不足,青气难以褪尽。
深夜的青房里,方师傅像一位守夜的更夫,时刻关注着茶叶的变化。“听声音就能知道状态,”他说,“健康的茶叶碰撞声是清脆的,如果变得沉闷,就说明发酵过度了。”
当叶片边缘出现经典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散发出兰花与苹果的复合香气时,方师傅知道,做青的“透”达到了最佳状态。这种透,是让内含物质充分转化,但又不过度;是让品种香与山场香完美融合,但又各自清晰可辨。
炭焙环节更是见功夫的地方。方师傅 famously 主张“七分做三分焙”,认为前期做青是根基,焙火只是画龙点睛。对于白云岩肉桂,他绝不用重火,而是采用中轻火慢炖。
“火要轻,不是为了偷工减料,而是为了保存茶的本真。”他一边调整炭火,一边解释,“白云岩肉桂最珍贵的就是它那种幽远的山场气息和细腻的花香,如果用重火把这些都焙掉了,那还不如去喝其他山场的茶。”
文火慢炖的过程,实则是火与茶的一场深度对话。温度严格控制在85-95℃之间,历时多个回合。这个过程不仅去除了茶叶中最后的一丝青涩,更重要的是让茶汤变得更加醇厚绵密。
“你们看,”方师傅取出焙笼中的茶叶,“轻火慢炖的茶,条索是紧结的,色泽是青褐油润的,表面这层白霜般的‘宝光’,就是火候到位的证明。”
肆·品鉴的维度
开启一泡方希贤亲制的白云岩肉桂,如同开启一部味觉的交响诗。
干茶的形态就已诉说着它的身世:条索紧结弯曲,握在手中能感受到分量——这是内含物质丰富的表现。温杯后投入干茶,摇晃间传来的“沙沙”声清脆悦耳,如同岩砾在溪水中滚动。
注水的那一刻,才是戏剧的真正开场。
初闻盖香,辛锐的桂皮香率先登场,但很快就融入了幽雅的兰花香。稍凉再闻,奶香与熟果香渐次浮现,最后在杯底留下持久的蜂蜜与矿物混合香——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挂杯香”,是山场气息最直接的证明。
茶汤的品鉴更需要静心体会。
第一泡,汤色橙黄明亮,入口微苦即化,岩韵初显。这时的茶汤还带着些许羞涩,如同晨雾中的远山,轮廓初现却未尽展。
第三泡,茶汤的厚度达到峰值,滋味醇厚,“岩骨”铮铮作响。这时才能真切体会到什么是“香落于水”——香气不再是飘在茶汤之上,而是完全融入其中,每一口都是嗅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第七泡是个转折点,花香愈发清晰,水感依然甘甜,展现出惊人的耐泡度。这时的茶汤如同山涧清泉,清冽中带着甜润,是炎夏中最解渴的存在。
第十泡之后,茶汤渐淡,但余韵未绝。喉底泛起的清凉感持久不散,这就是老茶客所说的“岩石鸣泉”,是顶级岩茶才有的体验。
冲泡后的叶底同样值得细观。软亮匀齐的叶片上,“绿叶红镶边”的特征明显,手指揉捏时弹性十足,细嗅还有淡淡的甜香——这些都是工艺到位的明证。
伍·时光的馈赠
在方希贤师傅看来,制作白云岩肉桂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
“茶如人生,需要经历才能成熟,但也需要保留本真。”他说,“就像我们做茶,既要通过工艺让茶叶转化成熟,又要保留它最珍贵的山场气息和品种特色。”
这种平衡的智慧,体现在每一个制作环节中。做青时的“轻摇慢发酵”,是为了在激发香气的同时保留鲜活;炭焙时的“文火慢炖”,是为了在提升滋味的同时保存本真。
如今,年近八旬的方师傅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制茶理念。在他的茶室里,悬挂着他手书的“岩骨生活水,花香存高远”,这既是对岩茶的诠释,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好的肉桂,应该像一位谦谦君子,”方师傅说,“外表温润,内里却有自己的风骨。它的辛锐不刺口,而是化作喉间的暖流;它的花香不浮夸,而是沉在茶汤的底蕴里。”
暮色渐深,方师傅开始收拾茶具。那些经过他双手制作的白云岩肉桂,即将开始它们的旅程——有的会北上京城,有的会南下粤海,在某个不知名的茶席上,遇见懂得欣赏它们的知音。
而这片生长在白云岩的肉桂茶树,依然在武夷山的怀抱中,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到那时,新一轮的采摘、制作、品鉴又将开始,将这片土地的故事,继续通过一盏茶汤,讲述给懂它的人听。
这,就是白云岩肉桂——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段风土的记忆,一位茶人六十年的修为,以及那些在时光中永恒流转的,关于味觉与灵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