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
-032- 从东山法门到曹溪佛唱
根据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禅宗的禅思潮是在跟佛教义学对立中兴起的。禅师也形成了僧侣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禅众批量的流动的生活方式以及群聚定居的模式来看,它整个儿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真正地被世人所关注到。
它最早是以一个极少数,或者说——不太被关注的社会群体。它的发展是有极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特别是与北魏以后波浪式出现的流民问题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儿,这个李特流民大营……就,北魏的时候,流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传说——达摩一派的禅师自北向南流动,他路径代表了隋唐之际,禅众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我们在这章里,会给大家略讲一下儿禅宗的历史,就是……把前六祖讲完。关于禅宗的发展,它是一本儿非常复杂,或者说——是非常大的课,我们可以分成一个专门的“中国禅宗史”来讲。
二祖慧可的门下——僧璨,他已经在中国的南方活动,但是可以说——没有什么文字记载,而且他的行迹很难详述……就,后世很难详述。
到了四祖,即僧璨的弟子——道信,就是……这个时候儿已经到了公元579年到公元650年,他已经……道信已经到了今天的安徽潜山,当时叫——舒州皖公山。后经江西庐山,最后定居于荆州的黄梅,即湖北的黄梅县双峰山。
道信,四祖道信在双峰山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我们知道——很多名僧经常是这个……山上一住就几十年再也没有出山!这个,从慧可开始就有这个风气。道信也一样,他在双峰山住了三十年,聚众五百余人。道信在双峰山的法席,才真正标识着禅宗的发端。就是……他之前的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已经无迹可寻了,他才是真正禅宗的标志。
他以双峰山为据点,在皖、鄂、赣临界地区,就是——湖北、江西,那个……安徽三省交界处传教,产生了极重大的影响,就相当于我们当时红军的那个根据地啊!
道信聚集僧众,坐作并行,就是……坐禅与劳动并行。不读经,不与人语——这是禅宗的初期基本特征。在道信门下从学的著名禅师啊,多属于前天台宗的僧徒。就是……他收的那些徒弟,包括一些有名的僧众,在这之前都是天台宗的,他们发扬了道信的成果,终于使禅宗遍及……最终成为中国最大宗派的,是道信的弟子——五祖弘忍。
弘忍,生于公元600年整,死于公元674年。他在……道信的时候,已经非常有名了!就是……道信还在的时候儿,他就很有名了。他七岁即侍奉道信,后迁至双峰山东的冯茂山,后来叫作“东山法门”。弘忍提出来的理论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禅宗其实它很少提系统的理论!禅宗,我们提过……是口号儿派,他们经常会提一些口号儿。
弘忍提出的口号儿有几条,叫——、语默嘿恒一、四仪皆是道场、三业皆为佛事。就是……弘忍提的这四句口号儿:
第一,“静乱无二”;
第二,“语默嘿恒一”,什么叫语默嘿恒一?就是——少说话,多干活儿,别咋咋呼呼的。
“四仪皆是道场”,四仪是——坐、住、行、卧。就是……在生活中,你干什么都是道场。
“三业皆为佛事”,就是——身、口、意皆为佛事。
于是,弘忍的这四个口号,就改变了“凡禅必坐”的传统。就,我们一直所说……嗯,禅修、禅修……一禅修,我们就打坐……他就把这个给改变了!他就把禅修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劳动!日常的劳动也变成了禅修,被引入了禅学内容。这是禅宗对传统佛教思想的重大改革!但这一改革在弘忍的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自觉性。
弘忍本身,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我们前面提过——他是一个就是……私生子吧。从他的传记看,弘忍读的书也非常地少,不过没关系,有用的书,有的时候读一本儿就够了!尤其是对于大师来说。比如到了六祖,他压根儿他就不认字了……他就不用读书!书读多了,有时候也会乱。
弘忍自我标榜的信仰依据是什么呢?是四卷本的“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个“楞伽经”是一祖达摩推的啊……到弘忍的时候儿,他又加推了一个“金刚经”。他自己标榜自己的基本教义的素养来源都是“楞伽经”,所以后世,我们也把弘忍划为楞伽师。但是,他对此经的这个……这个精髓总结是什么呢?就叫作——心证了知。就是……大家一向他请教“楞伽经”是什么?他就告诉大家——心证了知。什么叫心证了知?就是——你自己觉得吧……这个事儿也没法儿讲。
后来,他又根据《文殊说般若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儿叫“一行三昧”。我们专门前面提过“三昧经”。“一行三昧”认为——只要念佛,心即是佛。这回彻底简单了!把所有的宗教仪式最终简单化为——念佛!就是……只要念佛,心即是佛。那,这样儿一下儿,佛教在民众中的普及方式以及普及速度,那就呈几何儿基数增加了!所以,弘忍的所谓“东山法门”,归结一句话就叫作“一行三昧”。
事实上,无论是“楞伽经”,还是他推的……就是加推的“金刚经”……就是认为——东山法门的根本经,他在对这两部佛经的解释的时候,是十分随意的!我们前面讲,别人向他请教“楞伽经”的时候,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心证了知”,你自己想吧!然后,当解释“金刚经”的时候儿,他也很随意,大部分他对弟子的态度是——嗯……你懂啦?那弟子,弟子只好说“懂了”。
后世弟子对这件事的解释是说——弘忍的目的在于排除“向外求佛”的传统教义!包括——破除偶像的崇拜、破除净土的信仰,也……破除沉迷于宗教经书之中!不去着意修持,把解脱的希望从对外的追求,转移到了自我内心的一种调节上。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弘忍干的这个,就是……随意解释经书的目的,包括念佛……即,心即是佛的目的,就是——破除了向外求佛的过程,改为向内求佛。所以,我对这个事儿就不好判断了!
弘忍的门徒难以确计!但是,有名的,被认为确能传其禅法的人有十一个。弘忍这位师父,他特别地爱徒弟!而且,他的徒弟还都特别地厉害!后来,因此就引出了禅宗史上最大的公案,就是“六祖案”嘛。
弘忍死后,他的徒弟分布全国,各为一方宗师,聚徒传法,声震朝野!比如法如和老安……就是慧安,驻锡在嵩山,声望极高,直接影响东京……当时我们说——洛阳就叫东京。就是……嵩山的慧安直接就影响到东京的这些达官显贵。
玄赜,在安州,就是湖北的安陆。后也入洛阳,影响也很大,当时被贵族……很多贵族推举为自己的这个……师父。
他的弟子智诜,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开了成都净泉(众)保唐一系。就是……成都禅宗这一系,也是他的弟子开创的。
神秀,在当时的荆州当阳……就是今天湖北当阳,名震西京!当时的西京就是长安。后被公推为——禅宗北宗领袖!
而慧能(惠能),在广东扎根山林市民,在韶州……就是今天的韶关,被推为——禅宗南宗始祖。
此外,被后人所传,道信的另一个弟子——法融,就是……跟这个弘忍是道信的弟子,继了道信的法嗣,另一个没有继法嗣的另一弟子——法融,在南京牛头山经营而成了著名的牛头禅系。
所以说——经过安史之乱,到了唐中后期,禅宗内部出现了宗派林立、争讼不已的状况。这就是说……我们如果看汉传佛教就明白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有多大的好处!它不会出现一位名师逝去之后,他的著名弟子就迅速地分派这种情况。他会一位活佛不停地转世。
后来,根据华严宗宗密所收,禅宗当时有多少个宗派呢?有一百余家!有其独特教义的呢,有十家,最后,合并为七派。就是……百余家的禅宗派系,最终,有自己的独里教义,可以划分为一派的人,就是这七派:
第一个,就是神秀门下,北宗提出来的——“拂尘看净,方便通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智诜所开,净众寺金和尚一系所提倡出来的——“三句用心(指 无忆无念莫妄),为戒定慧”。这是第二家。
第三家,是老安门下俗家弟子陈楚章一系提出来的——“教行不拘而灭识”。
第四家,是慧能门下的怀让、道一提出来的——“触类是道而任心”。
第六家,是慧能(惠能)旗下,神会一系提倡的“寂知指体,无念为宗”。
牛头禅法融门下,慧忠提出的一个,就是——“本无事而忘情”。
我们前面提到过,说——为什么禅宗是以口号儿立宗的?就是……最终归出的七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一句话作为他们的法眼,就是——这一宗的核心。
最后一个,据传也是弘忍弟子门下,宣什一系的,叫——南山念佛门。提倡的叫“惜传香而存佛”。
这七宗,每一宗都提出了自己这一宗的法眼。这些宗系争相刻碑,杜撰自己的传系,各出自己的语录……除了弘扬自己宗派的教义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佛教正宗地位。所以,禅宗各家所述的族谱是完全不一样。
到底谁是禅宗的始祖呢?我们一般知道的是——达摩。其实,有——求那跋陀先、菩提达摩多罗、达摩多罗和菩提达摩,这四种说法。就是……关于禅宗的始祖,它就不确定!
而到底谁是五祖弘忍之嫡传呢?因为我们知道——实际慧可、僧璨,这都是不可考的!道信非常明确!真正弘大(禅宗)的是弘忍。关于谁是弘忍的嫡传?弘忍死前,他是没有确定的。后人把他们(的眼光)集中在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惠能)二人身上!“南能北秀”大体反映了此后禅宗的主要潮流。
我们前面谈到了七派,这七派里其中也包含神秀和慧能(惠能)。慧能(惠能)一系,就是后来的神会一系。他……慧能(惠能)一系在七派里,他有两支:一支是怀让一系;一支是神会一系。而神秀门下只有一支。
我们看一下儿后世普遍认可的南、北两宗的简史:
北宗的是神秀。书上记载神秀的生平是这样的,说他——俗家姓李,是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朝末年。少为诸生,游问江表,精通黄老之学,三乘经论。神秀五十岁才投入弘忍门下求师。他都五十了,才去弘忍那儿,去求师。大家注意——他没有出家!他服侍弘忍六年不舍昼夜,后涕辞而去,退藏于密。就,什么意思呢?他哭着就走了!我们就不知道他的踪迹。
直到弘忍死后的仪凤年【唐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仪凤二年】,就是公元677年,他年近古稀……他在七十岁的时候,才正式取得了僧籍。别看他七十岁才出家,而且他出家并没有当方丈……他当时是隶属于荆州当阳玉泉山玉泉寺,他在这里出家……因为他的地位比较高嘛,他就没有住在这个寺里,他在寺东山别地,别造兰若——自己造了一个小房子。
但是,他名声很大!一时就者如云,两京学徒群方信士不远千里来赴禅门。武则天也知道他的名声,多次遣使迎神秀入京!最后,神秀被推为两京法主,受到唐朝三代皇帝——睿宗、中宗礼遇,又号“三朝帝师”【三帝国师】。就是……他七十岁才正式出家以后,就抱得大名!但是,朝廷给他封的这“三帝国师”的称号,真正成了禅宗大斗争的触发点。
发动这场斗争的人,就是——自称是慧能(惠能)弟子的神会。神会这个人,来路非常奇怪,他出现之前,没有他个人的记载,以至到今天,我们都不知他生于何年?我们只知道他卒于公元760年。这在佛教史的记载上是非常这个……有意思的!一般的名僧,我们都会有寿数、僧腊与戒腊,比如说,我们说的——神秀。就是说——他去(求师)弘忍那天开始,就可以算“僧腊”;但是,他受戒那天的时间,叫“戒腊”。每一个人的年龄……这个时间点在佛教史上都记录得非常细!
但是,这位自称是慧能(惠能)弟子的神会,完全没有记载!在他出现之前,都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所以,他是否是慧能(惠能)的弟子是非常可疑的。
在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当时北宗炙手可热!当时,在河南的滑县,就是……赵紫阳的老家——滑台,朝廷开了一次无遮大会。在这次无遮大会上,神会突然发难,向当时的崇远法师展开了关于南宗、北宗到底谁是正宗的争论。
神会说——北宗传承是傍,法门是渐。只有慧能(惠能)才是真正弘忍的“顿门”嫡传!并且,拿出了一个自称是传宗信物的法衣。大家这里都知道……我们电影里也有过这个所谓“木棉袈裟”。
安史之乱,当时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他需要经费,而神会就资助郭子仪,在全国各地到处设戒坛度僧,收取香水钱以资军费。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你出家,不是随便出的,这要取得僧籍,而僧籍这个是由国家批的,象户口一样,每年批多少是固定的。于是,神会就开始卖这个户口!就是……你是僧人,你要正式入籍,我卖这个户口。所以,神会替郭子仪筹了大量的军费。作为他给军队筹款的报酬,唐德宗正式神会为……六祖慧能(惠能)……就是说——唐德宗没有封他为……神会为第七祖,他把神会的师父——慧能(惠能)正式封为了“六祖”,并且立神会为慧能(惠能)嫡传。
我们都知道——在这以前,大家都认为五祖弘忍,六祖是神秀……是北宗,它没有南宗。忽然,神会冒出来说——有一个南宗,我的师父叫慧能(惠能),也是弘忍的弟子!最后,朝廷就立了慧能(惠能)为正式的“六祖”,而神会传了他的法嗣,被传为第七祖。但后世其它的禅家……其它的禅宗宗派,对此是概不承认!这只作为……嗯,他这支的嫡传承认,其它宗派基本不认这件事儿。
根据柳宗元和刘禹锡所撰的《大鉴禅师碑》,六祖慧能(惠能)在南方,其实当时已经这个……名声挺大的了!但是,他正式得到朝廷的这个封号和确认是元和十年,就是公元815年,其实这个时候儿,离慧能(惠能)去世已有百年。所以我们就说——为什么说神会的来路很奇怪呢?就是……如果神会是慧能(惠能)的弟子,他出现的时候应该……应该是五、六十岁了!但他实际当时是很年轻的。
这个谥号的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朝廷把慧能(惠能)封为“六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此后禅宗各个禅众们都纷纷争做慧能(惠能)法系……就是认为——这就是正宗了嘛。
关于慧能(惠能),他的身世以及思想,无论是“坛经”【《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还是其它的“灯录”,后世传说很多!很多小故事,大家都很清楚……比如什么,嗯……“菩提本无树”的诗啊、他半夜去见弘忍啊、得到了木棉袈裟,然后就半夜秘密逃往南方啊……然后呢,又在南方的一次辩经里,说到“心动”与“幡动”的这些谣传。
据王维的这个……记载,就是他根据神会所说的故事记载,王维记神会所述,是说——慧能(惠能)的俗家姓卢,出身很低微,是个猎户,生于岭南农猎之家。后参谒黄梅弘忍,密授袈裟,遂销声异邦。这里其实是很可疑的!经十六年,在南海……广州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质以“真乘”。就是……他秘密见到了五祖弘忍,得到了弘忍的袈裟,拿着袈裟,他就跑了!跑了之后,十六年没有踪迹。十六年后,在广州一次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的过程里,质以“真乘”。
我们都知道“涅槃经”谈的是什么呢?“涅槃经”谈的是佛性嘛!那就是“当常”、“现常”,这个“真乘”……这些问题。印宗不能答,于是就向他(指 慧能)请教。至此,慧能(惠能)才削发受戒,大兴禅法!大家注意啊……慧能(惠能)是到这个时候儿才受戒的!就等于——他在之前,包括密授袈裟的时候儿,他都不是个和尚。
慧能(惠能)的另一个弟子,叫——法海。他做的这个故事叫《曹溪大师别传》,或者叫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记录了慧能(惠能)后来在韶关,就是……韶州弘法的各种言论,他把所有的言论都整合起来,写了一本经。这个我得休息一下儿才能一口气把这本儿经的名字给大家念完,这本儿经的名字叫作——《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我们也简称为“坛经”。
这本儿书介绍了慧能(惠能)的历史和思想。于是,在慧能(惠能)的这个法嗣之下,就出现了神会系与法海系两个系统,所记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慧能(惠能)代表的作是“坛经”,典型思想呈现在他与神秀对抗的那首诗上。事实上,法海在这本儿“坛经”中记载的是两个颂,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
和另一颂: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后世不了解佛教哲学的这些……这个,徒众们啊,经常会搞混这个,认为——这两个东西是对立的,然后呢……慧能(惠能)要比神秀高一阶。实际上,这两个偈,在哲学基础上它就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它完全不相同。前者谈的是“般若性空”;而后者谈的是“涅槃佛性”。可以这么说——这两个偈,实际是佛教的两套哲学体系,完全不同的东西。一套是般若学的;一套是佛性论的。
虽然,二者都承认“心性本净”!但是,如果我们对“般若性空”和“佛性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知道——偈,虽然看着不同,它们的出发点和原则实际是没有区别的!这里就反映出来了“坛经”的作者,或者说是——慧能(惠能)本人,他的理论很杂!他引用了“楞伽经”、“起信论”、“金刚经”……但是,非常明显的是——他的理论修养比较低!说明——禅宗早期造经的人,对“起信”、“佛性”、“般若空观”、“中观”……最终要阐述的问题和它一直演进的脉络完全不了解,只是根据汉语的意思和对照,做了这两个偈。
但是,禅宗最终是一定会在广大群众中获胜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深得在老百姓中传教的诀窍!就是——不讲理论。就象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似的,说——这两个偈,一个是般若性空观,一个是涅槃佛性论,他们二者看似不同,实际在“心性本净”上是相同的。这叫“理论”。
而禅宗压根儿就不讲这个!因为讲这个也没有人听,讲这个你也听不懂!所以,禅宗就抓住了在群众中传教的根本要点,就是——用最简单的口号儿去传教。
禅宗,它不光是佛教史上,它甚至是整个儿人类宗教史上最大的口号儿党!我们知道——口号儿总是激动人心和有号召力的!这样儿,加上禅宗五祖弘忍的那种——“嗯……你懂吗?”的态度,禅宗它想不火就不行了!
禅宗在对于——你谈佛教理论上的时候,它用的态度是一种大乘中观派的“不破不立”的态度。就是说——我说的口号儿你不懂,那是你没水平;如果你翻过来给他讲理论,他觉得你无知!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临济派的“我执”与“法执”——你给他谈“我不懂”,他谈你“我执”;你给他谈“懂了”,他谈你“法执”。如果,你反过来问他——禅宗,你的口号儿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就反过来鄙视你——说你“法执”!
于是,禅宗就用这种喊着口号儿,忽悠大众的态度冲了出来!如果不是遇到比它更不讲道理,甚至连口号儿都不喊的密宗,它真是要统一佛教界的。
一直到宋、元两代,不停地有人对“坛经”进行整理、增删……这些,对禅宗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实际上,“坛经”简明概括了自弘忍以来特别是神会、法海、处寂……诸禅系身上的一些普遍主张,例如“一行三昧”、例如提倡“定慧体一”……
我们可以系统地看一下,这个……禅宗在整个儿“坛经”中提出的我们修行的这些口号儿,或者说——它的法眼、它的要点,比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禅宗强调“众生本性自有般若智,自用智慧观照”!又强调“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悟,现真如本性”……这,就是南宗禅家的理论纲领的……这么说吧——口号儿!所以,后来我经常碰到一些中年的阿姨跟我说——要懂人生的大智慧……佛在我心里……真是让我崩溃了一地!她来源就是禅宗的这个口号儿——“一切万法皆在自心中,何不在自心中体现真如本性”。
这些“坛经”里的口号儿,缩略成日常的一些用语,如“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就成为南宗指导在家信众修行、实践的指南。据此,他们甚至提出来——禅宗不假文字,不向心外求索,向心内求索……不计较在家、出家形式……这种各种各样的禅门。
大家看见没有?禅宗是第一个把理论……这,就是说——把“鄙视理论”提到理论高度的佛教宗派。什么意思?它就提倡“不假文字”!就,它鄙视理论都到了理论高度了!嗯,这个……干脆不要看经书。
“坛经”有一些内容也是比较独特的,和传统的,就是……系统的佛教哲学思想相,相抵触……或者说相悖吧。它高举“金刚经”为自己的旗帜,把教授“坛经”规定为传法不失本宗的标志。它在“坛经”的后面甚至模仿《楞伽师资记》,记述说——慧能(惠能)死前嘱咐自己的十弟子,各为一方头儿。这跟五祖弘忍一样——十一个弟子各据一方头儿。
当然啦,“坛经”的这一系列记述,在神会一系的文献中都是没有的!我们知道——“坛经”是法海这一系记载的。所以说——十弟子中,除神会外,在禅宗史上其实都没有任何地位。法海一系,也只局限于岭南、韶关……韶州一地。
034-(藏传)唐开元三大士
佛教从它的时间发展上,马上就要进入它最重要的分支,就是——藏传佛教。
藏传是以密教为主的。大家注意——这里我谈的是“密教”,而我们汉地佛教在这个阶段是“密宗”。实际这是整个佛教界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同时,印度也是以密教为主的。
我们承接上章,把唐末整个佛教的发展讲完。虽然同是密教,其实藏传佛教跟汉地是几乎完全没有关系的!藏传佛教的整个儿体系是由印度直接传入。但是,我仍然认为——唐朝末年的密宗,是藏传佛教的先声!从此之后,整个佛教界都开始转向——印度的佛教界就彻底转向了印度教;而汉地转向了禅宗;藏地彻底转向了密宗。
其实密宗的经典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是很早的,多属于真言咒语,或者我们叫它“陀罗尼”、总持。在前面的课里我们提到过,说——除了“经、律、论”之外,实际还有“咒”,比如像“紧箍咒”……但后来为什么不传了?其实在这儿之前传了很多!西晋到东晋期间,翻译引入中国的陀罗尼有二十余种。比较著名的《大灌顶经》、《大孔雀王神咒经》、《请雨(咒)经》、《咒小儿经》……这个儿,今天还能看到这个译本的。
南北朝以后,传播咒术的中外僧侣,可以说绵延不绝!因为,它是有现实的社会需要的……咒术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说——息灾、求祥、治病、驱鬼、祈雨……基本上咒语是无所不能的。这些咒语,我们统称它们为——杂密。
杂密,它在内容上跟中国的道教和儒术、一些民间的巫术、占卜……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它在……杂密在中国的流传过程里,它带有强烈的一种本地色彩,因为,在这个下层,这个……备受苦难的群众中啊,咒语这种东西,是一种最廉价的消灾祛病的手段。它同道教和其它中国本土民间信仰一样——非常流行!以致于我们后来在研究的时候,在宗教实践上甚至很难把它和一些本土的法术区别开。
它在中国的整个佛教史上发挥作用,并形成一个宗派,就是——把密教引入殿堂的,是唐初的开元三大士。唐太宗的晚年,他非常迷信。大家都清楚——像这种唐宗宋祖到了晚年……他都不想死!他就向那个胡僧求这个不死药,最后吃错了,暴死!高宗也一样,也是……他当时,唐高宗让法师玄照去乌苌(又译作:乌仗那)国求药。这个乌苌国在中国书上是说——是一个专出长生术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大师,就是——藏传的莲花生大师。
因为这种长生的考虑呢,初唐所有的大译家,就这……四大译家,他们都翻译过密教的典籍。这是一种真实的需求。所以,密宗之所以能在开元时期兴起,不光跟我们国家的强盛有关,也跟这一阶段中国帝王的需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开元三大士”及他两个门徒——一行和惠果,是中国密宗的创立者。这个“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这三个人。
善无畏,中天竺人。我们古代认为天竺是一个盘儿,分上、下、左、右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东天竺、西天竺、中天竺。这个善无畏就是中天竺人。印度自己管中天竺叫“中国”。他出身于贵族,舍王位出家入那烂陀寺,受学瑜伽三总持。当然啦,这是他自己的介绍,因为我大量地看佛教的历史书籍,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时候儿,外国僧人来中国,介绍自己的时候儿,经常是说——自己是贵族!不是舍了王位……就是舍了大官儿位,反正真假我们是不知道。但是,这种自我介绍在当时的外国僧人里是一种惯例。
开元四年,就是公元716年,善无畏经北印度来到长安……他是走的陆路,住在西明寺,相当于是国立两大寺院之一。传说——玄宗曾拜他为国师,受命建立灌顶道场。
善无畏,他所翻译的两本儿有影响力的经,一本儿叫《虚空藏求闻(持)法》……这本儿影响力还一般,这是他译的第一本儿经。但是,他跟他的弟子一行翻译了另一本儿经,影响很大,叫《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这个名字很长,如果说把它缩略一下儿,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日经”。“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主要体现,它是密教胎藏部分的根本经典。我们要注意一下儿——胎藏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如来藏的蕴含”的意思。而“大日经”就是体现了这一部分理论。
“开元三大士”的第二个人叫——金刚智。他也是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呐!又是个贵族!自幼出家,广学中观、瑜伽后专行密教。这在当时这个时代的印度是一各趋势,就是——这些高僧最后都要走到密教上。开元七年,就是公元719年,在善无畏来华三年之后,他经狮子国【今 斯里兰卡】抵广州,次年入洛阳,再入长安。他走的是海陆……经狮子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是从印度出发走海路,经斯里兰卡,到广州,然后从陆路到了长安。
据说——唐玄宗也拜他为国师,住在慈恩寺……就是两大国立寺院嘛——善无畏住在西明寺,他住在慈恩寺。他也造“毗卢遮那塔”,这个“毗卢遮那”就是日光佛嘛,广弘密教,也是建立曼陀罗场,立坛灌顶。他和不空……就是开元三大士的这第三个人,以及一行译了《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我们也简称叫“略出念诵法”。这本儿书,它来自于……就是,它是一个缩略本,它是一部大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核心部分——是《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的一部分,简称“略出念诵法”。金刚智译的这本“略出念诵法”,是属于金刚顶部的根本经典,也是密教理论的主要体现者,或者说是密教实践的主要体现者。
我们翻回头来看一下儿这两个人的贡献。善无畏,他翻译了“大日经”,彻底呈现了密教的理论;而金刚智翻译了“金刚顶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是《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的初分】,呈现了密教的实践。
这个时候儿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开元二十九年,皇上命令——金刚智,你回国!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就是……突然命令他回国,结果,他没出洛阳就死了。大家知道——历史上,密教的僧人没有好下场的很多!比如昙无谶。
三大士里,活动能力最强的,影响地狱最广的,是——不空。是第三个人。不空,他不是印度人,他是狮子国人,就是……他是个斯里兰卡人。他在爪哇这个地方遇见了金刚智……当时爪哇这个地方叫作——阇婆国。就是,金刚智来中国的路上,在阇婆国停留,遇见了不空,于是他就跟着金刚智来到洛阳,参加他的译经活动。
他这个出身没有三大士前两位好,学养也没有前两位好……但是,他的情商远远超过前两位。开元二十九年,我们说过——金刚智和不空……就是,不光是金刚智被遣回去啊……因为不空是跟着他来的,他也被遣回去,被命回国。我……我多次研究这段历史,我很怀疑就是……密教是参与了高层的一些政治活动。
金刚智死在了洛阳,但不空就回到了斯里兰卡。但是,回到斯里兰卡以后……是小国呀,一说——哎呦,从中华上国来的,受到国王的礼遇!于是,不空又在斯里兰卡待了五年,重新学习。大家知道——他是跟着来的,其实他的这个基础知识很差!他回去的这段时间,他重新学习了秘密总持、三密护身、瑜伽护摩三套法术。天宝五年,携梵筴【又称梵夹、梵经、梵典,是指以梵语书记于贝叶、桦皮、纸等之经典,又代表一切经典】再来长安。就,五年以后他又来了!这次来,他不是空着手来的,他叫“携梵筴”来长安。
什么叫梵筴呢?就是——贝叶的经书。就等于他还带着一些高级文物来了。但是,没呆几年又敕令回乡……就,又不让他待了。他一路慢慢腾腾走、慢慢腾腾走……走到韶州……就是广东韶州,哎!说——我病了不走了。关于他们被强令回国这件事情,我特别好奇!查过很多资料,但是没有找到理由。
天宝十二年,大家知道——安史之乱了!哥舒翰奏请皇上,让不空去河西边陲“请福疆场”。安史之乱起,这个不空就身陷长安,就从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我们就看出来——不空这个人的情商非常地高!他发生了什么事儿呢?安史之乱,皇上已经跑到凤翔【今 宝鸡】去了,不空在长安。但是,他派自己的徒弟,隔三差五就派徒弟悄悄潜出长安,去给唐肃宗问安;两京一收复,不空立刻上表,而且自己做了一个如来像呈给皇上;唐代宗继位,不空又立刻又上了一个象牙雕的佛像。就是说——他是非常会来事儿啊!
这个……经过这种战乱,他身陷敌营,还这种隔三差五地来献忠,皇上觉得——这个外国人还是不错的啊!于是,永泰元年,就授不空进鸿胪寺。次年,让不空进五台山传法,在五台山修建了两座寺庙……今天还有,就是——金阁寺和玉华寺。这两个寺庙都是密教的道场了啊!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不空卒。代宗,代宗是非常信任不空的啊……为他专门停朝三日,追赠不空为——司空。
不空,他跟金刚智是一个学系的,也是研究“金刚顶经”的。但是,我们要看一下儿——这两部经书真正译出来的……这个幕后的推手是谁?因为这些人都是外国人,来中国待了几年,他们怎么可能就译出这么大的经书来呢?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一行;一个是惠果。
一行和尚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俗姓张,是河北巨鹿人啊。他少年的时候……他这个人很聪明啊,他少年的时候儿就去嵩山,先学禅;后来,去天台山国清寺,去学算术;后来,又去湖北当阳……就是我们知道——神秀那一支,去学律。当善无畏来到长安的时候,一行就跟随他受了胎藏法,帮助善无畏翻译了“大日经”。
不光是翻译了“大日经”啊,一行和尚著写了《大日经疏》……就是作了解释,来阐述密宗的理论。这本儿《大日经疏》后来就是密宗理论最权威的一个解释著作。
等到金刚智来华……就是三年以后……一行这人特别好学啊,就有什么学什么!他又跟着金刚智学“陀罗尼密印”,又帮助金刚智译了“金刚顶经”。这个人的水平就很高啦!但是他水平高,还不止体现在这儿啊……因为,一行和尚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一套历书,你知道……中国古代,这个最高级的数学就是做历书,这本儿历书叫《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后来,中国就……使这个……就,自开元以后就使这套历书——《开元大衍历》。此后,唐玄宗谥号他为“大慧禅师”。
为什么这本儿《开元大衍历》这么强呢?是因为在这儿之前,中国人使的是《麟德历》……就,唐朝的时候,人使的是《麟德历》。这个《麟德历》来历也非一般,它是著名的道士李淳风所著。就是……李淳风,他是道家,他编的《麟德历》。如果大家不知道李淳风是谁的话,我说一个事情大家就知道了,就是——《推背图》的作者就是李淳风!就是……在中国最有名的!现在说什么都能预测的“推背图”,这就是李淳风写的。
所以,这套历书,它不光是谁准、谁不准的问题,它是唐初佛道之争的一种体现!当时,怎么来看一个历书准不准呢?很简单,测日食!就是……我说哪天要日食?你说哪天不日食?咱们就看谁测得准。最后,一行就赢了李淳风。
一行在中国的科技史上,他不光是具有科技成果,他还具有科技史的思想哲学成果。因为他做……常年做这种测量式的事情嘛,所以他提出来——在小范围测的东西是不可以无限放大到空间里去测的。这个东西在那个时代,说……一千多年前,能提出这个观念,是很大的一种进步。
“三大士”另一个弟子,叫——惠果。他实际是……嗯,隔代弟子。就是……他出来的时候,“三大士”已经都OVER了。惠果九岁,随不空的再传弟子——昙贞学佛,十七岁入道场。后从不空受了灌顶,然后,他又跟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学了密法。就是……他跟着不空的弟子学了“金刚顶”,又跟着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学了“大日”。
所以,当不空去世之后,你看这个人已经身兼二学了啊!当然,本身他也是……就,非常地这个……就是,就是佛智非常地好!所以,他身具善无畏和不空两家之长,就把“金刚界密法”和“胎藏界密法”融合在一起了,建立起一种叫“金胎不二”学说。这个学说对日本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到今天对日本佛教界影响很大!就……“金胎不二”理论。
不空死了以后,惠果成了第一位传法阿阇梨,弟子很多!就是……他一个人继承了两家嘛,有点儿像近代那个虚云似的,密宗两大师的学说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因为一行吧……他这个脑子都在科技上,在这个宗教上就用得不是很多。这个,这个宗教上的这个……法嗣都让惠果继承了。
惠果传弟子甚众,最有名的就是空海!就是这个……日本人。哎……这很多庙里都立着空海的像啊!空海回国以后传瑜伽密教,开创了日本真言宗。所以,空海是日本真言宗的初祖。
我们知道——这个密教啊,它传到日本,我们叫“东密”。东密还分两部分——东密和台密。这都是汉地的密宗传过去的。藏传的密宗是从印度直接传的,我们叫“西密”,或者叫“藏密”。就是——东密跟我们有关,是我们传出去的;但,西密跟我们没关,人家是从印度直接学的。
密宗经过晚唐的打击,就完全的衰败了,它还不是说衰败还喘一口气儿……它是彻底被打没了!从此之后,中国就没有密宗了……可以说基本没有了!嗯……至少日本的学者是这么认为的,说——中国就没有密宗了。整个儿密宗都……东密都传给我们(指 日本)了。到宋初的时候儿,有一点点的复兴,在这个史书上……但其实只限于译经。它无论是教理啊、仪轨呀、仪式啊……都没有了。
“开元三大士”弘扬的密宗,着重的几点,就是……我们说一下儿,它弘扬的密宗着重几点吧……它实际是着重于两点:一点,就是……它,它呈现给大家的形态到底是什么?它呈现给大家的形态,一点,叫“曼陀罗灌顶”;另一点,叫“金刚瑜伽”。就是……整个儿密宗呈现出来的这个……宗教实践:一个,就是灌顶;一个,就是瑜伽。
曼陀罗灌顶,是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顶经”的中心部分。它分两部分,就是……一看这个,这个词,我们就知道它分两部分,“曼陀罗灌顶”嘛——曼陀罗是一部分;灌顶是一部分。所谓曼陀罗,又叫这个“曼茶罗”、“曼荼罗”【曼陀罗又作:漫荼罗、曼拏罗、满荼逻、满拏啰、曼吒罗、曼茶罗】,它意译是指——坛。就是地坛的“坛”,坛场。就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制作一个土坛儿,这个土坛儿是现在还有!就是说——那种有颜色的砂子画出各种各样相应的图案来,要在各不同的位置裱画出相应的图案用那种彩色的砂子,比如说——瓶儿啊、灯儿啊、香呀……来预示着诸佛菩萨都聚集于此。他们认为——这个坛场的这个绘……通过坛场的这个绘画,要呈现一种什么呢?就是——大悲、智慧、方便的一切教理上的圆满……通过这种坛场的形象体现出来。
修法者呢……或者念动真言,或者禅坐观想……就,要不然坐在这儿看它,要不然就对着它念动真言,这个……心想自己的预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这就是曼陀罗。实际上,曼陀罗后来普遍被用于绘画、壁画儿……它,就是……因为它这种画画儿形式啊,就是会引申出一种无限神秘的想象力!后来,曼陀罗被应用在西方的心理治疗学上。
我们知道西方现代两大……叫“双峰”,心理学的两大双峰——弗洛伊德和荣格。荣格的整个儿心理学治疗,就是建立在曼陀罗和炼金术上面的。就是……它整个儿呈现这个……荣格所谓的第二人格,就是通过曼陀罗的形态展示的。后面我们会给大家专门讲一下儿荣格和西藏佛教的关系。
所谓灌顶,啊……这个事儿大家就很清楚啦!拿水浇脑袋嘛。它实际本来是天竺国国王继位的时候,它们印度教的一种仪式,叫“韦陀梵志”。就是……韦陀梵志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神呐,用水去浇这个……这个新继承的这个王的头顶,作为一种仪式。其实,这本身是一种非常异域化的仪式!我在以前提到过,说这个……佛教是有希腊化的因素在里头的!我们不觉得这个灌顶跟基督教的洗礼很像吗?
灌顶,它那个仪式主要是为了表现说——诸佛给你护持了……给你加持了!而一切的灌顶活动是必须在道场里进行的,以曼陀罗为前提,所以叫“曼陀罗灌顶”。
第二个就是金刚瑜伽。瑜伽是密宗引入中国个人修持最重要的一个法门!瑜伽,后来分成两支,一支走向了神秘主义,就是——藏传佛教的瑜伽;而一支留在这个汉地的,就变成了健身延生之术……就变成了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唐密,我基本上就给大家介绍到这儿。整个儿唐密的阶段也很短,就“开元三大士”这个阶段,介绍到这儿……就介绍完了。
【学习探究】
开元三大士是在密宗祖庭大兴善寺_不是大慈恩寺
佛教通史(续)】-150-(净土)-用爱发电
上一课,我们最后说到哥大的教授杨庆堃,对中国人的信仰描述,就是——在“天命信仰”下面的弥散性信仰。这种弥散性信仰的来源呢,跟中国的宗教信仰变迁有关。
中国的宗教信仰变迁,最重要的一次断层,在商朝到周朝期间——商之前,中国是鬼神信仰;商之后,中国是祖先信仰……祖先的灵魂信仰。所以说,原始的鬼神信仰,在商以前……就是,我们的文明的一大半儿的时间——五千年文明的两千多年时间,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民族观念里了,对吧!虽然从周以后,我们进入的是祖先灵魂崇拜,但是呢……各种民间鬼神的概念流传已久。
鬼神,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相信鬼神是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了。这个观念,在民间呢,是根深蒂固的!各种神……根深蒂固的!而且,我们大家不要忘了——在现代文明出现以前,中国古代……就是,解放以前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文盲!那,解放初期统计,那还百分之九十五不识字呢,对吧?如果不相信鬼神,中国这个庞大的社会秩序,实际是无法维持的。
昙鸾大师,我们说他是一个不世出的人才——他洞悉中国人的人性,以及人性中的弱点!所以说,阿弥陀佛的神力可靠不可靠?昙鸾大师宣布——绝对可靠!
虽然,佛教是一个外来神……就,佛教里的神是外来神,跟中国民间信仰里的那些神灵不同!但是,阿弥陀佛这个“神力”,祂这个“本愿力”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昙鸾只要宣布……不用他宣布啊,老百姓一听,就能接受!很容易接受!而且,依据我们中国的一个奇怪的癖好,我们中国……就是说有一奇怪的癖好,觉得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说——外来的神呢?那法力肯定也比我们本土的神法力大!对吧……那,如来佛肯定是要比玉皇大帝厉害的。
据此,昙鸾大师对第一个问题……就,决疑的第一个问题——阿弥陀佛的神力可靠不可靠?佛力加持可靠不可靠?就作了肯定的回答——可靠!非常可靠!那,这个问题就不用再问了……其实,一般也没人敢问这个问题啊!
第二个问题——决疑学说……昙鸾决疑学说的第二个大问题是什么呢?往生净土到底有没有?是真是假?对吧……先别说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你先得告诉我这块儿净土到底有没有吧?对吧!万一没有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叫“刀尖儿上”的问题!这是净土宗决疑体系里最难、最尖锐、最核心的问题。不是说——因为净土宗是佛教神学部分……就是“四框架里”的神学部分——只要是“神学”就可以不讲理……我说有就有?没这么简单!
神学部分,祂也要讲理!祂自己也必须有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论证得通。因为,神学哲学,它也是一门儿巨大的学问!不是说这个“说有就有”……它可以一些基础立论“说有就有”,但它不能所有的事儿都这么干。因此,净土到底有没有?是真是假?即使是佛教神学,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每一代净土宗师在决疑体系中都必须回答。但是,对于第一个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昙鸾大师,他是开创者嘛!那,这个就是非常困难……这个问题,尤其困难!特别困难!就是我说的——这问题如果你答不好,整个儿净土宗理论体系就要崩溃。
为什么这个问题特别困难、极其困难呢?我待会儿论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啊……可以多听两遍,听清楚。这个论证过程特别复杂!因为,净土学说和佛教的传统理论的矛盾是摆在这儿的,瞎子也能看见!我简单说一下啊……
首先,就是净土宗的世界地图和佛教的世界地图不一样。什么叫世界地图不一样呢?大乘佛教讲什么?讲“两个世界”。哎……小乘世界没有第二个世界啊!大乘佛教讲“两个世界”,叫“世间”和“出世间”。这是大乘佛教的“两个世界”!它始终在谈“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净土教谈什么?净土教中间划了条儿线——“秽土”与“净土”!“两个世界”是“净土世界”与“秽土世界”。你看,虽然都是“两个世界”……它们的地图,但是这“净土世界”和“出世间世界”可是不一样的!它们覆盖范围不一样。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个问题对于普通信众来说更加关键!叫“归趣”不一样。什么叫归趣?这不是……嗯,回去那个“回去”啊……归是“归”;趣呢?是趣味的“趣”。哎,这是一个专门词……就是“归趣”不一样。死后的“归趣”……就是你死后希望的那个地方儿。对于普通信众来说,这个太重要了!
原始佛教说什么呀?原始佛教就压根儿不承认有一个“彼岸世界”。原始佛教,我们说过——那是佛教里的唯物主义!佛教里的马克思!对吧……它压根就不承认有什么“彼岸世界”——你要不然就涅槃!你要不然就轮回!你没有其他选择。
释迦牟尼他本人就是以涅槃为最高理想的,对吧?我们都知道——“苦、集、灭、道”嘛,对吧……这个“灭了”——涅槃了!而不是往生到“彼岸世界”去过极乐生活。你把净土世界说得这么好,那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他怎么没去?他为什么选择了涅槃作为最高理想?对吧!这是小乘佛教……就我或者说——原始佛教阶段。
那,到了大乘佛教阶段……小乘就不承认“彼岸世界”!大乘是什么?大乘,它连“此岸世界”它都不承认,对吧……什么彼岸世界?我在此岸世界都是做梦!大家如果听过这个……其他老师讲的“金刚经”就明白了,对吧……“如梦观”!这,我活着都在做梦,都不是真的,何况什么彼岸?此岸都没有!这就是大乘的教理嘛……叫“诸法性空”——根本就没有“生灭变化”可言!那是你的幻觉,那是你的梦!一切众生无生灭可言,全是空的。
小乘的最高理想——“涅槃”……它有一个词,叫“无生”。无生什么意思?就不生了!打断了生——无生!没有“生”了。而大乘的最高理想,也叫“无生”!但是这个“无生”不是打断了“生”,它就不承认有“生”……哪儿有什么“生”?
所以说,小乘和大乘的最高理想都是“无生”这两个字,但是它们的追求都是“无生”!但是,这两个“无生”概念不一样——小乘,是把“十二因缘”的生死链条打断!大乘,就认为——你看的“十二因缘”,这都是“性空”!
所以说——小乘的修行的最高阶位叫作“无余依涅槃”;大乘修行的最高阶位叫“实相涅槃”。就是……它们虽然对“无生”的解释不同,这个“涅槃”不同,但是很显然啊……它跟“往生”那是根本冲突的!对吧?你听这个字——“无生”……“往生”!就是说——甭管你怎么解释“无生”,这跟净土学说那个“往生”都是根本冲突。
这矛盾就大啦!所以说,决疑的第二个问题——“净土的有没有?”就涉及到净土学的核心理论和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的碰撞问题!嗯,也包括小乘!当然,小乘当时已经式微了,你得先解决大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净土学说就没法立足!净土宗就没法立足!所以说……那这个,这个重任啊,决疑的第一个人……那这个很关键啦!第一局就很关键啦!
这要是换成别人呢……这个问题可能就折在这儿了。但是我们前面课刚说过啊……昙鸾大师什么人出身?四论师出身!五十一岁以前,人家是“四论师”,对吧!《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四论精通!这是什么?这是“中观派”嘛!“三论宗”,那就是“中观派”里学术等级最高的一派了,对吧……那只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师人家还超一本儿《大智度论》呢!对不对?我们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道理唯识不破”!还有一个……就是“天下要搅成一锅粥,那唯中观不破”——只要有“中观”,那就没有讲不通的道理。
中观学派,它的一个逻辑就是……因为你想——它连“生灭”都不承认!它认为——就,没有“生灭”!对吧……那是“性空”。只要是“性空”……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没有“对”、“错”,那也没有“是”、“非”!是“此”即是“彼”、是“善”即是“恶”、是“对”即是“错”、是“有”即是“空”、是“真”即是“假”……总之,最后一句“中观”的话就是——即是中道。只要它有这《中论》在这戳着——“即是中道”……所有的事情,它都给你摆平了。
所以说,我们就看一下四论师之祖……就是——“中观”如何对付“中观”?昙鸾大师如何运用“中观”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往生净土是真?”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把它再一次抽象一下儿,不是叫“往生净土是真”,是“往生”的概念和佛教里“无生”的概念……大乘的“无生”概念怎么调和在一起?就是他……“无生”与“往生”的冲突矛盾,怎么被昙鸾大师调和起来?呐,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但是,他就完成了。
在论证这个事儿之前呢,我们先要引用一下儿我的那个“佛教哲学”课,因为昙鸾大师他整个儿论证过程是用的这个“中观”学派啊……我们没讲……我们就先引用一下儿我们的“(佛教)哲学”课的第七十一课,嗯……叫——“假名儿,语言学上的大粪坑”。
中观学派里有个观念……有个概念,就——语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名词代表的都是假名儿。日月星辰,世间万物,你所见到的一切,只要你说出口……说——这是什么……啊,桌子、凳子……好!你只要说了,假了!亦假、亦空,都是假名儿!对吧?我在那个“假名儿——语言学的大粪坑”这一课里说过——我说“花儿”,我跟你说……哎,这朵花儿……嗯,好看!在你概念里的那朵“花儿”和我说的这朵“花儿”是一样的吗?对吧!它只是一个……叫“共识性抽象”。
我们人类语言描述的名词叫“共识性抽象”——所有的人对它有共识……共识性的抽象。但是,大乘佛教不承认共识性……这个“抽象”!它就认为这是“假名儿”——假的!不存在!你只要说出来就是假的。
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呢……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我们称呼的真实世界……啊,我们每天说的这些话,我们都觉得是真的!甭管这个万物我们管它叫什么吧……比如说——我管这个东西叫“馒头”,你非要管它叫“花卷儿”,那无所谓!甭管我们叫什么……它都有个名字,我们觉得这是真的。呐,大乘佛教就认为——这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无自性,它们所以就是假的!无自性……呐,它们就是“假名儿”,就都是“空”。
好,大乘佛教的第一个逻辑来了!这个逻辑叫作“普通人认为是真的东西,大乘佛教就认为是假的”——是“假名儿”,是“空”。这个道理听懂了吧?逻辑顺序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真”,大乘就认为“假”。好!这个逻辑很顺……啊!昙鸾大师就抓住这个逻辑了——这个逻辑我承认了!这个逻辑对了!那么,从逻辑学上说——“A等于B”是不是“B也就等于A”?那,我就把你这个逻辑反过来推!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是认为是“真”的,你就认为是“假”的,那你宣布是“假”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就是“真”的?
好!这个逻辑反过来推,就会推导出这么一个结果,就是——用它反过来推往生净土啊……“往生净土”这件事情,“往生”是假名、“净土”是假名,它们都无“自性”——都是“空”,都是“假”!这一次,如果我反着推——你说是“假”的……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呢?假作真来……这回就“真”了!
大乘宣布——往生净土是假!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祂就是“真”!对于普通人来说——净土就存在!很真!往生也很真!这个论证真是很厉害啊……就是“中观”自己挖坑儿,自己埋自己啊……西红柿炒鸡蛋,忌己炒忌己【指的是——鸡蛋炒鸡子儿 OR 西红柿炒番茄……自己炒自己】。昙鸾大师的推论就绝了!这就是用“中观”学派的这个“中观论”推了一遍“往生等于无生”。
大师觉得这个大乘的这个“无生”概念啊,太硬了!因为,大家都能接受这个“诸法性空”,嗯……尤其是学般若的,对吧?他怕埋不瓷实——我用你的理论证明你是错的,我怕埋、埋不瓷实你……于是,大师上来又给了一铁锹!
进一步,昙鸾又运用了佛教最传统的基础武器……佛教最传统的基础武器只有一个!什么?因缘观。这个是从小乘开始就来的——“十二因缘”开始;“四圣谛”开始!佛教哲学在它三次大的流变中,只有一个概念没有变过,就是“相依缘起”概念。所以说“因缘观”是佛教这个不灭的武器!就是,“中观”呢……我们可能对它有看法;“唯识”……我们可能对它有看法!但是“因缘观”,我们对它没有看法!为什么?它是它的基础武器——最原始,但最有效。
于是,昙鸾大师就用了“因缘观”又论证了一遍!就是——“往生等于无生”,我用你“中观”的话说了一遍,你自己服不服?你要是不服……好!我把佛陀的理论拿出来!这“因缘观”理论是佛陀的,我把他老人家的理论拿出来,我再说一遍你,看你服不服?
昙鸾大师这么论证了,他说——普通人的生死……我们看到的,那是“因缘”相待生死!就是……因为有“因缘”你就生了;因为有“因缘”你就死了……所以,人的“生”、“死”在“十二因缘”里,“生”、“死”过程全部是“因缘”构成的生命链条!对吧……根据“因缘论”,包括你大乘佛教也承认的——因缘是什么?是相待而起、相依而起【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那“生”、“死”也就是由相待的“因缘”造就的。
呐,既然“因缘”是相待而起……大乘说——本性是“性空”。那,“性空”就是“无生”!对吧?那,普通的人的“生”、“死”,用“大乘观”看,虽然是“因缘生死”,但祂是“性空”,也是“无生”。数学表达式是——“生”、“死”等于“性空”等于“无生”。
那,既然人的“生”、“死”是“因缘”的生死,那么,人往生净土,它是不是因缘法呢?那……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法!所以,往生净土当然也是因缘法啦!往生净土当然也因缘而生!对不对?普通人的“生”、“死”是因缘生;往生净土也是因缘生。这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普通人“生”、“死”的时候儿,当然也存在“因缘”生到净土的因缘喽!对吧……因为都是因缘生!你不能说——生净土那个“因缘”就没人碰见过……肯定也有人有“因缘”生到净土!对不对?那,这回就来了……数学等式等于——“生”、“死”就等于“因缘生”等于“往生”。
这两个论证数学公式一联立,大乘的“无生”概念再次掉到了坑里!第一个概念叫——“生”、“死”等于“性空”等于“无生”;第二个数学概念叫——“生”、“死”等于“净土”等于“往生”。这回,这个链条就通啦!那,这两个等式一联立,就等于——“生”、“死”,就等于“往生”,就等于“无生”!“往生”再次等于“无生”!净土与大乘的矛盾再次调和。打完收工!大家如果听不懂,把这一段再听一遍啊,这段就是……这段论证特别精妙。
昙鸾大师笑而不语啊……用爱发电!什么?链条通了,用爱发电!这个“灯”……净土的“灯”,它就亮了!他用“因缘法”、“中观法”……就是,佛教的基础理论法和你中观的基础理论法,两次论证,将“往生净土”和真实世界的万物统一起来了!就是等于——把大乘的“无生”之说和净土的“往生”之说,调和起来了。
那,这个证明过程……就是,大家一定要再听一遍啊!这个证明过程真的好、真的完美!在净土宗教理的过程中……就是,教理发展的过程中,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为什么叫划时代的意义?昙鸾大师这套论证方式,叫“左右开弓式”!
首先,他一面论证了“往生”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真实的……你大乘说是假的,那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真的!左面是普通的信众……论证了祂的真实性,那就赢得了净土的信众;而右边呢……他又论证了——我的“往生”也符合你大乘教理的“无生”!对吧……我不光对于普通人来论证说“这是真实的”!我在对于你们这些高僧们论证,说——“往生”就等于“无生”!这是什么?这就赢得了净土宗在大乘教理体系下的生存空间!不然,它就被宣布成异端了,对吧?一旦成异端……当时大乘羽翼丰满,净土只是这个刚刚萌芽起来,所以它必须要有生存空间,它不能说一下儿被教理判成异端。
所以,昙鸾大师左右开弓,纵横开阖——这手,打普通信众;这手,打得道高僧!既赢得了信众,又赢得了理论生存空间。可以说,这一课的这套论证过程,“决疑”的第二个问题——“往生净土是真”、“往生净土即等于大乘佛教的无生”概念,是净土学说理论上的一个巨大胜利!呐,不能比这个胜利更大了!这也是昙鸾大师为净土宗理论所作出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
佛教通史(续)】-174-(净土)-净土,原谅每一个人的罪
关于“五逆”、“谤法”之徒能否往生净土?我们说——前两位宗师各开了两条路,最后只剩下一类人,就是诽谤净土不能往生。这是最后一类不能得救的人……因为道绰大师认为——你不信净土就算了,你还诽谤净土?那再让你往生,这不是破坏安定团结嘛!
但,善导大师他不这么看。他在《观经散善义》【《佛说观无量寿经》第四卷,卷名:观经散善义】里说——四十八愿中,除谤法及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地狱,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业,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原文: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两种罪的人,如果犯了,确实该入阿鼻地狱不出来!但是阿弥陀佛如来这么说,不是真的让他们去阿鼻地狱不出来,是为了警告大家,防止众生造这两个罪……这就好象说,告诉你——杀人就要偿命……不是让你去杀人,是制止你去杀人……是因为你杀人要偿命。所以,这种说法是一种方便说,并不是不收他们往生净土。那!这就要为谤法的人,最后的这条路……打开了!
但是这种人,往生净土去哪里呢?就是,造了这两种罪……该去哪儿呢?包括前面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在给“五逆”和“谤法”两种人放开路的时候儿,都没有说“你要去哪里?”的问题。一般人,就是……普,普遍认为就是说——那,肯定是去净土的最下一层,下品下生!因为《观无量寿经》里也说嘛,在里头经十二大劫,经势至说法……观音、势至说法,可脱罪。但是,善导大师,他利用了净土里独特的一个地方——第五十一区……我们说过——净土除了“三等九品”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叫“边胎”。
边胎,生活条件都一样,但是呢……不闻佛法,不能见佛。意思就是说——你们犯了错,让你们这些坏人再反省反省。虽然,也要经历多劫,但是在“边胎”里经历多劫,那总比在地狱里强多了吧!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带业往生”。就……有不少同学问过我,说——带业往生,去净土的哪里?带业往生去的净土就是这块净土,叫“边胎”净土。就……祂不属于“三级九品”净土。
这就是善导大师的“一切凡夫皆可入净土,同沾九品”的主张。
走到……这就走到“决疑”的第二个问题了,对吧?诽谤净土……诽谤佛法是不是可以往生?呐,这回诽谤净土、诽谤佛法也可以往生了!
理论走到这一步,净土教和基督教的“神爱世人”的理念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善导大师把弥陀经典中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门、窗、墙全部拆除了!就,在善导大师的理论里,已经……净土没有任何门槛儿了!以前还说……还有一个很低的门槛儿——那个五逆、谤法,现在都没有了!已经不是什么“我家大门常打开,北京欢迎你”了……就没有门、没有窗、没有墙!净土,向所有人彻底开放了!就是……在宗教情怀上呢,光明善导用的这个叫“慈悲”。用西方宗教学的话说,叫——用的是“爱”。他就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这种情怀啊,推到了一种极致!没有任何限制!所有的人,你们都可以往生净土!悲天悯人啊、圣人情怀啊、顾念苍生啊……反正你们随便用词!这种情怀已经到头儿了!
无论后世对善导大师的净土理想有什么样的非议,或者说——前三祖的净土理想有什么样的非议,但是昙鸾、道绰、善导这净土宗前三祖创教的理想,都是建立在对人类命运深刻地同情与关怀这一点上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佛教中的净土宗,在情怀这点上,相对于其他宗教,相对于佛教内的其他教派,可以说——远胜!
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要把最后诽谤净土的这类人也放开呢?说——你们诽谤净土……你们尽说“净土是假的”……你们说“净土是胡扯”……你……我们也让你往生净土呢?这就是我们说——真正的大师不光是在庙里,是在生活里!都是生活中的大师!他们很了解生活。
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劳动人民,对吧?甭管你是这个工人、农民、白领也好……其实都是劳动者!普通人!那个时代呢……农夫、猎户,对吧?六祖慧能就是一猎户,对吧!渔夫、屠夫、打仗的士兵、城管……对吧!为生活所迫,沉沦于造孽与杀生之中,对吧?你杀鱼、杀猪……这不是杀生嘛?就是……为了生活!你说,他们没有悔意吗?包括暴政的走狗——完全泯灭了人性和良知的那些少数走狗……其实,他们也是为了讨一口饭吃的人。
无论是杀生的这些人,还是那些在迫害着自己同类的人……你说,他们走上这条路,他们后悔吗?他们没法后悔!他们怎么后悔?生活所迫,他们已经干了!干了,他们就没法后悔。所以,这类人已经觉得没法儿后悔了……就觉得——往生净土无望!那他能怎么做?那他就诽谤净土!因为他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不诽谤净土,他诽谤谁?农民、这个……屠夫、猎户、迫害着别人的走狗、或者,自己也正在被迫害的人……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生活里头——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对吧?庙堂之上都是王八蛋!黄泉之下皆是善良人!你让他们能不谤法吗?
再退一步啊……就是没有从事这些恶业的人,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对吧?辛苦啊!繁重操磨!因为制度之恶,压迫和剥削着你,除了挣钱活命,你也顾不得其他的事情!对吧?你挣的钱都不够还贷的,你还顾得上什么?哪儿还顾得上什么“念佛三昧”?你工作还忙不完呢!对吧?剩下点儿时间就睡觉了,哪儿有时间修持?那,岂不是也不得往生?
文明为什么不能缺少宗教?宗教是干什么的?是关心每一个人不能回避的问题——“死亡问题”的!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过的……但他都不能回避这个“死亡问题”!所以,有的人就会谤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说——善导大师把人性和人类,他已经看透了!不光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助,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就象我说的——他不谤法怎么办?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只能谤……谤净土、谤法。
但是这类罪人,善导大师觉得——他们在临终时,当他们在死之前,他们也会后悔的。当每个生命在结束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纯粹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说——人死如灯灭,一把火烧了吧!来生做畜生,无所谓!他们也会在那短暂的时间里……最后的时间里,去忏悔这一生所做的错事!也希望有来生,也希望能往生。
要不要给机会?要给的!谁为了生活没犯过错?没杀过生?对吧……没干过违心的事情?没伤害过别人?有谁?善导大师在“凡夫都可往生,并且同沾九品净土”这个决疑问题上,注入了他最大的力量!彰显的是佛教净土宗的终极情怀和终极关怀。我们前面说啊——净土宗用的是慈悲;基督教用的是爱。他在最后原谅每一个人一生的罪!
正因为善导大师这个开创性的理念,经过了源信、源空两代日本高僧进一步的发展,结合了禅宗,创造出日本佛教,席卷日本武士阶层,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佛教文化。这个观念,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佛教。
这回,净土宗的大门彻底敞开了!没有任何阻碍!
是不是全敞开了呢?对不起……开,是全敞开了,是没有障碍了,但是还有条暗沟……这就是我们说的——善导决疑将面临的“决疑五个问题”中的第三个,对吧……第一个,凡夫能不能生净土?第二个,谤法、谤净土的人能不能生净土?那,还有第三个——那比十恶不赦、诽谤佛法的坏人,还要低一等级的暗沟在哪儿呢?是什么人呢?对……就是我们开始说的——女人和残疾人能不能往生净土?
我也是不知道了,这个旧社会歧视女性到底到一种什么地步啊!对吧?世亲大师在“往生论”里说——女人及根缺,二重……二乘种不生净土。就是说——女人、根缺……根缺就是残疾人啊,对吧?我前面说“根缺”,所谓“根缺”就是指六根残缺,泛指残疾人……关于有没有脑残?是不太知道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净土。
我们说过——弥陀净土,女性是不能往生的!如果女人要往生的话,必须先转为男身才能生于净土。世亲大师的话呢,在以前的解释,都是说——女人和残疾人……比如你这辈子是女人和残疾人,你不能往生净土!你想往生净土……你下辈子托生成男人或者托生成健康人,你再往生净土……还得轮回!
凭什么不能?善导大师问——凭什么不能?诸法不是平等的嘛?对吧!不是慈悲遍及一切有情,也遍及一切无情嘛?凭什么把女性和残疾人踢出去?哎……对!第一,你凭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第二,你凭什么把他们踢出去?“一切善恶凡夫都可生于净土”,这个“一切”就是“全部”——TOTAL!
但是,硬怼世亲大师也不好,对吧……“三经一论”,这个《往生论》毕竟是世亲大师写的,硬怼也不好。善导大师就换了一个方式……因为,世亲的这《往生论》摆在那儿嘛,对吧?“女人与根缺,二乘种不生”……说——你们错了!嗯,错的原因呢……不是世亲大师错了,是你们错了!是你们的古文不好!要不然,就是当时翻译过来的时候儿,翻译不好。
所谓“不生”不是指“不能生”……说——你不能生……女人和残疾人不能生于净土,你得转换成男人和健康人才能生于净土……不是“不能生”的意思!是“生了就不是”的意思!什么意思啊?就是——我是一个女人……二乘种不生……就是,“二乘种不生”的意思是说——声闻乘和小乘不生于净土……他如果生于净土,就会转变成大乘。所以,这里的“女人”和“根缺”对应的“二乘种不生”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不是“不生于”的意思,是生于净土的时候,就自己(动)地转变了。就是……女人和残疾人,相当于声闻乘和小乘——只要生于净土,就会变成身心健康的大乘男人。VERY GOOD!
善导大师为女性和残疾人就打赢了这一局!嗯……甭管这个方法是什么吧,反正这一局就赢了——女性及根缺也可生于净土!他的“决疑”第三个问题就赢了。
善导决疑的第四个问题……哎!老生常谈……理论问题,就是——弥陀净土到底是报土?还是化土?我们说过啊——这个背后是大乘教与净土教核心教理的碰撞!二祖道绰决疑的四大问题,第一个就是这个问题——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净土?当时……前课如果听得仔细,就、就知道——这个问题就没决干净!就……各自说各自的,谁也没说服谁。二祖道绰方面,引用的是《无量寿经》论证。《无量寿经》说——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已愿行圆满,建成净土成佛【《无量寿经》原文:法藏发四十八愿,今已愿行圆满,建成净土而成佛,净土为酬因之果报,即是报土】。法藏的愿望是“因”,西方净土是“果”。这就是“酬因之果报”——净土就是弥陀佛愿望的结果!所以,当然是报土——果报之土。
但是,为什么会有争议呢?争议来自于另一本儿经书,另一本儿经书叫《观音授记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全一卷。刘宋昙无竭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竺法护译)、“观世音授记经”(聂道真译)、“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施护译)为同本异译】。《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涅槃时,观音补处成佛。就是说——阿弥陀佛,祂也是要涅槃的!观音菩萨要接替阿弥陀佛。
只要能涅槃……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祂就不是报身,说明祂就是化身!因为,报身常住永无生灭,只有化身才能涅槃。得!这回《无量寿经》的法藏菩萨和《观音授记经》中的观音菩萨,两个菩萨顶住了……嗯,两本都是“经”——《无量寿经》和《观音授记经》都是“经”!两个都是菩萨——法藏菩萨和观音菩萨“顶”住了。
这是一个小矛盾,其实不搭理就完了!为什么一定要解释呢?我们展开教理就知道——前面决疑的时候……前几次决疑的时候,要解释的是净土的“实有性”和 “大乘空性”之间的碰撞!就是……昙鸾、道绰去决疑这个问题——“化土”和“报土”的时候,都是大乘教和净土教的矛盾……它们的碰撞。
但是,《无量寿经》和《观音授记经》,它们这组矛盾,扯出了佛教教理中另一组义理矛盾……是什么?是小乘和净土教的矛盾——和以前“决疑”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性质,都是“大乘空性”和 “净土实性”之间的矛盾;这一次,是小乘教的理想——“涅槃虚空”,和“净土实有”的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啊……“大乘空性”和“实有净土”的矛盾我们都解决了,为什“小乘空性”我们解决不了啊?因为这里摆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祂老人家。
释迦牟尼,祂涅槃了!祂可没去净土。所以说,“涅槃”到底是说“佛没有了”——释迦牟尼涅槃了成佛了?还是说“净土是佛有了”——在西方净土往生了就能成佛了?
大家听懂这个意思了吗?释迦牟尼,祂是涅槃了,所以成佛。但是,弥陀佛是往生了……他就,就是……你是往生了,往生净土就能成佛。那,到底是往生能成佛?还是涅槃能成佛?这就体现出了净土教和小乘教的另一组理论矛盾。
原始佛典说的是“成佛”就是“涅槃”。什么是涅槃?简单说——没有了!灰身灭智就是成佛。呐,到底是“灰身灭智”……没有了,是“成佛”呢?还是到西方净土里,享受法乐是“成佛”呢?还是说——“成佛”,象窥基大师说的似的,是具有“波粒二象性”?时而报土、时而化土……时而“成佛”、时而“涅槃”?
阿弥陀佛既然能涅槃,《观音授记经》里说祂涅槃之后,观音要接替阿弥陀佛的位置……那么,祂的性质就应该跟我们本师释迦牟尼的性质一样——涅槃了!没有了!那,怎么又来的报身?那,怎么又来的报土?那,弥陀净土肯定就不是报土啦!
所以,这才是弥陀净土是“报土”和“化土”背后争议的另一组理论矛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释圆了,永远会有人问!为什么?因为佛教是延续的,它具有延续性啊!它的理论也具有延续!它没有割断的理论。比如说——大乘讲“真俗二谛”,那是由小乘的“四圣谛”……两组“因果”转换来的“真俗二谛”。它并不是说——把小乘推翻了。现在,你要把涅槃推翻了?可以啊!那你把释迦牟尼放在哪儿?
其实,有中观以后啊……中观学派以后啊,这些问题就好解释了!我们说——中观学派最重要的贡献,是一套辩论方法……它还不是它的义理。
善导引用《观无量寿经》和《观音授记经》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原文:须菩提言,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但这句话呢……就已经不是佛教的传统的“主观唯心主义”了!它已经变成唯物主义了……不是!变成“客观唯心主义”了……为什么?因为他说的是“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那什么?客观先在!这已经变成了“客观唯心”了。
小乘的涅槃,是一种灰身灭智的状态——生死的因果都已经尽了,不再受生,归于寂静!对吧?这种小乘的涅槃——绝对寂静,实际是从第三者视角观察出来的!我们管这种“安静”,叫作“他在安静”……就是,它是“他在”观察出来的安静,不再受生。
而大乘呢?大乘的般若智慧,把小乘智慧的方向给改了!小乘从“四圣谛”出发的这种智慧叫“常规智慧”;大乘呢,改成“般若智慧”。嗯,“般若”又叫“诸佛之母”嘛!所谓“般若智慧”,就认识到——事物是以实相的“性空”……是一种叫“实相”的“性空”!意思是——我们本身就处在一种安静不动的状态里……安稳自得的这种状态……安稳自得的这种状态就叫“涅槃”。大乘的涅槃是一种整体的安静,是第一人视角的安静。小乘涅槃是第三人视角的安静——他在安静;大乘的涅槃叫——自在安静。
呐,在大乘的这种“自在安静”的整体视角下——世间一切事物,都无自性,都是“性空”。出世间、四圣谛、十八不共法、阿罗汉、佛、菩萨……都无自性!都是“性空”!“零”等于“零”,都是“性空”,当然就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平等”。所以,诸法平等。大家记住啊——“诸法平等”是大乘的根本原则!
那,“诸法平等”是诸法的本来面目!所以,不是声闻作,也不是辟支佛作,也不是佛、菩萨作……佛之所以是佛,就是祂体会了这个“诸法性空”、“诸法平等”的实相!呐,这个实际就是“客观唯心”。
佛教通史(续)】-272-(禅宗)-韦伯之问
赵宋王朝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也改变着佛教的发展方向……都是好特点!叫作——五大“发达”。当然啦……都是古代史意义上的“发达”——科技、经济、文化、政治、集权。五大“发达”。
第一点,是科技高度发达。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里说——每一种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都要追到宋朝。
第二个,经济高度发达。就是……商业贸易发达,有纸币金融业的雏形儿!还有到现在为止都居于第一位的专卖制度。
第三个,是政府管理与救济体系高度发达。什么叫救济体系高度发达呢?宋朝发明了灾荒地区募兵制……就是哪个地方有灾,它就在哪个地方募兵。北宋陆军,最高的时候儿超过百万!这样儿就避免了流民……就,避免了流民的出现——有灾情,你就当流民?不!你都当兵吧!还有,就是政府管理,北宋有……宋朝有历史上最庞大的官员冗余系统,就……一个处,一正九副,官儿很多。
第四点儿呢……是它文化发达。钱多嘛……钱多,自然文化就发达!而且,它之所以文化发达,是因为宋朝是古代,最后一个言論FREEDOM的时代。你看……又有钱,日子又好过,言论又自由,所以这历来,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喜欢的时代。陈寅恪说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你看,陈寅恪就说——那个时候儿,就最好!唐朝乐队有首儿歌儿,叫《梦回唐朝》……梦回唐朝啊,是文青理想;如果梦回汉朝呢?是吴京式的粉红理想。学过历史的读书人呢,都是想梦回宋朝,对吧?又有钱,日子又好,言论又自由……只有宋朝才会出现苏轼式的感慨——江山风月,闲者才是主人。这是文化高度发达。
第五个呢,是君主専窒制度——中央集權高度发达。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啊……相对于其他朝代的中央集权来说,是客气的!用孟德斯鸠的话讲,叫——开明君主制。
第一,宋王朝的统治者,受到刚刚兴起的民族主义国家……就,民族主义的拥护;
第二,赵宋家族,是中国古代统治史上罕有的非常克制的统治家族!就是……这个家族的人都很克制,它不象明朝。
宋,它废除了唐朝的节度使制,采用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实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一呢……因为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嗯,藩镇猖狂封建割据,对吧!封建割据,南方四国,我们讲过——确实还不错!但是北方穷啊,滴里当啷的……我们不是一家人嘛!所以还得统一……因为统一梦啊,是我们文化里面的基因!而且,按照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来说——统一,也是我们东亚地形决定的历史必然!因此,封建割据就必须结束!历史必然……也必须要结束!
第二,就是五代起的少数民族崛起。呐,旁边儿的国家——西夏、辽、金……呐,就要军政财力高度集中!为了抵抗外患,那……这也得到了全民的支持。而且,这是外患上要求集中,“地理决定论”要求集中,要求统一;内在,也要求统一,也要求高度中央集权!
宋朝统一之前的中国南方四国,本身经济就很发达!经济发达,它进一步的要求是什么呢?它进一步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消灭地方势力,进一步形成一个统一市场——统一的消费市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统一的法律制度保护——经济发达也要求统一。而且,宋朝就建成了中国最发达的专卖……专卖体系和专卖制度!这比我们今天专卖的品种还要多得多。
专卖保护啊……它在一方面,是增加税收的;在另一方面,是保护行业利润的……双赢!至少,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双赢!専制制度……专卖制度,本身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所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呼吁出现一个中央集權的君主専制制度,这真是历史的巧合!所以,宋朝建立以后,对外的军事、军患需要集中财力对抗;而对内发展经济、统一市场,也呼吁中央集權的君主専制,所以,宋朝的中央集權君主専制,是一种特殊的内、外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専制制度!就是……大家自己也有要求,外在也有要求。
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度呢……専制制度,就给以了宋朝的意识形态巨大的影响。给予意识形态巨大的影响,它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国家主义,就会演化成君主至上……国家主义最终都会演化成为君主至上!就是……把对国家的“爱”体现为对君主的“忠”。这种演化过程就是把“爱”……整体的“爱”,演化成了对个人的“忠”。呐!“爱”就是“忠”,“忠”就是“爱”……
男女关系也受到了这一文化伦理演变的影响!就是……这个意识形态,它影响的从大到小到细节,它都影响得到!唐朝的时候儿,中国男女关系是非常开放的;而到了宋朝,女性就开始往贞操观转移,也是都到这个“爱”就是“忠”、“忠”就是“爱”的文化伦理演变影响。
儒家呢?儒家原来的价值取向是“家国天下”。“家国天下”的价值取向就悄悄地转移成了“忠君报国”……就是我们说——国家演化成了“君主至上”……国家主义演化成了“君主至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变成了“忠君报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这也是我们儒家思想……儒家伦理观——不提了!改提什么呢?改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能活过星期天。
文化上这种倾向,随着“宋”的民族危机逐渐的加深,它也越来越强烈!了解宋朝历史就知道,宋朝历史就是一部在民族危机压迫下,民族国家逐步建立起来的历史。这三百年,中国汉民族的意识就觉醒了!于是,这种影响就遍及到了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讲“大佛学史观”,这是整体文化的变化。佛教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庐山慧远大师的理想!但是到了宋朝,因为这种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佛教是中国的佛教”这一概念在宋朝就彻底胜利了!因此,佛教“大乘八宗”,实际留下来的,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也只有它们能保留下来……因为,它们是中国的佛教。其它教派,你可以说“有”……对!那零星的,可以说“有”!但是,那种“有”就相当于我们在曲阜……山东曲阜保留孔府一样,就是那个套路!就是……给他们保留个香火罢了。
宋朝的“五大高度发达”……就是我们说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管理、中央集权……五大“发达”里,除了科技发达,其它的四个“发达”就直接影响到了禅宗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讲“大佛学史观”——社会的“五大高度发达”,其中的四个直接导致了禅宗变化。
第一个,是经济高度发达。经济一发达,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了;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就舍得给宗教花钱!对吧?但是,也直到“舍得”为宗教花钱为止……对吧!祈个福啊、捐个钱啊、求个事儿啊……舍得花钱,那寺庙就发达了!呐,和尚的日子也就好过了……那就不用体力劳动了!对吧?所以,自唐……中唐以来,这个禅宗的主要存在方式——农禅,就衰落了!宋朝就没有农禅了……基本没有了。那宋朝是什么呀?有钱嘛……待着嘛!所以宋朝的诗僧很多……就是会作诗的诗僧很多。
经济发达,它就促进宗教发达,大家舍得给宗教花钱,所以说就盖庙……宗教就发达。宗教发达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发达。欸,在中国没有!就是……宗教发达在中国反而都是让经济不发达。但是,基督教就完成了这一转身!就是——宗教发达,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发达。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先是欧洲的经济发达了,然后新教改革……然后就经济更发达!欧洲资本主义的最终崛起,其实恰恰就是基督教新教改革这个历史进程配合的。
经济发达,这是“世间”的事情;宗教,是“出世间”的事情。经济和宗教,就是——商业和宗教之间,他们最大的矛盾,就是在“要不要挣钱?”这个问题上……就是说——商业和宗教的核心争论,就是在“要不要挣钱?”的问题上。“不要钱”,这是世界所有宗教创立时的的宗旨!就是……对金钱的态度都是蔑视的,所有宗教创立时的宗旨都是这样。对钱的态度就是反映了宗教对商业的态度。
佛教在“入世”这个问题上啊……就是经济这个问题上,它自己接受不接受供养、什么收不收香火钱……这都是小事儿。佛教在“入世”问题上,关键没有解决的,就是——宗教信仰与世间商业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就是我们说——因为宗教立宗的时候儿都是不要钱!佛教没有解决……没有解决这个世间生活的宗教信仰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嗯……不是说——他自己接受不接受点儿供养的问题啊!
基督教,从路德到加尔文的这个新教改革过程,它一个核心改变,就是把“努力挣钱”跟“荣耀上帝”……最后,跟“得到上帝的救赎”,这三者联系起来了!你努力挣钱没问题啊!但是你要努力花!你要回馈社会!你花不完怎么办呢?那最后,再捐了。你活着的时候儿是个有钱人不可耻……不光不可耻,你还光荣!光荣了你自己,也荣耀了上帝。但是,如果你死的时候你还有那么多钱,那你就可耻了!你骆驼就别指望穿过针眼儿!
VERY GOOD!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就形成了“世间”与“出世间”的这种正反馈的循环!基督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崛起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信仰和钱的关系”问题。新教,就修改了在“世间”——现世里挣钱,和在“出世间”宗教教义之间的合法性问题。在“出世间”得救的角度上,让你在“世间”挣到的钱,最终又回到了社会体系!呐,有一本儿专门的书写这个——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阐述这个“新教改革”的这一巨大理论成果。
佛教也是改革——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中国佛教改革的产物。净土宗二祖——西河道绰、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寿,这都是超级宗教改革家!各种合流、各种理论、各种创新……但是,为什么佛教的宗教改革最终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就是——经济促进了宗教,宗教又反过来刺激经济?呐,这实际是有一个叫“南海水滴”的同学给我留的言,问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佛教的宗教改革为什么没有走上基督教宗教改革的这条路?我姑且把它称为“韦伯之问”。这个问题很大,留给大家思考。
第二个“发达”改变佛教的,是政府管理与救济体系之间的高度发达。北宋政府,它的管理体系和救济体系很发达!主要体现在两个点上——第一个点,叫“灾区募兵制”;第二点,叫“冗余官僚制”。这两点,极大地影响了禅宗创宗以来的基础盘,导致了宋朝禅风整个走向上的改变。
首先,我们看这个第一条儿,就是——灾区募兵制。有灾区,原来就产生流民!现在,就地集体募兵!募兵完了,政府出钱实现军垦。这就避免了晚唐时期的流民现象的出现。
禅宗这个宗派,它最早是起于流民的,也兴于流民。禅宗的发展推动,历来……我们讲过,来自于两个方面——士大夫阶层对禅宗作理论推动;流民呢?流民是它的基础盘……它的人数基础盘,组成禅团,在人数上和传播区域上进行推动。
北宋的这种政府管理机制的高度发达、救济体系的高度发达,直接就砍掉了禅宗的基础盘!就是——“灾区募兵制”就把禅宗的两大基础盘……砍掉了一个!而且是砍掉了非常重要一个。就是……士大夫阶层和流民阶层,一下儿没有流民阶层了!禅宗基础盘缺了一半儿……一大半儿!没了流民,农禅基地模式很快就衰落了,对吧……到宋仁宗的时候,全国又清理了一次僧人队伍,呐!全国僧人就从四十万,直接掉下了二十万!那,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到二十万的和尚,那就不算多了。
整个儿宋朝,流民……这个流民现象就很少见了啊!就被固定成了农民。那,农民嘛……他对禅的理论、发展、实践……那就没有什么影响啦!就,宋以后就不谈流民对禅宗的影响……推动禅宗两大基础盘,只剩下一个,所以,推动它的,就变成了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或者大知识分子,总之是知识分子阶层。这一点,从晚唐就已经看出来它的趋势了!我们晚唐……在讲云门宗,云门系的云门文偃禅观的时候儿,四个字——“总在这里”!其实,就是这种基础盘变更的端倪。禅宗的理论发展重点,也从中唐以来的洪州系,就是——“禅宗心学”,转向了晚唐的石头系——“禅宗理学”。这是“禅宗理学”……那就是知识分子喜欢的啦;“心学”,那就是流民喜欢的啦!
穿越整个儿宋代,禅宗和士大夫阶层的联系是全面加强了!士大夫,他喜欢“禅”……士大夫阶层喜欢“禅”,他实际上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去喜欢的,所以整个儿宋朝的佛教史发展,或者说禅宗史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就是——中国佛教为了适应士大夫口味正在作自己的改变!改变成一种适合士大夫口味的“禅”。
这是“灾区募兵制”对禅宗禅风影响走向的改变。它的管理体系的高度发达,也影响到了禅宗风气的走向!我们说——政府的管理与救济体系高度发达,在两点上都严重影响了禅宗的走向!
政府管理体系高度发达,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什么叫政府的管理体系高度发达?就,一种办法……就是他们行政效率很高,这叫“高度发达”。还有一种呢?行政效率虽然不高,但是他们从事行政的人头儿很多!对吧?就是……很多人都去干那个活儿,一个人的活儿派三个人……那是不是它还管理体系也很发达?聪明人会选择哪一种呢?就是……在管理体系发达的这两个办法里,是选择行政效率高呢?还是选从事行政的人头儿多呢?中国集權式朝廷,总是会选择后者!就是——宁可更多的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就是个魔咒!
宋朝,是有史以来,官员系统冗余最大的行政体系!因为宋朝有钱啊!有钱就容易官儿多。赵宋王朝的建国……这两兄弟,是从晚唐五代过来的!所以,他们接受五代地方割据的这种教训……它所有赵宋的政治体系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防止官吏擅权——保证皇权出发的!就是……要“分权”——所有的政治体系设计之初都是为了分权!把权利分散了,嗯……你们就不能擅权了!就象晚唐是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种事儿不能再发生了。
官员大量冗余……我们说——它总是选择行政人头儿多的这种模式!冗余,就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对于中央朝廷来说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优势……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了一种官场压迫力——你不干?有人干!一个处……正处,九个副处……对吧?你不想干这个正处,有的是人等着干!你怎么擅权?你拍马屁你都来不及……不!你不光不敢擅权,你还要积极向核心去靠拢!
这种分权机制呢……它最初设计的初衷,就是……它这种政治体制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分权”。但是,它带来的恶果就是互相牵制……啊!最后谁也甭想干成事儿。而且,你以为分权就能避免小人擅权啦?嗯,我只能说——赵匡胤兄弟俩还是幼稚了!宋朝的官僚机制呢,它最后发展到——就是一个“小人”最后胜利的逆淘汰机制!北宋初建还好,有王安石啊、范仲淹啊……这一类!到了南宋,那提出来的,都是什么秦桧儿啊、贾似道之流……
这是什么?这叫“体制的必然”……这种“官员冗余制度”的必然。一个“恶”的体制……好人进去,他也会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