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

来自星球故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佛教哲学】001.我愿为十方人做桥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每个人其实都是他自己的导师,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存在,可以去评判和决定每个人的命运。

佛陀,以及他今天的追随者,教导的都是一条自由的路,而每个人都只能独自的去走这条路,就像当年佛陀本人一样。

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接受的教导,我们的信仰,都要保持合理的怀疑,无论提供给我们这种教导的,是什么样的权威。不管是活佛还是上师,即使是佛陀本人,只要我们发现他的教导是有用的,并且可以运用在自己的生活里,我们才可以跟随它,从最终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是自己追求自由之路上的权威。

任何宗教的框架都包括四部分:历史、哲学、神学和文学。在“佛教通史”里,我们谈过历史了,在这个讲座里,我们准备谈一下佛教的思想和哲学,但是佛教的哲学素来就以琐碎著称。现在入藏的就有580部,4100卷经书,而且这些内容毫无例外,都宣称自己出自佛陀的教导。其实,无论是读经、禅修、供养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是不同的,其实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这个目的也是佛陀这位觉者,创立佛教时候唯一的目的,那就是指出人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指出自由的道路,这就是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的,佛教就是要用大智慧,求人生的大自由。

而且,佛教强调的是,每个个体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追求知识,或者单纯地去理解经书。其实,纯粹的知识和盲目的信仰,他们只要能带来最终的解脱,没有什么方法是不可以的,在这个角度上讲无需互相指责,也没有谁对谁错,佛教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宗教,它是和生活相关的。鉴于佛陀教义和修行方法,具有广泛性,在2000多年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教义和教派,这是必然的。

小乘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自救,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自救的基础上再进了一步,就是使众生得到解脱,其实在这点上,大乘佛教强调的是佛陀的人性,小乘佛教强调的是人类的佛性。佛陀的人性也包括了求真务实的理性,而人类的佛性,也包含着辨知一切的追求。

佛教哲学的体系庞大,内容繁琐,资料之多,可以说是汉字资料之最,所以,我们的水平有限,讲错的地方肯定是很多,在所难免,而且因为内容实在太多了,我们也不能像通史那样,有严格的时间和历史脉络来讲清楚,所以结构可能不是特别完整,我只能尽量的讲,就是电影《师父》里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拳我传了,悟多少在你们”。

《道行般若经》说“我愿为十方人做桥,悉令踏我得度。”这就是大乘精神,也是做这个讲座的初心。

以上这些鸡汤的话,算是序言。

下面开始讲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从大的方面看,它是分为两支的:一支是传入中国前的域外佛教,一支是传入中国后被改造的汉传佛教。而域外佛教的思想河流是有三个源头的:第一个源头是印度的婆罗门学说和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这是最大的;第二个旁系支流是希腊哲学;第三个是佛教一路北传,到中国之前,一路上中亚各民族的土著信仰,其中尤其是波斯古教。

从思想体系上来分,佛教哲学可以分为四大体系:有部哲学,空宗哲学,般若哲学和唯识哲学。

下一章就从有部哲学讲起。


佛学智慧-哲学-002-法体有恒-有部哲学

上一讲,我们说到佛教的整体哲学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它的第一类是——有部哲学。我们可以先简述一下有部哲学……在后面的课,我再给大家拆开来讲。

所谓有部哲学,就是——佛教第一次分裂的时候上座部持有的观点;后来,上座部转化为“说一切有部”,所以该部的哲学又叫:有部哲学。

有部哲学的基本命题是什么?法体恒有。它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多元化本体论上面的。什么叫多元化本体论呢?比如——人,他是一个整体,但是,他被破拆成了眼、耳、鼻、舌、身……那这就变成了多个本体……眼,自已就是本体,所以又叫:多元化本体论。

有部哲学,它就利用多元化的本体论去观察和解释——人和世界的这种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特别是这些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成因……就是——为什么……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最后,是它们可能的趋向。

“有部”通过这种观察以及他们自己的总结去解释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比如——业报、轮回、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有部哲学在中国流传,大约是七百年左右的时间,它为中国佛教建立起来了全面的概念观,比如——三世因果,无常、无我……这些最基础的佛学观,都是由有部哲学建立的。

但是,“有部”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破拆上……什么意思?“人”就没有整体性了!“人”只是一个概念,是变化的、刹那的……但是呢,构造这一整体的元素却是永恒的,就是……构造“人”的这诸元素却是永恒的!是由业力将这些元素构造成“人”,而业力去构造这个元素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因缘合合的过程。那么,“人”只是诸元素的聚集!所以,我们说:无我。

其实,这种破拆方式跟古希腊哲学里“原子论”的方式其实是一致的。但是,它到了中国情况就会很不同!为什么呢?中国佛教的基础和原始佛教的教义基础其实是相冲突的,这来源于我们说过——最早的佛教翻译家!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词,叫“识神”。

这个“识神”,中国人就见字生意,认为是灵魂……后来,就确定为灵魂!所以,我们在谈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哲学的根本差异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实它们在最初的出发点上就是有是分歧的。

所谓“识神”,就是灵魂……那就是著名的那个“形灭神不灭”——灵魂是始终如一的!而因缘,不过就是让这一整体出现在现实生活里的一种条件!所以,如果离开了这个“识神”,或者说离开了这个“灵魂”……这个永恒的“灵魂”,那么所有的因缘就会没有意义。其实,这也就是佛教里戒杀的一个理由,为什么呢?因为灵魂此世,它可能因为因缘,变成一个人;下一世,它可能又因为因缘变成一个畜生。灵魂如一,因缘不过就是为了这灵魂体现在现实中去创造条件。

“有部”在中国流行了这么多年,就是……块一千年,它翻译出来的经书如此之多、之大、之广,可以说——它超越了其它所有佛教派别的总和!但是,它这种对人破拆式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其实一直受到中国高级学僧的质疑。什么叫高级学僧?就是——学僧里最有知识的那伙儿人。

在隋朝,《三论宗》的吉藏就明确的指出来过,管这个叫什么呢?叫“小乘拆法明空”,就是“拆法”这叫……因为,依据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他这种方法是早晚要受到质疑的,或者说——受到质疑是必然的!为什么呢?西方人的思维是解剖式的、分析式的、逻辑式的;而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是整体式的、综合式的、统一式的。

我们谈到过说——东方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听过我的这个“佛教通史”课就知道,喜欢——以一贯一切、以一贯百、一通百通!其实,这从我们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里就可以看到。

因为这种哲学思索的方式不同,所以,有部哲学这种机械的方法论,其实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实际是无法接受的!但是,普通的佛教徒,就……普通的老百姓,都接受这种方法论和这种认识论……他没有考虑背后的方法论,其实,他就是接受这种认识!因为这种认识会比较简单和容易理解。但是在学界内部,尤其是水平比较高的学界内部,总是倾向于唯识或者中观。

当然啦……现在,特别是现在,就是……有一些学者,他们以中国的儒家为出发点,以“人天观”为武器,开始口诛笔伐西方哲学的这种解剖式和逻辑式的思维方法。这一点,在《百家讲坛》这类节目推出的那些学术超人中间非常普遍!就是……动辄就拿国学当武器。

这其实是对整体世界哲学史的无知!因为,就整体观和综合分析方法来看,并不是中国古代独有整体观!每个文明早期思维……这是共性!就是……整体地观察事物、统一地观察事物……所有文明都一样!为什么?因为早期人类对自然界,他直接观察,直观的结果必然是具有共性的。而直觉的整体观,去被解剖开……去分析……然后,最后进行逻辑的推论,这实际是认识的进步……不光是认识方法的进步。所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我们中国古代哲学没有走到对事物进行解剖和分析这个阶段,其实这是哲学思维上的一种缺陷。但是,现在就有很多大师以缺陷为骄傲,其实,这种态度是反科学的,反理性的!是一定应该受到批评的!

在我们学习和讨论佛教每个哲学流派的时候,只要我们还承认辩证法,那我们就要认识——在分析每个流派的时候,既要有解剖分析,又要有综合,这两种方法是都需要的。而有部哲学,它这种破拆式的认识论,就是所有外域佛教……就是中国以外佛教的一个先天缺陷!

好,这章就讲到这儿!下一章,我们讲——小乘哲学的空宗哲学。

佛学智慧-哲学-003-四谛归空-空宗哲学

这一课,我们来讲空宗哲学。

空宗哲学是佛教哲学四大哲学体系中的第二种。它本身是从佛教第二次大分裂中划地部里产生的。空宗哲学的基本命题是什么呢?四谛归空。就是将佛教的全部真理,最终归结为“空”。

在方法论上,空宗哲学继承了“说一切有部”的分析方法,但是,它把构造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变成了感觉的四个要素。

空宗哲学,它否定了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认识器官,就是眼睛……比如说啊……嗯,是,认识器官是眼睛,认识对象是你看到的东西——它既否认了这是眼睛的作用,它也否认了对象的存在!就是说——它既否认了器官,它也否认了认识对象。

它认为——这都是意识之能制造出来的名言。而这种“名言”概念呢,是世俗世界的成因和标志,是不真实的。而最终的空寂,就是——苦、集、灭、道,最终都会归结为“空”。可以说——这种世界观和对世界的认识论,是空宗哲学的核心。空宗哲学是最系统地表达了佛教中“灰身灭智”这一派的观念。

跟“说有部”不一样,空宗哲学的书很少。在空宗哲学……在中国,它的代表作就是《成实论》。但是,流传时间很短。可以说——空宗哲学的生存时间,就是《成实论》从翻译出来到消亡的时间,大概不到一百五十年。

究其核心原因,就是……空宗哲学为什么流传的时间这么短?有两点:

第一点呢,是因为它的终极目标和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太冲突了!为什么?因为它追求的“四谛归空”,这是一种绝对死亡,是灰身灭智!儿普通老百姓的观念里什么呢?灵魂是重生的啊!是有灵魂的,可以重生……而且,老百姓也期待重生。

第二点呢……这是在普通的老百姓中的观念冲突……《成实论》它在知识分子中,它也没有生命力!就是……第二点就是——在小乘佛教……就是说在中国,它这种自度的利己主义,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是相抵触的。我们儒家精神讲什么?讲“天下为公”;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像这种只顾自己,就是……自度,小乘这种只顾自己自度,不顾天下苍生的理念,它必然要受到中国读书人的鄙视的!

所以说——大乘佛教为什么在中国一出现,就和中国读书人一拍即合,在中国广泛流布,其核心原因是因为——它跟儒家的这种内在精神相符。其实,这也是在根本上,为什么道教输给佛教的原因。

空宗哲学,它延用的是“有部”的分析方法——它把地、水、火、风分解了,改变为了感觉的色、香、味、触,这样,它就把物质世界的构成基础,从物质元素,改变成了感觉元素。什么意思呢?世界不是由物质——地、水、火、风构成的了,而是变成了感觉元素——色、香、味、触构成的了。这一点在哲学上意义非常重大!这是对世界的本初构成作了原则性定义!什么意思?世界不再是物质的了,而是意识的造作;物质元素是不真实的,而感觉要素——色、香、味、触被视为了真实。在西方哲学里,这就叫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这种观念,就是……世界的构成,不是由物质——地、水、火、风构成,在中国文化里是缺乏相应的思想基础的!这也是《成实论》为什么站不住的原因……因为,我们中国文化所有能理解的概念呢,一般情况下说,都是从百家争鸣那个时代,就有渊源的思想和观念,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而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东西,在中国没有相应的理论对照。

所以说——它传到中国来我们很难理解!可以说——到今天看《成实论》,也觉得相当难理解。但是,这一套……就是——所谓的“感觉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在西方是一种相当被熟悉的思想体系……非常熟悉啊!因为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乔治·伯克利,他就是近代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他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

什么叫“主观唯心主义”?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呢,它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形式之一。它对应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它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这件事情作了根本性的否定!它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觉或者感觉复合构成的!这种感觉才是真实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

这不就我们前面说到的《成实论》里提出来的,这个……完全一致了嘛……就是,感觉才是最真实的!而这个感觉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伯克利提出来的,是“灵”的概念。所谓的“灵”,就是一种精神。伯克利,他有一句最有名的名言,叫——存在就是被感知。大家老搞混这句话!“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大家经常说“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这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

后来,在伯克利的基础上,维也纳学派的始祖——马赫,他提出了一个进一步的概念,叫“要素一元论”,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混沌。这时候,他并不排斥物质了……他认为——这里是混沌……有点儿像我们佛教说的“胎藏说”……而这个混沌就是原点。

在这个世界的构成上呢,唯物主义坚持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坚持的呢,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其实,这两者并没有谁对和谁错的问题。但我们特别爱争谁对、谁错啊!但这确实是西方哲学家最爱干的事情,就是——讨论世界本原的构成……讨论谁对谁错!

我们东方哲学家,一般都不在这种问题上去浪费时间!我们直接就进入伦理学和社会学,比如说——孔子。就是……顺便说一下啊——后来,美国加州为了纪念伯克利呢,它就把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就是这么来的。

而马赫主义呢,就是我们说的……要素一元论呢,它影响了马克思……它这种思想影响了马克思!他是维也纳学派的。在马列主义里,提到过——“人”是“类”的存在物。这个观念就是马赫主义的!其实,这再次验证我们前面提到的——所谓唯物和唯心,它们其实没有根本的对错之分。

呐!空宗哲学,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个概况。嗯……下一章,我们给大家介绍——般若哲学。

佛学智慧-哲学-004-幻有性空-般若学(上)

作为佛教四大哲学体系中的第三个,是般若哲学。它是大乘佛教哲学两大支柱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唯识。

儿我们前面谈到的两个哲学体系,就是——“说一切有部”的有部哲学和空宗哲学,那两支是小乘佛教哲学。小乘佛教的发端是原始佛教,或者说——它们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佛陀本人的。而大乘佛教的发端,是部派佛教时期,是大众部发挥出来的佛教哲学体系。

般若哲学,它的基本命题也是四个字,叫作“幻、有、性、空”。它们的体系是建立在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上的。通过揭示概念,或者经验中存在的一些内在的矛盾,从而去否定——人具有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的能力。怎么说呢?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看到谷子的种子,它可以发芽儿,发完芽儿就长茎,长完茎就开花儿结穗儿,最后成为了谷子,那么种子、茎、花儿、谷子,它是不一样的事物,对不对?所以“不一”就可以成立……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一”…… “不一”就可以成立。

但是,这些种子、根、茎、叶、花儿,它又同属于一个谷子所有,对吧!所以“不异”也可以成立……异,就是异同的“异”。就是——两个相反的命题“不一”和“不异”同时可以成立!般若哲学的中观学派揭示了好几组这样的矛盾!这就是认识中的矛盾。

但是,有矛盾,就是虚妄,就是不真空!那么,般若哲学进一步就推出了“认识也是不真实”的结论。这种认识事物和推导事物的方法,是般若哲学在批判“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哪一个呢?“法体恒有”这个概念里头发展起来的。因为,“说一切有部”和我们普通人理解力是比较接近的,就是说……它觉得——概念的规定性是永恒的,而现实事物是无常和多变的。我们普通人就这么认为:一个定理是永恒的,但它处理的物理现象是多变和无常的。

那问题就来了——用定义单一和薄弱的概念,去把握现实中多变的事实,这事儿靠谱吗?般若哲学的回答是——坚决不靠谱!它认为——主观上,概念过于单一了!就是——概念的规定性过于单一了。它不可能象合同……一个概念啊、一句话、几句话……它不可能象一个合同文本一样,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给你解释了,对不对?但是,客观事物上,你用一个单一的概念去解释和把握一个事情,这个事情的现实情况又千差万别,啥情况都有……那,这种对立是什么呢?就是——主观和客观上的对立!

其实,这在真实世界里是一个必然现象,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但是,般若哲学把这种对立极端化了!认为——这就是人的认识的缺陷!所以,人的认识最终不能把握客观真理。

可以说——发现了概念和现实的这种矛盾,是般若哲学,特别是中观学派的一大贡献!它揭露出什么呢?它揭露出——人为概念单一化和凝固化这一问题。这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说——这是远远超越西方哲学的。

所以说,现代我们签定合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条款越来越细啊、文本越来越多呀……它的原始根源就在这里……就是什么呢?就是——概念无法覆盖事实发生的多样性。

对于人类传递概念而使用的这种语言,般若哲学也是火力全开,全方位批判!他们就从根本上去否定了——人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真理的这种形式。就是说——你甭想用语言来把握真理……虚妄!这也是后来密教,包括藏传佛教发展出来的——手印、坛城、瑜伽、灌顶……等等的理论基石。就是——语言既然不能把握真理了,那我们就换一种把握真理的形式。

般若哲学,它建立起来了“两重真理观”,强调——宗教和世俗生活的一种对立。但是,他们也指出了这种对立的协调方式,就是——著名的“真、俗”二谛。

“真、俗”二谛在我们后面展开中观学派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佛学智慧-哲学-060-遍一切法-四大缘起

上一讲,我们最后讲到了“十二因缘说”,或者说“十二因缘”链条,必须要完成佛教哲学三要素中的第三个——模式相应。就是……不光要解释人生,它还得用来解释世界,它要完成“一法遍及一切法”这个任务。怎么办呢?佛教哲学家就把“十二因缘说”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从讨论人生的“十二因缘法”提升到可以遍及万物的“缘生法”……“缘生”的“生”是生日的“生”啊……这样,“十二因缘说”就变成了“缘生法”,一个解释人生,一个解释万物。

“十二因缘说”和“九因缘说”,它都属于佛教的“缘起论”范畴。大家注意啊——是“缘起论”范畴,它们各自用了“缘起论”的一个分支学说,用来解释人类本原和人生命运。甭管是“三世两重因果”还是“两世一重因果”的循环,这类“缘起”对于佛教“缘起说”来说啊,一般都叫“业感缘起”。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儿什么叫——佛教的缘起说。你看,“十二因缘”,这就是一个“缘起”的过程,它遍及万物的时候儿就叫“缘生法”……还是个“缘起”的过程。我们一再提——佛教基础理论的基石里的基石叫什么?叫“缘起”……叫“相依缘起”。所以,佛教所有的理论……基础理论,就叫——缘起说。

而“缘起说”不是一个单一的说法,它叫“四大学说”,叫——四大缘起。我们前面讲到今天为止,“五因缘说”也好、“九因缘说”也好、“十因缘说”也好、“十二因缘说”也好……就是这种“链条因缘说”推出来的……这么多“因缘说”,它都是第一套“缘起说”——“业感缘起”体系里的。就……它们都属于第一套缘起体系。四大缘起体系呢,我们在未来“佛教哲学”里会逐一展开……如果大家有机会听到后来。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吧……

四种“缘起”,就是……“缘起”的不同呢,就相当于教派的不同。“缘起说”呢,就是个判教的工具。就……大家懂什么叫“判教”吗?就是说……叫——流派不同,教派不同。所以说,“缘起说”就是一种判教形式。

在“四大缘起说”里,除了“业感缘起”这一种,就……我们谈到今天为止,都在“业感缘起”范畴里。其余三种都是“大乘缘起”。我们谈到的“五蕴”、“十二因缘”、“人无我”、“缘生法”……这一系列的概念,都是什么呢?都是小乘哲学,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把“十二因缘说”提升到可以解释遍在性……理论遍在性的这个“缘生法”和十二……就,“业感缘起”,它们都在小乘哲学范畴里。

这里我要额外强调一下啊——小乘和大乘,除了名字上的区别、理论上的区别,已经没有其他区别了!就……没有高、下的区别!虽然说——这个名字早期,确实有点儿占便宜的意思,但今天,“大”、“小”只是一个这个……学理上称呼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这“四大缘起说”叫作——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和法界缘起。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大家听一下就可以了啊,不展开了……后续碰到哪个展开哪个……因为这每一个后面都是极其庞大的学说。

第一个,就是“业感缘起”。我们讲到今天为止,都属于“业感缘起”。所谓业感缘起呢,就是——因果相续……你看我们讲的“因缘说”……因果相续,六道辗转,三世轮回……六道辗转,生死轮回……这就属于“业感缘起”范畴。

第二种“缘起”呢,“阿赖耶识”缘起。它呢,叫作——由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以现行诸法为缘,三世因果辗转相续。这个……大家听不懂……就这么一听,记住就行了。就……也不用记住啦……就记住,它是——起现行、熏种子、诸法为缘、三世因果辗转。这个呢,是“大乘缘起”。“大乘缘起”分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大乘始教缘起。就是……大乘最早期开始的“始教缘起”。

第三个“缘起”,叫“如来藏缘起”。这个,中国非常地熟,因为这个……大部分宗派都是“如来藏缘起”的。“如来藏缘起”呢,又叫——真如缘起。大家老说这个词儿——真如、真如、真如……“真如”这词儿是“如来藏缘起”体系里的词儿,不要搞混了!有的人在“一切有部”也用“真如”。“真如”,或者说“如来藏”,是被“净染”之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净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回,这个呢,叫——大乘中教缘起。就是说……是大乘晚期的,“中教缘起”……就是“如来藏缘起”。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比较独特,第四个“缘起”叫“法界缘起”。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缘起模式啊。这个“缘起”是华严宗,就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独有的,又叫“无尽缘起”……一环扣一环、一环套一环、无尽缘起……

就一般的讲学理的人讲“缘起”吧,爱讲“如来藏缘起”。我是特别爱讲“法界缘起”……无尽缘起!就是……一是喜欢它的教理;二是特别喜欢它这个名字——读起来就特别带感。“法界”呢,通常指——真如实相。就是……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就是……我今天讲这些,大家听不懂就先算了,因为后面展开哪个讲哪个啊……

就是……真如法性之本体叫“一法界”,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就是——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我们在“佛教通史”里简单展开过,就是一个——“一对多;一,遍一切;心与境;理与事”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一与多”、“心与境”的圆融无碍……“理与事”之间的圆融无碍。所以,这种“缘起”又叫“圆教缘起”……哎,就有一种……就是……嗯,终结总结的过……意思吧。

这就是佛教的“四大缘起”学说,就是——四大缘起说。我们讲的“业感缘起”——小乘缘起,这也是最早的,最接近佛陀本意的“缘起”。后面三个都是大乘缘起,就是——阿赖耶、如来藏和法界。为什么大乘的……大乘佛教的理论会这么多呢?这个……因为我们说过——小乘它是最接近佛陀原话和本意的;大乘呢,就是后来追求自由的学僧们,自己把握了佛陀的精神发挥出来的,所以理论突破比较多。这点,不是说——接近佛陀就是对的;把握精神,自己发挥就是错的。

我们说过——佛陀的精神……一再之强调……追求真理之精神,自我把握真理之路之精神!所以说——大乘的这套……嗯,理论来源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客观说啊——因为大乘的理论太多了,大乘经论考试,就是佛陀本人,也很难考高分儿。

在这个佛教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啊,如果我们有机会会讲到印度佛教史……因为我们讲佛教史的时候,就主要讲了中国,因为印度佛教史,吕澂先生有那个……很完全的书了。就是……在印度的一个时期里,大乘佛教是能人辈出,高手云集,理论天才是一个接一个——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就是……不是一个一个地出,是一批一批地出!

在佛教理论界呢,佛陀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旗帜!甭管是哪个学派,哪个理论天才,都得举起佛陀这杆大旗,上面写着“如是我闻”四个大字,一挥旗,剩下的事就是——招呼自己的部队上了。为什么印度僧人敢这么大胆地发挥“佛说”?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大家都把经书当盛典,一般都不改一个字,就……字都不太敢改,更别说——发挥思想了……嗯,这个问题呢,我深入考虑过,后来想明白了……但是不好讲!

呐,这一讲,我们就把“四大缘起”都介绍完了。嗯……下一讲,我们就介绍“四大缘起”的第一个——“业感缘起”的理论覆盖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