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滕王阁序”的源代码
←
滕王阁序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唐代滕王阁谜团其一~位置之谜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千古名篇。一篇文章赋予一个建筑文化灵魂,使其能屡毁屡建,位居中国四大名楼,今滕王阁虽是仿古建筑,仍然是江西乃至中国文化旅游名片,可知中华文化的力量,优秀文章的生命力,杰出文人的价值。 然细读《滕王阁序》,作者对滕王阁所在的位置、环境描述和现在滕王阁位置、环境大相径庭。不知道中国文坛一千多年出了什么bug,竟然没有对这种矛盾提出疑义、进行辩证考证。笔者不惮孤陋,尝试对文中所描述滕王阁位置作出解释,并且分析滕王阁这个建筑的性质、建设的初衷。力求揭示唐代滕王阁的真实面貌。 先录《滕王阁序并诗》全文如下: ①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青霜 一作:清霜) 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③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④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⑤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以犹欢 一作:而相欢) 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⑦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⑧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文中对滕王阁位置环境描述集中在第②、③段。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释义:驾马车行驶在山上道路,在崇山峻岭中寻访风景。 本句中,对“上路”的理解是关键,笔者在前文《古晋阳城西山上的军事壁垒》例举多篇唐代诗文,阐述“上”和“山”通用的情形,本句前半句和后半句可以相互参释,是唐代文人“山”、“上”通用的又一个例证。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释义:驾临帝子(滕王)的修仙之山,看见求道修仙人(滕王)的旧宫观。 “长洲”出自汉东方朔撰的《十洲记》,是虚构的仙境之地。《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 。 此处用“长洲”代指滕王在山中的求道修仙地。 “天人”即仙人、修仙人,“天人旧馆”即道教宫观。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释义:青翠的山峦高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释义:滕王高阁流光溢彩,向下看不到地面。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释义:仙鹤在水岸,凫鸟在小岛,(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全部岛屿的萦回态势。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释义:道教宫观里的宫殿建筑,都依据山岗体势依山而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释义:推开滕王阁上层阁门,从雕花的瓦檐俯瞰,山上高平之地视野开阔,山谷河流潭泽迂回曲折令人惊讶。”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释义:可以看到南昌城内,城市房舍稠密,都是钟鸣鼎食的人家;城外赣江码头停满了高等级的官船。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释义:雨停云散,天清气爽。夕阳西下孤鹜(一只野鸭)飞起与晚霞融为一体,远方水天交接处茫茫融为一色。 以上为序文中的滕王阁位置环境描述。 八句诗也有滕王阁位置环境信息: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释文:滕王阁高高在上俯瞰江岸,滕王阁宴即将曲终人散。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释文:清晨时南浦的云飞过滕王阁的画栋旁,傍晚时西山的雨落在滕王阁的珠帘上。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释文:悠闲的白云投影在潭水平静的水面上,这种景色不知道存在多少年。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释文:曾在滕王阁的帝子(滕王)现在在哪里啊?只有滕王阁栏杆外的长江不因时世人情改变,括地横流。 通过对上述《滕王阁序并诗》章句释义,我们可以勾勒出滕王阁位置环境的图画: 图片 古画中的滕王阁 1.滕王阁在山里,要找到她,需要走山路,到山顶(崇阿)。 2.滕王阁在一处道教宫观建筑群里,这里的建筑都依山势而建,是滕王问道修仙(或兼避暑娱乐)的别宫。 3.滕王阁建在高山绝顶,上出重霄,视野开阔,但常有云雾遮挡看不到地面,晴朗可以俯瞰南昌城。 4.从滕王阁上近看,有山上高平地(山原),有山谷河流、潭、泽(川泽)、岛,有较大的平静水面倒映白云,可见水鸟野鸭(凫、鹜)。 5.在滕王阁上可以遥望长江,水天一色。 很显然,按王勃描述,滕王阁不在今位置~南昌城外赣江岸边。在哪里呢?相信熟悉南昌人文地理的人很容易找到她。她应在南昌西山上。 南昌西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西省新建区西部。一名逍遥山,《水经注》作散原山,《豫章记》作厌原山,《太平寰宇记》作南昌山。南北走向,绵延百余里。晋代南昌人许逊居官清廉,为民除害兴利,后弃官东归,于此山中修道炼丹,着书立说,创“太上灵宝净明法”,白日飞升,人称许真君,其法后经弟子演传,至宋元时形成净明道,时以西山为中心,盛极一时,故西山被后世道教徒尊为净明道发源地,山间主祀许真君的万寿宫则被尊为净明道之祖庭。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西山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二小洞天,曰“天柱宝极玄天洞”,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八福地。 南昌西山百余里,滕王阁具体位置在哪里?笔者不是当地人,也没有去过南昌,对西山小地理不了解,不敢妄作判断。但相信根据王勃所描述,南昌当地文旅人士找到滕王阁大致位置不会很难。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他们看到,对当地滕王阁研究有所裨益。 按王勃描述,滕王阁在山里,和道教宫观同处一处,那她也应当是这处宫观里的一个建筑。李渊建唐,追道祖李耳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李治再封李耳为玄元皇帝,唐代皇家道教宫观相当于李家宗庙,滕王李元婴所封之地,多建滕王阁(封在四川阆中时所建滕王阁(滕王亭子)也在山上的道教宫观),其原因就在于此。 滕王阁是高山(台)楼阁建筑,自汉代以来,道教认为“仙人好楼居”,高楼更容易接近居住在天上的神仙,道教宫观多修建在崇山峻岭上,滕王阁取高基建高阁,符合道教建筑思想,符合王勃描述。 滕王阁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修建到南昌城外、赣江码头的?从现有资料看,最晚宋代,滕王阁已经成了南昌城楼,宋代到现在,虽也有位置变动,也只在几百米范围内。究其原因,城门楼具有军事功能,是城上必需有的建筑,给一个城楼命名为当地著名人文建筑,传承文脉,惠而不费。而且这个位置的城楼,也有部分特点和《滕王阁序》描述相符,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现在滕王阁可见景色。 《滕王阁序》里位置环境描述和宋代以来的滕王阁不符合,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对《滕王阁序》和王勃的评价。宋代苏辙、欧阳修评价《滕王阁序》近似“俳语”~徒有华丽形式,不顾实质内涵。如果以现在滕王阁位置看,文中环境描述多有不符合,的确是“授人口实”。但如果知道了王勃所见的滕王阁不是现在的位置,那《滕王阁序》不仅有华丽的形式、丰富的历史典故,更有据实描述,没有夸张不顾事实的成分。 因此,揭秘唐代滕王阁位置,不仅仅是尊重历史,更是能为王勃评价纠错正名。正如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之间的互相评价,杨炯说“耻在王后,愧在卢前”,意思是“我不如卢照龄,但比王勃强”。但卢照龄的评价是“乐在王后,愧在骆前”,意思是“我不如王勃,也不如骆宾王”。杨炯视为第一的卢照龄,自认不如王勃。看来王勃排第一,在唐代是公认的。笔者研究《滕王阁序》,通读了王勃诗文集《王子安集》,内诗文才华横溢,不涉浮华,《滕王阁序》是秉其一贯文风而出类拔萃者。也泛读初唐四杰其他人的多篇诗作,笔者心目中的排名是“王骆卢杨”。 听闻山东滕州,也就是滕王李元婴初封地,也想复建滕王阁(李元婴在滕州也曾建有滕王阁),苦于找不到遗址,本文观点~“唐代滕王阁建在山上,属于道教宫观建筑”可供滕州市参考。 《滕王阁序并诗》里提到主宾人物的部分集中于第一段: ①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文中一共提到四组八个人物: 徐孺、陈蕃; 都督阎公、宇文新州; 孟学士、王将军; 家君(王勃父王福畤)、童子(王勃)。 徐孺和陈蕃是东汉时期南昌历史人物。陈蕃是太守,徐孺是隐居名士。陈蕃礼贤下士,经常约请徐孺清谈,把徐孺坐过的榻悬挂起来,为徐孺专留。“徐孺下陈蕃之榻”传为美谈,成为著名典故。 王勃提及此二人是盛赞南昌人文繁盛,并不是参与滕王阁宴会的人员。他俩身份清楚,并无疑义。接下来的四个人物,其身份成迷,笔者试逐一分析: 一、都督阎公是谁?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王勃的生卒年是650-675或650-684,是生活在唐高宗时期的人。现在无论官方宣传还是民间传说,众口一词,王勃是参加了洪州(南昌)都督阎伯玙举办的一场重阳节登高盛宴。然而遍查正史,有唐一代,洪州并没有阎姓都督。 笔者查阅统计正史记载的洪州都督有: 《资治通鉴》: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洪州都督高履行; 《旧唐书》: 唐高宗永徽初年(650),李思行、樊兴去世,二人皆赠洪州都督;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洪州都督刘政会;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婴;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洪州都督张九龄; 唐中宗景龙末年(710),洪州都督张廷珪;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将军路恕去世,赠洪州都督;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隋州刺史李惠登去世,赠洪州都督; 《新唐书》: 唐睿宗景云年(710-712),洪州都督祝钦明;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将军冯智戴去世,赠洪州都督; 唐德宗时期(779-805),将军侯仲庄去世,赠洪州都督; 唐肃宗时期(756-762),将军希望者去世,赠洪州都督; 《册府元龟》: 高宗总章元年(668),追赠裴寂洪州都督; 德宗贞元十四年(799),赠故刺史王绎洪州都督; 高宗永徽五年(654),故洪州都督张公瑾赠荆州都督; 元和十四年(819),故莱州刺史李廷远赠洪州都督。 以上是正史记载的“洪州都督”和“赠都督”,“赠都督”是人去世后追赠的荣誉名号,并没有实际出任。但在《滕王阁序》里“阎都督”名称,必须考虑这两种情况。 正史记载没有找到阎姓都督,但笔者不敢肯定统计的是全部洪州都督。一方面,正史并没有记载全部唐代历任洪州都督的名单,笔者能查到的只是史料里的零星记载。另一方面,笔者也不敢肯定把正史里所有记载的“洪州都督”全部找到。因此,以上统计并不能肯定唐代没有一个叫“阎伯玙”的洪州都督。这个统计名单,只是作为参考资料备存。 但是,笔者在《新唐书·列传·王勃》条下找到了“阎伯玙”的记载,相关章节原文录下: “……(王勃)遂作《唐家千岁历》。武后时,李嗣真请以周、汉为二王后,而废周、隋,中宗复用周、隋。 天宝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诡异进,有崔昌者采勃旧说,上《五行应运历》,请承周、汉,废周、隋为闰,右相李林甫亦赞佑之。集公卿议可否,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玙上表曰:“都堂集议之夕,四星聚于尾,天意昭然矣。”于是玄宗下诏以唐承汉,黜隋以前帝王,废介、酅公,尊周、汉为二王后,以商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汉高祖庙。授崔昌太子赞善大夫,卫包司虞员外郎。杨国忠为右相,自称隋宗,建议复用魏为三恪,周、隋为二王后,酅、介二公复旧封,贬崔昌乌雷尉,卫包夜郎尉,阎伯玙涪川尉。” 细读之下,阎伯玙原来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起居舍人(记录皇帝日常活动和国家大事,官阶从六品)。天宝十一载(752),杨国忠任右相,阎伯玙因为赞成使用王勃编纂的历法,遭到贬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阎伯玙贬官时,距王勃出生(650年)已经超过100年,距离王勃写《滕王阁序》时(675年左右)也近80年,距离王勃去世(约在680年前后)也70多年,王勃是不可能和阎伯玙有交集的。阎伯玙做官的时间,另有他给别人撰写的墓志铭为证。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739)阎伯玙是华州郑县县尉,此时距王勃去世约60年。 行文至此,可以确定《滕王阁序》里的“阎都督”不是阎伯玙,而另有其人。而梳理历史上关于王勃、阎伯玙的记载,可以发现把王勃、阎伯屿“关公战秦琼”的原因: 1.中唐时期的笔记《封氏见闻录》是最早记载阎伯玙的资料。作者封演和阎伯屿是同时代的人,都是唐玄宗、肃宗、代宗时期的官员,《封氏见闻录》记载了阎伯玙历任袁州、抚州刺史,造福一方,于唐代宗时期去世。录原文如下: “阎伯屿为袁州时,征役繁重。袁州先已残破,伯屿专以惠化招抚,逃亡皆复。邻境慕德,襁负而来。数年之间,渔商阗辏,州境大理。及移抚州,阖州思恋,百姓率而随之也。伯屿未行,或已有先发。伯屿于所在江津见舟船,问之,皆云:“従袁州来,随使君往抚州。”前后相继,津吏不能止。其见爱如此。到职一年,抚州复如袁州之盛。代宗闻之,征拜户部侍郎,未至而卒。” 在这条史料里,王勃和阎伯屿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没有发生交集,只是袁州、抚州都属江西,和南昌不远,再者,王勃生活的唐高宗时期有上元年号,阎伯屿生活的唐肃宗时期也有上元年号,这些巧合都给混淆“阎伯玙”和“阎都督”留下想象空间。 2.五代时期的著作《旧唐书》、《唐摭言》都有王勃记载,但没有阎伯屿记载。 3.宋代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是最早出现“王勃、阎伯玙”同章节记载的正史。 4.《新唐书·王勃传》里,明确记录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后世元代《唐才子传》、明代小说《三言二拍》都言之凿凿,异口同声把《新唐书·王勃传》里的“阎伯玙”和《滕王阁序》里的“阎都督”混淆为一个人。其原因恐怕就是这些作者没有细审《新唐书·王勃传》里,王勃和阎伯玙生活的年代不同,想当然把《王勃传》里的“阎伯玙”和王勃笔下的“阎都督”混淆为同一个人。 我们也通过以上史料梳理,勾画出阎伯玙的当官轨迹: 1.根据他给别人写的墓志铭,阎伯屿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当郑县县尉。应当是他刚刚入仕不久。 2.根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阎伯玙在天宝十一载(751年),由起居舍人贬涪川尉。 3.根据《封氏见闻录》记载,阎伯屿在唐代宗时期(762-779),历任袁州、抚州刺史。 自《唐才子传》混淆二人开始,几百年来,没有人追根溯源,后世只是照抄前人。明清关于王勃《滕王阁序》的作品里,甚至演绎出“阎伯屿都督的女婿孟学士”之类的文章,写王勃参加阎伯屿都督宴会的过程绘声绘色,演义小说成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经过的主要载体。这样的局面现在还在继续,无论官方文宣,还是导游词,只要提到王勃写《滕王阁序》原委,必言是“王勃参加了阎伯玙都督的重阳节滕王阁宴”,或许没有人认为,宴会的主人是谁会对这篇千古奇文有什么影响,爱谁谁,不影响我们欣赏《滕王阁序》。 宴会主人“阎都督”究竟是谁?会不会对理解欣赏《滕王阁序》有重大影响?我们继续分析如下: 虽然我们没有在正史中找到王勃时代的阎都督,又否定了野史演绎里的“阎伯屿都督”,但我们在江西玉山县志里找到了王勃时期“阎都督”的蛛丝马迹。 据清代《玉山县志》记载,阎立本墓位于江西玉山县武安山普宁寺旁。1987年12月,江西省公布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玉山县阎立本墓名列其中。 《唐会要·谥法上》七十九卷中也有阎立本和洪州(南昌)的记载:“赠洪州都督、文贞,博陵县子阎立本。” 《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类文学作品。苏冕以高祖至德宗九朝史事,编成《唐会要》40卷,杨绍复续修至武宗时代,撰成《续唐会要》40卷;后又由五代王溥搜罗自宣宗以来至唐末之史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撰《新编唐会要》100卷。现简称《唐会要》,它是宋代修《唐书》的基本资料,史料价值不次于正史。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阎立本于咸亨四年(673)去世。又根据《王勃年表》及《王子安集》(王勃文集)里透露信息,王勃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到达南昌,写下《滕王阁序》的。也就是说,王勃到南昌时,阎立本已经去世两年。如此算来,王勃不可能参加“阎都督举办的重阳节宴会”,阎立本是“都督阎公”又将要被否定。 且慢!《滕王阁序》里并没有记载是“阎都督办的重阳宴”,这个信息是后世野史演绎的,《滕王阁序》里原文是“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阎都督远道而来,宇文氏暂时停留,都是“宴会”的客人! 但是,阎立本都督已去世两年,怎么会参加滕王阁重阳宴?这就要从重阳节的起源、初衷和滕王阁的性质谈起: 重阳节,《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祭祖是上古中古时期重阳节的重要内容,羁游宦子不能回乡祭祖,在他乡登高怀远,遥祭远方的祖先。“遍插茱萸”就是祭礼中的一部分。 滕王阁的性质,在前文《唐代滕王阁谜团其一~位置之谜》已经说明,他是一组道教宫观建筑里的一个,其本身就有“接近仙人”“迎神祭祀”等宗教功能。 道教宫观里的仙人仪仗~棨戟遥临 上图山西汾阳太符观,下图山西芮城永乐宫 知道了“重阳节滕王阁宴”的内涵,再回头审视《滕王阁序》里的“阎都督、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一切谜团有了头绪,原来这四个人,和“徐孺、陈蕃”一样,都应该是和南昌有密切关系的,在王勃时代就已故的文化名人!王勃是和已故先贤对话!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屈原之《天问》、陶渊明之《桃花源记》、李白之《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苦昼短》高度,这些天纵之才,人间已经难觅知己! 于是乎,另外三人身份迎刃而解: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懿范、襜帷”,表明主人是女眷,应是阎立本的母亲~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女儿“清都公主”宇文氏。 唐武德五年(622年),豫章郡改为洪州,设总管府,武德八年(625年),改为洪州都督府。这就是《滕王阁序》首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来历。“洪都新府”=“洪州新州”,“宇文新州”指阎立本母亲的食邑在洪州。并不是野史演绎中的广东新州刺史宇文某人。 道教宫观里的女性神仙仪仗~“襜帷暂驻” 上图山西汾阳太符观,下图山西芮城永乐宫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东晋名士孟嘉。 《晋书·孟嘉传》: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豫章太守褚裒和名士孟嘉,又是一对“陈蕃、徐孺”式的南昌文坛佳话。“孟嘉落帽”是著名典故,其风骨常令后人神往。孟嘉让“四座皆叹”的文采,却常被后人忽视。王勃誉孟嘉为“一代词宗”,并不过分。 唐 独孤及《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唐 杜甫的《九月蓝田催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唐 阴先行《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唐代文人重阳登高,多忆孟嘉。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王羲之或其子王操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魏晋至唐,常把书法比喻为打仗,笔画比喻为刀枪剑戟,正所谓后世比喻书法的“铁画银钩”“长枪大戟”。 唐代草圣张旭取法公孙大娘舞剑图~紫电青霜 王操之(约340-391年)字子重,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书法家王羲之第六子,母亲郗氏,擅长于草隶。353年参加那次著名的兰亭之会,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 “晋太守按例加将军号”,豫章太守掌握军权,应有将军封号。 王操之书法碑帖 笔者更倾向于“王将军”是擅长书法的豫章太守王操之。 《滕王阁序》第一段里的前三组六个,都是和南昌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王勃之所以写他们,很可能是王勃在滕王阁所在的宫观里看到了阎家祭祖情形、看到了宫观里留存的腾蛟起凤(龙飞凤舞)的孟嘉文章、王操之书法(紫电青霜)的碑刻之类。 再通篇审视《滕王阁序》,所用典故,皆致敬先贤,除了王勃父子,这次宴会居然没有记录一个活人。(王勃陪父亲王福畤同到南昌,是送父到交址上任,而不是探亲。这个观点下一篇论述) 合卷再思,如果按王勃所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登高作赋,所望群公”,这些参会的文人骚客为什么没有留下一篇此次高会的诗赋?也没有留下对这次高会的一点记录。对比王羲之兰亭雅集,41位文人留下37首作品,滕王阁高会是不是太不正常了?难道真的像野史演绎那样,一篇压众人,别人不敢再写了?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王勃参加的是一场幻想的、子虚乌有的豫章先贤神仙会,借以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表达对父亲被贬后“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敬佩和鼓励。
返回至
滕王阁序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四方游记
史海寻珍
自然科学
禅茶一味
品牌星球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