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来自星球故事
Ranger讨论 | 贡献2021年12月31日 (五) 13:13的版本 →‎刘备的才能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风云往事

东汉的残阳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名蕃,河南汝南人,生活在东汉晚期,他小时候就说过一句特厉害的话:“大丈夫要扫清天下,干吗要打扫房间里的卫生呢?〞 它和陈汤的那句名言一起,成为汉朝时最有名的两句话。

陈汤的那句话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的话道出的是一个王朝的气魄,陈蕃的话则说出了一个少年的远大志向。

那一年,他才十五六岁吧,老爸的朋友路过他的书房,看到屋子里很乱,就责怪陈蕃懒惰:“乖,为什么不打扫干净屋子迎接客人呢?”于是正在读书的陈蕃说出那句话。朋友反问:“房间都扫不了,又怎么扫清天下呢?〞 陈蕃觉得很有道理,性格刚直的他二话不说,拉着老爸的朋友一起打扫起卫生来。

后来,陈蕃同学真的有出息了,官至太傅,做了东汉后期的工作狂,所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如果逢着开明时代,陈蕃定会做个魏徵那样的人物,但在当时诡谲的政治风云中,刚直方正的他只能注定自己的悲剧人生。东汉首开宦官政治,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一点是皇帝继位时往往年龄很小,于是母后临朝,外戚掌权。等皇帝长大了,便想着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靠谁呢?只能靠身边的宦官。所以,从十岁登基的汉和帝开始,朝廷上就出现两股势力:一边是外戚,一边是宦官。

永元四年(公元92年),成年后的汉和帝利用宦官郑众诛杀掌权的外戚窦氏家族,一举成功。随后,在汉安帝时期,又有两次大规模的宦官和外戚冲突。到了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宦官单超诛杀了权倾朝野的梁氏外戚,宦官势力达到高潮。宦官的胜利带来的直接恶果是掌控皇帝,凌驾于大臣之上,肆意干涉政治。陈蕃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在朝廷上展开工作的。

在当时,陈蕃和李膺齐名,为东汉晚期的双子星座。二人不相上下,各有所长,一时间不能定先后。最后有人这样评论:“陈蕃强于犯上,李膺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于是,陈蕃胜出。李膺因党锢之祸获罪后,陈蕃一人独撑危局。乘车之时,他总是拽着缰绳,举目远望,想一扫朝廷上的乌烟瘴气。汉灵帝即位后,陈蕃被窦太后任命为辅政大臣。说起来,宦官和外戚这两股势力都让他讨厌,但相对来说他更痛恨宦官,多年来的专权,宦官们己养成了对大臣的无以复加的傲慢态度,这尤其让陈蕃不能容忍。此时,威胁朝廷的宦官势力以曹节、王甫为首。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秋九月,陈蕃与外戚窦武秘密策划,意欲诛杀曹、王,却不料走漏风声,后者抢先发难,率诸宦官关闭洛阳宫门,劫持了汉灵帝,软禁了窦太后,并迅速矫旨发兵袭杀窦武。风云突变!此时陈蕃已年过古稀,想起小时候的暂言,不禁百感交集。须发皆白的他拎了一把长剑,带领府内侍从以及学生近百人冲击洛阳承明门,想冒死一拼,捕提曹节、王甫等人。结果自然是一个悲剧。据说,老爷子最后是被宦官折磨死的。回想起来,在东汉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次大的宦官与大臣的冲突中,竟都是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令人扼腕。汉灵帝死了,少帝即位,宦官与外戚再次发生冲突,远在凉州的童卓趁机拥兵人洛阳,伟大的三国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在生前,陈蕃以刚直方正著称。汉顺帝时,陈蕃做到了尚书,但因耿直的性格触及权贵,被贬做豫章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南昌市长。当时,豫章有一个著名的隐士叫徐孺子,陈蕃早知其名,所以到豫章后衙门都没进,就直奔徐家。手下阻拦:“大家希望您先去官署哦!”陈蕃回答:“周武王在击败商纣王,进入朝歌城后,连席子都没有焐暖就去拜访商朝负责礼乐的贤臣商容。那我现在去拜访贤人,有什么不行的呢?”

后来,陈蕃和徐孺子成了哥们儿,经常关在屋子里一起谈论天下大事。陈蕃希望徐孺子出来为朝廷效命。每到这时候,徐总是笑而不语。在做豫章太守的那段日子里,陈蕃专门在自己的寝室里为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床,聊得太晚了,便把徐留下过夜。徐孺子最终还是没有出山。徐是个明白人,知道东汉的政局已经完蛋了,虽有陈蕃这样的工作狂意欲挽狂澜于既倒。在东汉的古道旁,那是个黄昏吧,徐孺子微笑着播播头。陈蕃长叹一声。他身不由己。这是由个性造就的命运与选择。

那个时代的剪影大约如此:望着徐孺子的身影渐渐融人暮色中的山林,陈蕃怅然若失。许久,他转过身来上了瘦马,这时候有清冷的风吹来,在夕阳的照耀下,陈蕃拖着疲惫的背影踏上返回洛阳的险恶路途。


孔融之死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遮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日:“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袁绍的骚扰下,孔融从青州逃跑到许昌。 许昌的中心人物自然是曹操。但由于孔融是孔子后代,又是建安七子的大佬,所以影响也很大,其寓所成了当时许昌最热闹的沙龙,每天都会聚集着一大批人,讲谈文学,品评人物,议论政治,推荐新人。

曹操很烦恼。说起来,曹操和孔融之间是互相轻视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曹孟德不在乎;建安七子的首领,曹孟德不承认,那是他儿子曹丕的看法。孔融写的东西,让曹操不屑。当然,对于曹操,孔融更看不上,这里面不仅包括曹操的出身,还包括曹操的为人。许昌时代,孔融对曹操的政治多有 责难,比如他反对曹操禁酒。东汉末年以来,世事纷纷,人们多以酗酒为乐或自我麻醉,荒废工作,再加上酿酒浪费粮食,手是曹操欲颁布禁酒令,自然有他的道理 (能否真正实施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面对曹操的政策,孔融公开反对,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在禁酒令中,曹操说酗酒会荒废政事,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对此,孔融反问:古往今来,因美色而荒废政事直至亡国的也不少啊,难道因为有这样的事就得把男女之爱与婚姻废除了?孔融的说法在逻辑上没问题,但仍是狡辩之理,听以后曹丕在评论建安七子时说孔融的文章最犀利,但 “理不胜辞”。

《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中,孔融子(经据典,大说喝酒的好处,写得气势磅礴,放在今天可以直接作酒厂电视直销广告的脚本了文章一出,孔融自己也很得意。他还反对曹操恢复肉刑。当时天下大乱,多生罪犯,曹操想恢复汉文帝时废除的包括宫刑、黥刑、刖刑等在内的肉刑,以示威懷,但遭孔融坚决反对。孔融举 了司马迁的例子。此外,他还拿曹丞相找乐。在征袁绍的战斗中,曹丕纳当时的美女、袁绍的儿媳为妾。针对此事,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武王伐纣,获姐己而赐子弟弟周公哦…•• 曹操觉得无厘头,怎么来了这么一句?后来才发现是在讽刺自己和儿子。多年来,对于孔融,曹操一直憋着气,又突然接到这么一封信,当时就把丞相气倒下了。自然,除了最后一条外,其余两条均是用正常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无不妥;至于最后一条,虽有干涉曹家私生活的嫌疑,讽刺得比较损,但也不至于死罪。让曹操憋着一口气的,不是说孔融多次以书信形式责难当朝丞相,而是说为什么我一有个风吹草动,你孔融就在一边窃窃私语,尤其一想到写这些书信时孔融那股自以为是的劲头,于是就更生气了,后果也就更严重了。这期间还发生了 “祢衡事件”,喜欢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孔融推荐出了愤青祢衡,后者因为受曹操念慢,而在一次夜宴上当场辱骂了曹操。后来在许昌有人传言祢衡的行为受到了孔融的鼓动和支持。不过,曹操没对称衡下手,而是把他打发去了南方刘表处。曹操的目标是孔融。他不担心孔融威胁自己的统治,他无法接受的是在首都有一个人,四海青年才俊皆以其为师;这个人的家里,每天宾客盈门,议论他曹丞相的活动,连自己的儿子找个姑娘也跳出来点评两句。

事儿麻烦了。许昌是曹操的,也是孔融的,但归根结底是曹操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有人罗织孔融的罪名,当然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曹操的指使下千的。于是,借此机会,曹操把孔融满门处死。处死了?对,处死了。在被逮捕之前,孔融听到了四条指责:

A. 在北海为太守时,见皇室有难,招募兵丁,举动可疑: B. 曾诽游朝廷: C虽为孔子之后,但不遵守礼仪,打扮不修边幅,嗜酒昏狂, D:曾空出狂言,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千之于母,亦复奚为?瞥 如寄物合中,出则离矣。”

公然说,孩子的诞生,是父母情欲爆发的结果,所以当父母的没有恩于孩子。最后一条一经公布,孔 融便死定了。“父母于子无恩论” 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是孔子的后代孔融说的。从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比后来稀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更极端。这句话直接否定了 “孝”的意义,在中国的古代,王朝都标榜 “以孝治天下”,由此观之,孔融这话实在是惊世骇俗了。如果这样观看,说孔融是魏晋风度的开创者似乎也不为过。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孔融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对当时险诈的世道与人心不古的失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孔融说了那话,所以这“大逆不道”的罪名便难逃了。


孔融被关进监狱后,在许昌、洛阳和长安的知识界造成巨大震动,人心惶惶。但孔融的两个孩子却很平静,就是偷酒喝的那两儿。当时,他们还不到十岁,父亲被逮捕的那天,两个孩子在庭院里游戏如故。面对公差,孔融自言自语:“希望这罪行到我这儿就打住,不要连累了孩子!〞这时候大儿子站起身来,对父 亲说:“爹爹大人,您见到过从树上掉下来的鸟窝里还有完整的鸟蛋吗?〞望着两个孩子,孔融低下头。再抬头时,眼里充满了泪水。果然,孔融入狱没两天,两个孩子也被速捕了。

孔融死前写下一首 《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爵白日。 歷辞无忠诚,华繁竞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疫万事毕。”

好一个“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牛”!孔融血染许昌街市。死后,这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因死于“大逆不道”,横尸街头后,竟一时无人为其收尸。关于孔融的名字和著作,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也很少被人再提及。直到曹操死了,曹不即位建立魏国,才给孔融进行了平反。孔融作品的文学性虽一般,但毕竟学问和名气很大,被认为是建安时代的一代宗师。出于对大师的尊敬,曹丕叫人收集整理了孔融的文集。生不逢时,生不逢时!这是我对孔融悲剧的最大感怀。

〝融负其高气,志在情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是历史的评价。若在清平的治世,孔融想必会干得更好:但逢三国乱世,并无政治、军事与谋略之长的孔融,在不与当权者合作的同时,又喜欢坐在一旁议论时政,自然不为曹操所容。说到底,孔融之死是性格酿成的悲剧。这危险的性格来自曹操,更来自孔融自己。


愤青祢衡
袮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街扬袍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日:“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现在我们终于敢承认曹操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了,这种伟大超越了加在一起的刘备孙权诸葛亮,于政治、手文学,所谓建安风骨,曹操一人之风骨罢了!当然,人性是复杂的,这最能在曹操身上体现。他是一个矛盾体。在他的身上既有宽阔的胸怀.沉郁的情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出夏门行》〕;又有不容人之处,如对孔融、对杨修的下手。曹操所杀的,都是恃才傲物又终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这样的人物往往都是轻蔑曹操的,也包括被曹操借刀所杀的祢衡。

祢衡字正平,山东临邑人,口才好,负才而为人傲慢,喜欢犯愣,是个愤青。一天,称衡水到了许昌,自负才学的他本以为能够一下子把许昌人震了,但没想到一图转悠下来,没人买他的账。是啊,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账呢?但称衡不这样想,他很郁闷,觉得这许昌遍地都是白痴。在冥冥中,他总有一种感觉,认为自己来历不凡,是天下奇才,但眼前的现实又实在让他光火。这个倒楣许昌,难道真的是没有伯乐吗?这样一琢磨,他便想到了孔融。在来许昌之前,他就知道这座城市里除了有个皇帝,有个丞相外,还有个天下青年才俊皆以为师的孔融。手是,有一天,祢衡直闯孔府,嚷嚷着要跟孔融喝酒。孔融说,好呀,怎么个喝法?称衡一愣。这一年孔融己经五十岁了,比称衡大了足有三十岁。

这一老一少的友谊是从喝酒开始的。在许昌的岁月,祢衡的心里有点矛盾:一方面,他渴望获得权贵们的认可和尊重,一方面又莫名地鄙夷这些权贵,比如掌权的曹操。有一段时间,祢衡怅然若失。还好,有个忘年交孔融。爷儿俩对上了,总凑到一起喝酒、聊天,谈论天下之事。一次,两个人喝到后半夜,都高了,祢衡对孔融说:“当今天下,幸有孔老师,仲尼不死啊!”孔融则对祢衡说:“颜回复生哦。”这样的赞美自然有点肉麻。在许昌,孔融自比当年的李膺,喜欢推荐后生,以伯乐自居。对于祢衡,他是想重点培养的。所以,没有草率地向朝廷推荐,而是通过孔府的沙龙,慢慢让许昌的才俊们认识祢衡,扩大祢衡的名声。随着时间的流逝,许昌的士人们开始这样传:知道不,孔融府上有一位天下奇才!

有了这样的铺垫,孔融决定正式向朝廷推荐祢衡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这称正平太有才了!如此下来,弄得曹操也很想见见这位祢衡,但祢衡却拒绝了曹操。究其原因,是真的因为讨厌曹操这个人,还是因为狂劲又上来了,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说曹操,丞相表现得还算淡定,没有动怒,但心中盘算:你还挺狠。我不搞你,还要给你官做。什么官?负责击鼓的小吏。祢衡竟从命了。在一次宴会上,许昌文武皆在,喝到高处,曹操命打击乐小队表演,以助酒兴。小队队员依次上场。按照规矩,队员击鼓试音前,皆应脱去旧衣,穿上新衣。轮到祢衡了,哥们儿大摇大摆地上场了,并未换上新衣,一曲《渔阳摻挝》,浸满怀才不遇的悲情,听上去,沉郁悠远,有金石之声,令在座的众人颇为伤感,曹操一时也为之动容。这时候,有没眼眉的领班于幕后露出头来说: “呀,称正平,你怎么没换上新衣服就上场了,去换啊!”袮衡回过头来,瞄了领班一眼,没搭理他,持鼓猛击。领班再次在一边嘀咕。袮衡放下手中的鼓槌,愣了会儿神儿,然后去掉头巾,脱下衣服,裸体于众人面前,全场惊骇。

祢衡裸体击鼓,性情所至,想起多年来的遭遇(其实也没几年),志向未酬,愤恨之情于不觉间升于心头,顺便卷了曹丞相,所谓以清白之体对污浊之人。当然,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击鼓骂曹”那段记载那么夸张。但宾客仍大惊,都把目光转向曹操。曹操缄默不语,冷冷地望着裸体的祢衡。这时候在座的孔融起身说道:〝祢衡的罪过相当于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胥靡,一种刑罚,用绳子把犯人连在一起,令其在工地上做活。据传说,商朝的帝王武丁曾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贤人,于是就叫人按照梦中的模样画像,然后寻找此人,最后在一个工地上发现一个叫“说”的犯人和画像上的人一样,武丁送以此人为相,果然是治国贤良。孔融的意思是,祢衡的罪和 “说”一样,也是那样的人才,但却不能引发你的梦。曹操始有愧色,自言自语道:“祢正平,我本想侮辱你,却不料被你侮辱了。

“袮衡事件”发生后,曹操作了冷处理,没有直接做掉祢衡,而是把他派遣到荆州刘表处,所谓借刀杀人。后者未中计,又將其遣至江夏的黄祖处,这黄祖可是个愣子,不吃祢衡那一套,有一次酒后祢衡又发狂了,当即就被黄祖给弄死了。天下狂士多辩才,才华在舌头上,袮衡是典型的例子。最后,他也死在了舌头上,这一年他才二十五岁。在我看来,二十五岁的他是辩士,却未必是济世之才。当然时代也没给他这样的机会,而一个连机会都没有的人 ,又怎能说是天才奇才呢?这一点,称衡和自以为是且每不与曹操同怀的杨修有点相似。所谓人以群分,祢衡是非常看重杨修的,他曾说:天下之才,唯有孔融和杨修而己。这三个人或直接或间接都被曹操办了。

无论如何,袮衡死了。在江夏时,袮衡突有万千感慨,写就一篇《鹦鹉赋》,以笼中鹦鹉自比,只是苦于不能翔翔天空。但他想怎么翔翔呢?我总觉得这是个怀有小聪明的人,跟当时的第一流谋士程昱、荀攸、郭嘉比差得远,更不用说跟作为谋略家的荀彧、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物比了。于是他和被自己欣赏的杨修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纯正的鸡肋。

树杈间的司马徽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庞士元即庞统(179年—214年),湖北襄阳人,少年时显得呆呆的,长得又很难看,所以周围人都不看好他。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叔父庞德公。庞老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认为小庞将来定能有作为,于是便推荐庞统去拜见颍川名士司马德操即司马徽。 18岁那年,庞统挎上个包袱,驾着辆小马车,踏上通往颍川之路。河南颍川,人杰地灵,堪称东汉三国时代的第一宝地。颍川司马徽,在当时享有盛名,有三个特长:识人、上树和弹琴。尤其是能鉴赏人才,人称水镜先生,你是不是块料,老爷子一下子就能把你照出原形,放到现在,实在是适合做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 庞统来到颍川时,正碰见司马徽背着小竹篓在树上采桑。这样的镜头真是亲切:远山背后,一处桑麻地,有老者依林傍田而居,笑看风云。庞通知道树上那老爷子就是司马徽,但并未下车。庞通坐在车上,抬头说:“我听说大丈夫生于世间,就应该成大事,哪有压抑奔腾的江河之水而做妇女们该做的事儿呢?”庞统无非是想先摸一下这司马老爷子的底。呵呵,在三国时代,只要是复姓司马的,可就是厉害的角色啊,小庞你可要小心!果不其然,却见坐在树杈间的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转过头来,捋着胡子微笑道:“你就是庞统庞士元吧!”

庞统一愣。原来,在此之前,庞德公已修书给司马徽,告知庞统要前来拜访。司马徽说:“小子,你先给我从车上来。”

庞统于是不好意思地从车上下来了,心里想:您是不是也从树上下来啊?这么老高的,您岁数也不小了,别再摔着。

司马徽没下树,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天空:“我说小庞啊,你只知道走小路快,但却不曾想到迷失了方向怎么办。我听说很早的时候,大禹为天子,刑罚峻急,民风不古,诸侯伯成辞去荣华,耕种于田野;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原宪宁愿住破败的屋子,也不愿意拿它换豪华的别墅,因为他有高洁的品格。我的问题仅仅是:又有谁规定,必须住豪华的别墅,坐肥壮的骏马拉的车子,侍从前扑后拥,只有这样才算奇伟的大丈夫呢?可世间的人们,往往怀有这样的想法,这正是隐遁之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因由,也是清洁之士伯夷、叔齐叹息的缘故。吕不韦通过的令人鄙夷的手段获得高位,齐景公虽富甲一方而却奢侈无度,他们的所谓荣华在我看来真是不值得去尊敬。”

庞统立马拜倒在地:“俺来自荒蛮之地,很少有机会能见识到真理,如果不是试探着敲了一下这钟鼓,还真听不到这响亮的声音呀!”当然,庞统所宾服的,也仅仅是司马徽反驳中的论据本身,至于司马徽的人生取向,他未必赞同。在骨子里,他还是认为大丈夫尤其是生缝乱世的大丈夫,是需要挺身而出,建立一番功业的。

当时,爷儿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俩聊了起来,由于聊得很投机,至到落日消失在群山的背后,司马徽也没从树上下来。当然,这样的说法颇有夸张,不过没关系啦,总之我们知道二位聊得很爽就可以了。在一番聊天中,司马徽发现,庞统虽模样不咋地,但见解非常,屡有奇想妙想,是个人才。此时庞统想的是,天已经黑了,怎么把老爷子从树上安全地接下来。

在颍川,两个人聊得很成功,岁数已经很大的司马徽称庞统为弟。从颍川,庞统带回来司马徽的这样一句评价:“襄阳庞士元,南州士人之冠冕!”从此,庞统的名声一点点显赫起来,直至与诸葛亮齐名。后来,北方大乱,司马徽由颍川向南避难于荆襄,为落魄求贤的刘备扑着,近乎哀求地让老爷子给推荐点人才,司马徽见这刘皇叔挺真诚的,便说道:“俗士岂识时务,此间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士元!”

荆襄当时是刘表的地盘。刘表以昏暗著称,宠信小人而害贤良。以品评人物著称的司马徽,此时显得小心翼翼,当人们就人物好坏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往往只说一个字:“好。”两个字就是:“不错。”时间长了,他老婆便问他:“夫君呀,人家不知道才问你,你为什么每每总是说‘好’呢?”司马徽回答:“你这样说,也很好!”顿时让他老婆没脾气了。当时,很多人向刘表推荐司马徽,刘表一时好奇,便接见了。司马徽自知刘表的底细,昏暗而愚蠢,当是厌恶相见的,但跟刘表之子刘琮关系还不错,不好驳面子,也就见了。酒桌上,刘表东拉西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司马徽多数时候笑而不语,被逼得没辙了,便来一句:“说的好啊!”散去后,刘表嘟囔:“世间人们都是在说昏话吧?我看这司马徽也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书生啊!”

司马徽是那个时代的隐士,是作为三国时代知识分子中的一种类型而存在的,既不同于诸葛亮出山济世,才尽其用;又不同于祢衡狂狷不羁,终于无为。当年,他在树杈间说的那一席话,被后来的隐逸者当成驳斥为功名而努力的人的葵花宝典。不过,有时候在推荐人才时(对诸葛亮和庞统),他又很认真。一方面高洁自好,隐而不出;另一方面,又推荐他人出山,跳入纷争的火坑。司马徽,你想干什么?当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以鉴赏人才著称的司马徽看来,人才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尽其用,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好,你出山吧;你是那样的人,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地在山里呆着吧!看透一个人的命运传奇,洞悉一个人的生命旅程,所谓大隐当如司马徽。建安十三年即208年秋,曹操克荆州,欲征司马徽入幕府,后者自是无意为官,辞而不就。僵持间,三国时代的第一隐士悄悄地去世了。


刘备的才能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关于刘备,无需多说,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他的仁慈,他的虚伪,他的重哥们儿义气,他的时而流露的诡计——我说的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而不是《三国志》里的。在这里,曹操问裴潜:“你当年与刘备在荆州刘表手下共事,觉得刘备的才能如何?”裴潜字文行,同样来自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是地图学家裴秀的父亲。初投刘表,及至曹操下荆州,裴潜入其幕,后累至尚书令,成为朝廷重臣。在世之时,他以清正廉洁著称;同时,又善品人。正因如此,遂有曹公之问。

裴潜是怎么回答的呢?裴潜说:“我觉得吧,如果让刘备据中原京城之地,他未必能进行有效治理,只能把事搞砸了;但如果让他把守边关险地,倒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

曹操抚掌大笑。说到刘备,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哥们儿年轻时靠卖拖鞋为生,一下子碰到黄巾之乱,趁机找了两个帮手,一个姓关,一个姓张,以镇压起义为抓手,又混了个皇叔的名号,于是闯进三国大时代的画卷中。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了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特长就是仁慈加上讲哥们义气,同时还不怕麻烦,三顾茅庐请出个诸葛亮,随后一切都靠他这位军师了。后来,为了给两个弟弟报仇,在彝陵被陆逊玩了,火烧连营七百里,死于白帝城。《三国演义》的作者之所以削弱刘备的能力,显然是为了突出已近乎于“妖”的诸葛军师。其实,依正史《三国志》来看,天下三分有其一,关键的入蜀之役是刘备自己打的,诸葛亮虽也发挥了作用,但总的来说只是小打小闹。曹操已算雄杰,赞赏之人不多,但仍称刘备为英雄,周瑜则称之为枭雄,可见刘备还是很有才华的。

在本条中,裴潜虽没有给刘备一个更高的评价,但也没有否定刘备,其评价正好点出了后来的事实:刘备无力在中原发展,只好往西南伸触角,最后倒也算是一方霸主。说到刘备之蜀国,我想其命运遭遇很是公平: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弄了个皇叔当当,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乍一看会觉得:呀,您是正根儿,我们大家都跟您混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段,也着重提到了汉朝的正统性,指责王朗身为汉臣,不应助曹篡汉。其实人家王朗说得对,汉朝气数已尽,天总是要变的。我的意思是说,在当时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其实是没什么号召力的。在那个必将垂青于新天地的时代,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刘备都不占。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国家只能早早被灭,他也只能做到裴潜所说的“一方之主”。


曹操问裴潜:“你以前在荆州刘表手下和刘备共事,觉得他才能如何?” 裴潜说:“如果让他盘踞中原,只能生乱而不能治乱;如果让他在边陲险要之地,足以成为一方之主。”

曹操什么时候问的这个问题?为什么问裴潜?

裴潜字文行,出自著名的河东裴氏,整个家族都是当官的。刚工作的时候为刘表服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军南下荆州。当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即位后不战而降,裴潜进入了曹操的幕府。刘琮投降后,刘备刚开始还不知道。等打听到消息之后,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刘备于是率众逃亡,后面就是长坂坡的故事。

曹操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第一是看看裴潜这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眼光。第二也是从别人的嘴里了解一下刘备的威胁到底有多大?如何处理这个竞争对手,分析肯定少不了。

为什么刘备会生乱?

刘备是打着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献帝的叔叔,“恢复汉室”的旗号在东汉末年立足的,实际上就是以王室的血统召集保皇派。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也提到了正统性问题,指责王朗身为汉臣,不应助曹篡汉。但其实人家王朗说得对,大汉王朝气数已尽,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家大族是真正的占据主导地位了,裴潜所代表的河东裴氏就是对后世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的世族之一。

裴潜虽没有给刘备一个更高的评价,但也没有否定刘备,其评价正好点出了后来的事实。刘备无力在中原发展,只好往西南伸触角,最后倒也算是一方霸主。

拍马屁的艺术

曹操这么多年,对刘备不了解吗?肯定是了解的。那裴潜是怎么回答的呢? 先看不能说什么

  1. 一,刘备无能、饭桶,吃枣药丸。——胡说八道马屁精,岂可重用?
  2. 二,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可谓明主。——尔莫非大耳奸细?汝妻子我养之。

再看裴潜的回答,无非俩意思:

  1. 其一,刘备不能为中国主。
  2. 其二,刘备的确有雄才,可以雄踞一方。

既认可了刘备的才能,又将其置于曹操之下,这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真可谓有理有节,润物细无声。


价值点 能够给观众提供什么 ,竞争对手 反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