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元上都”的源代码
←
元上都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世界遗产概要表 |site_img = |site_img_capt = |site_img_width = |zh_name = 元上都遗址 |en_name = Site of Xanadu |fr_name = Site de Xanadu |country = {{CHN}} |Region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criterion_c = (ii) (iii) (iv) (vi) |rg_year = 2012 |ex_rg_year = |remarks = |org_url = http://whc.unesco.org/en/list/1389 |map_img = |map_img_width = |ID=1389|Area=25131.27公顷|Buffer_zone=150721.96公顷}} {{文物保护单位 | 级别 = 全国 | 名称 = 元上都遗址 | 编号 = 3-220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元朝|元]] | 所在 =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内蒙古)|正蓝旗]] | 坐标 = {{Coord|42|21|35|N|116|10|45|E|type:landmark|display=inline,title}} | 登录 = 1986年 | Cat = 内蒙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京中轴线}} '''元上都'''或称'''上都'''即'''开平''',位於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内蒙古)|正藍旗]][[五一种畜场总场|五一种畜场]]境內,[[多伦县]]西北[[闪电河]](上都音高勒)畔。[[元朝|元]][[元世祖|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于1256年三月,命[[劉秉忠]]建王府於此。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开平'''[[即位]]。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为上都。1267年,忽必烈定都[[燕京]](1271年改称[[大都]]),改上都為[[夏都]]<ref>{{cite journal |author1=杨富有 |title=从扈从诗分析元上都地位成因及其影响 |journal=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ate=2012 |issue=4}}</ref>,作避暑[[行宮]],[[夏天]]在這裏處理政務。1359年1月8日,[[红巾军]]攻入上都城,焚毁宫阙,留七日后离去。1369年7月20日,明军攻克上都,此后,明朝改[[上都路]]为[[开平府]]。 == 城市布局 == 元上都建城時匯集了大批[[工匠]],後擴建歷數十載。據[[考古]]所得,城市為方形,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外城周長十七里(边长2.2公里),用土夯筑,平面呈曲尺形,北侧有二门,西侧和南侧各有一门。外城北半部为御苑,西南部为市街,西门外有关厢。 内城位于外城东南侧,边长约1,400米,也是土城,外侧用石块垒一层护面。内城东西各开两门,南北各开一门,门外均设[[瓮城]]。城内四角有大龙光华严寺、-{乾}-元寺、华严寺和孔庙四座建筑。内城中有大片空地,可架穹庐毡帐。 宮城位于内城中轴线稍微偏北的位置,面積約[[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的一半,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为土墙,外包砖皮,东、西、南各开一门。南门外东西横街和南北御道,两道在宫门前相交,形成东西宽500多米、南北长100多米的广场。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大安阁、承应阙、仪天殿、连香阁、寿昌堂、睿思殿、仁春阁、隆德殿、清宁殿、楠木亭等建筑。大安阁为拆除金东京宫殿熙春阁取材建造,位于东西门御道北侧的中轴线位置上,忽必烈登基后未建造正殿,而是用大安阁作为宫城正殿。承应阙位于宫城北墙正中,布局与北京故宫午门相似,左右伸出双阙,但下方无门道。宫城内各处宫殿自由散落配置,各自成群,不拘对称,此外还在宫城中开挖多处池塘水泊,布局灵活自由,带有离宫色彩。 从元上都的平面布局看,内城和宫城为严谨的对称布局,同[[元大都]]的对称平面相似,而外城包筑内城西、北两面,破坏了这一对称性,因此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刘秉忠最初建造的仅仅是忽必烈的藩王王城,即内城,而外城为后来扩建。但这一推测有待考古证实。 在元上都东西方还建有两处狩猎行宫,称东、西凉亭。 == 衰落 == 元上都的主要职能是供元朝皇帝前来避暑,每年[[春分]]元帝即从都城大都前往此地,[[秋分]]时返回都城大都。此外,新征集的蒙古军队也有因不耐酷暑而暂住上都的记载。由于上都周围全是草原和牧区,其粮食与物资完全依赖内地供给,又无水路可通,交通不便,因此一直制约着上都的发展。忽必烈在至元初年曾经用免除赋税、减轻商税的办法鼓励臣民和商人移居上都,但最终因粮食供应不便而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将城中部分工匠迁回都城大都。 元朝[[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九日(1359年1月8日),[[红巾军]]在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率领下攻入上都,焚毁宫阙,留七日后,前往[[辽阳行省]]。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明朝军队逼近[[大都]],[[元惠宗]]率后妃、臣僚等北走,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军将领[[徐达]]攻克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到达上都<ref>{{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xys/025.htm |title=《新元史·惠宗本纪四》 |accessdate=2011-10-06 |archive-date=2020-09-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1051940/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xys/025.htm |dead-url=no }}</ref>。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军逼近上都,元惠宗离开上都,当天到达[[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古城)。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军将领[[常遇春]]攻克上都。 此后,[[明太祖]]改上都路为开平府。[[洪武]]四年(1371年)改设开平卫,隶北平都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设开平卫指挥使司,下设五个千户所,屯田驻防。[[明成祖]]朱棣多次率领明军出塞,常到开平屯驻。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将开平卫撤至独石口(今河北省沽源县南独石口),元上都城址遂被废弃。 == 西方-{著}-作中的描述 == 上都廣為[[西方世界]]認識,原因是13世紀[[馬可·波羅|馬可孛羅]]於此地獲[[忽必烈]]覲見,於其《[[馬可波羅遊記|遊記]]》中記載都城生活的奢華:「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重重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樂人心目」。18世紀英國詩人[[柯勒律治]]閱《[[馬可波羅遊記|遊記]]》後,於其[[詩篇]]中讚美:「上都坐忽必烈汗,恢宏皇城樂御邦」(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後來,西方人以「Xanadu」比擬作「[[桃花源|世外桃源]]」。[[土衛六]]上的最大亮區俗稱為「[[上都 (土衛六)|上都]]」,因為沒有人知道那裡是什麼樣子。 == 保护 == ===政府保护=== 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上都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遗产=== 1996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申报清单。2011年,被列入2012年世界遗产申報名單之上。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讨论并批准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登录面积约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关厢、铁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树墓群等;缓冲区面积约1507平方公里,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ref name=zgwhb2012>{{cite news |title=中国元上都遗址申遗“法宝” 突出普遍价值 |URL=http://ent.ynet.com/3.1/1207/05/7256948.html |via=[[北青网]] |newspaper=《[[中国文化报]]》) |date=2012-07-05 |access-date=2012-07-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31203106/http://ent.ynet.com/3.1/1207/05/7256948.html |archive-date=2014-12-31 }}</ref>。{{世界遗产基准|2|3|4|6}}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参见 == {{Portal|中国建筑|中国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 [[元大都]] - [[北京中轴线]] * [[元中都]] * [[上都路]] * [[仙纳度]] {{-}} {{中国都城}} {{中国世界遗产}} {{内蒙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元朝建筑]] [[Category:中国历代国都遗址|Y]] [[Category:中国世界遗产|蒙]] [[Category:内蒙古城池遗址]] [[Category:锡林郭勒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正蓝旗 (内蒙古)]]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Cite journal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Cite news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Cite web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Portal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世界遗产基准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世界遗产概要表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中国世界遗产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中国都城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内蒙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北京中轴线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元上都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四方游记
史海寻珍
自然科学
禅茶一味
品牌星球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