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佛教通史”的源代码
←
佛教通史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佛教通史(上)】-031- 无尽缘起-万法圆融的华严=== 上一章,已经介绍了唐初的唯识法相宗,下面,我们就要开始介绍中国特色最大的本土宗教,就是——华严宗。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儿——华严宗的整个儿宗教理论体系。 华严宗,以阐述“华严经”而得名。对“华严经”的研究从晋代到梁代,在南方佛教学者中早就开始了……这主要流行在南方。在南北朝的后期,南北学者……我们都知道——南北朝的前期,佛教学者一般研究的是般若学,到后期,他们对“华严经”的研究就转向了兴盛。 在北魏,宣武帝曾敕勒那摩提去讲“华严经”;当时,地论大师慧光也主修过“华严经”;在隋初,地论师——净影慧远,就是……净影寺的慧远,专门作了《华严疏》七卷。当时“华严经”的研究中心,主要在长安南郊的的终南山!有数十个佛教学者聚集在终南山,研究“华严经”——华严宗的先驱有法顺、智正、智俨,长期在终南山一带活动,使此地成为中国华严宗的发祥地。所以说——终南山不光是王重阳和小龙女,它也是佛教最重要的支派——华严宗的发源地。 华严宗的先驱是法顺,他生在公元557年。我们注意到——华严宗的宗师,他们的年龄都很大……他活了九十多岁。他是长安人,十八岁出家。他先修习的是禅法,后来学习“华严”。 在他所注的《华严五教止观》中,根据佛教当时不同宗派经论的教义,把止观分为了五类。我们经常谈到的“止观双运”就是这个意思……并将“华严”放在了大乘圆教的最高地位。什么叫圆教?就是——把所有的教整合圆了,而不是把它分裂开! 在这一分类中,后经智俨、法藏的继承和发挥,就形成了华严宗一种独特的“判教说”。什么叫独特的“判教说”呢?就是典型地说——自己说自己是老大,自己伟光正!所以,我就老大了。就是……他们自己就说——华严宗就是老大。 在《华严法界观门》中,它把“华严经”的主要思想概括成——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个方面。后来,经过智俨和法藏的补充,就构成了华严宗的“四法界”理论。我们要注意——“四法界”理论是中国佛教界独创出来的理论。我们曾经谈到——除了“三缘起”之外,还有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就是从这里作基础的! 智俨,甘肃天水人,他十二岁就随法顺至终南山至相寺出家,从智正学“华严”、从慧光学《华严经疏》中得到启发。他写过华严“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以及华严“孔目章”。主要阐述的是“华严六义”……我们后面会提到什么叫华严六义和十玄门的思想。这“六义”与十玄门,基本就概括出了整个儿华严宗的理论体系。 智俨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怀齐、义湘和法藏。其中,义湘是新罗人,学成回国大弘“华严”!又称——海东华严初祖。前课在唯识法相宗讲到了法相的初祖,这里,义湘就是朝鲜的华严初祖。我们在“唯识法相宗”讲到了,这个……法相的初祖,这里头,义湘就是朝鲜的华严初祖! 前面,我们说的这几个人——法顺、智俨,用现在的话说是……比较善于推广自己的。每个门派或者教门,总有一些比较善于吹嘘自己教门的僧众。但是,让这个教真正地光大起来,一定是出了几个智力卓绝的主!就是……每个门派总会出几个智力卓绝的人。将华严宗从宗教哲学方面系统起来,并组成了一股强大的宗教势力的人是谁呢?是法藏。 法藏,生于公元643年,就是……他已经比法顺整整晚了一百年!他先世为康居人,就是……他是康居人。康居,我们提过,这是一个佛教的圣地,很多名僧……中国历史上,都出现在这里。故,他俗姓康,后世又管他叫“康藏法师”。他虽然世居康居,但是他本人是出生在长安的。 康居,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在古代,它在安息国的东北部……在大月氏的北部,离李白出生的地方不远!就是……这个地儿非常出人才。法藏十七岁出家,进终南山听智俨讲“华严经”。后来,他曾经参加过玄奘的译经道场,但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传说——他因为见识与玄奘的不同而退出。 法藏的创宗活动,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完成的。就是……前面几个人都是华严派的,但真正把华严派创建成宗,是从法藏开始的! 他二十八岁那年,武则天命他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圣历二年,武则天又诏令法藏在洛阳讲新译“华严经”。历史给了法藏一个机会……有时改变命运的,仅仅是一次小地震!据说——当时法藏在给武则天讲“华严·华藏世界品”时,楼宇震动!就是……整个儿这个宫殿都震动了!其实现在看,应该是个小地震……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儿,长安是经常有小地震的。则天下祝贺!以为是如来降世(迹),降世(迹)于武氏政权!于是,武则天就把这件事情更加夸大地进行了……这个宣传。 法藏为武则天讲授的提纲是“华严·金狮子章”,后来,武则天就赐法藏为贤首。什么叫贤首?就,贤人的首领!所以,华严宗又名——贤首宗。自此,华严正式成宗了!它原来只是一个派!这个“宗”和“派”还是要分的。 从此之后,华严宗能人辈出!我们说过,一个宗派真正要彰显出来,一定是它内部出现了很多智力卓绝的人。第二位智力卓绝的法师就登场了,这个人是——澄观。就是……《鹿鼎记》里韦小宝儿的那个师父的名字——澄观。 澄观,他活了一百岁——他生于公元738年,一直活到公元838年!有句老话儿,叫——名僧自古多长寿!澄观本人复姓夏侯,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人,他十一岁出家,颂“法华经”……就是,他开始修习的是“法华经”。我们知道——“法华经”是整个儿宗教……这个佛经里,宗教气氛最浓的一个经书。 后……遍游名山,与名僧学习相部律、关河三论……我们曾经说的,叫“关河三论”,及“大成起信”、“涅槃”。他从(钱塘天竺寺)法诜处研习华严;于(天台宗,荆溪)湛然处修习天台山止观;于(牛头)慧忠处咨询决南宗禅法;又谒见慧云禅师学习“了北宗的玄理”。他的一生更是遍习经史子集…… 大家看见没有?什么叫硬功夫?这就叫硬功夫——他从“法华经”开始、小乘相部律、关河三论、马鸣的“起信论”、涅槃论、华严、天台、止观、南宗禅、北宗禅……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哲学家!可以说——他对当时整个儿佛教哲学体系已然融会贯通,三十九岁集于大成,住五台山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关于什么叫忏法?我们以后会专门开课讲,就是……圣凯法师对中国的忏法作过系统地研究……我们会讲什么叫忏法,实际就是忏悔法。 澄观,他主要讲的是“华严经”。他提出了“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的教义。大家再听一遍,就是——文殊主智力,普贤主道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就是……这个佛就是大光明佛,是比如来还要高一级的,“万行兼通即华严之义”!他将佛菩萨的崇拜同华严的教义密切地就结合在了一起。同时,澄观强化了五台山与峨眉山分别作为文殊与普贤道场的圣地地位。可以说——从此,五台和峨眉就算是立起来了!中国天下名山如此之多,峨眉天下秀也就算了……但是,五台山这次就算彻底抄上了。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796年,澄观应召入长安,参与“华严后分”——守护国界主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担任证义】的翻译,为皇帝讲经,为朝廷大臣讲经,为一时之所重。后传说——唐德宗赐号他为“清凉”。所以后世,我们又称澄观大师为“清凉国师”。 一个门派,期初两代强,这还不叫“强”,华严宗当时的运气是不要太好了!马上,它又出现了第三位大师!这第三位大师又接过了澄观理论的衣钵。澄观门徒数百,最著名的一个人就叫——宗密。宗密生于公元780年,是今天的四川西充县人,当时叫——果州西充人。书上说——宗密家本豪盛,少通儒书!就是说——他天生就是个有钱的二少爷,就是爱看书。 唐宪宗元和二年,就是公元807年,宗密从禅宗菏泽神会系的遂州道圆出家。大家看一下儿——他出家的法系是谁?他出家的法系实际应该是正宗禅宗的七祖神会的弟子道圆。但是,当然啦……道圆没有接神会的法嗣啊!这简直是太悲剧了!为什么呢?我们说过——禅宗六祖之后的“七祖之争”,六祖弟子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都没有继法承,由神会继了法承。但是神会他没有好徒弟,历史本来给了他一个好徒孙,就是宗密,但是他给跑了!不然的话,禅宗的七祖、八祖这就做下来了!所以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啊! 元和五年,宗密游学至襄汉……就是今天的湖北,偶遇澄观的弟子灵峰,从学澄观所著《华严经疏》,于是他就投奔了澄观。 宗密的一生,除了阐述华严的教义以外,还致力于禅学的实践与研究!因为他毕竟是禅宗出身嘛。后来,宗密就成了唐中、后期,中国最大的禅宗学者。他的理论,影响泽被后世极其深远!宗密合华严和禅宗为义一,同归为一乘显性教,就是我们说的——显教。就是……他把禅宗和华严宗合二为一了,成为一乘,成为一教,叫“显教”。 宗密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历来的祖师,从未有——讲经者毁禅,也未有禅者毁讲经。提出了——教之三种与禅之三宗的对应理论。就是……我们说他——就,尽力去调和了。历史上曾经还有过这种人,就是译“法华经”的,他就去调和这个理论。 自南北朝以来,其实佛教的内部一直就存在着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那些专门去讲经、讲佛教义理的专业法师,或者我们说——专业教师,以及重视日常劳动和禅行实践的禅师之间的矛盾。往通俗地说,就是——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者之间互相看不起!以讲经为主的法师、以重视禅修为主的禅师,这种矛盾,有时候儿相互的攻讦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天台宗曾经试图用“止观双运”去进行融合,但是也没有成功。他们融合的整体学风,只有到了宗密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就是说——宗密才根本性的调和了法师与禅师之间的矛盾。 华严宗的哲学思想,用华严宗自己的解释来说,就是——法界缘起理论。就是……解释人生和宇宙发生的理论的根本理论叫——法界缘起。所谓法界是指什么呢?就是——定义了总相和诸法之因。就是……法界是总相和诸法之因的和。 总相是什么呢?就是指——共性与一般。具体地来说,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无二真心”,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据说——由这种清净心突然起念,会引生阿赖耶识,从而生世界万有……善恶净染、人之成佛与堕落也都依据这一真心而定。所以,法界就是诸法之因的本体意义。 但是,这样的心体,它又不是孤立自存的!它还贯彻在一切事物和一切行为中,作为个别现象的共同本质,被称为“心性”,或者“法性”。这就是“法界”作为诸法总相的共性意义。所以,法界缘起,我们又叫作——性起缘起。 法藏,在《起信论义记》……就是他对《大乘起信论》的著疏中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此则理彻于事也。依他缘起无性同如,此则事彻于理也。这段话大家听不懂,我给大家拆开解释一下,看一下这句话的对应。 “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此则理彻于事也”。那对应的是什么呢?对应的是——“如来藏”对应的就是“理”;“阿赖耶识”对应的就是“事”。法藏把当作世界本体和事物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来藏!他把世界本体和事物本质的“如来藏”概括为了“理”;他把代表现象世界、个别事物的“阿赖耶识”概括为了“事”!这样,“理”和“事”我们就好理解了!因为“理”和“事”,这是一对儿中国哲学的抽象范畴。 他用“理”、“事”这种概括与抽象,就是……把世界的本体——“如来藏”,以及就……个别的事物的“阿赖耶识”概括为“理”、“事”之后,它就使华严宗的思想大大超越了他们所继承的地论师和依据的《大乘起信论》,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什么呢?就是——“理”作为诸法之体,“事”则作为一体之用!这话,大家听着就非常熟啦……这就是后来的宋朝理学嘛!于是,有了“体、用”这对范畴的运用。 “理”是事物总相,而“事”则是事物的别相。“总”与“别”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当作一般,或者说“共性”与“个别”……或者说——个性的运用;有时也会当作——全体与部分去看待。我们从此可以看见——实际我们中国的宋朝……宋明理学就是完全抄的“华严经”法藏的这套《起信论义记》。 “理”在事则曰“性”;“事”则曰“尘”。就是……他们又作了一个再次的定义,就是“理”在判断“事”的时候儿,我们就称之为“性”,而事则曰为“尘”。“性”与“尘”的关系,用现代的哲学的话说,就是——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理”是全体,是“一”,是全体的组成部分,或称“多”或“一切”。“一”与“多”,或“一”与“一切”就完整地表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十”这个数字,在“华严经”里是一个特别被崇拜的数字,代表“圆满”,成为“理”的象征。我们说——“理”作为全体,它是“圆满”,那就是“十”。那“一”是什么呢?“一”就是“十”的构成部分……就是“事”!我们刚才提到过——“理”是全体,“事”是“一”,是全体的组成部分。这样,全体与个别,“十”与“一”这就对应起来了。这样儿,就从多层次、多方面说明了“理”与“事”的关系。 华严宗基于这种模式,创造出许多成对儿的理论,比如说——主与伴、全与分……就是全部与分别、正与依……就是正和依存、同与异……就是相同和不同、成与坏……就是“成”“坏”、摄与彻(交彻融摄)以及力与无力、缘与待缘、相与相入、含受自在……等等等等……这大大丰富了整个佛学的内容。这样,我们一下儿就可以回顾出整个儿“华严”的哲学体系——“十”是圆满,代表“理”;“一”作为个别,代表“事”。于是,我们就完全用“理”、“事”的这套中国式的哲学抽象,去解释华严宗就可以了。 法藏,依据整个儿华严的体系,提出了“六相缘起”。六相缘起是指什么呢?六相缘起的结论是这样的: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继熔融,无碍自在,圆极难思。就是说——所有的缘起法,它不成就不成!一旦成,它就互相融合,无碍自在,圆极难思。什么叫圆极难思?就是——整个儿形成了一个圆,你不会去找起点。 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把个别的事物纳入到一种普遍的联系中去。它在哲学的理论上,是为了去化解——“缘起”作为链条式的反应的起点问题!它的任务,就是——要让整个儿哲学体系形成一个圆满的整体! 华严宗这种既承认共性,又承认个性;既肯定整体,又肯定个别的……个体的主张,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或者说——在整个儿佛教思想史上是开天辟地的!是具有创造性的! 法界缘起理论,到了宗密,就更加地系统化了!他在“注华严法界门”中说: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法界。这里所说的“唯一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在万有世界中会表现出来“四法界”,就是……他最后所说的——便成四法界。这四法界,反映的是——修持者对“理”、“事”这组哲学关系的认知过程,也就形成了华严宗的禅观内容。 这“四法界”是什么呢? 第一,曰“事法界”。“事法界”是指——事物的个性和差别性。或者是说——人的一种初级认识……对事物的 第二层,曰“理法界”。是指——事物的共性。“事法界”指个性,“理法界”指共性……指事物的普遍本质,也特指——佛教对于“空性”的认识。我们说过——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呢?性空……对于“空性”的认识。 第三,曰“理事无碍界”,即——“理彻于事”、“事遍于理”。这就开始了华严宗对于旧唯识,或者说——真谛唯识学的特殊概括。“理彻于事”、“事遍于理”这种圆融无碍的关系,用华严宗的话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一本体呈现出分然的……不同事物,就所谓“一即一切”;而千差万别的事物又属于同一本质,就是“一切即一”。这可以说——是一组哲学的高度辩证统一! “四法界”的最后一种,叫“事事无碍法界”。它是最能彰显出华严宗理论特色的说法。“华严发菩提心章”里说到——事无别事,全理为事……诸事诸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此一微尘亦如理,全在一切法。【原文: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 一切事法亦尔】。原文是这样的。我翻译成普通话说,就是——事儿不分大小,也不分难易,其中的道理,就包含遍布一切!就是……这么复杂的一句话,翻译大白话儿就是这么说,就是——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真正的大智慧,甭管这事儿大小难易,这个大智慧都在这儿中间……以理融事,全事如理,于诸事包含于一理。 所以说,这个“世间万有”在华严宗的解释中就变成了——相继相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层层无尽,圆融无碍的关系。就……一圈儿叠一圈儿、一圈儿叠一圈儿……因此,华严宗的缘起,也称为“法界缘起”,或者叫“无尽缘起”。 华严宗对佛教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自觉地,并且广泛地,应用了“理”、“事”;“体”、“用”;“总”、“别”……这一系列的哲学对立范畴,精彩地去解释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大家不要小看“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的……之间的关系是所有宗教都必须涉及到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哲学史上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佛教大乘各派哲学中也普遍的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是只有到了华严宗,才能如此明确和详尽地对于“个别”与“一般”之间,作出如此详尽的专题论述,从而构成这一宗派的主要理论特色。 华严宗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之大,可以这么说——没有华严宗,中国就没有后来儒家的发展!什么理学、心学?那都没有!他们都是抄的。我们要客观承认——佛教,是中国儒家的老师。这一过程在程朱理学的发展中尤为明显!程颐认为——华严宗所谓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万理归于一理”。这就反应出来了理学家与华严宗,在“理”、“事”这组关系问题上的内在逻辑联系。事实上,程朱理学的建立,包括他们论题的提出、他们范畴的应用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推导方式,都直接来自华严宗。 在佛教史上,如果说——华严宗是一个高峰的话,那么,真正广阔的还是平原!百分之四十九自称——自己是佛教徒的中国人,都会声称——自己是禅宗!那,还有百分之五十一呢?那其中,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会宣称——自己是密宗。 禅宗,“禅”这个词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影响贯穿至今!比如——禅茶、禅修、打坐。禅,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后世追求的一种品格、一种境界!甚至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从理论上去看华严宗和慈恩宗,他们对应的实际就是印度佛教的上座部,或者说是有道高僧。那么,禅宗就是印度佛教中的大众部。 禅宗的建立和正式成宗,是整个儿中国佛教史上的另一件大事!但是,它的发端,后人记录纷杂不一……异说多端!===-032- 从东山法门到曹溪佛唱=== 根据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禅宗的禅思潮是在跟佛教义学对立中兴起的。禅师也形成了僧侣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禅众批量的流动的生活方式以及群聚定居的模式来看,它整个儿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真正地被世人所关注到。 它最早是以一个极少数,或者说——不太被关注的社会群体。它的发展是有极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特别是与北魏以后波浪式出现的流民问题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儿,这个李特流民大营……就,北魏的时候,流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传说——达摩一派的禅师自北向南流动,他路径代表了隋唐之际,禅众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我们在这章里,会给大家略讲一下儿禅宗的历史,就是……把前六祖讲完。关于禅宗的发展,它是一本儿非常复杂,或者说——是非常大的课,我们可以分成一个专门的“中国禅宗史”来讲。 二祖慧可的门下——僧璨,他已经在中国的南方活动,但是可以说——没有什么文字记载,而且他的行迹很难详述……就,后世很难详述。 到了四祖,即僧璨的弟子——道信,就是……这个时候儿已经到了公元579年到公元650年,他已经……道信已经到了今天的安徽潜山,当时叫——舒州皖公山。后经江西庐山,最后定居于荆州的黄梅,即湖北的黄梅县双峰山。 道信,四祖道信在双峰山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我们知道——很多名僧经常是这个……山上一住就几十年再也没有出山!这个,从慧可开始就有这个风气。道信也一样,他在双峰山住了三十年,聚众五百余人。道信在双峰山的法席,才真正标识着禅宗的发端。就是……他之前的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已经无迹可寻了,他才是真正禅宗的标志。 他以双峰山为据点,在皖、鄂、赣临界地区,就是——湖北、江西,那个……安徽三省交界处传教,产生了极重大的影响,就相当于我们当时红军的那个根据地啊! 道信聚集僧众,坐作并行,就是……坐禅与劳动并行。不读经,不与人语——这是禅宗的初期基本特征。在道信门下从学的著名禅师啊,多属于前天台宗的僧徒。就是……他收的那些徒弟,包括一些有名的僧众,在这之前都是天台宗的,他们发扬了道信的成果,终于使禅宗遍及……最终成为中国最大宗派的,是道信的弟子——五祖弘忍。 弘忍,生于公元600年整,死于公元674年。他在……道信的时候,已经非常有名了!就是……道信还在的时候儿,他就很有名了。他七岁即侍奉道信,后迁至双峰山东的冯茂山,后来叫作“东山法门”。弘忍提出来的理论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禅宗其实它很少提系统的理论!禅宗,我们提过……是口号儿派,他们经常会提一些口号儿。 弘忍提出的口号儿有几条,叫——、语默嘿恒一、四仪皆是道场、三业皆为佛事。就是……弘忍提的这四句口号儿: 第一,“静乱无二”; 第二,“语默嘿恒一”,什么叫语默嘿恒一?就是——少说话,多干活儿,别咋咋呼呼的。 “四仪皆是道场”,四仪是——坐、住、行、卧。就是……在生活中,你干什么都是道场。 “三业皆为佛事”,就是——身、口、意皆为佛事。 于是,弘忍的这四个口号,就改变了“凡禅必坐”的传统。就,我们一直所说……嗯,禅修、禅修……一禅修,我们就打坐……他就把这个给改变了!他就把禅修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劳动!日常的劳动也变成了禅修,被引入了禅学内容。这是禅宗对传统佛教思想的重大改革!但这一改革在弘忍的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自觉性。 弘忍本身,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我们前面提过——他是一个就是……私生子吧。从他的传记看,弘忍读的书也非常地少,不过没关系,有用的书,有的时候读一本儿就够了!尤其是对于大师来说。比如到了六祖,他压根儿他就不认字了……他就不用读书!书读多了,有时候也会乱。 弘忍自我标榜的信仰依据是什么呢?是四卷本的“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个“楞伽经”是一祖达摩推的啊……到弘忍的时候儿,他又加推了一个“金刚经”。他自己标榜自己的基本教义的素养来源都是“楞伽经”,所以后世,我们也把弘忍划为楞伽师。但是,他对此经的这个……这个精髓总结是什么呢?就叫作——心证了知。就是……大家一向他请教“楞伽经”是什么?他就告诉大家——心证了知。什么叫心证了知?就是——你自己觉得吧……这个事儿也没法儿讲。 后来,他又根据《文殊说般若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儿叫“一行三昧”。我们专门前面提过“三昧经”。“一行三昧”认为——只要念佛,心即是佛。这回彻底简单了!把所有的宗教仪式最终简单化为——念佛!就是……只要念佛,心即是佛。那,这样儿一下儿,佛教在民众中的普及方式以及普及速度,那就呈几何儿基数增加了!所以,弘忍的所谓“东山法门”,归结一句话就叫作“一行三昧”。 事实上,无论是“楞伽经”,还是他推的……就是加推的“金刚经”……就是认为——东山法门的根本经,他在对这两部佛经的解释的时候,是十分随意的!我们前面讲,别人向他请教“楞伽经”的时候,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心证了知”,你自己想吧!然后,当解释“金刚经”的时候儿,他也很随意,大部分他对弟子的态度是——嗯……你懂啦?那弟子,弟子只好说“懂了”。 后世弟子对这件事的解释是说——弘忍的目的在于排除“向外求佛”的传统教义!包括——破除偶像的崇拜、破除净土的信仰,也……破除沉迷于宗教经书之中!不去着意修持,把解脱的希望从对外的追求,转移到了自我内心的一种调节上。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弘忍干的这个,就是……随意解释经书的目的,包括念佛……即,心即是佛的目的,就是——破除了向外求佛的过程,改为向内求佛。所以,我对这个事儿就不好判断了! 弘忍的门徒难以确计!但是,有名的,被认为确能传其禅法的人有十一个。弘忍这位师父,他特别地爱徒弟!而且,他的徒弟还都特别地厉害!后来,因此就引出了禅宗史上最大的公案,就是“六祖案”嘛。 弘忍死后,他的徒弟分布全国,各为一方宗师,聚徒传法,声震朝野!比如法如和老安……就是慧安,驻锡在嵩山,声望极高,直接影响东京……当时我们说——洛阳就叫东京。就是……嵩山的慧安直接就影响到东京的这些达官显贵。 玄赜,在安州,就是湖北的安陆。后也入洛阳,影响也很大,当时被贵族……很多贵族推举为自己的这个……师父。 他的弟子智诜,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开了成都净泉(众)保唐一系。就是……成都禅宗这一系,也是他的弟子开创的。 神秀,在当时的荆州当阳……就是今天湖北当阳,名震西京!当时的西京就是长安。后被公推为——禅宗北宗领袖! 而慧能(惠能),在广东扎根山林市民,在韶州……就是今天的韶关,被推为——禅宗南宗始祖。 此外,被后人所传,道信的另一个弟子——法融,就是……跟这个弘忍是道信的弟子,继了道信的法嗣,另一个没有继法嗣的另一弟子——法融,在南京牛头山经营而成了著名的牛头禅系。 所以说——经过安史之乱,到了唐中后期,禅宗内部出现了宗派林立、争讼不已的状况。这就是说……我们如果看汉传佛教就明白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有多大的好处!它不会出现一位名师逝去之后,他的著名弟子就迅速地分派这种情况。他会一位活佛不停地转世。 后来,根据华严宗宗密所收,禅宗当时有多少个宗派呢?有一百余家!有其独特教义的呢,有十家,最后,合并为七派。就是……百余家的禅宗派系,最终,有自己的独里教义,可以划分为一派的人,就是这七派: 第一个,就是神秀门下,北宗提出来的——“拂尘看净,方便通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智诜所开,净众寺金和尚一系所提倡出来的——“三句用心(指 无忆无念莫妄),为戒定慧”。这是第二家。 第三家,是老安门下俗家弟子陈楚章一系提出来的——“教行不拘而灭识”。 第四家,是慧能门下的怀让、道一提出来的——“触类是道而任心”。 第六家,是慧能(惠能)旗下,神会一系提倡的“寂知指体,无念为宗”。 牛头禅法融门下,慧忠提出的一个,就是——“本无事而忘情”。 我们前面提到过,说——为什么禅宗是以口号儿立宗的?就是……最终归出的七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一句话作为他们的法眼,就是——这一宗的核心。 最后一个,据传也是弘忍弟子门下,宣什一系的,叫——南山念佛门。提倡的叫“惜传香而存佛”。 这七宗,每一宗都提出了自己这一宗的法眼。这些宗系争相刻碑,杜撰自己的传系,各出自己的语录……除了弘扬自己宗派的教义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佛教正宗地位。所以,禅宗各家所述的族谱是完全不一样。 到底谁是禅宗的始祖呢?我们一般知道的是——达摩。其实,有——求那跋陀先、菩提达摩多罗、达摩多罗和菩提达摩,这四种说法。就是……关于禅宗的始祖,它就不确定! 而到底谁是五祖弘忍之嫡传呢?因为我们知道——实际慧可、僧璨,这都是不可考的!道信非常明确!真正弘大(禅宗)的是弘忍。关于谁是弘忍的嫡传?弘忍死前,他是没有确定的。后人把他们(的眼光)集中在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惠能)二人身上!“南能北秀”大体反映了此后禅宗的主要潮流。 我们前面谈到了七派,这七派里其中也包含神秀和慧能(惠能)。慧能(惠能)一系,就是后来的神会一系。他……慧能(惠能)一系在七派里,他有两支:一支是怀让一系;一支是神会一系。而神秀门下只有一支。 我们看一下儿后世普遍认可的南、北两宗的简史: 北宗的是神秀。书上记载神秀的生平是这样的,说他——俗家姓李,是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朝末年。少为诸生,游问江表,精通黄老之学,三乘经论。神秀五十岁才投入弘忍门下求师。他都五十了,才去弘忍那儿,去求师。大家注意——他没有出家!他服侍弘忍六年不舍昼夜,后涕辞而去,退藏于密。就,什么意思呢?他哭着就走了!我们就不知道他的踪迹。 直到弘忍死后的仪凤年【唐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仪凤二年】,就是公元677年,他年近古稀……他在七十岁的时候,才正式取得了僧籍。别看他七十岁才出家,而且他出家并没有当方丈……他当时是隶属于荆州当阳玉泉山玉泉寺,他在这里出家……因为他的地位比较高嘛,他就没有住在这个寺里,他在寺东山别地,别造兰若——自己造了一个小房子。 但是,他名声很大!一时就者如云,两京学徒群方信士不远千里来赴禅门。武则天也知道他的名声,多次遣使迎神秀入京!最后,神秀被推为两京法主,受到唐朝三代皇帝——睿宗、中宗礼遇,又号“三朝帝师”【三帝国师】。就是……他七十岁才正式出家以后,就抱得大名!但是,朝廷给他封的这“三帝国师”的称号,真正成了禅宗大斗争的触发点。 发动这场斗争的人,就是——自称是慧能(惠能)弟子的神会。神会这个人,来路非常奇怪,他出现之前,没有他个人的记载,以至到今天,我们都不知他生于何年?我们只知道他卒于公元760年。这在佛教史的记载上是非常这个……有意思的!一般的名僧,我们都会有寿数、僧腊与戒腊,比如说,我们说的——神秀。就是说——他去(求师)弘忍那天开始,就可以算“僧腊”;但是,他受戒那天的时间,叫“戒腊”。每一个人的年龄……这个时间点在佛教史上都记录得非常细! 但是,这位自称是慧能(惠能)弟子的神会,完全没有记载!在他出现之前,都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所以,他是否是慧能(惠能)的弟子是非常可疑的。 在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当时北宗炙手可热!当时,在河南的滑县,就是……赵紫阳的老家——滑台,朝廷开了一次无遮大会。在这次无遮大会上,神会突然发难,向当时的崇远法师展开了关于南宗、北宗到底谁是正宗的争论。 神会说——北宗传承是傍,法门是渐。只有慧能(惠能)才是真正弘忍的“顿门”嫡传!并且,拿出了一个自称是传宗信物的法衣。大家这里都知道……我们电影里也有过这个所谓“木棉袈裟”。 安史之乱,当时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他需要经费,而神会就资助郭子仪,在全国各地到处设戒坛度僧,收取香水钱以资军费。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你出家,不是随便出的,这要取得僧籍,而僧籍这个是由国家批的,象户口一样,每年批多少是固定的。于是,神会就开始卖这个户口!就是……你是僧人,你要正式入籍,我卖这个户口。所以,神会替郭子仪筹了大量的军费。作为他给军队筹款的报酬,唐德宗正式神会为……六祖慧能(惠能)……就是说——唐德宗没有封他为……神会为第七祖,他把神会的师父——慧能(惠能)正式封为了“六祖”,并且立神会为慧能(惠能)嫡传。 我们都知道——在这以前,大家都认为五祖弘忍,六祖是神秀……是北宗,它没有南宗。忽然,神会冒出来说——有一个南宗,我的师父叫慧能(惠能),也是弘忍的弟子!最后,朝廷就立了慧能(惠能)为正式的“六祖”,而神会传了他的法嗣,被传为第七祖。但后世其它的禅家……其它的禅宗宗派,对此是概不承认!这只作为……嗯,他这支的嫡传承认,其它宗派基本不认这件事儿。 根据柳宗元和刘禹锡所撰的《大鉴禅师碑》,六祖慧能(惠能)在南方,其实当时已经这个……名声挺大的了!但是,他正式得到朝廷的这个封号和确认是元和十年,就是公元815年,其实这个时候儿,离慧能(惠能)去世已有百年。所以我们就说——为什么说神会的来路很奇怪呢?就是……如果神会是慧能(惠能)的弟子,他出现的时候应该……应该是五、六十岁了!但他实际当时是很年轻的。 这个谥号的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朝廷把慧能(惠能)封为“六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此后禅宗各个禅众们都纷纷争做慧能(惠能)法系……就是认为——这就是正宗了嘛。 关于慧能(惠能),他的身世以及思想,无论是“坛经”【《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还是其它的“灯录”,后世传说很多!很多小故事,大家都很清楚……比如什么,嗯……“菩提本无树”的诗啊、他半夜去见弘忍啊、得到了木棉袈裟,然后就半夜秘密逃往南方啊……然后呢,又在南方的一次辩经里,说到“心动”与“幡动”的这些谣传。 据王维的这个……记载,就是他根据神会所说的故事记载,王维记神会所述,是说——慧能(惠能)的俗家姓卢,出身很低微,是个猎户,生于岭南农猎之家。后参谒黄梅弘忍,密授袈裟,遂销声异邦。这里其实是很可疑的!经十六年,在南海……广州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质以“真乘”。就是……他秘密见到了五祖弘忍,得到了弘忍的袈裟,拿着袈裟,他就跑了!跑了之后,十六年没有踪迹。十六年后,在广州一次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的过程里,质以“真乘”。 我们都知道“涅槃经”谈的是什么呢?“涅槃经”谈的是佛性嘛!那就是“当常”、“现常”,这个“真乘”……这些问题。印宗不能答,于是就向他(指 慧能)请教。至此,慧能(惠能)才削发受戒,大兴禅法!大家注意啊……慧能(惠能)是到这个时候儿才受戒的!就等于——他在之前,包括密授袈裟的时候儿,他都不是个和尚。 慧能(惠能)的另一个弟子,叫——法海。他做的这个故事叫《曹溪大师别传》,或者叫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记录了慧能(惠能)后来在韶关,就是……韶州弘法的各种言论,他把所有的言论都整合起来,写了一本经。这个我得休息一下儿才能一口气把这本儿经的名字给大家念完,这本儿经的名字叫作——《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我们也简称为“坛经”。 这本儿书介绍了慧能(惠能)的历史和思想。于是,在慧能(惠能)的这个法嗣之下,就出现了神会系与法海系两个系统,所记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慧能(惠能)代表的作是“坛经”,典型思想呈现在他与神秀对抗的那首诗上。事实上,法海在这本儿“坛经”中记载的是两个颂,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 和另一颂: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后世不了解佛教哲学的这些……这个,徒众们啊,经常会搞混这个,认为——这两个东西是对立的,然后呢……慧能(惠能)要比神秀高一阶。实际上,这两个偈,在哲学基础上它就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它完全不相同。前者谈的是“般若性空”;而后者谈的是“涅槃佛性”。可以这么说——这两个偈,实际是佛教的两套哲学体系,完全不同的东西。一套是般若学的;一套是佛性论的。 虽然,二者都承认“心性本净”!但是,如果我们对“般若性空”和“佛性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知道——偈,虽然看着不同,它们的出发点和原则实际是没有区别的!这里就反映出来了“坛经”的作者,或者说是——慧能(惠能)本人,他的理论很杂!他引用了“楞伽经”、“起信论”、“金刚经”……但是,非常明显的是——他的理论修养比较低!说明——禅宗早期造经的人,对“起信”、“佛性”、“般若空观”、“中观”……最终要阐述的问题和它一直演进的脉络完全不了解,只是根据汉语的意思和对照,做了这两个偈。 但是,禅宗最终是一定会在广大群众中获胜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深得在老百姓中传教的诀窍!就是——不讲理论。就象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似的,说——这两个偈,一个是般若性空观,一个是涅槃佛性论,他们二者看似不同,实际在“心性本净”上是相同的。这叫“理论”。 而禅宗压根儿就不讲这个!因为讲这个也没有人听,讲这个你也听不懂!所以,禅宗就抓住了在群众中传教的根本要点,就是——用最简单的口号儿去传教。 禅宗,它不光是佛教史上,它甚至是整个儿人类宗教史上最大的口号儿党!我们知道——口号儿总是激动人心和有号召力的!这样儿,加上禅宗五祖弘忍的那种——“嗯……你懂吗?”的态度,禅宗它想不火就不行了! 禅宗在对于——你谈佛教理论上的时候,它用的态度是一种大乘中观派的“不破不立”的态度。就是说——我说的口号儿你不懂,那是你没水平;如果你翻过来给他讲理论,他觉得你无知!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临济派的“我执”与“法执”——你给他谈“我不懂”,他谈你“我执”;你给他谈“懂了”,他谈你“法执”。如果,你反过来问他——禅宗,你的口号儿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就反过来鄙视你——说你“法执”! 于是,禅宗就用这种喊着口号儿,忽悠大众的态度冲了出来!如果不是遇到比它更不讲道理,甚至连口号儿都不喊的密宗,它真是要统一佛教界的。 一直到宋、元两代,不停地有人对“坛经”进行整理、增删……这些,对禅宗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实际上,“坛经”简明概括了自弘忍以来特别是神会、法海、处寂……诸禅系身上的一些普遍主张,例如“一行三昧”、例如提倡“定慧体一”…… 我们可以系统地看一下,这个……禅宗在整个儿“坛经”中提出的我们修行的这些口号儿,或者说——它的法眼、它的要点,比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禅宗强调“众生本性自有般若智,自用智慧观照”!又强调“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悟,现真如本性”……这,就是南宗禅家的理论纲领的……这么说吧——口号儿!所以,后来我经常碰到一些中年的阿姨跟我说——要懂人生的大智慧……佛在我心里……真是让我崩溃了一地!她来源就是禅宗的这个口号儿——“一切万法皆在自心中,何不在自心中体现真如本性”。 这些“坛经”里的口号儿,缩略成日常的一些用语,如“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就成为南宗指导在家信众修行、实践的指南。据此,他们甚至提出来——禅宗不假文字,不向心外求索,向心内求索……不计较在家、出家形式……这种各种各样的禅门。 大家看见没有?禅宗是第一个把理论……这,就是说——把“鄙视理论”提到理论高度的佛教宗派。什么意思?它就提倡“不假文字”!就,它鄙视理论都到了理论高度了!嗯,这个……干脆不要看经书。 “坛经”有一些内容也是比较独特的,和传统的,就是……系统的佛教哲学思想相,相抵触……或者说相悖吧。它高举“金刚经”为自己的旗帜,把教授“坛经”规定为传法不失本宗的标志。它在“坛经”的后面甚至模仿《楞伽师资记》,记述说——慧能(惠能)死前嘱咐自己的十弟子,各为一方头儿。这跟五祖弘忍一样——十一个弟子各据一方头儿。 当然啦,“坛经”的这一系列记述,在神会一系的文献中都是没有的!我们知道——“坛经”是法海这一系记载的。所以说——十弟子中,除神会外,在禅宗史上其实都没有任何地位。法海一系,也只局限于岭南、韶关……韶州一地。 === 034-(藏传)唐开元三大士 === 佛教从它的时间发展上,马上就要进入它最重要的分支,就是——藏传佛教。 藏传是以密教为主的。大家注意——这里我谈的是“密教”,而我们汉地佛教在这个阶段是“密宗”。实际这是整个佛教界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同时,印度也是以密教为主的。 我们承接上章,把唐末整个佛教的发展讲完。虽然同是密教,其实藏传佛教跟汉地是几乎完全没有关系的!藏传佛教的整个儿体系是由印度直接传入。但是,我仍然认为——唐朝末年的密宗,是藏传佛教的先声!从此之后,整个佛教界都开始转向——印度的佛教界就彻底转向了印度教;而汉地转向了禅宗;藏地彻底转向了密宗。 其实密宗的经典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是很早的,多属于真言咒语,或者我们叫它“陀罗尼”、总持。在前面的课里我们提到过,说——除了“经、律、论”之外,实际还有“咒”,比如像“紧箍咒”……但后来为什么不传了?其实在这儿之前传了很多!西晋到东晋期间,翻译引入中国的陀罗尼有二十余种。比较著名的《大灌顶经》、《大孔雀王神咒经》、《请雨(咒)经》、《咒小儿经》……这个儿,今天还能看到这个译本的。 南北朝以后,传播咒术的中外僧侣,可以说绵延不绝!因为,它是有现实的社会需要的……咒术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说——息灾、求祥、治病、驱鬼、祈雨……基本上咒语是无所不能的。这些咒语,我们统称它们为——杂密。 杂密,它在内容上跟中国的道教和儒术、一些民间的巫术、占卜……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它在……杂密在中国的流传过程里,它带有强烈的一种本地色彩,因为,在这个下层,这个……备受苦难的群众中啊,咒语这种东西,是一种最廉价的消灾祛病的手段。它同道教和其它中国本土民间信仰一样——非常流行!以致于我们后来在研究的时候,在宗教实践上甚至很难把它和一些本土的法术区别开。 它在中国的整个佛教史上发挥作用,并形成一个宗派,就是——把密教引入殿堂的,是唐初的开元三大士。唐太宗的晚年,他非常迷信。大家都清楚——像这种唐宗宋祖到了晚年……他都不想死!他就向那个胡僧求这个不死药,最后吃错了,暴死!高宗也一样,也是……他当时,唐高宗让法师玄照去乌苌(又译作:乌仗那)国求药。这个乌苌国在中国书上是说——是一个专出长生术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大师,就是——藏传的莲花生大师。 因为这种长生的考虑呢,初唐所有的大译家,就这……四大译家,他们都翻译过密教的典籍。这是一种真实的需求。所以,密宗之所以能在开元时期兴起,不光跟我们国家的强盛有关,也跟这一阶段中国帝王的需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开元三大士”及他两个门徒——一行和惠果,是中国密宗的创立者。这个“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这三个人。 善无畏,中天竺人。我们古代认为天竺是一个盘儿,分上、下、左、右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东天竺、西天竺、中天竺。这个善无畏就是中天竺人。印度自己管中天竺叫“中国”。他出身于贵族,舍王位出家入那烂陀寺,受学瑜伽三总持。当然啦,这是他自己的介绍,因为我大量地看佛教的历史书籍,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时候儿,外国僧人来中国,介绍自己的时候儿,经常是说——自己是贵族!不是舍了王位……就是舍了大官儿位,反正真假我们是不知道。但是,这种自我介绍在当时的外国僧人里是一种惯例。 开元四年,就是公元716年,善无畏经北印度来到长安……他是走的陆路,住在西明寺,相当于是国立两大寺院之一。传说——玄宗曾拜他为国师,受命建立灌顶道场。 善无畏,他所翻译的两本儿有影响力的经,一本儿叫《虚空藏求闻(持)法》……这本儿影响力还一般,这是他译的第一本儿经。但是,他跟他的弟子一行翻译了另一本儿经,影响很大,叫《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这个名字很长,如果说把它缩略一下儿,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日经”。“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主要体现,它是密教胎藏部分的根本经典。我们要注意一下儿——胎藏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如来藏的蕴含”的意思。而“大日经”就是体现了这一部分理论。 “开元三大士”的第二个人叫——金刚智。他也是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呐!又是个贵族!自幼出家,广学中观、瑜伽后专行密教。这在当时这个时代的印度是一各趋势,就是——这些高僧最后都要走到密教上。开元七年,就是公元719年,在善无畏来华三年之后,他经狮子国【今 斯里兰卡】抵广州,次年入洛阳,再入长安。他走的是海陆……经狮子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是从印度出发走海路,经斯里兰卡,到广州,然后从陆路到了长安。 据说——唐玄宗也拜他为国师,住在慈恩寺……就是两大国立寺院嘛——善无畏住在西明寺,他住在慈恩寺。他也造“毗卢遮那塔”,这个“毗卢遮那”就是日光佛嘛,广弘密教,也是建立曼陀罗场,立坛灌顶。他和不空……就是开元三大士的这第三个人,以及一行译了《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我们也简称叫“略出念诵法”。这本儿书,它来自于……就是,它是一个缩略本,它是一部大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核心部分——是《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的一部分,简称“略出念诵法”。金刚智译的这本“略出念诵法”,是属于金刚顶部的根本经典,也是密教理论的主要体现者,或者说是密教实践的主要体现者。 我们翻回头来看一下儿这两个人的贡献。善无畏,他翻译了“大日经”,彻底呈现了密教的理论;而金刚智翻译了“金刚顶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是《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的初分】,呈现了密教的实践。 这个时候儿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开元二十九年,皇上命令——金刚智,你回国!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就是……突然命令他回国,结果,他没出洛阳就死了。大家知道——历史上,密教的僧人没有好下场的很多!比如昙无谶。 三大士里,活动能力最强的,影响地狱最广的,是——不空。是第三个人。不空,他不是印度人,他是狮子国人,就是……他是个斯里兰卡人。他在爪哇这个地方遇见了金刚智……当时爪哇这个地方叫作——阇婆国。就是,金刚智来中国的路上,在阇婆国停留,遇见了不空,于是他就跟着金刚智来到洛阳,参加他的译经活动。 他这个出身没有三大士前两位好,学养也没有前两位好……但是,他的情商远远超过前两位。开元二十九年,我们说过——金刚智和不空……就是,不光是金刚智被遣回去啊……因为不空是跟着他来的,他也被遣回去,被命回国。我……我多次研究这段历史,我很怀疑就是……密教是参与了高层的一些政治活动。 金刚智死在了洛阳,但不空就回到了斯里兰卡。但是,回到斯里兰卡以后……是小国呀,一说——哎呦,从中华上国来的,受到国王的礼遇!于是,不空又在斯里兰卡待了五年,重新学习。大家知道——他是跟着来的,其实他的这个基础知识很差!他回去的这段时间,他重新学习了秘密总持、三密护身、瑜伽护摩三套法术。天宝五年,携梵筴【又称梵夹、梵经、梵典,是指以梵语书记于贝叶、桦皮、纸等之经典,又代表一切经典】再来长安。就,五年以后他又来了!这次来,他不是空着手来的,他叫“携梵筴”来长安。 什么叫梵筴呢?就是——贝叶的经书。就等于他还带着一些高级文物来了。但是,没呆几年又敕令回乡……就,又不让他待了。他一路慢慢腾腾走、慢慢腾腾走……走到韶州……就是广东韶州,哎!说——我病了不走了。关于他们被强令回国这件事情,我特别好奇!查过很多资料,但是没有找到理由。 天宝十二年,大家知道——安史之乱了!哥舒翰奏请皇上,让不空去河西边陲“请福疆场”。安史之乱起,这个不空就身陷长安,就从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我们就看出来——不空这个人的情商非常地高!他发生了什么事儿呢?安史之乱,皇上已经跑到凤翔【今 宝鸡】去了,不空在长安。但是,他派自己的徒弟,隔三差五就派徒弟悄悄潜出长安,去给唐肃宗问安;两京一收复,不空立刻上表,而且自己做了一个如来像呈给皇上;唐代宗继位,不空又立刻又上了一个象牙雕的佛像。就是说——他是非常会来事儿啊! 这个……经过这种战乱,他身陷敌营,还这种隔三差五地来献忠,皇上觉得——这个外国人还是不错的啊!于是,永泰元年,就授不空进鸿胪寺。次年,让不空进五台山传法,在五台山修建了两座寺庙……今天还有,就是——金阁寺和玉华寺。这两个寺庙都是密教的道场了啊!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不空卒。代宗,代宗是非常信任不空的啊……为他专门停朝三日,追赠不空为——司空。 不空,他跟金刚智是一个学系的,也是研究“金刚顶经”的。但是,我们要看一下儿——这两部经书真正译出来的……这个幕后的推手是谁?因为这些人都是外国人,来中国待了几年,他们怎么可能就译出这么大的经书来呢?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一行;一个是惠果。 一行和尚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俗姓张,是河北巨鹿人啊。他少年的时候……他这个人很聪明啊,他少年的时候儿就去嵩山,先学禅;后来,去天台山国清寺,去学算术;后来,又去湖北当阳……就是我们知道——神秀那一支,去学律。当善无畏来到长安的时候,一行就跟随他受了胎藏法,帮助善无畏翻译了“大日经”。 不光是翻译了“大日经”啊,一行和尚著写了《大日经疏》……就是作了解释,来阐述密宗的理论。这本儿《大日经疏》后来就是密宗理论最权威的一个解释著作。 等到金刚智来华……就是三年以后……一行这人特别好学啊,就有什么学什么!他又跟着金刚智学“陀罗尼密印”,又帮助金刚智译了“金刚顶经”。这个人的水平就很高啦!但是他水平高,还不止体现在这儿啊……因为,一行和尚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一套历书,你知道……中国古代,这个最高级的数学就是做历书,这本儿历书叫《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后来,中国就……使这个……就,自开元以后就使这套历书——《开元大衍历》。此后,唐玄宗谥号他为“大慧禅师”。 为什么这本儿《开元大衍历》这么强呢?是因为在这儿之前,中国人使的是《麟德历》……就,唐朝的时候,人使的是《麟德历》。这个《麟德历》来历也非一般,它是著名的道士李淳风所著。就是……李淳风,他是道家,他编的《麟德历》。如果大家不知道李淳风是谁的话,我说一个事情大家就知道了,就是——《推背图》的作者就是李淳风!就是……在中国最有名的!现在说什么都能预测的“推背图”,这就是李淳风写的。 所以,这套历书,它不光是谁准、谁不准的问题,它是唐初佛道之争的一种体现!当时,怎么来看一个历书准不准呢?很简单,测日食!就是……我说哪天要日食?你说哪天不日食?咱们就看谁测得准。最后,一行就赢了李淳风。 一行在中国的科技史上,他不光是具有科技成果,他还具有科技史的思想哲学成果。因为他做……常年做这种测量式的事情嘛,所以他提出来——在小范围测的东西是不可以无限放大到空间里去测的。这个东西在那个时代,说……一千多年前,能提出这个观念,是很大的一种进步。 “三大士”另一个弟子,叫——惠果。他实际是……嗯,隔代弟子。就是……他出来的时候,“三大士”已经都OVER了。惠果九岁,随不空的再传弟子——昙贞学佛,十七岁入道场。后从不空受了灌顶,然后,他又跟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学了密法。就是……他跟着不空的弟子学了“金刚顶”,又跟着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学了“大日”。 所以,当不空去世之后,你看这个人已经身兼二学了啊!当然,本身他也是……就,非常地这个……就是,就是佛智非常地好!所以,他身具善无畏和不空两家之长,就把“金刚界密法”和“胎藏界密法”融合在一起了,建立起一种叫“金胎不二”学说。这个学说对日本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到今天对日本佛教界影响很大!就……“金胎不二”理论。 不空死了以后,惠果成了第一位传法阿阇梨,弟子很多!就是……他一个人继承了两家嘛,有点儿像近代那个虚云似的,密宗两大师的学说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因为一行吧……他这个脑子都在科技上,在这个宗教上就用得不是很多。这个,这个宗教上的这个……法嗣都让惠果继承了。 惠果传弟子甚众,最有名的就是空海!就是这个……日本人。哎……这很多庙里都立着空海的像啊!空海回国以后传瑜伽密教,开创了日本真言宗。所以,空海是日本真言宗的初祖。 我们知道——这个密教啊,它传到日本,我们叫“东密”。东密还分两部分——东密和台密。这都是汉地的密宗传过去的。藏传的密宗是从印度直接传的,我们叫“西密”,或者叫“藏密”。就是——东密跟我们有关,是我们传出去的;但,西密跟我们没关,人家是从印度直接学的。 密宗经过晚唐的打击,就完全的衰败了,它还不是说衰败还喘一口气儿……它是彻底被打没了!从此之后,中国就没有密宗了……可以说基本没有了!嗯……至少日本的学者是这么认为的,说——中国就没有密宗了。整个儿密宗都……东密都传给我们(指 日本)了。到宋初的时候儿,有一点点的复兴,在这个史书上……但其实只限于译经。它无论是教理啊、仪轨呀、仪式啊……都没有了。 “开元三大士”弘扬的密宗,着重的几点,就是……我们说一下儿,它弘扬的密宗着重几点吧……它实际是着重于两点:一点,就是……它,它呈现给大家的形态到底是什么?它呈现给大家的形态,一点,叫“曼陀罗灌顶”;另一点,叫“金刚瑜伽”。就是……整个儿密宗呈现出来的这个……宗教实践:一个,就是灌顶;一个,就是瑜伽。 曼陀罗灌顶,是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顶经”的中心部分。它分两部分,就是……一看这个,这个词,我们就知道它分两部分,“曼陀罗灌顶”嘛——曼陀罗是一部分;灌顶是一部分。所谓曼陀罗,又叫这个“曼茶罗”、“曼荼罗”【曼陀罗又作:漫荼罗、曼拏罗、满荼逻、满拏啰、曼吒罗、曼茶罗】,它意译是指——坛。就是地坛的“坛”,坛场。就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制作一个土坛儿,这个土坛儿是现在还有!就是说——那种有颜色的砂子画出各种各样相应的图案来,要在各不同的位置裱画出相应的图案用那种彩色的砂子,比如说——瓶儿啊、灯儿啊、香呀……来预示着诸佛菩萨都聚集于此。他们认为——这个坛场的这个绘……通过坛场的这个绘画,要呈现一种什么呢?就是——大悲、智慧、方便的一切教理上的圆满……通过这种坛场的形象体现出来。 修法者呢……或者念动真言,或者禅坐观想……就,要不然坐在这儿看它,要不然就对着它念动真言,这个……心想自己的预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这就是曼陀罗。实际上,曼陀罗后来普遍被用于绘画、壁画儿……它,就是……因为它这种画画儿形式啊,就是会引申出一种无限神秘的想象力!后来,曼陀罗被应用在西方的心理治疗学上。 我们知道西方现代两大……叫“双峰”,心理学的两大双峰——弗洛伊德和荣格。荣格的整个儿心理学治疗,就是建立在曼陀罗和炼金术上面的。就是……它整个儿呈现这个……荣格所谓的第二人格,就是通过曼陀罗的形态展示的。后面我们会给大家专门讲一下儿荣格和西藏佛教的关系。 所谓灌顶,啊……这个事儿大家就很清楚啦!拿水浇脑袋嘛。它实际本来是天竺国国王继位的时候,它们印度教的一种仪式,叫“韦陀梵志”。就是……韦陀梵志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神呐,用水去浇这个……这个新继承的这个王的头顶,作为一种仪式。其实,这本身是一种非常异域化的仪式!我在以前提到过,说这个……佛教是有希腊化的因素在里头的!我们不觉得这个灌顶跟基督教的洗礼很像吗? 灌顶,它那个仪式主要是为了表现说——诸佛给你护持了……给你加持了!而一切的灌顶活动是必须在道场里进行的,以曼陀罗为前提,所以叫“曼陀罗灌顶”。 第二个就是金刚瑜伽。瑜伽是密宗引入中国个人修持最重要的一个法门!瑜伽,后来分成两支,一支走向了神秘主义,就是——藏传佛教的瑜伽;而一支留在这个汉地的,就变成了健身延生之术……就变成了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唐密,我基本上就给大家介绍到这儿。整个儿唐密的阶段也很短,就“开元三大士”这个阶段,介绍到这儿……就介绍完了。 【学习探究】 开元三大士是在密宗祖庭大兴善寺_不是大慈恩寺 ===佛教通史(上)】-047- (藏传)噶举派-黑帽子和红帽子=== 五世黑帽活佛——得银协巴,受封大宝法王封号以后,这个封号呢……就,历代都是黑帽系活佛所继承!就是……大宝法王这个封号。就是我说过——“法王”不是随便乱叫的……大宝法王。 红帽系没有封号!就是说——噶举派两个系只有黑帽系是有封号的,红帽没有。成祖的时候儿,还设了大乘法王——这是给萨迦派的;大慈法王——这是给格鲁派的。但是,大宝法王排在天下“法王”的第一位!最尊贵! 明代为什么会这么看重噶玛噶举呢?是因为——他们与康藏地方势力的联系比较大!就是……明朝对藏区本身——卫藏不是很……很感冒,但他们对康藏,就是——四川和藏区交界的这个地儿比较看重!这个地儿影响较大……噶玛噶举。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噶玛噶举这个教派,它不掌握地方晸泉,在明史里,管这个教派叫“游僧”,就……都是游僧!和老百姓关系比较密切。元朝曾经封西藏……八思巴划西藏为十三个万户,没有一个万户是属于噶玛噶举的。朝廷肯定原意支持这类教派!它比支持有地方晸泉的那种教派安全!因为那些有地方晸泉的教派,本身就有地盘儿、有军队,你再支持它的宗教,这对朝廷来说是不安全的。 整个儿明朝期间,都没跟西藏用过兵,整个儿藏区的宗教领袖跟朝廷的关系都很好!到朝廷来的人吧……络绎不绝!当时记载叫作——相望于途。就是……就这么地好。 噶玛噶举的那个……噶玛巴,就相当于它的活佛,一直延续到现在。第十六代噶玛巴,解放的时候儿还在,跟逹瀬、班禅一样,是小孩儿。1959年,他去海外了,就再也没回来。但是呢,他跟国内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不像逹瀬一样。所以,他圆寂以后,专门留下遗嘱……他是在美国圆寂的,然后呢……希望在国内寻找第十七代噶玛巴。然后呢……这个遗嘱就传回国了,十七代噶玛巴,最后就由国内主持,寻找靈僮専卋,最后确认坐床。然后呢,坐床在……还是在他们黑帽噶玛噶举的那个……这个祖庭,就相当于他们道场,在楚布寺【亦译作粗朴寺、磋卜寺、族普寺、粗卜寺、楚浦寺等】。 这个……大家可能有点儿好奇——就是说……他怎么突然就走了?他是这样的——就,解放以后呢,这个……这个小朋友……不是!这个“小活佛”呢,跟政府关系是很好!但是,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就消失了,然后,他给那个……床上留了封信,信上是这么写的,说——我们噶举,每一代噶玛巴都必须戴着那顶黑帽子坐床!这顶帽子现在在印度,我要去找我的帽子。然后就,就走了…… 当然,这说的也是……是,是对的啊!这个帽子确实是被印度政府给拿走了,当时……那时候儿很乱嘛!我们政府已经出面要过很多次了,但是要不回来…… 黑帽系,刚才我们提的是黑帽系最重要的㓉佛——第五代㓉佛。他到第十代活佛的时候,叫作——却英多吉,就卷入了当时最复杂的一个政治斗争局面! 十世㓉佛——却英多吉,生于1604年,死于1674年,他的一生七十岁。他处在一个什么时代里呢?他——第一,处在明、清两代交替的时候儿。这是政治格局。第二,他处于格鲁派崛起,蒙、藏势力纠缠的时代。就是……他处于宗教纠缠的时代!那个时候儿,格鲁派已经彻底崛起了!当时格鲁派是五世活佛嘛…… 当时,噶举派的却英多吉,他受到西藏本地政权——第悉藏巴的支持……本身本地就支持他,他还得到两支蒙古部落的支持!一个是喀尔喀部,一个是察哈尔部。当时,一度噶玛噶举处于非常有利的地……那个位置!他甚至要禁止㓉佛専卋——四代逹瀬㓉佛转世。但是,他忘了——四代逹瀬㓉佛是蒙古人!那是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让人转世呢? 于是,支持黄教的和硕特部——固始汗,就杀入青海!当时,固始汗是蒙古几部中最善战的!他就……不光消灭了喀尔喀部、消灭了察哈尔部,直接攻入西藏,就消灭了当时的政权——第悉藏巴(藏巴汗)!就是……前一年,黄教还要死呢……第二年,噶举派的却英多吉就处于困境。 但是,这个时候儿,就经过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的调解,双方就算,就是……互让一步,缓和了。到清顺治十七年,顺治帝颁发印信,承认了十世黑帽㓉佛的宗教地位!就是承认……当时实际不光给他发,给几个派都发了,就是——承认你们承袭上一个朝代的……在明朝时候儿的宗教領綉地位。但是,清朝我们都知道——它扶植的是黄教——格鲁派!所以很快,那……没有几年,噶玛噶举的势力就迅速衰落了……它本身又没有地方政权,它是游僧嘛! 此后,从十一代黑帽系噶举活佛以后,就一直受到逹瀬喇嘛的监管,就……逹瀬喇嘛管着他……嗯,跟他有仇!一直盯着他。 这样儿,噶玛噶举的黑帽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返过来,讲它的另一支,就是——红帽系。 噶玛噶举的红帽系创始者,叫——扎巴僧格。他也是以曾经得到一顶红帽子而著称!嗯……是元朝的元顺帝……大概是。扎巴僧格,他实际本身是黑帽系三世㓉佛攘琼多吉的弟子,相当于——红帽的一世㓉佛对应的是黑帽的四世㓉佛!就是……他俩是师兄弟。他也是修噶举派的拙火定。 公元1333年,扎巴僧格创建乃囊寺。我们都说——你要成一派主,你必须建寺!他创建乃囊寺,成为了红帽系的主持。到第三世红帽系㓉佛的时候儿……当时第五世(黑帽系)活佛,就是得银协巴。得银协巴小的时候儿,三世活佛做过得银协巴的老师。从这时候儿开始,黑、红两系一直互为师徒。 但是今天红帽系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红帽系㓉佛専卋到第十世的时候儿,乾隆皇帝不容许他専卋了!停封了。从此,红帽系这一支就不再转世了。这个事情的起因,我们可以大概说一下这个故事……因为这跟北京现在一些地名儿还有关联!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乾隆帝七十大寿的时候儿,藏区正好是六世班禅。六世班禅——贝丹意希,是当时红帽㓉佛的兄弟……不是亲兄弟,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就是……母亲是一个,父亲是两个。班禅来北京给乾隆祝七十大寿,非常不幸,他就圆寂在北京了……嗯,得的是天花。 我们……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在承德盖外八庙吗?它的理由是这样儿的……就是说,它的历史来源是这样的——就是以前啊……汉地有天花,藏地是没有天花的!藏地人不愿意来内地,怕染天花。所以一般呢,他们要在承德待一段时间。本身,承德又是皇帝的避暑山庄,然后呢……这样儿,就在避暑山庄的外围修建了外八庙,所以,藏族的高僧来到了北京的时候,都会在承德先待一段时间——没问题了,确实没有传染……再进北京。 当时,六世班禅就在承德呆了一个多月。哎……觉得没事儿,他就进北京了。皇上一看挺高兴!这个……但是高兴总是短暂的呀!没几天,他就开始发烧,感染天花,浑身都是痘儿……没办法,那时候儿天花是没法儿治的!嗯……突然,就没有几天吧,就……突然有一天……忽然,活佛就好了!全身光鲜如常,痘毒归内。以为他好了……没有几个时辰活佛,就坐化了! 乾隆帝非常伤心啊!这个……班禅来给他祝寿……尤其这事儿,这个兆头儿也不好啊!他带头做后事,捐赠极其丰富,就豁出去了地捐钱!皇室也是带头捐钱!捐了很多很多的金银珠宝……就全部送回了西藏的日喀则。因为……我们知道班禅坐床是在后藏——扎什伦布,在日喀则那边。 然后呢,就把班禅的那些衣服,在北京专门修了一个院子,就埋起来……这个,这个纪念他!就是……现在北京这个……花园村附近有一个叫塔院儿小区【塔院小区,位于海淀区北土城西路,南临元大都遗址公园】,就是这个院子……塔院儿。 皇上和王公大臣捐的这些钱……捐给扎什伦布寺的钱,送过去以后,红帽㓉佛……我们说过——这黑帽㓉佛叫“夏那巴”;红帽㓉佛叫“夏玛尔巴”……夏玛尔巴就说——这也是我的哥呀!皇上给的钱我得分!可是扎什伦布寺不同意啊……嗯,就是……㓉佛,大家知道——活佛是有管家的!就……活佛什么事儿不干,他身边总是站着他的管家,也是一级㓉佛!扎什伦布寺的住持活佛就说——这是我们格鲁派的!皇上赐的,一分都不能给你!然后,这个红帽㓉佛就火儿了,他就勾结尼泊尔军队来抢!而且两次勾结尼泊尔军队来抢——第一次抢了扎什伦布;第二次抢了萨迦。乾隆五十七年,廓尔喀部队就侵入西藏。 这个后果就……很大的灾难啊!损失了很多东西。皇上,这一年以后知道了,震怒!当时的大将,叫——福康安,率领三千清军,一直打到加德满都城下,逼着尼泊尔王出门儿投降!乾隆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你,是上当受骗的!钱拿回来就算了……你给我把夏玛尔巴交出来!夏玛尔巴早就畏罪自杀了!然后呢,清庭就以“判国罪”查抄了羊八井,勒令所有的红帽僧人必须一律改信黄教!因为他们支持的是黄教嘛!禁止红帽㓉佛専卋,从此红帽系断绝。 直到前几年……我们说过十六代黑帽系㓉佛——噶玛巴,不是到美国去了嘛……忽然干了一个很没溜儿的事情!他让自己的侄子转世成了现在的红帽㓉佛——夏玛尔巴。就是……国内肯定不承认!你这不是乱搞吗?而且你算几世啊?你算十一世啊?你算十六世啊?对吧!可是,这个㓉佛现在在西藏……这个红帽㓉佛。 这个㓉佛……说——你们中国不是不承认嘛?你们不承认……无所谓!我去寻找新的红帽㓉佛専卋!这个㓉佛非常地能干,他本身是藏族嘛……他还就真找着一个孩子,说——这是红帽㓉佛。他找着的这事儿之后,他还把这影响弄得很大……有国际影响了!就,整个儿藏区都有国际影响了!最后,逼得我们晸俯没有办法,也去在藏区找了一个红帽系㓉佛。现在,两个小㓉佛都在印度学习。 这样,就等于——我们中央政府已经间接承认了红帽系㓉佛再次转世了。这样儿,噶玛噶举的两系活佛,这又都出现了。 我们说,噶举——“四大八小”嘛。这个……介绍完最大的噶玛噶举,我们介绍——剩下的三个分支。介绍之前,我再给大家再明确一下儿——噶举虽然分流很多,但是我们只记一条主线!是什么呢?达波噶举、噶玛噶举。就是……噶举上来先分香巴、达波!我们只记达波,香巴不记了。然后,再往下分“四大”,那“八小”压根儿就不用记!我们只记“四大”中的噶玛噶举。这就是它的主线!剩下的都不太重要……就是,基本上不重要。 我们来介绍……就是,听完我这个,这个总结以后,大家有一个概念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来看噶举派剩下的三个分支——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这都是用地名儿命名的啊!蔡巴,是一个万户;拔戎,是一个万户。就是……当时不是“万户”是一个单位嘛……行政单位。 蔡巴噶举,是第三代……这个,就是第四代这个……噶举传下来的,这个人叫——向蔡巴。这人是一什么人呢?嗯……很不好意思,这人是一抢劫犯!就是……性格特别粗暴,然后呢……专门爱械斗,善抢劫。但是,我不理解藏族人对这个人的这个,这个评价啊……一方面他们在史书上写——这个向蔡巴爱械斗、善抢劫!然后呢……但是,却认为他——毫无私心,一心向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说——他把抢劫来的钱都用于修庙了。就相当于——我是一贪污犯,我贪了钱,都用于做慈善了。就……向蔡巴就是这么一个人。 据说——这个向蔡巴虽然很粗鲁,但是,他证得了所谓噶举派的“真实义”!就是……他的一个境界吧!他在公元1175年,在蔡谿卡建了蔡巴寺。你看……建寺了,那他就成派了嘛!他建的庙,叫——蔡巴寺,所以,他这一派就,叫——蔡巴噶举。 别看这个人这么爱抢劫,就是说——我,我就是……天天出门儿抢劫,抢了钱,我就回来盖庙!就这么一个爱抢劫,用抢劫来侍奉佛祖的人,后来在西藏的佛教史上,他与帕竹【帕木竹巴简称:帕竹】的多吉杰波,甚至和后面的格鲁派领袖宗喀巴,这三人称为——藏地佛教三宝!就是,这人还是三宝之一!宗喀巴大师的地位我们是知道的,帕竹——多吉杰波,差点儿……但是也还行!这还有一个,就是这向蔡巴。四大噶举里这是第二个——蔡巴噶举。 第三个——拔戎噶举。唉,这个基本上就不用记啦!因为,这是人……他是一个在家族内部传的噶举,就强了一代,是在后藏的昂仁地区,建的拔戎寺,因此取名儿——拔戎噶举。我们都知道——昂仁那个地方儿出了谁?昂仁那个地方儿出了……嗯,卓弥大师嘛!这个创始人就是叫……叫,我想想……达玛旺秋!对了!达玛旺秋,他在那个昂仁地区建了拔戎。 嗯……密法呢,他别看他是在卓弥大师的这个地盘儿上建的这个噶举,但是他的密法却不是道果密法!他的密法也是噶举派的——大手印!我们知道噶举就是两大著名密法——大手印和拙火定。 第四个噶举,我们要稍微多介绍一下儿……就是,四大噶举里的第四个……因为这第四大噶举后来成为统治全藏的政权。它的创始人叫——帕木竹巴。帕木,是个地名儿啊;竹巴,是一个尊号儿。他的本名儿叫——多吉杰波。他是在噶举派三祖门下学习的,就是我们说——噶举正式创建,也是在三祖那儿……就是达波拉杰那儿学习的。修的是什么呢?修的就是——大手印。 公元1158年,多吉杰波在山南帕竹建立了丹萨替寺,就在此传法收徒。他收的徒很多!就是,我们说了……这个名僧徒一多,就会出这个问题——马上就……他一死,就分了八支!这八个支还都建了庙!但是,大部分只留了名字,比如说象什么止贡噶举啊……有的我也记不住了……只留了名字,没有史料!我们了解它也没有什么意思。 帕竹是以丹萨替寺为主寺的,它和这个其它这些寺,就是……相当于母子寺……还不是“母子寺”,是并存关系。到元至正五年,就是我们知道——那个元青花大瓶的那个年代,忽必烈就封了帕木竹巴做了十三个万户之一!就是……把他提拔成了一个万户!从此,帕竹就形成了跟萨迦一样的晸敎合一体制,而且比萨迦更加典型。我们知道——这个……帕竹这个地方,包括昂仁呐、阿里呀……这些地方,它产黄金!所以到十四世纪,帕竹万户的军事实力大增!他用武力直接消灭了萨迦派,把萨迦的地方儿也占了。 在公元1354年,它就在卫藏地区建立了帕竹政权,统治了卫藏大部分。在明·永乐四年……就是“元”过去以后,到明·永乐四年的时候,它达到了极盛!这个时候儿,明成祖在封“八大王”的时候儿,就封了帕竹的首领——扎巴坚赞,叫“阐化王”。就是……“八大王”中,有五个“王”,除了三大法王之外,五个“王”中的第一个——阐化王。第二个叫“阐教王”。 帕竹政权是古老的朗氏家族……就是,西藏有几个著名的——禄氏家族、朗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几个著名的老贵族……它是由朗氏家族把持的,在西藏统治了一百多年!而且,它还就是……公布了这个……一个著名的“农奴法典”——《十六典法》。这个,我们学这个“法制史”的时候儿,可能会碰到。 在公元1481年,帕竹被他的一个部属……就是等于——皇上被宰相给干掉了……被他的部属——仁蚌巴以武力击败!帕竹噶举随之衰落。到了十七世纪初,就是公元1600年,格鲁派准备崛起的时候儿,那就,就……就是基本上彻底失势了。 至此,我们就把噶举派,也就是我说的——达波噶举、噶玛噶举、噶玛噶举最后一个小的帕竹噶举,我们就算全讲完了。这个……就是,我一开始就提过——它的世系分支,非常地多!非常地乱! 噶举除了达波之外,还有一支叫——香巴噶举。我开始就跟大家说——这个基本可以不讲了,它就没有流传……其实,它还有流传!它还有一个寺庙。我们为什么提一下儿香巴噶举这个寺庙呢?它这个寺庙,叫桑定寺,是在羊卓雍湖边上。提它一下,是因为它这个寺庙非常地有特点——它有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就是……它全寺都是喇嘛,都是男的,但它的住持是女的!这个女活佛,叫——多吉帕姆。别看她是一个……嗯,西藏的唯一女活佛,但她在这个宗教地位上非常地高!象……嗯,黄教的这个克主杰,就是……宗喀巴的徒弟,包括宗喀巴本人,都曾经到这个桑定寺向这个女活佛学过法。这个女活佛也是世代转世的啊……一样的! 噶举派,它虽然派系复杂,就是……先“两大”,然后“四大”,然后“八小”,但是他们的教义,就是……他们的那个理论都是一致的——都属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的传承!是以“应成中观派”为理论基础的。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也是应成中观论!就是……他们跟宗喀巴大师是一样的。 最后,我给大家……嗯,介绍就最后一点……这个,不宜多介绍,现在也不让多介绍这种东西,就是——噶举派的修习方式,叫——大手印!这是它的终极密术。 大手印,它是有层次的!它要求——从拙火定开始修炼。什么叫拙火定呢?就是——你坐着,调整呼吸……调整……冥想,调整呼吸,直到你不畏寒冷、不惧饥渴!就……你站在雪地里,你就这么调整呼吸,通过拙火定,身上就开始冒热气!就是象大冬天里,你就在这儿……你也不冷,身上就开始冒热气……也不渴,也不饿! 在这种过程里,逐步做到“心住一境,不起分别”!就是——完全入定,无善无恶。这就是所谓——拙火定的禅定。一旦入拙火定,就是……人可以立于极寒而没有感觉!就是……练拙火定的要求就是——你站在大雪里,你身上冒热气可以把所有的雪挡住!就到这种境界。然后呢,逐渐一境于心【安住于一“境”之“心”】,就是彻底……就是我们说的“四禅定”的最后一级,就是到了……它现在已经……拙火定已经到了四禅定的第三级。 如果你自己在身内、外都找不到这种“了证于心”之心,就是——你已经处于禅定的那种……已经找不到自己心的那种状态……就是,那叫什么来的?识无边处!就是……你已经,你已经感觉不到自我了!你到了这种拙火定入境以后,感知不到自我的状态的时候,那你就证悟了“心非实有”这个概念。就是说——你是实有的!但这么冷的天里,你为什么都不冷呢?就是——你已经证悟了“你非实有”……“心非实有”这个概念。 这样,你就达到了“空智解脱合一”这种状态空!就是……你不冷啊……你“空”,所以你不冷啊!这个时候儿,为什么你会有这种状态?因为你的“智”啊!“空”“智”结合,你就解脱了!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是佛。 噶举派的这种密宗修习手法特别重于修心!这样儿,刚才我给大家谈的是——拙火定!大家就从拙火定这种修习方法逐渐控制意识、逐渐控制意识……往上走,最后就到了大手印!这个“大手印”是密教的这个顶级密术,我就不是很了解了,不能给大家介绍了。但是,我知道他们……就是,大手印上面还有一层更高级的……这个,我有一些了解,就是“雙㳜”——达到无上瑜伽密的男女雙㳜之法。这个,我也就不给大家介绍了吧…… ===相忘集- 110-【佛教十五题】-04-【第一讲】起源-原住民=== 上一课,我们说——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婆罗门教内部的奥义书思潮兴起了!他们提到的“业报轮回”这个秘密学说,是属于刹帝利这个种姓的,而不属于婆罗门种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婆罗门和刹帝利已经在宗教思想界领域开始斗争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婆罗门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正在接受一些本地居民的东西,吠陀思想正在和非吠陀思想合流。 比奥义书稍微晚一点,大概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到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时候,佛教就正式兴起了。这个时代,在文明史上叫“大黄金时代”——不光是印度啊……每个文明都一样,空前活跃!根据耆那教的经典记载——当时有三百六十三个哲学派别……就这么多!并且,有六十二派都属于佛教。 根据佛教的经典——《长阿含经》列举了“六十二见”!“六十二见”是什么?学说。佛教一谈自己的见解,就叫“智慧”;别人的见解就叫“见”……带有贬意吧?并且,佛教还经常提到“六师外道”。 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是这样的:婆罗门教流行于西印度——雅利安人聚居区和统治地区;沙门思潮流行于东印度,就是——婆罗门文化圈之外的原住民……印度原住民聚居区。介绍完这个社会背景和这思想背景,佛教出现的原因就……就很清楚了!就,它就该出现了! 这……今天腰有点儿疼,所以讲得有点儿慢,大家听起来就稍微受点儿罪吧…… 佛陀,他最根本的教义……这个,这个可以去听我的“佛教哲学”课——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就是……“十二因缘”的基础就是“苦”;“苦”的根源就是“无明”;然后“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这个哲学课里都……都有了,不讲了,太琐碎了。总之,佛教它的最高目标就是要铲除“无明”,认识这个世界存在“因果”,从而通过认识“因果”,跳出“轮回”,达到“涅槃”。 季先生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早期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大家记住啊——是早期!因为佛教后期,它就不悲观了——它转向了一个很乐观的状态,它的两支都转向了很乐观。 所以说——佛教继承的不是婆罗门教的传统,而是沙门传统。我们前面就讲了——雅利安人还是很乐观的这么一个人种。并且,从佛教产生的地区和环境来看,也只能是这样——它只能是沙门传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因为,释迦牟尼,他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他的宗教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在摩揭陀。他的传教范围跟耆那教的大雄是一致的。 摩揭陀是处在整个儿印度大陆的东部,是雅利安人到得比较晚的一个地方。可以说——西印度的婆罗门、北印度的婆罗门很少来这里。东边儿,是受到轻视的……是受到有文化人的轻视的。 摩揭陀,是印度土著居民聚集的地方,远离它的文化圈,所以在雅利安人心里啊……(认为他们)没有开化。而释迦牟尼宣传宗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呢?用他们(指 雅利安人)的角度看,就是没有开化的人。所以说——禅宗的故事为什么特别有比喻意义呢?这就是因为六祖慧能(惠能),他传教的环境……一样——你是岭南人,还是猎獠,你还无知,你那个地儿就无知……岭南那边。 至于释迦牟尼,他本身降生的这个释迦族,到底是什么民族啊?他不象外来的雅利安人,倒更象是原住民。最近有一个新闻说他是蒙古人,其实历史上早考证过这个事情。 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他是一个太子啊……这个,这个故事都就……说了六百遍了,其实这是很夸张的!就是——长于深宫之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辈子就没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儿。我们可以想象啊……一个太子,他会有什么样的宗教需要呢?对吧!用正常的观点看——他是怎么了解老百姓的宗教需要的了呢?即使他了解,是不是悲观到了一定要出家的程度呢?季老说——他认为事实不会是这个样子。 他是这么认为的啊……他说——释迦牟尼必然是受到一些痛苦,至少上是精神受到了痛苦。我可以理解……因为他生下来,他的母亲就死了嘛……说——受到痛苦也很正常。他感到日子不是那么好过,人间也不太值得留恋,于是就悲观了!于是就出家了!至于佛经上说到什么——他遇到老人、遇到病人、遇到死人……这些故事,原始佛教经典里是压根儿没有的,他们属于佛教文学的部分。应该说——属于再创造部分。 关于他是什么种族?释迦牟尼自称自己是刹帝利,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其实,释迦族从它的地理位置讲——它不大可能属于什么种姓制度!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按顺序推的,当时没有推到它这个位置。这有可能是受到了婆罗门教的影响模拟出来的——自称为刹帝利,所以就必须为刹帝利辩护。 最可靠的基础,从学者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他应该属于吠舍,就是第三个等级。从印度的七种种姓来分,他应该属于第三等,或者第四等。 释迦牟尼,他本身也同第三等的吠舍,就是商人……第四三等的吠舍关系很好。所以说——释迦,他的出身有可能是吠舍,也有可能是刹帝利……都有这种可能性!并且,在佛教的经典里——早期传教,释迦和商人的关系非常好。他经常提到的就是“长者”这个概念。“长者”是什么呢?行会领袖!就是……职业行会的首领。 第四个等级——首陀罗,在释迦的十大弟子里,是有首陀罗的,比如——优婆离。但是,佛陀他本人并不是很提倡首陀罗去出家……当然,他也不拒绝。平等的嘛!但他并不提倡。所以说——佛教,从它早期的这种情况看,它继承的应该是一种本地的沙门传统,而不是从外来的婆罗门教的传统。虽然,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哲学的用语上、宗教的术语上,很多词是共有的,但这很可能这只是一种假借……因为,他不可能新造出一套语系来。 婆罗门教里的很多神也都出现在佛教里,这就有点儿象伊斯兰教也借用了圣经里的很多人物。但是,地位是大大降低了!这不能说明佛教因此就跟婆罗门教有多么深的渊源,它实际是两种思潮体系。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儿佛陀最初的十大弟子的出身,也可以看出来——佛教和沙门思潮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他的大部分弟子都出身沙门!即使是本人是婆罗门,比如这个……舍利弗、大目犍连,他们也都是婆罗门的身份先做了沙门,然后改信的佛教。 但是,佛教是不是就完完全全的是沙门系统呢?也不是。因为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希腊旅行者,他曾经在书里写到,说——在印度人中间,还有一些信奉佛陀的哲学家……他不是说他遇见两种哲学家嘛,一个是沙门,一个是婆罗门,但是说——还有一些是信奉佛陀的。可见——当时,佛教就是一个很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他也不把佛教徒列入沙门一类。 佛教,它实际是扎根在原住民中间出来的,提出来一个一切……“人生一切皆苦”的学说。可以说——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符合很多人正常的生活想法。啊……我们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麻醉他们了!也可以这么理解。 他相信“轮回”、“业报”,从而——那,有“轮回”嘛,你下一生做什么,就很可能啦……你婆罗门,你难道世代轮回是婆罗门吗?所以,他反对种姓制度。所以说——佛教一开始就是无区别地对待一切种姓的。 虽然,他们佛教徒是不事体力劳动的,要靠施主们的布施为生,但是从戒律上,并不允许他们占有任何财物——房子、牛羊、土地……这都不能占有;还不许做生意!象寺庙收门票……这就不行;也不许触摸金银。 这里有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这是季羡林先生提出来的,并且提出明确的主张的!就是——佛教主张使用老百姓的话……老百姓的语言,不允许使用梵文。这样,它就比婆罗门使用梵文大大有利于接近人民,宣传教义。 同时,它又不像沙门其他教派,比如耆那教,(佛陀)他是反对苦行的,他提出的概念叫“中道”。这……老百姓虽然很喜欢这个种超越型人格……这种苦行类的超越型人格,但是,你真让他自己做?他也是做不了。所以,他在反苦行这点上,又比沙门思潮、沙门教派占了上风。 当佛教后来走出印度以后,正是它这种无区别地去对待一切民族、一切种族,因而在一些国家就流行起来了!并且一直流行到今天! “十五讲”的第一课,就讲完了! ===佛教通史(续)】-150-(净土)-用爱发电=== 上一课,我们最后说到哥大的教授杨庆堃,对中国人的信仰描述,就是——在“天命信仰”下面的弥散性信仰。这种弥散性信仰的来源呢,跟中国的宗教信仰变迁有关。 中国的宗教信仰变迁,最重要的一次断层,在商朝到周朝期间——商之前,中国是鬼神信仰;商之后,中国是祖先信仰……祖先的灵魂信仰。所以说,原始的鬼神信仰,在商以前……就是,我们的文明的一大半儿的时间——五千年文明的两千多年时间,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民族观念里了,对吧!虽然从周以后,我们进入的是祖先灵魂崇拜,但是呢……各种民间鬼神的概念流传已久。 鬼神,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相信鬼神是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了。这个观念,在民间呢,是根深蒂固的!各种神……根深蒂固的!而且,我们大家不要忘了——在现代文明出现以前,中国古代……就是,解放以前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文盲!那,解放初期统计,那还百分之九十五不识字呢,对吧?如果不相信鬼神,中国这个庞大的社会秩序,实际是无法维持的。 昙鸾大师,我们说他是一个不世出的人才——他洞悉中国人的人性,以及人性中的弱点!所以说,阿弥陀佛的神力可靠不可靠?昙鸾大师宣布——绝对可靠! 虽然,佛教是一个外来神……就,佛教里的神是外来神,跟中国民间信仰里的那些神灵不同!但是,阿弥陀佛这个“神力”,祂这个“本愿力”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昙鸾只要宣布……不用他宣布啊,老百姓一听,就能接受!很容易接受!而且,依据我们中国的一个奇怪的癖好,我们中国……就是说有一奇怪的癖好,觉得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说——外来的神呢?那法力肯定也比我们本土的神法力大!对吧……那,如来佛肯定是要比玉皇大帝厉害的。 据此,昙鸾大师对第一个问题……就,决疑的第一个问题——阿弥陀佛的神力可靠不可靠?佛力加持可靠不可靠?就作了肯定的回答——可靠!非常可靠!那,这个问题就不用再问了……其实,一般也没人敢问这个问题啊! 第二个问题——决疑学说……昙鸾决疑学说的第二个大问题是什么呢?往生净土到底有没有?是真是假?对吧……先别说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你先得告诉我这块儿净土到底有没有吧?对吧!万一没有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叫“刀尖儿上”的问题!这是净土宗决疑体系里最难、最尖锐、最核心的问题。不是说——因为净土宗是佛教神学部分……就是“四框架里”的神学部分——只要是“神学”就可以不讲理……我说有就有?没这么简单! 神学部分,祂也要讲理!祂自己也必须有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论证得通。因为,神学哲学,它也是一门儿巨大的学问!不是说这个“说有就有”……它可以一些基础立论“说有就有”,但它不能所有的事儿都这么干。因此,净土到底有没有?是真是假?即使是佛教神学,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每一代净土宗师在决疑体系中都必须回答。但是,对于第一个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昙鸾大师,他是开创者嘛!那,这个就是非常困难……这个问题,尤其困难!特别困难!就是我说的——这问题如果你答不好,整个儿净土宗理论体系就要崩溃。 为什么这个问题特别困难、极其困难呢?我待会儿论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啊……可以多听两遍,听清楚。这个论证过程特别复杂!因为,净土学说和佛教的传统理论的矛盾是摆在这儿的,瞎子也能看见!我简单说一下啊…… 首先,就是净土宗的世界地图和佛教的世界地图不一样。什么叫世界地图不一样呢?大乘佛教讲什么?讲“两个世界”。哎……小乘世界没有第二个世界啊!大乘佛教讲“两个世界”,叫“世间”和“出世间”。这是大乘佛教的“两个世界”!它始终在谈“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净土教谈什么?净土教中间划了条儿线——“秽土”与“净土”!“两个世界”是“净土世界”与“秽土世界”。你看,虽然都是“两个世界”……它们的地图,但是这“净土世界”和“出世间世界”可是不一样的!它们覆盖范围不一样。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个问题对于普通信众来说更加关键!叫“归趣”不一样。什么叫归趣?这不是……嗯,回去那个“回去”啊……归是“归”;趣呢?是趣味的“趣”。哎,这是一个专门词……就是“归趣”不一样。死后的“归趣”……就是你死后希望的那个地方儿。对于普通信众来说,这个太重要了! 原始佛教说什么呀?原始佛教就压根儿不承认有一个“彼岸世界”。原始佛教,我们说过——那是佛教里的唯物主义!佛教里的马克思!对吧……它压根就不承认有什么“彼岸世界”——你要不然就涅槃!你要不然就轮回!你没有其他选择。 释迦牟尼他本人就是以涅槃为最高理想的,对吧?我们都知道——“苦、集、灭、道”嘛,对吧……这个“灭了”——涅槃了!而不是往生到“彼岸世界”去过极乐生活。你把净土世界说得这么好,那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他怎么没去?他为什么选择了涅槃作为最高理想?对吧!这是小乘佛教……就我或者说——原始佛教阶段。 那,到了大乘佛教阶段……小乘就不承认“彼岸世界”!大乘是什么?大乘,它连“此岸世界”它都不承认,对吧……什么彼岸世界?我在此岸世界都是做梦!大家如果听过这个……其他老师讲的“金刚经”就明白了,对吧……“如梦观”!这,我活着都在做梦,都不是真的,何况什么彼岸?此岸都没有!这就是大乘的教理嘛……叫“诸法性空”——根本就没有“生灭变化”可言!那是你的幻觉,那是你的梦!一切众生无生灭可言,全是空的。 小乘的最高理想——“涅槃”……它有一个词,叫“无生”。无生什么意思?就不生了!打断了生——无生!没有“生”了。而大乘的最高理想,也叫“无生”!但是这个“无生”不是打断了“生”,它就不承认有“生”……哪儿有什么“生”? 所以说,小乘和大乘的最高理想都是“无生”这两个字,但是它们的追求都是“无生”!但是,这两个“无生”概念不一样——小乘,是把“十二因缘”的生死链条打断!大乘,就认为——你看的“十二因缘”,这都是“性空”! 所以说——小乘的修行的最高阶位叫作“无余依涅槃”;大乘修行的最高阶位叫“实相涅槃”。就是……它们虽然对“无生”的解释不同,这个“涅槃”不同,但是很显然啊……它跟“往生”那是根本冲突的!对吧?你听这个字——“无生”……“往生”!就是说——甭管你怎么解释“无生”,这跟净土学说那个“往生”都是根本冲突。 这矛盾就大啦!所以说,决疑的第二个问题——“净土的有没有?”就涉及到净土学的核心理论和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的碰撞问题!嗯,也包括小乘!当然,小乘当时已经式微了,你得先解决大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净土学说就没法立足!净土宗就没法立足!所以说……那这个,这个重任啊,决疑的第一个人……那这个很关键啦!第一局就很关键啦! 这要是换成别人呢……这个问题可能就折在这儿了。但是我们前面课刚说过啊……昙鸾大师什么人出身?四论师出身!五十一岁以前,人家是“四论师”,对吧!《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四论精通!这是什么?这是“中观派”嘛!“三论宗”,那就是“中观派”里学术等级最高的一派了,对吧……那只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师人家还超一本儿《大智度论》呢!对不对?我们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道理唯识不破”!还有一个……就是“天下要搅成一锅粥,那唯中观不破”——只要有“中观”,那就没有讲不通的道理。 中观学派,它的一个逻辑就是……因为你想——它连“生灭”都不承认!它认为——就,没有“生灭”!对吧……那是“性空”。只要是“性空”……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没有“对”、“错”,那也没有“是”、“非”!是“此”即是“彼”、是“善”即是“恶”、是“对”即是“错”、是“有”即是“空”、是“真”即是“假”……总之,最后一句“中观”的话就是——即是中道。只要它有这《中论》在这戳着——“即是中道”……所有的事情,它都给你摆平了。 所以说,我们就看一下四论师之祖……就是——“中观”如何对付“中观”?昙鸾大师如何运用“中观”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往生净土是真?”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把它再一次抽象一下儿,不是叫“往生净土是真”,是“往生”的概念和佛教里“无生”的概念……大乘的“无生”概念怎么调和在一起?就是他……“无生”与“往生”的冲突矛盾,怎么被昙鸾大师调和起来?呐,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但是,他就完成了。 在论证这个事儿之前呢,我们先要引用一下儿我的那个“佛教哲学”课,因为昙鸾大师他整个儿论证过程是用的这个“中观”学派啊……我们没讲……我们就先引用一下儿我们的“(佛教)哲学”课的第七十一课,嗯……叫——“假名儿,语言学上的大粪坑”。 中观学派里有个观念……有个概念,就——语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名词代表的都是假名儿。日月星辰,世间万物,你所见到的一切,只要你说出口……说——这是什么……啊,桌子、凳子……好!你只要说了,假了!亦假、亦空,都是假名儿!对吧?我在那个“假名儿——语言学的大粪坑”这一课里说过——我说“花儿”,我跟你说……哎,这朵花儿……嗯,好看!在你概念里的那朵“花儿”和我说的这朵“花儿”是一样的吗?对吧!它只是一个……叫“共识性抽象”。 我们人类语言描述的名词叫“共识性抽象”——所有的人对它有共识……共识性的抽象。但是,大乘佛教不承认共识性……这个“抽象”!它就认为这是“假名儿”——假的!不存在!你只要说出来就是假的。 那,对于普通人来说呢……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我们称呼的真实世界……啊,我们每天说的这些话,我们都觉得是真的!甭管这个万物我们管它叫什么吧……比如说——我管这个东西叫“馒头”,你非要管它叫“花卷儿”,那无所谓!甭管我们叫什么……它都有个名字,我们觉得这是真的。呐,大乘佛教就认为——这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无自性,它们所以就是假的!无自性……呐,它们就是“假名儿”,就都是“空”。 好,大乘佛教的第一个逻辑来了!这个逻辑叫作“普通人认为是真的东西,大乘佛教就认为是假的”——是“假名儿”,是“空”。这个道理听懂了吧?逻辑顺序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真”,大乘就认为“假”。好!这个逻辑很顺……啊!昙鸾大师就抓住这个逻辑了——这个逻辑我承认了!这个逻辑对了!那么,从逻辑学上说——“A等于B”是不是“B也就等于A”?那,我就把你这个逻辑反过来推!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是认为是“真”的,你就认为是“假”的,那你宣布是“假”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就是“真”的? 好!这个逻辑反过来推,就会推导出这么一个结果,就是——用它反过来推往生净土啊……“往生净土”这件事情,“往生”是假名、“净土”是假名,它们都无“自性”——都是“空”,都是“假”!这一次,如果我反着推——你说是“假”的……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呢?假作真来……这回就“真”了! 大乘宣布——往生净土是假!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祂就是“真”!对于普通人来说——净土就存在!很真!往生也很真!这个论证真是很厉害啊……就是“中观”自己挖坑儿,自己埋自己啊……西红柿炒鸡蛋,忌己炒忌己【指的是——鸡蛋炒鸡子儿 OR 西红柿炒番茄……自己炒自己】。昙鸾大师的推论就绝了!这就是用“中观”学派的这个“中观论”推了一遍“往生等于无生”。 大师觉得这个大乘的这个“无生”概念啊,太硬了!因为,大家都能接受这个“诸法性空”,嗯……尤其是学般若的,对吧?他怕埋不瓷实——我用你的理论证明你是错的,我怕埋、埋不瓷实你……于是,大师上来又给了一铁锹! 进一步,昙鸾又运用了佛教最传统的基础武器……佛教最传统的基础武器只有一个!什么?因缘观。这个是从小乘开始就来的——“十二因缘”开始;“四圣谛”开始!佛教哲学在它三次大的流变中,只有一个概念没有变过,就是“相依缘起”概念。所以说“因缘观”是佛教这个不灭的武器!就是,“中观”呢……我们可能对它有看法;“唯识”……我们可能对它有看法!但是“因缘观”,我们对它没有看法!为什么?它是它的基础武器——最原始,但最有效。 于是,昙鸾大师就用了“因缘观”又论证了一遍!就是——“往生等于无生”,我用你“中观”的话说了一遍,你自己服不服?你要是不服……好!我把佛陀的理论拿出来!这“因缘观”理论是佛陀的,我把他老人家的理论拿出来,我再说一遍你,看你服不服? 昙鸾大师这么论证了,他说——普通人的生死……我们看到的,那是“因缘”相待生死!就是……因为有“因缘”你就生了;因为有“因缘”你就死了……所以,人的“生”、“死”在“十二因缘”里,“生”、“死”过程全部是“因缘”构成的生命链条!对吧……根据“因缘论”,包括你大乘佛教也承认的——因缘是什么?是相待而起、相依而起【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那“生”、“死”也就是由相待的“因缘”造就的。 呐,既然“因缘”是相待而起……大乘说——本性是“性空”。那,“性空”就是“无生”!对吧?那,普通的人的“生”、“死”,用“大乘观”看,虽然是“因缘生死”,但祂是“性空”,也是“无生”。数学表达式是——“生”、“死”等于“性空”等于“无生”。 那,既然人的“生”、“死”是“因缘”的生死,那么,人往生净土,它是不是因缘法呢?那……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法!所以,往生净土当然也是因缘法啦!往生净土当然也因缘而生!对不对?普通人的“生”、“死”是因缘生;往生净土也是因缘生。这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普通人“生”、“死”的时候儿,当然也存在“因缘”生到净土的因缘喽!对吧……因为都是因缘生!你不能说——生净土那个“因缘”就没人碰见过……肯定也有人有“因缘”生到净土!对不对?那,这回就来了……数学等式等于——“生”、“死”就等于“因缘生”等于“往生”。 这两个论证数学公式一联立,大乘的“无生”概念再次掉到了坑里!第一个概念叫——“生”、“死”等于“性空”等于“无生”;第二个数学概念叫——“生”、“死”等于“净土”等于“往生”。这回,这个链条就通啦!那,这两个等式一联立,就等于——“生”、“死”,就等于“往生”,就等于“无生”!“往生”再次等于“无生”!净土与大乘的矛盾再次调和。打完收工!大家如果听不懂,把这一段再听一遍啊,这段就是……这段论证特别精妙。 昙鸾大师笑而不语啊……用爱发电!什么?链条通了,用爱发电!这个“灯”……净土的“灯”,它就亮了!他用“因缘法”、“中观法”……就是,佛教的基础理论法和你中观的基础理论法,两次论证,将“往生净土”和真实世界的万物统一起来了!就是等于——把大乘的“无生”之说和净土的“往生”之说,调和起来了。 那,这个证明过程……就是,大家一定要再听一遍啊!这个证明过程真的好、真的完美!在净土宗教理的过程中……就是,教理发展的过程中,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为什么叫划时代的意义?昙鸾大师这套论证方式,叫“左右开弓式”! 首先,他一面论证了“往生”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真实的……你大乘说是假的,那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真的!左面是普通的信众……论证了祂的真实性,那就赢得了净土的信众;而右边呢……他又论证了——我的“往生”也符合你大乘教理的“无生”!对吧……我不光对于普通人来论证说“这是真实的”!我在对于你们这些高僧们论证,说——“往生”就等于“无生”!这是什么?这就赢得了净土宗在大乘教理体系下的生存空间!不然,它就被宣布成异端了,对吧?一旦成异端……当时大乘羽翼丰满,净土只是这个刚刚萌芽起来,所以它必须要有生存空间,它不能说一下儿被教理判成异端。 所以,昙鸾大师左右开弓,纵横开阖——这手,打普通信众;这手,打得道高僧!既赢得了信众,又赢得了理论生存空间。可以说,这一课的这套论证过程,“决疑”的第二个问题——“往生净土是真”、“往生净土即等于大乘佛教的无生”概念,是净土学说理论上的一个巨大胜利!呐,不能比这个胜利更大了!这也是昙鸾大师为净土宗理论所作出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 ===佛教通史(续)】-168-(净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念“阿弥陀佛”就是修持方式——你信佛,还要修佛!“称名念佛”就是修为方式,就是修佛! 这么简单、方便、易行的方式,为什么成为各派对净土宗的讥讽和争议的焦点呢?这个修为方式不好吗?不是的,这个修为方式很好!但是,这个修行方式,因为它过于简单、过于容易传播,那就太容易争取信众了……普通老百姓也不需要有什么文化,也不需要懂什么……“信”,完了念佛,就是修佛!就是修持!这等于——让你抢占了流量的制高点。 另一方面是教派内部的问题——高僧……我比你高,体现在哪里?呐,佛教内也是一个江湖!得我会……你不会、我行……你不行;谈修佛,要谈实修,我会实修……你不会;你修行,得靠我上师来指导你,你得依止于上师!如果现在,你“称名念佛”也修行了,这么简单……那,这背后就涉及到很多不好说的利益问题了!所以,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这就是各派对净土宗“称名念佛”这种修为方式攻击的一个焦点!原因就在这里。 道绰大师以一敌众,和当时以慧远为首的整个学界,展开了两次激烈的理论交锋……就是关于“称名念佛”作为修持方式!因为,在“称名念佛”里,也有两种问题: 第一个,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念佛? 第二个,散心念佛有没有用? 什么叫散心念佛呢?就是——我们日常没事儿了……欸,念几句,也不一定过心,就是盘盘念珠……嗯,随时念几句、随时念几句……这叫“散心念佛”。还有一种就是专门的——更衣、沐浴、坐好了……定心念佛。 那么,用何种方式念佛?散心念佛有没有用?当“称名念佛”这种形式已经被净土宗推出来之后,并且受到了广泛信众的拥护之后,其他高僧又在里头找了问题!那,这一次又要有两次理论交锋! 首先,是慧远派。这个慧远,是隋慧远啊!不是庐山慧远……是隋慧远。慧远派提出来……那,慧远派不光是有他,他背后还有很多人!我不是说嘛——道绰是以一个人对整个佛教界!慧远派提出来——念佛分为两种善……念佛虽然有善,但分为两种:一种,叫“定善”;一种,叫“散善”。定,就是定心的“定”;散,就是散漫的“散”。 这两个新词,又是其他学派发明出来的!有点儿象当年定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一样——首先,要在名字上来打击“称名念佛”这种修持方式。 慧远派提出来——定善,即使“称名念佛”是一种修为方式,那也要定心念!“定善”才是往生的主要因素。什么意思呢?就是——念佛,你要正经念;“念佛三昧”才是“定善”。呐,主要的方式还是不推崇“称名念佛”,还是推崇“观想念佛”!说——念佛要依托于《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作观想;而且,十六观还不是都观,主要是前十三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就是,嗯……禅定,我们还没有讲到……就是“识无边处”!就是前十三观。 那,后三观……十六观里,那都叫 “散善”……没有什么价值!就是——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这是散善没有用。那,十六观……后三观都是散善啦!慧远的意思就是——那么,“称名念佛”就更甭提啦!散善里的散善……更差! 针对其他学派提出来——“念佛”有“定善”和“散善”,就是……这功德有“定”的、有“散”的……就是,有的是主要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不是说你散善没有善啊!散善,就是很小!不是往生的核心因素。 道绰大师针锋相对!道绰是什么人?我嘴上的便宜也不会让你们占!对吧……你还想玩儿大乘、小乘这套用词的方式?我不可能给你们占这个便宜!你不是造了两个词嘛——“定善”和“散善”?我也造两个词!道绰就提出来“正学”和“兼学”,叫作“正学兼学观”——引用佛经直接回击了慧远!后来,“正学”、“兼学”就在净土宗就确定下来了!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说“正学”和“兼学”——净土修行分“正学”和“兼学”。 那“正”是什么?“兼”是什么呢?很清楚啦!道绰引用《大集月藏经》说——佛灭后两个五百年是正法和像法时代。正法和像法时代的时候,去佛不远佛法隆盛!那还有很多阿罗汉在世嘛!对吧?所以“正学”是“定学”与“慧学”……那是“禅定”与“慧学”。所以,慧远大师,你们所谓的“观想”……你们也不要自夸了,你们那根本就不叫“正学”,只有一……佛入灭一千年之内的“定学”与“慧学”才叫“正学”!你们的“观想念佛”跟我们的“称名念佛”,在那两个时代都属于“兼学”。就是……你不要标榜自己是正宗,你跟我一样都叫“兼学”! “正学”?有!那是圣人修的“定学”和“慧学”。但是,现在已是末法时代,去佛久矣,当世之人已无“定慧双修”之资质!就……你不要自夸你能“定慧双修”,你就没那个资质!对吧?这、这种话说出去之后,慧远也……高僧嘛,也、也就是……无论你多高,你不能自己夸自己说——我有“定慧双修”的资质。所以,道绰这话一扔出来之后,慧远那边儿也没法儿接!就是……你们根本就不具有“定慧双修”的资质!既然你没有“定”的资质,你拿什么修观想?对吧!观想,从禅定的角度来说,是要先入“定”后“观想”,由“定”发的“慧”!“观想”是“慧”的一部分,要入“定”后发“慧”才可以“观想”。 末法时代去佛久矣,对吧?本来,咱俩就都是“兼学”,现在,又没有人有“定”、“慧”的资质!你们慧远流凭什么标榜你们就是“定善”?你们就没资格标榜自己是定善。 所以,当此五浊末世,“正学”就是“称名念佛”;“兼学”就是“诸善万行”。什么意思?就是——在末世里,“称名念佛”就是“正学”;“兼学”就是日常去行万善。你看——有念佛、有行善!那……二行废立,都有了!这个论证简直是无懈可击!此论一出,那群众非常拥护,立刻就击溃了慧远流!对吧……大家说——说得对!念佛就是“正学”!平时日常积德行善做善行就是“兼学”。你那个什么定善、散善?没人听了。 道绰大师,他坚持的是一个“人民宗教为人民”的原则啊!他为什么一直坚持主张……从昙鸾之后,坚持主张“称名念佛”,包括善导……认为是“正学”?是因为——他很清楚普通老百姓的能力!普通老百姓就没有能力作“观想”,对吧?没有能力入“禅定”!那……找高僧?道绰非常明确地讥讽了慧远流——佛法已然末世啦!你们也别装什么高僧,也别装什么圣贤!别动不动就说别人是凡夫!你们心里多装着点儿人民吧! 这样,道绰就在理论上,给底层民众打通了一个修持佛法的道路!就……从此之后,不光信佛,你修佛的道路也被道绰打通了!以往,佛教上层的僧侣,都是通过垄断理论解释权来把持宗教权利的……就是——这本儿“金刚经”,其实你也看得懂!“金刚经”是什么?我们用儒学的……嗯,标准来衡量它,“金刚经”在国学里就属于“三字经”——小孩儿没入学的时候儿读的东西,对吧!但是,上层僧侣就通过垄断这种简单经书的解释权,来垄断宗教权利! 道绰很明确地说——不要以为你们会讲几本儿经书,你们就高僧了……没这个事情!以后,修佛,你念“阿弥陀佛”往生,我念“阿弥陀佛”也往生!众生平等了!道绰就是通过这种修持方式,明确了——佛教是众生平等的!不光理念上,修持方式上也是众生平等。 但是,在日常修行中还有一个实践问题要待解决啊!我们说——慧远流一下儿就被击溃了!但是,总有杠精……总有不死心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是很忙碌的,抽不出大量的时间来,包括现在也一样!哪儿有时间专门念佛呢?对不对?怎么办呢?只能随时念——手里干着别的事儿,嘴里念……嗯,甭管有用没用,嘴里念着!哎,实际是……嘴里念着就有用啊!不叫“甭管有用没用”……嘴里念着就有用!这样,道绰说的——念佛和行善,本身就不冲突!你嘴里念着,手里可以干着别的事儿。这种日常随时念,手里干着别的事儿,想起来就念,叫“散心念佛”。 祂的对立面儿,就是慧远流提出来的——专心念佛。因为慧远流,在“定善”和“散善”这个概念上已经被道绰击溃了!但是,他们对“散心念佛”——普通人日常随时念佛的这种模式仍然持否定态度!认为——“散心念佛”属散善中的散善,以散善之微弱力,不足以灭五逆重罪,故不能往生。什么意思?就是——你散心念佛,他承认有善,但是这个善太小了,你的罪孽太大了!啊……嗯,葛优……葛优忏悔,你教堂太小了,盛不下你这么大的罪孽!你的散善太小了,散善之力微薄,不能足以灭你五逆重罪、十恶重罪……所以不能往生!就是说——念,不是没有用……我们退一步!认为——“念”有用!但是呢,用处还不到你想要的地步。 慧远流提出来,说——即使“称名念佛”……啊,“正学”可以往生,那也要精神集中、时间充裕、心无旁骛、专心念佛。慧远流的意思就是——你做什么事儿……你不专心,你能成功吗?这个道理我们普通人一听觉得,嗳……嗳……这回说……这回这个慧远大师们说的,还是对的——你做事儿不专心行吗?念佛你也得专心!你哪儿能日常干着事儿手里就念着,对吧……嗯,念五分钟,然后又干别的事儿去了……这不行! 理论上说,慧远流退到这一步,就算退、退完了。但是,道绰大师很清楚地感受到这背后是什么?普通老百姓为了奔个生活,日常有的事儿……有得是事儿去忙!哪儿有那么多时间专心念?因此,道绰大师又第二次站起来还击!就是……他要打到对手毫无还手之力为止! 道绰大师旗帜鲜明地宣布——散心念佛不是散善,是有无量之功德!因为散心念佛和专心念佛没有区别!而且,祂适合于下层群众。散心念佛有无量之功德,这是道绰大师明确下来的!这样,为了讨生活,大家活都那么忙……那么辛苦,没有专心的时间来念佛……也想念佛怎么办?这就我们说的,从昙鸾开始的一个思想,就是——净土宗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我们都做!没有什么不能改的!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我们都支持!道绰大师也支持!叫作——凡是……这叫怎么说?两个“凡是”: 凡是对众生修行净土不利的,道绰大师都反对!即使细节我们也反对! 嗯,凡是对众生修持净土有利的,道绰大师都支持!没有理论怎么办?没有理论造理论啊!对吧?理论不行怎么办?那就改理论啊!什么叫“大宗教家”?什么叫“悲天悯人”?什么叫“不舍众生”?道绰大师一路走来,对净土宗理论的每一个修改,他的立足点——从学说,到决疑,到实践,都体现出他这种情怀!就是——要对众生修行净土有利。 呐!这就是道绰大师净土学说的第三部分——修持。讲完了!学说——“圣净二门说”;决疑——四大问题;修持——“称名念佛”要加上“诸善万行”……就是,除了念佛之外,你还要行善。三部分!从昙鸾发展来的第二套净土学说——“道绰净土学说”,就讲完了! 从此之后,道绰提出来——日常散善也有无量功德!日常……嗯,散心念佛也有无量功德!从他以后,“散心念佛”就成为净土宗独特的修持法门!就……大家不用觉得说——我念佛……我就得专门去念啊……嗯,更衣沐浴,专门时间……不用!“散心念佛”就是净土宗独特的!也有无量功德。因此,后世称净土宗也叫“念佛宗”!就,净土宗就叫——念佛宗。 而且,昙鸾大师在念佛里,不是还分得挺细的嘛,说——称名念佛有三种,嗯……明持、默持、金刚持!就是——说出声儿来的“阿弥陀佛”;默持,心里;金刚持,半明半默。 道绰大师觉得——这也麻烦,这也不适合推广!我们说啊——道绰大师每一点修改,对净土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为了老百姓更方便地接受净土信仰。这三种“持”太麻烦了!直接就给改了——怎么简单、怎么方便、怎么好推广?怎么来! 我们说——西河道绰,当时带领百姓每日念佛,响彻山谷……这是什么?这就是明持。所以,道绰大师非常明确地说——称名念佛,你就要念出声来!就是念“阿弥陀佛”!既可延年益寿有现实利益,又有……嗯,又可以忏悔!非常……就,就基本上这是……完整了啊!整个儿净土学说理论就彻底完整了啊……包括怎么念也说出来了。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离道绰大师哭倒在昙鸾石碑前,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六年。三十六年以来,大师一个人是一派,整个佛教界是一派。大师以一己之力垂三十年而不坠!可以说百折不挠地践行着净土的信仰和理念——以大慈悲故不舍众生,以大无畏故不惧生死。有生之日,都是道绰大师的奋斗之年!我们儒家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在弘扬净土信仰的这条路上,道绰大师筚路蓝缕,有承前启后之功——他之前是初祖昙鸾,他之后是三祖善导。经过这三祖,净土宗就彻底确立起来了!他这种承前启后之功,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西河道绰无愧于净土宗“二祖大德”的称号。 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号,道绰大师预知了自己的死期,就与僧道们开始告别……告别者前后不绝,难以计数。三天后——二十七日,道绰大师寿终,僧寿八十四岁。历史……净土宗的历史,就将交给他的徒弟——集净土宗之大成者……三祖,光明善导。 ===佛教通史(续)】-171-(净土)-最后决疑=== 善导大师的宗教实践——“五部九帖”……第一本儿,《观无量寿经疏》,这是原理指导,占四卷;第二本儿,《往生礼赞偈》,讲如何拜佛;第三本儿,《净土法事赞》,讲如何诵经。礼佛、读经都有了!那下一步该什么了?对!下一步——“止观双运”,那就是要入禅定、入观想了。 所以,“五部九帖”的第四本儿书,叫《般舟赞》,是讲如何依据《观无量寿经》来修行“十六观”,如何修行“般舟三昧”行道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具体给你展开《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每一观该如何观?怎么观?把《观无量寿经》理论上的“十六观”转换成宗教实践上的具体观法。我们“佛教哲学”课讲“定学”,这本儿书就是“定学”的具体操作。 第五本儿,那又回到了宗教实践的理论部分……第一本儿是理论,最后一本儿是理论。最后一本儿,叫作《观念法门》,是讲“观佛三昧”中,入道念佛和忏悔发愿的方式。这就是“五部九帖”。“五部九帖”听着很乱,但是如果仔细听一遍,你就知道——它不乱!而且非常清楚、非常好记。 第一本儿——“楷定疏”,或者说《观无量寿经疏》,是指净土宗实践的框架,这是基础理论部分; “往生赞”,就是指——他日常每天六次的宗教生活,如何礼拜; “法事赞”,教你如何读经; “般舟赞”,教你如何观想; “观念法门”,教你如何忏悔和发愿。 听懂了吧?就……乱吗?一点儿也不乱!就是一个大全套儿……就是,具体宗教实践的大全套儿——告诉你干什么、怎么干、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按什么仪式干?实际就是一整套完整的宗教生活方式,或者说——完整的宗教仪轨。 听完善导大师留下的这“五部九帖”之后,大家就懂了,为什么说——净土宗到了三祖善导这里,才算把宗教这个环画圆了、闭合了?就……作为宗教的佛教画圆了。 光有学说……就是,昙鸾有学说……理论,道绰有理论——不行!还要有完整的宗教仪轨!因为佛教,它毕竟是宗教。所谓宗教,四个框架一个不能少!你少了神学还能叫宗教吗?少一个也不行。而且,宗教神学,就要有宗教实践,就要有仪轨、要有仪式,或者说……用儒家的话说——你要有“礼”!我们日常说就是……现在流行的话叫——你活得得有仪式感!对吧…… 佛教里也有一些宗派,它是没有什么仪式感的,比如像禅宗,嗯……它仪式感就比较少——你干什么都可以是禅。赵州禅,那就叫——生活也是禅!对吧……生活禅。包括,大慧宗杲的话头禅;枯木禅;百丈的农禅……各种禅。所以,在宗教学的定义上啊,禅宗,它属于半宗教!它的性质跟儒家性质差不多……就象我们现在在家喝茶,倒上水就喝,这实际就相当于禅宗。你到了茶馆儿里,有茶道,再配上香道,哎!这就是净土宗,祂有仪式感了!哎……你别说,你还就是觉得好喝了!茶一样,但你花的钱,就是你仪式感的钱。 我们不能说——我就不需要仪式感。人都需要仪式感!你过不过春节?春节……过节,不光春节,过节就是仪式感!婚礼这也是仪式感!所以,大家不要看不上说——宗教仪式感……觉得禅宗好!你看,拿起茶来就喝……你到茶馆儿还额外要为你的仪式感花钱!所以,宗教仪式感,啊……怎么样、怎么样……其实,我们日常的每一天,都有宗教仪式感,比如星期天——礼拜日,这种休息日,这就是宗教仪式感!这是基督教来的宗教仪式感。 我们不管有没有信仰,我们都是活在一个有仪式感的世界里……只是你可能不觉得。而且,表面上,禅宗并不追求仪式感……实际上,禅宗这种追求精神的,往往越追求精神的,它却更注重仪式感……它在关键点上,就更注重仪式感。 作为汉传佛教的两大巨流——净土宗和禅宗,其实它们最终合并的命运,可能就在善导大师完善了净土宗的仪轨,就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唐一朝,是禅宗兴盛的时代,当时各个宗派对禅宗是有讥讽的!别看它发展的速度这么快,称禅宗为“狂禅”……就因为它完全没有仪式感,太随便了。而净土宗呢?经过善导的完善,成为了佛教中仪式感最庄严的教派! 大家都是以老百姓为传教对象的,追求精神的狂禅和追求仪式感的庄严净土……大家理解了吗?它最终会走在一起,虽然它们是对立的。我们说——这是大佛学史观的一个必然走向!因为老百姓一旦信了,他就需要在生活中,庄严的仪式感来完成内心宗教的神圣性。这就是净土宗的这个仪式感的重要性。 善导大师,他的生平和著作——“五部九帖”,我们就介绍完了。其实,著作本来应该在他的“学说”三部的最后一部——“修持”介绍……因为过于重要,我们先说一下儿。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来展开善导大师净土学说的三部分……就是,他的净土学说,叫——善导的净土学说的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说”; 第二部分,“决疑”; 第三部分,“修持”。 善导大师的第一部分——“学说”部分,叫“二藏二教说”。 第二部分——“决疑”,他“决”的“疑”呢……其实是他师父道绰“决”的老问题,加了几个小的新问题。 第三部分——“修持”,这部分是最巨大的!就是——《行仪卷》。在“修持”部分,善导也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叫“二行二业说”。 所以,善导大师,他的后期……他的著作——留下的“五部九帖”,我们又叫作“楷定疏”加“行仪卷”。就是……第一本儿《观无量寿经疏》我们称之为“楷定疏”,也是日本净土宗的“创宗疏”;后面四部,叫“行仪卷”,就是……具体该怎么做。 我们先说他的学说——“二藏二教说”。 善导大师关于净土宗的学说,就是……判教理论呢……实际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在他之前,昙鸾的“二力二道说”——他力、自力;易行道、难行道。道绰大师的“圣净二门说”——圣道门与净土门,这已经把判教学说完成了。就是……至少——“我好,你不好”这件事儿,不管别人怎么看,在净土宗这边儿是已经说清楚了!所以,善导的净土宗学说,或者说判教理论,就没有延续昙鸾和道绰的这个方向,他是从另一个角度作阐发的!意思不大,其实影响也不大……所以,后世也很少了解。大家就了解一下儿……他的“判教说”,叫“二藏二教说”。 什么叫二藏二教呢?善导判大乘圣教和净土教……这是延续他师父道绰的净土门和圣教门啊……判这两门为“声闻”和“菩萨”二藏。然后,归为“渐教”和“顿教”二教。他的这个判教学说——“渐”、“顿”二教啊……是受印度原始判教的影响! 善导大师说——净土教,属于菩萨藏所收,顿教。但是,为什么这么判?说——净土教就是菩萨藏,就是顿教……顿门?他没说!或者说——没细说!他只说——二教之中,何教收?菩萨藏收,顿教摄。就这一句话就给带过了。这一句话的判教理论没有什么新意,也没说来源,也没有给展开。你们仔细想一下儿——其实,他跟昙鸾的“二力二道”区别不大!还是借助佛力的意思。但是,他给出的理论里的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顿教摄”。 什么叫“顿教摄”?就是——净土宗属于顿门……顿悟教!这件事是善导给定下来的。大家懂这个口子怎么撕开了吗?后来,华严宗密定禅宗为顿门,然后又延续善导定净土宗为顿门,所以净土和禅宗,它们本身都是顿门,所以它们最后肯定是要合并的嘛!净土宗是顿教、禅宗是顿教——禅宗的……就是从华严归到禅宗的宗密说——我们是顿教!然后,善导说——净土也是顿教。那……其他都是渐教。禅宗和净土……等于在中国佛教八宗里,它俩是一堆儿的,剩下的,人家是一堆儿的。 这是两宗——禅宗与净土合并的理论开端!这样,从判教学说上,就没有矛盾了!这就是善导大师的“二藏二教说”。虽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它为将来的合并,起了一个理论先河。 善导大师,他净土学说的第二部分叫“决疑”。决疑……决疑那几大问题呢——第一代,对付信众的,昙鸾大师已经决了;第二代,对付教内高僧的,道绰大师也已经决了……两代宗师基本上都回击了!而且,在二祖道绰时代,大决疑问题,通过宿因说、正学兼学说、日落说……该回击的已经都回击了。所以说,没有什么大的事情了! 而且,前两代的决疑核心都是在唯心净土和实有净土……唯心与实有上!这是大乘教和净土教的根本对立!到了善导这里,实际还是这几个争论不休的决疑问题,表面上跟“往生”、“无生”有些关系,其实背后牵扯的是教理问题!因为每一代都有人不放弃“唯心净土”这个概念,尤其是中观学派出身的高僧不愿意放弃“唯心净土”的观点,认为——“心净则土净”!一直和净土教有理论上的冲突。 其实,除了极少数的中观学派的高僧之外,在佛教界内的主流,还是教外的信众,对净土……西方净土的实有性已经没有什么怀疑了!不需要决疑了!这个成果在西河道绰的时候儿,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所以说,善导面临“决疑”的时候,“大疑”已经没有了,嗯……只有一些“小疑”……因为,三论派啊、摄论派啊、吉藏派啊……他们的实力还是很强,每每冒出一些“新说”来。 为什么大乘中观学派的这些人始终不依不饶呢?因为,大乘中观派,他们有他们的理论经典——《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在这两部著作里,世亲菩萨都有直接的怼这个“实有净土”的经论。而这两部书,是摄论派与中论派的核心经典!所以,他们不可能跟净土宗轻易地和解……你净土虽然好,我也打不过你,但我要给你的理论找点儿麻烦!总行吧?就是……而且现在有一个新词,叫“低级红,高级黑”——我表面捧你,实际背后找你的麻烦!谁让你的理论不圆润呢?麻麻拉拉呢?那怎么办呢?所以,到善导大师的时候,呐!只能是——盘它!对吧? 善导最后在“决疑”部分,要做的就是一个战场收尾工作——把所有“决疑”的问题再盘一遍!而且,要把这些“决疑”这件事情——圣教量化!因为,净土宗也不是代代都出高僧……它比较走运的是——它前三代都是高僧!如果不把对手彻底给做掉,以后怎么办?尤其是中论派的,人家门下不是吃素的!所以,这一次决疑,在把小问题盘了一遍以后,善导大师使出了一个极限的方法!就是……在学术上的的极限方法——他直接给大乘佛教扣了一个帽子,叫作“菩萨不相应教”。这个帽子就大啦!直接否定了菩萨不相应教。 《无量寿经》是“佛说”啊!它是经啊!而挑战净土的理论依据是《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说;《摄大乘论》是无著、世亲菩萨所说。那么,现在教外高僧……或者说——派外高僧用的理论体系都是《摄大乘论》的、《大乘起信论》的……这都是菩萨的经论!而我们净土教使用的《无量寿经》是“佛说”!呐,如果它们的理论冲突了,你们说——是“菩萨说”好使?还是“佛说”好使呢? 善导大师在这次“决疑”,或者说——净土宗最后一次决疑战中,就把菩萨与佛的矛盾摆到了桌面上——你没话说了吧!你们自己答——到底是“经”好使?还是“论”好使?那没话说了!肯定是“佛说”的好使啊!因为,这里涉及到佛教理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经、律、论三藏中,谁的合法性最高?对吧……是“经”的合法性高?是“论”的合法性高?你“论”的合法性你肯定没有“经”高嘛! 所以,在这次“决疑”的过程中,就……善导大师作了净土宗最后一次决疑,他直接给了一个很狠的词,叫——菩萨不相应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教法……中观的这个教法,菩萨教的跟佛教的“不相应”,菩萨没有理解透佛所说的!对吧?所以你才用“唯心净土”来挑战“实有净土”。你拿你的“万法皆空”来挑战“净土实有”……你拿你的“空性”来挑战“实有”?这叫什么?这是菩萨所教——不相应。 不相应咋办?那,善导大师又给了一个词,叫作“不可信”。于是,净土宗就提出了——不可信菩萨不相应教。那……得!等于死刑立刻执行。 善导大师给出的第三次的决疑方法,从辩论角度来看——稳、准、狠!没有反驳空间。他还不象这个中观学派一般的辩论方式——先建立对立的逻辑命题,然后证明出你逻辑中的漏洞。他根本就不从这个角度证了,他直接从最后的角度证……因为大乘经教,它很多部分……它很多经典是后期论僧自己发挥的!它的理论是(需)要进步的!善导指出了这个问题——你不能拿你自己发挥的理论来否定佛陀的原说! 佛教,又叫——圣教。之所以叫“圣教”,是因为“如是我闻”。“如是我闻”,那叫“佛说”!只有“佛说”才有“圣教量性”。你们可以发展、可以继承、可以从重新多个角度去阐发……对吧!你可以写论,从多个角度阐发,但是你不能“畈動”。而且!善导大师胆子是很大的!他说——龙树也好、无著也好、世亲也好……你们都别忘了你们的TITLE,你们的TITLE是“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我们讲过,那还不到“菩萨”!因此,你们拿你们的“论”……“唯心净土”来否定我们的“经”?这叫“菩萨不相应教”。 从此之后,就……这个狠词出现之后,净土“决疑”部分在净土教里……就后世,就不用决疑了!再构建净土教理论,你连“决疑”部分都不用再构建了,因为——那都是不可信的“菩萨不相应教”!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光明善导,那已经是皇上有封号的光明善导……已经不是善导大师啦!已经是口颂佛号即可放大光明的活佛!已是弥陀再生啦!对吧…… 今天【2019年1月21日,腊月十六】是阿弥陀佛……这个,生日!在佛教上……佛历上。阿弥陀佛的生日在历史上……我们并不知道阿弥陀佛哪天生的,但这个日子是怎么定下来的呢?是两个人的生日定下来的!一个,就是善导大师的往生日;一个,是永明延寿的生日!是这两位净土高僧的重要日子都在这一天,所以,后世定这一天为——弥陀生日。 善导,人家已经是弥陀再生啦!不是道绰一个人敌六大派的年代了!所以,相当于……不光是院士,还是中科院院长!一句话——不可信菩萨不相应教!他的地位已经相当于庐山慧远大师啦!当年,庐山慧远大师代表中国佛教界承认了“有神论”!而这一次,光明善导也代表佛教界彻底否定了“唯心净土”。而且,这个帽子扣地很大!从此之后,其他教派如果再提“唯心净土”,也只能暗搓搓地反对……不能硬顶了!也不敢硬顶了! 光明善导,他……我们说——他要“决”的,没有“大疑”,只有“小疑”了……都是他师父留下给他的“小疑”——道绰留下的老问题,加上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五个问题……就是,第一部分,“学说”部分我们讲完了,“二藏二教”。他具体第二部分——“决疑”,我们要讲……就是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嗯,我们下一课讲吧! ===佛教通史(续)】-172-(净土)-不配做凡夫=== 三祖光明善导大师,他的净土学说第一部分,“学说”……判教学说——“二藏二教”;第二部分——“决疑”,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是延续了道绰决疑的老问题,加上新问题: 第一个问题——凡夫能不能入净土?老问题,决过两次了; 第二——诽谤佛法能否往生?就是……五逆十恶能否往生?老问题,也决过两次了。道绰不是……第一次,昙鸾把“五逆”放开了,允许往生;第二次决疑,道绰把“诽谤佛法”放开了,可以往生,但是不能诽谤净土!呐,诽谤净土能不能往生?这是第三次要决疑的事情; 第三个决疑问题——残疾人和女人能否往生?哎……前两次决疑没回答过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忘了啊……佛教里有一个低端人口,嗯……低端人群,这低端人群就是女人加残疾人!你看,它把女人和残疾人放在一起,这不太合适啊……唉,这是它放的; 第四个问题……决疑的——弥陀净土,祂到底是化土还是报土?就是我们……前面,道绰来回来去“决”的那个弥陀净土到底是……弥陀佛到底是报身佛还是化身佛?是化土还是报土?这个问题没完没了了……因为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的教理实在太复杂了; 第五个决疑问题,叫作——念佛……称名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是否行愿具足必得往生?什么意思呢?就是——祂是否又有愿望又有行动? 这就是善导面临的“决疑”部分的五个问题!一堆老问题加上几个新问题。其实,我们说——善导大师“决疑”只剩下五个小问题……但,都不小!我们展开看一下啊! 第一个问题——凡夫能不能入净土?这个问题简直就没完没了啦!争了两次了还不算结束?昙鸾决过一次;道绰决过一次……理论上道绰已经“决”赢了,还没完!为什么?因为“凡夫入净土”,这个过于打击教内同志了!按照传统佛教的观念啊——圣人修成菩萨,到最低阶位,也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非常非常难的!突然之间,凡夫也能入净土了,对吧……大乘教提“诸法性空、诸法平等”,但真平等到这个地步,欸?传统佛教界还接受不了了!对吧?这就好象有的主义说——要人人平等、要各取所需!真到人人平等、要各取所需的时候儿……不是你不干了,这主义不干了!对吧? 诸法平等这种事儿呢,本来只是……以为是嘴上说说啊!你净土宗怎么真能这么干呢?但是此时,净土学说已成气候,挡是挡不住了!怎么办?我们说——“唯心净土”最关键的这条防线在“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提的“唯心净土”。这条防线在西河道绰的时候,等于已经给击溃了!就不要再拿“维摩诘经”作“唯心净土”的理论依据!二祖道绰已经给它破了。所以,传统大乘教就退守了防线,退守到《摄大乘论》和《大乘起信论》两条防线,提出了两个调和方案。 就是说……一个调和方案,叫“慧远流”方案,“慧远流”方案是说——凡夫不能生净土,即使能努着生,哎……就是真的生了,凡夫里的这个高等资质啊……那,净土不是分“上、中、下”三品嘛?那,凡夫能生净土也只能生最下等的净土,并且,他们不是菩萨!是……就是,我们不是说——道绰提过初等菩萨概念嘛!他们不是初等菩萨,他们也是凡人。 另一个调和理论呢……是“慈恩流”,就是慈恩宗的“窥基流”。他提出来——净土有两重性。什么叫净土有两重性?就是说——虽然是一个净土,但是呢……祂时而化土、时而报土。虽然都能往生,但是圣人——我们修道的这些圣人,生的是报土性质的弥陀净土;而你们普通凡夫,虽然也生净土……你们生的是化土性质的弥陀净土。 这个理论就有点儿复杂了啊!就这个净土一会儿化土、一会儿报土……那,化土等级就低,报土等级就高。那,圣人菩萨修的,就是报土性质的高等级弥陀净土;而凡夫生的,就是低等级的弥陀净土。而这两个弥陀净土呢,祂又不是两个弥陀净土,祂是一个弥陀净土……祂时而“报”,时而“化”。 慈恩宗呢,它自己实际上……佛教里,慈恩宗他们信奉的是弥勒净土,从唐僧开始——这一教、这一宗都是弥勒净土信仰的!窥基是慈恩宗的主力!但他很有意思——他自己也信弥勒净土,他也求的是往生兜率天宫……但是,他的学术爱好呢,却都在弥陀净土上。他参与的这个……每天参与的,都是别人的这个教派的学术争论啊……真的,我也是醉了!他提出的这个“净土两重性”这个观点非常地前卫,用现代物理学说,就叫作……嗯,净土具有波粒二象性——时而是波,时而是粒……就看你观察不观察祂。 总之,这些高僧提出的退守的防线——《摄大乘论》也好、《大乘起信论》也好……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修行的圣人和凡夫切割开!因为,如果你不切割开,对吧……修行的圣人和不修行的凡夫,你不切割开,那以后谁还出家呀?对吧!在这个学派——慧远;吉藏;智顗……尤其是天台智顗;窥基……这都是天下名僧啊!背景我们都介绍过,全部是“学术委员”啊! 净土宗前两个宗师,初祖昙鸾还好说——四论派之祖、大德鸾法师、活菩萨!道绰大师……二祖道绰,无师自通型的高僧啊!你都不知道他从哪儿来的呀?所以说,他们的学术影响力还是有差距的……就是,提出这些异议的这些高僧们的学术影响力啊,就……还是更大一些! 而且,圣人修到菩萨已经很难了!那菩萨离“佛”还有一大截儿呢!对不对?你光……圣人修到菩萨,这已经三大阿僧祇劫了,那菩萨到“佛”那更是没边儿没沿儿啦…… 净土学说,从昙鸾开始说的是什么?凡夫直接阿惟越致……直接阿惟越致!直接不退转!就,直接成佛!而且,拿的龙树作背书!这个听着就让教内高僧实在是……让人愤慨啊! 我们正好儿讲到了这个“凡夫和圣人”的问题啊……因为老有人谈“凡夫见解”、“圣人见解”的问题,我们就顺便展开一下,不然,大家老听到什么凡夫见解、圣人见解……不理解凡夫和圣人是怎么区别的?就是说——到底什么是凡夫?什么是圣人?因为这种“凡夫与圣人见解”的举例法呢,是大乘教特别爱用的!就是……凡夫见识、圣人见识。你……你要是见识不对,他就告诉你说——你是凡夫见识!但到底什么是凡夫?到底什么是圣人?学术标准是什么? 大部分人理解……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对“凡夫与圣人”的理解是望字生义的!就,一理解……凡夫嘛,平凡、普通人呗!还有一些呢,就是……学了一点大乘的皮毛,认为说——把世界当作真实的人,就是凡夫……你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嗯……他不是凡夫呢,他就认为这个……圣人就认为——世界是如梦幻的。真……把世界认为是真实的,就是凡夫。这就是领悟了一点儿大乘皮毛的人。 第一点,把世界当作真实的人,他确实是凡夫!但是,他是可以进净土的!对吧……他虽然是凡夫,他可以进净土,即使你(是)把世界当作真实的人。 第二点,把世界当作做梦的人,在大乘教标准里,他不是凡夫!但他也不是圣人!用我的看法呢……他们是病人,属于根缺——在佛教里,叫“根缺”……就相当于残疾人。当然啦,脑残是不是“根缺”?这点,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根缺”是指“六根”根缺。但是呢……这些把世界当作做梦的人,他们虽然进净土,他们进的是净土边胎。 我们先不说圣人的标准……我们先说凡夫。你以为凡夫是好做的吗?凡夫,他本身就是一个等级!他本身是小乘修行阶段的一个等级。如果你没修行啊,象、象……比如说我们普通人没修行,那你连凡夫都够不上!当然啦,很可能你修行了你也够不上“凡夫”的标准。就是……“凡夫”这个称呼,都不能随便称呼!你不明小乘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你就想直接跨过小乘,去做大乘的凡夫?你想什么呢?可能吗?一楼到六楼都没有,说你一步就跳到七楼去了?这可能吗? 凡夫,是指 “见道”前的一个修行阶位!什么是见道呢?见道,叫“以无漏智见照苦集灭道四圣谛”,称之为“见道”。这本身就是个修行阶位,在这之前叫“凡夫”。修行佛道未证见正理者称为“凡夫”。你没有证见正理,没有到“见道”,就是凡夫……呐,这是凡夫了吗?是凡夫……但,还不是完全的凡夫!还分!凡夫,本身还要再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叫“外凡”;一个层此,叫“内凡”。 什么叫外凡呢?就是说……它还有阶段!你、你想成为一个完整的、合格的凡夫,你还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外凡”后是“内凡”。什么叫外凡呢?五停心处、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个阶位,叫“三贤位”,称之为“外凡”。复杂吧…… 什么是五停心?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什么叫别相念处?身念处、寿命处、心念处、法念处。这个“四念处”叫作“别相念处”。这是“四念处”。 什么叫总相念处?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这叫“总相念处”。 证得五停心(处)、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贤位”全证得了,您才是个外凡!您才……就没到“见道”,“凡夫”,你也没完整,你才是个“外凡”……你还不是完整的“凡夫”。你还别反驳!这些标准都是《阿含经》里定的。 然后,根据“俱舍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和“首楞严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提出的“四加行”,你再达到“内凡”……提的叫作——“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善根,这叫“内凡”。 外凡——五停心(处)、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贤位”,加上内凡——“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你才是个完整的凡夫!理解了吧!你还敢做凡夫么?对吧!我觉得,管你叫凡夫呢,你就当夸你……说你是凡夫见识,你就当夸你!因为,“凡夫”都是这个标准了,谁敢说自己不是凡夫?谁敢说自己是圣人?反正……古代人,脸皮都不太够厚,不敢说……现代社会进步了,所以就有人敢自居——自己不是凡夫了!凡是凡夫,互相说别人凡夫见识的,那就叫“五十步笑百步”。 道绰大师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把大乘各教派放到“圣道门”火上烤——你们要嫌自己脸皮不够厚,你们就别说自己不是……就别说自己是圣人……你,啊对!你们就是圣人!你们自己去烤去吧!那,这个问题绕远了……因为老有人跟我谈凡夫见识啊、圣人见识……所以我们就、就此,在这个时……就是找个机会把“凡夫”和“圣人”的标准给大家说一下。 我们绕回来!善导决疑的第一个大问题——凡夫能不能往生净土?嗯……如果能,为什么能?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如果能往生净土,往生到哪里去?这个……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儿就绕远了?因为“佛学自古最难治”它是有原因的——任何一个概念、一个题目,只要一展开,你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你再拐回来就很麻烦,只能硬拐回来。我们把“凡夫”讲完了,我们再讲这个善导决疑的这第一大问题: 高僧的意见是说——凡夫不能生净土!能,也是最下等净土——下品……下生中品、下生下品。就是……大家还记得我们前课讲的西方净土的“抽屉结构”吗?就是……《无量寿经》把往生弥勒陀净土分成三个抽屉——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经》进一步又把这“三辈”分成每层三个抽屉——上、中、下“三品”……三三得九!从“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九级。 我们刚才不是说——凡夫不能往生净土嘛?那,什么是圣人呢?圣人、菩萨能不能呢?祂们去净土,去哪里呢?高僧们说——即使菩萨往生净土,也有不同的位置。不是每个菩萨都能生上品上生……不是九、九层净土嘛?不是每个菩萨都在上面!圣人,祂也分大小……对吧!你说完我们凡夫,你以为圣人自己不分?圣人自己也分!那,孔子叫“圣人”;那孟子,孟子就叫“亚圣”!对吧?菩萨也得分大小,圣人也得分先后。 菩萨大小怎么分呢?我们刚才说的是“凡夫”,大家已经吓一跳了!对吧?先是外凡,后是内凡。外凡“三贤位”;内凡“四善根”。菩萨分,比这分得还细!菩萨大小怎么分?对吧……我,我只要说清楚,大家立刻对修“菩萨行”就打退堂鼓! 菩萨要分五组、七种、六性、五十二级。就是……大家要记不好啊,把这个……就是,记性不好啊,就干脆拿笔记一下儿——就,菩萨该怎么分?叫——五组、七种、六性、五十二级。五组菩萨……菩萨分五组,有七种,六个种性,五十二个等级。可怕吧?这就是——五组、七种……嗯,五组、七种、六性、五十二级。 ===佛教通史(续)】-174-(净土)-净土,原谅每一个人的罪=== 关于“五逆”、“谤法”之徒能否往生净土?我们说——前两位宗师各开了两条路,最后只剩下一类人,就是诽谤净土不能往生。这是最后一类不能得救的人……因为道绰大师认为——你不信净土就算了,你还诽谤净土?那再让你往生,这不是破坏安定团结嘛! 但,善导大师他不这么看。他在《观经散善义》【《佛说观无量寿经》第四卷,卷名:观经散善义】里说——四十八愿中,除谤法及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地狱,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业,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原文: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两种罪的人,如果犯了,确实该入阿鼻地狱不出来!但是阿弥陀佛如来这么说,不是真的让他们去阿鼻地狱不出来,是为了警告大家,防止众生造这两个罪……这就好象说,告诉你——杀人就要偿命……不是让你去杀人,是制止你去杀人……是因为你杀人要偿命。所以,这种说法是一种方便说,并不是不收他们往生净土。那!这就要为谤法的人,最后的这条路……打开了! 但是这种人,往生净土去哪里呢?就是,造了这两种罪……该去哪儿呢?包括前面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在给“五逆”和“谤法”两种人放开路的时候儿,都没有说“你要去哪里?”的问题。一般人,就是……普,普遍认为就是说——那,肯定是去净土的最下一层,下品下生!因为《观无量寿经》里也说嘛,在里头经十二大劫,经势至说法……观音、势至说法,可脱罪。但是,善导大师,他利用了净土里独特的一个地方——第五十一区……我们说过——净土除了“三等九品”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叫“边胎”。 边胎,生活条件都一样,但是呢……不闻佛法,不能见佛。意思就是说——你们犯了错,让你们这些坏人再反省反省。虽然,也要经历多劫,但是在“边胎”里经历多劫,那总比在地狱里强多了吧!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带业往生”。就……有不少同学问过我,说——带业往生,去净土的哪里?带业往生去的净土就是这块净土,叫“边胎”净土。就……祂不属于“三级九品”净土。 这就是善导大师的“一切凡夫皆可入净土,同沾九品”的主张。 走到……这就走到“决疑”的第二个问题了,对吧?诽谤净土……诽谤佛法是不是可以往生?呐,这回诽谤净土、诽谤佛法也可以往生了! 理论走到这一步,净土教和基督教的“神爱世人”的理念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善导大师把弥陀经典中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门、窗、墙全部拆除了!就,在善导大师的理论里,已经……净土没有任何门槛儿了!以前还说……还有一个很低的门槛儿——那个五逆、谤法,现在都没有了!已经不是什么“我家大门常打开,北京欢迎你”了……就没有门、没有窗、没有墙!净土,向所有人彻底开放了!就是……在宗教情怀上呢,光明善导用的这个叫“慈悲”。用西方宗教学的话说,叫——用的是“爱”。他就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这种情怀啊,推到了一种极致!没有任何限制!所有的人,你们都可以往生净土!悲天悯人啊、圣人情怀啊、顾念苍生啊……反正你们随便用词!这种情怀已经到头儿了! 无论后世对善导大师的净土理想有什么样的非议,或者说——前三祖的净土理想有什么样的非议,但是昙鸾、道绰、善导这净土宗前三祖创教的理想,都是建立在对人类命运深刻地同情与关怀这一点上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佛教中的净土宗,在情怀这点上,相对于其他宗教,相对于佛教内的其他教派,可以说——远胜! 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要把最后诽谤净土的这类人也放开呢?说——你们诽谤净土……你们尽说“净土是假的”……你们说“净土是胡扯”……你……我们也让你往生净土呢?这就是我们说——真正的大师不光是在庙里,是在生活里!都是生活中的大师!他们很了解生活。 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劳动人民,对吧?甭管你是这个工人、农民、白领也好……其实都是劳动者!普通人!那个时代呢……农夫、猎户,对吧?六祖慧能就是一猎户,对吧!渔夫、屠夫、打仗的士兵、城管……对吧!为生活所迫,沉沦于造孽与杀生之中,对吧?你杀鱼、杀猪……这不是杀生嘛?就是……为了生活!你说,他们没有悔意吗?包括暴政的走狗——完全泯灭了人性和良知的那些少数走狗……其实,他们也是为了讨一口饭吃的人。 无论是杀生的这些人,还是那些在迫害着自己同类的人……你说,他们走上这条路,他们后悔吗?他们没法后悔!他们怎么后悔?生活所迫,他们已经干了!干了,他们就没法后悔。所以,这类人已经觉得没法儿后悔了……就觉得——往生净土无望!那他能怎么做?那他就诽谤净土!因为他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不诽谤净土,他诽谤谁?农民、这个……屠夫、猎户、迫害着别人的走狗、或者,自己也正在被迫害的人……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生活里头——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对吧?庙堂之上都是王八蛋!黄泉之下皆是善良人!你让他们能不谤法吗? 再退一步啊……就是没有从事这些恶业的人,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对吧?辛苦啊!繁重操磨!因为制度之恶,压迫和剥削着你,除了挣钱活命,你也顾不得其他的事情!对吧?你挣的钱都不够还贷的,你还顾得上什么?哪儿还顾得上什么“念佛三昧”?你工作还忙不完呢!对吧?剩下点儿时间就睡觉了,哪儿有时间修持?那,岂不是也不得往生? 文明为什么不能缺少宗教?宗教是干什么的?是关心每一个人不能回避的问题——“死亡问题”的!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过的……但他都不能回避这个“死亡问题”!所以,有的人就会谤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说——善导大师把人性和人类,他已经看透了!不光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助,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就象我说的——他不谤法怎么办?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只能谤……谤净土、谤法。 但是这类罪人,善导大师觉得——他们在临终时,当他们在死之前,他们也会后悔的。当每个生命在结束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纯粹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说——人死如灯灭,一把火烧了吧!来生做畜生,无所谓!他们也会在那短暂的时间里……最后的时间里,去忏悔这一生所做的错事!也希望有来生,也希望能往生。 要不要给机会?要给的!谁为了生活没犯过错?没杀过生?对吧……没干过违心的事情?没伤害过别人?有谁?善导大师在“凡夫都可往生,并且同沾九品净土”这个决疑问题上,注入了他最大的力量!彰显的是佛教净土宗的终极情怀和终极关怀。我们前面说啊——净土宗用的是慈悲;基督教用的是爱。他在最后原谅每一个人一生的罪! 正因为善导大师这个开创性的理念,经过了源信、源空两代日本高僧进一步的发展,结合了禅宗,创造出日本佛教,席卷日本武士阶层,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佛教文化。这个观念,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佛教。 这回,净土宗的大门彻底敞开了!没有任何阻碍! 是不是全敞开了呢?对不起……开,是全敞开了,是没有障碍了,但是还有条暗沟……这就是我们说的——善导决疑将面临的“决疑五个问题”中的第三个,对吧……第一个,凡夫能不能生净土?第二个,谤法、谤净土的人能不能生净土?那,还有第三个——那比十恶不赦、诽谤佛法的坏人,还要低一等级的暗沟在哪儿呢?是什么人呢?对……就是我们开始说的——女人和残疾人能不能往生净土? 我也是不知道了,这个旧社会歧视女性到底到一种什么地步啊!对吧?世亲大师在“往生论”里说——女人及根缺,二重……二乘种不生净土。就是说——女人、根缺……根缺就是残疾人啊,对吧?我前面说“根缺”,所谓“根缺”就是指六根残缺,泛指残疾人……关于有没有脑残?是不太知道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净土。 我们说过——弥陀净土,女性是不能往生的!如果女人要往生的话,必须先转为男身才能生于净土。世亲大师的话呢,在以前的解释,都是说——女人和残疾人……比如你这辈子是女人和残疾人,你不能往生净土!你想往生净土……你下辈子托生成男人或者托生成健康人,你再往生净土……还得轮回! 凭什么不能?善导大师问——凭什么不能?诸法不是平等的嘛?对吧!不是慈悲遍及一切有情,也遍及一切无情嘛?凭什么把女性和残疾人踢出去?哎……对!第一,你凭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第二,你凭什么把他们踢出去?“一切善恶凡夫都可生于净土”,这个“一切”就是“全部”——TOTAL! 但是,硬怼世亲大师也不好,对吧……“三经一论”,这个《往生论》毕竟是世亲大师写的,硬怼也不好。善导大师就换了一个方式……因为,世亲的这《往生论》摆在那儿嘛,对吧?“女人与根缺,二乘种不生”……说——你们错了!嗯,错的原因呢……不是世亲大师错了,是你们错了!是你们的古文不好!要不然,就是当时翻译过来的时候儿,翻译不好。 所谓“不生”不是指“不能生”……说——你不能生……女人和残疾人不能生于净土,你得转换成男人和健康人才能生于净土……不是“不能生”的意思!是“生了就不是”的意思!什么意思啊?就是——我是一个女人……二乘种不生……就是,“二乘种不生”的意思是说——声闻乘和小乘不生于净土……他如果生于净土,就会转变成大乘。所以,这里的“女人”和“根缺”对应的“二乘种不生”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不是“不生于”的意思,是生于净土的时候,就自己(动)地转变了。就是……女人和残疾人,相当于声闻乘和小乘——只要生于净土,就会变成身心健康的大乘男人。VERY GOOD! 善导大师为女性和残疾人就打赢了这一局!嗯……甭管这个方法是什么吧,反正这一局就赢了——女性及根缺也可生于净土!他的“决疑”第三个问题就赢了。 善导决疑的第四个问题……哎!老生常谈……理论问题,就是——弥陀净土到底是报土?还是化土?我们说过啊——这个背后是大乘教与净土教核心教理的碰撞!二祖道绰决疑的四大问题,第一个就是这个问题——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净土?当时……前课如果听得仔细,就、就知道——这个问题就没决干净!就……各自说各自的,谁也没说服谁。二祖道绰方面,引用的是《无量寿经》论证。《无量寿经》说——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已愿行圆满,建成净土成佛【《无量寿经》原文:法藏发四十八愿,今已愿行圆满,建成净土而成佛,净土为酬因之果报,即是报土】。法藏的愿望是“因”,西方净土是“果”。这就是“酬因之果报”——净土就是弥陀佛愿望的结果!所以,当然是报土——果报之土。 但是,为什么会有争议呢?争议来自于另一本儿经书,另一本儿经书叫《观音授记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全一卷。刘宋昙无竭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竺法护译)、“观世音授记经”(聂道真译)、“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施护译)为同本异译】。《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涅槃时,观音补处成佛。就是说——阿弥陀佛,祂也是要涅槃的!观音菩萨要接替阿弥陀佛。 只要能涅槃……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祂就不是报身,说明祂就是化身!因为,报身常住永无生灭,只有化身才能涅槃。得!这回《无量寿经》的法藏菩萨和《观音授记经》中的观音菩萨,两个菩萨顶住了……嗯,两本都是“经”——《无量寿经》和《观音授记经》都是“经”!两个都是菩萨——法藏菩萨和观音菩萨“顶”住了。 这是一个小矛盾,其实不搭理就完了!为什么一定要解释呢?我们展开教理就知道——前面决疑的时候……前几次决疑的时候,要解释的是净土的“实有性”和 “大乘空性”之间的碰撞!就是……昙鸾、道绰去决疑这个问题——“化土”和“报土”的时候,都是大乘教和净土教的矛盾……它们的碰撞。 但是,《无量寿经》和《观音授记经》,它们这组矛盾,扯出了佛教教理中另一组义理矛盾……是什么?是小乘和净土教的矛盾——和以前“决疑”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性质,都是“大乘空性”和 “净土实性”之间的矛盾;这一次,是小乘教的理想——“涅槃虚空”,和“净土实有”的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啊……“大乘空性”和“实有净土”的矛盾我们都解决了,为什“小乘空性”我们解决不了啊?因为这里摆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祂老人家。 释迦牟尼,祂涅槃了!祂可没去净土。所以说,“涅槃”到底是说“佛没有了”——释迦牟尼涅槃了成佛了?还是说“净土是佛有了”——在西方净土往生了就能成佛了? 大家听懂这个意思了吗?释迦牟尼,祂是涅槃了,所以成佛。但是,弥陀佛是往生了……他就,就是……你是往生了,往生净土就能成佛。那,到底是往生能成佛?还是涅槃能成佛?这就体现出了净土教和小乘教的另一组理论矛盾。 原始佛典说的是“成佛”就是“涅槃”。什么是涅槃?简单说——没有了!灰身灭智就是成佛。呐,到底是“灰身灭智”……没有了,是“成佛”呢?还是到西方净土里,享受法乐是“成佛”呢?还是说——“成佛”,象窥基大师说的似的,是具有“波粒二象性”?时而报土、时而化土……时而“成佛”、时而“涅槃”? 阿弥陀佛既然能涅槃,《观音授记经》里说祂涅槃之后,观音要接替阿弥陀佛的位置……那么,祂的性质就应该跟我们本师释迦牟尼的性质一样——涅槃了!没有了!那,怎么又来的报身?那,怎么又来的报土?那,弥陀净土肯定就不是报土啦! 所以,这才是弥陀净土是“报土”和“化土”背后争议的另一组理论矛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释圆了,永远会有人问!为什么?因为佛教是延续的,它具有延续性啊!它的理论也具有延续!它没有割断的理论。比如说——大乘讲“真俗二谛”,那是由小乘的“四圣谛”……两组“因果”转换来的“真俗二谛”。它并不是说——把小乘推翻了。现在,你要把涅槃推翻了?可以啊!那你把释迦牟尼放在哪儿? 其实,有中观以后啊……中观学派以后啊,这些问题就好解释了!我们说——中观学派最重要的贡献,是一套辩论方法……它还不是它的义理。 善导引用《观无量寿经》和《观音授记经》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原文:须菩提言,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但这句话呢……就已经不是佛教的传统的“主观唯心主义”了!它已经变成唯物主义了……不是!变成“客观唯心主义”了……为什么?因为他说的是“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那什么?客观先在!这已经变成了“客观唯心”了。 小乘的涅槃,是一种灰身灭智的状态——生死的因果都已经尽了,不再受生,归于寂静!对吧?这种小乘的涅槃——绝对寂静,实际是从第三者视角观察出来的!我们管这种“安静”,叫作“他在安静”……就是,它是“他在”观察出来的安静,不再受生。 而大乘呢?大乘的般若智慧,把小乘智慧的方向给改了!小乘从“四圣谛”出发的这种智慧叫“常规智慧”;大乘呢,改成“般若智慧”。嗯,“般若”又叫“诸佛之母”嘛!所谓“般若智慧”,就认识到——事物是以实相的“性空”……是一种叫“实相”的“性空”!意思是——我们本身就处在一种安静不动的状态里……安稳自得的这种状态……安稳自得的这种状态就叫“涅槃”。大乘的涅槃是一种整体的安静,是第一人视角的安静。小乘涅槃是第三人视角的安静——他在安静;大乘的涅槃叫——自在安静。 呐,在大乘的这种“自在安静”的整体视角下——世间一切事物,都无自性,都是“性空”。出世间、四圣谛、十八不共法、阿罗汉、佛、菩萨……都无自性!都是“性空”!“零”等于“零”,都是“性空”,当然就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平等”。所以,诸法平等。大家记住啊——“诸法平等”是大乘的根本原则! 那,“诸法平等”是诸法的本来面目!所以,不是声闻作,也不是辟支佛作,也不是佛、菩萨作……佛之所以是佛,就是祂体会了这个“诸法性空”、“诸法平等”的实相!呐,这个实际就是“客观唯心”。 ===佛教通史(续)」-175-(净土)-唯知一行=== 三教精神-唯知一行的圣教量 上一课,我们最后讲的问题,是善导决疑的第四个问题——弥陀净土是化土?还是报土? 关于祂是“化土还是报土?”,核心就在于“涅槃”的性质问题。因为,之所以有这个争议,是因为《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涅槃时。那么,“涅槃”的性质,就决定了阿弥陀佛净土到底是报土还是化土。所以,我们在最后论证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关于涅槃的不同看法。 小乘的涅槃,是一种“灰身智灭”的状态,它是一种“第三人称视角”的绝对寂静,我们称之为“他在安静”;大乘佛教的涅槃,是一种“不动”的状态,就是认识到——叫“实相”的“性空”,祂是一种“第一人称视角”的“自在安静”。所以,我们最后说——大乘佛教的涅槃,实际是一种客观唯心。祂是先在的。 诸法平等,是诸法的本来面目,祂不是“声闻作、也不是辟支佛作、也不是佛菩萨所作”……什么意思?祂已经先在了。声闻、独觉、菩萨,这是成佛的“三道”……那都不是!这就是“诸法性空”的“实相”,并且与“实相”合一!因此,佛实际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这个结论是什么意思呢?名词就是动词、动词就是名词。 我们一直认为“佛入涅槃”是一个名词加上一个动词——“佛”是这个名词;“涅槃”是这个动作。但是,我们通过对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涅槃”的定义来看,通过“诸法平等”推出——“佛”和“涅槃”是相等的!名词就是动词。“佛”就是“法”,就是“涅槃”,反之亦然。 我们之前一直认为“涅槃”是一个动词,就是可以加ING这种……就是,它是动作。但,善导论证——涅槃,祂不是动词;涅槃,祂是名词!祂不存在动作。如果是名词,不存在动作,那就不存在时间……因为动作是以时间为延续性作观察考量的。那么,就不存在“佛入涅槃”这个动作了,因为“佛”就是“涅槃”!祂就不存在这个动作。 在宇宙里,如果不以时间来考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考量呢?那只有空间考量了。那,“涅槃”是个空间吗?不!也不是个空间!“涅槃”,祂也不是个空间。 祂既不是个动作,可以用时间考量;祂也不能用空间考量……就是说——不要试图去解释“涅槃”。善导,他整个儿的论证的意思就是——不要试图解释“涅槃”。“涅槃”就是“法”、“涅槃”就是“佛”!祂是先在的,就是佛本身。 如果,嗯……了解伊斯兰教教义的呢,可能在听到这儿,就会有一点儿共鸣——那“涅槃”的这个概念,实际跟伊斯兰教里“ANLA”的概念就已经接壤了!就是——我们在ANLA中,来自ANLA也回到ANLA。这样,净土教,祂一面跟基督教链接了;祂的“涅槃观”又跟伊斯兰教接壤了。所以说,“三教”在对人类最终命运的归宿上,有着共同的看法,或者说——有一定的共同性。 通过“诸法平等”,把“佛”和“涅槃”统一起来,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刚才说“涅槃”的性质决定了化土和报土,现在,如果“诸法平等”把“佛”和“涅槃”统一起来,那就不存在化土和报土的概念了!为什么?因为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那就不是事儿了——佛有无穷变化!无穷名号都是化身!因为诸法平等、诸佛平等,所以“三身同证”。 我讲到这儿,大家这一段儿全部捋下来了吗?就是……因为“诸法平等”,把“佛”和“涅槃”统一起来之后,那就不存在“报身”、“化身”的这种区别了……无穷变化都是化身——诸佛平等,所以“三身同证”。因此,所有的“佛”……善导论证——祂一定是“三身同证”的。祂不存在一个“先证化身、再得报身”……就是,涅槃时再得报身……就是,现在是化身,涅槃了以后才得报身……那,法身什么时候得?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也不要论证这个问题。 “涅槃”是名词,不是动词——祂不以时间为考量!所以,一旦成佛,那么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就同时证了!就不存在什么“先得化身,后涅槃,得报身”的问题。 这就是对“涅槃”性质的定义,推出了“三身同证”的概念。那么,法身就是报身、报身就是化身……要统一的看。如果把三者分离地看,那你区分,可以区分出什么报身土、化身土……但是,这就不是大乘的般若智慧了,就没有得到“性空之实相”!那就……那你就回去重新理解一下儿什么叫“诸法平等”?什么叫“性空之实相”? 这段论证比较复杂啊……大家可以再、再理解一下儿。 善导大师的这一套论证方法,他是从中观出发的——先推导“诸佛平等”,再推导“涅槃”。通过“诸佛平等”,推导“涅槃”……“涅槃”——小乘和大乘的定义,最终推导出一个“三身同证”的概念,得出“三身同体”这个结论。如果“三身同体”就不存在“化身土”和“报身土”的问题。这样,从学术上,或者说从根儿上,就彻底再断绝了讨论弥陀佛——阿弥陀佛,祂到底是一个“报身佛”还是一个“化身佛”的问题! 如果不再讨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和“化身佛”——祂是同时证得的!那么,这块弥陀净土就不再有属性问题了。呐,就不再存在祂是“报土”还是“化土”的问题了!因为,“报身”和“化身”是一致的,那“报土”和“化土”就是一致的!诸法平等嘛…… 呐!长达一百多年的学术争论,在善导这里,最后终于彻底地打完收工了,胜利了!善导就给弥陀净土的属性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儿。 我们在讲这个“印度佛教史”里啊,讲过龙树和提婆的这个学术方法,这套学术方法叫“空破空”,就——天下武功呢,唯快不破;佛教学理呢,唯识不破;但真正到辩论体系来论证东西呢,中观不破!但是,如果要破中观,也唯有中观……只能用中观破中观!所以,善导这套就是从“中观”出发,破的“中观”。 善导净土学说,“决疑”的第四个问题——“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这个问题就终极解决完了!不再存在了。如果没听懂的可以再听一遍。 最后一个决疑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就是……第五个决疑问题。这个决疑问题不光是老生常谈,它还特别重要!嗯,涉及到普通信众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叫作——称名念佛是否行愿具足?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念阿弥陀佛,是否行愿具足?所谓行愿具足呢……因为“称名念佛”是一种修持方法,“行缘具足”是说——祂是不是又有愿望又有行动?就是……你不光有语言,你还得有行动!对吧? “称名念佛”作为净土教的主要修持法门,是被初祖昙鸾立起来的。昙鸾大师换了龙树菩萨的一个概念——龙树菩萨说“称诸佛名号”被昙鸾大师改成了“称阿弥陀佛名号”。然后,在第一代里,昙鸾大师为“称阿弥陀佛名号”加了“咒语”概念;第二代,道绰加了“忏悔”概念;到了道绰大师,“念佛宗”这个名字就站起来了……就立起来了!“称名念佛”这件事情,胜利就已经是决定性的了。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已经被打倒了,只剩下百分之五的刺儿头!所以,善导大师要解决的,就是……大手要盘的,就是这百分之五的刺儿头!把这个最后的问题决疑了。 因为,在“称名念佛”决疑的时候,就是……最后要“决”的这个“疑”,有两个小的细节: 第一,我们说了……就是,必须把“称名念佛”给圣教量化!佛教宗派里,你要立起来任何一个东西,你都要想办法把祂圣教量化,就是说——这是“佛说”。 第二个,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称名念佛,是否是行愿具足?就是……既有行动,又有愿望? 我们先看净土宗决疑“称名念佛”的两个小细节的第一个,就是“圣教量化”。所谓“圣教量化”,就是必须是“佛说”,那……而且必须是公认的经书里……嗯,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经书的合法性是存疑的!所以说,必须找到公认的经书,要找原文的……而且。 最先确定“称名念佛”的是初祖昙鸾。他的理论依据呢……是依据世亲大师的《往生论》。《往生论》里有“五念门”,我们前面讲过——“五念门”,最后他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最后,经他整理,世亲大师的“五念门”里,“称名念佛”作为修持手段,已经占有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份额。 到二祖道绰的时候呢,我们说过——二祖道绰,不世出的天才!敢于指出方向,敢于下结论的大师!但是,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说——他引用资料很庞杂!他的理论依据往往都比较薄弱!他引用的经书,第一是“散”;第二是权威性不强,有的经书很存疑……甚至,他有大量的结论,他就没有经书!你也不知道他从哪儿下的这个结论。这也是后世孙子们……不是!后世的子孙们经常指摘他的一个地方。所以,善导必须把……三祖善导必须把“称名念佛”这个方式给圣教量化了,对吧! 佛教,祂是东方哲学的武器库!我们一直谈如何看待佛教的问题,佛教实际就是东方哲学的武器总库……什么都能找到!而且,还能找到重量级的武器……就是,任何矛盾冲突的理论,你都能在佛教里找到。善导就找到了重量级的武器——《大方广佛华严经》。那,这个武器,大家就一听就知道——这在佛教武器里,就属于非常重、重量级的了……大炮级的了。 “华严经”呢,有三大版本!我们都知道——它叫“万经之王”嘛。东晋,第一个版本——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六十华严”,我们又叫“旧译华严”。唐朝早期,用的都是这本儿“华严”。嗯,善导那个时代,他也只有这本“华严”……就是东晋时代翻译过来的。 另一本儿,是武周时期翻译的。那(时候)就善导已经死了,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又叫“新译华严”。这是唐中期以后风行的。 还有一本儿,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般若翻译的小“华严”,又叫“四十华严”。善导大师时代,你看……第二本——实叉难陀的那本儿,那时候善导已经不在了。所以,善导大师用的是“旧译华严”——六十卷“华严经”。 “六十华严经”里有一句话,说——“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哎,我们说啊这个……千万不要留口子!这个……跟昙鸾一样,善导跟昙鸾是一样的,他比较象他师爷,不太象他师父——你只要留下一句口子,他都能给你抓住!“华严经”的这句话——“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他一下儿就把这句话抓住了。 抓住完这句话,他又在《阿弥陀经》中抓了一句话——“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下儿,两大本儿经就算合上了!就是……“六十华严”和《阿弥陀经》这两句话就对上了!嗯……一本儿“华严经”;一本儿《阿弥陀经》。 这样,你剩下的,你再……我们说这个大乘教的两道防线:一本儿叫《摄大乘论》、一本儿叫《大乘起信论》……你听这名字,一个“论”——《摄大乘论》;一个《大乘起信论》……没用了!不好使了!对吧?人家是“华严经”、《阿弥陀经》,对吧……咱先不说它重量不重量,人家是“经”! 我们前面就说过——佛教……圣教量,那是得佛陀原说,得出自“阿含”!然后,往后排顺序,前面要加上“如是我闻”,得是“经书”!对吧?即使是大乘经教、大乘经书,那也是有权威等级的啊……不是说——是本儿大乘经书,它们等级就一致……大乘经教也是有权威等级的!“华严经”叫什么?叫“万经之王”、“大乘经王”!剩下的,都得往后排,对吧!你这个《摄大乘论》也好、《大乘起信论》也好……世亲、无著、龙树、马鸣……这都是菩萨!你权威性就差着呢!你写那叫“论”,对吧?你就是“论”写出“花儿”来、写出“天”来……都可以!但是现在,两本儿佛经的原文已经合上了——“唯知一行……所谓念佛(法)三昧”、“持佛名号……一心愿生”,这两本儿经合上了吧! 谁说都不好使了!以后,佛法修持……净土宗的佛法修持,就是“称名念佛”!扯别的都已经没有用了!那“华严经”那句话说得非常清楚了——“所谓念佛三昧”。啊……至少“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这句话其实已经改了!但是,善导的时候,“六十华严”就是这么译的。到“八十华严”的时候,这句话变了。 这样,“称名念佛”作为“念佛宗”的修持手段,这个“圣教量”就被善导给打平了!那就,圣教……彻底圣教量化了——念“阿弥陀佛”就是佛陀原教!你就念好了。 那就还有另一个细节啦……就,关于称名念佛的细节——第一个是祂的“圣教量”,解决了!“华严经”和《阿弥陀经》合住了,“圣教量”够了。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称名念佛是否行愿具足?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能否往生? 大乘教对这个概念有两种看法……都是挑战净土教的!一种挑衅的姿势,叫作“别时意趣”……啊,这个问题,我们前面拉开了讲了已经……就是别时意趣……就是——“称名念佛”不是立即往生,是多世以后往生。这个角度,已经被道绰给打灭了!对吧……“宿因论”,已经给打灭了!就……不记得?翻回去听。所谓“别时意”这个大乘的这种挑衅姿势已经被打灭了。 于是,他们又换了一种挑衅姿势,叫作“称名念佛,唯愿无行”。哎,这句话可是《摄大乘论》里说的啊!这个、这个……就狠了!所谓唯愿无行,就是——你只是嘴上发愿了……念阿弥陀佛了,你没有行动。所以,道绰当时就提倡搞这个“诸善万行”嘛!但是,“诸善万行”和念“阿弥陀佛”,它毕竟是两件事啊!对吧?你单念“阿弥陀佛”,是不是还是没有行动?所以,《摄大乘论》里就有这句话,叫——“有愿无行,不能即生”。 大乘教的这个姿势就很厉害啦!用现在话说,就叫——你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个啊,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平时,我们总是喜欢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拿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其实,在“有愿无行”这件事情上,佛教其他教派自己做得也不咋地!对吧?这个……但是,指摘起净土宗这个“唯愿无行”来啊,其他教派都很积极! 道绰大师开始提倡净土宗这个“十善同修”,一直到后期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修”,其实一直都在走这个路子!什么意思?我们不光有“愿”,还有“行”的路……行知合一!我们不光念“阿弥陀佛”,我们还有行动去做善行。但是,现在大乘教指摘的你,是说——你念“阿弥陀佛”这件事情,本身没有行动,你那个“行”是额外的“行”。 虽然,净土宗人……净土宗僧人,在“愿行同修”方面……就是“有愿有行”的同修方面,一直很努力!一直在努力!而且,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行”的重要性。“信、愿、行”、“信、愿、行”……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个“三资粮”,但是别的教派的姿势是——否定“阿弥陀佛名号”的行愿具足性。 那,这个事儿我们就不能答应!为什么呢?“行”,我们是在做,很重要!我们也说它很重要!但是,你们不能说——念“阿弥陀佛”佛号,有愿无行!这句话大家听懂了吗?就是说——行,我们已经做了!但是,我们念这个名号也是有愿有行!你不能否定这件事情。我们做的那种“行”……那叫“加行”,那叫“增上行”!就是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已经有“愿”、有“行”了!我们再做“诸善万行”,那是“加行”——额外做的!你不能因为我们额外做的“加行”,来否定“阿弥陀佛”名号本身的行愿具足性。 因此,善导必须来论证一下儿“称名念佛”是怎样行愿具足的。 ===佛教通史(续)」-176-(净土)-二利真实=== 二利真实-制舍诸恶,我亦如是 上一课,我们的最后谈到了——善导大师必须要论证“称名念佛”具有“行愿具足性”。“称名念佛”是宗教修为方式;“行愿具足”是宗教目的。这很显然,这已经脱离了“通史”的课的范畴。 嗯,讲净土宗课以来呢,有好多同学都提了意见,说——净土宗的课讲得特别地碎,不如藏传的脉络清楚,或者是象禅宗它的课,一集比较有完整性……每一个人的课都非常长、非常碎。这是有原因的——净土宗,它属于佛教中的宗教一系,或者说——净土宗就是佛教中的神学。净土宗的课以前没有人这么讲过,估计在很长的时间里也不会有人再讲,所以作为“宗教四框架”学说,净土宗是宗教神学的基础。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吧,把它放到“佛教通史”里: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历史时期上跟禅宗早期是重合的;晚期,到永明延寿之后,二宗合为一宗,所以我们在讲历史课的时候,这个时候要讲净土宗; 第二,就是作为佛教四框架——神学这一支的基础,我们以后很难有机会再讲了,所以就讲一次。 这是前面带着说一下儿……我们翻回来接上一课——如何论证“称名念佛”这种修为方式具有“行愿具足性”?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就是那本儿“楷定疏”作为宗教仪轨的原理疏中,给出了完整的解释——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不是就念阿弥陀佛,说你就念“阿弥陀佛”?这不行!这是半句,你要念,你得念完整句!念“阿弥陀佛”是行愿具足吗?不是!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行愿具足!这六个字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称名念佛”。就是,你要念……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行愿具足。 南无(音“摩”),就是——南无(音“吴”),梵文的音译,大家也不必究地那么准。它的意思……汉语的意思,是——归命、敬礼、礼拜、皈依……这一类的意思。主要的意思,我们引用的是“归命”。这个意思是昙鸾在《往生论注》里定下来的。“归命”这个词……就是,它的汉译意思,在佛教中有三个意思,或者说——“南无”有三个“义”: 第一个“义”:一个人,归根结底什么最重要?对吧……钱重要吗?不重要!命最重要!以命事佛谓之归命。这是“归命”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呢?是——归顺……听从佛的教理和教命。这叫“归命”。 第三呢?是我们中国式的解释——“命”谓之“一心”,就是“一心”的意义。“归命”就是归心,指一心归佛。 所以“南无”这个词,它引申为三层意思,就是——以命事佛、听从佛命、愿意一心归佛。这三层意思,就是“南无”的意思。 那,这三层意思我们来看啊……以命事佛,这是什么?愿望……发愿吗!愿意听从佛的命令——我愿意听你的……发愿吧!愿意一心归佛……发愿吧!对……“南无”三层意思都是发愿,都是你的愿望!所以“南无”(音“摩”)一词……就是“南无”(音“吴”)一词,就是“愿”,对吧!行愿具足,这就是“愿”。发愿干什么呢?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 所以,阿弥陀佛净土就是发愿之本!这就是祂的目的——祂“行”的目的。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行”——既是你发愿所进行的目的,又是你发愿所依赖阿弥陀佛佛智修行的道路。这话听懂了吗?就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四个字,既是你“行”的目的,又是你“行”的方法!你的目的,就是去阿弥陀佛净土;去净土的方法,就是依托阿弥陀佛的佛智去修行。所以,“阿弥陀佛”既是你的目的,也是你的方法! 因此,“南无”就是发愿,“阿弥陀佛”就是起行!那,这六个字连起来,对吧……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行愿具足,修持方法圆满了。这就是在“楷定疏”里,善导大师作的一个论证。那,这就作为标准修为方式……齐了!大乘教另一个挑衅的姿势就给打灭了。 “称名念佛”经历了三代净土宗的宗师: 第一代,昙鸾确立起来。他在《往生论注》里看重的是什么呢?是“称名念佛”的“礼拜”概念,重点在“礼拜”上……念阿弥陀佛是为了“礼拜”!他取自于世亲大师《往生论》里“五念门”的“礼拜门”。我们前面讲过“五念门”……“五念门”的第一个——“礼拜门”。 第二代,道绰大师为“称名念佛”这种修为方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的重点在于“忏悔”,说——念“阿弥陀佛”是忏悔。 到第三代,呐……你念,就不能念“阿弥陀佛”了,你就得念“南无阿弥佗佛”!善导大师就为“称名念佛”取得了法统上的独立地位——第一,把祂圣教量化了;第二,完成了祂“行愿具足”这个完整的宗教修持方式的论证!而且,祂的重点在于回向众生……就是“五念门”中的最后一个——“回向门”。 一层一层地递进了……在昙鸾的时候儿,只是为了礼拜;在道绰的时候儿,是为了自我的忏悔;到了善导大师,境界更高——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为了我自己了已经,为了众生……为了回向众生! 而且,昙鸾和善导,他们是科班儿出身的,论证“称名念佛”的时候儿,引用的都是世亲……就是天亲的《往生论》。道绰大师呢,他是一贯孤明独照,自我发挥比较多一些。因此……就是至此吧,光明善导的净土学说——头两块就讲完了。“决疑”的第五个问题——“称名念佛是否有行愿具足性?”论证完毕。他的学说——“二藏二教”结束了;“决疑”五大问题结束了。下面我们就要开始讲光明善导净土学说理论的重头儿戏——宗教实践部分。 啊,我们一开课就讲了“五部九帖”,因为它实在太重了!光明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学说奠基的收官大师!可以说——到了善导,到他结束,净土教的学理就打完收工啦!后代再有大师,也只能拿一个永明延寿出来,剩下的就是修修补补……大部分呢,净土十三祖,大家去看啊……什么少康、法照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净土信仰的修持者,没有留下什么著作。 首先,我们来看净土学说……在判教学说上啊,初祖、二祖、三祖,他们是层层递进的——“二力二道”,这是昙鸾的;“圣净二门”,这是道绰的;“二藏二教”,这是善导的。但是,在学说部分,绝大部分时间,净土宗用的是昙鸾学说作为判教理论。我们说过啊——道绰昙鸾的那个就太厉害了!“难行道”和“易行道”这个理论背后,有龙树菩萨作背书,所以,这个判教理论是最好的。绝大部分净土宗僧人在作判教的时候,都是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作判教。所以说,在学说上,前三代引用的是昙鸾。 在“决疑”部分上,真正的大决疑,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都是二祖道绰的理论!就是说——净土学说分三部分嘛,到善导结束收官以后,“学说”,我们一般用昙鸾的;“决疑”,我们一般用道绰的……道绰,“日落说”也好、“宿因说”也好,都非常有……就是,非常有说服力。 善导在“决疑”部分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他的师父——道绰的理论“圣教量”化了,用这个经书合了一遍。所以,到三祖的时候,我们就看到——重点工作都在“修持”方面……就是,净土宗前三祖,为净土学说一人贡献了一大部分——昙鸾贡献了“学说”;道绰贡献了“决疑”;善导贡献了“修持”。 当然,善导在“判教”这块儿也有自己的一些发挥。我们前面讲过,就是……由华严宗发起的时,就是……时候,佛教界已经开始用顿悟啊、渐悟啊……开始来判别各教的理论,有了“顿教”和“渐教”这种说法。善导判净土宗是“菩萨藏”——二藏嘛……菩萨藏,“顿教”摄……二教,是“顿教”摄。这样,就给了净土法门归入顿教!就是给了……把净土法门给归入了顿教。 那这个观点后来被禅宗、华严两宗的大师——(圭峰)宗密继承了,判净土为“顿教”,也判禅宗为“顿教”!这就是后期“禅净合流”的根本理论基础,因为它们都属于顿教——顿悟的“顿”啊。 净土宗的这个宗教实践这块儿非常、非常大!我们讲善导,上来讲他的“五部九帖”,可以说——“五部九帖”基本上就把工作做完啦!以后都不用做了,剩下的就是细枝末节。 在宗教学上,具体的宗教实践一般分为三部分组成,就……宗教实践是三部分: 第一部分,叫——宗教观念; 第二部分,是——宗教观念指导下的宗教行为; 第三,是——宗教观念指导下的戒律。 我们说过啊——戒律……嗯,戒律,我们“通史”课就不讲了,因为“哲学”课……今年讲的是“道谛三学”的“戒学”。但是,我们主要讲的是——小乘戒……因为,我们现在的“佛教哲学”是四部哲学的第一部——“说有部”哲学。 小乘戒呢……出家四戒、在家五戒;大乘戒呢……相对简单,因为中国大乘佛教,它的重点在于看动机,它不看行为……嗯,也不叫“不看”,它重点看动机,行为比较轻。所以,大乘戒的戒律比较松,小乘戒戒律比较严。 大乘戒,主要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无净戒【又作: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即,十重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就是,这种菩萨戒。 大乘戒,在我们今年“哲学”课的“戒学”里没有讲,是因为……就我们说——今年的哲学,还属于“说有部”哲学,对应的就是四戒、五戒、四婆罗夷。大乘哲学,就是……大乘戒,必须到“大乘空宗”哲学的时候才能讲,它才能对应起来“大乘戒学”。 宗教实践的这三部分……戒律,我们就不在“通史”课里讲了。我们主要讲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宗教观念”;第二部分,叫“宗教观念指导下的宗教行为”。因为戒律是日常的,这个宗教……这观念指导下的宗教行为,这是仪轨式!这是、这是有重大活动时候儿要用的嘛……宗教神学里,我们一般重点也讲的是——宗教实践的前两个构成。 而且,大家注意啊——“宗教观念”这个词,什么叫宗教观念呢?“宗教观念”这个词,叫“既不是也不是”!什么叫“既不是也不是”呢?就……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观,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神学观。佛教的宗教观念是一种混合观,它并不纯粹。因为,我们知道——“佛教哲学”是一个新概念……以前佛教叫“义学”。所以说,用西方的宗教观念来判这个“佛教宗教观念”的时候呢,它这个观念是一种混合观。 善导大师构建的净土宗的宗教实践,也分为这两部分,就是——“宗教观念”和“宗教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第一部分,善导的“宗教观念”,简单地说,分为三块儿,叫——安心、起行、作业。在这个观念指导下的“宗教实践”也分为三块儿,叫作——转经、礼忏、往生之法。呐,这个就已经……就完全是神学了!大家可以……不爱听就跳过去吧!就是……前一部分,“宗教观念”——安心、起行、作业;后一部分,在这个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转经、礼忏、往生之法。 我们先来说“宗教观念”部分。观念、观念……当然是“心”的问题啦!对吧?我们说善导大师的“宗教观念”是三块——安心、起行、作业。上来,肯定是“心”!所以,“宗教观念”上来就要“安心”——你安了心,你才能起行……你就开始做了嘛!对吧……然后,最后作业。这个“业”呢,不是你日常作业那个“业”,是业报的“业”——作业。所以,先安心,然后开始起行动,最后做出业报来……做出业果来。这就是善导大师的“宗教观念”。他主要是要把这个“宗教观念”给你展开……论证出来。 佛教的神学部分,实际上主要就是净土教——要求你安心!安心、安心……安的是什么“心”?什么“心”呢?三心!大家记住啊……所谓净土宗的“安心”,只安三个“心”——第一个“心”叫“至诚心”;第二个“心”叫“深信心”;第三个“心”叫“回向发愿心”。这是所谓“安心”,要一安三“心”!安三个心……不是一个心。 第一个,所谓“至诚心”……我们普通话说什么叫“至诚心”?就是真心呗!就是……你真心——真心信、真心修!就是——真实心!所谓“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修行,必须以真实的心去做。 这个“真心”,净土宗也经常讲——祂是两种真实!就是,所谓“真心”的“真”……大家记住啊,佛教义学就这样,你每个词你必须去追定义……所谓“真心”的“真”,什么“真”呢?不光是……嗯,就“真”还能不能再分?能!“真”还能再分!所谓的“真”是两种:一种,叫“自利真实”;一种叫“利他真实”。对吧?你自利啊……人自利真实,这肯定的!你肯定自利真实!但,利他也要真实,重点在这里! 所以,净土宗第一个“心”——“至诚心”,就是“真心”!而这个“真心”又分两个“心”——“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就,这个“真”又分两个——“自利”、“利他”都要真实!主要“利他”要真实!嗯……“自利”这个不说都会真实。 净土教管这两个“真实心”叫作“二利真实”,这是我们常说的“二利真实”,就是……又自利、又利他。大白话说呢……就是——您真心地爱自己……这我们相信;你也要真心地爱别人!而且,爱别人跟爱自己一样的真……啊,这就象基督教的话了!对吧…… 大部分人呢,在谈“二利真实”的时候儿呢……“自利真实”那都是在心里的,“利他真实”都是在嘴上的。净土教看到这点,要求——你要从心里“利他真实”。而且,其实这个要求呢,也并不是一个圣人要求……就是象基督教似的——要求你爱别人甚至超过爱自己!没有!只是求你“利他”和“利己”都同样真实。 善导大师进一步指出了——你真心地“自利”,该怎么“利”?欸……你看大师就是这样——大师拣你喜欢说(听)的听(说)!他先教你,说——你应该怎么样地真心“自利”!对吧……呐,人上来,人不是说先教你怎么真心地“利他”……“真心利他”你就不爱听了!善导大师,上来先教你如何真心地“自利”?该怎么“自利”?这个“自利”呢,不是自己获利……自己得好处的自利,是一种失去的“自利”。什么意思呢?在“失去”中“得到”! 善导大师说——这个“自利真实心”,是在“失去”中得到的。这个“自利真实心”分为两个,叫——“舍”与“修”。大家记住啊!“自利真实”分为两部分——“舍”与“修”。在“失去”中才能得到这个“自利真实心”!不是“舍”与“得”!呐,我们经常说——舍得、舍得……不!自利真实心是“舍”与“修”!它不是“舍”与“得”……佛家不提倡“舍得”!为什么?舍得、舍得……何为“因”、“果”?那“舍”是“因”,对吧?还是冲着那个“果”——“得”,去的。一般,大谈“舍”、“得”的,往往都是冲着那个“得”去“舍”的,对吧!它有“因”、“果”的,如果没有“得”就让你“舍”……那你问问他还“舍”吗? 佛教提倡的“舍得”……也提!那“得”……“舍”的是烦恼,“得”的是大菩提!舍烦恼得大菩提,才是佛家提倡的“舍得”!但跟尘世中谈的“舍得”是两回事。所以,佛家在谈“自利真实心”的时候,谈的是“舍”与“修”。舍什么呢?行、住、坐、卧,想诸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原文:行住坐卧,想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就是说——你日常生活里,一切诸恶都要舍!懂吗?在失去中……失去一切诸恶、舍掉一切诸恶。不是舍一切,是要舍一切诸恶——想诸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儿生活啊……凡是恶习,都是难以割舍的!往小了说,比如戒个烟……凡是恶习,都是难以割舍的。这个“一切诸恶”的范畴就大了——贪、嗔、痴、慢、疑……哪个不是恶?哪个好舍?所以,这个“舍”的过程,实际就也是修的过程。所以,这个“自利真实心”的……分成的两部分——“舍”与“修”,祂也是合为一体的。 善导大师呢,把日常的“恶”进一步扩大了!扩大到了一个“不善”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比“恶”更大!为什么?因为我们日常做的很多事情啊,它谈不上“恶”……但是,它也确实不属于“善”!哎,确实属于“不善”!大家要区分一下儿“作恶”和……这个事儿“不善”,它的覆盖范围是不一样的。===佛教通史(续)】-267-(禅宗)-万善同归,永明延寿=== 上一课,我们最后讲到了永明延寿大师创建的“禅宗理学”。“禅宗理学”,它从内容走向上分,分为两部分……两本儿代表作——《宗镜录》一百卷和《万善同归集》六卷。上部,是以“禅教合流”……禅门与教门合流为目的的代表作——《宗镜录》;下部,是以“禅净合流”……禅宗与净土宗合流为目的的《万善同归集》。前者,《宗镜录》一百卷,它的重点在“理”上;后者,《万善同归集》六卷,它的重点在“行”上。“理”、“行”并重,这就是永明延寿“禅宗理学”的特点之一。 在“禅宗理学”上,永明延寿坚持了他这个宗系的一个原则!我们说——永明延寿是来自于石头系法脉的,石头系法脉一直坚持的是华严宗的“理事不二”原则——“理”和“事”合为一体,不光有“理”,还要有“事”!就是说——你不光要有道理,你还要有行动!换句话说……用西哲的话说——永明延寿,他不光提出了认识论,他还提出了方法论;不光教你如何去认识佛教的道理,还教你如何行动,去实践佛教的道理。因为,在永明延寿的“禅宗理学”体系里,我们说“心境一如”——行动和道理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对镜子!如何“行”,或者说——如何生活?如何在生活里去了悟佛理?这是永明延寿老师在《万善同归集》里要讨论的重点。 永明延寿老师,他并不要求人一定要从“境”上……就是从外境上,悟到“唯心性空”这个道理!就是……你、你凭空在生活中,你就悟到这个道理?他不要求!为什么?哪儿有那么多上等根器的人啊……就悟了?对吧!哪儿那么多人就一下儿就悟了?上等根器……那是非常少的! 我们讲——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大师!同时,他还是净土宗六祖!禅宗得佛之自由精神,净土得佛之慈悲情怀……这两宗一个得精神,一个得情怀。我们今年前面的课里讲过净土宗。净土宗大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昙鸾、道绰到善导,就是——他们了解生活!了解众生!如果仔细听过道绰那一堂课的就知道了……太了解老百姓了!因为慈悲,所以原谅……什么意思呢?因为了解众生,因为他慈悲啊……知道众生生活的种种过错与不堪!所以原谅了。禅宗大师……禅宗宗师可没有这么客气的!那都是净土宗的。 永明延寿,他作为净土宗的大师,他清楚地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我们说——这是净土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他们要在生活中拔救众生!哪儿有那么多人有闲工夫儿,那么多人整天去思索……那,工作不工作啦?干不干别的了?对吧!就象我们说——在现在这么紧张的社会,你活着都紧张!哪儿有什么时间去悟什么性空、不性空的? 真正让人心体不落空寂的,永明延寿大师认为——就是要把修禅者的禅行,和他日常的善行统一起来!不用……就是说——你要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从“境”上去悟“空”啊……去悟“唯心性空”的道理——无所谓!你就在生活中,让心体不落空寂!你去修禅,要带有“行诸善”的性质!什么意思?就是让“禅”落到生活的实处。我们说,这在他的师爷——大法眼文益的时候就非常清楚地提出“禅要有用”!禅没用,修禅干什么?不要每日空坐……悟什么“性空”?没有那个功夫!马祖道一就说——坐着岂能成佛?一句话——禅要有用!不光是对自己有用,要对众生有用。 所以我们说——净土宗的大师,一水儿的宗教改革家!(永明延寿)他直接指出了,就是——禅宗的着眼点不在于“悟”,在于“行”;不在于“会理”,在于“会用”。 在晚唐到五代末这个阶段里……这一百多年里,南朝经济发达,也比较稳定,学佛讲法成为潮流。当时,各大寺庙都有专门的讲经座主,就是……给老百姓啊、入门儿的和尚啊,讲入门儿级的“金刚经”。因为普通的老百姓,他不认字,理解力也不高……你给他讲其他经,他也听不懂。“金刚经”呢,以其简单易懂,语言优美,所以极为流行! 我们说——北宗德山宣鉴……他(永明延寿)的祖师之一,那就有“周金刚”之称,擅长讲这个“金刚经”。当时,为了反对这种风气,临济义玄曾经怒斥,说——这种升座讲“金刚经”的,叫作“野干”……黄鼠狼。永明延寿也激烈地抨击了这种讲经的风气,说——每日坐着谈性空?面对现实世界,谈所缘之境是梦,谈现实世界是梦……并且还把这个当作道理!这叫作——用认识论混淆方法论。大师指出,这叫——第一等恶趣空! 《万善同归集》——万善同归!上来,永明延寿大师就从理论上直接说了一句大白话——佛法的目的,在指导生活,重点在“行”、在“用”。 《宗镜录》这本书……就是我们说——“上部”……“禅教合一”这部,延寿老师还是代表石头宗清算洪州宗……就是代表他们这个法系,清算禅宗另一法系——洪州宗的性格放旷,就是……“禅宗心学”的性格。 但是,到了《万善同归集》,那永明延寿老师就厉害了!永明延寿老师,他是要代表净土宗彻底清算禅宗……已经不是清算洪州支脉了,是整个儿要清算禅宗!因为净土宗,他讲行善积德!而禅宗呢?禅宗从教理上就蔑视行善。所以说——这场对决,他们早晚要来! 禅宗,自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以来,以“金刚经”立宗,对吧……我们说——在四祖道信的时候儿,那个净觉(参考关联阅读 佛教通史第63、64、65、66课)还是“楞伽经”,但是从五祖开始,“金刚经”立宗。“金刚经”立宗就一直有一个“非善非恶观”……因为,它是中观派的根本经!我们说——“金刚经”是中观派的根本经!中观派,它是大乘空宗,在佛教哲学四流里,属于第三派。当然啦,它的理论我们没有讲,我们现在讲的,还是这个小乘有宗……但是,我们可以带一下儿。 中观理论,就是——名言假立,真空假有。它们是混淆是非观的!这个学派的特点,强项在于“辩论术”!理论方法呢……我们在前面“印度佛教史”里讲过,叫作“空破空”。就是——通过解释“一切概念都存在内在矛盾”……呐,确实是这样的,实际也是这样的……一切概念都存在内在矛盾!然后,从而否认“存在”的本质。因为,你这些概念,内在有矛盾,所以我就否认你“存在”的本质。既然没有“存在”,那么,“存在”的本质就是虚无!就是“空”!所有逻辑对立的概念,在中观学派里都化为了一种“中间态”……什么意思呢?非对、非错;非有、非空。 大乘的中观学派传到中国之后,直接引发的是中国天台宗的“假、中、空”——“三谛圆融理论”!就是……因为它把所有的对立概念,泯灭出一个“中间态”来,“假、中、空”三谛圆融就是从大乘中观学说来的。呐,这个学说,现在……嗯,研究中……嗯,天台宗的人很少啦!也很难! 但是,大乘中观学派,它最终的结论,就是——自己破别人的武器,最终也是破自己的武器……哎,这“空破空”嘛!最后自己也要放弃自己的理论!这就是龙树弟子……龙树菩萨弟子——提婆所说“一法空则法法空,一法不空则法法不空”。 中观学派作为认识观是没有错的!就是说——它作为一种认识论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它的理论落地,就会具有天然缺陷……什么叫天然缺陷?就是具有“是非不分”的逻辑观!对吧……因为它是泯灭是非的,这个只要对立矛盾,它一定能揭示出来对立矛盾中存在谬误!就……通过“归谬法”证明对立概念——“是”与“非”之间存在谬误。就是我们说——认识论……这种认识方法没有错!但是作为方法论,落到生活里?恐怕是不行啦!对吧?真实与梦……啊!你可以泯灭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认识论!但是,如果你变成方法论……真实是梦吗?那你出门给我撞一个车……你出门去撞个墙我看看!你的梦能醒吗? 禅宗基于“金刚经”的这个观念,认为——哪有什么善恶?对吧!因为他都不分是非了,当然就不分善恶了!既然不区分什么善恶,当然也无所谓什么善行喽!对吧?你已经没有什么善恶,当然也没有什么善行。善恶莫思……啊,这在禅宗经典里到处都是这句话——“善恶莫思”,是禅宗一切教义中,最重要的教义!甚至都不是之一!为什么?因为无心、无念这些禅宗的变化概念……无心也好,无念也好……都是什么?都是“不思善恶”的变形——你“无心”,当然不思善恶了!呐,你“无念”,当然不思善恶了!对吧?“莫思善恶”就是禅宗一切教义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教义! 这一次,永明延寿就要代表净土宗,对禅宗这个教义作一次总清算!不打倒禅宗这个概念,佛教……作为宗教的佛教就站不起来!为什么?禅宗,它不是宗教的佛教,它是哲学的佛教。我们说——禅宗,它不……它是一种哲学!它是一种生活观、它是一种哲学……它不是宗教!它只能叫——哲学的佛教。永明延寿一定要把佛教确立为“宗教的佛教”,就必须打倒禅宗!为什么?因为作为任何宗教……去恶从善,区分善恶,不做恶行,从事善行……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只要是宗教,这是宗教的根本教义——去恶从善。 你禅宗不承认“善恶”,你怎么能是宗教呢?咱先不说你有神、没神?你有没有神?嗯,教主体系……对吧!我没听说过哪个宗教不分善恶的,对吧……就世界级的宗教啊!除了邪教不分善恶……但是,禅宗确实是不分善恶的。永明延寿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禅宗“莫思善恶”的这个观念……这个概念不被打倒,佛教就得倒!那,禅宗倒?还是佛教倒?那,我们只能选一个,对吧!我们说——“宗教的佛教”必须站起来!那,你禅宗的这个“哲学的佛教”就必须倒下去,对吧!反正只能活一个…… 所以,永明延寿就以净土宗的角度出发,在《万善同归集》里,对于长久以来,禅宗对“善”、“恶”的这种看法……就是“莫思善恶”的这种看法,和禅宗对于行善的态度……因为禅宗都不……“莫思善恶”,他还行什么善?他对行善的态度是蔑视!对吧……整个儿发起了一次总进攻!我们说——这次是一次总决战嘛……先是,万箭齐发,直攻教门;然后,万箭齐发,直攻禅门。他先代表了禅门,万箭齐发清算了教门;他现在又代表净土宗,万箭齐发清算了禅门。 他就提出来所谓的“禅宗十宗罪”……就是、就是我,我给它起名儿啊……它就是……实际上有很多!他的这个《万善同归集》里,列了很多这个禅宗的这个不妥之处……我们不能说“罪行”……为了好记,我管……我给它归结了一下儿,叫作——禅宗十宗罪。“禅宗十宗罪”呢……整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禅宗对行善的态度问题。就是,它对“善”的态度问题……对于“行善”的态度问题; 第二呢,就是禅宗的立宗根本——“金刚经”,对于语言是否真正能把握真理的态度问题。就是……语言到底能不能把握真理?到底是“名言假立”还是“名言真立”? 第三点,那就是禅宗和净土宗的大决战!就是西方净土的态度问题……哎,禅宗这强调的是唯心净土啊!对吧……嗯,心净土……没有的净土……嗯,心里的净土。净土宗不一样,我们净土宗好多课,说——决疑的第一大问题是什么?实有净土!你没有实有净土,那……不行的!那我们净土宗就站不住了!对不对? 禅宗十宗罪,就是这样“三部分”——对善的态度问题、语言能否把握真理?以及西方净土的实有性问题。这是禅宗的……净土宗清算禅宗的十条儿。呐,我简单地说一下儿这十条啊……嗯,因为这个……以后恐怕不会有老师讲,我们就讲一下。 禅宗十宗罪的第一条……啊,他引用的全是禅宗自己的话啊……就是——禅宗流行的概念,引用的禅宗自己的话!先引用禅宗的话,然后,再垫上他批评的话。禅宗的话是……第一条是——“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这是禅宗的“心性学”!就是“禅宗心学”。 “万法皆心”——心自由就是佛; “任之是佛”,就是——任心驰骋就是佛; “驱驰万行”,万行啊……它是一个特指,就是“诸善万行”,就是——驱驰去行善; “岂不虚劳”,啊……忙着去行善,那你岂不是多余? 所以,第一条儿简化成大白话,禅宗嘲笑净土宗的就是——心是自由就是佛!行善狗屁用没有……这是第一条儿。啊,当然……当然没有这么粗俗啦! 第二条儿——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如入心体……如何劝修,相(故)违祖教【原文: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涅盘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劝修,故违祖教】。这是禅宗的另一套说法儿!就是说——我们祖师都说了,不要想善恶这个事儿……“祖师云,善恶莫思量”;修善这个事儿,违背祖师教诲……“何故劝修,故违祖教”。第二句话就是说——祖师说了行善没用!你看,他把祖师搬出来了。 禅宗的这个第三个……第三条儿对于行善的态度是说——“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是道”。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想,就是行万善啦!一会儿看见这个善,一会儿看见那个恶;一会儿着急这个成,一会儿着急那个不成;你自己身心疲劳……这难道是应该有的道理吗?对吧……“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这是什么啊?这其实就是禅宗的片儿汤话!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管好你自己就完了!别人什么善、什么恶呀……一会儿见成,一会儿见离,对吧?一会儿着急成,一会儿着急不成……跟你啥关系啊?你纯粹瞎操心!这条儿的意思就是——呐!管好你自己,行善没用。还是行善没用!总之,他每条儿的结论都是要指向“行善没用”。 禅宗十宗罪的第四条儿,叫——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师普归【《万善同归集》原文:问,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归。圣贤要路。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善】。 哎……“祖师普归”就是——祖师去的方向都是“泯绝无寄,境智俱空”……就是心境俱空,全是空性了!祖师全往那个方向走; “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有……有念,你就不空了!所以,你这个概念还想就是广、广宣传?叫“凭何教文广陈”……“教文”、“广陈”就是——你写东西告诉大家行万善……欸,多余!这句话就是说——你宣传行善没有用!你只要自己“心空”、“境空”就可以了!你心里有作,就是不空,就不用干这件……忙这个事儿啦!还是这句话——宣传行善也没用。 第五条儿,“禅宗十宗罪”,这个……禅宗给这个净土宗列的,真是好多呀……给“行善”列得好多呀!“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万善同归集》原文: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又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乎】。 意思就是说——你了悟了“理”的道理……“若得理本”,你了悟了“理”的道理,就万行具备了!就等于行善!“万行”就是行善啊……就等于行了诸善; “何须事迹,而兴造作”就是——没必要去干具体的事儿!这是一个叫作“本来具足观”的概念。就是说——你只要一悟了理,就等于行了万善!你就不需要干具体的事儿了。他又换了个角度!换了一个角度阐述行善没用。就是说——你不需要单独行善,你只要悟理就可以了。啫,欸……这禅宗的角度还很多! 禅宗第六条儿,这个……对批“行善”啊,说——“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观心”。唉……这、这,这个角度更刁钻了! “无心合道,动作观心”,意思就是说——你没有这个心去合这个道……你虚情假意,你以为就改变你的心喽?对吧!它确实也存在……因为现实里,确实存在这种抱着其他目的去做善事儿!有没有啊?对吧……有啊!对吧?陈某某什么的,就抱着其他目的去做慈善……自古有之。所以,禅宗指出来——“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观心”!就是——你根本没心做善事,然后你去做善事儿……你以为你就能改变啦?他、他这个角度啊……刁钻!他反过来去质疑修行者的人品!说——你行善,跟你的心相关吗?啫!他就反过来,这个……攻击角度指向了行善者。 第七条儿……哎,第七条儿是最……禅宗对于“行善”这件事情,最常引用的概念……是“金刚经”的原话。“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若以……嗯,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原文: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啊……这个大家都知道——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哎,这是禅宗对善行观最常被引用的话,就是说——你叫……怎么说呢?叫“你有心求善”——你就是有所求!对吧……你以色见我,你以音声求我,那不就是你有心求道嘛?那就是“人行邪道”……就是邪道!不能称之为行善!所以“不能见如来”。 “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这的意思就是说……用我们儒家的话讲,叫作“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啫……哎呀!这条儿,禅宗最常引用。这叫作什么呢?我们讲不好听,这叫——装客观!他就混淆“行善”和“有所求”之间的关系!说——因为你行善,所以是……你是有所求,你才行善。他混淆了“行善”和“有所求”之间的关系。 这条儿里的逻辑陷阱,在净土宗二祖道绰大师就看出来了!道绰就指出来——“有所求”也分两种!叫“善求”和“恶求”。那,菩萨还有所求呢!菩萨求度众生,然后成佛!你怎么说菩萨?你把菩萨度众生求成佛,等同于你拜佛求发财……你把这等同起来?对吧!这一个叫“善求”,一个叫“不善求”!对吧?道绰早就指出来了——菩萨这类的“求”,“求成佛”叫“善求”……那就不叫“求”!不叫“有心为善”!对吧?你把那种……你去庙里拜、拜佛祖,然后求个发财、求保平安等同于这种“求成佛”的善求?你那叫“不善求”!你把它等同起来……你叫“不要脸”!对吧…… 这就是禅宗经常引用里头的这个逻辑陷阱!净土宗大师一眼就看出来了!你想把“行善”和“有所求”挂上钩儿?对吧……你把你的那种低级的“有所求”,跟人家那个高级的“有所求”挂上钩儿?啊……合适吗?对吧!我们就不说太苛刻……太、太难听的了。 呐,禅宗十宗罪的第八条儿…… 哎哟!过时间了…… ===佛教通史(续)】-272-(禅宗)-韦伯之问=== 赵宋王朝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也改变着佛教的发展方向……都是好特点!叫作——五大“发达”。当然啦……都是古代史意义上的“发达”——科技、经济、文化、政治、集权。五大“发达”。 第一点,是科技高度发达。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里说——每一种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都要追到宋朝。 第二个,经济高度发达。就是……商业贸易发达,有纸币金融业的雏形儿!还有到现在为止都居于第一位的专卖制度。 第三个,是政府管理与救济体系高度发达。什么叫救济体系高度发达呢?宋朝发明了灾荒地区募兵制……就是哪个地方有灾,它就在哪个地方募兵。北宋陆军,最高的时候儿超过百万!这样儿就避免了流民……就,避免了流民的出现——有灾情,你就当流民?不!你都当兵吧!还有,就是政府管理,北宋有……宋朝有历史上最庞大的官员冗余系统,就……一个处,一正九副,官儿很多。 第四点儿呢……是它文化发达。钱多嘛……钱多,自然文化就发达!而且,它之所以文化发达,是因为宋朝是古代,最后一个言論FREEDOM的时代。你看……又有钱,日子又好过,言论又自由,所以这历来,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喜欢的时代。陈寅恪说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你看,陈寅恪就说——那个时候儿,就最好!唐朝乐队有首儿歌儿,叫《梦回唐朝》……梦回唐朝啊,是文青理想;如果梦回汉朝呢?是吴京式的粉红理想。学过历史的读书人呢,都是想梦回宋朝,对吧?又有钱,日子又好,言论又自由……只有宋朝才会出现苏轼式的感慨——江山风月,闲者才是主人。这是文化高度发达。 第五个呢,是君主専窒制度——中央集權高度发达。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啊……相对于其他朝代的中央集权来说,是客气的!用孟德斯鸠的话讲,叫——开明君主制。 第一,宋王朝的统治者,受到刚刚兴起的民族主义国家……就,民族主义的拥护; 第二,赵宋家族,是中国古代统治史上罕有的非常克制的统治家族!就是……这个家族的人都很克制,它不象明朝。 宋,它废除了唐朝的节度使制,采用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实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一呢……因为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嗯,藩镇猖狂封建割据,对吧!封建割据,南方四国,我们讲过——确实还不错!但是北方穷啊,滴里当啷的……我们不是一家人嘛!所以还得统一……因为统一梦啊,是我们文化里面的基因!而且,按照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来说——统一,也是我们东亚地形决定的历史必然!因此,封建割据就必须结束!历史必然……也必须要结束! 第二,就是五代起的少数民族崛起。呐,旁边儿的国家——西夏、辽、金……呐,就要军政财力高度集中!为了抵抗外患,那……这也得到了全民的支持。而且,这是外患上要求集中,“地理决定论”要求集中,要求统一;内在,也要求统一,也要求高度中央集权! 宋朝统一之前的中国南方四国,本身经济就很发达!经济发达,它进一步的要求是什么呢?它进一步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消灭地方势力,进一步形成一个统一市场——统一的消费市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统一的法律制度保护——经济发达也要求统一。而且,宋朝就建成了中国最发达的专卖……专卖体系和专卖制度!这比我们今天专卖的品种还要多得多。 专卖保护啊……它在一方面,是增加税收的;在另一方面,是保护行业利润的……双赢!至少,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双赢!専制制度……专卖制度,本身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所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呼吁出现一个中央集權的君主専制制度,这真是历史的巧合!所以,宋朝建立以后,对外的军事、军患需要集中财力对抗;而对内发展经济、统一市场,也呼吁中央集權的君主専制,所以,宋朝的中央集權君主専制,是一种特殊的内、外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専制制度!就是……大家自己也有要求,外在也有要求。 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度呢……専制制度,就给以了宋朝的意识形态巨大的影响。给予意识形态巨大的影响,它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国家主义,就会演化成君主至上……国家主义最终都会演化成为君主至上!就是……把对国家的“爱”体现为对君主的“忠”。这种演化过程就是把“爱”……整体的“爱”,演化成了对个人的“忠”。呐!“爱”就是“忠”,“忠”就是“爱”…… 男女关系也受到了这一文化伦理演变的影响!就是……这个意识形态,它影响的从大到小到细节,它都影响得到!唐朝的时候儿,中国男女关系是非常开放的;而到了宋朝,女性就开始往贞操观转移,也是都到这个“爱”就是“忠”、“忠”就是“爱”的文化伦理演变影响。 儒家呢?儒家原来的价值取向是“家国天下”。“家国天下”的价值取向就悄悄地转移成了“忠君报国”……就是我们说——国家演化成了“君主至上”……国家主义演化成了“君主至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变成了“忠君报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这也是我们儒家思想……儒家伦理观——不提了!改提什么呢?改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能活过星期天。 文化上这种倾向,随着“宋”的民族危机逐渐的加深,它也越来越强烈!了解宋朝历史就知道,宋朝历史就是一部在民族危机压迫下,民族国家逐步建立起来的历史。这三百年,中国汉民族的意识就觉醒了!于是,这种影响就遍及到了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讲“大佛学史观”,这是整体文化的变化。佛教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庐山慧远大师的理想!但是到了宋朝,因为这种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佛教是中国的佛教”这一概念在宋朝就彻底胜利了!因此,佛教“大乘八宗”,实际留下来的,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也只有它们能保留下来……因为,它们是中国的佛教。其它教派,你可以说“有”……对!那零星的,可以说“有”!但是,那种“有”就相当于我们在曲阜……山东曲阜保留孔府一样,就是那个套路!就是……给他们保留个香火罢了。 宋朝的“五大高度发达”……就是我们说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管理、中央集权……五大“发达”里,除了科技发达,其它的四个“发达”就直接影响到了禅宗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讲“大佛学史观”——社会的“五大高度发达”,其中的四个直接导致了禅宗变化。 第一个,是经济高度发达。经济一发达,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了;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就舍得给宗教花钱!对吧?但是,也直到“舍得”为宗教花钱为止……对吧!祈个福啊、捐个钱啊、求个事儿啊……舍得花钱,那寺庙就发达了!呐,和尚的日子也就好过了……那就不用体力劳动了!对吧?所以,自唐……中唐以来,这个禅宗的主要存在方式——农禅,就衰落了!宋朝就没有农禅了……基本没有了。那宋朝是什么呀?有钱嘛……待着嘛!所以宋朝的诗僧很多……就是会作诗的诗僧很多。 经济发达,它就促进宗教发达,大家舍得给宗教花钱,所以说就盖庙……宗教就发达。宗教发达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发达。欸,在中国没有!就是……宗教发达在中国反而都是让经济不发达。但是,基督教就完成了这一转身!就是——宗教发达,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发达。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先是欧洲的经济发达了,然后新教改革……然后就经济更发达!欧洲资本主义的最终崛起,其实恰恰就是基督教新教改革这个历史进程配合的。 经济发达,这是“世间”的事情;宗教,是“出世间”的事情。经济和宗教,就是——商业和宗教之间,他们最大的矛盾,就是在“要不要挣钱?”这个问题上……就是说——商业和宗教的核心争论,就是在“要不要挣钱?”的问题上。“不要钱”,这是世界所有宗教创立时的的宗旨!就是……对金钱的态度都是蔑视的,所有宗教创立时的宗旨都是这样。对钱的态度就是反映了宗教对商业的态度。 佛教在“入世”这个问题上啊……就是经济这个问题上,它自己接受不接受供养、什么收不收香火钱……这都是小事儿。佛教在“入世”问题上,关键没有解决的,就是——宗教信仰与世间商业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就是我们说——因为宗教立宗的时候儿都是不要钱!佛教没有解决……没有解决这个世间生活的宗教信仰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嗯……不是说——他自己接受不接受点儿供养的问题啊! 基督教,从路德到加尔文的这个新教改革过程,它一个核心改变,就是把“努力挣钱”跟“荣耀上帝”……最后,跟“得到上帝的救赎”,这三者联系起来了!你努力挣钱没问题啊!但是你要努力花!你要回馈社会!你花不完怎么办呢?那最后,再捐了。你活着的时候儿是个有钱人不可耻……不光不可耻,你还光荣!光荣了你自己,也荣耀了上帝。但是,如果你死的时候你还有那么多钱,那你就可耻了!你骆驼就别指望穿过针眼儿! VERY GOOD!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就形成了“世间”与“出世间”的这种正反馈的循环!基督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崛起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信仰和钱的关系”问题。新教,就修改了在“世间”——现世里挣钱,和在“出世间”宗教教义之间的合法性问题。在“出世间”得救的角度上,让你在“世间”挣到的钱,最终又回到了社会体系!呐,有一本儿专门的书写这个——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阐述这个“新教改革”的这一巨大理论成果。 佛教也是改革——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中国佛教改革的产物。净土宗二祖——西河道绰、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寿,这都是超级宗教改革家!各种合流、各种理论、各种创新……但是,为什么佛教的宗教改革最终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就是——经济促进了宗教,宗教又反过来刺激经济?呐,这实际是有一个叫“南海水滴”的同学给我留的言,问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佛教的宗教改革为什么没有走上基督教宗教改革的这条路?我姑且把它称为“韦伯之问”。这个问题很大,留给大家思考。 第二个“发达”改变佛教的,是政府管理与救济体系之间的高度发达。北宋政府,它的管理体系和救济体系很发达!主要体现在两个点上——第一个点,叫“灾区募兵制”;第二点,叫“冗余官僚制”。这两点,极大地影响了禅宗创宗以来的基础盘,导致了宋朝禅风整个走向上的改变。 首先,我们看这个第一条儿,就是——灾区募兵制。有灾区,原来就产生流民!现在,就地集体募兵!募兵完了,政府出钱实现军垦。这就避免了晚唐时期的流民现象的出现。 禅宗这个宗派,它最早是起于流民的,也兴于流民。禅宗的发展推动,历来……我们讲过,来自于两个方面——士大夫阶层对禅宗作理论推动;流民呢?流民是它的基础盘……它的人数基础盘,组成禅团,在人数上和传播区域上进行推动。 北宋的这种政府管理机制的高度发达、救济体系的高度发达,直接就砍掉了禅宗的基础盘!就是——“灾区募兵制”就把禅宗的两大基础盘……砍掉了一个!而且是砍掉了非常重要一个。就是……士大夫阶层和流民阶层,一下儿没有流民阶层了!禅宗基础盘缺了一半儿……一大半儿!没了流民,农禅基地模式很快就衰落了,对吧……到宋仁宗的时候,全国又清理了一次僧人队伍,呐!全国僧人就从四十万,直接掉下了二十万!那,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到二十万的和尚,那就不算多了。 整个儿宋朝,流民……这个流民现象就很少见了啊!就被固定成了农民。那,农民嘛……他对禅的理论、发展、实践……那就没有什么影响啦!就,宋以后就不谈流民对禅宗的影响……推动禅宗两大基础盘,只剩下一个,所以,推动它的,就变成了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或者大知识分子,总之是知识分子阶层。这一点,从晚唐就已经看出来它的趋势了!我们晚唐……在讲云门宗,云门系的云门文偃禅观的时候儿,四个字——“总在这里”!其实,就是这种基础盘变更的端倪。禅宗的理论发展重点,也从中唐以来的洪州系,就是——“禅宗心学”,转向了晚唐的石头系——“禅宗理学”。这是“禅宗理学”……那就是知识分子喜欢的啦;“心学”,那就是流民喜欢的啦! 穿越整个儿宋代,禅宗和士大夫阶层的联系是全面加强了!士大夫,他喜欢“禅”……士大夫阶层喜欢“禅”,他实际上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去喜欢的,所以整个儿宋朝的佛教史发展,或者说禅宗史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就是——中国佛教为了适应士大夫口味正在作自己的改变!改变成一种适合士大夫口味的“禅”。 这是“灾区募兵制”对禅宗禅风影响走向的改变。它的管理体系的高度发达,也影响到了禅宗风气的走向!我们说——政府的管理与救济体系高度发达,在两点上都严重影响了禅宗的走向! 政府管理体系高度发达,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什么叫政府的管理体系高度发达?就,一种办法……就是他们行政效率很高,这叫“高度发达”。还有一种呢?行政效率虽然不高,但是他们从事行政的人头儿很多!对吧?就是……很多人都去干那个活儿,一个人的活儿派三个人……那是不是它还管理体系也很发达?聪明人会选择哪一种呢?就是……在管理体系发达的这两个办法里,是选择行政效率高呢?还是选从事行政的人头儿多呢?中国集權式朝廷,总是会选择后者!就是——宁可更多的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就是个魔咒! 宋朝,是有史以来,官员系统冗余最大的行政体系!因为宋朝有钱啊!有钱就容易官儿多。赵宋王朝的建国……这两兄弟,是从晚唐五代过来的!所以,他们接受五代地方割据的这种教训……它所有赵宋的政治体系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防止官吏擅权——保证皇权出发的!就是……要“分权”——所有的政治体系设计之初都是为了分权!把权利分散了,嗯……你们就不能擅权了!就象晚唐是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种事儿不能再发生了。 官员大量冗余……我们说——它总是选择行政人头儿多的这种模式!冗余,就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对于中央朝廷来说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优势……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了一种官场压迫力——你不干?有人干!一个处……正处,九个副处……对吧?你不想干这个正处,有的是人等着干!你怎么擅权?你拍马屁你都来不及……不!你不光不敢擅权,你还要积极向核心去靠拢! 这种分权机制呢……它最初设计的初衷,就是……它这种政治体制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分权”。但是,它带来的恶果就是互相牵制……啊!最后谁也甭想干成事儿。而且,你以为分权就能避免小人擅权啦?嗯,我只能说——赵匡胤兄弟俩还是幼稚了!宋朝的官僚机制呢,它最后发展到——就是一个“小人”最后胜利的逆淘汰机制!北宋初建还好,有王安石啊、范仲淹啊……这一类!到了南宋,那提出来的,都是什么秦桧儿啊、贾似道之流…… 这是什么?这叫“体制的必然”……这种“官员冗余制度”的必然。一个“恶”的体制……好人进去,他也会变坏。 ===佛教通史(续)】- 264-(禅宗)-宗镜录-举一心为宗=== 上一课,我们最后讲——永明延寿大师在刑场上最后一分钟得救!吴越王就听任出家。他最早入的是福建雪峰禅系,拜的是雪峰义存禅系在浙江的一个旁支——四明山的龙册寺翠岩令参。翠岩令参也是当时的名僧!啊,只不过没有通玄德韶那么有名。 延寿叫永明,他的师父也叫永明!哎,翠岩令参也叫永明令参,因为他的赐号是“永明大师”。永明延寿的赐号,那就多了!吴越王赐号,叫“智觉禅师”;宋徽宗赐号,叫“宗照禅师”;然后,雍正皇帝后来又加封他“圆妙正修智觉禅师”。哎,就他这个……历代皇上都有赐号!但是为什么叫永明呢?永明延寿是指慧日山【南屏山慧日峰】的永明禅院,他在那儿住了十五年,他自称……永明延寿一生自称“永明和尚”,所以我们后世就不叫他的赐号,都叫——永明延寿。 他是禅宗出身!但是,他一出家就体现出和当时禅僧不同的地方……就,和当时的禅师都不同!不光是不吃肉啊……当时禅僧是吃肉的,他不光不吃肉,而且还不吃五荤,持戒极其精严! 佛家呢,是以这个大蒜、葱、藠头、韭菜、兴渠为五荤……兴渠就是洋葱!啊……嗯,藠头是一种我也不知道的植物。佛教不吃五荤呢……它跟不吃肉的理由是不一样的!啊,不吃肉是因为……嗯,众生有情。不吃五荤,是因为这些气味儿很重的东西啊,在中医上讲不是伤肝呢,就是伤肺!比如大蒜吃多了啊,伤气……啊,葱、蒜这种东西吃多了,伤肝、伤气、伤脾……一旦伤了五脏,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呐,佛教讲的是要制怒嘛……贪嗔痴嘛!就是……情绪不能波动!吃五荤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比如说惊扰啊、忧虑啊……所以,佛教说“不吃五荤”,它不吃五荤的理由是这样的!就有点儿说——你是病人,嗯……少吃羊肉,是发物!对病人不好。五荤呢,就容易导致人的精神涣散,起“贪、嗔、痴”念,对僧人不好。所以,不吃五荤,这在当时的禅师中非常罕见。 永明延寿呢……先在翠岩令参这儿学了一阵儿,后来自己入天台山,去学习“定法”……就是禅定。我们在“佛教哲学”课里说过——佛教真正的义理是从“定”入手的,是反向观察出来的!但是,他在天台山天柱峰学了九年禅定……跟谁学的?这个书上没记载!不知道!九年后,他出山了,然后就拜了通玄德韶,就是——法眼宗的二祖,学习通玄德韶的“无上心印”禅观。所以,他就是传了法眼宗的嫡传法脉,继承的是“一切见成”和“无上心印”这套禅观。 在通玄德韶处呆了一段时间呢,他又入天台山去国清寺,学习“忏法”。“忏法”,我们说“忏悔法”——宗教仪式……这,就是净土宗的。实际,永明延寿一生啊……他的学理更偏重于净土宗。当时最有名和最成熟的忏法是“法华忏”……天台山的,因为天台宗是以“法华经”而立的嘛!“法华忏”是它当家本领。永明延寿就入天台山的国清寺,结社结坛修“法华忏”,诵“法华经”三年。 那,再次出山,就是公元952年……五代末了啊!再有八年,北宋就、就建了。永明延寿四十八岁,那……出家二十年了,终成一代名僧!住明州的雪窦山弘法。后来,这个雪窦山又出过一位大师,叫雪窦重显……嗯,没有他这么大。 宋太祖建隆元年,吴越王钱俶就再次把永明延寿请回到杭州……当年放他出家,啊!现在他已经成为一代名僧啦!名震江浙!就请到杭州……干什么呢?重建了今天的灵隐寺……今天的灵隐寺就是那个时候儿,永明延寿重建的。 次年他就移居慧日山【南屏山慧日峰】的永明道场。身边弟子一千七百多人。到了开宝七年,就是他入寂那一年,他在天台山再次大行度戒!度了多少人呢?一次度了一万多人!同时,他还受吴越王的请托,在钱塘江兴建了六和塔用以镇潮。 就是……我们,就是大概介绍一下儿啊——钱塘江那个六和塔也是永明延寿建的!因为……很多同学在听我课的时候儿啊,喜欢查百度!大家如果想了解佛教知识呢,最好是用VPN到国外去查维基百科,不要查百度……因为百度里这个……佛教的东西错得太多!比如说这个六和塔,说是智圆禅师建的,其实错了!它是智觉禅师建的!智觉禅师就是永明延寿。六和塔呢……“六和”,它的意思很多,佛教里呢,叫“六合境”。但是,取“六和塔”镇水,是取它有“依”和“止”的意思……就是“止水”的意思。这就是永明延寿大概的这个生平。 他的一生著作很多!相当于著作等身吧!最有名的两本儿书,一本儿叫《宗镜录》,一百卷;嗯,一本儿叫作《万善同归集》,六卷。这两本儿书是他最重要的著作!然后,其次还有——《唯心决》、《定慧相资歌》、《警世》、《神栖安养赋》……哎这一些小的。嗯,其中除了《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两本儿核心巨著之外,《警世》和《唯心决》这两篇,是理论上经常引用的。 他所著的这些书,在当世影响就非常大!就是……当时的佛门评价就是说——自六祖慧能以来,佛门第一善知识!就是……就到这个地步!后期还有更猛的评价……哎,就是雍正皇帝加封的,叫作“震旦第一导师”。哎,震旦就是中国——中国第一导师……震旦第一导师。 因为他这个《万善同归集》啊……他这个两本儿核心巨著——《宗镜录》……啊,是讲这个“禅教合一”的;《万善同归集》,是讲“禅净合一”的。就是,这两本儿书是分别有指向的啊!嗯,等于《万善同归集》是净土宗的著作。雍正皇帝在御制的《万善同归集》之前为他写序,是说——尽阅古今名言,至永明延寿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古德之上……实(更)为震旦第一导师!哎,皇上就评他为——震旦第一导师。 永明延寿,他出身禅宗!呐,属于法眼正脉!叫——法眼宗的第三祖。但是,他还是净土宗的第六祖!就……一个人担了两宗的宗师。但是,他弘扬的理论范围之广啊、内容之杂呀……前、以前所有的禅宗诸大师,前所未有!他甚至也超越了净土宗的范畴! 禅教合一、禅净合一、禅戒合一……内行与外求兼行!就是……永明延寿大师是中华这个大一统文化思想在宗教领域里的一个典型性反映!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汇合起来!在佛教……整个儿佛教史上,只有一个人跟他一样……但是没有到他的高度……但也很高!就是……净土三流里的慈愍流的创始人——慧日大师,慈愍三藏大师。 在唐朝历史上啊,有两位受过皇帝册封的“三藏大师”……就高到这种地步!一个,我们知道,叫——唐三藏大师!就是——唐玄奘。一个,叫——慈愍三藏大师!就是——慧日大师。慧日大师跟永明延寿大师一样,就是……他是“四合一”!就是——“禅、教、净、戒”四合一,四科同修。 呐,永明延寿也是——禅门、教门、净土宗、律宗,四科同修!这就是永明延寿禅法的特点!所以我们说——他弘扬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杂,前所未有! 他的著作,也是禅宗最终统一全体佛教教派的一个完整的理论资料!后世,都是沿着永明延寿这个《宗镜录》的这条路走下去的,并以他的著作为基础……他的代表作就是《宗镜录》。南怀瑾老师讲课里,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宗镜录略讲》!哎……一百卷,就是这个!永明延寿的《宗镜录》。 根据宋代僧史,就是……慧洪【寂音尊者觉范慧洪禅师】的“僧传”……《林间录》记载啊——《宗镜录》一百卷,它并不是永明延寿一个人写的!啊,事实上也不是啊!永明延寿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这个总主笔与总编辑。就他这个……每部都参与了,他还是最后总编了。 《宗镜录》集中了当时佛教所有的顶尖儿高手!主要是教门的——贤首宗、慈恩宗和天台宗三家……就是法华宗三家。就是……这三家呢,华严宗又叫“贤首宗”;慈恩宗又叫“唯识法相宗”;法华宗又叫“天台宗”。他当时集中了这三家所有的高手!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派……哎,就是学术上的宗派啊,不是独立的宗派……就以学术上的宗派,叫作——心宗!就是我们的这个“心”——心宗。永明延寿就以自己“心宗”为法义的标准,对所有的佛教理论进行了编辑和审定工作。 首先,他是法眼宗嫡传。法眼宗讲什么?讲“传正法眼”!他修改了……从玄沙师备开始,他修改了禅宗的传统——禅宗讲“以心传心”,对吧?然后,法眼宗中间改了——改成“传法眼”。但是,永明延寿,他又回归了主流!他这个“宗”……他这个“学宗”就叫作“心宗”,提出来——“以教悟宗”、“以心解教”……正、反两条路。哎,正、反两条路,都给你堵住了!要“以教悟宗”,然后呢……又要“以心解教”——嗯,“心”、“教”两个他都顾上了! 当然啦,这个回归不是从他开始的!我们说——“传金刚眼”这个概念,是他师爷的师爷——五代以前的玄沙师备、从他的师爷——清凉文益开始,已经在回归到“以教悟宗”这条路上了。 《宗镜录》这本儿书,引用资料之杂、之广……非常罕见!他引用的资料就达三百余种;各种经、论、语录一百二十余部;论注啊……就,佛教的“论”,他就引用了六十部。 什么叫“宗镜”呢?宗教的“宗”;镜,镜界的“镜”。“宗镜录”的意思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一心为宗”,所以《宗镜录》也叫《心镜录》。这个“一心”,我们讲过——“一心”这个概念在佛教里,是华严宗概念!就是……“哲学”里我们讲过啊——“一心”是华严宗概念。因为,禅宗是“无心”概念……他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说明——他就是以华严宗教理为主导的《宗镜录》。这也就是佛教中神奇的“一等于零”——“一心就等于无心”。华严宗的“一心”就等于禅宗的“无心”。 《宗镜录》这套书,一百卷,系统地总结了宋朝以前……宋,是公元960年建的嘛!他系统地总结了宋朝以前,中国佛学历代的得失!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有点儿象佛教的百科全书!目标就是——我要立一个“正宗”,为后世佛学作标准课本儿!就是……以后你们学佛学,你们就读《宗镜录》就够了!我就是标准课本儿! 全书一百卷,八十万字!啊,你看这工作量就知道了,这个……本身,它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啊!而且,这本儿书的一个历史价值在于——他保留和记录了很多遗失的文献!很多他引用的经论已经遗失了,但他……在他这里有摘抄!就……非常有史料价值。 在中国佛教内啊……有一条学术线,叫“三教合一学术线”,就是……一直努力在往“三教合一”这个方向走——释、道、儒。在这条学术线上呢,有三个巨人,就是……巨匠级的人啊!就是……大家都在努力,但是巨匠级的人物有三个: 第一代,我们讲过,叫——圭峰宗密。他这个代表作,就是这个《禅源诸诠集》,一百卷。 而这本儿《宗镜录》,就是第二代……第二个人,就是永明延寿!就是……代表作就是这个《宗镜录》,一百卷。他不光是要为佛教立“正宗”,总结历代佛学的得失,立出“正宗”来,做出标准课本儿来!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推动“三教合一”。 那,后面还有第三代,就是后来……云、云门宗的后人——明教……这个,契嵩。他代表作是《辅教编》。 《宗镜录》就是“三教合一”这个路上,这个三部书中,中间的那部代表作。《宗镜录》一出……当时还是吴越王,吴越王就为《宗镜录》作序。作序呢,就可以看出来《宗镜录》的……它这个方向性。“序”是这么写的【《宗镜录序》原文:详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总乎百卷。包尽微言。我佛金口所宣。盈于海藏。盖亦提诱後学。师之智慧辩才。演畅万法。明了一心。禅际河游。慧间云布。数而称之。莫能尽纪。聊为小序。以颂宣行云尔】……说: “域中之教者三”……就是——我们中国有三个“教”……“域中之教者三”——儒教、道教、佛教。 那,这三者的顺序是什么呢?“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 “儒……”——这是儒教啊!“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吾之师也”——儒教是我的老师……吴越王自己的老师; 而“道”呢?“儒之师也”……欸,就把道教拔高了——道教是儒教的老师; 至于“佛”,则“道之宗也”……欸,又是道教的老师! 那……这回长脸了!吴越王给这个《宗镜录》的“序”,我们说——首先,这是一本儿“历代得失全集”……“历代佛学教理全集”;第二,它是一个“三教合一”路上的一个……这个,代表作!这个“序”非常长脸——佛教,教了道教;道教,教了儒教!这就是当时,作为朝廷对儒、道、佛三家的看法。 其实,它不是说全国的朝廷!它主要反映的就是南方诸国朝廷对“释、道、儒”三家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就决定了南方诸国的文化政策,对吧!尤其是吴越国的文化宗教方针。其实,恰恰是朝廷的这种宗教文化方针,它也是产生永明延寿思想的这个文化根源。 永明延寿,他是以这个“禅尊达摩、教尊贤首”这一基本的思想展开的《宗镜录》,一百卷。就是——禅门归源于达摩……从达摩所来;教门归源于华严……啊,这贤首……就归源于华严宗,它的侧重点在“唯识”和“一心”上!就是……学术侧重点在“唯识学”和“一心说”上——“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那,这里“举一心为宗”,“心宗”的这个“一心”,对吧……一听就知道——它肯定是“教宗贤首”!为什么呢?因为……“贤首”就是“华严”啊!肯定这“一心”就是华严概念嘛!它的学术侧重点是“唯识”和“一心”。 《宗镜录》里说——此(唯)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一)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原文: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因此“唯识”和“一心”这两个概念——唯心唯识,真源觉海【原文: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就是永明延寿《宗镜录》论述的一个唯一主题!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要用“唯心所造”这个概念和“唯识无境”这个概念,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且,他要把这种“认识论”……就是,我们用“唯心所造”,这是一个“认识论”……转换成“方法论”。“认识论”转换成“方法论”的意思就是说——他要去指导生活……最终解脱。这就是《宗镜录》的目的。 其实,《宗镜录》尽管洋洋百卷,广证博引!如此庞大!但他始终就逃不出他一开始自己所说——“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范围。把整个儿禅宗都归到“心宗”的范畴里,或者“一心宗”这个范畴里,这个概念不是从永明延寿开始的!以前也有人提过,对吧……在马祖道一的时候也谈“心”!所以说,禅宗叫“心宗”,或者“一心宗”,早已有之!尤其是禅宗里偏向华严的这一支。但是,象永明延寿这样,把它明确地提出来,并且集这么多家理论于一身——前所未有! 首先,是认识观。永明延寿,他用唯识法相宗的理论去改造禅宗的世界观,成为“万法唯识”。什么意思呢?禅宗最早的世界观不是唯识宗的!它所谓唯识宗理论……唯识宗理论是从唐僧的弟子——窥基所创的慈恩宗来的!慈恩宗是最正宗的印度唯识学!而永明延寿就是用这个理论去改造禅宗的世界观,然后改造禅宗的日常行为纲领。 改造禅宗的日常行为纲领,他又借用了华严宗的“明万行”理论作为禅宗日常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然后,如何具体保证出家人的这个修行呢?他又借用了天台宗的“止观”和“忏法”来约束身心!在生活……具体的生活指南上呢?他又借用了净土宗的理论——去恶从善,万善同归。 所以我们说——永明延寿的这个“心宗”……这个“一心宗”,前所未见!集所有的理论于一身——认识观,要用唯识法相宗的理论;日常的行为纲领,要用华严宗的“明万行”理论;具体的行为保障,要用天台宗的“止观”、“忏法”;生活指南,要用净土宗的“万善同归”……所以说,见过“集大成者”,没见过这样的“集大成者”! 永明延寿大师,他的“心宗”理论,就是……他的《宗镜录》的这个“心宗”体系,把慈恩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一网打尽——禅教合流,由教入禅!从而,让一切经教都纳入了禅宗的领域……他把四大教全部合并进了禅宗。禅宗就从了一个“拈花微笑”开始的感情派,通过永明延寿大师,直接就变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理性派。 ===佛教通史(续)】-265-(禅宗)-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上一课,我们最后介绍了永明延寿创立的“心宗”,就是……把整个儿禅宗归入“心宗”概念——世界观,是唯识法相宗的;行为纲领,是华严宗的“明万行”;日常的保障,是天台宗的“止观”和“忏法”;生活指南,是净土宗的“万善同归”。四宗合一,集大成者! 作为佛教理论派的大师呢,他上来的第一个工作,还不是把这些系统纳入到禅宗里。我们讲过——作为理论大师,他的第一个工作都一样,就是要建立判教理论,对吧……阐发我教理的源头!你不判教,那你怎么说自己好,说别人不好?呐,说别人不好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说自己好!永明延寿创立“心宗”这个概念,那上来,他就是要判教。 在判教理论方面呢,永明延寿沿袭的是圭峰宗密“三分教”的说法。其实,判教的目的是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合一”!对吧?判教,就是为了最终把他们合一。他沿袭的这个圭峰宗密“三分教”的说法呢……哎,我前面课里有——就是221课,就圭峰宗密“人天教”那一课。圭峰宗密……这个“教”,叫“人天教”。圭峰宗密在判“人天教”的时候儿呢,将整个儿佛教分成了六支,叫作——教门三教,禅宗三宗!就是,禅宗分成“三宗”;教门……就是华严这些,分成“三教”。整个儿佛教整体就叫“三教三宗”。这、这个有点儿难啊!就听一下就行了。 佛教的“三教”,叫什么呢?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它有一个全名儿,叫作“密意依性说相教”……这个“教”就叫“法相宗”;还有“密意破相显性教”……哎,叫“破相宗”;还有“显示真心即性教”……又叫“法性宗”。这是佛教的三教。 禅门呢,圭峰宗密分成了三个“宗”,叫“息妄休心宗”……“息妄休心宗”呢,就是禅宗的北宗,包括四川保唐净众一系的禅系;还有,就是“泯绝无寄宗”……“泯绝无寄宗”呢,就是石头宗、径山禅、牛头宗这一系……这三个禅、禅宗的三支,是“泯绝无寄宗”的;还有“直显心性宗”……“直显心性宗”呢,主要是两大禅系,就是——菏泽禅系和洪州禅系。就是……圭峰宗密,通过“三教三宗”,就把所有的这个派系就给划分了——北宗,你就是“休心宗”;石头宗、牛头宗、径山禅,你就是“无寄宗”;菏泽禅、洪州禅,你就是“心性宗”。 依托于圭峰宗密的这个……法相教、法性教、破相教的这个“三分教”理论,永明延寿,他就开始判教,说——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直指……曹溪【原文:诸佛如来,一代时教,自古及今,分宗甚众撮其大约,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惟论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如今不论见性。罔识正宗。多执是非】。什么呢?因为,曹溪讲“见性成佛”呀!所以说……欸,我们禅宗属于“性宗”。性宗是教门分类的哪一个呢?就是教门分类的第三个,就是“直显心性宗”。 所以说,根据圭峰宗密的理论,永明延寿说——我们禅宗是属于佛门三教中的第三支——直显心性……“直显心性教”,叫——显示真心即性教。 呐,合并了教门的“显示真心即性教”和禅门的“直显心性宗”,所以说,永明延寿自立“心学”……禅宗本来叫“性宗”嘛!他自立“心学”,自创判教……就不叫“性宗”了,叫“心宗”。他以“心宗”的理论体系出发,合并教门、禅门为一体。 我们在讲佛教历史里的时候发现啊——在理论创新这个领域里啊,法眼宗的这四代宗师,都特别地勇敢!从玄沙师备开始,到这个大法眼文益,到永明延寿……你看,他就敢自创“心宗”!他合并了教门的第三支、合并了禅门的第三支……然后呢,改“见性成佛”为“心宗”——见心成佛。 永明延寿,他强调——佛说……就是最开始那一大段话啊……涅槃妙心,啊……以心为宗……说“涅槃妙心,以心为宗”!那,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永明延寿老师的心,那实在是太大了……嗯,实在是太大了!他这个心呢……张开双臂,要拥抱佛教关于“心”的全部体系! 我们说——“心”是什么?“心”在佛教里是最高本体概念!他就叫“心宗”,那他就要张开双臂拥抱一切!把佛教所有的体系纳入到他“心宗”的体系里。所以说,永明延寿的“心”,那概念就大了!他融合进来唯识法相宗的这个“阿赖耶识说”……就是,“阿赖耶识”有个“八识说”;他也融合了天台宗的“性恶说”;他融合了中观学派的“毕竟空说”…… 总之,在永明延寿大师目力所及范围之内,他要用“心宗”融合一切。虽然,他开始自称……《宗镜录》开始自称——我禅归达摩,教归华严……但他实在是太谦虚了!他太保守了!他低估了自己的心有多大。所以说,在《宗镜录》的理论边界上,他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他自己的承诺。 我们简单地讲一下儿他的禅观。永明延寿的禅观很特别,也是八个字,叫——即境即佛,是境作佛。即境,我们知道啊……“即心即佛”,对吧?“是心作佛”……这个,禅宗一直传扬的!对吧……“境”是什么?唯心所造,对吧?唯识无境——没有“境”…… 唯识无境!只有“识”没有“境”!只有“心”哪儿有“境”?但是,永明延寿反过来了——他的禅观叫作“即境即佛”……“境”就是“佛”!“是境作佛”!这个禅观一出,对传统禅宗禅观是一个巨大地颠覆!我们或者说——颠覆!再颠覆! 传统禅宗的禅观是什么?即心即佛呀!从“即心即佛”到“即境即佛”,这完全是一个跨越性的理论!因为我们很清楚啊——唯识无境……没有“境”!怎么来的“即境即佛”? 那,我们要进入理论论证——永明延寿大师,他怎么从“三界唯心”这个概念,论证出他的禅观——“即境即佛”呢?既然“三界”……我们看到的“三界”是唯心所造,那么“即心即佛,是心作佛”这个概念很顺,很好理解!因为“心”造的“三界”嘛,所以“心”去作“佛”……这很好理解。“境”,它不是“唯心所造”的吗?不是“唯识无境”吗?唯有“识”没有“境”啊!“境”是虚妄啊!那,虚妄的“境”怎么就是“佛”了吗?而且,“即境即佛”这个跨越太大了!我们刚说过嘛——法眼宗宗师都是那么地勇敢!他们不光勇敢,而且硬朗!他这个论证过程非常硬朗! 我们就进入专业课的论证过程了啊……因为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已经自暴自弃了!就……不打算你们懂了!就是……懂不懂都可以了,我自己讲爽了就算了! 首先,“三界唯心”这个理论没有错。但是,这个“三界唯心”的理论……就是“三界唯心造”这个理论,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问你——这个理论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告诉你的……书上教你的?老师告诉你、书上教你的……这就能算真理吗?那老师要告诉你……那屎能吃,你吃吗?对吧!你肯定得自己试啊……对吧?屎能不能吃?你端过来,你一试你就知道了……一闻,你就知道不能吃!所以,“三界唯心”这个理论,无论是经上来、老师教你……都没有用!那都不能算真理!“三界唯心”这个概念,必须你自己认识到! 那,我怎么能自己认识到“三界唯心”呢?就是“三界”……这个真实世界“唯心所造”呢?嗯,现实里你肯定认识不到!怎么认识?禅定!这个概念呢,就必须……嗯,同时听这个我的“佛教哲学”课,在我的“佛教哲学”课的第125课里……125课里说这个,就叫“唯识无境——禅定反向定义的世界”。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概念是怎么通过“禅定”阐发出来的。 佛教有“四圣谛”——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法!世间法,你可以在世间观察到……哎呀,各种苦啊……集起来,对吧!灭、道呢?灭、道,一对因缘,是出世间法!这个出世间法呢,你、你不可能世间看到,你只能通过“定学”去把握。我们在“佛教哲学”里已经讲过——佛教的义理之所以难讲,是因为它大量的义理是通过“禅定”反向定义出来的!这就是佛教义理,它这个来源有的东西论证不清的原因。 永明延寿,他在《警世》这篇……就是他的《警世》文里……他有一篇这个论文里说——三界唯心的“一心”必须通过“禅定”亲自把握。就是……他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了!就是,我的那个125课,说的就是永明延寿的这个概念,就是——“三界唯心”这个概念,你不能从书上来、不能从经上来、不能从老师来……你必须通过自己的“禅定”来把握! 所以说,他在这个文章里说——“既信一心,须以禅定冥合”。什么意思?所谓修禅的“禅”,就是要在“定”中和“一心”得到实证。那,这个就是宗教实践了,我们就不多讲啦!就是明确一下儿——“三界唯心”的理论是必须通过“禅定”自己来把握的。 那么,除了“禅定”能把握“三界唯心”的道理……如果,不会“禅定”,日常生活能不能把握呢?欸,永明延寿在其净土宗的主要学说……就是,他的净土宗理论都集中在《万善同归集》里说——日常里,你也能把握!也能!但是,日常里把握,它主要突出的是“三界唯心”的一个实践功能。就是说——理论是“禅定”把握;但是,日常也能把握“三界唯心”,但这个“三界唯心”都体现在实践上。 怎么实践呢?他在《万善同归集》里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原文: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碍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就是说——你想体会“万法唯心”……你不会禅定?那,你禅定你可以什么事儿不干啊……但是如果你不会禅定,那你也不能什么事儿都不干啊!你就坐着?空坐……啊,唯心……你就坐着整天动心眼儿?那不行!就幻想?那不行! 你怎么体会“万法唯心”?你就要什么都去干!JUST DO IT——“广行诸度”!什么叫广行诸度呢?“广行”……啊!都干,全去干;“诸度”……这个“度”呢,是……不是说所有的“度”啊!“诸度”就是——大乘六度。对吧!“诸度”……“度”是“大乘六度”的意思。 大乘六度无极——施度、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度、慧度。这是我们常说的!只要有佛教基础,就知道“大乘六度”。“六度”的核心,是最后一个——慧度!就是我们常说的“般若波罗蜜”。“六度无极”就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核心“六度同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那,永明延寿指出来——你不会禅定可以,你就取“六度无极”,去修“六度”……同时修!你虽然把握不了理论,但是这“六度”实际就是“三界唯心”理论的一个体现!就是说——你虽然不知道这个理论什么样儿?但是你就按照理论的结果去干!这就是“三界唯心”理论的体现。 “六度同修”……就是这个——施度、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度、慧度同修!不光要同修啊……你还要“万事齐兴”!什么叫万事齐兴?你所有的修行都要干!你还要干得好!哎……永明延寿老师对我们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啊!这个……怎么可能都做得好呢?永明延寿老师说——可能啊!怎么就不可能呢?想要万事齐兴,你只要依据“理事关系”去做事……欸,把华严宗的教理引进来了——你只要依据华严宗的“理事关系”去做事,理事无二,理事无阂……“无阂”就是隔阂啊……理事无阂,其道在中。 就是说——你只要能按着华严的“理事无二”的关系去“修六度”、去“万事齐兴”,同时都做好,实现这个“三界唯心”的这个、这个实践,哎!你就能体会到理论。 理事无二,这是华严宗的传统教理。但是,永明延寿他创造性地阐发了!我们说这个……大宗师就是这样啊!集大成者,他已经融会贯通了!华严宗教理……华严宗里叫“理事无二”,但是他没有用华严宗的教理来解华严宗的“理事无二”,他用了唯识宗……唯识法相宗的教理来解释“理事无二”。他用华严……嗯,就唯识法相宗的理论去解释这个教理的时候儿,就不叫“理事无二”,叫“理事无阂”。什么叫理事无阂?没有隔阂!对吧……华严,管这个概念叫“理事无二”,他就把唯识法相宗的“三性唯识学”引进来了——以慈恩宗破贤首宗;以唯识法相宗破华严宗!创造出“理事无阂”这个概念。 永明延寿,他在《警世》这个论文里,把“理事无阂”这个关系,归结成“心”和“境”之间的圆融。什么叫理事无阂呢?就是——心境圆融!客观和主观……客观和主体统一。我们讲——他用的是唯识学的这个“阿赖耶识”的概念去破的啊……听不懂?就、就这样……他用唯识宗的“八识说”来拆解华严宗的“理”与“事”之间的关系。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其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在佛教理论里叫作“现量”——皆是现量所得,无心外法。 第六识——意识。“明了意识”是比量,“比量计度,而成外境”【原文: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间逆顺种种因缘。空受身心妄苦皆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识。皆是现量所得。无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识。比量计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随念而至。若无想念万法无形。故经云。想灭间静识停无为。又云。诸法不牢固。唯立在于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无法可陈。岂有欣戚关怀是非干念。佛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灭。唯一真心徧一切处。是故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论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哎……听、听不懂算了啊! 比量、现量、非量,这是唯识法相宗这个描述“心”和“境”之间的三种状态的词……就,“心”和“境”祂对置的有三种状态,叫——现量、比量、非量。这是唯识法相宗的专业词。 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属于现量;意识属于比量。比量“成外境”;现量是“无心外法”。这样,“识”与“境”之间、“内”与“外”之间、“主”与“客”之间……祂就合一了!成为同一唯心的自我运动。哎,就不往深讲了啊…… 意思就是说——“心”为万有的共同本质!“心”是最高本体,是万有的共同本质,所以,叫“理”。这个“理”就是“心为万有”。而,由“心”的这个万有的“理”,所显示出的一切境相,就是“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心”造的“境”,“理”造的事儿……“心”所化。“心”就是万有……最高本体,所化成世间的“事”。 我们前面讲过大法眼文益……清凉文益所说——世间诸事是“理”,名言描述是“事”。那对“理事关系”是“语言”和“真实”之间的“理事关系”,所以在文益那个地儿,世间所有的事儿是“理”,而语言描述它是事儿……“语言”、“真实”之间的关系。 到永明延寿的时候儿,他跟文益的“理”“事”概念不一样!他世间诸事是事儿,内心感知是“理”,对吧?因为“心”作为万有的最高本体,祂感知的是“理”,这是“感受”与“真实”之间的“理事关系”。所以,永明延寿的“理事关系”和清凉文益之间的“理事关系”是不一样的。 “心”既然是“万有”,“心”既然是“理”……叫——心即万有,心即理。那么,世间的事呢?世间的事,就是心中这个“万有”,透射到世间的境像。心中的这个“理”是“万有”,是“真有”;而世间呢,是“像”,而不是世间的万事透射到心中的境像。世间“有”,“心”是境像。这就是“心”和“境”、“理”和“事”的关系。 呐,这段论证,他要引出的是什么?他要引出的是永明延寿的结论。所以,永明延寿在《警世》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叫作——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见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宗镜录》原文:法无自性。三界唯心。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 呐,听出来了吧!这段话是什么?儒家理学是抄出来的!“心即理”……“心即万有”、“心即理”导出的结论就是这个!中间大家听不懂可以,但听出这个结论就明白了——“心即万有”、“心即理”,导出的结论是“见色即是见心”。儒家理学的祖宗。 根据“心不自心,见(因)色故心”这个理论出发,那就要推翻一个传统的佛教学说啦!对吧……“心不自心”,见色就是见心,这和禅宗的哪个理论矛盾了呢?我们拆出来讲: 根据这个理论,永明延寿大师,又把南禅宗慧能五大弟子……我们说——慧能座下有五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宗师不常提,叫作——国师南阳慧忠。国师南阳慧忠,自己有个独特的学说——“无情有性说”……无情也有“性”!哎,拖鞋也有佛性……重新拿出来了。 原来,我们认为——只有众生才有佛性……因为,众生我们管它叫“有情”嘛……有情有佛性!呐,佛性是什么呢?佛性,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哎,众生心……啊,这个东西,肯定只有活物才有嘛!无情哪儿来的“心”?没有“心”哪儿来的佛性?对吧!禅宗的主流,都是坚持“有情有佛性”的!坚持“无情有佛性”的呢,是禅宗很小的一部分……禅宗的三支——南阳慧忠系、牛头系和径山系。这三支小的“宗”坚持“无情有性说”。然后,其它教派呢……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他支持“无情有性说”。 佛教主流坚持的是“众生有佛性”,“无情物无佛性”。但是,永明延寿的理论,他的第一步推出的是“心即理”——见色即是见心;他的第二步,就是要把南阳慧忠这个“无情有佛性”给搬出来!而且,必须要明确……永明延寿必须要明确地论证——无情必须有佛性!必须有、必须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无情必须有佛性呢? ===佛教通史(续)」- 278-(禅宗)-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文字禅 临济宗黄龙派的第三代大师——清凉惠洪,他是北宋时期最具有眼光的禅宗史学家……没有之一!他关于禅宗的史学评论在当时和后代都具有权威性。 他本人呢,是出家人里一个极其罕见的存在!作为一个禅师,他过于有个性,也过于有才华。他才华出众,有政治激情,并也有政治头脑;性格刚烈,任性不羁,不怕死,而且敢说话,极具个性!这个特点反映在学术上呢……就是——纵横驰骋、观点鲜明、说理锋利!缺点呢……就是有时候儿,他会以情绪代替说理,导致逻辑上的一些不严谨。 清凉惠洪,他对佛学的发展啊,有自己一套独立的看法——他反对进一步地推动佛教理论往前发展!为什么呢? 第一,他说——现有的佛教理论已经太多了!已经太复杂了!出家人都很难全面掌握,那何况普通人? 第二,他说——佛教理论往高级发展,已经没有价值了!因为它现在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众。这个实际例子是对的!比如法眼宗就很……很明显的这种例子——永明延寿之后,没人懂啊!这就违背了传法的初衷。针对佛教理论发展的这一看法呢……清凉惠洪是一针见血的,就是——当一个宗教的理论已经发展到连自己人都掌握不了了……确实是个问题! 基于这个观点,清凉惠洪,他支持进一步地推动佛教哲学向佛教文学的转移……因为,从宋初汾阳善昭开始,已经推动这个佛教义学在向佛教文学转移了。清凉惠洪说——应该进一步地推动!加速这个过程! 关于佛教义学……佛教哲学这个佛教四框架里的第二个,那是专业的事情!那就交给专业的人办……少数人办就可以了。传法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要传法,你就要把第四个框架搞好,就是——佛教的文学与艺术。佛教的文学与艺术才是大众的!才是传法的根本。 作为宗教传播学,我们不得不说——清凉惠洪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把佛教哲学里难解的义理,转换成佛教文学里易懂的诗歌与故事去推动,这实际等于把禅宗的“禅”和语言文字进一步捆绑起来了。 清凉惠洪就在这一观点上,奠定了“文字禅”的理论,叫作——以言通大道。“以言通大道”就是“文字禅”的基础理论,也是清凉惠洪提倡的文字禅的基本特色。在他的著作里,反复论证了“言通大道”的观点!他指出——“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但可以语言见”。心,那就要表现为语言,对吧?语言可以“见”。那语言是什么呢?心表现成语言,语言就成了大道的一个外在旗帜!旗帜明了了,心自然就契会了。呐,这个观点听着啊……也很有道理。 宋朝的宋词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嘛!宋词的高度发展,它也影响到了佛教的这个“文字禅”——影响了它的出现,也影响了它的迅速成熟。整个宋朝期间啊,能以文字为禅的禅师很多!但是好的不多……因为你文字禅,你需要儒家出身的这个功底啊!对吧……学养要好,还得有才情。但是呢……我们知道——出家人一般的这个文化程度不是很高。 唐代高僧和宋代高僧有一典型区别,就是——唐代的高僧,理论家多;宋代的高僧,文学家多。佛教文学框架,它也丰富于宋朝。我们有一门儿课叫“佛教诗词”,佛教诗词中精华部分的诗词基本上都是由宋朝的“文字禅”禅师所创造的……基本上是黄龙派的和杨岐派的。 宋禅和宋词,它结合起来,这个最好、最美的样本儿,就是清凉惠洪本人!他就是这个“文字禅”的这个创始人、祖师……以及标本。“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这就是清凉惠洪的名句……我们后面会专门讲到他。他是禅门里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恍若仓央嘉措……因为他本人是一个充满了世俗感情的人。他有一首词,叫《青玉案》——“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这个词,《青玉案》……含蓄吧?有情吧! “文字禅”被佛门创造出来,在士大夫中就流行了!特别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所喜爱、所追捧!它的原因呢?它的背后的原因……其实,以文字为禅就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情不自禁的一种表现。 “文字禅”的发展跟宋词的发展趋势是一样的,它也分为两派,就是——豪放派文字禅和婉约派文字禅。婉约派文字禅,两大代表人物——雪窦重显和圆悟克勤;豪放派文字禅,跟宋词豪放派是一样的,它是以苏东坡为发端的。呐……苏东坡和大慧宗杲。 文字禅呢……它提倡的就是——通过佛教文学去反映佛理、反映佛事。让文学走进佛学,达到某一种自觉——透过文字了解禅意,透过文学了解禅境,促使个体在文字进入禅境,达到了悟。哎!这就是“文字禅”的那么一个理论指向,或者说——它的目标。 在北宋初建时期呢……这些名臣,就士大夫阶层的名臣——范仲淹呐、王安石啊、张商英啊、苏轼啊……文风都比较刚烈。呐!这,哎……这新朝初建嘛,肯定都是这种、这种……这种臣。整个儿北宋的前期,那“文字禅”的禅风是由士大夫阶层的这伙儿人主导的,所以它是以豪放派为主的!就……文风刚烈。 到了北宋的末期,我们说——宋徽宗时代……我们看宋徽宗的画儿、宋徽宗的瘦金体……对吧?诗、书、字、画……整个儿文风、禅风都非常地旖旎!可以说一个时代都充满了文青气质,充满了小情小爱……这种俗情也冲击到了文字禅的禅风。看宋词就知道了……那“文字禅”也跑不了!所以,在北宋末期崛起的临济宗杨岐派,就出现了大量的情诗……嗯,婉约派三大代表人物——云门宗的雪窦重显;杨岐派的杨岐方会;以及圆悟克勤。这是代表人物。 但是呢……婉约派的文字禅,到南宋就受到了强烈地批判!因为南宋以后啊……衣冠南渡,山河破碎!这个民族情绪和保守主义情绪就、就高涨了!它反映在文化上、在禅观上,就是要对北宋的这种旖旎之风,无论是文风、禅风、政风……都要进行强烈地批判!那就要兴起“反文字禅运动”!就……北宋有什么?我们就要反什么! 反文字禅运动,它就会有两个方向: 呐,一个方向是曹洞宗的!曹洞宗兴起了默照禅……就,你要说文字,那我干脆就不要文字!我默照!我不说话……这是一个反文字禅的方向; 另一个反文字禅的方向,是杨岐宗中自己崛起的!因为我们说——“文字禅”的三大代表人物,两个是杨岐宗的……但是,最后反婉约派文字禅的也是杨岐宗的!杨岐宗崛起了最后一位在佛教史上堪称宗匠级的大师——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的这个TITLE很长!我们管他叫——佛门新古典主义颂古代表人物……新古典主义。大慧宗杲崛起,他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文字禅”最早的创始人,就是一入宋……那个临济宗的汾阳善昭!因为是他创造的“颂古”嘛……直接矛头就指向了他!以及把这种颂古文风推向高潮的,是云门宗的另一位大师——雪窦重显。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的师父,南宋时期整个儿婉约派文字禅的老大——碧岩克勤……写《碧岩集》的那个圆悟克勤……就发生了佛教史上有名的一个事件,叫“火烧《碧岩集》事件”。 梦回人境之际啊……我们再回看“文字禅”的时候儿,大家忘了历史的一个角落里还有这么一个孤独的大师……就是清凉惠洪。实际上,虽然是汾阳善昭确立的——引佛教文学进入佛教义学的体系,但是真正从理论上论证了“文字禅”的合理性,并且在文字……为“文字禅”在士大夫阶层的流行打开道路的那个人,正是清凉惠洪!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文字禅”的理论,而且并且亲身付诸实践了……你看他那词写的。而且,清凉惠洪也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认真地去面对人世间俗世红尘爱恨的大师!并且,他带着这种爱恨情怀,把这种情怀引进了佛教文学,引进了文字禅,并以此来表达禅意。 嗯……黄龙宗前三代的高手我们就介绍完了——创宗宗师黄龙慧南,传真净克文,传清凉惠洪……再往后呢?再往后……没好人了。一个宗派开始高手太多,它不是好事!黄龙宗和法眼宗都一样,他们兴起得太快——第一、二代出现的人才太多! 有一个假说,说:一个人的一生的幸福和痛苦,它加起来是一个常数;一个宗派的高手,他们的才华总和大概也是一个常数……对吧?永明延寿大师一个人你就用尽了,以致后代就没有了!黄龙宗也是……你一下儿就出了这么多高手——真净克文、东林常总、晦堂祖心、清凉惠洪……此后一百年不到,黄龙宗就绝迹了!法系不可考!代替它崛起的是临济宗的另一支——杨岐宗。 临济宗七祖——石霜楚圆,传下两支法嗣,一支是黄龙慧南……就是我们前几课讲的;另一支是杨岐方会,就是杨岐宗。 整个宋朝的佛教史是三块……我们讲——临济北宋块、临济南宋块和云门北宋块。我们顺着这个时间脉络,其实本来应该去讲云门北宋块……但是为了大家把人物顺下来,我们直接就从临济北宋块讲临济南宋块……这个过渡的阶段,就是杨岐宗。就是……北宋的末期过渡到南宋,就是杨岐宗。 杨岐方会……这个,他生于宋朝初年……生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死于宋仁宗皇祐元年,僧寿五十七岁。我特意说一下儿宋初高僧的年纪,因为这事儿很怪!大家发现没有?宋初高僧都不长寿。唐朝是乱世,啊!这、这……高僧们都全是理论家。乱世里的唐朝高僧反而都比较长寿;宋朝盛世里的高僧一般都不过六十。这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欸,搞佛教理论的都挺长寿的,搞佛教文学的都不老长寿了。 杨岐方会,他的出生以及成长都是在中国禅宗的一个总基地,啊……就是(袁州)宜春,欸!江西!嗯……江西、湖南,这就是中国禅宗总基地。嗯,二十岁左右,在这个江西(瑞州)九峰山出家,后来又到长沙(潭州)边儿上那个小山——石霜楚圆……石霜山去找石霜楚圆习禅。 嗯,成年以后呢……受到江西地方官员的迎请,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西……嗯,在袁州的杨岐山普通禅院弘法【袁州杨岐山普明禅院,今江西萍乡上栗县杨岐山普通寺】。这个杨岐山在哪儿呢?在今天江西萍乡县。他传法那个地儿叫“普通禅院”,但是“普通禅院”可不普通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杨岐山也因他得名,他的名字就是……史称他——杨岐方会。 杨岐宗的前三代,其实没有什么可介绍的啊,因为他们就是一个从北宋穿越到南宋的过渡,他们真正兴盛在南宋。 杨岐方会,他的言行和禅观……我们就带着把它前三代祖师就简单地过一遍。他的言行和禅行呢……就是《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 杨岐与黄龙两支,说是临济宗……但是实际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云门宗的影响!我们说——北宋云门宗的势力也很大!所以“五家七宗”的后两宗,法脉不是单纯地看,说——临济黄龙派、临济杨岐派。其实他们是临济、云门两宗混血。 清凉惠洪在《林间录》里记录杨岐,嗯……因为这本儿《林间录》,主要就是黄龙和杨岐的事儿——“杨岐天纵神悟……有古尊宿之风”【原文: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呐!作为黄龙弟子这么评价杨岐,那这个评价就非常高啦!“古尊宿”……嗯,古佛!而且,杨岐方会他在才华特质方面啊……跟清凉惠洪的师父——真净克文是一样的,而且还更胜一筹!就是我们说的——会说又会写!啊,作为开宗宗师,会说又会写。 好师父教出好徒弟,杨岐方会嗣法弟子十二人。首席大弟子,佛史上有名的——白云守端,湖南人。这个……出家在湖南就跟着杨岐方会。后来呢……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儿就四处游历,碰到了云门宗的名僧……因为我们没有讲云门北宋块啊,大家听一下儿就行了……碰到一个云门宗的名僧圆通居讷【延庆子荣弟子,云门文偃四世孙】,这一看,啊……这个小、小年轻儿,了不得!就,他只有不到三十岁……就是说,佛门龙象!自以为不及,就举荐他出任江州(江西九江)承天寺主持,当时江州承天寺是官寺。 呐!二十八岁,白云守端就成名了!少年成名,主持天下名寺。后来,他就移居到白云山【舒州白云院,今安徽省潜山县】,史称——白云守端。杨岐方会传法,嗣法弟子十二人,首席大弟子——白云守端!白云守端嗣法弟子也是十二人,首席大弟子叫——五祖法演。 前三代就是这么过来的——杨岐方会传白云守端;白云守端传五祖法演。五祖法演……哎,他是半路出家!他出家的时候儿都三十五……快四十了。他本来是个儒生,后来弃教习禅。很多名僧啊,就是……中年出家的名僧都是这个路子,就是——原来是儒生,后来就是……入的佛家。所以,他的功底就很深!北宋末的宰相张商英曾说五祖法演啊……说——性格“孤峭径直”【原文:应机接物,孤峭径直,不犯刊削】……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 五祖法演出家以后,他常住的是湖北黄梅的五祖山,就是五祖弘忍弘法那个山,所以我们管他叫“五祖法演”,他实际不是……他不是什么“祖”啊!他只是是五祖山法演。 五祖法演,嗯……本身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一次性地教出了三个好徒弟!我们说黄龙慧南的崛起也是一次性教出了三个好徒弟——晦堂祖心、东林常总、真净克文。五祖法演……杨岐的崛起,也是一次教出了三个好徒弟!而且,好到什么地步呢?好到史称“门下三佛”!叫“法演门下三佛”……哇!他一次教出三个“佛”来!就好到这个地步……三个徒弟——佛眼清远、佛鉴慧懃、佛果克勤。呐!这个杨岐宗就、就……就兴起啦!一次就兴起啦! 杨岐宗,它跟黄龙宗……就是,两个创始人恩师都是……石霜楚圆的弟子,但是呢,在北宋时期,是黄龙一直压着杨岐……杨岐呢,只是默默传法。就是……杨岐方会传白云守端,传五祖法演。 这三代整个儿在北……穿越过北宋的时间,都是一个萌芽态,辗转于江西呀、湖南呀……对吧!然后,白云守端到、到湖……到江西;然后这个……五祖法演又到湖北。这是……默默地在这几个省活动,不断地壮大势力……嗯,远远不能与黄龙派相比。黄龙宗在北宋的时候儿是极盛的! 直到北宋的末年,杨岐宗的……就,五祖法演的第三个弟子,又是小弟子……黄龙宗也是最小的那个弟子——真净克文;杨岐宗也是最小那个弟子——佛果克勤,突然崛起!那,临济杨岐派就兴盛起来了!最终在南宋时期取代了临济黄龙派,兴盛于整个儿南宋时期。 ===佛教通史(续)」- 279-(禅宗)-衣冠南渡-圆悟克勤=== 衣冠南渡-圆悟克勤の情诗 北宋到南宋,这个过渡的时间段,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全面爆发的一个时期!我们今天说——五十六个民族啊、自古以来呀……这些话,那时候我们不这么说。中国在宋以前,民族心态是非常开放的!到宋进入内敛,关键时刻就在北宋到南宋过渡的这个时间段。 当时的中国,是第一次明确地自我认知——在这片土地上“汉民族的全体”这个概念。这个时期,中国的汉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地挫折!嗯,以前我们中国人的心态是包容的……来了,都叫“中国人”!哎,即使是夷狄,夷狄来了我们这里,受我天朝教化,也算中国人!嗯,这以后不是了……血统上升为民族自尊心的一部分,面对多个异族的入侵呢,民族矛盾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精英阶层,简单地说就是——认字的这帮人,围绕着民族间的矛盾、战争……就分裂成鹰派啊、鸽派啊……双方的矛盾、冲突啊,就达到了尖锐的程度。 我们说——禅宗起于流民!但是到了宋初,禅宗的基础盘——流民,就没有啦!但是,这个阶段再次有了流民……对吧!从北向南流动。凡是社会动荡,禅宗一定兴起!大乘中观学派一定兴起!南、北宋期间的这个连年战争,就使许多人再次变成流民,再次流入了禅宗队伍。同时,衣冠南渡,就是……大量的人随着宋高宗南迁了,北方的僧人也纷纷地渡江。这样,佛教就以杭州为中心……这个东南一隅再度活跃!并且,就……佛学中心转移到南方延续至今。 山河巨变,各路形形色色的人就都涌入了禅门。他们的社会成分不一样、阶层不一样、联系不一样……对吧?我们说这个……各个阶层的人抱着各个阶层的目的都来了!这叫什么?这叫——时代的新形势!嗯,有时代的新形势,就有时代的新任务……呐,这些变化就对禅宗的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时髦的话讲,就是——禅宗的又一个新时代要来了!为什么要说“又”呢? 时间进入了南宋……啊,天下佛门只剩下了临济宗和曹洞宗。北宋曾经强盛一时的云门宗就走向衰落了……云门宗在整个南宋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上,尽管它传法世袭不断,但是再也没有出现一位有影响力的禅师。云门宗的法系到元代初年就不可考了。 临济宗的正脉一分为二——黄龙、杨岐。黄龙主导了北宋时期的佛教;到了北宋末衰落;进入南宋不久,黄龙的法系也很难考了!代之而起的就是临济杨岐派,就是……以临济正宗和唯一代表自命!杨岐派就一跃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派系,也是禅宗最大的派系。 另一个以前默默无闻的,我们没有关注的宗,又崛起了!就是曹洞宗……啊,一直默默无闻以学理复杂而著称,我讲它的课的时候都讲到自己木了。它突然崛起,影响力仅次于临济。中国佛教所谓“临天下,曹一角”的格局由此确立!就是……在南宋就确立了。 在北宋的末年,中国佛教的走向发生了一个直角形的变化!但是这个直角形的变化和直角形的转弯,史学界没有给予重视!就是……在北宋末年,宋朝的宗教政策发生了变化。 北宋末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宋徽宗,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皇帝!啊……几个有名的道教皇帝啊——唐玄宗、明嘉靖、宋徽宗。但是唐玄宗、明嘉靖是道教皇帝这是有道理的啊……因为为什么?因为唐朝,人姓李,人跟老子有关,老子也姓李!对吧?人崇道……道教皇帝。明嘉靖,明嘉靖继任大统之前,他是亲王,他在湖北,对吧……受武当山的熏陶,所以人家信道教,这也合理!你宋徽宗信道教这就不老合理了,因为他出生于河南啊!对吧?跟、跟……跟道教渊源不深啊! 宋徽宗崇信道教,崇……嗯,排佛崇道,但是他还没有发展到要“灭佛”的地步啊!他只是用政权的力量扶持道教,然后用道教来神话自己的政权。他推行的这次运动很有特色,叫作“佛教道教化”!就是——北宋末期的政府宗教政策改成了叫“佛教道教化”——改寺院为道观。然后呢……佛教僧、尼名称改为道教的称呼;然后呢……佛教的仪轨,向道教的仪轨转换,要泯灭佛、道之间的差别!就是——直接通过行政力量统一“佛”、“道”。 宋徽宗推行的“佛教道教化”,这在佛教历史上没有引起关注……因为他没有迫害你啊!所以不能叫“法难”。而且他实施的时间不长,他后来又传给了钦宗……他实施时间不长。但是,他这一次宗教政策的转移,对佛教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地深远的! 道教思想引入了佛教,就在佛教里形成了一种很强有道教色彩的这么一种支流。因为,佛教的修“禅定”……唉,这是佛教特色……道教是什么啊?胎息。把佛教的修“禅定”和道教的“胎息”、“长生”联系起来了。佛教的“修禅”实际是“修定”,是要“识无边处”的!“修禅”本身是有向“涅槃”那个“灰身智灭”的方向去的这个意思。但是,你一跟道教结合,这下儿好了!我们“修禅”是、是要往“涅槃”那个方向去的,是要“灰身智灭”的!但道教呢?道教的“胎息”是跟“长生”联系起来的。 所以,佛教的“修禅”跟道教结合起来,把道教思想引进来之后,适合我们中国人胃口了,把“修禅”的目的归结为了长寿、长生、肉身羽化、白日升天……这、这太火了! 道教引入佛教,大家不知道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它的影响对民间非常地大!就是……佛教的菩萨被神通化了,并且具有具体指向——用道教的神话观改造了佛教史上的神话,流传于民间!这样,使民间对佛教诸佛的功能性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佛教,也讲神通。在“禅定”中,“禅定”本身是有通神通的性质,但是佛教的神通叫“六神通”,它跟道教的那种“想干什么,干什么”的神通不一样。道教介入了佛教之后,火了!不光火了,还各管一摊儿。佛教在“禅定”中是有通神通性质的,但是佛教明确地禁止“妄言神通”!对吧……凡言神通者,这就犯戒!何况这种把道教的神仙术引入“禅”中? 宋徽宗的这次“宗教改革”……我们也管它叫“宗教改革”,就是……引道教入佛教,这一次自此之后,中国后世佛教中国化的样子,连它的妈妈都不认识它了!就是……所有的佛教神佛都具有神通性,并且这些神通还有具体的指向性!比如,我们今天说——什么佛会保佑什么事儿?什么佛管着什么领域?你是属什么生肖的,你就要受什么菩萨的保佑?嗯,包括开光啊……什么这、这乱七八糟的事情。 不了解佛教的,都把屎盆子会扣到了佛教净土宗头上——啊……因为你净土宗不是宗教的佛教吗?那这些肯定是你们宗教佛教的事儿……这可定是净土宗的事儿!其实,这一大串儿东西跟净土宗压根儿就不沾边儿!我们今年讲过净土宗的历史和教理,对吧……什么生肖受什么菩萨的保佑?什么佛该保佑什么事儿?净土宗就压根儿没提过这个。佛菩萨具有大量的世俗神通,就跟中国道教神一样——灶王神管这个、龙王管那个……这些观念都是从道教被引入佛教的!就是在这一次。 宋徽宗的这次“引道入佛”,在中国北方受到积极响应!就是……中国北方的禅师响应地非常积极。我们客观说啊——中国禅师,南、北的素质,南方明显要高于北方,所以这次北方禅师非常踊跃积极地拥护这个“引道入佛”。赵州禅……我们前面讲过赵州从谂的;安国禅……这些北方禅宗的支流就积极响应。 禅门是比较开放、比较放旷……哎,比教门比啊、比净门比啊……但是,还没有开放到这种程度啊!对吧?忽然,所有的佛菩萨都具有了神通,而且这些神通还有具体的功用?这就过分了!“引道入佛”受到了以圆悟克勤为代表的南方禅师强烈抵制!就是我们说——杨岐方会传下来的这个圆悟克勤……“门下三佛”的小弟子。圆悟克勤直接抨击赵州禅,说——赵州禅就是下流野种,妄传达摩。 长久以来,中国读书人把“修禅”和“禅定”当作长寿健身的手段,啊!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大有人在!嗯,是一种普遍看法!而且,它确实也具有合理性!为什么?因为自禅传入中土,最早的禅法——“安般守意禅”就是有这种长寿健身的作用。但是,把“修禅”直接跟“修神通”划上等号儿,这是宋徽宗开的一次先河。 衣冠南渡以后,这种受挫折的民族情绪就反弹了!这种受伤的民族情绪强烈地刺激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一直默默无闻的那个曹洞宗因势而起,对吧……你国家危难,曹洞宗这就是那个“君臣佐使”那套东西!“周易”这种思想早就被禅宗所接受了。但是,曹洞宗实际上自曹山本寂之后呢,已经断绝!洞山良价有一支旁系弟子,叫云居道膺。云居道膺的后人就在南宋接上了曹洞法脉,开始传授“洞山五位”,就是——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禅”。解释“禅”干什么呢?要用这种解释占卜来对抗外敌。 曹洞宗弟子呢,是佛门弟子里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说——历史上历来,曹洞弟子都是站在忧国忧民第一线上的这些禅僧。主导整个儿南宋禅风和禅法走向的,还是临济宗!就是……曹洞宗虽有“一角儿”但是还没有主导整个儿南宋,主导南宋的仍然是临济宗。 在北宋,我们说——是黄龙;在南宋,主导的就是圆悟克勤和他的弟子大慧宗杲。就是……首先站出来公开批评宋徽宗宗教政策的这位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八年,死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啊……就是1063年到1135年。他这一生,恰恰穿过了北宋到南宋这一段山河破碎的时间!嗯,所以他就感同身受嘛! 他是四川人,十八岁于成都的昭觉寺出家;后来出川东下,就学于杨岐宗白云守端的法嗣——五祖法演;四十岁成名,奉圣旨主持南京金陵寺,因此名贯丛林,法道大振。晚年,他又回到了四川,仍然去……就是在他出家的那个寺,住持了他少年出家的那个寺——昭觉寺。 圆悟克勤,他在佛教史上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禅诗。就是……我们如果讲“佛教诗词”课,有一个人是一定跨不过去的,就是——圆悟克勤。他以禅诗著称,并且开创了以情诗悟禅的“泥石流”。他开悟的这句诗都很有名,叫“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这个,不是诗词课啊……我们就不细讲了,就是……他就是因为这一句情诗开悟的!“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什么意思呢?就这个小姐呢……嗯,这个一直在……这个小……“频呼小玉”!谁“频呼小玉”?这个小姐在“频呼小玉”。小姐频呼小、小玉,就是她的丫头……老叫自己的丫头。叫自己的丫头干什么呢?没事儿!她没事儿她叫自己的丫头干什么呢?“只要檀郎认得声”!哎,就是……我叫我的丫头,实际上……啫!唉,就是鼓顷点儿动静儿,让那男的知道!就这意思吧…… 五祖法演呢……在诵这首小情诗的时候,据说圆悟克勤在旁边,就听到了这句诗,忽然他就得悟了!然后就跟这个五祖法演说那个……我悟了!法演就反问你——你悟了什么?圆悟克勤说——感觉。啊!就是……你悟了什么啊?嗯,对!悟到了FEELING……嗯,感觉!我悟到了。就……大家懂了吗?他这个“悟”……悟懂了吗? 其实,这个故事大家能听懂吗?就是——小姐坐在这儿,一直老叫自己的那个丫鬟……叫丫鬟也没事儿!为什么呢?就是鼓捣点儿动静儿,让那个……那个男孩儿听到,啊……檀郎!哎,就是这种感觉……情人之间的感觉。就是……但是这种感觉,我、我不是特别理解……稍微理解一点儿。但是关于和尚怎么知道了?嗯……怎么感觉了?那我就不知道了。 以情诗传禅,又以情诗得悟……呐!这个就是以这一句“只要檀郎认得声”为起点的,一千年前……五祖法演和圆悟克勤开创的叫作“杨岐情诗泥石流”。杨岐宗自此以后,就出现大量的这样儿的情诗,艳诗尤多!我们一说杨岐宗就叫——艳诗尤多!都是这种带着情绪的诗。 圆悟克勤,一生辗转南北,结交的……嗯,知名禅师和官僚很多!他属于典型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那种人,而且是属于这个……学术上非常自信的一个人。晚年他著《碧岩集》的时候曾说啊……说——老汉生平久历丛席,遍参知识,穷究诸派,虽不十分洞彻,然十之得八九【原文:老僧生平久历丛席,遍参知识,好穷究诸宗派,虽不十成洞贯,然十得八九】。 你看,他这个话说得就非常地硬啊!穷究各派,十之得八九……嗯,这、这很敢说啦!他就在他这个“十之得八九”的各派知识上,创作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碧岩集》!就是我们说——“文字禅”的几本儿代表作品!比如雪峰重显的……嗯,雪窦重显的“一百则”【《雪窦颂古》,一卷,是重显选录唐宋丛林间流传的语录,相当于“举古”,一百则】。还有的就是他的这本儿《碧岩集》。 《碧岩集》呢,是以圆悟克勤曾经主持过的一座山得名……就,住过的一座山——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夹山善会。就是那座夹山。那个夹山,古代有个异名儿,又叫“碧岩”,所以这本儿《碧岩集》就是取的这个名字,是他在这个主持期间所著。 《碧岩集》本身是一本儿讲稿儿。讲什么呢?欸,就是我们说——雪窦重显大师写的那本儿书。北宋,“颂古”这种诗歌形式,它开创于汾阳善昭……汾阳善昭先自己写了一个《颂古百则》。进一步把汾阳善昭提出的这种“颂古”形式推到高潮的,是稍微晚于汾阳善昭的云门宗大师——雪窦重显。雪窦重显也写了一本儿书,就是“雪窦重显颂古百则”。那个是汾阳善昭《颂古百则》,他也写了本儿书——“雪窦重显颂古百则”……就是婉约派的啊! 就……所以,雪窦重显被称为——颂古婉约派第一巨匠。就是……可以说——“婉约派颂古的红楼梦”是雪窦重显写的;而这本儿《碧岩集》,啊……就是“脂砚斋”批的!就是相当于圆悟克勤讲解“雪窦重显颂古百则”这本儿书的稿子……是讲这个的讲稿儿。 圆悟克勤,他少年时在成都昭觉寺出家,然后一直晚年……直至晚年啊,他一生曾经三次公开讲课,给四众讲解这套书——“颂古百则”。因为你想——讲一个颂古……一则,你最少一天;“颂古百则”,那断断续续要讲三个月,对吧!最少三个月……三个多月。他一生曾经三次公开授课,讲授这个“婉约派第一巨匠”——雪窦重显的这本儿“颂古百则”,分别是——昭觉寺时期、(澧州夹山)灵泉寺时期和(长沙)道林寺时期。三次讲,前后跨度二十余年! 你知道一个人要讲一本儿书,前后跨度二十多年,这中间就会增加很多他个人的感悟!每一次的层次都有不同!但是,他讲了三次……圆悟克勤讲过三次,自己并无成书。但是,因为他太有名嘛!三次讲稿儿,就是……弟子根据“音频”自己整理出来的……就是,到现场记录啊!没有“音频”啊……就三次,就……三次现场讲稿儿汇集起来。 圆悟克勤在三地的讲稿儿可能是分别流传的,也有很多被篡改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圆悟克勤本人看到了别人汇集他的讲稿儿……哎,三次的讲稿儿汇集成一本书,唉!圆悟克勤大师讲稿儿看完了,圆悟克勤的汗就下来了…… 他说——不知何人盗窃山僧以博名,遂以为此乱道为山僧所出,观之使人汗下面赤,老汉尚自未死已见如此狼藉【《世界佛教通史·第5卷·中国汉传佛教》原文:不知何人,盗窃山僧该博之名,遂将此乱道为山僧所出,观之使人汗下面赤。况老汉尚自未死,早已见如此狼藉,请具眼衲子详观之,勿认鱼目作明珠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知道什么人,为了搏“流量”,盗窃我的作品!但是你盗窃就盗窃吧……你还乱说! 遂以为此乱道为山僧所出。就是——别人看了这乱说的,还以为是我说的! 看了之后,我们说——他看了自己的讲稿儿汗就下来了!然后说——我还没死!“老汉尚自未死……已见如此狼藉”——我还没死,已经看到我的作品这么一片狼藉。 因此,圆悟克勤下决心,对吧!你光有“音频稿儿”让学生们整理,整理完了就这样?算了,我自己写吧!对吧?就是……如果没有文字稿儿只有音频,那早晚是面目全非的。
返回至
佛教通史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四方游记
史海寻珍
自然科学
禅茶一味
品牌星球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